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教育论文集锦7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6-28 09:55:03 教育整顿 来源:网友投稿

论教育论文第1会计教学质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就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应具备基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论教育论文集锦7篇,供大家参考。

论教育论文集锦7篇

论教育论文 第1篇

1会计教学质量评价内容的多元化

中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什么?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初中级专门人才,具有明显的职业性。就会计专业学生来说,应具备基本质量要求和职业能力。一是基本质量要求所应具有的能力(人文素质、科学素质、创新精神):

①基本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收集整理财会资料)、书写能力(数字和文字书写规范)、倾听能力(能正确理解客户和同行的口语信息与暗示)、数学运算能力(会基本的数学运算,以解决会计实际问题)、口头表达能力(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②思维能力。包括能认识到会计问题的存在,能根据资料分析,找出问题的原因,并解决问题等。

③个人品质。包括有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责任感,有敬业精神;有自信,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有自制力;正直、诚实、知足、不做伪账,遵守社会道德行为准则等。二是职业能力:

①会计基本技能。包括计算机应用能力、珠算技能、点钞和验钞能力、数字书写能力等。

②会计核算能力。包括掌握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具有对企业会计事务确认、记账、编制财务报告的实务操作能力;具备一定的成本费用核算能力。

③财务管理能力。包括具备一定的财产物资管理能力、资金运用能力和财务分析能力。

④人际关系能力。包括能参与工作、诚心为顾客服务并使之满意、坚持以理服人并提出积极建议;能与背景不同的人共事。

2会计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评价实践表明,提出科学的评价原则,对明确评价目的、评价标准、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手段乃至完善评价体系,提高评价质量和效度,发挥评价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2.1科学与导向评价相结合原则

科学评价是指在遵循高职高专教育总体教学要求的同时,极力使评价项目少而精,并用等级表示评价项目的结果,使评价便于检测、易于操作。导向性是指必须体现职业院校发展的总体思路,体现教学的基本要求,使教学质量与学校的整体发展一致,从而使考评结果对师生产生重大的激励和导向作用。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只有注重评价的科学性,突出评价的导向性,强化评价的激励性,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2.2过程与效果评价相结合原则

职业学校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一般在期末,周期较徐媛:中职学校会计技能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营销教学长,实效性差;是一种总结性评价,是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结果性评价。过程评价是指以职业能力为标准,注重学习过程全程化的开放式评价考核方式,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将岗位能力分解为若干模块,进行全程分段考核评定成绩的时间,不以学期学年为限制,而视实际所含职业技能内容的具体情况确定。采用过程与效果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其导向是明确的,不仅考查其对职业能力发展的渐进性,而且考查其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2.3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

定性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的状况和性质所进行的判断,侧重于质的方面。定量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进行的数量分析和比较,侧重于量的方面。一般来说,定量评价便于数据处理,有利于提高评价的准确性和公正性,避免随意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以选拔甄别为主要目的的教育需求;定性评价便于评价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体验,注重无法精确量化的内容,但难以精确把握其客观公正。采用定性与定量评价相结合原则,可以增强评价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正性,增加评价的效度,对提高职业院校所倡导的校企合作及工学结合的帮助更大,二者有机结合,相辅相成,取长补短。

2.4规范与创新评价相结合原则

规范评价要求教学管理部门制定的教学质量评价方案要完善规范,评价过程要周密部署,统一组织;对评价结果要科学统计,及时反馈,增强教学质量评价结果的实效性。因此,规范评价对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是,随着职校教育模式的不断创新,评价理念和评价方式,评价内容、评价标准也都应不断创新。采用规范与创新评价相结合原则,可以鼓励学校发挥创造性,加强质量建设,使职业院校教学质量评价在教学改革建设管理等方面努力创新,达到可持续发展。

2.5全面与重点评价相结合原则

全面评价是指对影响和决定教学质量的各种因素,教学工作中的各项指标和教学过程的多个环节全面充分地评价,具有充分体现多角度评价内容的整体性特点。重点评价是指对评价对象的部分因素,如特色项目个性优势进行评价,具有重点体现评价内容的突出特点。全面与重点评价相结合原则,既能反映学校教学工作的全貌,又能突出重点。

2.6学校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原则

对于教师的教学质量,不同的评价主体,质量评价的内涵也有所不同,评价侧重点也不同。学校评价是指学校内部评价体系,如学校组织的专家评价、督导组评价、教师自评、学生评价等。而建立企业评价体系是保障教学质量寻求企业支持的有效途径,企业评价的客观性、整体性、指导性、科学性是职业院校以质量求生存的准则。企业参与评价可使学生职业素质的综合表现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和指导,并能得到符合职业标准要求的较合理评价。社会评价是指学校用人单位之外的外部评价体系,指政府、社会、家长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及认可度。其侧重人才培养质量的社会影响与社会效益。采用学校与企业、社会评价相结合原则,使企业、社会的评价机制与学校评价体系结合起来,共同制定合理的评价教学质量与学生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价体系,能较真实反映学校的办学水平,能使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得到较合理的评价结果,这样的评价方式也能受到企业的欢迎与社会的认可。

