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两个决议的现实指导意义
对两个决议的认识和体会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作为中央一级决议,关于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两个决议,即1978年的改革开放决议和1993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议,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根本性变革的里程碑式的重大历史事件。
1978年改革开放决议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政治决策。它实施了四项基本原则,即改革、完善计划经济,坚持国家指导经济建设,重视改革和发展的统一;允许和支持多种形式的经济主体、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以市场经济为基础和主导,改革金融体系;扩大开放,拓宽国际合作。这一决议划定了中国改革开放进入市场化经济的经济发展思路,实现了中国经济从比较落后发展到比较发达发展的宏大飞跃。
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议是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重大政治决策。它深刻总结了1978年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和教训,总结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思路:坚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坚持改革开放的政策,提高和完善国有经济的管理,建立和发展多种经济组织形式,加强政府和市场联系,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这一决议,深刻指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针、原则和指导思想,给了中国经济建设良好的指导和发展有力的保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掀开了一扇门,推动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从历史的角度看,1978年改革开放决议和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
-1-
经济决议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根本性变革的里程碑式的重大历史事件,也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重要政治决策。它们深刻总结了改革开放实践的经验,准确把握了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规律,实施了四项基本原则,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思路;它们为推进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指导。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和发达国家纷纷向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学习和借鉴,这也证明了1978年改革开放决议和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议的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将继续把这两项决议作为重要的历史指导,以更加科学的方法和更加科学的政治行动,认真学习和实践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继续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国做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1978年改革开放决议和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决议,从历史及当前的角度看,都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力,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是让中国实现经济社会变革的里程碑式的历史事件。中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将继续吸取这两项决议的精神宝贵经验,以更加科学的方法和更加科学的政治行动,不断改进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2-
篇二:两个决议的现实指导意义
两个决议的现实指导意义
决议是指为了解决问题、指导行动或促进发展而做出的决定或决策。在许多组织、机构、企业和政府中,决议都是非常重要的工具,用于制定政策、规划战略、管理资源和解决问题。以下将以两个决议的实际指导意义为例,详细阐述其对组织、机构、企业和政府的指导作用。
第一个决议是关于环境保护的决议。随着全球气候变化、自然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等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普遍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并相继作出了一系列旨在保护环境的决议。这些决议的现实指导意义包括:
1.倡导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决议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倡导可持续发展,即满足当前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需求。这对于企业和组织来说,意味着要在经营活动中理性利用资源,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并采用环境友好的技术和产品。对政府来说,意味着要制定和执行环保政策,推动绿色经济的发展。
2.倡导绿色生活方式:环境保护决议还鼓励人们采取环境友好的生活方式,如减少能源消耗、节约用水、减少废物产生、推广可再生能源等。这对于普通公众来说,意味着要改变过度消费和浪费的习惯,提高环境意识,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3.加强国际合作:环境问题是全球性的,只有各国共同合作才能解决这些问题。环境保护决议的现实指导意义之一就是促进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减少污染等环境挑战。这对政府来说,意味着要加强国际合作机制的建设,制定共同的标准和规范。对企业和组织来说,意味着要主动参与国际环保合作项目,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
第二个决议是关于社会公平和公正的决议。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社会发展的加速,贫富差距和社会不平等问题日益凸显,许多国家和组织都意识到了解决社会公平和公正问题的重要性。这些决议的现实指导意义包括:
1.促进社会公平:社会公平是指社会资源和机会公平分配,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参与社会发展。社会公平决议的现实指导意义之一就是鼓励政府采取措施,如税收制度、加强社会保障、推动教育公平等,促进社会公平的实现。对企业和组织来说,意味着要落实员工公平待遇,消除各种歧视,提供公平的职业发展机会。
2.促进社会公正:社会公正是指社会规则和法律的公正执行,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正的待遇和权益保障。社会公正决议的现实指导意义之一是要求政府强化法治建设,加强监管和执法,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对企业和组织来说,意味着要遵守法律法规,维护员工和消费者的权益,不得进行不公正的竞争行为。
3.促进国际合作:社会公平和公正问题不仅存在于单个国家,也存在于全球层面。社会公平和公正决议的现实指导意义之一是促进国际合作,共同应对跨国公司的滥用权力、防止贫困和不平等问题的扩大等。这对政府来说,意味着要加强国际合作机制的建设,制定共同的标准和规范。对企业和组织来说,意味着要遵守跨国法律法规,确保国际经济合作的公平和公正。
综上所述,决议的现实指导意义体现在其促进可持续发展、倡导环保和绿色生活方式、加强国际合作、促进社会公平和公正等方面。这些指导意义对于组织、机构、企业和政府来说,都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可以引导其制定政策、规划战略和实施具体行动,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篇三:两个决议的现实指导意义
对两个决议的认识和体会
早在几个世纪前,就发生了两个重大的决议,它们影响着全世界的发展,加强了人们的团结。这些决议是:第一个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宪章》,该宪章确立了英联邦的立法权,它标志着英联邦建立了一种联合政体,使每个民族和政府都有自己的权利。第二个决议是《联合国宪章》,它由50个国家签署,从而确立了一个全球性的政治、安全、文化和经济框架。
第一个决议是《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宪章》,该宪章体现了英联邦国家之间的合作关系和协议,被视为共同的统治框架。英联邦的建立有助于彼此的发展,因为它使得每个民族都有权利参与到国家的议他当中。通过宪章,英联邦建立了一个稳定的政治体系,有助于开发和维护共同的财富。通过英联邦,各个国家可以共享比英国更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可以在政治和经济上建立更牢固的关系。
第二个决议是《联合国宪章》,它宣布了国际社会的团结,维持世界和平,促进社会发展的理念。《联合国宪章》宣布,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主权和自主权,但也具有义务尊重其他国家的主权和自主权。它强调每个国家都有义务尊重其他国家,承认其他国家的宗教、政治和文化差异,促进全球和谐。《联合国宪章》确立了一个全球化框架,建立一个国际政治经济体系,推进世界发展进程,维持全球和平与稳定。
这两个决议都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积极影响,推动了世界的进步。《大不列颠及爱尔兰联合王国宪章》使得各个国家的联合政体得以建
-1-
立,确保了每个民族的权利,加强了人们之间的团结。《联合国宪章》确立了一个全球性的政治、安全、文化和经济框架,使得各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它也给每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各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促进了共同的社会福利。
通过这两项决议,人类社会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国家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人民之间的团结也得到了提升。这也证明了决议的重要性,可以帮助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组织或者一个国际社会朝着一个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使其更加和谐、繁荣和发达。
-2-
篇四:两个决议的现实指导意义
