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总结8篇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总结篇1
开学初,市教委就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十项规定和召开了视频会议,紧接着县教委召开了减负提质的推进会,结合县教委的《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我校结合“实施方案”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学习文件,提高思想认识。
我校接到减负提质文件后,及时召开学校行政会议,传达文件精神,成立以校长潘体华为组长的“忠县三汇中学减负提质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安排了学校“减负提质”工作。
我校“减负提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学校“减负”工作办公室设在教导处,由欧云文担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减负工作。
通过会议和学习,全体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减负提质”的具体要求,认识“减负提质”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统一了思想。
二、具体做法:
1.把握四个严格:一是严格按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教务处严格按照市教委的课时计划,做到了“四有四没有”:有按标准课时开课,没有随意增减课时;有按课标设置开课,没有随意增减科目;有按课标要求教学,没有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有按教学计划把握进度,没有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
二是严格控制补课。严禁教师利用寒暑假、公休日和课余时间组织或者变相组织补课,不举办各类学科竞赛辅导班,不组织或者变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但要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进行个别辅导,有具体的帮教措施,不歧视,不排斥。
三是严格规范考试次数和难度。年级不得组织月考,初中各年级每学期有两次考试及期中和期末考试,教师可以组织每单元的知识性检测考试;每次考试的难度不得超过课程标准,主要以基础题为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严格学生的休息时间和锻炼时间。严格执行作息时间表,教师不得提前或延后上下课,午休时间不得让学生做作业或看书,保证每天的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积极开展每天的早操、课间操和每周4节的体育课,确保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2.突出一个重点:严格控制学生课后作业量。七八年级每天的课后作业原则上不超过1.5小时,九年级每天的课后作业原则上不超过2小时。每次放假期间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杜绝给学生布置机械性、重复性、难度过大的作业,提高作业批改质量。
3、加强三个管理:一是对教辅资料的管理,初中各年级的教辅资料由教委和新华书店核定的教辅资料中选择一套,任何教师和年级不得在向学生推荐、购买、变相推荐教辅资料。从本质上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二是对竞赛的管理。科技竞赛是县科协组织,一直是我校的特色,为此有专人负责,有专人培训,不收任何培训费用。其余学科的竞赛和奥林匹克竞赛学校和任何教师不得组织参加,需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参加。同时不能把科技竞赛的成绩作为评定三好学生的标准。
三是对考试评价管理。任何考试都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成绩,不得以学科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判定学生的好差,更不得以学生成绩安排学生座位和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列名次。每次考试的成绩以等级+素质评价进行反馈。
4、注重两个均衡。一是均衡分班,我校一直规范办学,坚持不分快慢班,按照小学毕业成绩平均分配,不歧视学生,这样给了师生一个平等竞争的平台,一份齐头并进的信心,为师生三年的教学打下了合作竞争、共进互赢的基础
二是均衡对待每位学生。我校一直注重每位学生的.发展,对学生以批评教育、正面教育,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对学生使用不文明语言。严禁对差生进行歧视、冷漠。严禁对差生的作业不认真批改。
三、存在的不足:
1、少数教师思想意识不到位。
2、少数教师教学思想落后,方法老化。
四、今后打算:
1、加强教师的政治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发展全体学生。
2、让教师大胆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开展高效课堂的研究:从“准、精、活”入手,奏响减负增效的协奏曲,追求教育效益
即:“准”——抓准学情、抓准定位。
“精”——精选、精讲、精练、精批。
“活”——教学策略活、教学活动形式活、学习方法活、练习作业活、用活学情、用活班班通辅助教学。
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前提,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这种“准、精、活”方式,让老师们明确了方向,找准了着力点,把劲使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上。实现“轻负但照样高质量”目标。
3、狠抓教师基本功,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4、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课业负担的减少,给学生腾出了大片大片的发展时空。在属于学生自己的时空里,学生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在玩中学,在游戏中求知,在伙伴的交流中完善自我。
总之,减负不是形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是真真目的,还教育的本质,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我们将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把“减负提质”工作落到实处,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充满唯一希望的校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总结篇2
发展是第一要务,维稳是第一责任。人民调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为基层解决民间纠纷的重要方式,在建立完善解决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xx市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为信访分流、为公安减压、为法院减负、为群众解忧”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适应改革发展大局的需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职能作用,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做出新的贡献,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xx市矛盾纠纷主要特点
(一)以三类基本案件为主体,多种类型并存。以全市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的案件为例(xx年1-7月份,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x件),因土地确权涉及到土地权属纠纷x件,占比x%;婚姻家庭类纠纷x件,占比x%;邻里纠纷x件,占比x%;其他纠纷案件共x件,占比x%。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辖区内纠纷由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发展为劳动争议、医患纠纷、土地权属、征地搬迁等,类型越来越多样性。
(二)婚姻纠纷呈现“三多”现象。以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的案件为例,主要表现为:一是离婚案件逐年增多。二是女方起诉离婚的居多。近两年来,女方起诉离婚的案件占婚姻案件的70%以上,占比较大,说明女性独立意识增强。三是年轻人离婚的趋多。
(三)不同类型纠纷出现的时段性不一致。人身损害赔偿、意外伤亡主要发生在5、6、7、8、9等月份,赡养、分家析产等家庭类纠纷主要案发在重大节日或老人生病、丧失劳动能力时,群体性的农民工工资等纠纷主要集中在枸杞采摘期间(每年7、8月)和年底,医患纠纷突发性比较强,交通事故赔偿以春节前后居多。
(四)各种纠纷处理的复杂性不相同。邻里、婚姻家庭、债务等方面的纠纷,虽然占比较大,有的达到80%,但此类纠纷诱因相对简单,只要花费20%精力及时调处,都能化解平息,对社会危害不大;而另外20%矛盾纠纷的调处则需花费80%的精力,主要表现为与政府重点工作有关,涉及征地拆迁、医患纠纷、人身损害、土地权属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加,而且很多矛盾由于纠纷主体利益一致,要求相似,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易造成群体性的事件,有的当事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往往通过越级上访或故意将矛盾纠纷社会化、公开化,甚至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想法,试图通过“闹事”来引起政府的重视,以求问题的解决,矛盾对抗性加剧。