3中职会计教学质量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

教学质量评价是对教学质量全过程的各种条件和各种因素是否符合标准的鉴定过程。张焱等人在大量的问卷调查基础之上,通过科学分析,建立了一套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采用《职业院校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评分等级,该评价等级共分A、B、C、D四个等级,A/C在评价指标内涵及其标准中,介于A/C之间者为B,低于C者为D。A、B、C、D的分值分别为85~100、75~84、60~74、0~59。具体分值乘以权重,为该项分数,各项分数相加为总分。评估结论分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种,其标准如下。

(1)80%以上的指标为A,且无D者为优秀,60%以上的指标为A,且指标D少于或等于1项者为良好,指标D多于4项者为不合格。

(2)本方案二级指标共34项。二级指标的评估等级分为A、B、C、D四级,评估标准给出A、C两级,介于A、C之间者为B,低于C者为D。

4中职学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实施策略

4.1设置评价工作组织机构,协调评价主体评价活动

教学质量评价工作是学校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工作,面广量大,需要设置质量评价工作组织,协调组织评价工作。首先评价组要研究社会需求,积极吸收企业等多方参与制定教学质量标准,使标准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和弹性,以适应社会需要和学校发展;在组织教学质量评价时,我们可采用不同评价主体单独评价,也可组织几类不同主体合作评价;评价组织还须收集处理评价结果,进行二次评价,发挥评价的作用。

4.2抓住影响质量的主要矛盾,简化评价工作

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学校,涉及学校全方位的质量问题很多,多元化主体评价实行较困难,我们只有抓住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和环节,根据社会需要和学校情况动态的需要增减评价内容,删繁就简,如对家长作为评价主体,我们只调查他们关心的几个问题即可,这样才能既减少评价工作量度和难度,又提高评价结果的效益。

4.3利用网络手段强化日常评价工作

网络在评价工作中发挥作用越来越巨大,将网络的优势引入到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使教学质量评价实现适时化、客观化、科学化,同时把质量监测意识融入学校各个主体、教学全过程、教学评价及其他各要素中,更加适应目前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需要,实现教学质量的科学化治理。教学质量评价组织,依据校园网广泛获取和收集有关影响教学质量的信息,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量化、加工和处理,对照评价指标进行科学规范的评价,能够获得及时有效的评价结果,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意义重大。

5评价结果的合理运用

教师评价不仅是对教师工作进行管理的方式和途径,更是让教师从评价反馈中发现自己教学不足,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从而促进自身专业发展和提高教学质量。所以要充分发挥评价的反馈与调节功能,科学合理地应用评价结果。

5.1对评价结果要进行纵向比较、综合分析

评价者和教师要充分交流沟通,帮助教师总结优点,查找不足,并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给教师提出合理建议,以关心的态度,指出教师哪些方面做得好,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避免只给教师一个笼统的评价分数或简单结论。

5.2及时合理反馈评价结果

及时反馈监控与评价中获得的信息,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要及时和教师沟通交流,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充分发挥评价的调节功能,从而不断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评价应以激励为主,注意保护教师的自尊心。增加教师的自信和工作积极性。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和评价对象,选择周通报、月通报、教学例会或个别交流的形式反馈。

5.3积极发挥榜样示范作用

对教学质量综合评价较好的教师,学校要组织上展示课,观摩课,开设相关讲座,让全校教师观摩并学习。对教学质量综合评价相对较差的老师,学校督导重点跟踪,经常与其交流教学心得,指出其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帮扶,促进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教学质量。总之,必须重构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中职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关注学校、学生家长、行业、企业等不同主体的需求。着眼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人格素质的全面评判。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下建立以综合素养、技能水平、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具有中职特色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和以学校内部评教、评学及用人单位的有效信息反馈为主体的多元化教学质量评价体系。

论教育论文 第2篇

从古至今,道德教育一直是我国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是,随着道德教育的不断发展,我国高校的道德教育产生了很多滞后的现象,各种各样的道德问题层出不穷。审视我国道德教育的历史,我们不难看出,道德教育出现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对人性的预设发生了偏差。这种偏差,使得人格中的善良与恶意、情感与理智、有意识与无意识发生了分裂、排斥和压制,并且否认人性中存在的阴影部分。这样,就使得高校道德建设中理论的.基础科学性以及客观性出现了很大问题,最终对高校的道德教育效果产生很大影响。

一、高校道德教育缺少关心的主题

目前,我国高校道德建设的内容大多都是陈旧、僵化的,这种道德教育离学生的生活越来越远,其本身就缺乏丰富性以及生活化的形态,根本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不能构建学生优秀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除此之外,我国的道德教育还是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把道德理论灌输给学生,希望学生能够自己把这些理论付诸实践。然而,这种教学模式使得学生构建道德人格的主观性缺失,让学生成为一个学习道德的机器。久而久之,学生极有可能采用消极的方法来抵抗这种教学模式。