两个“历史决议”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历史决议是指在国家或组织内部制定的,对于历史事件、政策或行动具有重要意义的决策文件。这些决议往往对后继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将以联合国关于“二战罪行和对话与宽恕”的决议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决议为例,分析其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一、联合国关于“二战罪行和对话与宽恕”决议:
1.制定背景:在二战结束后,各大战胜国为了正视战争罪行、防止此类悲剧再次发生,积极推动罪行审判和对话与宽恕的进程。1946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第96号决议,确立了对于二战罪行的国际审判原则。该决议要求成立国际军事法庭,依法审判战犯,并提供了对于“思想改变”和“宽恕与和解”的理念。
2.主要内容:该决议强调了对战犯的追究责任,明确规定了对罪行的判决和惩罚,同时也提供了对死刑判决进行特赦和减刑的可能性。此外,决议还提及了对于宽恕和和解的重视,鼓励受害国与战胜国之间进行对话,以实现和解与深化理解。
3.重要意义:该决议标志着国际社会对于战争罪行的认可与追究。通过制定国际审判原则,联合国为处理战争罪行提供了一个框架。对于罪行的追究和审判,不仅有助于惩罚战犯,还能为受害者提供精神慰藉。此外,该决议强调了对话与宽恕的重要性,为战后国家的和解提供了指导。这一理念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有助于避免类似悲剧的再次发生。
二、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决议:
1.制定背景:土地是中国共产党在解决土地问题上所做出的重要决策。1947年,根据当时农村土地所有权问题的紧迫性,中共中央召开的全国土地会议提出了土地的总体方针和目标,为后来的实施制定了重要的决议。
2.主要内容:该决议强调了“耕者有其田”的原则,提出了对地主阶级的土地进行没收,并分配给农民的具体措施。决议还规定了土地过程中的各项程序和原则,包括农民自治、保护中农、合作社发展等内容。
3.重要意义:土地决议对中国农村社会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通过土地,中共中央有效地解决了土地问题,满足了广大农民对土地的需求,消除了农村社会的封建剥削关系,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社会主义的发展。同时,这一决议也为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为中国共产党在全国范围内的执政奠定了基础。
总结起来,历史决议是国家或组织制定的针对具有重要历史意义的事件、政策或行动的决策文件。通过分析联合国关于“二战罪行和对话与宽恕”的决议和中国共产党关于“土地”决议,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决议在历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它们不仅解决了具体的问题,还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方向和指导,对于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篇五:两个决议的现实指导意义
两个决议的现实指导意义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为此,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分别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这两个重要决议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指导和保障。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是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重要决议,它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也是对党的十九大报告的贯彻和落实,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里程碑。
修宪的核心是修改党的领导地位的规定,将“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写入宪法,彰显了党的领导地位的无可替代性和重要性,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宪法保障。同时,修宪还增加了宪法对人民群众的权益和利益的保障,明确了“人民当家作主”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重要原则,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的通过,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应
-1-
当认真学习贯彻宪法,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维护党的领导地位,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重要决议,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安全体系建设的重要法律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规定了国家安全的范畴和内涵,明确了国家安全工作的目标和任务,规定了国家安全工作的组织和领导体制,明确了国家安全工作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为全面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法律保障。同时,国家安全法还规定了国家安全工作的重点领域和重点任务,如网络安全、反间谍、反恐怖、反分裂、反渗透、反颜色革命等,为加强国家安全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支持。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通过,对于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发展、维护社会稳定、促进人民福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应当认真学习贯彻国家安全法,增强国家安全意识,增强国家安全能力,加强国家安全工作,坚决打击各种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必须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
-2-
路,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的通过,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提供了指导和保障,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应当认真学习贯彻,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国家安全体系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3-
篇六:两个决议的现实指导意义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精选8篇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一
两个《决议》是党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的自我反思、自我总结和自我批评,通过学习,深刻感受到我们党之所以能,也是因为它是在不断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正是因为我们党具有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强大能力,敢于直面问题,坚持修正错误,才得以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才有了100年的光辉历史。学史明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也要学习党的自我革命的精神,不断反思业务工作中是否存在问题,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二
通过学习两个《决议》,我个人体会与认识有:两个《决议》出台背景都是处于中国共产党将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开启一段伟大的新的征程并最终都取得历史性伟大成绩的关键时刻。我们党对待党内错误的态度与思路清晰明确,即不针对个人,而是寻找错误的思想根源,从而达到纠正错误、团结同志的目的,这也就是为什么中国共产党总是能从胜利不断走向新胜利的原因。
今天,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全党同志重新学习两个《决议》,我认为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七一”讲话中
提到的,中国共产党要带领中国各族人民开始下一个新的百年伟大征程,并成为今天我们党员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的现实信仰,坚信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实现伟大复兴,并为之奋斗。作为基层党组织、党员干部、党员要明确我们的责任、明确党的核心,才能坚定不移在党的带领下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目标;同时,作为行业科技出版者,要明确我们的工作责任,就是围绕冶金行业未来智能化、低碳绿色发展主题,做好我们行业科技技术与知识传播的本职工作,而且一定要与时俱进,要利用新的数字化技术,在数字化信息服务上实现我们业务瓶颈的突破,成就出版社未来与国家复兴发展同步快速发展。按党的要求,发展的智慧来自人民群众、发展的力量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的成果要与人民群众共享,实现制定的“十四五”规划目标,使冶金工业出版社越好。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三
通过对“两个决议”的出台背景、形成过程和重要意义的认识和对原文内容的认真学习,感悟到《决议》是我们党第一次对党的历史经验做出的系统性总结,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极其重要的历史文献,对推动中国历史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既要学习其中的教训,又要在重大问题上跟党中央保持一致,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坚定理想信念和坚持实事求是。作为党员领导干部,在具体工作中应坚持真抓实干、求真务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各项工作,不断增强看问题的能力和谋事情的脑力,真正做到为职工群众办
