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人际传播视角的体育教学“体美融合”研究

时间:2024-11-20 14:0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王勇 田思博 墨楠 凌骏明 周吴君京 唐羽忻

关键词:人际传播;
拟剧理论;
体育教育;
美育;
体美融合

文章编号:1001-747X(2024)01-0130-11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G807.01

DOI:10. 16063/j.cnki.issnl001-747x.2024.01.012

人际传播是人类最广泛、最重要的社会行为之一,在当今传播环境中愈发起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相关理论的应用中,以体育教学为例,将人际传播的相关理论与体育、美育的元素有机结合将很大程度地促进“体美融合”教学模式的发展。“体美融合”就是体育与美育相融,在身体运动发展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推动人的道德和审美素养的发展。美育即美学教育或审美教育,是强调感性认知的一种修养行为,是人类审美活动与教育活动的一部分。人对美的感受力是人的主体性成熟的标志,它使人类从外界事物的功利欲求关系中解放出来,升华为一种反观自身、欣赏自身创造之美的关系。此前人际传播相关研究或分析了虚拟的人际传播的建构和线上拟态环境对真实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或探讨了人际传播中对话、周围人效应等互动因素对群体性感知和发展氛围的重要性,也有一些研究基于从个人层面破除自我角色固着到人际层面仪式互动对人际传播的积极意义的视角展开。在此背景下,美育可以看作一个从形成美学价值观到提高自身关于人与社会的审美趣味,最终实现人格和人性修养的过程。近年来,部分育人主体出于多重因素的考量,没能把培养国民健康向上的人格美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使部分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對美的感知和认识,更缺乏正确的美的引导。分析目前国内为数不多的体育美育研究发现,大多数研究只是涉及到体育美育的重要性和意义的学理性探讨,而忽略了体育教学中美育方法的实施,鲜有学者进行更加深入的美育实践方法研究,导致体育中的美育只是停留在政策的宣传上,流于形式。即使对美育持积极态度的体育教师也明显表现出美学理论的匮乏,从而不能从整体上把握体育教学中美育方法的体系和内涵,仍然注重体育技术、技能的改善和提高;
即使教法中含有美育的成分,也没有放在显性的教学方法体系中,在当前“体教融合”和“健康中国”的背景下,体育教育与艺术教育在逐渐获得重视的同时,体育中的美育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体育教学中的美育功能更是被大多数体育人所忽略。“体美融合”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统一、提高个人对于“美”的价值构建的关键所在,体育中美的引导教育与传播是对学生人文情怀的重新唤醒,从而推动美育工作在体育教育实践中落地生根。

本文基于“拟剧理论”,将“体美融合”视为学生人格与人性修养的最佳美育载体,借助言语或非言语信息构建的符号意义情境,在人际传播互动中促进学生建立与他人的协作关系,丰富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从而贯穿到教学的整个过程。以常规的体育教学为例来构建新型“体美融合”的教学模式,并制定实施方案,通过对学生的课堂访谈来验证教学效果,以推进体育美育的教学改革探索。

1体育美育观

美育是伴随着人类审美活动的产生而逐渐形成的,它是人类有意识地利用自己的潜在或显在的审美意识来对自身进行教育的一种创造性活动,从广义来说,它也是人类审美活动与教育活动的一部分。美育是现代社会人格的重要塑造力,从个体层面上,美育对个体性格上的缺陷有正向引导和纠偏作用。美的教化能够培养审美情感,健全心智和造就符合社会期待的审美型人格,对学生的社会化发展和完善将起到关键性的作用,是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具有综合素养的人才的必要条件,是未来社会和谐运行的基础。而“身体才是体育意义生成的原始场域,也是表达体育本质的直接载体。区别于对体育的任何知识性描述,身体自身参与、自身实践、自身建构与表达意义才是体育真实理解的唯一途径”。因而可以藉由体育运动的身体动作来表达内心的丰富情感,呈现出人的外在动作美和内在精神美的重叠,即身体上的快感与精神上的愉悦合一。