(五)部分纠纷发生的反复性区别较大。目前有些因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的矛盾,按照当时政策已经解决,由于新出台的政策较以往政策对当事群众更为有利,某些当事人往往通过越级上访的形式要求重新解决,还有些群体性纠纷与少数人行为偏激纠缠在一起,在有关部门处理之后,由于个别有用心的人从中唆使,导致纷争再起,反复无常。
二、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人民调解作为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全市的政治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xx市人民调解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基本形成,但基础不牢,困难重重。一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基本上不是经过专门选举产生的,多半由村居指定设立,随意性较强。二是调委会主任及其组成人员大多数由村干部和单位职工兼任,没有专职的人民调解员,由于身兼多职加上没有专门的调解报酬,导致个别调委会形同虚设,一年不调解一起纠纷的情况时有出现。三是调解员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调解员不履职,不干事。四是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普遍不足,大部分纠纷按照经验调解,对调解工作马虎了事,调解的纠纷基本没有卷宗材料反映,开展了工作但是没有材料体现的调委会占绝大多数。五是部分调委会和调解人员遇到矛盾纠纷就躲和推,根本就没有调解而以无法调解把矛盾上交了事,遇到矛盾就躲,遇到好处就上。
(二)司法所对调委会的管理指导难度大。从行政管理体制上看,司法所对农村“两委”没有任何隶属关系,部分村根本没有把司法所对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当一回事,认为司法所没有解决其人员待遇等问题,导致了村级调解工作陷入困局。
(三)案卷补贴机制有待完善。由于广大的农村调委会和调解员没有办公经费,调解员的工作责任心就受到了影响,认为自己是在义务的为社会作贡献,能干多少就多少,甚至不想干也是应该的。虽然实行了“以案定补”的资金保障措施,但所补的钱与调解成本相比差距太大,只能是杯水车薪,加之调解卷宗文字资料要求较高,许多调委会就是调解了纠纷都不愿意做卷宗,不愿上报纠纷数据,怕麻烦,加上案件补贴非常少,调解积极性无法提高,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往上移交。
(四)大调解格局尚未形成。目前部分单位在接到纠纷反映后就推,不是推给领导就是推给司法所和村,导致一些纠纷如土地权属纠纷发生有确权职能的单位不积极进行确权而是打太极拳推来推去,另外,纠纷发生后,人民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不够,部分单位认为发生纠纷就是司法所的事情,能推则推,对属于自己调解和职责范围内处理的事情不管不问,导致群众多次往返跑路。
(五)人民调解指导经费和工作经费完全没有落实。调解组织和业务指导部门开展工作非常困难,经费没有任何保障。
(六)人民调解组织和人员普遍能力不足。调解工作简单粗放,稍复杂的纠纷就无法调解,另外对新型矛盾纠纷基本没有调解能力。
三、当前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主要对策
(一)深化认识,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在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中,要本着“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优势,在工作实践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抓好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充分调动人民调解优势,发挥司法调解的后盾作用。二是抓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发扬人民调解的亲和力优势,发挥行政力保障。
(二)夯实基础,全面加强调委会建设。在新形势下,特别要注重如下几点: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重点的学习、例会、排查、回访、信息报告、档案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利用村居换届选举,配齐配强调解员,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选聘一些威望高、懂法律、热心调解工作的人士成为专职调解员。同时,定期开展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促使调解队伍素质普遍提高,增强新型矛盾纠纷的化解能力,解决人民调解能力不足问题。三是加强业务建设。要建立健全辖区基本情况和调解业务的各种统计台帐和工作记录,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同时督促各调解组织完善卷宗,提高卷宗质量,充分反映调解工作开展情况,增加案件经费补贴力度。
(三)落实经费,保障人民调解工作长效运转。为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积极性,必须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一是调解组织的设立单位必须将调解人员的误工报酬和必要的工作经费列入开支计划,按时拨付,真正解决人民调解“老大难”问题。二是乡镇财政可以按调委会调解案件数量和调解难易程度据实给予办案补贴,作为调委会工作经费的有效补充。通过形成保障体系,满足人民调解工作的正常经费需要,有效地激励和保证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运转。三是市级财政必须把调解工作经费和司法所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切实保障,避免以往出现的有预算确不落实的问题,保障各调解组织的调解工作正常开支。
(四)整合人民调解资源。由于新时期的矛盾纠纷牵涉面广、复杂性强,单靠镇、村调委会已远远不能适应现阶段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需要。充分发挥已建成的社会治理中心对矛盾纠纷调处协调指挥作用,整合乡镇综治办、信访办、民政办、司法所、派出所及基层人民法庭等调解资源,形成高效、联动、便捷的综合调处机制,真正地实现“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
(五)落实奖惩,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各村居目标考核的内容加以考核好量化。在乡镇落实对各村居年终目标考核时,建议乡镇党委政府把矛盾纠纷的化解数量,调解卷宗数量和质量、报表信息报送、人员队伍建设等内容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每年组织司法所、信访办、综治办等单位进行考核,对因重点矛盾纠纷调解不及时引起群体性上访和械斗事件的村(居)落实问责制度,对有关人员进行问责,增加村(居)调解组织对干好调解工作责任心。
(六)实行逐级调解制度。凡是排查发现的矛盾纠纷,一律实行逐级调解,凡事纠纷必须先由村(居)调解组织先调解处理,对于村(居)调解后调解不成功疑难纠纷由乡镇调解组织调解。
(七)建议乡镇一级聘请专门的人民调解员。充实乡镇调解组织力量,解决人员报酬和待遇问题,确保出现矛盾纠纷时乡镇一级有人调解,纠纷处理得了。
(八)分清人民调解受理纠纷的范畴。一是对不属于人民调解范畴的纠纷不要与人民调解混为一谈,改变部分领导和人员片面认为只要是矛盾纠纷就是司法行政部门或人民调解的事情,如土地权属纠纷等就应该由政府的农业部门或国土部门进行确权,推到司法行政部门一是人员不够,二是没有确权的权利和责任,三是就是确权也不符合法律规定,导致矛盾纠纷久拖不决。又如政府行为如政府拆除“两违”建筑等引起的矛盾纠纷就不是人民调解的范畴。
(九)下大力气做好矛盾纠纷的预防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各种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干部的法律意识,二是利用政府聘请的法律顾问,实现镇和村(居)两级法律顾问全覆盖,在各级作出重点决策前必须咨询咨询法律意见,避免出现违法问题引起纠纷,三是在“三变”改革当中,做好风险管控,凡是政府和村(居)与投资商等签订的合同,必须由法律顾问审查,避免出现因合同而引起的纠纷,四是规范政府人员尤其是领导的言行,杜绝出现对群众乱表态等引起纠纷。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总结篇3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总结篇4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北京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精神,我校结合“减负”督导监测细则要求,围绕“课程计划执行严格、学生时间安排合规、教学管理规范、考试安排合理、课外活动达标”等指标,认真开展了自查自评工作,不仅梳理出我校“减负”的有效做法,更在反思的过程中查找到了制约学校“增效”的突出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立新学校小学原名香山慈幼院,由民国总理、著名慈善教育家熊希龄先生于1920年创建。小学占地11000余平方米,现有24个教学班,910名学生,59名教职工,其中3位特级教师,近20位区级和学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市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航空特色校、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校、海淀区德育管理先进校、教学管理先进校、校本培训先进校、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校等光荣称号。学校开设金童乐团、京剧、合唱、舞蹈、动漫、模拟飞行、定向越野、武术、跆拳道、空竹、躲避球等几十个社团,学生参加全国及市区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还开展双语教学实验,进行333脑功能开发,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等,使学生综合素质大幅度提升。目前,全校干部教师正团结一心、拼搏进取,努力把学校建成“孩子向往、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优质学校!