实事、办好事。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四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作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纵观我党历史上的几次“左”倾、右倾路线,其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没有实事求是、没有将马列主义与当时的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没有密切联系群众,进而在不同时期出现了投降主义、机会主义、冒险主义、宗派主义、教条主义、主观主义等思想路线。这些错误的思想路线在党的领导机关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时间越长,给革命带来的危害就越大,造成的损失也越大,所犯政治路线、军事路线和组织路线上的“左”倾、右倾错误就越严重。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我党经过了自己的各种成功和挫折,《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军事上,达到了高度的巩固和统一,使“前车之覆”成为“后车之鉴”,对若干党内历史问题作出正式的结论,是有益的和必要的。
在我们现实工作中,同样必须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思想教育,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学习新的知识、新的方法,提高自己的各方面能力,虚心听取不同意见,才能保持正确的工作方法、创新的思维模式。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五
通过学习“两个决议”总结有三点体会:一是“两个决议”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树立正确党史观的重要依据。坚持实事
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作为营销中心负责人,我将结合我社产品结构特点和所处行业情况,加强调查研究,提高深入分析的能力,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自觉做到实事求是;二是关于群众路线。要为人民服务,依靠群众,也包括与人民群众共同奋斗。尤其是对待身边的年轻人,需要努力促进提升其成长的质量和速度。作为党多年培养的干部,我将在学懂弄通做实上持续深化基础上,切实肩负起身上的担子,严守纪律,立足工作岗位,尽职尽责,为党和国家事业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三是学习党史几个月来,感觉学习理解还有差距,还需要继续加强学习提高认识,今后的党史学习我将对照学习找差距,加强学习促提高,紧跟时代步伐,为公司发展献计献策。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六
通过这一段时间对两个《决议》原文的研读以及对历史资料的查阅,最深切的感受一是“反思”,二是“改革”。始终本着为过去负责的态度,直面问题,进行实事求是的客观评价,并对症下药,提出行之有效地克服错误的具体办法,这是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能够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原因。结合自身的业务工作来看,要对多年的工作经历不断反思总结,不断自我提升,对自己的职业生涯有总体规划,才能认清今后努力的方向,努力创造更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先辈的新业绩。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七
两个《决议》对历史上的若干重大问题作出了科学结论,从历史经验和现实需要的高度,深刻回答了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树立正确党史观,关键在于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搞清楚党的历史“实事”基础上,探求党史发展的“是”,合乎实际地准确把握党的历史发展中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从成功中寻求心理慰藉,更不是躺在功劳簿上沾沾自喜,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从中深刻感悟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作为党务工作者,更要坚定理想信念,强化自身党性修养,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在前方高高飘扬。
两个《决议》学习心得体会八
这两个历史决议是我们党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重要历史文件,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牢牢把握树立正确党史观这个关键,要通过“两个历史决议”的学习,提高批评和自我批评的能力,提高克服困难、开创新局面的能力,深刻认识和理解“两个维护”,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继续推动出版社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推动出版社业务发展迈上新台阶。
篇七:两个决议的现实指导意义
两个重要的决议
两个“历史决议”虽然相隔近四十年,但其以史为鉴、开创未来的鲜明品格则一脉相承。两个“历史决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总结了党在与“左”的和右的两种错误倾向长期斗争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教训,深刻分析了产生错误的根源,并对党的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了实事求是的科学评价。
《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分七个部分,总结了建党以来特别是党的六届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前这一段党的历史及其经验教训,对若干重大历史问题作出了结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决议“主要讲我们党历史上的‘左’倾错误,讲党史上一种比较适合于中国人民利益的路线与一种有些适合但有些不适合于中国人民利益的路线的斗争,无产阶级思想同小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其中,第一部分首先明确:“中国共产党自一九二一年产生以来,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为自己一切工作的指针,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和实践便是此种结合的代表。”第二部分对大革命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党的历史作了简要阐述。第三部分论述了从1927年到遵义会议党内的“左”倾、右倾错误,特别对第三次“左”倾路线错误产生的思想根源作了深刻分析,强调:“遵义会议后,党中央在毛泽东同志领导下的政治路线,是完全正确的。”第四、第五部分用较大篇幅论述了党内“左”倾路线错误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思想上的表现及其发展过程、主要内容、社会根源以及给中国革命所造成的严重危害。第六部分强调对于党内历史问题应采取“从团结出发,而又达到团结”的原则。第七部分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同志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
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杰出贡献,肯定了确立毛泽东同志在全党领导地位的重大意义。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分八个部分,回顾了新中国成立以前党的历史,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经验,对一些重大事件和重要人物作出了评价,特别是正确评价了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其中,第一部分简要回顾了建国以前二十八年的历史。第二至第五部分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历史作了系统总结,指出这段历史“总的说来,是我们党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历史”。第六部分阐述了结束“文化大革命”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实现的伟大转折。第七部分实事求是地评价了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充分肯定了毛泽东思想作为党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的伟大意义,特别指出要“把经过长期历史考验形成为科学理论的毛泽东思想,同毛泽东同志晚年所犯的错误区别开来”,并对毛泽东思想“多方面的内容”和“活的灵魂”作出科学概括。第八部分指出,“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已经逐步确立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确道路”,并对其“主要点”从十个方面作了概括。这实质上初步提出了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篇八:两个决议的现实指导意义
问为什么要制订《决议》?它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是我党历史上的光辉文献。制订这个决议是历史的要求,广大干部群众的愿望,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这是正确地总结过去,分清历史是非,统一思想认识的需要。我们的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了三十二年的路程。三十二年的道路是曲折的、不平坦的,交织着巨大的成就和严重的失误、成功的经验和沉痛的教训。其间有一系列的政治事件、政治运动和政治批判,特别是有长达十年之久的“文化大革命”,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产生一些想法和看法。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一再讲要齐心协力搞四化,但是,许多往事象梦魇一样还在纠缠着一些人的头脑,影响着人们专心致志、聚精会神地去干四化。为了对历史负责,为了使我们的干部、群众摆脱历史旧账的纠缠,取得共同的认识,真正做到团结一致向前看,对以往的历史问题作出正确的评价,就是非常必要的了。
(二)总结过去是为了指导今天和未来,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找到继续前进的正确方向和道路。我们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奋斗目标,是把我们的国家建设成为现代化的、高度民主的、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实现这样一个宏伟目标,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探索我们自己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这里最要紧的,是从我们自己三十多年来的实践中加以总结,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特别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训中加以总结。如果我们对过去社会主义实践中的成功与挫折、经验与教训缺乏正确的认识,那么我们今天的实践就难免会重陷迷误。列宁说得好“如果昨天的经验教训没有使我们看到旧方法的不正确,那末我们今天就决不能学会用新方法来解决自己的任务。”这次的《决议》,正是根据以往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总结出了一条适合我国情况的社会主义现
代化
建设
的正
确道
路。
问《决议》的要点是什么?