超越传统身心观念下的体育价值和美育精神,借助人们从体育表征中获得的对体育的美的认知,通过将其融入到体育教育中,追寻身体健康、健美的一种教学方式。“体美融合”就是在体育教学中使体育与美育相融,利用体育本身存在的美来教育人,形象地说,就是利用有审美化的体育运动建立的一种美学观念,让受教育者通过学习形成美好的审美意识、审美方法和审美情操,在自我互动和人际互动中提高对美的事物的感受、鉴赏与表达的能力。在体育教学中融入美育的元素,把体育与美育连接在一起,既不是纯生物意义上的体育,也不是纯理论的美育,而是在体育中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过程。体育是通过身体动作与运动精神来给人以审美体验和审美享受的,即通过人与运动的身心合一来表现和升华情感、激发个体的生命活力、开启心智、发展创造性、涵育性情的体验过程。体育作为培养综合素养的文化形式,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有效途径。

“身体同时也是认知的核心载体,是认知得以生成并发挥自身效用的根本动力。”借助身体这个美育的最好载体,在体育教学中对学生的情感激励和引导,会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勇敢和自信热情的生活态度,拥有豁达的心胸;
从而在以个体为中心、以对话互动为途径、以关系为重点的人际传播中理解和践行体育美育的精神和内涵。通过体育竞赛中的配合和对抗,让学生们学会竞争与包容、沟通与理解、责任与义务,也学会用友谊、用真诚让互动中的爱和鼓励成为相处的主旋律:同时在学习交流中感受到美的愉悦,得到精神世界的升华,从而达到体育教学对学生健康身心的培养目标,进而塑造和提升人格魅力。所以,体育教学中的审美活动是具体的、形象的、生动的、直观的,是以美感人、以情动人的,而不是抽象的理论讲解和逻辑推理。总的来讲,体育美育观就是把体育教学中的身体美、运动美和精神美等美学元素作为重要的审美对象,在体育教学中贯彻美育理念以达到“体美融合”,把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格的完整化作为教育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关心人的生存进步、尊重个性发展、促进个体的身心解放和自由创造作为根本价值。

2人际传播视角下构建“体美融合”教学模式的理论背景

从人际传播的视角构建“体美融合”教学模式,这不仅有助于更深刻地理解信息传递的复杂性,还能够在教学中促进学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与合作。在当今社会,人际传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因为我们处于一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而在设计教学模式时必须适应这一变革。从人际传播的角度看,“体美融合”教学模式的理论背景应该立足于互动、共享的过程。通过深入研究人际传播的原理,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动态,进而优化教学环境。在这个过程中,戈夫曼的拟剧理论提供了一种有趣而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它强调了社会互动中的表演性质以及参与者扮演的角色。这不仅在体育与美育的教学中增添了趣味,也为体育教师提供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有效方式。

戈夫曼是20世纪60年代最为著名的社会学家,在其《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一书中,引用戏剧学的术语,分析了社会中个体与群体的互动过程以及自我形象在他人心目中的产生与维持。在社会互动交往过程中,个体在他人眼中树立形象,这种形象的建构与个人角色和需求、群体角色期待息息相关,“因为人际传播不仅仅是人们之间的信息传递,更是通过人和人传播商定意义、身份和关系的方式”。也正因如此,拟剧角色理论又被称为“印象管理”理论。

事实上,这种社会互动与交往中戏剧式的隐喻,同样适用于解释“体美融合”教学模式的发展与作用。“体美融合”相当于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自我呈现的舞台,这种自我呈现寓于学校的体育教学中,而目标却是指向日常生活。也就是说,社会交往和互动能够被浓缩于体育课堂,在其中进行全新的体验——即“表演”,这种“表演”并非虚假的自我呈现,而是朝着理想中的自我去发展和努力。同时通过人际传播的过程,逐步感受、认可、积累、同化,最终塑造个人性格、形象和价值。从特殊化的课堂经验得以往外拓展,最终作用于常态化的个人社会活动当中,甚至作用于整个社会人格的培养和社会审美氛围及价值取向的建构。

体育教学的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的人际互动,互动的效果直接体现出体育教学中美育的教学成效。在社会学视角下运用“拟剧角色”理论对教学中美育的实施过程进行分析,能更深层次地挖掘体育教学中美的8教化实践,以促进体育之美的社会化完善。戈夫曼认为,“互动”(interaction)大致可以定义为,当若干个体面对面在场时彼此行为的交互影响。“表演”(performance)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参与者在特定的场合,以任何方式影响其他任何参与者的所有活动。以特定的个体和他的“表演”点为参照点,可以把那些做出其他“表演”的人称为观众、观察者或协助参与者。在“表演”期间展开并可以在其他场合从头至尾呈现的预先确定的行动模式,可称为“角色”(part)或“常规程序”(routine)。社会生活是个大舞台,课堂教学是个小舞台,每个人都在这个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表演”并非仅是自我呈现的方式,也是人际互动中认识自我、彼此交流、调适自我,从而符合自我和社会期待的方式。