二、“减负增效”的落实措施
1.加强减负管理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减负工作不是一纸法令或一个号召就能顺利实施的,在减负工作实践中,我校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切实推进“小学减负令”。我校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由教导处、德育处、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构成的学校减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减负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督检查。出台了“三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办法,实行减负工作责任制,把“减负”工作具体分解到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予以落实,责任明确。制定了减负工作制度,使减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2.规范教学行为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学校严格按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一二年级每周安排26节课,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30节课,课表符合课程设置要求。严格课程计划管理,规定任何人不得挤占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教学时间,严禁私自调。合理安排体育课、课间操、眼保健操,并将体育课外活动时间列入课表予以保证,因地制宜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遇到雾霾天气或者其它特殊情况,坚持进行室内广播操活动,较好的达成了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锻炼时间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要求。
(2)严格控制学生学习时间
学校执行统一作息时间表,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每天8:00上课,每节课为40分钟,学校要求教师上课不提前、下课不拖堂、放学不延后,严禁挤占学生的用餐时间、午休时间和课间休息时间,保障学生的正常休息。严格控制作业总量。我校对各科作业量实施三级管理,由教导处负责建章立制,细化要求,由年级组长组织落实,班主任负责协调,并引导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做到“五留五不留”:留适时适量的作业,留自主作业,留分层作业,留实践性作业,留养成性作业;不留超时超量作业,不留机械重复作业,不留随意性作业,不留惩罚性作业;要求教师严格执行学校教学常规,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严禁拖堂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并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和家长进行沟通,做好反馈工作。从作业检查和学生访谈的情况来看,我们较好地实现了学生作业量的有效控制:
一、二年级一律没有书面作业,三、四年级家庭作业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五、六年级家庭作业时间不超过60分钟。
(3)严格教学管理
规范作业批改。教师对于布置的家庭作业能够做到全批全改,无错批漏批现象。作业批改实行“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从正确率和书写两方面综合评价,力求恰当,没有给学生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批改作业的现象。
严格教学用书管理,规范学生教辅材料使用。我校学生所使用的均为教委公布的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教学用书。我校从不组织学生统一购买规定之外的学生用书,也从不向学生推荐各类教辅材料,并严禁任何个人组织学生统一购买教辅材料。
建立科学的考试约束机制。我校对考试次数、考试内容严格依照有关要求进行,每学期只举行一次语数英测试,考试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考试试卷为考试中心命题的试卷。
坚持多元激励评价导向。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学校没有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按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更没有按考试成绩给学生安排座位的现象发生。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我校十分注重活动育人,积极倡导学生在体验中实现自己成长。上学期,我校参加了“全球·桥”教育共同体的研究活动,利用“桥”这一主题让学生走出学校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向他人学习等等,鼓励学生积累、动手、动脑、研究、创新,学中玩,玩中学,使学生特别飞扬,自主意识得到了加强。本学期,我校积极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认真落实课后一小时管理工作。学校克服北楼加固困难,将周一至周三下午的15:40-16:40设立为社团活动时间,开发30余门课程,开展了体育、文艺、科普等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为满足学生特别发展的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保障;每周四举行特色讲座,开展科学家进校园、体育明星进校园、艺术家进校园等系列活动,通过与科学家、运动员、艺术家的近距离接触,培养学生在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兴趣,对于提升我校学生人文、艺术和科学素养,起到了基础奠基作用。
三、“减负增效”的创新策略
1.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教育低效乏能的一种现象。因此,要实现既减负担又保质量的目标,就必须强基固本——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为此,一方面,学校倡导并努力建构“强化专业,阅读分享”的学习文化。每学期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至少读三本书,学校下发一本全校共读书籍,教研组结合学科特点推荐一本专业书籍,自己再选读一本个人喜好的书籍,定期(期中和期末)在团队(教研组和全校)中举行读书交流会,分享阅读成果,促进教师学习力与思考力的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积极整合校内资源,实施三项工程:“青蓝工程”缩短了青年教师的专业适应期;“创优工程”全面提高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学带工程”更是为名优教师创设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成长成就了学生进步,实现了师生和谐共进。
