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感悟五篇14篇
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感悟五篇篇1
科技人才评职称“看能力”值得期待
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使人才称号回归学术性、荣誉性本质,不将论文、外语、专利、计算机水平作为应用型人才、基层一线人才职称评审的限制性条件……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提出多项具体举措,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
我国改进科技人才评价方式,不将论文、外语等作为职称评审限制性条件,这条消息令人欣喜,也是广大科技人员盼望已久的。一直以来,我国在职称评定中的“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严重,也颇具争议。而一旦有了职称、论文、学历、奖项,科技人员就可以“赢者通吃”,而对那些职称、学历较低或奖项较少却很有实际能力的人,无论是在职称的评定、享受的待遇,还是科研立项申请等方面,就会受到重重限制。
在去年末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方向:评价更为科学、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倾向、政策要向基层倾斜。而本次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意见”,即是在科技人员中率先出台的具体措施,也是对科技人才职称评定的重大改革,可视为朝着职称评定向更科学、合理,更符合实际的正轨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必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的工作热情。
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说到了人们的心坎里。以往在职称评定中,只看申请者的学历、论文、奖项等,基本不看实际能力。而只看“纸面”资历,无非是论资排辈,既耽误了科技人才的职称晋升,也使其工作积极性遭受严重打击。由于职称问题产生的各种矛盾不断,抱怨声四起,既不利于工作,更不利于国家的发展和科技人才队伍的稳定。就职称评定中存在的弊端,要求改革的呼声一直很高,而“意见”的出台,就是对此做出的积极回应。
“意见”提出,“注重个人评价与团队评价相结合……不把人才荣誉性称号作为承担各类国家科技计划项目、获得国家科技奖励、职称评定、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确定的限制性条件……强化用人单位人才评价主体地位,落实职称评审权限下放改革措施,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院所、医院、大型企业等单位自主开展职称评审。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这是在淡化原有的成绩,下移职称评定的权限,更加注重基层人才职称评定的特殊性,也是在鼓励“再接再厉”而非“吃老本”。
鼓励创新,而不是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更强调实际能力,而不是让已经有了些成绩的人“坐享其成”,可视为职称评定的一次根本性变革,看来这次要“动真格”了。不过,出台“意见”仅是第一步,各地如何贯彻执行还需要一些时间,如何使“意见”精神落地,使其不走样,还有不少工作要做。由于受原来科研业绩“量化”评价体系的影响,如何做到“意见”中以“看能力”来评定职称,尚需要具体的配套措施来保证。而最令人担忧的,恐怕还是要防止“意见”沦为“一纸空文”,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觉。
事实证明,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确实已到了该克服的时候了,因为按照原来的做法,已经导致了很多学术腐败,压制了创新,极大影响了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而“意见”的出台,就让人们看到了改变不合理现状的希望。所以,唯有把“意见”精神贯彻到底,才能更好地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使其都能发挥所长,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尽心尽力。
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感悟五篇篇2
5月30日是第五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在5月28日召开的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他强调,几年来,我国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但也要看到,还存在不少问题,很多是长期存在的难点,需要继续下大气力加以解决。为此,他深刻指出,新时代必须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形成支持全面创新的基础制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建设全球人才高地,并对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协提出工作要求,给院士们提出四点希望。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为新时代我国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指明了方向,是新时代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进步的行动指南。
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发展要靠人才,创新要靠人才,因此,建成人才强国,是建成科技强国的先决条件。要建成人才强国,一方面要建设教育强国,培养好人才,另一方面要完善体制机制,引进和用好人才。培养、引进、用好科技人才,建设全球人才高地,是决胜科技强国建设的关键之战。因此,必须荡涤我国科技体制机制的沉疴痼疾,摒弃我国科技领域的落后文化,让科技工作者从各种与主业无关或关系不大的繁文缛节中解放出来,能够心无旁骛地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自由翱翔。
首先,给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才更多的机会。历史经验表明,科技事业是一项特别需要年轻人的事业,我国航天事业之所以能够蓬勃发展、居于世界领先水平,就与我们有一群年轻的航天人才高度相关。因此,科技项目的立项必须坚持创新不问出身,英雄不论出处,实行“揭榜挂帅”“赛马”等制度,给有真才实学的年轻科技人才更多机会。要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管理方式,要研究真问题,形成真榜、实榜。要真研究问题,让那些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领军人才挂帅出征,推行技术总师负责制、经费包干制、信用承诺制,做到不论资历、不设门槛,让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员英雄有用武之地!
