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一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出版的日本女性杂志《Non·no》,而后于2017年底爆红网络,以其独特的话语体系及表情包迅速在青年大学生中蔓延,逐渐演变成一种万事随缘、焦虑逃避、求真务实的社会心态表征。本文从社会认同理论和新媒体的去个人化两个角度探析青年大学生群体“佛系心态”形成的心理机制,为如何纾解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焦虑情绪,合理引导佛系心态健康发展提供了借鉴。
自2017年以来,“佛系”一度成为朋友圈的热门话题,作为2018年的十大网络用语,“佛系”一词在青年大学生范围内传播极为广泛。从“丧文化”到“年轻秃顶”,从“中年危机”到“保温杯里泡枸杞”,字里行间都充满了青年大学生对生活的调侃。“佛系”一语一经现世,就引起了广大学者的关注。谢雪瑜认为佛系心态的产生映射出大学生不求进取的懒惰和懈怠行为,其具体表现为执行力低、持续性差以及安于现状,甚至打着伪鸡血将佛系心态合理化,[1]葛宇宁认为佛系心态是部分青年群体表现出思想上的去理想化、在学习上的丧失进取心、在爱情上较为随意的现象;
[2]张志坚认为佛系青年以大学生群体为主,但大学生群体并非都已佛系;
佛系并不是消极,而是青年面对现实压力的一种豁达心态。[3]刘体凤认为“旅行青蛙”游戏以佛系养蛙的方式折射出“90后”青年社会孤独感强烈、对现实和虚拟世界的不合理认知的社会心态。[4]“佛系心态”主要流行于部分青年大学生群体,这与其生活境遇深刻共鸣,平日以“佛系青年”自居,或多或少体现了青年大学生的“处世哲学”。
青年大学生“佛系心态”现实表征
(一)万事随缘:得过且过的处世哲学
在社会阶层日益固化的当今社会,社会流动放缓,社会阶层晋升渠道缩减,而青年大学生对于通过学习来获得阶层跃迁与物质财富有着较高的心理预期,教育资源的不平等配置使得“寒门学子”越来越难有出头之日。胡述宝认为青年阶层固化是社会通病,而社会资源分配不均是其关键导因,同时阶层之间的教育资源差距以及旧制度也导致了青年阶层固化现象加深。[5]“草根难逆袭”反映了多数青年人的心声,人情社会作为本土化概念已深入人心,人情关系作为一种交换关系逐渐成为了一种社会资源,[6]优势阶层的人脉资源在许多竞争领域中占据优势,那些背井离乡到大城市奋斗的年轻人,靠着自己努力很难同那些“官二代”“富二代”相互竞争,社会不平等的差距日益增大。加之互联网媒介的推波助澜,使得阶层固化的观念深入人心,青年大学生不得不忧心于自身不确定的前途与命运,进而产生了挫败感和相对被剥夺感。青年大学生选择得过且过、万事随缘的处世哲学更多是对无力改变现状的妥协。
(二)焦虑困境:理想与现实的心理落差
“努力学习要考研、恋爱要送礼物、毕业要找工作,”大学生活好像并不是理想中的“诗和远方”,而是疲于应对学业压力、就业压力、生活压力等现实困难。“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放弃”等佛系话语在新媒体的推波助澜下,使得“焦虑”心态在青年大学生群体中弥散开来。如何化解这种巨大的压力和焦虑,互联网媒介下的佛系文化正好契合青年大学生对于无法排解的压力和焦虑的需要,通过“好的”“都行”“无所谓”等佛系话语来自嘲和调侃自身,用自我逃避来面对现实生活。但其个人心理呈现的其实是与佛系心态恰恰相反的表征:表面越是不争不抢,内心越是以不争代争、以不抢为抢;
越是一切随缘,越是渴望机缘;
越是逃避现实压力,越是想要努力改变现状。与其说是“万事随缘”的洒脱,不如说是无法、无助、无奈。佛系心态的背后是青年大学生渴望进取又深陷社会焦虑泥潭的矛盾心态。[7]
(三)求真务实:物质生活的极简主义
“佛系”一词最早来源于日本女性杂志《Non·no》中的“佛系男子”,代表着普普通通、只热爱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按照自己的节奏生活的年轻人群体,是日本“低欲望社会”的现实缩影。[8]受西方消费主义社会思潮影响,在物质极大丰富的21世纪,消费主义、拜金主义、攀比主义泛滥,佛系青年最先“觉醒”,在自身物质欲望得不到充分满足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青年大学生开始追求“真我”,越发渴望精神满足。通过压制自身欲望,减少物质需求,只购买自身生存所需,满足于当下的温饱和幸福,恰恰契合风靡欧美的“极简主义”生活。就如同大前研一在《低欲望社会》中所说的断舍离,断绝不需要的东西,舍弃多余的废物,脱离对物欲的执着。[9]而事实上所谓的“无欲无求”不过是青年大学生应对物质焦虑的“心理安慰”,借“佛系”之名,心安理得“躺平”“摆烂”,消磨人生理想,弱化理想信念。[10]
“佛系”身份认同:新媒体时代
青年大学生的自我选择
佛系心态的形成不仅有深刻的社会成因,也是青年大学生自我选择的结果,本节旨在探析新媒体视域下佛系心态形成的心理机制,探究佛系从一开始的个体情绪表征如何演变为社会心态,从社会认同理论与新媒体的去个人化两个角度来阐释佛系心态形成原因。[11]
(一)自我认同:佛系标签的自我暗示