戈夫曼的戏剧分析要素主要包括:(1)“剧本”。人们在舞台上扮演特定角色,是根据剧本进行表现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系统当中,规范和角色期待也是相对固化的,什么是成功的“表演”,不只由“表演”者决定,更多是由外部环境做出评判。社会对于美有相对一致的评价标准,一个人若想要被认可为“美”的存在,就必须符合社会上关于“美”的期待,如行为举止所体现的气质修养、优雅姿态、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结合等。“而教育的意义正是要让学生将这种情感诉求天然而又符合社会规范和国家意志地表现出来,这也就是在践行公民素养教育。”在“体美融合”的体育课堂上,学生相当于接受这一剧本,或者说,认可剧本中对于美的认知和理解。(2)“表演”,即角色自我呈现的过程。“表演”的本质在于通过有意识的自我呈现给他人留下特定的印象,这种“特定”一方面是自己所希望得到的良好印象、赞美、欣赏,另一方面是符合觀众期待与社会价值规范要求。当学生从体育课堂教学中感受到美,在对美的鉴赏和学习中逐渐培养起对美的兴趣和认知,当这种美得到学生认可时,便会自发地进行“表演”,此时个人主观能动性与社会价值规范对美的理解也就统一起来了。在体育课堂中,学生对运动技能的学习、尝试和身体全方位的动作呈现是一种“表演”,是在“体美融合”教学这一特定场域下的角色期待的表现。在这种“表演”中,个体或许暂时还不能完全接受这一任务和要求,但在经历了长时间、多次反复的“表演”以及在体美精神理念的传达教化之后,体育教学中所蕴含的美育理念和精神就逐步深入到“表演者”心中,外部形式身体的感知和体美精神的认知交织影响,从而形成“表演者”自发的心理和身体认同。而这时候,“表演”就不只在“教学”这一特定场域发生,而是在更大的日常生活和社会舞台中发生,个体也就成为了符合社会对“美”的期待的“表演者”角色,即把“美”内化于行为,自如表达。(3)“舞台”,分为前台和后台。前台是“表演”最终所发生的场域,即个体对观众的角色呈现。后台则是观众所不能察觉和进入的,同时也是“表演者”得以卸下面具的地方。如前文所提及,美育就是从一场域(课堂)到另一场域(社会生活)不断拓展的过程,同时也是“表演者”在前台所表现的“美”的角色,与后台卸下面具后仍具备的“美”的本质所契合、对于美的价值内化过程。(4)“剧班”。“表演”永远不只是前台“表演者”的努力,它需要人际互动和交流,这就要求“表演者”以及背后工作人员、组织管理人员等各方的协调,这也是在社会互动中个人与他人、群体关系的关键所在。在体育教学中,学生不仅要理解体育运动美,更要理解体育中精神和情感的美,学习与老师及其他人配合,涵盖从动作到精神,从技术能力到竞技理念。互相配合、协调和包容,不仅学会运动本身的精髓,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念,更是为日后多元的社会交往做好准备。

3“体美融合”教学模式的构建

无论是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还是现代的体育教学模式,基本都包括讲解、示范、练习、正误、检查5大主要环节,以构成体育教学方法的完整程序。这5大环节的变式、变位与变项,共同构成体育教学方法的三维体系,任何一个维度上任何一个因素发生变化,都会由此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本文正是在正确的体育美育观指导下,从人际传播视角运用“拟剧理论”分析“体美融合”教学中各参与要素之后,按照体育教学的完整程序来构建体育美育教学模式。

