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背景下羌族地区民宿产业发展模式

时间:2023-08-15 08:30:02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张友 泽仁华珍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民宿产业是助推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汶川县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和民宿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得出羌族地区民宿产业面临发展要素不健全、业态发展不协调、管理体系不完善等现实问题,在此基础上找准民宿产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衔接点,提出“政府—企业—协会—经营者”四方联动模式,通过加强政府政策支持,统筹协调推进发展;
引入企业资本投资,发挥企业合作优势;
发挥民宿协会自治管理功能,积极配合相关政府部门指导民宿旅游经营管理;
民宿经营者要因地制宜提升经营和服务水平,实现民宿产业有效供给,探求民宿产业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民宿产业;
乡村振兴;
汶川县;
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12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23)03-0052-08

作者简介:张友(1962-),男,汉族,四川成都人,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西南民族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四川 成都 610041 泽仁华珍(1995-),女,藏族,四川马尔康人,阿坝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民族经济。四川 汶川 623000

乡村振兴是我国民族地区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课题,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随着我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民族地区如期完成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但依旧存在脱贫基础不稳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内生动力不足等问题。为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2021年国务院印发《“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明确指出“以深化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重点推动民宿高质量发展为主题”,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乡村休闲旅游提升计划,支持农民直接经营或参与经营的乡村民宿、农家乐特色村(点)发展”。在此背景下,民宿产业顺势而起,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引擎。民宿产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驱动力,是引领农村发展、农业转型、农民致富的重要发展渠道,通过对民宿本体的培育及周边产业的延伸发展,力争使民宿产业成为后脱贫时代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基于我国乡村振兴的时代要求和民宿市场发展趋势的双重影响,本文立足汶川县民宿产业发展的基本现状,就乡村振兴背景下羌族地区民宿产业发展的模式进行再探索。

我国民族地区民宿旅游起步略晚,但发展势头强劲,逐渐成为我国民族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例如,黄燕萍[1]、赖斌等[2]、侯玉霞等[3]分别对贵州省黔东南州、四川省稻城县香格里拉镇、海南省勾蓝瑶寨民宿产业发展进行分析,提出针对性对策。在民族地区民宿产业发展模式方面,崔晓丽等[4]、吴宜夏等[5]、焦慧[6]分别对河源市陌上炊烟民宿、北京门头沟区百花山设民宿、贫困山区民宿产业的基本情况和具体优势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民宿+”的发展路径。吴开松等在共享经济背景下,对我国民宿产业提出“共享经济+共享民宿”的发展思路。[7]赵紫月在体验式民宿产业基础上运用计划行为理论,分析消费者的消费意愿需求,并提出相关发展的对策建议。[8]在民宿产业赋予文化构建上,毕文君针对于西江千户苗寨特色民宿发展的兴起,认为引导民宿产业要用好民族文化,培育新业态,拉长乡村民宿旅游产业链。[9]林竹海就辽宁省民族地区民宿产业进行实地考察,认为民宿文化需求、游客满意度、民宿文化重构三者存在正向关系,且民宿文化内涵的挖掘有利于民宿产业的传承与保护。[10]关于民宿产业发展策略的研究中,李俊杰针对民族地区民宿产业发展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做好统筹区域规划、完善基础服务、加大人才培养、强化政策支持、健全行业监管。[11]周颖以社区参与为出发点,分析贵州省黔东南朗德上寨民宿产业发展现状,从构建民宿产品体系、民宿发展体系、设计社区参与制度这三个维度提出相关对策。[12]研究表明,在民族地区发展特色民宿产业,能够为当地经济注入新活力,成为农民增收、产业融合发展的新方法,成为实现民族地区产业兴旺、推进全域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驱动力。

一、乡村振兴视域下民族地区发展民宿产业的重要性

随着乡村振兴的全面发展,民宿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不仅推动更多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要素向乡村流动,更是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环节。这要求民宿不只是单一提供食宿场所,更重要的是盘活民族地区乡村闲置资源,创新民宿产业发展模式,满足乡村消费投资升级需求,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活力。