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在家人的呵护中长大,一直以来都是把知识教育摆在首位,不注重人格修养,所以很多大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他们只关心自己,却很少关心身边其他人,也缺少感受身边其他人对自己关心的能力,所以我们常常听到很多大学生抱怨没有人关心自己。其实,父母的唠叨、教师的批评,都是对他们的关心,只是他们感受不到罢了,而且他们不能很好地处理与同学之间的关系,缺乏对他人的信任。

面对大学生出现的各种道德问题,包括自虐、伤害他人以及自杀等,作为一名教育人员,在感叹学生为什么如此缺乏道德修养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反思自己的道德教育方法是否合理呢?学生做出伤害自己、伤害他人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就是,高校的道德教育缺乏对学生心理的关心教育。

二、心理学对于高校道德教育的基本观点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出关心他人、关心自己且有能力的人,并强调教师只有重视个体性、具体性以及学生的真实感受,才能实现道德教育的要求,才能培养出有能力、会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学生,才能让学生感受到人生的幸福。

鉴于此,有的教师提出了重视个体的差异性,教师应以关心为基础来组织教学,让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培养学生感受关心的能力,即关心理论关注学生关心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在对关心进行界定时,心理学家发现,关心不仅仅是人类对于其他事物产生的情感,同时也是人们在做任何一件事情时的考虑,它能够体现出生活的最终本质。还有的心理学家认为,关心是一种全身心投入的状态,能使人以很强的责任感去完成事情,对人、对事都有所担心和牵挂,所以关心也意味着对某人、某事负责。

马丁斯认为关心的品质是具有生成性、渗透性、开放性以及基础性,所以关心有助于道德修养的学习。和道德修养学习的其他一些方法相比,形成、渗透以及催化的关系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道德修养,发展学生的道德人格。

就关心理论来说,心理学的道德教育主要分为四个阶段,也是高校道德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四个部分:树立一个榜样、与学生进行对话、进行实践、证实效果。树立榜样是心理学道德教育中最关键的一部分,教师不需要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只要通过自己与别人的相处,来展现自己如何关心别人即可;
与学生进行对话,主要是指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了解彼此,这样就可以建立人与人之间充满关心的良好关系;
进行实践,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发展自己个性的态度;
证实效果,是让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了解人的本质。

三、心理学教育在高校道德教育中的作用

1.让大学生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

关心是一种含有积极关注、尊重、宽容等价值取向的主题。从整个社会角度看来,在呼唤整个社会和谐的同时,良好的道德品质有助于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整个社会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大学生是一个特别的群体,他们承担的社会角色能给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很大的影响,并且他们承受着道德价值的期望,能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所以合作、关心、尊重等理念应该成为大学生应有的道德品质;
从个人的角度来看,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学关心教育,能够使大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目前,大学生因不具备关心的能力和态度而产生的各种问题,就能够充分说明心理学的关心理论对整个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因此,在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时,教师应高度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心,通过心理学的关心理论让大学生真正学会关心别人、了解别人、爱护别人,引导大学生走出去了解别人、关心别人,学会与别人进行分享和沟通,他们才能做出一系列有道德的行为。

2.促进师生的德性共同成长

事实上,对大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进行教育。价值观是一个抽象的概念,它不仅仅是受环境的影响产生,更多的是主体在进行思考以及实践时产生的。所以说,只是简单地给学生灌输道德思想的观念,是没有多大作用的,特别是大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很强,这种灌输式的教学方法根本不起作用。

心理学关心理论强调师生之间应该多交流,互相尊重、互相关心。通过这种交流方式,可以把关心和尊重的道德观念传递给学生。学生只有体会到教师的关心,才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从而达成价值观的共识。

3.营造出充满关心的学习环境

对大学生进行德育,其实是生活道德上的教育,而不仅仅是课堂上的道德教育。所以,用心理学的关心理论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更具有情感性、自悟性、实践性、内在性等特点。

通过运用心理学思想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可以使学生在平时的生活中体会到道德的存在,并且能够从中获益。同时,很多高校的知识性教育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学习时间,以至于教师根本没有时间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所以说,利用心理学的关心教育,可以营造出道德教育的良好环境,让学生不需要在课堂上专门学习,就能感受到道德教育。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高校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传统的灌输模式上,而应该运用心理学的关心理论,对学生施以道德教育,让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道德教育的力量,从而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观念。

论教育论文 第3篇

摘要:技工教育包括德、智、体、美、技能等几个方面,教育工作者最大的职责就是培养人、教育人,就是研究学生的各种需求和特点,生动有效地做好德育工作。德育是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解决道德品质问题的必要手段,它影响并决定学生的言行,使学生成为企业需要的既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又有较高的业务素质的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技工学校教育教学的宗旨所在。本文结合作者的工作实际阐述了对技工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的体会和认识。