其次,给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才正确的评价。人才评价机制,是人才成长、人才使用的指挥棒,这个指挥棒的导向不科学,就会阻碍和压制人才成长,甚至因为错配人才资源,造成科技事业损失。“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人才观念产生的不良导向是,使得科研人员为发表论文、评上职称、提高学历、拿到奖项而从事科研工作,而不是为了解决科技问题、服务科技强国建设而工作。因此,在人才评价上,要“破四唯”和“立新标”并举,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科技人才评价体系。要支持科研事业单位探索试行更灵活的薪酬制度,稳定并强化从事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研究的科研人员队伍,为其安心科研提供保障。
最后,给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才自由的时空。大学之大,要容得下一间安静的研究室、实验室。大学及其他科研机构,应该成为从事科学研究、推动科技创新的纯粹之地、纯洁之地,惟其如此,科研人员才能够究天问地,专心探寻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奥秘。要建立让科研人员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上的保障机制,让科技人员把主要精力投入科技创新和研发活动。各类应景性、应酬性活动少一点科技人员参加,不会带来什么损失!决不能让科技人员把大量时间花在一些无谓的迎来送往活动上,花在不必要的评审评价活动上,花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种种活动上!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
总之,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教育竞争,我国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要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是国家、民族长远发展的大计。用好人才,给有真才实学的科技人才更多的机会、正确的评价,是新时代建设科技强国更加紧迫的任务。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解放生产力是发展生产力的前提,推动科技创新是发展生产力,让科研人员从各种与主业无关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就是解放生产力。
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感悟五篇篇3
科技创新要一步一脚印地走
多年来,我国在科技创新领域有一些重大突破,在应用创新领域发展得也很快,但是在基础研究领域的确存在着不足。要建设科技强国,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必须打牢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这个根基。打多深的基,才能盖多高的楼。不能急功近利,要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行记者会上就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提出了具体思路与务实举措。
科技创新要脚踏实地。万丈高楼平地起。科技创新必须要结合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做到因地制宜。既要在“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方面进行创新突破,也要埋头做好基础性研究工作。无论走得多远,无论走得有多快,都要始终注重基础研究更早,要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目前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还不高,尤其是基础研究投入只占到研发投入的6%,而发达国家通常是15%到25%。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巨大的差距。不仅要加大投入,更要注重激发科研人员的动力活力,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增强科研人员的自主权,尤其是要增加科技人员的经费使用自主权,让科研人员把更多时间精力用到基础研究上,不能让科研人员把宝贵的精力花在填表、评比等事务上,要让他们心无旁骛去搞研究,才能做到厚积薄发。
科技创新要依靠市场。科技创新的目的是为了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推动科技创新过程中也要接受市场检验,要从市场角度去谋划推进科技创新。一方面我们要加大政府投入,利用举国体制集中力量进行科技攻关,切实解决一些“卡脖子”的技术难题。一方面我们要注重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多地依靠社会力量来加大研发投入。政府要通过出台相关政策,出台相关的措施来激励引导企业自觉参加到科技创造中来,要通过市场化普惠制的办法,使企业投资研发有动力。同时,也要激发全社会的创新活力,通过推动“双创”,形成“众创”局面,大力推动应用创新,为国家整体创新创造更大空间。
科技创新要开放合作。科技创新必须要依靠自强自立,尤其是在一些核心技术领域,必须要牢牢把握主动权和主导权。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要发奋努力,要敢于开拓创新,勇攀科学高峰。同时,也要强化国家合作,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时代,科技创新往往需要国际合作,需要广泛交流。封闭不会有前途,断链对谁都没有好处。我们在推动“十四五”科技创新上,要有开放的国际合作视野,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基础上,要强化同各国加强科技领域的合作,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
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感悟五篇篇4
少年们 请继续怀揣“科技梦”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5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一封充满暖意的回信送到了25位科技工作者的手中。5月30日是我国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长大了我想当科学家”,这是不少人儿时的梦想,如今祖国的花朵已长大,梦想虽未如愿,但科学家们锲而不舍、甘于奉献的精神却无时无刻不在激励着、影响着我们。今天,少年们,请继续怀揣“科技梦”。