(一)激活民族地区乡村闲置资源,改善乡村风貌

民宿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是对乡村闲置资源的充分利用,能充分调适城市资本投入和乡村资源利用这两方面问题。陶虹佼认为民宿产业作为一个方兴未艾的新业态已经成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板块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13]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张弛等认为通过打造极具民族风情的特色精品民宿,以民宿产业带动产业发展,发挥民宿产业在推动传统旅游业向现代农业、美丽乡村、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等方面的辅助功能,[14]实现乡村空间资源再开发,盘活闲置资源,势必是实现生态富民的重要途径,成为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现乡村振兴的“支点”。

(二)创新民族地区产业发展模式,激发乡村活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倾向于体验式、个性化、多元化的旅游方式。民宿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切入口,已经成为乡村旅游行業发展的重要内容,是发展全域旅游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民族地区以“民宿+”为理念,探索民宿多元发展模式,打造民宿精品旅游项目,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培育壮大民宿特色产业,彰显民宿特色魅力,为激发乡村发展活力,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

(三)推动民族地区形成产业振兴,增加农民收入

何星提出民宿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业态和新动力,优化乡村资源配置,实现乡村民宿资源资本化,推动民族地区民宿产业与其他产业协调发展,对乡村振兴起到正向推动力。[15]民宿产业应顺应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推动民宿产业与加工流通、休闲农业、现代服务等融合发展,拉动乡村消费与投资,增强“造血”功能,带动民族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业领域转移,实现民宿产业经营化,必将激发农民自我发展的内生动力,带动农民就业增收,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汶川县民宿旅游基本概况及发展成效

近年来,阿坝州紧紧围绕“一州两区三家园”战略目标和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要求,构建“一极两地三线四区”功能布局,把民宿产业培育和民宿经济发展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推动民宿产业作为全域旅游的引爆点,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汶川县旅游基本概况

汶川县把民宿产业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点,在培育民宿新业态时立足于气候条件、区位交通、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等优势,走出了一条可复制的民宿经营发展模式,把汶川县作为本文选点考虑以下几点因素:

第一,具有一定辐射功能。汶川县作为阿坝州的南大门,通往川西的第一站,地处成都1.5小时经济生活圈,是未来都江堰至四姑娘山观光铁路主要站点,也是畅游九寨、黄龙、四姑娘山、红原若尔盖大草原风光等世界级景区的快速通道,民宿市场潜力巨大。第二,具有一定引领作用。素有“大禹故里、熊猫家园、康养汶川”之美誉的汶川县在2021年被评选为首批“天府旅游名县”,阿坝州政府在构建“一极三地五区”民宿产业发展格局下聚力将汶川县打造成“全州民宿第一县”。第三,具有一定推广价值。汶川县位于岷江上游,是国家藏羌文化生态体验区,2021年旅游人数高达763万,同比增长13%,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65亿元,同比增长14.79%,汶川县全力推动建设以北部区冰雪游乐、田园民俗,中部区大禹文化、美食休闲,南部区生态康养、避暑度假为核心的民宿旅游目的地,以“旅游+”为路径,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下,构建民宿产业多维视角,培育创新汶川县“净土原宿”核心品牌。

(二)汶川县民宿产业发展成效

汶川县在民宿产业发展道路上起步较晚,但政府部门大力支持,培育文旅消费新热点,把民宿产业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通过线上+线下演绎方式彰显民俗特色,走出一条“生态特色、优质高端、三产融合”的发展道路。

1.争创民宿品牌,拓宽群众致富增收渠道

汶川县在民宿产业发展道路上起步较晚,但政府部门大力支持,从熊猫级标杆民宿成熟业态入手,同步培育定点消费、体验消费、智能消费等参与融合性强的文旅消费新热点,财政每年统筹安排100万元用于民宿特色村创建、高端精品民宿综合体建设奖补等,鼓励村集体积极参与民宿集群建设,以村为单位,针对各村内民宿登记数量占比进行集体奖励,以多种奖励政策鼓励社会群众发展民宿,打造熊猫家园之耿达镇、大禹故里之绵虒镇、古韵羌山之灞州镇、山水竞秀之威州镇、家国情怀之映秀镇、古色古香之水磨镇、天然氧吧之三江镇、康养胜地之漩口镇的民宿产业集群。民宿产业发展趋势如火如荼,以点带面,多点开花,逐渐成为汶川县旅游市场的新增长点。