关键词:技工学校;
德育工作;
教育理念

一、突破传统教育理念,调整教育内容,与时代同步

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单纯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突出个体完美的人格塑造,传统的道德教育培养了人的向善、自强、耐力和从属感。但是,现代社会需要的是与现代生产和人类经济活动相适应的现代人才,现代人才除了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必须具备现代社会、现代生产所需要的基本道德素质。我们现在培养的学生是科技高速发展时代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必须具备现代社会所需的基本道德素质,尤其要具备勇于开拓、勇于创造、团结协作的精神。实现这一培养目标,单靠强调完善个人修养、追求传统的思想人格是不够的,我们必须改革德育教育制度,推行德育系统化教育。学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要开设职业道德常识课,将职业道德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与日常学习生活中,拓宽德育教育的深度和广度。从实际出发,正确认识当今的学生,转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努力使现代意识和传统教育一体化,既有远景目标,又有层次要求,二者互相贯通,彼此交融,这是当今德育的发展取向。

1.要实现培养目标,应开展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德育工作

(1)在新生入学时,把军训国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纳入德育教育工作中,以提高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强化集体主义意识。组织新生看爱国电影、唱革命歌曲、接受现代国防教育,打破平面式单渠道的教育,实行渗透式立体化教育,在寓教于乐中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这也是德育工作的基础阶段。

(2)坚持正面教育,开展多层次、内容丰富的形势与政策教育,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按照思想发展的客观规律,把真理导入学生的头脑中,启发学生的内在因素,让学生选择正确的志向和人生道路,耐心疏导,做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情理相济,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觉悟,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打开学生的心头锁解开学生的思想疙瘩,只要这样做,即使面对问题较多的学生,也能“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3)德育工作要同相关政策相结合,在评奖、评优、学习管理中,坚持品学兼优的标准,严格进行考核,扭转重才轻德的倾向。同时,还要树立典型,发挥典型的作用。

(4)德育要同生产实际相结合。学生参加劳动,进行实践活动,可以接触社会、接触企业,可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适应当前飞速发展的时代。

2.发挥德育课、政治课教学的主渠道作用,也是很重要的德育措施

这两课要做到常讲常新,要抓住学生的思想热点,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取得实效。要想做到两课常讲常新,就不能一个教案讲到底,即使功底再好的教师也要做到“两头抓”:一是“抓上头”,就是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了解国内外大事,关注社会动态,不断研究新问题,补充新知识。二是“抓下头”,就是随时了解学生在想什么、关心什么,他们的思想热点和疑点是什么,对这些问题,教师不但要了解,而且要关注,给予回答。只有抓住了这两头,德育课才能常讲常新,才能对学生有吸引力,也才能实现其有效性,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

二、培养师生情感,言传身教,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手段

耐心疏导,言传身教,培养师生情感,也是德育教育的一种方法。当然,在耐心疏导的前提下,还必须严格要求,必须坚持以“导”为主,“导”“禁”结合,在“导”的过程中,培养师生感情。由于技校学生处在青少年时期,可能产生一种逆反心理,在利用传统的说服教育、实际教育、陶冶教育、指导自我教育和品德评价等方法进行教育时,仍然有一部分学生总是很难愉快地接受教师传授的德育教育内容,不能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达不到自我规范的目的。假如能在教师与学生之间找出一种“黏合剂”,使学生愉快地、积极主动地接受德育教育的内容,那么也可以说是找到了一条加强学生德育教育的途径。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笔者体会到,学生都在观察教师的一切行动,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起着重要的影响。教师的优良品质,表现在敬业克已、刻苦钻研、认真授课、循循善诱等方面。一线专业指导教师更要注意自己的示范作用,要认清自己处于为人师表的示范地位,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必须身体力行,率先做到。我国的教师历来就有良好的师德,布衣淡饭,诲人不倦,即使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许多教师依然以一颗赤诚之心,耕耘在教学第一线,这就给学生起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带头作用,这就用身体力行指导学生向“善”的一面。除了言传身教,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深厚情感也是一种“黏合剂”,也是加强德育教育的一条途径。情感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对事物产生的具有特殊体验的心理现象,简单地说,就是对外界刺激的心理反应,表现为喜、怒、恶、惧、爱等情感,它来源于客观现实,建立于人的需要,在需要得到满足时便产生肯定的情绪情感。有效能的情感能鼓舞人积极地行动,肯定情感是心理上对外界刺激的肯定反应,例如喜爱等,肯定情感是一种有效能的情感。教师对学生的肯定情绪可以激发学生对教师的肯定情感,而学生对教师有肯定情感。第一,可以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形成良好的心境,从而激发起积极的认识、意志等,有利于学习任务的完成。第二,可以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赖,这种信赖赋予教师的教导一种魅力,它足以扫除各种障碍,使教师的教导深入学生的心灵,产生积极反应。第三,可以使学生产生与教师更多交往的愿望和行动,从而便于教师在学生的心理上施加更大、更强的影响,这样学生就会心服口服地接受教师的指导和教育。当然,在教师与学生建立深厚情感的同时,还应严格要求学生平时的行为,做到严格要求与耐心疏导相结合。俗话说:“严师出高徒。”这就告诉我们,教育要严格,只有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品学兼优的学生,所有的严格要求,都是为了促使学生能在一个良好的学风和校风中更好地学习。要做好德育工作,就要在耐心疏导的同时做到严格要求;
要让学生接受教师的耐心疏导及严格要求,就要培养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深厚情感,这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教师是主导,教师的表率作用尤为重要,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自我修养,进行自我完善,做好学生的楷模。道德品质是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的思想、行动中的具体体现。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养成,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多方面的教育和配合。总之,加强技校学生德育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我们在工作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发挥学生自身的内在动力,使学生加强自我规范并愉快地接受教师的正面教育和引导,真正做到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就能达到加强德育教育的目的,学生就能真正成为德才兼备的新型人才。

