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智慧,放下心中的尺子

时间:2024-11-19 11:00: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林光华

2019年我的小书《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出版,没想到得到了很多读者的喜欢。在与书相关的每一次讲座后,都有很多听众提出了他们的问题,让我惊讶,也让我感动。因为他们的问题都很现实,很急迫,有很多问题都超出我对当下人们焦虑与困惑的想象,譬如一位50多岁,家住北京郊区的女士读了我的书,找到我的办公室说:她和先生已经分居十几年了,早就没有了爱情,孩子已经在读研究生,她是不是应该离婚。我当然无法给出直接的答案,这是很多人的婚姻状况缩影,有很多人带着内心的痛苦活着。之后又遇到很多类似的问题,比如有位中年男士问我:孩子不愿意恋爱、结婚,并且有同性恋的倾向怎么办……

各种问题不胜枚举,让我感受到了现代人的不安、困扰甚至内心的混乱。很多困惑都没有出口,大家无暇照顾自己的内心。

哲学是“无用”的学科、“无所事事”的学问,在追求实用与效率的时代,哲学尤其显得尴尬,但也弥足珍贵。庄子只是中国很多哲学家中的一位,但却是最通透、洒脱、绚烂的思想家、文学家,一个非常有个性、有追求、有精神质地又非常可爱的人。也许《庄子》这本书也可以充当很多人内心的“定海神针”,使自己在能够保持优雅的步伐,不慌不忙。

■不被他人的尺子衡量

我与《庄子》结缘大概是大二的时候,我读中文系,《庄子》文本是选读的,主要是读字面的意思,记得我的第一本《庄子》书上面标写得密密麻麻,全是字意、句意。但有一天我正在看《庄子》的时候,有位男生跟我说:“你不用看《庄子》,你看看我就行了。”他是个十分洒脱的人,穿着拖鞋上课,一上课就睡觉,但老师提问,他准能答对,不追求成绩,不找女朋友,也不打扮自己,整天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他的话瞬间给我一个启示:哲学是用来做的,不是用来读的。要成为庄子那样的人,而不是去背《庄子》这本书。

这么多年,我都在有意识地把道家哲学与我们的实际生活处境结合起来,体会每一句的意思并督促自己努力去做。你会发现经典中哪怕一句简单的话都很难做到,但是当你做到一点点,就会无比快乐,比如《老子》说的“如婴儿”,人尽可能保持天性的自然,少私寡欲;
比如《庄子·逍遥游》说的“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意思是全世界的人都赞誉我,我也不会因为这个而更加努力;
全世界的人都非议我,我也不会因为这个而更加沮丧。因为“定乎内外之分,辨乎荣辱之境”,庄子很清楚,什么是内在的标准,什么是外在的标准,这也是拙著书名“放下心中的尺子”的由来。放下别人衡量你的尺子,按照自己的内在的标准去生活,活出自己的样子,而不是成为别人期待的样子。即便这两种样子吻合了,那也只是偶然,而非目的。

现代人焦虑的原因当然不只是别人的评价,而是如何面对短暂的此生。这个问题穿越古代来到今天,是个普遍的问题。在今天一切加速度运转,来不及思考人生的情况下,很多事都会让人产生焦虑。不安全感从根本上来源于人类对死亡的恐惧、对未知的恐惧。庄子的“齐生死”,讲出了“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的道理,死亡不是一个终点,而是每天消失一点点,无人例外,所以“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大宗师》),要善待每一天,过好每一天,不脱离生活本身。庄子帮助我们参透生命的短暂与无常,鼓励我们不受束缚,尽可能过好每一天。这也是后来陶渊明说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形影神并序》)的境界。

农业文明的时代是集体生活模式,同一个村的或邻村的人都熟识,做农活需要相互帮忙,日常生活中朝夕相处,“鸡犬相闻”,联系紧密,并且几乎都有血缘关系,所以人们很容易找到归属感。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有了电脑、手机,交通发达了,人们到各个国家、城市去发展,集体的大家庭结构终结了,归属感也需要重新建构,这种归属感一定是精神与情感上的,而不是一个大房子。