答《决议》的要点有以下三条
第一,要充分认识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中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对于我党工作的指导作用。毛泽东同志的一生是同我们党和人民共和国的整个历史,同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及社会主义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列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我们党的指导思想,是我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何评价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这是一个全局性的政治问题。对毛泽东同志的一生,对他的理论和实践,对他的功过,能否作出公正的、科学的评价,不仅为全党和全国人民所关注,而且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为世界人民所关注;不仅关系到毛泽东同志个人,而且关系到我们党、我们国家和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关系到我国人民为之奋斗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前途。《决议》明确指出,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他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了严重错误,但是就他的一生来看,他对中国革命的功绩远远大于他的过失。他的功绩是第一位的,错误是第二位的。《决议》还指出,毛泽东思想是我们党的宝贵的精神财富,它将长期指导我们的行动。我们必须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认真学习和运用它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决议》特别指出,因为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建设的指导作用,或者对毛泽东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照抄照搬,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并且还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错误。这两种态度都是完全错误的。《决议》的这
些分析和论断,表现了我们党对待毛泽东同志的功过、对待毛泽东思想的郑重的马克思主义的态度,表现了我们党对历史、对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高度负责的精神。这是我们学习《决议》应当首先掌握的最核心的问题,第一位的问题。
第二,要正确分析建国三十二年的是非功过。建国三十二年来,总的看,我们党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下,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我们党是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情况复杂、经济文化落后、封建遗毒广泛存在的国度里领导社会主义事业的。经验不多,党的领导对形势的分析和对国情的认识有主观主义的偏差,“文化大革命”前就犯有错误。这些错误主要是政治领域的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经济建设中的急躁冒进。后来,又发生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全局性的、长时间的严重错误。这就使得我们没有取得本来应该取得的更大成就。忽视和掩盖这些错误是不允许的,这本身就是错误。但是,三十二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还是主要的,忽视或否认这些成就及取得这些成就的成功经验,同样是严重的错误。对此,《决议》作出了实事求是的评价。
第三,要团结一致向前看,从历史实践的启示中学习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有了《决议》,三十二年来的历史是非清楚了,功过分明了,我们就可以不再纠缠历史旧账,就可以在统一认识的基础上,一心一意向前看,一心一意搞建设,一心一意研究、解决新问题。《决议》在“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这一部分里,,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经济建设、生产关系、阶级斗争、高度民主、精神文明、民族关系、国防建设、对外关系、党的建设等十个方面,对三中全会以来逐步形成的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道路,作了精辟的说明。我们要认真学习,沿着这条道路齐心协力向前进。
问学习《决议》时应注意学习什么?
答《决议》对建国三十二年来的历史实践作了基本总结。要正确领会这些结论,需要认真地阅读《决议》本身,特别要注意结合历史实际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
要学习实事求是地看待复杂的社会历史问题。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能否引出科学的结论,得到人民的赞同,经得住历史的检验,要看是否以历史实践为基础,以确切的历史事实为依据,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作为唯一标准,一句话,要看是否作到了实事求是。延安整风就是以实事求是为指导方针的。所以,党的六届七中全会作出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达到了统一认识,团结全党,争取全国胜利的目的。因此,那个《决议》在历史上站住了。这次《决议》在新的条件下继承和发扬了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对于建国三十二年来我们党的工作,不论是建国后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紧接着的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还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以及粉碎“四人帮”以后的一段时间,都是按照历史进程的本来面目,客观地、全面地进行分析,分清主流与支流,成绩讲够,错误讲透,既不夸大,也不缩小,不附加任何外来的主观成分。学习《决议》,我们要努力树立这种马克思主义的唯物主义态度。
篇九:两个决议的现实指导意义
中共两个《历史决议》的比较研究·文献解读·中共两个《历史决议》的比较研究侯竹青【摘?要】两个《历史决议》是中共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党的历史所作出的经验总结,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都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实事求是的精神贯彻其中。两个《历史决议》也有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起草时面临的形势不同、对“左倾”错误认知的深度不同、思维逻辑和框架结构的构思不同。这种联系与区别体现了两个《历史决议》的继承性和发展性。【关键词】两个《历史决议》;集体智慧;实事求是;逻辑思维【中图分类号】D2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3570-(2018)03-0087-09中共历史上有两个《历史决议》,一是(一)两个《历史决议》是中共集体智慧的1945年六届七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结晶问题的决议》(简称第一个《历史决议》),二是两个《历史决议》都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的《关于建国以这体现在决议的形成过程中。第一个《历史决议》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简称第二个《历起草之前,曾有一个分析、评价党内问题的草史决议》)。两个《历史决议》都运用辩证唯物案稿。它起草于1941年,从构思、起草到修改,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方法,客观公正地都是毛泽东主导的。但由于对某些历史问题的对党的历史上的重大问题进行了回顾评析,总认识有待深化,该工作不久即被搁置。随着延结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对中共统一全党安整风的开展,“许多高级干部回忆历史,使对思想、开辟工作新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因其党的历史问题的认识逐渐丰富起来”,历史决议在实践和理论指导中的承前启后作用,两个《历的草案稿对党内历史问题的认识不够了②。但史决议》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产生了大量研经过延安整风和1943年的九月会议,党内对历究成果。但是关于二者的比较研究,为数不多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内容和方法方面。①本文在前①如穆兆勇从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党和国家的革命发展道路和重大问题的科学结论方面阐明了两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两个《历史决议》做进一个《历史决议》的异同点。