论教育论文 第4篇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重要。中职生正处于人生转型的关键期,加强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具有健康心理的中职生是中等职业教育的终极目的。因此,本文在互联网新时期背景下,剖析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就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展开研究。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正处人生转型关键期的中职生面对互联网,表现出极高的参与热情和认同感,他们已经成为网民中的一大群体。在对中职生教育过程中,互联网有着独有的优势,但也给中职生带来很多负面和消极的影响,中职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发生冲突,甚至失衡,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极大挑战。笔者认为在互联网新形势下,中职生心理处于“敏感而微妙”的阶段,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应求助互联网环境,寻找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自救”途径。

一、利用互联网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结合中职生心理特点,利用互联网媒体特点,建立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系统,定期为中职生举办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知识专题讲座,开展互联网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利用互联网,结合图文声像并茂的多媒体形式,向中职生传授心理健康基础知识和心理调适方法,让中职生明白心理健康重要性,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寻找适合的心理保健方法,培养中职生健康心理。

在互联网平台对中职生普及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学业心理指导、人际关系指导、升学心理指导、人格辅导和网上心理导航服务。其中,学业心理指导是向中职生传授学习方法,激发中职生学习动机,培养中职生学习兴趣,预防中职生学习预防等;人际关系指导是帮助中职生优化人际关系策略;升学心理指导是有计划的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升学挫折,增强中职生调控能力,培养中职生积极升学应对心态;人格辅导是对中职生开展性格教育、情感教育、挫折能力的培养活动;网上心理导航服务是利用互联网宣传健康上网,绿色上网,引导中职生正确的网络行为,树立正确的网络价值观。

二、利用互联网建立心理测验系统

在传统心理测验中,很多教师采取和中职生交流沟通的方式,或让中职生填写心理测试题的"方法,了解中职生基本心理情况,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心理教育中的应用,建立心理测验系统,是中职生所乐意选择的心理测验方式之一。在线心理测验系统旨在了解中职生心理健康情况,结合中职生实际情况,设立专门的中职生心理健康档案,让中职生也了解自己的心理状态,能够有意识的调整自己。从中职生身心特点看,在线心理测验系统应包括人格、挫折、学习、交往等方面的测验,也要注意趣味性和科学性的结合,采用在线多样化形式,吸引中职生兴趣,让中职生主动参与心理测验,并设计可靠、准确的心理测验题,中职生在轻松愉快的心态下,参与在线心理测验,得到中职生真实心理健康状态。

三、利用互联网进行心理咨询指导

通过在线心理测验系统对中职生的测试,确定具有心理困惑的中职生,确定需要帮助的中职生对象,在互联网为其提供心理援助,帮助中职生缓解心理冲突,为中职生提供专业帮助。在线心理咨询指导是中等职业教育心理教师在线指导,中职生在互联网交互平台,与心理教师进行感情交流和心灵沟通,在心理教师的及时指导下,减轻、消除中职生心理障碍,帮助中职生克服心理困惑,更好的适应学习、生活,让中职生心理健康。利用互联网对中职生进行心理咨询指导,对中职生帮助对象是保密的,这样利于消除中职生心理顾虑,帮助中职生打开心扉,顺利开展心理咨询指导。此外,互联网心理咨询指导也具有及时性,在中职生出现心理问题后,教师利用互联网展开心理咨询指导,帮助中职生尽快摆脱心理困惑,转化良好心态,更健康的生活和学习。

四、利用互联网开展心理交流讨论

利用互联网创设中职生心理论坛和心理沙龙,让中职生有一个情感交流、心理沟通的平台。教师利用校园网,开展心理问题专题交流讨论活动,结合具体的心理案例,让中职生自主参与讨论,主动关注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个良好的心理交流讨论氛围,心理教师也参与其中,适时的对中职生交流讨论进行引导,通过互联网交流,和中职生一起面对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此外,心理教师还可以利用校园网构建“心理教师、家长、中职生”心理互助平台,让心理教师、家长、中职生参与互助交流,有机联系在一起,对中职生的心理问题一起讨论,给予中职生思考讨论的自由和时间、空间,帮助中职生一起解决问题,随时发表问题,随时发表意见,对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随时随地开展,增强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在互联网新形势背景下,给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带来双面影响,笔者顺应互联网+教育的转型趋势,制定互联网心理健康教育宣传、互联网心理测验系统、互联网心理咨询指导和互联网心理交流讨论等有效策略,形成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合力,提高中职生心理健康教育效果。

论教育论文 第5篇

“环境道德”的溯源

道德是反映和调整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利益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总和,是由各种各样的规则所构成的规范体系。道德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一定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形成一定的道德。