■寻找归属感

《庄子》的意义是为人提供精神的归属感,精神丰富了,才能建构好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获得情感上的归属感。庄子对精神的重视主要体现在《逍遥游》,无论是不顾小鸟嘲笑而高飞的大鹏,还是吸风饮露的藐姑射神人,还是不畏人言、超有定力的宋荣子、“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都毫无疑问注重精神世界,追求内心的自由、自在。有待逍遥是自由,无待逍遥是自在。有待逍遥就是要依赖一些条件,如同大鹏飞起,需要借助大風、需要抓住时机、需要长时间储备。我们的人生也是这样,要获得内心的自由、自在,需要很多的努力,但是目标要清楚,人生的目标不是物质,而是精神,精神的财富才是一个人真正的财富。很多人可能会说:“没有物质,哪有精神的自由。”这是句听起来很合理,但其实非常含混,比如拥有多少的物质才叫够?有多少钱才能满足?住多大的房子才叫自由?我们今天已经异化到把物质财富的追求几乎当作了惟一的目标,并且没有满足的时候,这是个现代病。

老子说:“知止可以不殆。”“知足之足,常足矣。”重要的是知足。但当人总是看着别人时,就不会满足。最根本的原因是缺乏智慧,内心不够充实、坚定、富有。今天物质越丰富,内心越贫乏,用庄子的话说就是“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大宗师》)意思是欲望太多的人,天然的智慧就不够。物质的欲望会蒙蔽我们的双眼,填塞我们的孔窍,堵住我们的灵性,磨损我们的灵气,浪费我们的精力,活得越来越干瘪、无趣,高兴不起来,也爱不起来。因为除了赚钱之外,很多人没有追求、没有个性、没有美感、没有活力、没有理想,活成了“不咸不淡,不死不活”的样子,就像一个赚钱花钱的机器,灵魂不再有光泽。无论拥有多少钱,住多大的房子,内心都感觉空空荡荡。现代人的精神之贫乏与空虚,大概是庄子所无法想象的。

庄子家贫,做个很小的漆园吏,楚威王请他去做官他不去。庄子“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这是精神贵族。有对人生通透的思考,有对生活果断的选择。

庄子能拒人所不能拒,能舍别人不能舍,他不趋之若鹜,不随波逐流,始终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独立的选择,他一生选择的就是精神自由。庄子说:“人生天地之间,如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知北游》)注重精神是因为生命只此一次,尽可能活得深刻、快乐。钱不会给人带来深刻的思考,快乐也不是庄子说的能超越生死的“至乐”。无论拥有多少财富,人最终要面对自己的死亡,当你拥有物质时,你同时也被物质占有。

在《庄子》中,精神的光芒也是“德性”的光辉。他所说的“德”既不是儒家“道德”意义上的“德”,也不是老子说“玄德”的圣人境界,而是一种精神的光辉,主要体现在《德充符》中,“德者,得也”(王弼《老子道德经注校释》)钟泰先生说:“得者,有诸己也。充,充实。”(《庄子发微》)“德”是指内在精神的充实。

■慢慢走,等一等你的灵魂

内在精神的重要表现是“真”。内在有对真理的追求,对真性情的保护,对真情的守护。何为“真”?《庄子·渔父》曰:“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
强怒者,虽严不威;
强亲者,虽笑不和。”真,就是发乎自然,没有任何伪饰的意思。勉强装出来的情感,都不会真正打动人。真在内,一定会表现于外。一个内在精神充实的人,一定是个保持内在真实、真诚和对真理有追求的人。他们始终不会忘记自己应该追求的是道。这是《庄子·德充符》说的:“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人忘了精神就成了行尸走肉,而天下之人被外在的诱惑所迷惑,忘道、忘德的人很多,这也是现代人常说的“慢慢走,等一等你的灵魂”的问题。当你慢下来,你才真的拥有了时间,也才能擁有平静的内心。我们如果把灵魂跑丢了,即便拥有了物质的财富,也追不回远去的灵魂,于是活成了“空心人”。

