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调研报告

时间:2023-07-04 11:10:02 振兴乡镇 来源:网友投稿

青海省农业农村厅

为全面了解掌握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省农业农村厅组织人员先后分赴8个市州,对全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进行了调研。通过听取汇报座谈交流、现场察看等多种方式,广泛收集我省各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做法以及意见建议,并进行了认真梳理和分析。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开展情况

从调研情况来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引起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各地紧紧围绕乡村振兴二十字总要求,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积极探索发展路径,总结工作经验,强化工作举措,树立示范样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乡村振兴新格局。呈现以下特点:

(一)持续强化组织保障,健全完善“五项机制”。一是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制。省、市州、县(市区)建立健全组织领导机构,成立了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压实五级书记一起抓乡村振兴的政治責任。二是强化职能部门职责。省、市州、县(市区)乡村振兴局挂牌,明确了乡村振兴局的工作职责,在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基础上,开创乡村振兴工作新局面。三是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配置机制。省级领导亲自联县包村,推动乡村振兴工作落实;
选用1000名大中专毕业生服务村集体经济组织;
选派5221名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驻村,充实乡村振兴一线力量。采取挂职研修、项目合作、专家服务、职称支持等措施培育、支持各类人才服务乡村。四是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组织、宣传、农业农村、住建、水利、教育等部门切实发挥各自职能,整合相关项目、细化资金落实,统筹推进乡村产业发展、村庄基础设施建设、村容村貌整治等。五是探索监督考核机制。制定了省级部门、市州、县级党委政府乡村振兴考核评价指标,首次将乡村振兴工作纳入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形成了任务明确、分级负责的监督机制,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二)注重规划引领,做到“五个坚持”。一是坚持发展目标。各地结合本地资源禀赋,着眼当前,兼顾长远,紧紧围绕“五大振兴”,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建议,科学确定发展目标、建设任务和实现路径。二是坚持规划引领。树立城乡融合一体、多规合一和以点带面的理念,优先做好乡村振兴规划编制。三是坚持优化空间布局。突出主导产业现代化、乡村旅游业和特色文化等产业发展,统筹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生态环境改善、人才培养、村级组织建设等内容的衔接,凸显全面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四是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将地处县城和乡镇周边的村庄,积极纳入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其延伸。五是坚持保护与发展并举。对自然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的村庄,统筹兼顾保护与发展。

(三)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四项投入”。一是确保专项资金投入。充分发挥省级财政乡村振兴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省财政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脱贫县统筹整合使用涉农资金工作的通知》,加大资金整合力度。2021年安排下达各类财政支农资金159.7亿元,较上年增长13.3%。重点用于支持“五大工程”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二是确保地方财政专项资金投入。各县(市区)财政整合地方支农资金、扶贫资金、文化发展专项资金、扶持产业发展专项资金,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项目支撑和资金保障。三是确保社会资金的投入。在充分发挥省级专项资金引导的同时,多举措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投向乡村振兴。信贷、担保、保险等金融机构以各自的方式为乡村振兴提供金融服务;
实施“百企兴百村”行动,民营企业积极参与乡村振兴。2021年新增投资金额1亿多元,新增公益捐赠金额1700多万元。有133家企业通过新增投资、追加投资、无偿捐赠等方式回报家乡。四是确保村民自筹资金的投入。充分调动农牧民投入乡村振兴的积极性、主动性,结合“一事一议”项目、“以工代赈”项目,支持乡村建设。

(四)依托资源禀赋,不断探索“N+1种发展模式”。各地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立足资源禀赋,不断创新经营模式,促进产业发展。黄南州在做优做强农业产业方面,深入推进“农户+基地+合作社+龙头企业”的经营模式,大力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带动630余名群众实现增收。在推动乡村旅游产业方面,利用“旅游+”“生态+”等模式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推动农业、畜牧、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尖扎县康扬镇城上村,立足资源禀赋,依托文化资源、历史遗迹,以乡村旅游为主导,其他产业并行发展,形成了“综合发展模式”。实施“城之上?花千谷”主体旅游产业,打造“吃、喝、游、住”一体化乡村旅游。积极探索“农业+”新业态,动员村民开垦撂荒地,种植观赏型经济作物,既丰富了旅游观赏资源,又增加了村民的经济收益。乐都区峰堆乡上一村利用亲情、乡情,吸引大学生返乡创业,以电子商务为突破点,通过“百联网+”的模式推动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建立了村级电商平台销售农畜副产品,探索“线上+线下”的创新模式,形成了“电商特色产业模式”。囊谦县娘拉乡娘多村生态畜牧业合作社实行“生产分散在户、服务统一在社”的经营管理模式,“种植六统一”和农业“五化”服务模式,全方位为社员提供生产服务,形成了“村集体经济组织带动模式”。2021年合作社总盈利97.4万元,其中股民分红77.9万元,集体积累19.5万元。农垦企业充分发挥农场农业种植集约化、规模化优势,推动农场主导产业提质增效,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带动和辐射周边农村、农牧民,走“场村共兴、推动地区协同发展”的振兴之路,形成了“农场带动模式”。