3.1“体美融合”的教学路径

教学活动是由教学场域、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体育教学场域就是整个剧场,这一人际传播的情境为戏剧的开展提供舞台、道具等需求设备;
教师就是导演,负责创建戏剧情境模式,以语言符号或非语言符号传达美育内涵和精神,并设置教学程序监督执行:学生则按照既定的戏剧程序进行角色互动和角色扮演的实践。戏剧的开场即是教学活动的开始,剧情的展开即是教学活动的进行,戏剧的结束即是教学活动的结束,其中教学内容与方法的实施都是以拟剧角色的互动来完成的。学生要在教师安排的角色扮演中不断地调整和规范自己,力求使所学动作更加标准,心理体验更加愉悦,通过观察别人和自我纠正来规范自己的行为,形成对己、对人、对物的“美”的准则内化于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身体和内心逐渐由美育动作、言语、音乐等教学呈现要素激活,而当多个行为特征在一套流程中相互契合时,学生便借助这种联合实现了创造,即对新的自我的理解和完善。

教学路径流程具体如图1所示。

3.2“体美融合”的教学方法

学生如何实现自我创造,是借助人际传播信息生产的目标决定的,“目标是第一步,它们是学生努力要达到或保持的事件的未来状态”。教学方法便是传递目标的主要途径。教学方法是课程教学的实施方式,是实现教学目标、开展教学活动的途径和手段,是教学论中一个重要范畴。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需要不同功能、不同信息传递途径的教与学的方法相互配合,完成教学任务,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精彩的体育教学源于体育教师对体育教学方法的创新设计和娴熟运用。“体美融合”的教学目标包括传授动作技能、学习竞技表演、优化思想品德、培养人文精神4个维度;
所使用的教学方法为现代整体类教学法。教法体系分为对学生内在美和外在美的培养,内在美的主要目标是优化思想品质和培养人文精神,外在美的主要目标是习得动作技能和学习竞技表演,它们所对应的教学方法有情景教学法、小群体教学法、掌握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情景教学法是对所设情景的讲解、演示、练习、反馈的教学过程组合。小群体教学法是对任务的分配所进行的练习、引导、展示、反馈的教学过程。掌握教学法是教学内容的呈现、学习、辅导、展示、反馈的教学过程组合。问题教学法的主要内容则是呈现、演示、观察、模仿、讨论、引导、反馈等的教学组合。其中教的方法元素包括讲解、示范、演示、引导、辅导和反馈,学的方法元素包括听讲、观察、模仿、展示、练习和讨论,自由搭配组合。这些目标藉由教师教授和传达给学生,学生接收到教学目标后催生“目标—计划—行为”模型,对于美育教学的认知表述在此基础上实施行动,即一种达到目标所付诸的实践,进而最终实现目标与计划的内化于心且外显于行动。“体美融合”教学方法体系具体如图2所示。

4“体美融合”教学模式的实施

个人要与他人建立有效的社会协作关系,一个基本前提是既要了解自己,又要了解他人,还要让他人也了解自己,此时自我呈现和互动便彼此交融。如果说学生对美育的认识是自我呈现的外化,那么学生间的互动则是美育话语传递的途径,美育精神在关系发展中內化。从学生自主的自我呈现,到互动中的美育精神的实践,再到由实践碰撞形成的关系呈现出人际传播的不同面向和不同维度(见图3)。

4.1目标设定

“体美融合”教学中的第1层目标是个体性的。通过教师的分步讲解示范,传达体美教学的目标,在技术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动作的练习,激活对于体美融合的认识,实现个体的新创造和新发展。第2层目标是互动性的,即在学生有自我表现意识的基础上,增加互动和情感交流,发扬互帮互学的团队协作精神,以达到气质美、精神美、人格美的塑造。

4.2准备阶段

教学开始的首要任务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学习热情,将教师体育美育目标拆分为学生自我发展的个人目标,让学生理解自身角色定位,同时搭建剧场环境,提供人际互动的情境平台。让学生在对体育美育逐步了解和认知中,提前做好进入教与学角色互动的准备。然后根据课程的教学目标组织学生做些角色互动游戏,使同学们在美育话语和传递中互相促进,如通过游戏活动去激发主动思考和增强团队合作意识。“当一角色身份在人际互动中得到他人的支持时,个体就会更加信任他人,会流露对这些人的情感依赖,也更加适应这个群体和社会结构。”在舞台构建的情境中体育美育的关系系统得以形成,关系藉由关系成员传播而产生,又反过来影响传播。例如:根据体育教学项目的不同,在准备活动中进行体育美育的理论讲解和布置不同的专项体能训练,让学生通过热身活动相互配合、结组和主动地了解对方,形成彼此信任和情感依赖,体育美育的精神在舞台支撑的关系系统中得以在学生群体中得以熏陶。