2.深化校本研究,打造魅力课堂
在寻求“使学生少做作业”的最佳路径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唯一的捷径。两年来,我们积极开展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发展学生思维和激扬生命为核心的“魅力课堂”实践活动,坚持持魅力课堂的“三原则”、“四归还”、“五不讲”、“八追求”,打造有良知的高效,构建生命化课堂。本学期,学校还紧紧围绕魅力课堂建设开展了“高效学法”研究,各教研组坚持从学科教学中发现问题,采用“问题征集筛选法”,提炼确定研究专题,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师行动研究的实效。现已有六个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级“高效学法”研究课题的子课题的申报。
3.实施阅读工程,建设“书香校园”
在针对学生进行的课后作业情况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们最为喜欢的作业形式是阅读和实践,为此,学校本学期积极开展了以“培育学校读书文化,创设阅读生态环境,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为主旨的“书香校园”建设活动。我们通过“推荐书目,明确课内外读书内容;建立班级图书角,创新班级图书角的管理;用好学校图书资源,拓宽阅览场所;合理安排读书时间,为创建书香校园提供时间保障;开展读书展示活动,为创建书香校园提供动力支撑;落实多元评价,为创建书香校园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和办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和兴趣,较好的满足了学生成长需要。
四、存在问题和改进方向
通过自查,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在改进教学方式和分层设计、布置作业这一方面还需加大研究力度,如何将课堂真正变为学堂、如何是学科作业变得更可爱、更具有趣味性,的确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但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力,更要有创新的精神和完善的措施。规范办学,减负增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今后,我们在工作中还要群策群力,在自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办人民满意、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总结篇5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北京市教委、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关于切实减轻中小学过重课业负担的通知》精神,我校结合“减负”督导监测细则要求,围绕“课程计划执行严格、学生时间安排合规、教学管理规范、考试安排合理、课外活动达标”等指标,认真开展了自查自评工作,不仅梳理出我校“减负”的有效做法,更在反思的过程中查找到了制约学校“增效”的突出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化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现将自查情况总结如下:
一、学校基本情况
立新学校小学原名香山慈幼院,由民国总理、著名慈善教育家熊希龄先生于1920年创建。小学占地11000余平方米,现有24个教学班,910名学生,59名教职工,其中3位特级教师,近20位区级和学区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及市区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师德标兵。学校先后获得全国航空特色校、北京市文明礼仪示范校、海淀区德育管理先进校、教学管理先进校、校本培训先进校、规范汉字书写教育特色校等光荣称号。学校开设金童乐团、京剧、合唱、舞蹈、动漫、模拟飞行、定向越野、武术、跆拳道、空竹、躲避球等几十个社团,学生参加全国及市区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学校还开展双语教学实验,进行333脑功能开发,开展国学经典诵读等,使学生综合素质大幅度提升。目前,全校干部教师正团结一心、拼搏进取,努力把学校建成“孩子向往、教师幸福、社会满意”的优质学校!
二、“减负增效”的落实措施
1.加强减负管理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减负工作不是一纸法令或一个号召就能顺利实施的,在减负工作实践中,我校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切实推进“小学减负令”。我校成立了由校长牵头,由教导处、德育处、年级组长和教研组长构成的学校减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减负工作的组织管理和监督检查。出台了“三级管理、分级负责”的办法,实行减负工作责任制,把“减负”工作具体分解到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予以落实,责任明确。制定了减负工作制度,使减负管理工作有章可循。
2.规范教学行为
(1)严格执行课程计划
学校严格按国家规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计划开齐课程、开足课时,一二年级每周安排26节课,三至六年级每周安排30节课,课表符合课程设置要求。严格课程计划管理,规定任何人不得挤占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课程的教学时间,严禁私自调。合理安排体育课、课间操、眼保健操,并将体育课外活动时间列入课表予以保证,因地制宜组织全体学生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遇到雾霾天气或者其它特殊情况,坚持进行室内广播操活动,较好的达成了学生在校期间体育锻炼时间每天不少于1小时的要求。
(2)严格控制学生学习时间
学校执行统一作息时间表,控制学生在校学习时间,每天8:00上课,每节课为40分钟,学校要求教师上课不提前、下课不拖堂、放学不延后,严禁挤占学生的用餐时间、午休时间和课间休息时间,保障学生的正常休息。严格控制作业总量。我校对各科作业量实施三级管理,由教导处负责建章立制,细化要求,由年级组长组织落实,班主任负责协调,并引导老师在布置作业时要做到“五留五不留”:留适时适量的作业,留自主作业,留分层作业,留实践性作业,留养成性作业;不留超时超量作业,不留机械重复作业,不留随意性作业,不留惩罚性作业;要求教师严格执行学校教学常规,精心设计每一堂课,优化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向课堂40分钟要效益,严禁拖堂占用学生的课间休息时间;并通过家长会、家访等形式和家长进行沟通,做好反馈工作。从作业检查和学生访谈的情况来看,我们较好地实现了学生作业量的有效控制:
一、二年级一律没有书面作业,三、四年级家庭作业时间控制在30分钟以内,五、六年级家庭作业时间不超过60分钟。
(3)严格教学管理
规范作业批改。教师对于布置的家庭作业能够做到全批全改,无错批漏批现象。作业批改实行“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级,从正确率和书写两方面综合评价,力求恰当,没有给学生家长布置作业或让家长代为批改作业的现象。