穆兆勇:《旗帜·道路:党步的思考和比较研究。的两个历史决议的比较研究》,《中共党史研究》2014年第4期。张群喜比较了两个《历史决议》的相同点,认为其都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地位、批判了“左”倾一、两个《历史决议》的相同点教条之错误、贯彻了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原则。张群喜:《中共党史上两个〈历史决议〉的共同点及历史启示》,历史证明,两个《历史决议》的基本精神、《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年第6期。刘仁华、张观点和结论都经受住了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它宁从内容(纠正“左”倾错误、确立了毛泽东思想的地位、促进了党在实践和理论上飞跃)、方法(实事求是、们虽然是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历史背景和条件宜粗不宜细)上比较了二者的共同点。刘仁华、张宁《:中下对中共不同阶段的历史所作出的总结,但二国共产党历史进程中的两个决议比较》,《毕节学院学报》者之间是一脉相承的,具有共同性。2010年第1期。②《胡乔木回忆毛泽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66页。8党史与文献研究2018年第3期史问题的认识更加清晰,这为重新起草历史决议奠定了基础。1944年5月,中央书记处决定成立“党内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任弼时负责,成员有刘少奇、康生、周恩来、张闻天、彭真和高岗、博古(后加入)。任弼时当月即写出了第一个稿子——《检讨关于四中全会到遵义会议期间中央领导路线问题的决议》。这一稿除了将草案稿的精华吸收了进来,还对其基本观点做了提炼和概括;并将1943年九月会议以来对党史路线问题的新认识,作了深入的阐述。稿子完成后,任弼时对其作了多次修改,贡献良多。其贡献一是“修改了《历史草案》关于四中全会的评价”;二是“强调了以毛泽东同志为首的正确路线的作用”;三是“指出了检讨党的历史路线的意义,号召全党研究和学习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革命的理论”。①在任弼时稿子的基础上,胡乔木又重新起草了一个稿子,这个稿子近7000字,分4个部分。任弼时在抄正稿上对胡乔木写的稿子进行了修改,一共3次。其中第2次“最重要的修改,则是对第三个问题讲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结合时,作了较大改动,加写了近五百字一长段话。”第3次修改稿上主要在正文后对第三次“左”倾路线的错误写了七条提纲式的意见,“集中了中央政治局和‘党内历史问题决议准备委员会’集体讨论‘决定(草案)’时提出的意见。”因任弼时工作繁忙,中央又指定张闻天参加修改。张闻天的稿子虽然参考了以前的改稿,但基本上是重新构思,有13000字,它的“一个重要特点是不只是对四中全会以后的历史作决议,而是对大革命失败以后的十年内战时期的历史作决议”。②至此,经过半年多的修改,关于历史决议的思路和格局基本上理了出来。从1945年春开始,毛泽东对张闻天的“抄清件”亲自修改,据可查到的资料,至少亲笔修改或主持修改了7次③。这些修改稿上,除了主要是毛主席的修改笔迹外,也还有其他领导同志少量修改的笔迹。《历史决议》修改稿是委托胡乔木汇总毛主席和其他领导人的意见而作出的一次局部修改④。修改88稿送给任弼时时,附有胡乔木征求任弼时意见的便笺。六届七中全会后又出了第8次修改稿。七大闭幕后,根据七中全会的意见做了第9次修改,将第一部分原来写的“党在二十五年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形成一条同一切错误的路线和思想相区别的正确的路线的思想——毛泽东路线与毛泽东思想”,改成了“党在奋斗的过程中产生了自己的领袖毛泽东同志,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体系——毛泽东思想体系。”⑤在七届一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之前,又做了第10次修改。如第三部分在“指出八七会议错误的同时,又肯定了它的功绩,使其评价更为全面”。⑥在1945年8月的七届一中全会第二次会议上,全体一致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⑦。可以说,从1941年算起,第一个《历史决议》出台前后历经近4年,毛泽东直接参加起草并反复修改,广泛征求了党内的各种意见进行讨论,它的产生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正如毛泽东在七大开幕的预备会上所说:“我们现在学会了谨慎这一条。搞了一个历史决议案。这个决议案写过多少次,经过三番四复的研究,经过多少双眼睛看,单有中央委员会几十双眼睛看还不行,而经过大家一看,一研究,就搞出许多问题来了。没有大家提意见,我一个人就写不出这样完备的文件。”⑧.第二个历史决议同样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1979年10月30日,《历史决议》的起草工作启动。1980年2月刘少奇冤案的平反,为《历史决议》的起草创造了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条件。之后,决议起草工作进程加快。6月,决议草稿出来,因写得太沉闷,体现不出毛泽东①《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08-309页。②《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10、311、312页。③《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13页。④《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17页。⑤《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26页。⑥《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27页。⑦《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28页。⑧《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25页。
的历史地位,对毛泽东思想没有说清楚,被要求“重新来”。①针对该难题,胡乔木提出了解决方法:将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同毛泽东思想加以区别,对前者予以批判,对后者加以肯定②。7月以后,起草小组重新起草,反复改写,8月8日,拿出了一份不完整的修改稿,有了正式名称——《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稿》;其后,又花了约一个月的时间,到9月10日,完成了供讨论的、完整的第二稿(1980年9月10日未定稿),共六万字。胡乔木对其评价很高,说:“这个稿子,我也说不上是第几次稿子了,一些重要的骨架,大概就像现在这个样子了,要作很大的变化,实在说我也变不出来了”。③该决议被发到“正在北京召开的中共省、市、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座谈会上讨论”;之后,该稿子又拿到由中央党政军机关、中央直属机关、军队、地方的干部参加的四千人大会(实际参与者5000多人)上讨论。这是一次规模空前、规格高、思想开放的大讨论,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进行的一次深入具体的研究,充分发扬了民主,讨论情况不断用简报、快报等形式及时地反馈给起草小组和党中央,一些重大的问题则写成综合报告(讨论期间,共发快报88期、简报938期)。④其中关于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评价问题仍然是讨论的热点和焦点。另外,会上有人还提出了要求真正总结粉碎“四人帮”后的四年历史。四千人讨论结束后,起草小组和胡乔木综合、研究了各种意见,提出了12条修改意见,并重新改写新稿。⑤半个月后产生了1980年11月至12月修改稿,分为7个部分,取得了不少成果,但是仍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完善。起草小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改写,又形成一稿,1981年3月提交到中央常委审阅,因稿子“缺点讲得多,成绩讲得少”,“好像错误都是毛泽东个人的,别人都对。这不合乎实际”,被邓小平要求重新修改。⑥到3月18日,决议稿的轮廓才定下来。3月24日,陈云提出了两条修改意见,其一是专门加一段话,讲解放前党的历史,写党的六十年。这样毛泽东的中共两个《历史决议》的比较研究功绩、贡献就会概括得更全面,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也就有了全面的根据。陈云的这项建议解决了当时的难题之一,因此被吸收到《历史决议》中去。3月以后,历史决议稿先后进行了三轮讨论。第一轮是3月底4月初老同志52人的讨论,根据这些意见,起草小组再做修改,胡乔木受陈云启发,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加了一个总论即新中国32年历史的基本估计,“这两段一加强,稿子的气势就相当地不同的。”⑦5月下旬的政治局扩大会议,第二轮讨论,74人参与。在讨论中,大家对稿子普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并提出了一些重要修改意见。其中,程子华提出了以毛泽东晚年的错误来替代毛泽东晚期思想的建议被吸纳⑧。第三轮讨论是6月中旬的六中全会预备会议,同时在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全国政协部分老同志130多人的座谈会征求意见。会后,胡乔木等根据会上提出的新问题,吸收实质性意见近百条。6月27-29日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为的决议》,与1980年的四千人讨论稿相比,最后通过的决议,从结构、内容到重要断语都有了重大修改。