2019年,汶川县有23家民宿入围阿坝州文体旅游局主办的“最受欢迎的标杆民宿”评选,2020年映秀镇渔子溪大院荣获阿坝州首批金熊猫级标杆民宿。根据阿坝州民宿产业实施意见,汶川县再次修订印发《加快推进民宿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凝聚起乡村民宿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截至2022年6月,汶川县住宿业单位共1368户,其中民宿1088户,拥有客房2.24万间,床位数已达到4.25万张,评定“熊猫级精品”民宿21家,从业人员2873人,其中脱贫户66人,近三年累计接待游客约160万人次,经营收入约3.2亿元。

在全域旅游背景下,汶川县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为汶川县发展民宿品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现有云顶山庄、水磨庄园、半里山民宿、朴素民宿、无忧谷、拾云营地、开心牧场、维城·蜀峪、财神居、樱花里、云涵雅筑民宿、寒水驿等大量特色民宿应势而生。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已经涌现出大量返乡人员着手民宿产业,凡是投资自主创办民宿经营者且负责管理达2年以上,政府一次性给予1万元补助。例如,汶川县漩口镇的特色民宿“云里雾里樱花里”的负责人周娟,作为第一批地震后返乡创业者,在她的带领下,该民宿打造民宿亲子洞穴、独栋小木屋和轻奢观景房等特色房间共计25间,同时随着消费者需求增加,更迭基础配套设施,包括新建标准化会议室、开展亲子活动、茶艺研学。赵公村和群益村以村集体经济入股该民宿,达成合作模式,使两个村每年有24万元的集体经济收益,解决当地百姓就业岗位约30个,“云里雾里樱花里”作为汶川县众多民宿的一个缩影,李备提出把民宿作为乡村旅游的重要抓手,不断创新发展理念,让“绿水青山”赋能“经济收入”,[16]打造具有“净土原宿”的特色民宿品牌,带动更多村民返乡创业,为汶川县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活力。

2.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民宿产业包含诸多要素,除自身发展外,还推动特色产业发展。汶川县威州镇布瓦村曾经是高半山贫困村,如今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按照“南林北果”的发展定位,打造“云—李”山居民宿,抓住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甜樱桃、脆李子、香杏子等汶川“三宝”特色产业,打造以民宿体验为主题的农旅融合品牌,走出一条“生态特色、优质高端、三产融合”的發展道路,不仅增加农民收入,还带动整体产业链条升级,例如水磨镇盘龙溪村利用茶叶资源,农民在水磨古开办农家乐,邀请游客前来品茶,讲述民间逸闻趣事,例如 《大禹治水》《羌戈大战》《九顶山的来历》《洪水朝天》等,还有部分游客亲身体验传统工艺品制作,例如羌族刺绣制作等。

3.彰显民俗特色,“非遗”文化活态传扬

人的行为塑造了文化,文化又生成人的行为,民宿产业更是“非遗”文化得以保护和传承的重要载体。汶川县依托民宿产业,将“非遗”文化中羌族民歌、羌族口传史诗、羌绣、羌陶、羌香、羌族口弦、羌笛、羌族莎朗、禹的传说、藏羌剪纸等融入民宿旅游中,实现文化与旅游双向赋能。例如,一些游客到百姓家中居住,了解并热爱上羌族民歌或羌族史诗,这可能对即将消失的“非遗”文化再次赋予生命力,甚至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开始学习羌族民歌。以前很少有人关注了解羌戏,2022年汶川县举办羌戏《龚郎子讨亲》、杂技舞台剧《金沙江畔》等精彩剧目,通过线上+线下演绎的方式,让游客感受到汶川的灵气,领略羌年的民俗风情,这不仅活态传承羌族文化,更让古羌文化为汶川县的乡村振兴发展贡献巨大力量。

三、汶川县民宿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民宿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业态,使得汶川县自然人文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整体面貌大有改观,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制约着汶川县民宿产业可持续发展。

(一)民宿产业发展要素不健全

1.基础及配套设施供给滞后

随着“全域旅游”的发展,健全的基础设施和相关配套设施已经逐步成为消费者是否愿意停留和买单的重要因素。汶川县作为成都“南大门”,已经成为夏季炙手可热的避暑胜地。但目前汶川县民宿产业还处于建设规范阶段,缺乏高端的旅游项目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基础设施不健全,配套设施不安全,包括民宿没有配备灭火器、缺少安全指引标志、安全通道不通畅等问题的存在不能保证消费者的安全。甚至部分民宿经营者安全意识薄弱,没有进行正规培训,缺乏应急指挥能力。

