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纳、关联、跃迁

时间:2024-11-14 19:2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王拓

摘   要: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涵盖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范畴的总目标与总方针中。综合我国的现实国情与现实社情,准确把握和全面理解以上三个概念的学理性涵义,是深入领会国家治理现代化理论体系的有效途径。通过辨析与阐发三者间相互包容、密切关联、具有区别性的特征,实现对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跃迁路径的学理思考与智力支撑。

关键词:国家治理;
政府治理;
社会治理

中图分类号:D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3)14-0124-03

一、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学理概念

国家治理理论与治理实践可以证明,无论何种治理范式,都需要结合本国的实际情况、立足本国的基本国情才能实现治理效能的最大化。恰如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推进治理现代化改革路径时高屋建瓴地指出的那样,“推进任何一项重大改革,都要站在人民立场上把握和处理好涉及改革的重大问题,都要从人民利益出发谋划改革思路、制定改革举措。”[1]人民的立场与人民的利益是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国家治理与政府治理、社会治理方面的根本遵循,也是深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因此,立足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学理概念,必须以上述立场为根本遵循,全面系统地理解三者的关系。

(一)国家治理

国家治理是指国家政府及其机构对国家内外事务的管理和运行。它涵盖了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的管理和决策。国家治理的目标是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福祉和社会的稳定发展。

中国共产党人的治理国家,既在本质上区别于中国传统统治者的国家治理,又在价值取向和政治主张上区别于西方的治理理论及其主张。它遵循的是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逻辑,即国家的职能由政治统治与政治管理有机组成。社会主义国家的国家治理,本质上既是政治统治之“治”与政治管理之“理”的有机结合,也是政治管理之“治”与“理”的有机结合。

中国共产党是世界上最大的执政党,领导着世界上最多的人口,国家治理的难度可想而知。基于历史发展演变和世界格局变化,中国的国家治理必然是要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汲取智慧,总结经验,铭记教训,大胆突破,走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国家治理方面的顶层设计在关键时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例如,2023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将会达到1 158万人,叠加近三年的待就业人数,至少需要解决2 000万毕业生的就业。国家多措并举地通过增加国家公务员、各省公务员、三支一扶、选调生、事业单位等编制,缓解了就业问题。虽然通过政策托底这种举措需增加政府的财政负担,但是国家的决心会给企业更多的信心,再加上各项政策的刺激和引导,通过多方努力,促进经济复苏,提振消费者信心,弥补了社会与市场“无形的手”的短板。

(二)政府治理

政府治理是指政府机关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和运行。政府在国家治理中扮演着核心角色,负责制定政策、管理公共事务、提供公共服务等。政府治理应具备科学决策、公正执法、廉洁高效、民主参与等特征,以确保公共利益的最大化。

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是全能型政府,各项政策都需要层层审批。在新时代,我们推进“放管服改革”,通过简政放权,转变政府职能,减少流程和环节,提升办事的效率,增强政府的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

如今的政府治理更加侧重民主和负责,坚持法治和有效,通过合理分权,优化公共产品服务,不断提升政府的核心竞争力。例如,2023年“淄博烧烤”频繁上热搜,淄博出圈。淄博作为一个二线城市能在旅游方面打开新局面,最重要的是全方位的政府治理。淄博市政府通过官媒宣传、交通协调、文创产品、治安维护、商圈诚信以及全民参与等途径,让政府的公信力得到极大的体现,让到淄博的游客得到极大的满足,最终让发展成果惠及当地民众。

(三)社会治理

我国的社会治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由政府组织主导,吸纳社会组织等多方面治理主体参与,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的治理活动,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2]。

社会治理是指社会各方面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协调,包括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体等多個主体的参与和合作。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实现社会秩序的稳定、社会矛盾的化解和社会发展的协调。近几年,我国实现了脱贫攻坚、做好了疫情防控、完成了抗灾救灾,这些工作的顺利完成都离不开广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此外,政府与社会组织以及公民的合作共洽,也是社会治理与政府治理的紧密联结所在。要“正确处理政府和社会关系,加快实施政社分开,推进社会组织明确权责、依法自治、发挥作用”。与此同时,要加强对于社会组织的领导和引导[3]。

二、正确处理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三者关系

在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过程中,要坚持依法治理、科学决策、民主参与、公平公正、透明高效等原则;
同时,要注重权责清晰、协同合作、创新发展和风险防控,以应对日益复杂多变的社会挑战和问题。

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目标是共同的,即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它们相互关联、相互影响,需要各个方面的积极参与和协同努力,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

(一)坚持党的领导和更好履行公务员的责任与使命

党员干部要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和政治执行力,让“政治三力”成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最核心的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公务员的责任与使命变得更加重要和复杂。在这个全球化、信息化、多元化的时代,公务员应该怀揣为国家治理贡献智慧与力量的使命,积极适应和应对社会变革,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不懈努力。

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做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公务员需要铭记责任与使命,为国家治理贡献智慧与力量。

第一,服务人民。人民至上,心系百姓,公务员的首要职责就是为人民服务。在面对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利益时,应该始终以人民为中心,保持人民利益至上的理念,真正做到心系百姓、扎根基层、倾听民声。

第二,推动社会发展,创新思维方式,善于解决难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务员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和繁重的管理任务。我们应该具备创新思维方式、善于解决难题。在面对经济转型、社会矛盾、环境问题等方面,我们需要提出科学合理的政策建议和解决方案,推动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第三,廉洁奉公。清正廉洁,保持公信力。公务员应该保持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保持清正廉洁的态度。我们要坚守廉洁奉公的底线,自觉抵制各种形式的腐败行为,保持公平公正的原则。同时,要注重个人修养和自我约束,做到言行一致,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增强公众对公务员的信任和认可。

