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表现

时间:2024-10-16 09:25: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表现

  

  2020年第11期)(总第203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BORDERECONOMYANDCULTURENo.11.2020General.No.203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基础与核心陈波(中国船舶七五○试验场,昆明650200)摘要:当代中华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到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根”与“魂”,以中华文化为基本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方向,二者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基础核心,并统一于其中,从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关键词: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5409(2020)11-0031-04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建设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培”[1]9月27日,在庆祝新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国成立70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增强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的认同。”[2]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不是空洞的口号或观念,而是要赋予其“血”和“肉”,成为各民族共有共识共享的价值文化,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意识。一、以“三位一体”的当代中华文化为基础当代中华文化是指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经过不间断的“扬弃”运动,在保留合理内核的基础上,又融入了许多新的时代精神而形成的中华民族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它是当代中华文化,也是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1.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民族性上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名片,是民族特性的集中体现,深深烙印在民族灵魂的最深处,它对一个民族的心理特性、行为方式和思维习惯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中华民族特性的集中体现就在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此,只有把传统文化的根基筑牢,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才能稳固。2.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共有共识共享的效果要求看,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必须坚持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各民族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其成果需要各民族共同认可,共同接受,为各民族所共同享有。在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诸文化资源中,能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它是中华各民族在历史上共同艰苦奋斗凝结的结晶,被各民族共同享有和认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是“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共同体:一方面它对中华各民族产生辐射作用,对中华各民族都施加影响;另一方面,中华各民族的民族特色或多或少地都融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反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这样的一种双向互动使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能为各民族共同认可和接受。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使得它能够成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传统文化观念早已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也正是因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才能使得中华民族把其他少数民族融入其中,日益壮大,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和谐中华民族。建设中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年第11期有精神家园建设根基的重要因素。4.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要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合理地“扬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包含很多积极的因素,如“仁、义、礼、智、信”的传统核心价值正是今天所急缺失的,“以孝治天下”的中华民族极为重视孝道,这也是合理而必要的价值规范,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也有很多不合理的、消极的因素,已经与时代脱节了,并发挥着反面的消极作用,阻碍着社会的进步,对此则需要予以批判。如果不加区别地全部纳入到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去,必然使得精神家园里良莠不齐、稗草丛生。总而言之,“一个民族的文化,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的认知和感受,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3]。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需要合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奠定精神家园的根基。(二)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的经过历史检验的精神精华,它为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因而是一笔可资利用的丰富文化资源。中国共产党之刘伯承与小叶丹彝海结盟也是“民族团结和军民团结的典范,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胜利,是红军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见“彝海结盟纪念碑”碑文)。可见,革命文化的形成发展与民族群众的支持帮助是分不开的,能够得到各民族群众深层次的认同。革命文化也具有鲜明的民族特性,紧紧扎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贯穿革命文化的一根主线就是强烈的爱国主义,这与近代以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的国情有关,爱国主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的核心,也是把各民族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精神纽带。同时,革命文化也“引领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4],在“三位一体”的当代中华文化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革命文化凸显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和崇高远大的理想追求,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供了理想支撑。革命文化还是巩固意识形态安全的充分且必要资源。革命文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弘扬了中国共产党的牺牲与成就,论证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这一历史结论,因而能够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增进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和道路自信。