严格教学用书管理,规范学生教辅材料使用。我校学生所使用的均为教委公布的小学教学用书目录中教学用书。我校从不组织学生统一购买规定之外的学生用书,也从不向学生推荐各类教辅材料,并严禁任何个人组织学生统一购买教辅材料。
建立科学的考试约束机制。我校对考试次数、考试内容严格依照有关要求进行,每学期只举行一次语数英测试,考试内容符合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考试试卷为考试中心命题的试卷。
坚持多元激励评价导向。实行学生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评价学生。学校没有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按考试成绩对学生排名,更没有按考试成绩给学生安排座位的现象发生。
(4)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我校十分注重活动育人,积极倡导学生在体验中实现自己成长。上学期,我校参加了“全球·桥”教育共同体的研究活动,利用“桥”这一主题让学生走出学校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向他人学习等等,鼓励学生积累、动手、动脑、研究、创新,学中玩,玩中学,使学生特别飞扬,自主意识得到了加强。本学期,我校积极遵循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认真落实课后一小时管理工作。学校克服北楼加固困难,将周一至周三下午的15:40-16:40设立为社团活动时间,开发30余门课程,开展了体育、文艺、科普等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为满足学生特别发展的需求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保障;每周四举行特色讲座,开展科学家进校园、体育明星进校园、艺术家进校园等系列活动,通过与科学家、运动员、艺术家的近距离接触,培养学生在体育、艺术、科技等方面的兴趣,对于提升我校学生人文、艺术和科学素养,起到了基础奠基作用。
三、“减负增效”的创新策略
1.加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教育低效乏能的一种现象。因此,要实现既减负担又保质量的目标,就必须强基固本——全面提升教师素质。为此,一方面,学校倡导并努力建构“强化专业,阅读分享”的学习文化。每学期学校要求每位教师至少读三本书,学校下发一本全校共读书籍,教研组结合学科特点推荐一本专业书籍,自己再选读一本个人喜好的书籍,定期(期中和期末)在团队(教研组和全校)中举行读书交流会,分享阅读成果,促进教师学习力与思考力的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积极整合校内资源,实施三项工程:“青蓝工程”缩短了青年教师的专业适应期;“创优工程”全面提高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学带工程”更是为名优教师创设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教师成长成就了学生进步,实现了师生和谐共进。
2.深化校本研究,打造魅力课堂
在寻求“使学生少做作业”的最佳路径的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清醒地认识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不断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是唯一的捷径。两年来,我们积极开展以学生为本、以学定教、发展学生思维和激扬生命为核心的“魅力课堂”实践活动,坚持持魅力课堂的“三原则”、“四归还”、“五不讲”、“八追求”,打造有良知的高效,构建生命化课堂。本学期,学校还紧紧围绕魅力课堂建设开展了“高效学法”研究,各教研组坚持从学科教学中发现问题,采用“问题征集筛选法”,提炼确定研究专题,并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师行动研究的实效。现已有六个研究课题通过了国家级“高效学法”研究课题的子课题的申报。
3.实施阅读工程,建设“书香校园”
在针对学生进行的课后作业情况调查中,我们发现,学生们最为喜欢的作业形式是阅读和实践,为此,学校本学期积极开展了以“培育学校读书文化,创设阅读生态环境,营造浓厚的书香氛围”为主旨的“书香校园”建设活动。我们通过“推荐书目,明确课内外读书内容;建立班级图书角,创新班级图书角的管理;用好学校图书资源,拓宽阅览场所;合理安排读书时间,为创建书香校园提供时间保障;开展读书展示活动,为创建书香校园提供动力支撑;落实多元评价,为创建书香校园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和办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读书的热情和兴趣,较好的满足了学生成长需要。
四、存在问题和改进方向
通过自查,我们也进一步认识到了存在的问题,在改进教学方式和分层设计、布置作业这一方面还需加大研究力度,如何将课堂真正变为学堂、如何是学科作业变得更可爱、更具有趣味性,的确需要深入思考和实践。
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不但要有足够的勇气和耐力,更要有创新的精神和完善的措施。规范办学,减负增质,责任重大,意义深远。今后,我们在工作中还要群策群力,在自查的基础上,进一步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办人民满意、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总结篇6
开学初,市教委就义务教育阶段提出了十项规定和召开了视频会议,紧接着县教委召开了减负提质的推进会,结合县教委的《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课业负担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实施方案。我校结合“实施方案”进行了自查,现将自查情况作如下汇报:
一、学习文件,提高思想认识。
我校接到减负提质文件后,及时召开学校行政会议,传达文件精神,成立以校长潘体华为组长的“忠县三汇中学减负提质工作领导小组”,认真安排了学校“减负提质”工作。
我校“减负提质”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如下:
组长:
副组长:
成员:
学校“减负”工作办公室设在教导处,由欧云文担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减负工作。
通过会议和学习,全体教师进一步明确了“减负提质”的具体要求,认识“减负提质”工作的意义和重要性,从而统一了思想。
二、具体做法:
1.把握四个严格:一是严格按课程计划,开齐开足课程。教务处严格按照市教委的课时计划,做到了“四有四没有”:有按标准课时开课,没有随意增减课时;有按课标设置开课,没有随意增减科目;有按课标要求教学,没有随意提高或降低教学难度;有按教学计划把握进度,没有随意提前结束课程和搞突击教学。
二是严格控制补课。严禁教师利用寒暑假、公休日和课余时间组织或者变相组织补课,不举办各类学科竞赛辅导班,不组织或者变相组织学生参加校外培训机构举办的文化课补习班。但要求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能进行个别辅导,有具体的帮教措施,不歧视,不排斥。