筑牢思想根基,“科技梦”需有“劳筋骨、饿体肤”的决心。擦亮“奋斗”底色,永葆“奉献”情怀,鲁迅先生曾谈到“我好像是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奶”,科学的研究从“进食”到“消化”再到“产出”是个漫长的过程,需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情愿,更要为国为民“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的抱负。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研究、应用与推广,创建超级杂交稻技术体系,不断刷新亩产纪录阐释了“让大家吃饱又吃好”的毕生追求。嫦娥工程总指挥叶培建克服一个又一个挑战和困难,实现了国人“苍穹逐梦”的期待。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这是国士无双的共同标签,在科技强国的道路上,我们都不是旁观者,要以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引,坚定“四个自信”,筑牢思想的根基,不畏险阻,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勇当科学金字塔的垫土者。
夯实学习地基,“科技梦”需有“好读书、求甚解”的诚心。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政协会议的经济界委员时强调,“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及其他各方面创新” 。全国两会刚结束,总书记在给科技工作者代表回信中又强调,“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是战胜困难的有力武器” 。创新从来都是九死一生,严谨的科学研究更离不开庞大的知识储备,所以我们必须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下一番心无旁骛的功夫,在“读”“学”“做”中坚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治学之道。在孜孜不倦中锤炼能力,以“不慕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欣然忘食”为座右铭,汲取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精益求精的精神能量。科技是撬动地球的杠杆,要秉持着强烈的创新热情和信心,在实践中攻坚克难、追求卓越。
拓宽进取路基,“科技梦”需有“重执着,贵坚持”的恒心。“胜利往往产生于在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科学研究没有捷径可走,有志者应脚踏实地、着眼于小、努力进取。高水平的研究结果离不开“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执着、良好的科学作风及持之以恒的精神。“苦心人,天不负”,FAST工程奠基人南仁东带领团队20多年呕心沥血做研究,让中国拥有世界最大的单口径射电望远镜,成为看得最远的国家。这些“科技革命”上的开拓者,用生命讲述了科技人的勇敢和坚持。打破了我国科技重要领域一度被“卡脖子”的现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勇攀登科技高峰的路上,大家都是战士,“号角”吹响时,冲锋是对青春最好的献礼。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少年们,“科技为民,奋斗有我”在这你我责无旁贷的战场上,请继续怀揣“科技梦”,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
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感悟五篇篇5
科技工作者日致敬科研道路上的“追梦人”
20xx年5月30日,正值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中国科协主席万钢,科技部党委组书记、部长王志刚,中国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白春礼,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院长李晓红,中国科协党组书记怀进鹏,以“追梦”、“科技”、“行动”为关键词,以“礼赞共和国,追梦新时代”、“科技志愿服务,我们一直在行动”为主题,向全国广大科技工作者表示节日的问候和祝愿。
科技梦想为祖国而澎湃,创新之火因爱国而燎原。科技工作者,是指现代社会中,以相应的科技工作为职业,系统性的从事科学和技术知识的产生、发展、传播和应用活动的人员,他们不仅在推动我国科技工作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实现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征途中承担着主力军、先锋队的关键作用,更是时代的大梦想家。在5月30日第三届全国科技工作者日的这天,在这属于科技工作者的节日里,让我们向创新致敬、向梦想致敬,更向为了共和国繁荣强大而呕心沥血、燃烧自己的燃灯者们致敬!
司马迁曾言:“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蓦然回顾,不难发现,我国的科技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由无数孤独奉献的科研工作者呕心沥血所书写地“知识分子爱国史”,回溯过往岁月,我们依旧可以清晰的喊出他们的名字:面对国外势力的阻挠与干扰,排除万难、一心归国,要为百废待兴的新中国建设贡献能量的“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在烽火战乱的岁月里,于满地焦土之上深培桃李,纵然这一生风霜如刀刻,却依旧宁静致远的当代物理学先驱和奠基人叶企孙;出身名门,于求学期间便立下救国鸿志,海外名校学成后毅然归国,投身于祖国的核物理研究项目中,终因核辐射影响,不幸离世的“两弹元勋”邓稼先;而聚焦新时代,更是有无数传承老前辈衣钵的科研人员,为祖国的科技发展而披沥风雨,一往无前:盘点了世界屋脊的生物“家底”,将短暂的生命风华尽数留在了雪域高原的“种子猎人”钟扬;用‘以身许国’诠释赤子初心,工作起来不要命的“科研疯子”黄大年;十年如一日默默耕耘在核能科技领域,最终实现我国先进核能研发走向世界前沿梦想的石秀安......正是这些醉心科研、一心报国的“民族脊梁”,将“国之重器”的精髓薪火相传,为所有的科技知识分子们点燃了一盏盏不能被时代和岁月所熄灭的爱国主义明灯。
居里夫人曾说“人类需要梦想者”。而这些为了共和国的辉煌明天醉心于科研事业的发展,而淡泊自身得失的科技工作者们,都是当之无愧的“大梦想家”,他们的梦,便是有着‘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人人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他们的梦,便是在最短时间内,实现完成中国由“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的华丽变身;他们的梦,始终与我国的科学发展科技进步紧紧相连;他们的梦,便是所有中国人民共同期待盼望的伟大“中国梦”!
今时今日,让我们一齐缅怀,追念那些已经离开了我们的“追梦人”;此时此刻,让我们共同致意,向那些仍不停奔跑在科技前沿的“赶路人”致敬!