4.3教学阶段

“体美融合”的教学先从身体运动的技术和能力训练人手,首先直观地看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表现出的技术和动作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我创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错误动作和身体姿势进行针对性纠正与训练,把整个训练置于舞台表演的情境当中,每个人给自己以角色定位,可以想象自己如专业运动员般动作潇洒自如,然后认真地呈现出来,在角色扮演中体会内心的细微变化是感觉紧张、兴奋还是自信。教师从学生的表情变化和运动状态发现他们的内心感受,揣摩学生心理进行针对性演示和讲解,帮助学生克服急躁的心态,使美的状态不仅呈现于身体,更体现于精神。体育教学需要教师分步仔细讲解,逐一完成动作。教学要有耐心,不断强化和重复动作技术的要点,从生理学、运动学角度进行动作分析,并告诉学生经常练习可达到技术熟练和身体控制美的塑形效果,并强调与他人互相合作的重要性。让正确的技能动作固化在学生的心里,即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动作的重复训练,技术可以暂时达不到要求,但一定要明白什么是正确的动作,并知道如何去欣赏和增强动作审美的鉴别能力。德国美学家郎格朗也认为:“艺术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艺术家,还应该培养具有审美能力的公民”。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也要不断地调整和纠正自己的动作,寻找最佳的身体状态,并与内心的体会和思想感受相结合。学生个体应该力求通过技术动作与默契配合来表达自己情感的真实性,不要给观众以矫揉造作的感觉,不要为了运动而运动,而是要向他人传达自己真诚、自然和由衷的情感。这种真诚自我的追求不仅会促成良好自我呈现,更给人际传播中的关系系统增加了润滑剂,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和对动作美的身体追求本身就是一种美的话语。可能原有审美体验的差别导致不同的学生对美的话语理解不同,需要及时和学生沟通并不断地重复训练,以潜移默化的形式感染和触动他们内心世界对美的感知,从而内化到身心。这种对美育的认知最初从个体出发,从外在到内在呈现美的状态,又逐步在身体和非身体的话语中传递给其他个体,又在来回往复中形成无形的美的互动网络,学生在关系冲突和递进中获得对美的进一步理解,形成一种良性的剧场互动。

4.4评价阶段

教学评价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参与评价使学生从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2个层面加深对运动美的鉴赏和对技术美的创造。教师评价或者学生互评都可以发觉学生对技术能力和竞技要求的基本情况,以弥补自我练习的不足。教师通过点评的环节可以发觉每位同学对技术动作及互相配合的掌握程度,找出他们的优缺点。整个评价过程要以鼓励和表扬为主,鼓励是对个体所扮演社会角色身份的肯定。学生会把精力聚焦于运动时的自我表现,让外在的身体动作美和内在的精神气质美融为一体,随着流畅的动作及队友间的默契配合所产生的情感流露,是充满诗意的美、是独特的韵味。学生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得到美的引导,从而内化在自己的审美经验中,获得美与不美的辨别能力。学生在互评的过程如果发现对体育中美的元素认知有偏差时,会与同学和教师进行必要的讨论,从而积累自己的审美经验,获得传播美的能力。从拟剧角色理论来看,教学评价的角色互换可以使参与互动的个体进行审美活动的换位思考,更加深入地去理解互动方的前台表演,交换角色的个体会调用相关的规则并遵从角色身份的标识,实施与互换角色相符的行为,这种主观的努力影响到对教学情景的全面界定,进而使得课堂的美育效果融入于角色中。

5“体美融合”教学模式的检验

在运用“体美融合”教学模式上课前,对学生进行美和美育的访谈发现,学生中大多数对美与美育的概念较为模糊。大部分学生说不清楚什么是美和美育及具体涵盖哪些内容,对美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艺术教育或者依赖于他人的审美态度,只有极少数学生了解并能够举例说明什么是美育以及美育的作用。

在第一次课的交流中他们讲到:“关于美学,从小对于这个话题的接触就很浅,大多时候都是流于浅薄,最终导致做作和无病呻吟。”