三是严格规范考试次数和难度。年级不得组织月考,初中各年级每学期有两次考试及期中和期末考试,教师可以组织每单元的知识性检测考试;每次考试的难度不得超过课程标准,主要以基础题为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是严格学生的休息时间和锻炼时间。严格执行作息时间表,教师不得提前或延后上下课,午休时间不得让学生做作业或看书,保证每天的睡眠时间超过9小时。积极开展每天的早操、课间操和每周4节的体育课,确保学生每天至少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
2.突出一个重点:严格控制学生课后作业量。七八年级每天的课后作业原则上不超过1.5小时,九年级每天的课后作业原则上不超过2小时。每次放假期间给学生布置适当的作业。杜绝给学生布置机械性、重复性、难度过大的作业,提高作业批改质量。
3、加强三个管理:一是对教辅资料的管理,初中各年级的教辅资料由教委和新华书店核定的教辅资料中选择一套,任何教师和年级不得在向学生推荐、购买、变相推荐教辅资料。从本质上减轻学生作业负担。
二是对竞赛的管理。科技竞赛是县科协组织,一直是我校的特色,为此有专人负责,有专人培训,不收任何培训费用。其余学科的竞赛和奥林匹克竞赛学校和任何教师不得组织参加,需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参加。同时不能把科技竞赛的成绩作为评定三好学生的标准。
三是对考试评价管理。任何考试都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布学生成绩,不得以学科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判定学生的好差,更不得以学生成绩安排学生座位和按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列名次。每次考试的成绩以等级+素质评价进行反馈。
4、注重两个均衡。一是均衡分班,我校一直规范办学,坚持不分快慢班,按照小学毕业成绩平均分配,不歧视学生,这样给了师生一个平等竞争的平台,一份齐头并进的信心,为师生三年的教学打下了合作竞争、共进互赢的基础
二是均衡对待每位学生。我校一直注重每位学生的.发展,对学生以批评教育、正面教育,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严禁对学生使用不文明语言。严禁对差生进行歧视、冷漠。严禁对差生的作业不认真批改。
三、存在的不足:
1、少数教师思想意识不到位。
2、少数教师教学思想落后,方法老化。
四、今后打算:
1、加强教师的政治学习,进一步提高教师思想认识。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学生全面发展,注重发展全体学生。
2、让教师大胆改革,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精心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开展高效课堂的研究:从“准、精、活”入手,奏响减负增效的协奏曲,追求教育效益
即:“准”——抓准学情、抓准定位。
“精”——精选、精讲、精练、精批。
“活”——教学策略活、教学活动形式活、学习方法活、练习作业活、用活学情、用活班班通辅助教学。
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的前提,更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通过这种“准、精、活”方式,让老师们明确了方向,找准了着力点,把劲使在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上。实现“轻负但照样高质量”目标。
3、狠抓教师基本功,努力提高教师业务水平。
4、开展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课业负担的减少,给学生腾出了大片大片的发展时空。在属于学生自己的时空里,学生自由地,无拘无束地在玩中学,在游戏中求知,在伙伴的交流中完善自我。
总之,减负不是形式,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是真真目的,还教育的本质,让学生能够健康成长。我们将进一步打造高效课堂,把“减负提质”工作落到实处,我们一定要让学生充满唯一希望的校园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总结篇7
党的十九大以来,**区委组织部深入贯彻落实上级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部署要求,措施有力、持续发力,上级文件精神得到有效落实,基层减负效果明显,广大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劲头竞相迸发。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区委组织部坚持问题导向、需求导向、效果导向,强化源头控制,带头改进作风,切实为基层松绑减负。一是狠下功夫“精减”。每年年初开出文山会海“瘦身处方”,干部、党建、人才等各方面工作能合并发文的,不再单独发文,减少普发性文件,做到可发可不发的文件一律不发。内容相似、时间接近或参会人员交叉的会议,一般合并召开或套开,可开可不开的会议一律不开。提倡蹲点调研、“解剖麻雀”,坚决防止“痕迹主义”。开展综合性督查检查时,同类事项合并进行,可查可不查的检查一律削减。探索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推动工作,进一步强化“**先锋e坊”平台的运用,用大数据来管理和调度基层党建工作。二是从上到下“简约”。部领导下乡调研轻车简从,不踩点,不打招呼,不陪同。资料管理适度留“痕”,即不过度留“痕”,也不特意留“痕”,把基层干部真正从“痕迹管理”中解放出来,让他们集中精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精准、更有效,为基层干部腾出时间和精力干事创业。对组织部门负责的考核项目,简化考核指标,改进考核方式,强化实地查看、满意度调查等,突出察实情、看实绩、比实效,不简单以资料多少论高下、留痕与否定优劣。三是用心加强“关爱”。建立完善组织部门联系服务基层机制,对生活困难、两地分居等有实际困难的基层干部,给予多方面支持和关爱。认真落实好关心关爱干部激励保障措施,着力把基层打造成培养锻炼干部的重要平台和主阵地,激励广大基层干部有状态敢担当。注重加强专业化培训,推动乡(镇)、村干部学习掌握新技术新手段,引导他们善于通过“指尖”“云端”广泛收集分析各方面情况,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水平。四是做好基层“加法”。多渠道补充乡镇空编岗位。xx年以来,采取公开招聘和直接面试的方式为全区**乡镇招录**名干部,进一步加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选优配强乡镇领导班子,结合xx年乡镇换届,从区直部门选拔**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班子任职。同时严格规范干部借调、抽调程序,并深入开展清理规范工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痕迹主义”仍有市场。据基层反映,督查检查坚持“问题”“问责”导向的多,“重痕不重绩”凸显。检查组带着“显微镜”“放大镜”开展督查检查,只负责“发现问题”,协调帮助和指导服务不力。督查检查偏重资料,每项工作都要拍照片、做笔记、建台账,重留痕轻实绩检查考核成了常态。有的乡镇反映,为更好地迎接检查,经常在一个多议题的会议中频繁变更会标,只为拍照留存佐证。二是文山会海没有根除。会议仍然较多,同一个会议从中央到基层的“层层贯彻落实”,变成了“层层开会专题研究”,乡镇、村经常多次参加相同主题内容会议,占用了大量时间,增加了行政成本。文件仍然较多,文件与上级雷同多,结合工作实际、下级情况情不够,有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倾向。据统计xx、xx、xx区委组织部三年发文分别为82件、81件和85件,发文数量没有实现逐年递减。一些工作在检查考核、指标设定、时限要求等方面“层层加码”,没有充分考虑基层实际,从而使“今天喊明天要”“刚布置马上要”等现象屡屡发生。三是关爱激励还需加强。容错纠错机制的配套制度不健全,《容错纠错办法(试行)》中明确规定五种情形属可容错的行为,但没有具体实施细则及其相关配套政策作为指引,具有较大的弹性解释空间,存在认定自由裁量空间,容易导致容错的边界和尺度难以把握。落实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政策不够到位,有少部分日常表现较好、工作能力较突出的基层干部因职级数少而不能晋升。