《放下心中的尺子》是根据我的《庄子50讲》视频课的讲稿修改而成,它不是我写得最好的一本书,也不是我最满意的书,但是我最珍爱,并认为能给人们带来一点帮助的书。它是我在2018年情感最低谷时写的,写作过程中觉得越来越通透,庄子帮我再一次走过人生艰难的时刻,我相信他也能帮助到别人。庄子有两句话说得非常好:一是“恢诡谲怪,道通为一”(《齐物论》),无论什么问题,什么思想,看起来迥异,其实都是相通的,都是道的问题。所以我发现《庄子》可以回应很多现实问题;
二是:“道在屎溺”(《知北游》),多么伟大的人才能说出这样平实、谦卑又智慧的话,道就在屎尿之中,它不是那么高大上,就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分高低贵贱,道就是道,它是最高的平等,对一切都有作用,都有启发,所以它不需要谁承认,谁论证,它本身就是最高的,你在最恶劣的生活中反而最能体会到它。这两句话常常让我面对生活的困难时给我启发与安慰。

老子将人分成“上士、中士、下士”,认为人有智慧的不同,我也必须说,《老子》《庄子》这样的经典确实是智慧的人才愿意去读、去学的,也只有智慧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它、运用它。所以,当别人以我们所追求的精神为“无用”,认为我们“幼稚”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庄子的话去自勉:“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
曲士不可以语于道者,束于教也。”(《秋水》)和井底之蛙不要谈论大海,因为它没见过大海;
和夏天的虫子不要谈论冰,因为它没有见过冰;
和孤陋粗鄙之人不要谈论道,因为他们被错误的教化蒙蔽了双眼。这些不怪他们,因为他们所处的空间太小,所看到的时间太短,受到的教育太少。我们每个人都是井底之蛙,但不同的是有人知道,愿意努力去拓宽自己的视野,让自己看到更多;
而有人不知道,去嘲笑头顶天空中掠过的飞鸿。

庄子说话尖刻,但其心悲悯;
思想通透,但其心悲苦;
语言幽默,但其心悲壮。你若能读出字里行间的这些“潜台词”,你就真的读懂了他。庄子对人性、对主流的学术,对论辩的方式等等都是失望的,但他对自己从未失望,所以他说“哀莫大于心死”(《田子方》)。当你走在这人世间的刀刃上,如果看到了自己内心的光芒,我相信,你自然会遇见“庄子”。当你为了追求内在的精神而被世俗嘲笑,被亲人误解甚至遍体鳞伤,我相信你会增益智慧,从不彷徨。庄子能以他独特的方式带领我们找到精神家园,这就是《庄子》的现代意义。

猜你喜欢 尺子归属感老子 价值感与归属感作文周刊(高考版)(2023年5期)2023-02-17老子“水几于道”思想解说社会科学战线(2022年6期)2022-08-25“性”是判断男性是否健康的一把尺子中国生殖健康(2020年2期)2021-01-18浅析老子之道:有与无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年1期)2019-06-27蒋佩琪 在大陆打拼更有归属感海峡姐妹(2019年5期)2019-06-18总量增加,平均收入上涨,城镇归属感较稳定——这代农民工,就是不一样今日农业(2019年10期)2019-01-04把握四个『三』『尺子』也简单中学生数理化·八年级物理人教版(2018年9期)2018-11-09尺子变身记小学生优秀作文(低年级)(2017年11期)2017-10-18智者老子儿童故事画报(2016年2期)2016-04-18论远程学习者的归属感及其培养继续教育研究(2014年1期)2014-02-27

推荐访问:尺子 庄子 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