按照人类与自然打交道的方式,人类经历了三种社会形态: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目前正向信息社会迈进。在渔猎时代,由于自然力异常强大,人们对自然非常崇拜。据人类学研究,图腾、风俗、礼仪、禁忌等说明了原始人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不得不依赖自然、归属自然、畏惧自然。当时入农业社会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和人口剧增,人类对自然的开发大增,开发和破坏相伴前进,主要表现在破坏地表植被,导致水土流失,洪水泛滥。在前工业社会及工业社会早期,资源对于人类来说还不是那样稀缺,当时的道德并未危害人类对自然的规范,或者说并未将破坏环境提升到道德的高度。如果说已出现了保护环境观点,也只能算是一种朴素的、建立在感性认识上的观点,其影响范围也是小规模的。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即工业革命以后,人口膨胀,工业化步伐加快,生产力突飞猛进,极力追求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导致了资源严重浪费,环境严重破坏。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的极端行为终于到了危及自身存在与发展的地步。这些事实使人们不得不进行深刻反思,于是生态问题变成了一个道德问题。由此可见,环境道德是在一定历史背景下形成的,它是道德进化的结果。

“环境道德”的内涵

环境道德就是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环境道德规范的核心主要是人类应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共同发展。环境道德的建立把道德行为的领域从人与人、人与社会扩展到人与自然之间,将善恶、良心、正义、义务等道德观念应用到处理人与自然、生态关系中去,从人类能动性的角度出发,倡导人们主动承担起对自然界的道德责任和义务,它是新形势下人类道德的进步和完善。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代内公平

代内公平系指当代人在利用自然资源、满足自身利益上机会均等。由于大自然是人类共同栖居的家园,因而,在空间和地域上不同国家和民族应公平地享有地球,平等地享有生存和发展的权利。这就意味着任何国家和地区的发展都不能以牺牲其它国家和地区的利益为代价,但是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当代社会存在巨大的贫富差距。发达国家总是利用不平等手段和方式,廉价地过多地利用地球资源,掠夺不发达地区资源,因此,富裕地区的人们应对自己的发展行为实行自律,并且履行扶持贫困的责任和义务,已成为人类真正平等的道德要求与道德责任。

2.代际公平

代际公平系指当代人与后代人公平地享有自然资源与生态资源。由于地球资源的有限性,人类的经济活动方式,直接影响到资源的持续性。工业时代那种浪费式、掠夺式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因此,强调既要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能对满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不可以因当代人的自私和无限度地消耗自然资源而使人类发展的链条中断,而应该给后代留下一个健全的生态环境。

3.人地公平

人地公平系指人与自然界保持一种公正的关系。这一全新的观念要求尊重、实现和维护自然价值,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进。尊重自然,摈弃对自然的极端功利主义态度,把人类与环境、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融合在一起,要求人类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行为,合理地控制利用、改造自然界的程度,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环境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径

环境道德作为人类道德整体的一部分,从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着重强调人对自然界的态度,实际效果却是对人类的保护。现代社会需要培育环境道德,这不仅是道德自身的要求,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保障。要将环境道德观付诸实践,环境道德教育是一个首要和必要的有效途径。

1.更新道德价值观念

道德对象从人与人扩展到人与自然,特别是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大大拓展了传统价值观的内涵。首先要向人们揭示自然的内在价值,使人们能够将自然视为人类的伙伴,并产生一种尊重自然的态度,产生对自然的亲近感情和关怀。其次引导当代人要自觉维护下一代的发展权利,学会正确处理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在平等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2.树立合理的利益理念

利益是道德的基础,道德与利益是统一的。正确对待利益问题也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环境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其基本原则就是生态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高于一切。在利用和改进自然引导各种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要注重自然界各个要素的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环境道德将我们置于一种挑战性的困境中,因为“它们可能会要求我们抛弃一些物质理想,即我们的生活应达到一定的水准以及为了维持这种水准应该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尽管如此,培育环境道德并非是可有可无的精神游戏。人类应重新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利益分配,以生态优先的原则重新定位一些产业。

3.加强生态保护意识

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的支持。人们应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了解自然,与自然为友;
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有可能正确利用规律,满足人类自身需求,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

4.建立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观念

据有关资料显示,占世界人口20%的发达国家,每年消耗资源占全球的80%。如果所有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如此,那么,对全球生态影响将是毁灭性的。正如《只有一个地球》一书中所指出的:“对消费的喜新厌旧成风,无限制的使用能量,我们的前途只能是生态系统的灾难。因此,在消费中考虑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以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应作为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考虑它们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即使可以再生,也必须给它以喘息的机会,让其能够休养生息,否则人就在吃子孙饭、断自己后代的生路。我们应大力宣传和引导人们购买那些生产使用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培育绿色消费的情感和市场,从根本上杜绝一次性的消费。总之,我们强调:“自然界能够提供人类生存的资源,而人类消费过的东西又能够被自然界分解和吸收,成为自然界发育的有益养分,然后再以更多的财富回