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感悟五篇篇6
科技创新需要更多“从0到1”原创成果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十三五”期间,我国大力推动科技创新,为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动能,深度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科技创新的全球化水平和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已成为全球科技创新合作重要推动力量。
伟大事业都基于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强调指出,“我们必须走出适合国情的创新路子,特别是要把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努力实现更多‘从0到1’的突破。”历史的指针即将拨向“十四五”关键期,科技创新需要更多“从0到1”原创成果,为高质量发展占据“桥头堡”和“制高点”。
坚持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科技创新“从0到1”,是原始创新,是从无到有,不是改头换面、跟踪模仿,而是独辟蹊径、探索未知。加强原始创新,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重大突破,是增强竞争新优势的关键,也是在新一轮国际激烈的科技与产业竞争版图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机遇之所在。科研选题是科技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研究方向的选择要坚持需求导向,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真正解决实际问题。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了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技术革新,带来了资源配置效率快速提升的可能性,并催生了新的经济形态。要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进行持续的原始创新,并将其积极地运用到解决现实问题中,为推动我国宏观经济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提供必要条件。
持之以恒加强基础研究。实现不了“从0到1”的原始创新,依靠别人、依附别人必然受制于人。“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我国面临的很多‘卡脖子’技术问题,根子是基础理论研究跟不上”。技术是基础科学规律发现的应用,科技创新高度依赖于深厚的基础科学积累,基础研究是无可替代的“源头供给”。只有在基础科学上产生的核心技术发明、新产业和新理念,才能保证资本和劳动力投入的边际产出保持在高位水平。要通过壮大基础研究,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提高创新层次级别。真正的原创成果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我们一定要沉下心来,不跟风、不浮躁,潜心于基础科学重要基本问题研究,争当基础科学研究的国际领跑者。将基础理论学习和应用实践学习体系相结合,利用一流学术研究帮助创新人才维持理论前沿高度,并助力其将基础理论研究更好地应用到经济发展中。
依靠改革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从0到1”原创是走前人没走过的路,风险失败与探索尝试共生。我国科技队伍蕴藏着巨大创新潜能,关键是要通过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把这种潜能有效释放出来。科技工作要牢牢抓住转变政府职能这个“牛鼻子”,加快实现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深入探索破除“四唯”(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唯奖项)的具体措施,大力营造有利于基础研究的良好科研生态,让科研人员充分发挥自由探索精神,释放出更大的创新潜能。国际科技合作是大趋势,越是面临封锁打压,越不能搞自我封闭、自我隔绝,而是要实施更加开放包容、互惠共享的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积极探索国际科技合作的新途径、新渠道和新空间,以更加开放的思维和举措,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不断增加中国科技界对人类知识体系的贡献。
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增强原创意识,强化原创精神,洞察变革于端倪,把握先机于初始,努力创造出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把更多原创成果转化为经济发展动力,就能更好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劲支撑。
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感悟五篇篇7
让科技与人才产生“化学反应”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科研遇上人才,两个“第一”激发出“化学反应”,必然会达到“1+1>2”的效果。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指出,“完善战略科学家和创新型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更多优秀人才进入科研队伍,为他们脱颖而出创造条件。”科技兴国,人才强国,扎实做好科技与人才的结合文章,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科技人才选出来、用起来。
擦亮选才识才慧眼,激发科技人才活力。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启动科技人才这个强劲“引擎”,通过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科技人才队伍,为科技爬坡过坎增添底气。对于科技高质量发展而言,给钱给物都不如给支好队伍。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做到求才若渴,在心底里重视人才、尊重人才,在行动上惠及人才、吸引人才,着力构建人才聚集的“强磁场”,让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人才蜂拥而至。是骡子还是千里马,要拉出来遛遛才知道。同样的,招才引智也要突出实践实干实效,既要尊重学历、资历、论文等客观存在的事实,又要善于透过这些包装来看待人才,以实际能力和业绩贡献为衡量标准,打破隐性台阶,大胆使用那些“没戴帽子”而能力突出的人才,营造出“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氛围,持续不断激发科技人才队伍的“一池春水”。
