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镕
美丽海湾是美丽中国在海洋生态环境领域的集中体现和重要载体,也是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必然要求和重点任务。
2023年,生态环境部编制印发《美丽海湾建设基本要求》《美丽海湾建设参考指标(试行)》,力求指标简洁明了、要求清晰明确,让沿海地方能够准确把握美丽海湾建设的总体思路、核心目标和努力方向;
将全国近岸海域划定为283个海湾,并将治理目标和“十四五”明确的1682项重点任务措施细化明确到每一个海湾,统筹谋划到2035年的美丽海湾梯次建设时序,力争到2035年将符合条件的海湾全部建成美丽海湾。
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海湾
2022年4月,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司《关于征求〈美丽海湾建设指标体系(试行)〉意见的函》,就美丽海湾建设指标体系开展意见征求。该版指标体系由3个一级指标、9个二级指标和36个三级指标组成,其中,三级指标中有30个为必选,6个为可选。一级指标包括水清滩净、鱼鸥翔集、人海和谐3个方面。二级指标包括海水环境质量状况、入海污染治理情况、岸滩环境质量状况、海洋生物多样性状况、海洋生态系统状况、海洋生态保护修复情况、亲海环境品质状况、监管支撑体系建设和群众获得感9项。
2022年11月16日,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美丽海湾建设基本要求的通知〉》,从基本内涵、建设对象、建设要求、指标设置和其他事项五个方面提出了美丽海湾建设的基本要求。附件《美丽海湾建设参考指标(试行)》共设置了海湾水质优良比例、海湾洁净状况、海洋生物保护情况、滨海湿地和岸线保护情况、海水浴场和滨海旅游度假区环境状况5个指标。并明确沿海地方可参考《美丽海湾建设参考指标(试行)》细化美丽海湾建设的指标设置和目标要求,也可因地制宜增设特色指标。
2023年,全国283个海湾中有126个海湾水质与前三年均值相比得到改善,24个典型海洋生态系统连续三年保持“不健康”状态清零;
全国国控河流入海断面总氮平均浓度同比下降12.2%,近岸海域水质优良比例达到85.0%,同比增长3.1个百分点,实现自2018年以来的“六连增”。
2024年4月28日,生态环境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有关情况。生态环境部海洋生态环境司副司长张志锋在会上表示,目前全国已有130多个海湾出台美丽海湾建设实施方案,生态环境部已经分两批遴选出20个美丽海湾优秀案例。
针对如何持续深入推进美丽海湾建设,张志锋说,要坚持治理与监管并重,指导督促沿海地方深入做好海湾生态环境摸底调查,继续加大海湾生态环境的综合监管、智慧监管力度。进而重点抓好100多个海湾的“一湾一策”综合治理,因地制宜建设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美丽海湾。
福建厦门推广“四化”海漂垃圾治理
自1988年开始,36年来,厦门深入践行并不断丰富拓展筼筜湖综合治理的成功经验,形成了一批具有辨识度、影响力和美誉度的标志性成果。厦门“四化”海漂垃圾治理机制已被纳入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改革举措和经验做法清单,面向全国推广。
厦门海域面积333平方千米,海岸线总长约256千米,可谓“海在城中,城在海上”。作为典型的海湾型城市,厦门多年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坚持陆海统筹、河海联动,精心绘出一幅协同推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保护的人海和谐美丽画卷。
来到厦门西堤海上环卫码头旁的厦门市海上环境卫生管理站,就可以看见一个大屏幕,上面实时显示着厦门市300多平方千米海域的水文和洋流情况。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只需要轻点鼠标,就可以实时了解视频监控智能识别的海漂垃圾情况、无人机航拍巡查结果、海漂垃圾清运船只点位等信息。
厦门市政海上环境卫生管理站站长张梁华说:“现在我们通过平台对环卫船只进行定位,随时掌握海漂垃圾分布,并以此调度船只、人力,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清洁效率。”
