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研究

时间:2023-06-16 10:55:03 疫情防控 来源:网友投稿

王元,唐美玉,韩萌萌

(1.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2.济南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3.马里亚诺马科斯国立大学,菲律宾 9990005)

自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对世界范围内的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引发了全球生命健康安全的重大危机。虽然我国的防疫工作由应急管控转向常态化防控,但是,人们的日常生活遭到严重破坏。研究显示,面临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人们会加倍关注自身的健康状况,且容易出现疑病心理,怀疑自己已患病[1-2]。重大传染病等危机事件发生后,与事件相关的群体都可能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3]。新冠肺炎病毒很难在短时间内消除,人类需要做好长期抗疫的准备[4]。

而大学生的身心健康不仅影响着个人和家庭,也影响着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成为一个持续的重点研究课题。

1.1 被试

测量分为2次,均为同一所院校同一批学生,间隔1年。

2020年5月,疫情期间首次复学复课时,采用UPI量表对2019级和2020级在校生实施心理健康水平测量,共收到问卷7 448份,有效问卷6 974份,有效率为93.6%。

2021年5月,常态化防控下,采用UPI量表对2018级、2019级和2020级在校学生实施心理健康水平测量,共收到问卷8 936份,有效问卷8 410份,有效率为94.1%。

1.2 研究工具

采用樊富珉、王建中等翻译、修订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卷UPI,问卷包括学生的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家庭情况等。问卷本身:共60个问题,基本概括了大学生的各种烦恼,包含4个测伪题(第5、20、35、50题),其余56个项目包括神经症、抑郁状态以及神经分裂症倾向3个维度,其中有2个关键性项目:第16题“常常失眠”和第25题“想轻生”。附加题:主要了解被试者对身体健康状态的总评价以及是否接受过心理咨询和治疗,有什么咨询要求。UPI采用“是”“非”式选择,肯定记1分,否定记0分,除测伪题以外的56个题得分总和就是UPI总分,最高得分为56分,最低为0分。

问卷完成后,可以将学生分为以下三类。第一类:满足任一条件者,25分≤UPI总分;
第25题选“是”;
辅助题选“是”多于2题;
明确提出需要咨询。第二类:20分≤UPI总分<25分;
第8、16、26题选“是”多于1题;
辅助题中有一题选“是”。第三类:除前两类外都归为第三类。

1.3 施测过程

2020年5月,江苏某学院全面复学复课,对学校心理辅导员进行UPI问卷调查注意事项培训,并由心理辅导员组织学生开展测试。通过问卷星平台转发二维码,一个星期之内完成问卷调查。2021年5月,以同样方式再次对该院校的学生进行施测。

1.4 统计方法

应用 SPSS23.0统计分析软件,采用一般描述性分析和相关分析,对比分析疫情期间首次复学时与常态化防控下的心理健康水平。以P<0.05为差异标准,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疫情期间首次复学时的心理健康状态

2.1.1 心理健康得分情况

疫情期间首次复学时,大学生心理矛盾冲突大、状态差,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学习且存在自杀意向的比例为4.72%(329/6 974,高于25分);
存在一定心理问题,但仍能够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比例为10.88%(759/6 974,20分至25分)。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均分为(7.91±8.18)分。

2.1.2 人口学因素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结果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年级、家庭类型、留守、低保等人口学因素上存在显著差异,在生源地、独生子女两个方面不存在显著差异(见表1)。

表1 疫情期间首次复学时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较

2.2 常态化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2.2.1 心理健康得分情况

常态化防控下,大学生心理矛盾冲突大、状态差,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学习且存在自杀意向的比例为2.99%(243/8 412,高于25分);
存在一定心理问题,但仍能够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比例为4.82%(406/8 412,20分至25分)。常态化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总均分为(13.92±10.27)分。

2.2.2 人口学因素分析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性别、年级、家庭类型、留守等人口学因素上显著差异。在生源地、独生与否、低保等因素上差异不明显(见表2)。

表2 常态化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较

2.3 相关分析

结果显示,大学生疫情期间首次复学时与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心理健康状况(总分)呈显著正相关(r=0.368,p<0.001),各因子得分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231~0.355。

调查结果显示,2020年5月,疫情期间首次复学时存在严重问题、有自杀意向的检出率为4.72%,2021年5月,常态化防控下的检出率为2.99%,两者相比,检出率明显降低。疫情期间首次复学时大学生存在一定心理问题,但仍能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的检出率为10.88%,常态化防控下的检出率为4.82%,检出率明显降低。从数据可见,新冠肺炎疫情对大学生的心理影响较大,导致部分大学生产生强烈的痛苦体验甚至出现自杀意向。面对危险的、强烈的应激源刺激,个体心理会产生恐惧并伴随恐慌行为,造成学生的情感痛苦与心理波动[6]。在国家、社会和学校提供了较多的心理救助后,使得常态化防控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明显改善,水平明显提升。总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这种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大多数大学生拥有良好的调节能力,采取有效的方法应对疫情带来的负面影响,保持良好的身心状态,但依然存在部分学生无法有效应对,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的情况[6]。经过一年的心理健康救助,常态化防控下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升。这说明国家、政府、学校和家庭的保护措施行之有效,需要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维护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心理应激能力与调节能力,保障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