三、对策建议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容易反弹反复,必须长效治理、久久为功。一要抓住“以上率下”这个关键。要层层压实责任。基层减负不是一时一事,需要持续督促各级领导干部加强减负政策的学习,主动履行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减负工作要求,确保减负成果持续巩固。要发挥表率作用。持续推动各级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头规范督查检查考核事项,保持对精文简会的刚性约束,坚持“四不两直”开展调研,着力解决政策执行“一刀切”、层层加码等问题。二要坚持“权责统一”这个原则。要强化部门履责。厘清机关、基层职责边界,督促部门单位切实履行工作责任,严格执行减负措施,防止以“属地管理”之名、行“推卸责任”之实,做到权责统一、各负其责。要引导基层担责。坚持减负不减责、松绑不松懈,督促引导基层干部履职尽责,树立更加务实的工作作风,营造更加良好的履责氛围,保障基层各项工作提质增效,更好地服务发展、服务群众。三要用好“正向激励”这个措施。要强化鼓励激励。加强对基层干部政治上的激励关怀,拓宽基层干部晋升流动渠道。基层干部选拔任用向肯吃苦、能干事、有干劲的优秀人才倾斜,形成鲜明的选人用人导向。要规范压力传导。明确工作责任、履责压力传导“红线”,进一步增强考核工作的精准性和科学性,推动有关考核单位少用慎用“一票否决”。要保障正当权利。严格执行党员权利保障条例,用好容错纠错、澄清正名等政策措施,为“想干事、肯担当、能成事”的基层干部撑腰鼓劲。
四、下步打算
一是着眼常态长效,进一步规范基层党组织运行。坚持落实“一线工作法”,倡导现场办公,实地解决问题,坚决杜绝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现象,激发出党员对党组织的从属感、信任度和向心力,强化党员对党的思想观念、工作观念、组织观念、纪律观念的贯彻执行,着力解决“基层减负执行走样”“责任甩锅”“层层加码”等问题,有效提升基层党组织建设活力,增强凝聚力、战斗力。
二是注重整改提高,进一步深入聚焦问题导向。坚持以“基层减负”存在的问题为整改方向,定期查漏补缺“回头看”,找准问题关键及薄弱环节,明确整改措施、责任到人,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存在问题,结合规范化党建工作制度落实情况,针对性制定整改清单及台账,有效形成基层整改合力,最大限度将减负及相关潜在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三是加强关心关爱,进一步增强基层工作力量。全面落实好区委激励干部担当作为系列文件。落实乡镇工作补贴和带薪年休假制度,严格执行乡镇绩效奖励发放标准。落实乡镇机关工作人员各项工资政策和工作补贴新标准,确保其收入高于区直机关同职级人员。严格管理干部抽借调工作,控制乡镇空编率,确保乡镇干部队伍稳定。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总结篇8
发展是第一要务,维稳是第一责任。人民调解是维护社会稳定的第一道防线,作为基层解决民间纠纷的重要方式,在建立完善解决矛盾纠纷的长效机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xx市充分发挥人民调解“为信访分流、为公安减压、为法院减负、为群众解忧”的作用,但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当前人民调解工作面临着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如何适应改革发展大局的需要,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职能作用,为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和公正高效的法治环境做出新的贡献,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当前xx市矛盾纠纷主要特点
(一)以三类基本案件为主体,多种类型并存。以全市各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的案件为例(xx年1-7月份,共受理各类矛盾纠纷x件),因土地确权涉及到土地权属纠纷x件,占比x%;婚姻家庭类纠纷x件,占比x%;邻里纠纷x件,占比x%;其他纠纷案件共x件,占比x%。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辖区内纠纷由传统的婚姻家庭、邻里纠纷发展为劳动争议、医患纠纷、土地权属、征地搬迁等,类型越来越多样性。
(二)婚姻纠纷呈现“三多”现象。以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受理的案件为例,主要表现为:一是离婚案件逐年增多。二是女方起诉离婚的居多。近两年来,女方起诉离婚的案件占婚姻案件的70%以上,占比较大,说明女性独立意识增强。三是年轻人离婚的趋多。
(三)不同类型纠纷出现的时段性不一致。人身损害赔偿、意外伤亡主要发生在5、6、7、8、9等月份,赡养、分家析产等家庭类纠纷主要案发在重大节日或老人生病、丧失劳动能力时,群体性的农民工工资等纠纷主要集中在枸杞采摘期间(每年7、8月)和年底,医患纠纷突发性比较强,交通事故赔偿以春节前后居多。
(四)各种纠纷处理的复杂性不相同。邻里、婚姻家庭、债务等方面的纠纷,虽然占比较大,有的达到80%,但此类纠纷诱因相对简单,只要花费20%精力及时调处,都能化解平息,对社会危害不大;而另外20%矛盾纠纷的调处则需花费80%的精力,主要表现为与政府重点工作有关,涉及征地拆迁、医患纠纷、人身损害、土地权属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加,而且很多矛盾由于纠纷主体利益一致,要求相似,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易造成群体性的事件,有的当事人为了实现自身利益,往往通过越级上访或故意将矛盾纠纷社会化、公开化,甚至抱着“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错误想法,试图通过“闹事”来引起政府的重视,以求问题的解决,矛盾对抗性加剧。
(五)部分纠纷发生的反复性区别较大。目前有些因历史遗留问题引发的矛盾,按照当时政策已经解决,由于新出台的政策较以往政策对当事群众更为有利,某些当事人往往通过越级上访的形式要求重新解决,还有些群体性纠纷与少数人行为偏激纠缠在一起,在有关部门处理之后,由于个别有用心的人从中唆使,导致纷争再起,反复无常。