2.专业化人才要素补位困难

丁飞洋等认为个性化的民宿设计和运营,经营者的管理能力、服务态度、经营理念是消费者体验民宿的直接要素。[17]然而,汶川县旅游从业人员超千人,但民宿经营者学历普遍偏低,大多是本地村民,对民宿认知模糊且理解不足。虽然省委、州委和县委政府牵头组织旅游技能培训,但培训对象名额有限,知识结构不匹配,素质技能参差不齐,且专业内容过于笼统,缺乏针对性培训,导致从业人员对于技能培训事项不闻不问,缺乏认识和热情。由于经营者理念僵化、经营风格墨守成规,引进人才制度不完善致使人才流失严重,目前汶川县旅游业人力资源不容乐观,虽有返乡创业人员,但不能满足旅游发展进程中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对于民宿行业来说,不能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要熟悉当地资源优势,打造“有情怀”“有温度”的精品民宿,给消费者提供专业服务。

3.资本要素来源渠道有限

民宿产业作为一种新型业态,前期的规划建设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导致民宿市场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的特点。基于投入成本高,资金回收周期长等因素,若没有强有力的政策体系和企业入驻投入资金的支撑,尽管汶川县再多可开发利用的闲置农房,但承担一定的市场风险导致村民投资民宿的意愿不强烈。同时多数民宿“散弱小”抗风险能力差,没有企业资金、技术、资源、项目的引进,民宿经营困难,举步维艰,仅靠村民微薄的积蓄和政府的小额贷款政策不能满足民宿经营的资金投入,这将成为汶川县民宿经营资本的最大问题之一,限制民宿产业的发展空间。

(二)民宿产业业态发展不协调

1.产业形态单一,呈现同质化发展

很多民宿发展品质参差不齐、只注重硬件升级,不注重当地民俗文化、风土人情挖掘,缺乏特色和文化内涵,游客体验度不高。例如民宿经营者急于求成,将乡村民宿定位成高端酒店,盲目追求现代化和科技感。目前,民宿产业融合率低,经营者将自家房屋翻新改造,但着力点依旧停留在初级营业模式,以粗放式食宿为主,呈现出同质化趋势。现如今,汶川县各个乡镇在发展民宿产业时都极力凸显特色,但不免走向趋同。例如提倡“赏景避暑+农村体验”服务,吸引大批游客走向田间地头,但由于地理区位的限制,其他乡镇不得不照搬该模式,这种所谓的特色很快被取代,同质化的民宿产业会使汶川县在后续发展上势头不足,没有竞争力。

2.区域间发展不平衡,推介范围不广

民宿产业作为乡村旅游的高级发展模式,需要将旅游线路和景区优势高度融合,有效实现民宿产业集聚效应。汶川县在民宿产业发展过程中,民宿经营者宣传方式单一,线路不合理,导致景区之间没有形成联动,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此外,民宿在宣传方面存在“冷热”不均的现象,更倾向于宣传较成熟的民宿产业,例如大力推广赵公村“云里雾里樱花里”民宿、大禹农庄、映秀镇水磨镇的“半山里”民宿等,反观位置偏远,联动性不强,发展刚起步的民宿宣傳力度不够,导致资源不均产业发展滞后。汶川县对于新型媒介运用不足,缺乏整体宣传营销意识,虽然部分民宿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自我宣传,但过于分散,没有权威的宣传口径。现有微信公众号宣传,但内容并不丰富,过于陈旧,点击率低,关注度不高,效果不理想。

(三)民宿产业管理体系不完善

1.对民宿产业的发展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

近年来,随着乡村旅游的蓬勃发展,民宿产业逐渐成为乡村振兴发展的重要支撑力。从2015年伊始,我国陆续从宏观角度出台有关民宿概念界定、安全卫生、行业标准、等级划分等政策,但汶川县在民宿行业管理过程中没有具体的法律法规去遵循,直接增加民宿管理难度。其次,汶川县存在民宿分布不均,规模较小,民宿经营者没有营业执照等问题。汶川县再次按照标准调整《关于支持民宿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但依旧偏向于政策支持或构建标准体系,具体未落实到法律监管,后续民宿监管难度较大。在实地调研过程中,汶川县民宿经营者水准参差不齐,民宿价格线上线下不统一,甚至在旅游旺季时期,民宿价格忽高忽低,有些价格高达上千元,低至一百元以下,且出现相互杀价行为,即使民宿价格一致但服务态度和水平却大相径庭,这暴露出汶川县民宿监管落实不到位,不利于民宿可持续发展。