⑨①《邓小平文选》第二卷,解放军出版社1983年版,第297页。②《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第121页。③《胡乔木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36页。④萧冬连:《历史的转轨:从拨乱反正到改革开放》,香港中文大学当代中国文化研究中心出版2013年版,第285页。讨论中达成了一些共识,但在关于毛泽东的功过评价、“文革”前十七年、毛泽东发动“文革”的动机、“文革”的责任、毛泽东思想、两条路线斗争等重大问题在干部中存在严重分歧。⑤《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第132页。⑥《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第137页。⑦《百年潮》2001年第6期。⑧⑨萧冬连:《邓小平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江淮文史》2016年第3期。8党史与文献研究2018年第3期从起草过程可以看出,第二个《历史决议》凝聚着邓小平的心血。邓小平的谈话先后达十六七次,定下了决议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同时,它也是共识形成的过程,是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胡乔木在谈到第二个《历史决议》时说:“这个决议稿是20几位同志一年多的集体作品,中经多次修改,……稿中的重要观点很难分清是哪一位提出的,许多是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许多是四千人讨论时和3月31日向52位同志征求意见时提出的”①,是集思广益、千锤百炼、精益求精的结果。(二)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两个决议的始终两个《历史决议》不仅经得起了“二三十年后看来,还是功大过小”②的历史考验,而且在今天看来,其基本观点和基本精神仍是科学的。这与中共将实事求是的精神贯穿其中息息相关。第一、实事求是体现在两个决议的指导思想上。中共在起草第一个《历史决议》时就有这样的考虑:不仅着眼于历史和当时,还要顾及未来,经得起历史的评判;不仅是中共领导机关内部的,而且是全党性质的,要对全党和全国人民负责③。所以对党的历史的路线和政策的评判标准,毛泽东要求“哪些政策或哪些部分是在群众斗争中证明是合适的,哪些是不对的,如果讲得合乎事实,在观念形态上就再现了党的二十五年的历史,就对于今后的斗争有益。正确与错误的标准,虽然要看马、恩、列、斯,但归根结底看是否符合人民利益。人民对于各党派往往不清楚,但晓得根据政策来判断。”④因此,做决议的时候,“只解决已经成熟的历史问题,没有成熟的问题都不必急于做结论。”例如,关于抗战后党内若干历史问题,“因为抗战阶段尚未结束,留待将来做结论是适当的。”⑤在分析历史问题时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对于任何问题应采取分析态度,不要否定一切。”⑥而且,由于受时代、认识规律和技术的限制,如果过于纠缠于历史的细节,反而不能客观地评价历史。因此,第一个《历史决议》采用“宜90粗不宜细”的原则来评判历史,这既符合历史的特点和认识规律,更是实事求是的体现。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在起草第二个历史决议时被更加强调。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时因党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尚未形成明确的认识,更未形成较为一致的基本观点,所以,形成决议面临着巨大挑战。对于采用什么原则来起草这个文件,党内曾有这样一种意见:做个含糊其辞的决议,错误责任要毛泽东全部负责或承担,实事求是的评价历史要由后代来做。对此,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领导人坚决反对。邓小平要求起草《历史决议》的中心思想的第二条即是“对建国三十年来历史上的大事,哪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要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⑦针对要求把前三十年错误的责任全推给毛泽东的意见,邓小平给予了严厉地批驳:责同志都有错误。‘大跃进’,毛泽东同志头脑发热,我们不发热?刘少奇同志、周恩来同志和我都没有反对,陈云同志没有说话。在这些问题上要公正,不要造成一种印象,别的人都正确,只有一个人犯错误。这不符合事实。中央犯错误,不是一个人负责,是集体负责。”⑧这是中共高层多数人的立场。据胡乔木回忆:“陈云同志讲,一定要在我们这一代人还在的时候,把毛主席的功过敲定,一锤子敲定。一点一点讲清楚……如果我们不这样做,将来就可能出赫鲁晓夫,把毛主席真正打倒,不但会把毛主席否定,而且会把我们这些作含糊笼统决议的人加以否定。①《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第25页。②《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24页。③《胡乔木谈党的历史决议》,《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3期。④《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23页。⑤《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16页。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938页。⑦《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2页。⑧《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6页。“讲错误,不应该只讲毛泽东同志,中央许多负
因此,必须对这个问题讲得很透彻。”①实际上,当时的西方学界对前三十年已有了一些研究,而且出版了不少成果②。外界的压力也促使中共必须更注重历史书写的实事求是。第二、对历史问题评价时的实事求是。在党的早期历史上,曾有反对陈独秀错误路线和李立三错误路线的斗争。但这些斗争是有缺点的:没有使干部在思想上彻底了解当时错误的原因、环境和改正此种错误的详细办法,过于注重个人责任,对于复杂事物,爱做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简单的结论③。有鉴于此,两个《历史决议》在分析历史事件时采用唯物主义辩证观点,深入分析,最终得出了党和人民认可的结论。第一个《历史决议》内容的实事求是也体现在一分为二的历史辩证法上,表现在以下方面:第一,八七会议的重要方面是正确的,但在反对右倾错误的同时,却为“左”倾错误开辟了道路。④第二,对党的六大的分析,肯定了它所确立的路线是基本正确的,也指出了其缺点和错误。⑤第三,立三路线是错误的,但在党内的统治时间也很短。⑥第四,六届三中全会对结束立三路线的停止执行是起了积极作用的,但没有清算立三路线的实质。⑦第五,对于四中全会至遵义会议时期这段历史,一方面,指出了那个时期中央领导机关所采取的政治策略、军事策略和干部在其主要方面都是错误的;另一方面,第三次“左”倾路线的代表者也领导了农民分配土地、建立政权和武装反抗当时国民党政府的进攻,这些任务都是正确的。⑧第六,没有将党在历史上所犯错误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于个人,而是从思想根源、社会根源等方面进行了阐释。⑨第七,在策略上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土地问题上,指出了其错误是实行了地主不分田、富农分坏田的过左政策,但也肯定了其在没收地主土地分给无地和少地的农民这一点上是正确的。⑩这些评价都反映和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自身历史和错误的科学态度。中共两个《历史决议》的比较研究第二个《历史决议》在“肯定了建国以来党和人民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的同时,又对党在过去工作的错误作了自我评价,对国家的光明前途作了论证”,处处闪耀着实事求是的光辉。第一、肯定了社会主义改造阶段的成绩是“辉煌的”,也指出了社会主义改造中存在的“缺点和偏差。”第二、对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阶段的表述是:“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挫折,仍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其成绩是主导的,并实事求是地摆例证、分析了取得成绩的原因;对错误也未回避,指出了反右派斗争“被严重扩大化”、大跃进运动和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的严重“左”倾错误、以彭德怀为首的“反党集团”的决议是完全错误的、“左”倾在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发展导致了错误,但是从全局看,这些“错误当时还没有达成支配全局的程度”;一方面点名指出了毛泽东对错误负主要责任,另一方面也指出了中共集体要负责,不能把所有错误归咎于毛泽东个人。?第三、将文革定性为“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完全了否定了文革。?分析了“左”倾严重错误的复杂原因,在指出了毛泽东要为“文革”负主要责任(对于这一点,胡乔木说:“将来这样写出来,当然对我们党的历史是很不好看,对毛主席也很不好看。可是,我觉得这没有办法,既然要写这个决议,这一笔就不写不行。?”)①《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646页。②《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627页。③《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38、939页。