报人类。这样就形成了社会—人类—自然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类可持续的发展。

论教育论文 第6篇

摘要: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可以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强化学生的道德理念,激发学生独立自主、开拓创新的精神。但是,目前很多中职中技学校在人才的培养上都过于片面,比较注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忽视德育教育,所以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本文主要对中职中技学校的德育教育进行探讨,并针对现存的问题提出可行的改善措施,旨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关键词:中职中技学校;综合素质;德育教育

中职教育是在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社会人才急需的前提条件下产生的,其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尽管当前我国中职中技学校在学生的技能培养上取得可喜的成就,但对已经进入社会的中职学生的观察看,其德育素质和专业技能不相匹配。德育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目标和方向,所以当前的中职中技学校应该双管齐下,不仅要抓学生的专业技能,还要抓学生的德育教育,这样才能培养出高素质、高技能的人才。

一、中职中技学校教育中德育教育的现状

中职中技学校的学生通常都是中考失利的学生,他们本身对学习没有多大兴趣。同时,经历过一次失败的他们经常感到自卑,感到前途迷茫,信心不足,大有破罐子破摔的"态势,再加上社会各种不良信息的引导,极容易让中职学生误入歧途。所以,中职中技学校的学生更需要加强德育教育,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明确自己人生的方向,不受外来不良信息的诱导。当前中职中技学校在学生的德育教育方面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在教育过程中重技能轻德育

对于教学目的来说,中职中技学校的教学目的是为社会培养技能型人才,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比较偏向学生的专业技能,不管是教师、学生还是家长,都认为学生学习好技能就能在社会上立足。所以,对于德育教育并没有引起重视。除此之外,中职教学中的课程设置大多以专业技能和实际操作为主,德育课程则比较少。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通常流于形式,是为了完成学校或者是教育部的教学任务而进行的,并没有对学生的德育进行深入教育。所使用的德育教材内容陈旧,和社会现状和学生的具体情况不相符合,导致中职的德育教育和社会严重脱节,不能满足学生的德育需求。

(二)中职中技学校缺乏健全的德育教育机构

中职学生的德育教学不是片面的,而是一个全方位的、系统的、深刻的教育,关系到学生的发展和学校的办学状况,需要学校建立一个健全的、完善的德育教学机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但是就当前大多数中职中技学校来说,各种专业技能的训练设施、设备教学人员和经费投入都比较到位,唯独学生的德育教育不仅没有专业的德育教师队伍,而且在德育教育工作上随心所欲,没有清晰的教育思路、缺乏有条理的规划和课程的制定,教育观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德育教育机构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德育教育。

(三)缺乏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和评价机制

在中职中技学校办学的过程中,没有对学生的德育建立统一的评价机制和考核机制,对学生的德育进行所谓的考核仍旧用传统的笔试考试进行,而学生仅仅是作为一种考试的机器,机械地背诵德育教材上的理论知识点,纵然在考试中取得高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仍旧不会有太大的作用,不能深刻地理解德育教材上德育观念的深刻含义,不能引发学生对自身和未来的思考,不能对自己的人生进行有效的定位,不能让学生产生心灵上的共鸣,激发学生的斗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导致中职中技学校在德育教育工作中只有骨架,没有血肉,不能达到很好的得以教学效果。

二、中职中技学校进行德育教育的误区

(一)对犯错的学生过于放纵

由于中职中技学校在我国的大地上遍地开花,为了保证自身的生存和发展,出现了抢生源的情况。在生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学校对学生更是像对待“上帝”一样对待,只要学生不犯一些影响学校发展和声誉的错误,就一味地迁就,而不是加强教育,过于宽容学生。比如近年来中职院校的学生早恋情况越来越严重,但是学校认为这无伤大雅,只要学生还在学校就没问题,进而没有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心理疏导,没有给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只是口头警告,更别说开除。久而久之,由于学生的观念没有得到更正,就出现一些早孕或是其他更严重的事情。

(二)德育方法欠妥

在大多数情况下,中职中技学校的德育教育工作都是以文件或是口号的方式在进行,导致学生不能深刻理解德育的内涵。表面上德育教育进行得很好,但是大多趋于形式,没有进一步地唤起学生对德育的理解和认识,从而感受不到德育教育多学生的带来的影响。比如前一段时间举行的“世界反法西斯暨抗日战争胜利七十周年”的活动,很多学校就单纯地组织学生看看阅兵,并没有向学生传达抗战艰苦卓绝的精神,从而导致这次德育教育只是泛泛而谈,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内心的感悟,达不到德育教育效果。

三、中职中技学校德育教育的改进措施

由于中职中技学校每年都在扩招,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地上升,进而让学校忽略或是轻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导致中职学生的素质普遍低下,对自己的人生没有明确的定位,经常出现打架斗殴等事件,不仅限制学生自身的发展,而且给社会带来很多不稳定因素。所以当前的中职中技学校必须重视学生的德育教育,切实发现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性地解决。