二、基层人民调解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人民调解作为基层维稳的“第一道防线”对于全市的政治社会稳定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xx市人民调解工作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民调解组织网络基本形成,但基础不牢,困难重重。一是人民调解委员会基本上不是经过专门选举产生的,多半由村居指定设立,随意性较强。二是调委会主任及其组成人员大多数由村干部和单位职工兼任,没有专职的人民调解员,由于身兼多职加上没有专门的调解报酬,导致个别调委会形同虚设,一年不调解一起纠纷的情况时有出现。三是调解员作用发挥不明显,部分调解员不履职,不干事。四是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普遍不足,大部分纠纷按照经验调解,对调解工作马虎了事,调解的纠纷基本没有卷宗材料反映,开展了工作但是没有材料体现的调委会占绝大多数。五是部分调委会和调解人员遇到矛盾纠纷就躲和推,根本就没有调解而以无法调解把矛盾上交了事,遇到矛盾就躲,遇到好处就上。
(二)司法所对调委会的管理指导难度大。从行政管理体制上看,司法所对农村“两委”没有任何隶属关系,部分村根本没有把司法所对人民调解工作指导当一回事,认为司法所没有解决其人员待遇等问题,导致了村级调解工作陷入困局。
(三)案卷补贴机制有待完善。由于广大的农村调委会和调解员没有办公经费,调解员的工作责任心就受到了影响,认为自己是在义务的为社会作贡献,能干多少就多少,甚至不想干也是应该的。虽然实行了“以案定补”的资金保障措施,但所补的钱与调解成本相比差距太大,只能是杯水车薪,加之调解卷宗文字资料要求较高,许多调委会就是调解了纠纷都不愿意做卷宗,不愿上报纠纷数据,怕麻烦,加上案件补贴非常少,调解积极性无法提高,这样就导致了大量的矛盾纠纷往上移交。
(四)大调解格局尚未形成。目前部分单位在接到纠纷反映后就推,不是推给领导就是推给司法所和村,导致一些纠纷如土地权属纠纷发生有确权职能的单位不积极进行确权而是打太极拳推来推去,另外,纠纷发生后,人民与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不够,部分单位认为发生纠纷就是司法所的事情,能推则推,对属于自己调解和职责范围内处理的事情不管不问,导致群众多次往返跑路。
(五)人民调解指导经费和工作经费完全没有落实。调解组织和业务指导部门开展工作非常困难,经费没有任何保障。
(六)人民调解组织和人员普遍能力不足。调解工作简单粗放,稍复杂的纠纷就无法调解,另外对新型矛盾纠纷基本没有调解能力。
三、当前加强基层人民调解工作的主要对策
(一)深化认识,着力构建“大调解”体系。在矛盾纠纷排查和调处工作中,要本着“调防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充分发挥人民调解的优势,在工作实践中,应着重把握好以下几点:一是要抓好人民调解与司法调解的衔接,充分调动人民调解优势,发挥司法调解的后盾作用。二是抓好人民调解与行政调解的衔接,发扬人民调解的亲和力优势,发挥行政力保障。
(二)夯实基础,全面加强调委会建设。在新形势下,特别要注重如下几点:一是加强制度建设。要建立健全以岗位责任制为重点的学习、例会、排查、回访、信息报告、档案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二是加强队伍建设。利用村居换届选举,配齐配强调解员,有条件的地方要尽量选聘一些威望高、懂法律、热心调解工作的人士成为专职调解员。同时,定期开展对人民调解员的培训工作,促使调解队伍素质普遍提高,增强新型矛盾纠纷的化解能力,解决人民调解能力不足问题。三是加强业务建设。要建立健全辖区基本情况和调解业务的各种统计台帐和工作记录,做到情况明,底数清,同时督促各调解组织完善卷宗,提高卷宗质量,充分反映调解工作开展情况,增加案件经费补贴力度。
(三)落实经费,保障人民调解工作长效运转。为充分调动调解人员积极性,必须建立人民调解工作经费保障机制。一是调解组织的设立单位必须将调解人员的误工报酬和必要的工作经费列入开支计划,按时拨付,真正解决人民调解“老大难”问题。二是乡镇财政可以按调委会调解案件数量和调解难易程度据实给予办案补贴,作为调委会工作经费的有效补充。通过形成保障体系,满足人民调解工作的正常经费需要,有效地激励和保证人民调解工作的长效运转。三是市级财政必须把调解工作经费和司法所指导人民调解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切实保障,避免以往出现的有预算确不落实的问题,保障各调解组织的调解工作正常开支。
(四)整合人民调解资源。由于新时期的矛盾纠纷牵涉面广、复杂性强,单靠镇、村调委会已远远不能适应现阶段矛盾纠纷调处化解的需要。充分发挥已建成的社会治理中心对矛盾纠纷调处协调指挥作用,整合乡镇综治办、信访办、民政办、司法所、派出所及基层人民法庭等调解资源,形成高效、联动、便捷的综合调处机制,真正地实现“实行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有机结合”,加大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力度。
(五)落实奖惩,把人民调解工作作为各村居目标考核的内容加以考核好量化。在乡镇落实对各村居年终目标考核时,建议乡镇党委政府把矛盾纠纷的化解数量,调解卷宗数量和质量、报表信息报送、人员队伍建设等内容作为重要考核指标,每年组织司法所、信访办、综治办等单位进行考核,对因重点矛盾纠纷调解不及时引起群体性上访和械斗事件的村(居)落实问责制度,对有关人员进行问责,增加村(居)调解组织对干好调解工作责任心。
(六)实行逐级调解制度。凡是排查发现的矛盾纠纷,一律实行逐级调解,凡事纠纷必须先由村(居)调解组织先调解处理,对于村(居)调解后调解不成功疑难纠纷由乡镇调解组织调解。
(七)建议乡镇一级聘请专门的人民调解员。充实乡镇调解组织力量,解决人员报酬和待遇问题,确保出现矛盾纠纷时乡镇一级有人调解,纠纷处理得了。
(八)分清人民调解受理纠纷的范畴。一是对不属于人民调解范畴的纠纷不要与人民调解混为一谈,改变部分领导和人员片面认为只要是矛盾纠纷就是司法行政部门或人民调解的事情,如土地权属纠纷等就应该由政府的农业部门或国土部门进行确权,推到司法行政部门一是人员不够,二是没有确权的权利和责任,三是就是确权也不符合法律规定,导致矛盾纠纷久拖不决。又如政府行为如政府拆除“两违”建筑等引起的矛盾纠纷就不是人民调解的范畴。
(九)下大力气做好矛盾纠纷的预防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大各种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群众的法律意识和干部的法律意识,二是利用政府聘请的法律顾问,实现镇和村(居)两级法律顾问全覆盖,在各级作出重点决策前必须咨询咨询法律意见,避免出现违法问题引起纠纷,三是在“三变”改革当中,做好风险管控,凡是政府和村(居)与投资商等签订的合同,必须由法律顾问审查,避免出现因合同而引起的纠纷,四是规范政府人员尤其是领导的言行,杜绝出现对群众乱表态等引起纠纷。
推荐访问:形式主义 减负 工作总结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总结生态环境局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总结总工会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总结组织部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总结政府办公室 整治形式主义基层减负工作总结报告 2020年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情况总结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报告 2021年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要点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自查自纠报告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工作开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