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57页。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58页。⑥《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60页。⑦《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61页。⑧《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73、990页。⑨《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91页。⑩《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38-939页。?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37-141页。?《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44页。?《胡乔木谈中共党史(修订本)》,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119页。91党史与文献研究2018年第3期的同时,也指出了毛泽东所犯的错误是一个无产阶级革命家所犯的错误,同时也有一些功绩:制止和纠正了一些具体错误,保护过一些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外著名人士,使一些负责干部重新回到重要的领导岗位;领导了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斗争,对江青、张春桥等人也进行过重要的批评和揭露;晚年警觉地注意维护我国的安全,执行正确的外交政策,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等。①第三、注重理论的阐释,将实事求是贯穿于两个《历史决议》的始终。两个《历史决议》并非就事论事,而“是以宽广的历史视野,注重理论的阐述,增进历史的纵深,将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实事求是,贯穿于两个《历史决议》的字里行间”,②不仅对历史问题的大是大非做出了一个客观的评价,还打通了历史和现实的连接点,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与毛泽东思想的一脉相承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中共是在马列主义的指导下、共产国际的帮助下建立和发展起来,但毋庸置疑,由于“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和我们党内盛行的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把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错误倾向,”③往往在实践中忽视中国自身的特点,从而使中国革命遭受了巨大的损失,正如毛泽东所说的对中国的实情认识不清楚,“左”倾“不承认中国革命的平衡性”,右倾“武断地说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已经完结”。④离开了实事求是,中国革命受到了巨大挫折。但是,另一方面,在实践中,以毛泽东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能“创造性地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的革命学说应用于中国条件的工作”,使“‘左’倾路线在政治上、军事上、组织上都被逐渐地克服了”⑤,成功地引导了中国革命的胜利。第一个《历史决议》在对历史进行分析时,将实事求是的理论贯串全文,不仅使复杂万千的历史有了阐释的尺度和衡量标准,而且增加了说服力,把握住了党史的核心问题。第二个《历史决议》中的理论阐释所占的92比重并不比第一个《历史决议》少。胡乔木对第二个《历史决议》中所贯穿的理论曾有详细地解释:从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是毛泽东思想在中国民主革命的完全胜利,以后沿着毛泽东思想的道路前进,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就取得了很大的胜利;违背了毛泽东思想,革命和建设就遭受了挫折。具体而言,从1957年到1965年,党一方面沿着毛泽东思想的轨道继续前进,另一方面又在一些问题上离开了毛泽东思想,离开了实事求是的原则,离开了群众路线的方法,结果就犯了错误,但因为党内大多数干部还是坚持毛泽东思想的,所以错误得到了纠正。在“文革”中,党受到非常大的挫折,但党的大部分干部在困难条件下还是坚持了毛泽东思想。有很多人被打倒了,还有一部分没有被打倒,他们并没有跟着林彪、“四人帮”干那些坏事,还在困难条件下保护党的肌体,保护党的力量,恢复党的力量,继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因为有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情形,后来才能够依靠党自身的力量打倒“四人帮”,使那些被打倒、受迫害的干部重新获得了解放。中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尽管遭到了很大的打击,可是还没有被完全破坏,这是因为党多年来进行的工作在那里发生作用,无论在中央还是在基层都有大批的同志在工作。而毛泽东正是离开了他自己的科学思想,才犯了很严重的错误,给党和人民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但他也没有完全离开毛泽东思想。就是在“文革”中,他也没有把权力交给林彪,后来也没有把权力交个江青;他还是要解放干部,还是要领导外交经济等工作,作了不小的贡献。打倒“四人帮”后,党中央所提出的一些主张,同党历来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⑥这样的理论贯穿不仅使历史问题①《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47页。②《胡乔木谈中共党史》,第63页。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331-332页。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59页。⑤《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55、970页。⑥《胡乔木谈中共党史》,第64-66页。
得到了客观评判,更重要的是把“党的目前的指导思想作一个描绘,而这个指导思想同党历来的指导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真正的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①从而使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的关系理顺了,体现了二者之间的一致性,为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根据。二、两个《历史决议》的不同点两个《历史决议》都是以实事求是原则为准则,在中共集体智慧的结晶上,对党内的“左”倾错误进行了批判,总结了经验教训,分清了历史的大是大非,确立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地位,体现了二者之间的继承性和一致性。但因时代的不同、时人的认知和经验体会的不同,二者也有许多不同点。(一)起草文件时党内对历史的认知程度不一样第一个《历史决议》产生之前全党对党史已经有了一个基本的共同认知和准备,是先经过讨论达成共识再起草《历史决议》。这与毛泽东和中共的充分准备有关。为了统一思想,1942年发起了延安整风,这为中共统一党史的认识提供了机会。1941年,毛泽东倡导成立高级组和中级组,领导全党的高、中级干部集中学习六大以来的重要文件,研究党的历史,检讨过去中央领导路线的是非。②从1942年2月又开始了全党性的整风学习运动,对历史问题的讨论和认识更加深刻。整风时,“有些人从外地调回延安,手边没有什么工作,讨论党史用的时间就很长。在职的有工作的用的时间也不少”。③同时,随着.《六大以来》《六大以前》和《两条路线》等党内重要文件的先后编出,为全党对一些重大问题的统一认识提供了事实和材料根据④。1943年的九月会议,深入地检讨了党的历史问题,广大高级干部对六届四中全会的认识获得了一致。在此基础上,1944年,中共重新起草了《历史决议》。中共两个《历史决议》的比较研究可以说,第一个《历史决议》起草之时,中共党内的思想基本已达成一致。《历史决议》中的许多观点即是前期讨论的成果。如周恩来“参与党中央核心领导的时间最长,资格最老,了解的情况最多,他对党史的回顾和总结可谓真知灼见”⑤。陈云长期在白区工作,在九月会议上提出了刘少奇同志白区工作正确路线的观点(毛泽东不太了解白区工作的情况);张闻天在1941年九月会议上,“在检讨主观主义错误时对狭隘经验主义的问题从理论上作了分析,第一次明确指出:教条主义常与经验主义结合而互相为用,教条主义无经验主义者不能统治全党,经验主义者常作教条主义者的俘虏。经验主义者也是一种主观主义,故能与教条主义者合作,只有理论与实际一致才能克服教条主义与经验主义的错误。⑥等等。这些意见都被吸收到第一个《历史决议》之中。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之前,党内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并未有基本统一的认识,它是在思想纷争的情况下,边讨论边起草,最终形成共识的过程。这与当时的环境有关。早在1978年11-12月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一些与会者要求重新评价‘文革’和一些重大历史事件”⑦。邓力群曾谈到1979年国内的思想状况时说“:社会上,甚至党内也有个别同志,包括参加会议的也有少数人,思想理论比较混乱。……特别是在对毛泽东和‘文化大革命’的评价上,意见分歧比较大。”⑧国际上也等着我们在这些问题上的态度。