“我们常常被生活的琐碎牵绊,减弱了对美的感知,我们不能将感官放大,去尽最大可能与美发生关系,因此,我们常常忽略了美,抱怨没有美。”

“说实话,以前我真的没有考虑过‘美到底是什么,或者说我曾经是觉得美不美都是依赖于别人,别人说你美,就有美的地方,别人说你不美,就说明你有不美的地方,而且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所以说美不美要看别人用什么眼光,从什么标准来看。”

在访谈中可以看出,在升学和就业等指挥棒的指引下,美的教育没有引起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人的足够重视。尽管我们的教育目标明确提出“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但在现实的教育实践中美育缺失是相当严重的。

5.1对美育和体育美育的认知

在实施“体美融合”教学模式的实验班访谈中,我们发现通过“体美融合”教学模式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刻地理解美育的概念,并且能夠较为系统、全面地从美育的认识、美育的过程和美育的价值等3个方面说出对美育的看法。

5.1.1美育的认识

在“体美融合”的教学目标引导下,同学们认为美育是通过某种形式,以其作为媒介去提高审美水平、追求真善美至高境界的一种尝试;
也是一种按照大众公认的美学标准培养人的审美观念和对人进行形象塑造的过程:更是一种培养学生审美标准、审美观念、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一种方式。

“美育在我眼里,就是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体育之于学生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功能便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审美观念和审美标准。价值便在于将学生自身具备的美的潜质发掘出来,以此将自己的美展现给他人,同时让学生发现自身……”

学生对美育的认识超出了美本身。体育美育中的美还是一种情感情思,在意境中表达微妙情感的途径:一种生命张力,积极生命形态和精神的呈现;
一种思想形体融合,藉由美的认知贯通美的身形和美的精神。

“加深我对美的认识,其既可成为吐露情思的主线,又可感染投入到表现的意境之中,令人心驰神往、遐想万千,尤其能够充分表达那些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微妙情感。”

“懂得了体育是在用动作来诠释生命,表现力就在于那种张力,那种比在现实中更加夸张、更加突出的姿态,增进了我对美的认识。”

“‘体美融合培养了我们对美的认识水平和创造能力。人在塑造身体美与动作美的同时也在酝酿着精神美。这种美是在运动中内心世界活动所反映出来的美,是体育中的升华成分,是体育运动的最高境界。”

5.1.2美育的过程

不同的时代按不同的美学标准,以形象塑造为手段,以情感培养为核心,实现对人的全面化美学教育。体育教育的过程也是学生体悟美和感受美的过程,它既是身体对美的感受,也是精神对身体美的欣赏,更是在互动交流中感悟从课堂到生活的美的过程。在美育的剧场情境中,传递了美育目标后,学生行为得以结构化,美的身体和精神成为追求,而这一追求又促使或吸引人际互动产生,从而形成人际传播的关系系统,优化美育的剧场情境,实现体育美育的实践和理解。

“不仅仅是学习的过程,也是锻炼放松的过程,更是感悟美的过程,正是集这些优点于一身的。”

“毫无疑问,在体育教学中加入美育的理念是创新而有意义的,引导我们不仅通过活动肢体体验身体的快乐,更通过欣赏运动之美,进行美的享受。”

“它时刻传达给我们一个理念:‘体美融合不是负累,而是一种享受,借由‘体美融合,更多地与人交流,走出生命中偶尔的小低沉,学会体悟生活中的每一点小幸福。”

5.1.3美育的价值

通过美育,学生们能够借助审美正确认识自身,形成美的理想、美的人格、美的素养,以促进生理与心理的和谐健康发展。正如现代美学家曾繁仁所言:“美育的本质是通过培养协调和谐的情感,进而塑造协调和谐的人格,达到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和谐”。

“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感受美的魅力,提高个人的修养与气质。”

“当你自己拥有美和自信的时候才能拥有良好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才能进而去理解周围美好的一切,再进而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

“一些有趣的身体锻炼方式可以减轻人的压力,心情得到舒展,长期下来可以起到净化心灵的作用。”

在体验过体育课程承载美育的教学模式后,学生对体育美育的认识有了进一步加深,能够认识到体育美育是以体育活动为载体,传授美学知识、引导人进行审美体验、建构审美体系的一种教育。体育运动是美的表现方式,美是体育追求的目标和动力,二者相辅相成。这种理想的体系蕴含着人对潜能挖掘的渴望、对美和理想的追求。当这种目的被付诸实践,其本身就是一种开发创造的过程。它表现为完美的身体形态、丰富的内心情感,并通过运动的方式来实现。