青年大学生群体在互联网上被贴了各种各样标签,这其中不仅有积极标签,更多的是消极标签,例如“垮掉的一代”“躺平”“宅”等。面对各种各样消极标签,他们表现出不屑与反叛,用“没关系”“无所谓”“我不在乎”等消极态度来回应消极标签的“污名化”,而在互联网广泛传播的“佛系话语”“佛系表情包”恰好契合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现实困境,他们主动给自己贴上“佛系青年”的标签,标榜自身“无欲无求”“万事随缘”的生活方式,其实是以“佛系”标签来温和地获取话语权。心理学研究指出,个体一旦被贴上了标签,就会不断修正“自我形象”,产生“我就是佛系青年”的自我暗示,同时不断强化标签的作用。[12]因而打着佛系生活的幌子,却不思进取、浑噩度日才是消极的佛系,像是部分当代大学生,每天沉迷“王者荣耀”,在宿舍睡觉或追剧,抱有“只要我能毕业,去不去上课,考多少都无所谓”的心态,假借佛系之名,来掩盖自身消极堕落的态度。
(二)社会认同:佛系话语体系的构建
在米歇尔·福柯的话语理论中,一切社会活动都离不开话语,一切知识的产生都需要话语来实现。[13]话语对热衷于追求新鲜事物的青年大学生来说有着深远的影响,通过形成共同的话语体系可以建立社会认同感。佛系心态的形成离不开个人的自我认同,互联网时代提供了网络社区、社交媒体等广阔的网络空间,使得社会互动的距离感被消除,为佛系心态在精神层面聚集提供了可能。青年大学生通过构建话语体系来进行符号互动,例如“佛系吃饭”就是“吃啥都行,能吃就行;
昨天的再来一份也可以”;
“佛系上班”就是“工作按时完成,没有过错,也没有惊喜”;
“佛系恋爱”就是“不吵不闹不吃醋不要礼物”。青年大学生群体在表达自身的同时,不仅维持了“佛系”一词的生命力,还创造出各种衍生物。“不要笑我没长大,我只是不想活得太复杂”“得失从缘,心无增减”等充满“佛系”的流行语充分引起青年大学生的内心共鸣,由个体自我认同逐渐形成群体心理表象,进而形成精神层面的“佛系”心态。与其说佛系是青年大学生面对现实的逃避,不如说是青年人的精神狂欢,面对现实困境,精神相对空虚的青年大学生在通过建立话语体系的方式来获取话语权,使自身情感得到合理宣泄。
(三)新媒体与互联网的推波助澜
人是群居性动物,社交生活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任何人想要脱离社交都是不可能的。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4]互联网时代狂欢意味着新鲜事物的快速迭代,通过网络快速扩散的“佛系表情包”与“佛系话语”既有着传播快、易接受的特点,同时也是传播媒介主动迎合青年群体的需求,为了自身利益推送符合青年大学生群体情感的文章,引发情感共鸣,进而诱导青年大学生盲目跟风,形成从众心理。佛系心态的快速传播离不开网络社区和互联网的推波助澜,同时佛系青年的社交生活也呈现出不同的模式,越来越多青年大学生开始享受自身的独处时光,面对外界消费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佛系青年开始追求精神愉悦,网络交友以其低成本和无地域性限制受到了青年人追捧,因而新媒体对青年生活的影响也越发显著。
青年大学生“佛系心态”合理引导路径
社会心态反映的是群体间心理变化,是群体心态表征,“佛系心态”广泛流行于青年大学生群体,这也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也是当下青年大学生群体社会心态的映射。
(一)重视青年群体的利益诉求
第一,关注青年大学生教育方面的诉求。高等教育大众化带来的学历贬值使得青年大学生群体的就业形势越发严峻,逐步缩减地区间的教育资源差异势在必行,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完善弱势群体帮扶救助机制,健全资助体系,完善资助方式。第二,关注青年大学生的个体成长需要。青年群体的身心健康是长大成才的前提,应当注重加强对青年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引导青年积极向上、自信自强、理性思考,培养良好精神风貌、优秀意志品质以及健康的社会心态,为青年的人生和祖国的未来打下良好基础。第三,关注青年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诉求。政府应当推动完善青年就业服务体系,保障青年就业的基本权利,维护就业市场的公平与稳定。保障有志青年大学生向上社会流动的通道畅通,鼓励青年大学生群体积极就业创业,完善配套政策和法律法规。
(二)强化网络舆论的监管力度
新媒体时代崇尚言论自由,每个个体都有表达自身的权利,因而佛系心态的出现与社会舆论息息相关,消极的文化与社会现象是不良社会心态产生的直接原因,合理引导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有助于青年群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佛系心态的产生不仅有深刻的社会成因,也有新媒体媒介的推波助澜,因而应当加大网络舆论的监管力度。第一,发挥主流媒体的引导作用,强化正确价值观念的传播。树立有志有为青年模范典型,发挥优秀青年的先锋模范作用,通过新闻访谈和对话的形式与青年大学生群体进行互动,正确引导舆论走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二,强化治理网络消极舆论传播,及时疏导负面情绪。佛系心态刚出现时,并没有夹杂强烈的负面情绪色彩,不过随着消极言论的出现,加之网络博主为博取关注,借题发挥使得佛系心态丧失了原本纾解青年人焦虑情绪的本意,不仅没能带来积极的价值认同,反而加深了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焦虑情绪。因此,各大网络论坛及社交媒体应当大力弘扬和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价值舆论导向,坚决抵制消极亚文化的传播,合理引导亚文化发展。