2.对民宿产业的发展缺乏行业协会组织引导

行业协会在民宿组织和协调过程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汶川县未成立专业性自我管理的民宿行业协会,大多民宿由当地村委会统一管理,尤其是涉及到乡镇统一部署,包括道路、水电管理、等级划分和卫生规范的问题,村委会无法独立解决,导致政府不能及时处理相关问题。民宿经营者对于市场把握性低,处于自由发展状态,遇到民宿产业发展瓶颈不能及时解决,甚至在调研中发现农民利用自建房修建民宿但没有行业许可证,尤其是涉及到民宿卫生、餐饮、恶意杀价行为、消防安全等问题,后期管理难度加大,对民宿业应对市场挑战极其不利。

四、汶川县民宿产业发展模式研究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展乡村民宿产业,需要“政府—企业—协会—经营者”四方共同努力,保障民宿产业有效供给,推动民宿产业可持續发展,通过加强政府政策支持,统筹协调推进;
引入企业资本投资,发挥企业合作优势;
发挥协会自治管理功能,积极配合相关政府部门指导民宿旅游经营管理;
民宿经营者要因地制宜提升经营和服务水平,实现民宿产业有效供给,构建民宿产业发展助推乡村全面振兴的具体路径。

(一)加强政府支持,统筹协调推进

1.完善配套设施建设,提升汶川县旅游业的承载能力

一是完善基础设施。在民宿产业的发展过程中,新建产业路,实现园区产业路全覆盖,激励多方参与,优化民宿产业发展。包括翻新垃圾、污水、厕所等处理设施,优化标识标牌、路灯、户外游憩广场、游客中心、停车场、消防设施等公共服务设施,完善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加强政府公共品建设,包括空气治理、维护植被、生态流域等,提高民宿产业的便捷度和舒适感。二是促进联动产业,拓宽旅游线路。2022年6月汶川特别旅游区管委会、四姑娘山风景名胜区管理局及青城山—都江堰风景名胜区管理局三方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促进各地文化交流,共建产业合作平台,打造特色“川西精品文旅走廊”,进一步提升汶川县旅游业的承载能力。

2.实行“1+N”模式,丰富民宿产品业态

民宿发展要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以产带链,以民宿产业为切入点,注重民宿产业发展规划引领,促进民宿产业逐步形成梯次配置,规模集聚适度的发展格局,打造“一村一品”,培育极具特色的民宿产品。将传统民宿过渡到以民宿为中心的“1+N”精品民宿产业模式(“1”指“民宿”,N代表(旅游、康养、体育、文化、生态、研学、农业、餐饮、娱乐、温泉、露营、自驾、骑行等)做到民宿迭代升级,打造“农俗体验民宿产业引领区”“农文旅融合民宿产业引领区”“爱国主义民宿产业引领区”“康养休闲民宿产业引领区”“熊猫生态民宿产业引领区”,提高民宿产业带动力,增强民宿体验度,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动力支撑。

3.创新宣传方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现如今互联网深刻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新型的社交媒体为民宿产业提供重要的传播手段。竞争激烈的客源市场推动民宿经营者在各大平台进行宣传,政府指导村民利用消费者“需求”去盘活现有“资源”,挖掘藏羌文化内核,适应市场需求打造特色民宿,有效衔接需求与资源。相比于前期汶川县民宿产业发展有了初步进展,通过拉动内需,拓展消费市场,以权威的口径发布民宿宣传信息,例如建立官方微博账号或微信公众号等,从内部需求入手,创新宣传方式,激活宣传队伍,发挥互联网的作用,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营销理念,打响汶川县“无忧地·慢生活”的康养民宿品牌,提升民宿产业核心竞争力。

4.政府成立管理机构,完善制度,加强后续监督

彭海珠认为民宿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有效监督,[18]为了更好推动汶川县民宿产业健康发展,应当强化政府主导,明确法律法规,完善管理制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明确政府各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民宿产业的指导和管理。第一,要完善民宿管理制度,汶川县需出台民宿产业相关的法律法规细则,包括旅游发展用地的审批标准,对于民宿贷款出台优惠政策,民宿消防管理细则等;
第二,确保政策落实到位,对于民宿产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出台针对性政策,包括民宿质量标准、民宿管理办法、民宿项目开发、金融土地政策等都要提供适当政策扶持,加强管理引导。第三,加强民宿产业后续监管,对民宿服务、卫生、安全等不达标实行奖惩制度,在有效期内进行公示,达标民宿给予表扬,对多次检查不合格并整改不到位的民宿应及时取缔,有利于民宿产业可持续发展。