5.2对人际传播“体美融合”教学模式的评价

基于人际传播的“体美融合”教学模式是进行新型美育的重要方式,通过教学目标传达,学生能体会到体育教学中所蕴含的体格美、技术美、动作美和精神美,形成对教学美较为完备的认知,进一步提高自身美感水平,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对美的鉴赏力、评价力和自我身体的美感控制,从而达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学生们在自我呈现中实践对美的认知,进一步理解美的意涵;
而这种积极地自我呈现又促进课堂社交互动,反向激励学生的自我呈现;
在社交互动中,学生对美的认知得以进一步深化,这种美的认知又反过来作为社交互动中自我呈现的动力。

可以说通过“体美融合”教学模式的学习,学生们收获了健康与美丽,收获了自信,收获了崭新的精神面貌。他们谈到:

“人自身的美感自出生成长以来就慢慢随着自身阅历的增加而不断改变。而体育这一门课程就是教会我们体悟自身美的存在,认识到由知识习得而生发出的自身的美所能延伸到的广度,以身体运动为媒介净化心灵,进而真正地立德树人。”

“感觉到‘体美融合的教学模式不仅仅是从形态上,更是从内心世界的角度,由外及内,又由内而外地塑造了一个人的气质。”

通过“体美融合”的教学实验,学生对教学模式的评价主要从3个方面体现:(1)对“体美融合”教学模式的认可;
(2)自身外在表现的改变,包括身体姿态变化、运动表现力和身体控制等;
(3)内在综合素养的提高,包括审美能力、自我认同以及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5.2.1新型体育美育模式的认同

教师良好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法作为一种美育形式,在和学生互动交流中对其接受体育美育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访谈内容中,我们发现学生频繁提及对教师教学方式的评价。其主要包括3个方面:(1)教师与学生的角色互动与积极气氛的营造,增加学生的归属感;
(2)诙谐幽默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主动学习意愿;
(3)教书先育人的教学思想模式对大学生人格美的培养起到关键性作用。

被试者对体育美育模式的质性评价从侧面可以作为上述论断的佐证:

“幽默的教学风格很好地调动了我们的积极性,让我们乐于学习而不是非学不可。这让我感受到学习之美。”

“乐观朴实、阳光快乐的精神在教学的全过程感染和带动着每一个参与者。”

“俗话说得好:工夫在诗外。在‘诗外我们感受到的是对生活积极的态度、对于愿景不懈的和真诚的追求。”

5.2.2美育下积极化的思想意识

“体美融合”目标传达给个体,个体考量到对自我的印象管理,将美育精神通过自我呈现的方式外化。参与教学实验的被试者普遍表示自身的身体姿态有明显改善,骨骼肌肉变得协调有力,身体动作舒展,行走端坐姿势得到矫正并开始具有美感,身材比例变得更加匀称:学生对动作的理解有所加深,能够将自身的情感因素加入身体动作之中,使其变得更加有张力:学生的动感训练有效改善了技术动作力度,使其在进行竞技时能够根据动作要领完美诠释身体动作的内涵,使每个动作更加自如。

对于外在身体动作的改变,被试者的理解是这样的:

“通过运动姿态练习,我找到了自己喜欢的感觉,并能在生活中运用它,让自己变得挺拔,活动时充满自信、愉悦。”

“从最开始的基本技术到连环的动作,我们在燃烧脂肪的同时,更重要的是get到了body sense——学到了怎么样去欣赏自己的身体之美,怎么样去展现自己的身体之美。我们获得了对身体美的认知,也学会了怎样去拥有美的身形。”

身体在展现的同时也塑造着认知,学生们不仅藉由“体美融合”使得身体在姿态、肌肉和动作上有所改善,也经由身体体悟美育的精神内涵,从而达到积极健康的精神状态。

“‘体美融合是一种精神状态的展现、生活态度的折射,真正的‘体美融合是快乐的。试着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你所在的世界,在以后的生命中——这就是我最最真切的体悟。”

“‘体美融合可以培养人的兴趣、爱好和热情,激发其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从而培养了人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工作、热爱集体、热爱国家的情感與态度。”