为建立制度化责任落实机制,厦门相继出台《厦门市近岸海域海漂垃圾综合治理工作方案》《厦门市海漂垃圾整治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加强协调、统筹推进海漂垃圾治理工作。以上方案明确了职责分工,保证在工作推进上形成全链条的海漂垃圾治理工作格局。
根据海湾区域特点,厦门市生态环境局建立了专业海漂垃圾保洁队伍。市里也组建了市级专业化海上保洁队伍,成立市海上环境卫生管理站,专门负责海漂垃圾的收集、转运和处置。各区也设立海域海岸线保洁队伍,配置沙滩保洁员约580人,根据潮汐情况,每日两次收集处理辖区沿岸垃圾,保持沙滩洁净。
如今,厦门海漂垃圾治理成效显著,有了“厦门模式”“鹭岛样本”的美誉。海漂垃圾从2020年240.38平方米/千米的分布密度下降到202396.63平方米/千米的年分布密度,保持着福建省最低。
浙江台州创建“蓝色循环”治理新模式
“蓝色循环”是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于2019年9月在全国首创的一种名为“海洋云仓”(1.0版)的智慧治污模式。它运用“智能装备+大数据+区块链”技术,打通产废、收集、运转、处置、监管等各环节,实现船舶污染物全流程闭环治理。
2022年4月,台州市在“海洋云仓”智慧治污模式的基础上,推出政府引领、企业主导、产业协同、公众联动的海洋塑料污染治理“蓝色循环”新模式,并在椒江区率先实行。“蓝色循环”是对“海洋云仓”的迭代升级,将海洋污染物的整治范围进一步扩大,而不只是局限于船舶污染物。
据相关专家介绍,“蓝色循环”是我国探索实施的一个可持续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模式。这一模式用“高收益”解决“无人收”的问题,用“高信用”解决“价值低”的问题,用“高回馈”解决“可持续”的问题。形成了多元主体参与、市场链接产业的治理格局,破解了以往海洋塑料废弃物收集难度大、处置成本高、回收利用率低等难题。
“‘蓝色循环的起点是海洋垃圾收集点,椒江区当地的收集点‘小蓝之家是目前全国单体回收海洋塑料废弃物量最大项目。回收企业通过市场化收购,吸纳沿海低收入居民、渔民组建实体化收集队伍,有效建立起立体收集网络。”专家说,可视化追溯是“蓝色循环”模式的主要创新点之一,利用数字化技术,建立了“从海洋到货架”的全程可视化追溯,解决了海洋塑料废弃物认证难的问题。
大量的废弃物回收后进入依托物联网区块链技术搭建的治理平台,实现“储存—处置—运输—再生制造”全流程可视化,并生成追溯码,解决了海洋塑料溯源难、市场认可度低的问题。
同时,“蓝色循环”将海洋塑料交易收入的20%作为“蓝色共富基金”,开展物资补贴、产品直销、绿色信贷、社会保障等增值服务。一线收集人员捡一个矿泉水瓶从原来卖3分钱变成现在卖2毛钱,产业溢价精准惠及弱势群体,曾经的治理困境变成了共富红利。
2023年,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颁发的“地球卫士奖”在全球征集“为清除塑料污染寻找可持续解决方案”。“蓝色循环”经过申报、论证和联合国专家组的实地考察,最终从全球2500个申报项目中脱颖而出,荣获2023年度联合国“地球卫士奖”,为全球海洋塑料废弃物的治理提供了优秀的中国方案。
山东烟台“河湖湾”污染联防联治
烟台是全国入海排污口整治试点城市,依托机制优势,在全国率先实施入海排污口“分级分类”精细化管理模式,明确不同类型入海排污口的责任主体和管理要求,实行重点、一般和简化分类管理。
截至2022年10月,全市5275个入海排污口全部完成整治。其中,黄渤海新区整治完成302个、设置入海排污口标识牌150个,7个抽样监测点位的海水水质优良率均达到100%。
2023年6月,该模式入选国务院改革试点经验,并向全国沿海地区复制推广。
同时强化入海河流综合整治,统筹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等工作,省控以上入海河流全部消除劣V类水体。每年组织开展净滩行动,解决岸线岸滩海洋垃圾、污水直排入海问题。稳步推进“蓝色海湾”整治修复工程,加强海岛、湿地、植被等保护修复工程。
还连续5年举办海洋放鱼节公益活动,有效稳定增加生物数量。建立全国首个区域性蓝碳评估中心,并发放全国首笔“海草床、海藻场碳汇贷”。