(二)引入企业资本投资,发挥企业合作优势

1.引进企业参与民宿建设

随着乡村旅游市场逐渐成熟,民宿产业已经发展到个人资本经营阶段,逐步过渡到引进企业资本入驻阶段,民宿经营主体呈多元化发展模式。汶川县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企业资金、技术和资源,开发龙头项目,创新培育新型合作模式,包括“公司+农户、公司+农户+集体经济、公司+农户+合作社”“租赁经营+农户”“经营者+农户+众筹”“政府+公司+农户”“资本+农户”等模式共存的市场格局,鼓励村集体经济注册公司、村民入股等方式实现整村发展民宿业。“公司+农户”模式属于农户出房屋、土地和人力,公司出技术、资金和平台,双方按照合同要求进行分红。在民宿设计和经营过程中,以公司为主导,充分利用公司的技术优势,加大宣传营销。“资本+农户”模式属于政府引进大量资本,利用旅游企业的资金优势,提升旅游企业的营销策略,将民宿开发、设计、经营等技术提高,将整个民宿标准全面升级。

2.加强与景区旅行社合作,整合民宿周边旅游资源

借助景区景点辐射带动民宿产业发展,促进民宿产业与旅行社合作,整合民宿周边资源,实行捆绑销售实现游客资源共享。汶川县可开发一日游或多日游线路,为游客提供个性化服务选择,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增加民宿旅游附加值。在《2021年中国县域旅游竞争力报告》中,汶川县成为阿坝州唯一上榜“2021中国县域旅游发展潜力百强县市”。汶川县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下辖国家5A级汶川特别旅游区、国家4A级大禹文化旅游区,汶川县整合旅游资源,发挥集体力量,打造汶川县“一村一品”民宿品牌优势。

3.加强与旅游相关企业和创意企业合作,突出品牌特色

民宿旅游作为人气型产业,要本着互利共赢的心态与创意企业加强合作。通过创意设计融入人文自然资源,讲好“汶川故事”,宣传民宿旅游,突出民宿品牌特色,实现资源资本化,为民宿业开拓市场。加强民宿智慧平台建设,与飞猪、去哪儿网、携程等平台达成深度战略合作,实现民宿旅游业长期、可持续发展。

(三)发挥民宿行业协会组织管理作用

民宿行业协会作为一种民间组织,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对民宿的日常管理和监督,协助政府部门的政策实施,树立汶川县特色民宿品牌。民宿行业协会要发挥自治功能,制定符合汶川县民宿产业发展的规划目标,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民宿业有序竞争。加强对民宿产业的科学指导,制定民宿旅游标准、行业准入资格、民宿等级判定等制度,切实提高民宿业服务质量。促进民宿标准化建设,規范民宿行业协会管理,推动汶川县民宿产业转型升级,加强对从业人员专业培训,高效利用互联网平台,做到24小时在线服务。为此,要加快汶川县民宿行业协会的构建与发展。

(四)提升民宿经营者经营和服务水平

1.加强学习培训,提高民宿经营者管理水平

一是加强学习培训。政府牵头定期开展线上线下专题讲座,例如邀请专家教授举办讲座、开展各种类型的岗位培训、民宿成功人士进行交流学习、民宿经营者外出培训等,通过参加类似专业的管理培训可以提高民宿经营者的管理水平。二是借鉴同行经验,交流学习。政府和民宿协会共同组织举办民宿交流会,例如本县内金熊猫等级标杆民宿进行经验分享,或者组织去周边县市的成功民宿体验学习,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成功理念运用到自身的民宿运营建设和宣传推广。三是强化人力资源培训。结合民宿经营者的实际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职业教育培训,让民宿经营者做到能听懂,强学习,会运用,可以及时接受身边的新鲜事物,从而提高经营者管理水平,实现民宿产业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2.坚持服务至上,提高民宿经营者服务水平