搭建干事创业舞台,锤炼科技人才能力。“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当今世界的发展瞬息万变,知识更新换代加快,如果不能以超前的思维来谋划和开展人才培育工作,不仅不利于人才成长,对整个科技事业的发展也会带来极大的影响。要坚持在人才培育上下一番“绣花”功夫,为人才教育和培训“疏通经络”“供血打气”。要尊重人才成长规律,一方面避免揠苗助长,另一方面更要避免放任自流,积极探索建立分级分层的科技人才培育机制,按照“干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为人才提供培训课程,努力培养造就一批思维活跃、技能高超、作风优良的战略科技人才、创新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要主动为人才搭建干事创业平台,对其提出的好思路、金点子,在经过一番严密细致的研判和评估后,充分赋予其技术路线决策权、人员调动权和经费支配权,确保人才的创造活力和聪明才智在广阔的舞台上得以施展。
打造优越服务环境,增强科技人才动力。“鱼无定止,渊深则归;鸟无定栖,林茂则赴。”人才作为人力资源中能力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无论在何时何处都是众人争抢的“香饽饽”。可以肯定的是,引才是一时的,留才则是长久的,留住人的难度远胜于引来人。因此,必须持续完善和优化人才服务机制,从工作、生活、精神等多个方面为人才创造优越条件,切实打造一支“不走”的人才队伍。要大力提升人才安居品质,加快建设集居住、商业、教育、医疗、文化交流等服务为一体的特色人才公寓,积极帮助符合入住条件的人才解决住房需求,让人才住得下,更驻得下。要根据具体情况,建立人才服务站,为高精尖人才提供“一对一”的管家服务,解决人才在子女入学教育等方面问题,切实免除后顾之忧,让人才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工作当中。要注重对人才思想的保驾护航,既重视成功,更宽容失败,让人才能够撸起袖子放心干,甩开膀子奋力搏。
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感悟五篇篇8
科技创新为发展注入新动力
——热烈祝贺第二届中国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开幕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今天,第二届中国科技城国际科技博览会在绵阳隆重开幕了。我们热烈祝贺盛会的召开,热烈欢迎莅临会议的海内外宾朋!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力量。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速度换挡、动力切换、结构升级的新常态,科技引领更加重要,转型发展更为紧迫。只有紧紧抓住和用好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机遇,加快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为主转向创新驱动为主,才能为经济持续增长注入新动力,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顺应科技和经济发展大势,我省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摆在优先位置,树立“转型才能更好发展”、“后发也要高点起步”的理念,大力实施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本届科博会的举办,对于进一步激发创新创业发展的热情、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营造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生态,对于我省深入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和奋力推进“两个跨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届科博会以“科技创新、军民融合、开放合作”为主题,既是对我国军民融合、创新驱动发展成效的全方位展现,更是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举措。通过盛会,将进一步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整合军工企业、高校、院所科技创新资源,构建起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全方位激发创新活力、释放科技潜能,更好地发挥科技创新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通过盛会,将有力推进我省正大力发展的七大优势产业、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和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的对外广泛合作,吸引更多国内外企业和科研机构参与我省资源开发、优势产业发展,来川设立研发机构,搭建联合研究平台,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科技合作交流。通过盛会,将营造出支持创新、激励创业的浓厚氛围,进一步优化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公正透明的法治环境、高效廉洁的政务环境,吸引更多创新要素和创新人才向我省集聚。
更多的交流合作必将结出更为丰硕的果实。本届科博会规模更大、活动更丰富,更加突出了国际性、专业性、先进性的展会特色,一定能够办成更高品质、更有影响的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盛会,实现国际国内、行业区域和科技城建设的共赢发展。
预祝本届科博会圆满成功!
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感悟五篇篇9
人才引领创新 赋能科技强国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要强化创新驱动,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加快科技自立自强,充分发挥科技对我军建设战略支撑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在这个信息化高度发达的时代,国防科技实力已然成为衡量各国发展水平的“硬性指标”,而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关键则在于以人才为核心的创新。今年是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新“三步走”起步之年,要牢牢掌握科技创新的主动权,用人才托举强国梦,以优异成绩迎接“十四五”开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
夯实人才基础,筑牢内生动力。“人才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人才的集聚有利于强化创新驱动,推动我国国防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谁能拥有丰富的人才战略资源,占据人才“制高点”,谁就能掌握军队发展的领先权、未来战争的制胜权。首先,我们要加快刷新人才理念,以辩证的眼光识才、引才,既要识得“千里马”也要引得“无冕王”。其次,我们要革新人才机制,要不拘一格降人才,用好用活人才、提高人才效能,坚持以用为本、人尽其才。最后,要涤荡人才环境,真心育才、真情聚才,以人才为核,打造科技发展新引擎,多些“从0到1”的突破,掌握科技创新主动权。治国经邦,人才为急。要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打造舒心安逸、健康优质的生活环境,公平公正、优中选优的制度环境,为科技人才心无旁骛钻研技术创造良好条件,把党内和党外、国内和国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