(三)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
良好的社会环境可以保障青年群体的健康成长,马克思认为:“人创造环境,同时环境也创造了人。”[15]人可以通过实践来改变环境、净化环境,来获得健康向上的积极社会环境。青年大学生处在成长的关键时期,心理心智还不够完全成熟,面对社会上出现的“炫富”“潜规则”等消极现象,难免会影响其价值观念的健康发展。因而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需要从源头把控,培育健康的社会环境来孕育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一方面,加强宣传主流文化的价值观念,激发正能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敢于发扬青年人拼搏奋进的精神,营造出努力拼搏才是青年本色的社会氛围。另一方面,应当严格把控拜金、炫耀、功利主义等亚文化现象的传播路径,青年群体的拼搏热情不应被不良社会风气所磨灭,社会良性竞争体系应避免受到破坏,全力保障青年大学生价值观不会模糊。政府应对青年群体面临的社会困境提出解决办法,积极营造公平有序的良性竞争环境,引导和鼓励青年大学生群体直面挫折与困难。
参考文献
[1]谢雪瑜:《大学生的“佛系”心态的剖析及其转化》,载《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9,32(06):103-105页。
[2]葛宇宁、屈豆豆:《当代大学生的“佛系心态”透析》,载《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04):123-125页。
[3]张志坚:《对青年“低欲望”心态的研究与思考》,载《青少年学刊》,2019(02):3-7页。
[4]刘体凤:《从“旅行青蛙”透视“佛系青年”的社会心态》,载《视听》,2018(07):156-157页。
[5]胡述宝:《当代青年阶层固化演变与应对》,载《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20(03):65-70页。
[6]费孝通:《乡土中国·生育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6页。
[7]何宗元:《论大学生“佛系”心态的生成逻辑及疏导策略》,载《黑龙江工程学院学报》2021,35(03):64-67页。
[8]龚灿:《草食男·绝食男·佛系男》,http://www.fx361.com/page/2018/0314/3177131.html。
[9][日]大前研一:《低欲望社会》,上海:译文出版社,2018:54-60页。
[10]贺武华、雷姝:《当代大学生“佛系心态”的现实表征、成因及合理引导——从A学生个案说起》,载《教育学术月刊》,2020(05):77-83页。
[11]刘佳:《用埃里克森自我同一性理论透视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形成过程》,载《高教发展与评估》,2010(1):100-105页。
[12]赵军、易倩、吴兴燚:《“佛系青年”——基于标签理论的解读》,《集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3(03):129-135页。
[13]Michel Foucault:《Dits et Ecrits,III,(1976-1979)》,Paris:Gallimard,1994:123页。
[14]卜怡:《新媒体视域下“0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大连海洋大学学位论文,2023。
[15]张映花:《“佛系”现象对大学生人生态度的消极影响及对策研究》,贵州师范大学学位论文,2023。
作者简介
马梓轩 山东理工大学辅导员,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佛系心态标签 Z世代:拒绝内卷,不再佛系恋爱婚姻家庭(2021年17期)2021-07-16佛系青年作家(2021年1期)2021-05-22别让“佛系”成为你不努力的借口学生天地(2020年6期)2020-08-25只要心态好,我就是班里最靓的仔中学生博览(2020年3期)2020-03-25做谦逊的人作文周刊·高一版(2019年19期)2019-07-01无惧标签 Alfa Romeo Giulia 200HP车迷(2018年11期)2018-08-30不害怕撕掉标签的人,都活出了真正的漂亮海峡姐妹(2018年3期)2018-05-09佛系大众电视(蓝天下)(2018年2期)2018-03-08还是“看掐架”心态公民与法治(2016年23期)2016-05-17标签化伤害了谁公民与法治(2016年10期)2016-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