一是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民宿经营者作为民宿的主人,必须要具备“主人翁精神”,既要按照服务标准满足客人的需求,又要通过精神层面与客人沟通,让客人体会到家的“温暖”。二是加强民宿工作人员的职业核心技能培训,打造高端服务品牌,做到有的放矢。不仅要对安全、卫生、礼仪知识有所学习,还需要培养工作人员的文化素养,使他们熟悉当地起源、历史文化、周边景区等。三是民宿经营者要实现自我评价,通过游客在消费过程中反馈的问题做到及时改进,以及自身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调整,做到坚持服务至上,给予消费者最满意的体验。

3.加强民宿人才市场建设

民宿产业市场前景广阔,人才需求量大,需要培育多层次旅游人才队伍。2022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正式将经民宿管家列为新职业,这昭示着将来会有更多的旅游人才会加入到民宿行业当中,因此建设和完善民宿人才市场至关重要。首先要加大人才返乡创业扶持力度,坚持人才先行,吸引人才回流,支持外出务工青年、毕业生返乡投身民宿行业,为民宿人才市场输入新鲜血液。其次应建设和完善各级人才市场信息服务功能,为乡村人才市场提供准确信息渠道,完善人才市场运行体系。最后根据民宿行业的要求举办市场交流会,进一步使民宿行业走向规范化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层层推进,民宿业作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形式,是助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转型升级,对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传播民族文化、强化生态发展观念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汶川县民宿产业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同时,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民宿产业相辅相成,为民宿产业迅速生根、蓬勃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汶川县民宿产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参考文献:

[1]黄艳萍.苗侗民族村寨民宿产业现状及发展途径——以贵州省黔东南州为例[J].决策与信息,2017(03):104-108.

[2]赖斌,杨丽娟,李凌峰.精准扶贫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民宿特色旅游村镇建设研究——基于稻城县香格里拉镇的调研[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6,37(12):154-159.

[3]侯玉霞,王美钰.南岭走廊民族村寨民宿开发研究——以湖南省勾蓝瑶寨为例[J].民族论坛,2018(03):88-94.

[4]崔晓丽,梁帅,梁芷晴.河源市陌上炊烟“民宿+”乡村振兴发展模式探索[J].安徽农学通报,2022,28(07):145-147.

[5]吴宜夏,田禹.“民宿+”模式推动乡村振兴发展路径研究——以北京门头沟区百花山社民宿为例[J].中国园林,2022,38(06):13-17.

[6]焦慧,贫困山区民宿旅游发展对策分析[J].黑龙江科学,2020,11(22):136-137.

[7]吴开松,张弛.共享经济背景下民宿发展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影响研究[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43(02):46-52.

[8]赵紫月.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体验式民宿旅游消费意愿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20.

[9]毕文君.西江千户苗寨:特色民宿拉长乡村旅游产业链[J].当代贵州,2022(13):14-15.

[10]林竹梅.民宿旅游发展中的民族文化重构路径——基于辽宁省民族地区的民宿调查分析[J].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22(02):67-73.

[11]李俊杰,李云超.关于民族地区民宿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思考[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03):70-75.

[12]周颖.社区参与视角下民族村寨民宿发展研究[D].贵州大学,2017.

[13]陶虹佼.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发展民宿业的路径研究———以江西省为例[J].企业经济,2018,37(10):158-162.

[14]张弛,黄丙刚.基于乡村振兴视角的民宿旅游集群化推进策略[J].农业经济,2021(02):68-69.

[15]何星.乡村振兴背景下民族地区旅游扶贫中的生态化建设——以阿坝州为例[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6(02):73-79.

[16]李备.全域旅游下的云南民宿品牌文化建设——云南民宿品牌文化中的民族特色道路探究[J].设计,2017(24):96-99.

[17]丁飞洋,郭庆海.游客感知视角下的民族地区民宿旅游开发研究[J].社会科学战线,2019(03):254-258.

[18]彭梅珠.乡村振兴背景下民宿旅游的政府扶持研究[D].南昌大学,2020.

收稿日期:2022-10-20 责任编辑:贾海霞

猜你喜欢汶川县乡村旅游乡村振兴汶川县2013年慢病普查情况分析报告中国社区医师(2017年20期)2018-02-10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当代党员(2017年23期)2017-12-20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环球时报(2017-12-02)2017-12-02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美与时代·城市版(2016年8期)2016-11-10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科学与财富(2016年28期)2016-10-14

推荐访问:羌族 产业发展 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