所以,针对党内有同志提出不急①《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631页。②《胡乔木谈党的历史决议》,《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3期。③《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306页。④《胡乔木谈党的历史决议》,《中共党史研究》1994年第3期。⑤《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297页。⑥《胡乔木回忆毛泽东》,第197页。⑦萧冬连:《邓小平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江淮文史》2016年3期。⑧《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第91-92页。93党史与文献研究2018年第3期于搞的思想,邓小平说:“不行。需要搞,因为大家都在等着,从国内来看,党内党外都在等。你不拿出一个东西来,他总是议论。议论是多方面的,而且有很多猜测。国际上也是这样,也在等……人们看中国,怀疑我们安定团结的局面,其中包括这个文件是拿得出来还是拿不出来,是早一点拿出来还是晚一点拿出来。”①也就是说,改革开放后所面临的环境要求中共拿出一个《历史决议》以形成共识。但是形势和时间又不待我,不允许来个类似于革命时期的整风运动以对历史问题进行讨论。可以说,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时,党内思想不统一,面临着既要批判毛泽东的错误又要肯定毛泽东地位的难题,这极大地考验着中共的智慧。其起草的的过程既是求同存异、取得最大公约数的过程,也是中共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内的重大历史事件的认识逐渐统一的过程。(二)对“左”倾错误的措辞表述的认知及对其原因的分析程度和深度不同两个《历史决议》都对党内错误特别是“左”倾错误进行了批判,但由于条件不同,二者对其措辞表述的认知以及对其错误原因的认识程度是不一样的。第一个《历史决议》着力讲三次“左”倾路线错误,对照着讲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全文中,“路线”一词出现了186次,可以说,“路线”是第一个《历史决议》中很重要和核心的词语。但第二个《历史决议》改变了党过去长期形成的表述习惯,没有继续或少采用该词(但是路线一词并未完全不用,如“四个现代化”是新时期的总路线)。其原因,经过“文革”,大家认识到这种“路线”观念的危害极大。胡乔木说:“路线错误、路线斗争两个词,不知害了多少同志。”②为了使人们摆脱一套路线斗争的主观主义框框,第二个《历史决议》不再沿袭已被用乱用滥的“路线斗争”“路线错误”等词语。③除了一些关键词语有所改变外,两者对“左”倾错误原因的认识程度也大为不同。第一个《历史决议》将“左”倾错误的原94因归结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认识上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社会历史根源:抱着小资产阶级思想参加到党内来的人,还是保持了小资产阶级思想,因此产生了主观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④这种认识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陈云说:“我特别反对把一切问题都归结于小资产阶级思想。那个概念用得太滥了……王明的错误的思想基础是什么?没有作什么科学分析,完全套用了一个简单方面的工具,什么都是来源于小资产阶级思想,表现为狂热性、片面性。这种说法不但是简单化,而且是向壁虚构。”⑤虽然说,这种阶级观点的分析方法相对于之前将责任完全归结于个人是历史的进步,但到了第二个《历史决议》时已不能深刻阐明问题,满足不了时代的需求。所以第二个历史决议对负有主要责任是直接原因外,在分析复杂的社会历史原因时没有采用阶级分析法或者说没有用通常的小资产阶级来解释,而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了更为翔实的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更多的还有待于继续探索,党缺乏经验;领导思想上对阶级斗争的认识和估计犯了错误,并在党内形成了一种思想倾向;国际上,中苏论战影响了国内的斗争,使“党内关系日益紧张”;党内生活上,集体领导原则和民主集中制不断受到削弱和破坏,权力过分集中,党内个人专断和个人崇拜滋长起来。⑥这种更加全面、贴近事实的考虑超过了第一次历史决议的分析水平,反映了党的理论、认识水平的提高和执政经验的丰富。①《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第59页。②《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第26页。③《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第421、423页。④《毛泽东选集》第三卷,第991页。⑤《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第23-24页。⑥《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第149-151页。“左倾”错误的分析,除了个人原因——毛泽东
(三)两个《历史决议》的思维逻辑不同第一个《历史决议》起草时不存在既维护王明的权威又批判王明错误的情形,它的逻辑思维是将“那个时期的问题归结为两条路线,然后作理论分析”,①在详细剖析历史上的三次“左倾”错误的发展过程、表现和危害的基础上,从政治、军事、组织、思想四个方面揭示了错误路线的表现,对照着阐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正确路线,其结构为:总论;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它的作用;对党内若干历史问题作出结论的原因;两条路线的代表和内容;“左倾”路线四方面的表现;“左倾”路线产生的原因分析;克服错误思想的方法;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正反两条线索非常明显。第二个《历史决议》起草时如前文所示面临着复杂的形势:既要批判毛泽东的错误,又要维护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地位;既要考虑到当时的国内外形势,又要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推进改革开放。所以对党在历史上的“成绩讲得较充分,对错误讲得较简要,”但是“并未隐瞒或掩饰任何重大错误,只是有些问题没有说得完备,有些次要的问题没有提罢了。”②因此在结构上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建国以前二十八年历史的回顾”作为第一部分,其着力点在于“从党的整个历史着言”,而非“只看一个历史片段”,这样“才可以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功过”和党的历史;“建国三十二年历史的基本估计”,从总体上对前三十年的历史进行了评述,避免了编年体只有错误、没有功绩的弊端,也是后面三部分的一个总论;“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七年”“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对三个时期的历史功绩和错误作了评价,体现了“成绩讲够、错误讲透”的精神;第五部分是“历史的伟大转折”,这包含着把“毛泽东同志在这个问题上(阶级矛盾、阶级状况和主要矛盾)的错误改正过来,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改正过来,回到马克思主义的正确估计上来”;③在突出毛泽东在六十年中重要中共两个《历史决议》的比较研究作用的基础上,概括出了毛泽东的功绩和毛泽东思想的地位,因此“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单独作为一部分;最后一部分“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指出了总结历史的目的。这个思维逻辑结构肯定了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的地位,避免了苏联式的政治震荡;又充分地认识了毛泽东的错误,彻底否定了“文革”;同时,“确立了三中全会路线的合法性,为邓小平的现代化新政开辟了道路”。④结语两个.《历史决议》是中共以高度负责的态度,对党的历史所作出的经验总结,分别已经过去了60多年和30多年,其基本精神和基本结论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第二个《历史决议》继承了第一个《历史决议》的基本精神和方法,二者有很多一致性或相似性。但是,由于时代、政治形势、理论和认识水平不同,第二个《历史决议》比第一个《历史决议》的认识深邃地多,但不能说第一个《历史决议》不如第二个《历史决议》,二者是不同历史条件下的产物,它们的关系是一脉相承的两个阶段。如果说第一个《历史决议》是理论的开创和胜利阶段,那么第二个《历史决议》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运用和发展的第二个阶段,“开创了新时期、开辟了新道路、开辟了新格局”,是理论发展的一个新阶段。⑤(侯竹青,博士,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副教授)①《胡乔木谈中共党史》,第55页。②《胡乔木谈中共党史》,第149页。③《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第67页。④萧冬连:《邓小平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起草》,《江淮文史》2016年3期。⑤《学习与研究中国共产党两个〈历史决议〉》,第218页。95
推荐访问:两个决议的现实指导意义 决议 指导意义 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