第四,全面发展。持续学习,提升素质。面对日新月异的社会变化,公务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身素质,以应对各种复杂的管理挑战。应该关注时事热点,积极参与学习培训,扩大知识面和视野,不断提高综合能力和应对能力。同时,要注重个人的职业规划和发展,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为国家治理贡献更大的智慧和力量。

(二)坚持人民当家做主,更好落实民主政治

人民当家做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善治”的根本出发点就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

我国有十四亿人口,已经进入“未富先老”阶段,城乡发展仍然不平衡,东中西部经济仍然有差距;
各年龄段的需求有不同的侧重,人们权利和利益的需求日渐扩展、趋于多元、不断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更需要实现治理的民主化。比如,我们在构建阳光政府的过程中,强调提升“政府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通过建立重大决策听证制、重要事项公示制、重点工作通报制、政务信息查询制,接受群众的监督,以最终建立起廉洁奉公、执政为民的亲民政府。

“德治”与“法治”缺一不可。我们一直在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全方位贯穿和深层次融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分三个层次分别阐述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培育“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有了这样的基础,“善治”就会更好落地。

互联网拉近了世界的距离,拓展了人们的眼界,权利意识在觉醒,民众政治参与度在提高,对于个人利益的维护和发展空间的需求都在高涨;
而另一方面,由于社会阶层的分化、利益集团的影响,人们的权利是不均衡的、发展是不完全平等的。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民主进程、民主决策和民主效果。

所以,治理主体要结合变化调整目标、体制和机制,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求,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要、深层次调整的政治期望,实现民主自治,通过及时、主动、根本性的调整,化被动为主动,形成社会治理体系“回应型适应”。

(三)治理的法治化,以更好保障治理的民主化

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正好与“国家治理、政府治理、社会治理”一一对应。

法治国家是法治建设的目标,法治政府是法治国家的主体,法治社会是法治国家的基础。国家治理以宪法为最高权威,政府治理以法律为行为准则,社会治理限定在法律规范之内,国家治理务必实现法治思维、法治方式的转换,贯彻从执行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监督的全过程。

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是党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一条宝贵经验。制度具有滞后性,需要坚持与时俱进、守正创新,补短板、强弱项、促提升,推进建章立制工作。制度具有约束性,需要健全法规实施体系,保证执规必严,严格落实监督追责,落地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四个全覆盖”格局。

综上所述,国家治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是现代社會管理的重要方面,其目标是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人民的幸福。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我们需要不断创新和完善治理理念、机制和方式,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实现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治理体系的构建、落地与改进

国家治理的核心是“国家构建”,政府治理的核心是“政府再造”,社会治理更强调“自我统治”和“多元共治”。

国家治理对于中国而言有其特殊的理解和认知。我们需要充分吸取西方国家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和变革中的经验教训,既不完全照搬其模式,又不完全否定其价值,要批判地借鉴。我国有五千年的文化积淀,博大精深的智慧需要吸取和发扬。要结合发展阶段和周边环境,依据人们的情况,对国家如何治理、走什么样的路、举什么样的旗进行构建和完善。在我国,国家治理的主体是人民,人民选举人民代表作为治理国家的权力主体,实施国家治理。这种“国家构建”体现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必然选择。

从狭义上讲,各级政府行政机构实际上承担了绝大多数的治理任务,是政府治理的主体。所以,政府在治理中要有“刀刃向内”的决心,实现“政府再造”。1945年有个著名的“窑中对”,毛泽东对于“历史周期率”提出了第一个答案:人民监督;
党的二十大又提出了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从而形成了一整套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制度规范体系。“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各级政府必须以钉钉子精神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通过主动转化、制定责任清单、贯彻落实情况“回头看”,保证政令畅通、令行禁止。社会治理与国家治理、政府治理不同,是一元主导、多方参与、各司其职的合作共同治理,因此需要各个行政主体各司其职、形成合力。

在各个不同的治理范式中蕴含着多种机制,其核心运转逻辑是党的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协作、公民参与的协同发力。这一运行机制的底层逻辑是国家公权力与政府管理权力的践行;
而公众有序参与社会治理,依赖的是公民权利的有效践行,其基础是政府权利与国家权力。揆诸当下,在纷繁复杂的国际国内局势中,国家治理的基础扎实稳健,社会治理的联动效应亦可助力治理现代化的进程。放眼未来,更需要形成合力,借鉴新的治理模式,并结合数字信息技术的发展,实现管理方式的自洽与跃迁,让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切实把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上来[E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3-12/31/c_118787463.htm.

[2]   姜晓萍.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社会治理体制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2014(1).

[3]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责任编辑   兴   华]

猜你喜欢 政府治理国家治理社会治理 浅析创新社会治理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运动式治理常规化的特征、原因及其后果理论导刊(2016年11期)2016-11-19我国小产权房面临的现实困境人间(2016年27期)2016-11-11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企业导报(2016年20期)2016-11-05大数据、网络舆论与国家治理社会科学(2016年8期)2016-11-04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商(2016年27期)2016-10-17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企业导报(2016年14期)2016-07-18从国家治理看审计反腐倡廉的作用企业导报(2016年10期)2016-06-04

推荐访问:跃迁 容纳 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