优化环境布局,整合资源优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发挥创新第一动力的作用,首要的是优化国防科技创新布局和环境条件,疏通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双向链接的快车道。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环境不好,则人才散、事业衰。”人才的集聚依赖于创新创业的良好环境,有利的社会文化环境是创新的沃土。要紧跟科技强国建设进程,要用好用足各方面优势力量和资源,大幅提升国防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当前我们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两个大局中,要谋划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在高速发展创新的同时“弯道超车”。
强化改革意识,服务创新发展。“察势者智,驭势者赢。”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根本的是正确认识我们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发展才是硬道理,要按照既定部署扎实推进国防和军队改革,不断释放改革效能。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做好经济工作的根本要求,要聚焦国防科技领域发展创新型产业,加快在自动化技术、激光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等领域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从“有没有”转向“好不好”。牵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走好产业发展这步“先手棋”,既要“产业创新”打造高新技术产业,又要“创新产业”发挥战略性引领带动作用,推动新一批技术项目搭建,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提升科技水平,为国防稳定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多作新贡献。
时代潮流催人奋发,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勇做“挑山工”、敢啃“硬骨头”,努力成为更高水平改革开放的“先锋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排头兵”、彰显“四个自信”的实践范例,更好地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
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感悟五篇篇10
科技赋能,让“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专家学者要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吉林省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考察时强调。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稳社稷,粮安天下。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紧紧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用科技创新赋能粮食产能提高、品质提升、储备管理更好,把“中国饭碗”端得更牢。
科技赋能粮食产能提高。保障粮食安全,关键是要保粮食生产能力,确保需要时能产得出、供得上。近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和发挥科技进步在农业增长中的作用,坚持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技融合,有效提升了我国的粮食产能。疫情之下,农民“云端”种地,专家线上技术指导,农业机械披挂上阵 ,科技凸现出为农业生产救急解难重要作用。今年是我国连续第17个夏粮丰收,我国粮食在产量在基数较高、疫情突袭、极端天气频发的情况下能保持稳产高产,背后离不开科技的“硬核”支撑。
科技赋能粮食品质提升。奔向小康,不仅要吃得饱,还要吃得好。粮食安全,更需要品质安全。在保障供给数量同时,还需提高粮食的品质,将中国人的饭碗装满装精。这些年,各地坚持科技兴农、质量兴农,把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放在突出位置,狠抓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创建、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优胜劣汰,让绿色成“底色”,促绿色显“特色”,用绿色生“金色”。 插上科技的翅膀,“中国饭碗”里的粮正在实现“量变”到“质变”的转变。科技让“中国饭碗”里装满好粮,让人民吃得安全、优质、营养、健康,满足更高层次的美好生活需要。
科技赋能储备管理更好。“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而言,充足的粮食储备是保百姓饭碗的前提。在智能化、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的粮食储备技术和管理手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创新驱动、高科技引领,守好管住“大国粮仓”,成为粮食储备行业发展的方向。政策性粮食从收购、入库到出售做到了全程信息化、全程留痕化,实现购粮过程公开、透明、可追溯。粮食管理不再仅仅依靠报表,而是直接管控到现场、到实地、到粮情的即时变化,真正实现粮食看得见、管得住、守得好,让国家粮安、百姓心安。
粮食生产出路在科技。实现“科技兴粮”,才能真正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上。要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作为粮食科技工作的核心,不断探索“科技兴粮”的发展之路,构建良好的粮食科技人才工作环境,真正把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到实处。
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感悟五篇篇11
科技局长“不信科技信风水”是讽刺更是警示
科技与迷信历来相悖,然而令人诧异的是,一名科技局局长竟迷信风水,大肆建造风水屋!去年5月22日,广东省河源市科技局原党组书记、局长黄翀胤被查,根据调查情况,黄翀胤被双开。
据报道,黄翀胤为求官运亨通,其分别在河源市连平县陂头镇、惠州市博罗县大坝镇建造风水屋,以及在河源市区长鸿花园的居所专门设一间风水室。科技与迷信历来“水火不容”,然而作为一名科技局的局长,竟然对风水情有独钟、痴迷不已,这确实令人匪夷所思,我们不禁要问:这到底为哪般?
事实上,“贪官多迷信”——这是网民从近年来反腐败一些典型案例中得出的一个结论。梳理一些落马官员的犯罪历程时,确实都能发现这些官员迷信鬼神、信奉风水的踪迹。比如,原铁道部部长、党组书记刘志军长期在家烧香拜佛,还在办公室布置了“靠山石;河北省原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丛福奎为求仕途升迁,曾找“大师”算命;山东泰安市原市委书记胡建学花耗巨资只为在水库上架起一座“岱湖桥”,寓意将自己“带起来”;内蒙古赤峰市原市委副书记、市长徐国元在家中设立佛堂供奉佛像,夫妻俩每天烧香拜佛......