5.2.3内在素质的提高

运用“体美融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在个人目标上实现了对个体体能和体态上的改善以及体育美育精神的吸收,同时,在借助美育话语的人际互动过程中,也得到了内在综合素质的提升。主要包括:(1)审美认知的提高。学生在课程开始时,对待美的认知是不完善、不健全的。通过接受体育美育的课程后,他们能够发现以前未能发现的美,并对以前已经发现的美有了更深一层次的理解,在审美能力、观念、情趣和标准上得到了提升。(2)自我认同的建立。基于对美的新的理解,学生不断地尝试并取得进步,在和老师、同学互动的过程中,不断调试自我达到自己的理想目标,逐渐肯定自己,最后建立起自我认同。(3)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和团队意识的加强。在接受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鼓励和协作下,能够结识不同个性、不同经历的同学,在与他们相处交流的时期内,不同的个性之间可能相互促进,可能互不干扰,也可能出现个性冲突。而学生在建立稳定群体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与群体成员进行交流,提高自身的人际交往能力,随着群体的整体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团体意识也会不断加强。

下述访谈材料可以作为佐证:

“通过每一次练习,我们逐渐建立起自信,一次比一次更敢于去展现自己,打开自己的内心世界,用身体的协调与力量去表达喜怒哀乐,与队友作无声的交流,向别人诉说内心世界。”

“可能至今在别人眼中我依然与潇洒自如的形象相差甚远,动作依然不那么协调,体态依然不那么优雅入微,但我却愿意相信自己是美的。相信自己的美,才能自信地面帶笑容,才能勇敢地投入运动,才敢在众人面前完成动作……因此,自我审美更多时候只是一种态度,一种自我的选择。”

“在本学期的学习中,在大家的努力下,不断化解分歧、相互帮助、凝聚共识,将我们这个大家庭看作整体。集体意识在我们将自己当作这个家庭主人的那一刻形成了。”

体育美育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养,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呈现出多样化的价值,对大学生放松身心、陶冶情操、提高自我认同、培养社交能力都大有裨益。

6结语

人际传播视角下的“体美融合”不仅仅是一次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理念升华,更是在纷繁的传播场景中使学生们得以回归到“人”本身的一种崭新路径。体育教学中的“体美融合”是在运动实践中培养学生鉴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它是塑造体态美、动作美、心灵美、品质美的完美结合。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进行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和谐的人”。在人际传播背景下教学的“体美融合”中,学生既是审美主体,也是审美客体。从认识到感受,从感受到尝试,从尝试到体验,从体验到创造,从创造到内化,最终得到美的实践和收获。遗憾的是体育作为美育的绝佳载体,其美育的功能一直未能充分凸显出来。本文以戈夫曼的“拟剧理论”为指导,探讨从人际传播视角构建“体美融合”的教学模式。在整个教学流程中创设情景平台,设置合理情境,安排具体角色;
在教学方法的设置上,使用的是现代体育教学方法体系中的整体类教学法,教学方法的实施都以拟剧角色的互动和交流来完成,使学生在教学时角色扮演中体会不同的社会角色,把美的体验习惯性地固化在自己的身上,从而最终达到体育美育所追求的目标。

作者贡献声明:

王勇:设计论文框架,撰写研究论文。

田思博:提供选题思路,参与撰写论文。

墨楠:参与教学实验和修改论文。

凌骏明,周吴君京,唐羽忻:制作图表,审校论文,提出修改建议。

猜你喜欢 人际传播体育教育美育 让美育引领幸福生活少儿美术·书法版(2021年7期)2021-10-20美育史料·1902年刘焜与“美育”美育学刊(2018年3期)2018-05-16美育最忌急功近利风采童装(2017年12期)2017-04-27互动仪式链视角下的微信人际传播分析今传媒(2016年11期)2016-12-19对于人际传播研究在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思考今传媒(2016年10期)2016-11-22小学体育教学中审美教育初探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河南省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武术普修课教学现状及改革设想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中学体育教育现状的若干思考体育时空(2016年8期)2016-10-25美育教师瞭望东方周刊(2016年35期)2016-10-17微信聊天中表情符号的使用对人际传播的影响新闻世界(2016年8期)2016-08-11

推荐访问:视角 人际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