(五)不断推进乡风文明,着力打造“四个阵地”。一是打造文明实践阵地。各地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打造综合文化中心、新时代精神文明实践站。二是打造基层文化阵地。以农家书屋、村史馆等为依托,大力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助推“民俗文化+经济发展”,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在推动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维护公序良俗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三是打造文化活动阵地。以街心公园、活动广场为依托,积极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实施老年活动中心建设项目。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长江源村组织开展“民族团结一家亲文艺演出”“点亮微心愿实名制爱心爸妈自愿结对帮扶”、录制“我和我的祖国”快闪视频、向烈士敬献花篮等系列活动,引导培育砥砺奋进的良好风气。四是打造精神文明阵地。以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为重点,注重宣传引导,对婚丧嫁娶等移风易俗进行规范,涵养文明乡风。海东市率先出台了《关于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的意见》,1462个行政村制定了村规民约,1511个行政村成立了“红白理事会”,形成了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廉办的良好社会风气。

(六)持续推进生态保护,全面开展“四项行动”。全省各地扎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以生态保护优先理念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一是全面开展农业面源污染行动。紧紧围绕打造绿色、发展样板的目标,净化产地环境,大力推进农业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产业模式生态化,着力推进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促进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统一。二是全面开展厕所革命行动。按照“卫生、经济、适用、环保”的思路推进“厕所革命”,因地制宜,科学选择建厕模式,大力推进旱厕改水厕和新型旱厕工程,突出抓好厕所粪污处理,确保高标准、高质量推进厕所建设改造。三是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行动。积极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建立“户分类、村收集、乡转运、县处理”的长效保洁机制。海南州共和县龙羊峡镇龙羊新村修建3座地埋式垃圾压缩中转站和6间环卫车辆管理用房,配备460个生活垃圾桶和10套保洁工具;
制定监督考评机制,每月评选“卫生文明户”,年底评选“年度卫生标杆户”并予以表彰奖励,促进人居环境整治规范化、制度化、日常化。四是全面開展村庄清洁行动。强化舆论宣传,利用网络、电视、报刊、横幅等形式营造声势,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集中整治脏乱差问题,取得新成效。

(七)不断加强人才培育,推行“五项助力”。一是农村优秀人才助力。在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一些有想法、善管理的村干部、乡村能人积极建言献策,并带领村民积极参与。二是驻村工作队助力。驻村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工作,指导乡村发展。玉树市巴塘乡相古村第一书记文君坚持“责任人带一班人,一班人活一盘棋”的工作理念,积极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对原有的生态畜牧业合作社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将全村1500亩耕地作价入股,统一经营,并种植了有机黑青裸、有机油菜、有机土豆等经济收益较高的农作物,实现了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股权到户制度健全、管理有序。三是大中专毕业生助力。落实省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的“大中专毕业生服务村集体经济组织”项目,发挥1000多名大中专毕业生服务集体经济组织的作用。他们利用掌握的知识,积极参与合作社经营和管理,在帮助合作社制定资源优化整合、股份制运行方案、建立完善档案和规章制度、健全合作社内部监管机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四是本土人才助力。各地坚持吸纳各类人才推动乡村发展,积极培养懂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发挥其带动引领作用。五是返乡创业人员助力。鼓励、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复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到农牧区返乡创业,成为当地村产业、文化发展的带头人,实现优秀人才从乡村流出再到返回乡村的良性循环,设立林业草原管护、卫生保洁和大学生服务公益岗位,服务村级各项事务,为乡村振兴奠定了人才基础。

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发现,各地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中还存在以下几方面的突出问题,在今后工作中亟待解决。

(一)思想认识有偏差,重项目轻整体的现象仍然明显。大部分地区领导干部对乡村振兴是一个全面、系统、完整的概念理解不够,把乡村振兴与“三农”工作平行对待、分开安排,甚至把乡村振兴简单等同于村庄建设,造成三农工作和乡村振兴“两张皮”。还有的地区把乡村振兴当作“农业项目”来实施,作为农业部门的事情来安排部署,导致乡村振兴片面化、单项化和部门化;
也有些地区处于观望状态,对乡村振兴政策不明白,乡村振兴怎么搞不清楚,有的地方简单套用以往的项目实施办法或者是用脱贫攻坚的方法推进乡村振兴等。

(二)用地难问题突出,部门协调的体制机制尚未形成。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产业发展要严守耕地红线、生态保护红线,很多农牧业项目受土地性质的限制无法按规划实施。除传统种植养殖外,乡村产业发展要获得非农用地较难,公益性设施用地紧张,新产业新业态发展用地供给不足,推动乡村振兴发展必要的配套设施用地和附属设施用地审批难度较大。农业农村、发展改革、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还未形成全方位合作机制,乡村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产业发展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之间协调性不够,有些项目得不到实施。

(三)产业发展活力不够,发展后劲不足。大部分地区在发展产业方面偏重于乡村旅游业,发展模式类同,缺乏差异性,新业态发展不充分。对传统特色产业的提升不够,仍停留在比较传统、单一的生产方式,缺龙头企业带动,合作经济发育水平低,农畜产品精深加工能力不强,且大多数停留在初级加工状态,标准化程度低,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量小质弱,有产品无品牌、有品牌无规模、有规模无产业问题普遍存在,发展质量和综合效益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村一品”“一社一特”的产业发展布局尚未形成,特色产业支撑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后劲不足。