领导干部和政府部门不同于民间百姓,是社会的管理者,迷信风水是一种倒退。官员迷信将带来负面示范效应,传导社会负能量,会带来更多并发症,引发更多的社会问题显现,为滋生官场腐败提供了土壤。特别是一些官员迷信造成权力的滥用、决策失衡和社会财富的消耗,更有可能影响一个地区社会经济的科学可持续发展。
其实,官员迷信“鬼神”“风水”,表面看起来是为升迁,求官运、财运,消弭自己贪污腐败引来的灾祸,以寻找精神寄托。许多风水大师正是抓住官员的这几种心理,投其所好,纷纷为其支招献策,以保其官运亨通。但从深层上来看,其原因是这些官员严重脱离群众,只关心个人的官运、财运,不关注如何为百姓谋幸福,同时严重丧失了共产党员的基本信仰。也就是说,这实际上就是一种堕落,是缺乏科学素质和文明素养的表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道而驰,明显背离了自己的信仰。
刹一刹官员中的迷信之风,党员干部首先要破除迷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服务人民群众,这是扫除官场风水情结的基础;其次,要建立透明有效的监督机制,发挥社会和群众的监督作用;再有,对那些阳奉阴违,台上一套、台下一套,当面马列主义、背后乌烟瘴气的党员干部,要依法严厉惩处。
做官要先做人。科技局长迷信风水,是莫大的讽刺,其行为也警示党员干部,不盲从迷信,是党员干部的基本信仰,只要有为人民服务的意识,有正确的价值导向,就不会去拜鬼信神,进而也能获取老百姓的认同。
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感悟五篇篇12
让科技之花绽放在祖国大地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在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之际给袁隆平、钟南山、叶培建等25位科技工作者代表的回信中强调,希望全国科技工作者弘扬优良传统,坚定创新自信,着力攻克关键核心技术,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勇于攀登科技高峰,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科技是国之利器。科技工作者们不断攀登科技高峰,国家才能战胜一切困难登上创新创造高峰,才能走向发展高峰。有一支矢志报国、一心为民的科技工作者队伍,是国家之幸、人民之幸。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正是有以钟南山、李兰娟院士为代表的科技工作者们勇敢地“逆行”,冒着生命危险战斗在一线,提出疫情防控的宝贵意见正确措施,才在第一时间为全国人民撑起了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科技“保护伞”。在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后,广大科技工作者们仍夜以继日坚守在攻关战线上,为疫情防控斗争提供科技支撑,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彻底战胜疫情的希望。
“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新中国成立以来,无数优秀科技工作者满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情厚爱,放弃国外的优厚待遇,毅然归国参与祖国建设发展。很多科学家甘愿隐姓埋名数十载,为人民幸福、民族复兴而扎根艰苦边远地区、扎根基层一线。钱学森、邓稼先、于敏等科学家们,他们矢志不渝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奋斗终生,他们是新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见证者,更是创造者,他们将永远被国家、人民铭记、尊崇,他们身上的“科学家精神”必将在广大科技工作者中一代代传承下去。
实现创新发展,要坚持向科学要方法、要答案,更要建设一支有竞争力的科技工作者队伍,在全社会形成尚贤爱才的好风气。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发表讲话时就强调,要通过改革,改变以静态评价结果给人才贴上“永久牌”标签的做法,改变片面将论文、专利、资金数量作为人才评价标准的做法,不能让繁文缛节把科学家的手脚捆死了,不能让无穷的报表和审批把科学家的精力耽误了。近年来,《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的方案》等重大改革举措陆续推出,这些都充分显示出党中央和国家识才爱才敬才的良苦用心。奖励创新、关爱科技人才,不能只是提升对他们的物质奖励,而要进一步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科技人才的荣誉感和获得感。要让科研人员从繁重的行政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潜心进行科技研发,加快推动社会发展进步。
“宁爱本乡一捻土,勿恋他国万两金。”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这“大变局”中把握机遇更进一步,让中华民族长久屹立于世界强国之林,创新创造是关键,而科技人才就是通向创新创造大门的“金钥匙”。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自觉传承发扬“科学家精神”,不忘科技报国的使命,把个人理想自觉融入国家发展伟业,让科学技术真正造福于国家和人民。要在各行业各领域中继续发扬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爱岗敬业精神,把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融入奋斗历程,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毅力,以“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心,把科学研究做在祖国大地、做进人民心坎,让科技之花绽放在祖国每一片土地上,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创新创造的磅礴伟力。
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感悟五篇篇13
科技工作者 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5月22日13时07分,“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在湖南长沙逝世。受习近平总书记委托,湖南省委书记许达哲专程看望了袁隆平同志的家属,转达习近平总书记对袁隆平同志的深切悼念和对其家属的亲切问候。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袁隆平同志为我国粮食安全、农业科技创新、世界粮食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并要求广大科技工作者向袁隆平同志学习,脚踏实地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袁隆平同志是中国科技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是爱国为民的一生,他的一生是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一生是坚持不懈追求科学真理的一生。祖国和人民将永远记住他。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向袁隆平同志学习,积极响应、践行“把科技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伟大号召。