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疫情期间首次复学时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总分、各因子分)与常态化防控下的心理健康状况均呈显著正相关,这说明常态化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受到首次复学时心理状况的影响。一是疫情的出现激发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长期缺乏有效的处理方法而出现挫败感甚至严重问题(自杀意向);
二是疫情的出现加重了他们原本的心理问题,在面对突发的疫情危机时调节应变能力和恢复能力更弱,压力更大、情感更痛苦,最终使原本的问题更严重。研究表明,暴露于创伤事件是个体在再次遭遇创伤时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危险因素。这也说明,疫情发生后,经过政府、社会、学校的正确引导与心理救助,大大降低了存在心理问题学生的比例。

调查结果显示,疫情期间首次复学时与常态化防控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均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年级差异、单亲与否差异、留守与否差异。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女生。面对疫情危机时,男生更愿意承担责任,理性分析疫情的危害,用实际行动投身抗疫战争,女生可能会过度讨论疫情的负面影响,出现消极情绪。年级差异中,大三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主要是担心毕业论文做不好影响毕业,且疫情增加了就业压力,找到满意工作的机会减小等。在家庭因素中,单亲家庭、留守经历的大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因为父母的爱护、关心较少,缺乏情感沟通与交流,他们无法获得足够的心理支持和家庭支持,为人处世的态度更消极,敏感性更强,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和能力去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

调查还发现,常态化防控下低保家庭的学生不存在显著差异,而疫情期间复学时存在显著差异。生源地、是否独生子女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没有差别,疫情面前,人人自危。

4.1 体系构建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如图1所示。

4.2 各级体系职责

4.2.1 学校的宏观统领作用

借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开展工作,结合学生心理状况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际情况,对全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短、中、长期规划,制订每学年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
加强全校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不断完善学校、 学院、班级、宿舍的四级心理健康教育网络及心理危机干预体系;
广泛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查与心理问题筛查,建立个人心理档案,重点关注和定期追踪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等。

图1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4.2.2 二级学院的统筹协调作用

制订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计划,总结汇报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和完善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
做好学院心理辅导工作队伍的建设、培养、管理和考核;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普及,拓展传播渠道,自主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增强学生心理健康知识,提升学生心理调适能力,积极组织学生进行心理健康自助互助;
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开展学生心理普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实施分类引导,把解决思想问题、心理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在关心呵护和暖心帮扶中开展教育引导;
开展学生一般性心理问题的日常辅导、访谈和管理工作,及时做好工作记录和档案管理等。

4.2.3 班级的组织实施作用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根据班级实际情况举办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活动;
关注本班学生心理动态,及时向班主任、辅导员反馈本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关信息,协助班主任、辅导员做好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接受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二级学院组织的相关培训,提高朋辈心理辅导能力;
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二级学院开展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
动员组织班级同学积极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各项活动;
班级心理委员应加强与辅导员、班主任和宿舍长之间的联系,建立畅通的信息沟通渠道;
以满腔的热情、真诚的态度对待每一位同学。禁止宣扬非科学的理论和方法;
注重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工作中严格遵循保密原则。

4.2.4 宿舍的相互支持作用

关注本宿舍同学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心理动态,及时向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辅导员汇报;
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在宿舍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氛围;
协助班级心理委员、班主任、辅导员做好宿舍成员的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
接受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学院组织的专题培训,提高朋辈心理辅导能力;
协助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导中心和辅导员对有心理健康状况问题的学生进行重点关注和帮助;
工作中严格遵循保密原则。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全体教育工作者要保持高度责任感与紧迫感,积极做好防疫期间的大学生心理援助。深入贯彻落实《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优化整合校内心理教育资源,打造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位一体的心理支持系统,实现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全方位保障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格局,真正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干预、早解决,切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更多健康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复学健康状况常态——长春市赫行实验学校小学部一至五年级师生重返校园">花开疫散复学日,少年逐梦正当时
——长春市赫行实验学校小学部一至五年级师生重返校园吉林教育(综合版)(2022年6期)2022-06-28昆明市大学生口腔健康状况调查昆明医科大学学报(2021年6期)2021-07-31开心复学海峡姐妹(2020年7期)2020-08-13严把“四关”唱复学大戏科教新报(2020年17期)2020-06-08“强军梦”视域下高校退役复学学生在国防教育征兵工作中时效性提升探究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3期)2019-10-30“新常态”需要新举措中国卫生(2015年3期)2015-11-19我眼中的医改新常态中国卫生(2015年2期)2015-11-12主动适应新常态 积极争取新作为民族大家庭(2015年2期)2015-08-21新常态下的艰辛与希望专用汽车(2015年2期)2015-03-01“中小学生身体健康状况下降”问题杂谈体育师友(2013年6期)2013-03-11

推荐访问:常态 疫情 防控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