(四)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自身动力不足。部分村集体经济底子薄弱,村集体资产管理和维护资金投入大,能复制推广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较少,对财政资金的依赖性较大。村集体依靠国家投资建设的项目完成后,由于缺乏经营管理人才,部分项目只能引进公司管理经营,相当于将经营实体出租,村集体收取一定租金。这种情况在当下虽然可以作为村集体经济产业利用的权宜之计,但从长远来看,制约了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收入有限,财富积累缓慢。

(五)乡村振兴人才匮乏,带动力不强。我省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尚处于初步发育阶段,技术人才、经营人才、管理人才普遍缺乏,缺能人带动、缺创业创新人才,乡村振兴产业发展项目实施后谁来管理、谁来经营问题突出。由于选派的大中专毕业生名额较少,加之乡镇村都急需人才,吸纳进来的大中专毕业生大多数除了在村委会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外,还被抽调做一些乡镇基层重点工作,在服务村社、融入发展中急需提高能力建设。

三、下一步采取的措施及意见建议

乡村振兴工作还处于探索阶段,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针对当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如下意见建议。

(一)强化政策宣传,统一思想,激扬斗志。一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树立正确导向,把准政策方向,找到合适路径,确保各级领导干部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在推进上既要有力又要有序,在理念上坚持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
在目标上坚持求好不求快,数量服从质量,进度服从实效,把握好工作的时度效;
在方式上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在机制上坚持自下而上,农牧民参与。二要认真宣传《乡村振兴促进法》,宣传中央省委关于推进乡村振兴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乡村振兴相关政策的宣传与培训。三要着力宣传典型经验,推广典型模式,通过现场会、培训等各种方式开展观摩学习,取长补短,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二)探索创新用地制度。一是建立乡村振兴用地管理协调机制,由发展改革委、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等部门共同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不得触碰的生态红线,明确土地性质,在确保生态环境质量安全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乡村生态资源。二是建立乡村振兴用地鼓励机制,鼓励利用农村牧区“四荒”资源发展多种经营,对社会资本投资建设连片面积达到一定规模的田园综合体、产业园等,允许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依法办理建设用地审批手续的前提下,利用一定比例的土地合理开展观光和休闲度假旅游、加工流通等经营活动来助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三是建立增补机制。通过宅基地复垦、耕地占补平衡等方式新增建设用地指标,优先满足所在村乡村建设需求,实施谁增加补给谁的政策,为乡村振兴提供用地保障。四是建立奖励机制。省上统一整合建设用地指标,通过考核,对考核排名靠前的市州县给予建设用地100-300亩指标奖励。

(三)做大做强做精主导产业。一是在传统种养业基础上结合田園风光、乡土文化、民间艺术等,建设规模化生产基地、旅游特色小镇、文化展示展览中心,做大做强做精特色产业,发展多种经营模式,农业兴、百兴旺,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创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方式,多元化培育新型职业农牧民,把促进规模经营与带动农牧户增收结合起来,通过经营权流转、股份合作、代耕代种、托管代管等多种方式,加快发展土地草场流转、土地草场入股、科技服务带动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各具特色的规模经营形式和路径。三是积极探索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的路径,推动乡村产业,延长产业链,做大特色产业,做强特色品牌,推进产业兴旺。四是鼓励整合利用集体积累资金、政府扶持等资金,通过入股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村企共建等方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瞄准县情实际,依托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发展优势,积极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路径,培育村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增强其造血功能。

(四)建立人才激励机制。研究制定符合农村牧区需求的相关技术人才及高校毕业生就业扶持政策,在人员编制、住房保障、社保衔接、子女教育、创业扶持等政策方面予以适当倾斜,建立健全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人才向基层流动机制、人才评价机制,发挥乡贤作用机制。通过扶持培育产业发展人才、生产经营人才、公共服务人才、乡村治理人才、农牧业农牧区科技人才,创新人才培育和引进,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线上线下等培训方式,加强对高素质农牧民、能工巧匠等本土人才的培养,重点培养农牧民合作社带头人、经营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新型职业农牧民,鼓励大学生村官、高校毕业生和务工经商人员返乡创办农牧民合作社、兴办家庭农场、开展乡村旅游等经营活动,确保人才引得来、留得住、有作为。

责任编辑:许籍尹

猜你喜欢人才发展人才云英语文摘(2022年4期)2022-06-05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当代党员(2022年9期)2022-05-20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人才的开发和使用是一门科学当代陕西(2019年17期)2019-10-08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家庭影院技术(2018年11期)2019-01-21忘不了的人才之策商周刊(2018年13期)2018-07-11留住人才要走心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人才争夺战”商周刊(2018年10期)2018-06-06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华人时刊(2017年21期)2018-01-31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北方交通(2016年12期)2017-01-15

推荐访问:全面推进 振兴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