(一)提高中职中技学校的德育教育意识

当前中职中技学校德育工作存在重大问题,归根到底,是中职中技学校没有较强的德育教育意识,进而忽视学生的德育教育。所以在改善中职中技学校德育教育的工作中,要将学生的德育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抓,将德育列入重点课程,让学生和教师同时参加德育课程的编撰和选材,并根据当前学生普遍存在的德育问题确定针对性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加大学校评选模范道德人员力度,在宏观上为学生建立德育教育的重要性,用道德模范的标准要求学生、激励学生,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二)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

以往的德育教学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流于形式的教学。因此,要全面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方式,本着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负责的态度,全力做好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首先要转变传统说教式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亲近学生,让学生充分地融入德育教育中。其次进行教学方式的创新。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要对教学方式进行创新,比如充分利用多媒体,利用网络上的一些宣传短片给学生建立正确的德育观念。比如一些失足青年在沾染恶习之后走上歧途,最终毁掉自己人生的案例,唤起学生的意识,进而让学生正视自身当前的状况,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刻苦学习技术,力图将来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一个学校的窗口,学校加强校园文化、精神文化的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比如良好的校园学习氛围,在学校的各个角落都能见到认真学习的人,见到这种情况,即使不想学习的学生也会安安静静地做自己的事情,而不是刻意地打闹。同时在学校的宣传栏张贴各种好人好事的宣传,建立广播站,播放关于德育教育的新闻事实和名人轶事,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进而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德育教育是学生形成良好道德品质的前提保障,中职中技学校作为社会人才培养的基地,只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并不是严格的高技能型人才,而是要兼顾学生的德育教育,让学生建立自身的思想道德观念,进而在工作中找准自己的地位,用良好的职业操守和过硬的知识技能进行社会建设,从而实现学生的人生价值,这才是社会需要的素质人才。所以,中职中技学校要全面地加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工作,力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论教育论文 第7篇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以优秀的传统文化为例,如讲仁爱、守诚信、兼相爱、求大同等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还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内涵,更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宝贵资源。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
青年伦理;
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其主体是儒家文化,是内涵丰富的伦理道德。因此,中国传统文化对伦理道德教育,尤其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提供了大量的教育资源和理论基础。

一、优秀传统文化对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影响

在对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重要的教育资源。

(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

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属于道德文化,注重培养人的道德情感体系。如今,青年学生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观念呈多元发展,出现了一些道德迷失的现象,因此,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工作需要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以此来弘扬中国的传统美德,规范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二)优秀的传统文化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内容源泉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历史的、具体的、发展的。传统文化中优秀的教育资源可以作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思想源泉。如,农业社会中“仁学”的内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做人之道,都可以作为青年学生的道德教育源泉,同时通过提炼、转化,可以将其合理因素渗透到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中,进而构建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体系。

二、不符合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传统文化的消极影响

文化作为农业社会的政治附庸,中国传统文化也表现出较强的农业社会特征,传统文化中部分伦理道德内容也趋向于对封建礼法的学习和对个性的消弥。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与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相一致的内容,如诚信观念、礼让观念、敬老爱幼观念、尊师重道观念、团结友善观念等,也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冲突的内容,如以“三纲”“五常”为核心的封建等级观念和以“三从”“四德”为中心的男尊女卑观念等。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青年的伦理道德教育一方面要甄别传统文化中符合现代教育价值取向的教育内容,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和内涵。另一方面,要甄别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内容,对于传统文化中激进、落后、阻碍当今社会与人发展的糟粕,则应摒弃和改进,以适应当代青年学生的伦理道德教育。

三、发挥优秀传统文化促进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积极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伦理道德色彩,在对青年学生进行道德伦理教育的过程中,要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使其成为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的重要资源。

(一)爱国主义精神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贯穿着一种从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出发,先公后私、重义轻利的思想,并渗透着“尚公”“公忠”的道德思想,表现出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利益不息奋斗的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这种胸怀天下的情怀也正是青年伦理道德教育的民族根基和思想根源。在伦理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指引青年学生以前人为榜样,培养学生以国家、民族利益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并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吸取营养,树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构建爱国家、爱民族、爱人民的道德品质,强化青年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

(二)谦虚礼让精神的延续

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中国人自古讲究谦恭礼让,谦虚礼让也成为中国伦理道德的民族特色。“虚己者进德之基”“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等,都将谦虚作为自我修养的原动力。面对当代青年学生,可以培养青年学生“孝敬父母、尊重师长”的道德规范,培养其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品质,也是形成和谐社会秩序、文明的社会风气不可缺少的道德规范,面对青年学生,谦虚礼让也可以表现在对待学习、知识技能的态度上,激励青年学生不断追求,不耻下问,克已让人,宽容待人,并以此来践行青年学生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

(三)诚实守信精神的发扬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将诚实守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言必信,行必果”,“以诚为本、取信于人”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思想,也是当代青年学生伦理道德教育、诚信教育的内容。挖掘这一传统文化资源,对于大学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协调各种人际关系及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都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孔园园 单位: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钱穆.中国文化丛谈[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2]吴新颖.当代青年价值观的构建[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2008:171.

推荐访问:集锦 论文 教育 论教育论文集锦7篇 论教育论文(集锦7篇) 论教育论文1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