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教师个人教育心得:教育应“有闲”,供大家参考。
这么多年来,自己在教育上取得的点滴收获,很多来源于自己在博客和空间上的笔耕不辍。也因为网络上的随笔创作,结识了很多的志同道合者。记得有一次,我的博客连续两个月没有更新,惹得一些热心的朋友好奇地追问:“最近怎么了?封笔了?”
其实,何来“封笔”之说?不过是一颗心被琐碎的生活肆意吞噬而已。
回想那段时间,恰逢学校琐事重重。两个多月的生活,只能用“忙碌”来概括:忙得晕头转向,忙到天昏地暗。可是,如果突然被人问起,你都忙些什么?竟然一时无语。生命的悲哀莫过于“白加黑”、“五加二”之后,却无法说清忙碌的原因和价值所在吧?细细回想,恍惚觉得时间都白白浪费了,生命如此平庸、枯燥,苍白乏味,甚至让自己生厌。有人说,“忙”就是“心死”,不无道理,当一个行走在生活之路上的人,没有了思考,缺少了灵魂的悸动,无异于行尸走肉吧?
由此想到人的状态。当一个人没有了闲暇,没有了思考和充电的时间,必然会变得狭隘、无聊。在这样的状态下,生命何谈灵性和创造?
其实,教育何尝不是如此?
充斥在中国校园里的,随处可见的都是“变了形”的追求“高效”。“高效”本没有过错,但是,如果一味地压榨学生的时间,让学生无时无刻不“行色匆匆”,来去如飞,连吃饭、上厕所都不能拥有一份悠然自得的心境,如此寻觅到的“高效”,是否会让生命变得索然无味?会让青春黯然失色?学生如此,老师不也是如此?“起得比鸡还早,干得比驴还累”不就是最好的写照吗?在繁琐、沉重的劳动中,教师的生命也变得暗淡无光。
记得著名的李希贵校长就曾经提出:“教育要有闲暇,允许学生在校园里有自由自在的玩耍时间。”何谓“闲暇”?我想,就是一个人处在一种自我控制的自由状态。亚里士多德认为:“人惟独在闲暇时才有幸福可言,恰当地利用闲暇是一个做自由人的基础。”人只有拥有了自由,才会有个性的张扬,才会有生命的独特性,才会成为充满灵性和创造性的人。如果以失去“自由”,失去“闲暇”为手段得到的所谓“教育”,必然就会失去了本真。教育是心与心的碰撞,种种的迂回曲折,峰回路转,都需要闲暇平和的心态和行为方式,岂是在起点和终点之间画上一条直线,奢求一下子就抵达目的地那么简单?
有人一定会说,你这是站着说话不腰疼吧?学校给我安排了这么多活儿?我怎么会有闲暇?学校给了那么多指标,我怎么会让学生闲暇?
其实,对教师这个工作而言,总体上看更属于“个性化”的工作,即使学校有再多的要求,也无法剥夺每一个教师使用时间、分配时间的权力。认真梳理自己的工作,抓住核心矛盾,你就会节约出大量的闲暇时光,去寻找一种生命的优雅状态。我想起刚刚参加工作时,在那样一所简陋的乡镇学校,每到放学,几个老师就会围坐在教室前的平台上,操起二胡,兴致勃勃地唱上几段。学生们就会围成一圈,津津有味地欣赏,时而欢呼,时而鼓掌。现在回想起来,那样闲暇的时刻,不就成了最好的教育资源吗?也许对生命灵性和激情的焕发,比教科书的价值还要大呢!
到了北师大合作办学平台后,我开始主持一所学校的工作。我尝试通过制度为师生提供“合理合法”的“闲暇时光”,每天阳光体育活动时段,全校师生在操场上自由嬉戏、玩耍,以师生的“闲暇心态”保证了良好的工作、学习状态。
行文到此,就想起了孔子游学的情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在融融春日中,带领一群孩子在大自然中畅快地呼吸,多么惬意,多么浪漫。如果没有闲暇之心,即使没有应试教育的禁锢,这也未必是每个教者都能创造出的教育图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