饱含家国情怀,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再次聆听到“我跟我的助手们坐在瀑布般的稻穗下乘凉”的“禾下乘凉梦”,不禁让人潸然泪下,这是袁隆平同志的家国情怀梦。唯有家国情怀响九洲,正是有像袁隆平同志这样成千上万科技工作者的“家国情怀梦”,让中华民族的脊梁更加坚挺,让中国科技更加强劲有力。同时,也让亿万中国人民更加热爱、礼赞、致敬、崇拜科技工作者,也激发了更多孩子的“科学梦”。当今,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科技的竞争,科技人才的竞争。科技工作者要永葆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积极融入国家发展战略,主动践行“国家有需要,我就有行动”的初心,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地唱响时代“和音”,为国家繁荣富强贡献更多科技力量。
坚持知行合一,不断解放和发展“第一生产力”。无数个阳光烈日,无数个风里雨里,无数次往返于农田与实验室之间,无数次在理论与实践中反复探索,这就是袁隆平同志的“科学时间”。科学在“书本上”,更在“脚底下”。科技工作者要立足于实践,不怕失败,不迷信别人,敢于打破常规,勇攀高峰。一勤天下无难事。要孜孜不倦地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积累,在实践中创新。“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既要能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不断吸收借鉴人类科技文明成果,博采众长,更要在技术的原创性上下功夫,体现科技的自立自强,解决好“卡脖子”问题,防止“被卡脖子”。科技成果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凝心聚力,一代接着一代做潜功,要做好传帮带,让中国科技的“光芒”一代代地传递下去。
做人民的科学家,在党的带领下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要解决粮食增产问题,不让老百姓挨饿”,23岁时袁隆平便响应党的号召,立下了这样的为民誓言。他以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坚韧终生践行着誓言,谱写了感人肺腑的为民之歌。他把人民放在心上,他是人民的科学家,人民永远怀念他。在中华大地上之所以有无数像这样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根本在于一个伟大的政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统揽全局,协调各方,全心全意地为人民的幸福矢志不渝地奋斗。广大科技工作者要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定地跟着中国共产党风雨无阻地朝着人民所愿所盼的方向,一心为民,以科技富民,以科技强国,为人民创造更美好的生活,在新时代书写出更多科学发展为人民的“人民科学家”故事。
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要讲话精神心得体会感悟五篇篇14
科技创新令年味更浓
港珠澳大桥上“海陆空”三箭齐发,炫目的无人机“海豚”跃过大桥;横琴长隆“声光电”全景闪耀,极速飞车车手上演“滞空脱把”,用特技方式向全球华人拜年。这一幕幕精彩的瞬间,出现在15日晚上的2018年央视春晚珠海分会场上。
从网络春晚的机器人舞蹈到珠海分会场的无人机腾空,今年春节的科技味显得特别浓。过去总有人说,人工智能缺乏“人性”,共享单车不够“共享”,网络交流隔绝“”交流,科技的发展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生活。可实际上,科技的发展突破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令传统得以传承,令祝福得以实现,令团圆得以相守,令年味更显浓厚。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众所周知,在过去交通闭塞的那个时代,若想回家过年,往往得踏遍千山万水,走过月明星稀,年味成为了一生中最奢侈的享受。时代的发展,促使的士、大巴、高铁、航班等等新型的公共交通工具相继出现,人与家的距离可以说是越来越短。眼下,随着共享单车、滴滴打车、网上租车等网络化的出行方式走向主流,民众回家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已得到解决。年味在科技进步的凸显下,虽是渴望,却也不再昂贵。
面向未来,大数据、区块链、生物认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蓬勃发展,科技在衣、食、住、行上的主导作用日渐凸显,民众过年也是愈发轻松。网上订餐,让年夜饭不成“年夜烦”;网购平台,让办年货不再“跑断腿”;无人驾驶,让除夕回家不在担忧街上无车;大众媒体、网络媒体的普及,让人们的视线因聚焦在一点得到“团圆”。可以说,新型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令民众过年的头脑压力得到进一步释放,让更多的人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与亲人的团聚当中,这就是由科技创新所带来的年味。
科技创新之所以有年味,关键在于它体现出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常言说,有需求才有市场,而庞大的需求也促进着科技的发展。入站口的“刷脸”技术、手机上的“红包大战”、飞行中的“空中开机”等等,皆是如此。一年仅此一次的春节,凝聚着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期待,其中也能释放出科技发展的活力与创意,相信必定有不少人能从中发现商机。对此,有关的理论宣传、政策鼓励、数据共享很重要。
“寒褪春来,万物始新。”春节也因有新兴技术的助力,而更显春意。相信,有不少人能从短暂而愉快的春节假期中,找到未来发展的道路。只要科技创新始终与人民群众的发展需求保持一致,它就不走向脱离人类发展轨迹的邪路。科技的确是一把双刃剑,可剑锋所指,往往是阻碍生活困境的地方,我们在担忧由技术带来的威胁时,不妨以更稳妥的态度,控制好技术发展的走向。技术从来不是“冷漠”,冷漠的只是人们利用技术时,所展露的恶念。
推荐访问:中国科协 全国代表大会 心得体会 科协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