近年来,烟台市也不断完善海洋环境保护机制,加强地方立法,出台《烟台市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条例》《烟台市入海排污口管理办法》,推动形成权责清晰、监控到位、管理规范的海洋生态环境监管体系。全面落实湾长制,烟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担任全市总湾长,常态化开展各级湾长巡湾,2021年以来,全市市县乡三级203名湾长累计巡湾28.3万千米,发现并整改问题1098个,有力改善了海洋生态环境。
此外还不断提高海洋环境风险防范能力,完善海洋环境灾害抵御设施,制定海洋风险源管控责任清单和分区分类风险源管控措施。坚持“亲海”而不“侵海”,强化“三线一单”刚性约束,严格用海项目审批,除国家重大战略项目外,全面停止新增近岸围填海项目审批。探索浒苔综合防治和资源化利用路径,今年累计清理处置浒苔等5700多吨。推进渔港污染防治设施配套,完成全市62处人工渔港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水产绿色健康养殖“五大行动”,推广先进适用的水产绿色健康养殖技术和模式。
江苏盐城“生态+”综合治理
2023年9月25日至27日,题为“绿色低碳发展,共享生态滨海”的全球滨海论坛会议在江苏盐城举行。此次论坛旨在为全球湿地保护凝聚共识、汇聚力量,为全球滨海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打开新的视角,指引新的方向。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承诺和成就令人感动。”新加坡前外交部长杨荣文说,更令他信服的是各个层级的实践,尤其是盐城案例,做出了很好的示范。
近年来,盐城开掘生态产能,释放生态价值。以条子泥等区域为重点,加快建设“探秘自然遗产、戏水湖荡湿地”等五条文旅产业带,打造滨海生态旅游廊道。2022年,全市游客接待量257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85亿元。
来到位于东台市的“风光渔”互补产业基地,只见海滩上“风车”林立,其下光伏板鳞次栉比,鱼虾在光伏板下穿梭而过。基地建成以来,年均发电量近1亿千瓦时,相当于每年减少消耗4万吨标煤。
“风光火气氢”一体发展的综合能源优势,是盐城比较优势中最具个性化的优势之一。作为长三角地区首个千万千瓦新能源发电城市,截至2022年底,盐城海上风电装机容量占全国五分之一、全球十分之一,新能源产业突破1500亿元,“风光气”等绿色能源发展已成规模。
位于江苏省东南部沿海的盐城大丰川东港,是“中国麋鹿之乡”、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核心区、鸟类在东亚—澳大利西亚迁徙路线上最重要的中转站之一,也是东部唯一的暗夜星空保护地和授时观测站。
为了实现海湾资源的绿色可持续发展,盐城全力推进湾区内生物多样性保护,建设1620亩退养区域,创新推行“生态+农业”“金融+修复+碳汇”等生态保护修复模式,区域生物的种群数量稳定增加。截至2023年7月,麋鹿种群数量已增至7840头,占世界总数的近70%。东方白鹳、丹顶鹤、黑脸琵鹭、琵嘴鸭等珍稀濒危鸟类近年来呈现增加趋势。
同时盐城依托世界遗产地效应,充分发挥自然优势,邀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来此勘探并成立科学研究所,积极探索麋鹿、湿地等自然科普研学活动,建设麋鹿自然营地,案例被录入《全球世界遗产教育创新案例集》。建设全长9.53千米的川东闸-竹港闸观海廊道,通过多个亲海驿站、观鸟台,为市民游客拥抱亲海空间提供条件。
猜你喜欢 海湾海洋垃圾 半封闭的海湾百科探秘·海底世界(2022年12期)2022-12-29垃圾去哪了科普童话·学霸日记(2021年2期)2021-09-05那一双“分拣垃圾”的手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人鱼海湾趣味(语文)(2019年12期)2019-04-13倒垃圾小太阳画报(2018年10期)2018-05-14爱的海洋琴童(2017年7期)2017-07-31第一章 向海洋出发小学科学(2017年5期)2017-05-26倒垃圾作文周刊·小学一年级版(2016年36期)2017-03-03初识海湾女神少儿科学周刊·儿童版(2015年11期)2015-12-17圣米歇尔山及其海湾读者(乡土人文版)(2013年8期)201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