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与增进“四个自信”相互促进,中国革命的成功为革命文化的合理性提供了最直接、最客观的依据,当然也能够成为“四个自32BIANJIANGJINGJIYUWENHUATheBorderEconomyAndCultureNo.11,2020信”的重要资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就是要为中华儿女厚植对中华民族最广泛、最深厚的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三位一体”的当代中华文化中最先进的文化成果,它在继承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基础上,把握住时代提出的精神要求,展现人性的光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过程中形成的,而当前中华民族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得来的,离不开任何一个民族的努力和贡献,因此,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年第11期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根基,为其在民族地区的建设提供了主要“材料”。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如果说民族文化是建设民族精神家园的“材料”的话,那么民族的核心价值就是支撑起这个家园的“顶梁柱”。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核心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逻辑关系我们要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进民族群众对“三位一体”的当代中华文化的认同,其关键就在于实现民族群众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与践行。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取了各民族精神内核的“交集”要素,兼容并蓄了其中的合理价值观念,是精神家园认同的润滑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样也吸取了少数民族的核心价值,以迪庆藏族为例,“向善”是藏区群众的核心价值,这一价值观念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亦有所体现。此外,诸如“爱国”“诚信”“和谐”等核心价值都为包括各少数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所认可。当然,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念也有糟粕因素,如“三纲五常”中的“三纲”,这些糟粕因素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已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摒弃,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为汉族群众接受认可,也同样为少数民族群众接受认可,可以在精神家园建设过程中发挥润滑剂的作用。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然是当代中华文化浓缩凝结的内核,那么它就必然是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文化不仅表现为歌、舞等一般的具体的形式,还表现为价值观念、理想信念等特殊的抽象的形式,这也是文化的本质性内容,是文化的核心精华。民族地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首先要回答的是要认同什么的问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了“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但认同这样的当代中华文化在内容上过于宽泛,不够细致,没有抓住核心要素,因而难以突出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当代中华文化的总结提炼,集中表达了当代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成为最广泛的价值共识和价值选择,正是精神家园的核心内容。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外化要求是精神家园的目的和归宿。文化所传达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一经形成,就在人们的精神世界中确定不移,并成为整个民族的价值规范。同时,价值观念等文化形式之所以区别于歌舞形式还根本体现在它的实践特性上。如果价值观念不能由内化而外化为人的行为TheBorderEconomyAndCultureNo.11,2020实践,仅仅停留在口号上或者只是纯粹的精神运动,那么这样的价值观念不具有任何效果与力量。正是因为价值观念可以外化为人们的行为实践,才使得它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讲,价值观是以实践为导向的,与精神家园的实践导向具有一致性。(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核心价值观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一个社会、一个民族虽然有主流的核心价值,但多元的价值观,包括消极的价值观一直存在,并在某种程度上冲击着主流核心价值,导致价值错位甚至价值缺失。在一些主要民族地区,价值的多元性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利益主体愈加区分开来,利益诉求也愈加多元化,从而决定了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另一方面,民族的多样性使得民族文化具有多样性,民族的文化区别也影响了不同民族间价值观念的区别。虽然价值观念具有多元性的特点,但建设中华民族边疆经济与文化2020年第11期TheBorderEconomyAndCultureNo.11,2020的空间和土壤,在坚决抵制消极腐朽的价值观念的同时,对中华民族的传统价值观念和西方社会的合理价值观念予以继承和认可。正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对多元的社会价值观念进行凝聚和整合,才使得它能成为社会的核心价值。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群体的价值取向产生导向作用。核心价值观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它对社会群体在价值目标的取向上产生一种引导作用,帮助大多数人对同一价值关系作出相近的价值判断,树立价值共识,以免不同群体在价值取向上发生撕裂,使社会陷入矛盾的对立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国家、社会和个人确立了明确的价值目标,指明了国家的发展方向、社会的发展目标和个人的价值取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国家政治力量的支持,得以广泛的传播和大力的倡导,已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产生紧密的联系,其核心主流地位越来越明显。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社会舆论的影响也愈加显著,社会舆论引导着社会群体的价值取向,是价值观念的精神力量转变为物质力量的重要表现方式。(三)民族地区的价值共识与价值选择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价值核心,在精神层面上的要求就是要使之成为各族群众的价值共识,作出相同的价值选择,并内化于心。价值共识和价值选择首先是在价值评价的基础上作出的。价值评价就是价值主体对价值客体如何满足其需要及满足的程度作出评判,价值主体与价值客体本身都是客观的存在,即主体的需要和客体的属性是客观的。评价主体受各方面的影响,如主体的认知能力、知识水平等,会对同一事实作出不同的价值评价,使评价结果带有主观性,影响了价值共识的确立。价值评价实质上是一种愿景,它并不是在追问价值客体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而是一个“应当”的问题,“表达的是主体肯定或否定什么的价值要求”。在国家、社会和个人等三个层面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达的是“愿不愿”、“要不要”“该不该”的逻辑追问,我们愿不愿我们的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我们要不要我们的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我们该不该做到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会作出肯定性的回答,并作为价值评价的标准。也就是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统一的价值评价标准。价值评价标准的统一是为了达成价值共识,作出相近的价值选择。如果社会群体不能在思想上首先达到统一,那么也就不可能在行动上达到统一,加剧社会群体分化,分散社会力量。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一个各民族共享共识共有的精神之家,其中的核心价值观也必然要成为各民族的价值共识,支撑起共同的价值理想。民族聚居地区一般存在多元的价值取向,价值观受民族文化、生活习惯、宗教信仰等差异因素的影响较大,往往会使得人们对同一事实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很难达成价值共识。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则承担起为各民族树立价值共识的任务,这个价值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统领着其他价值观念,为人们确立价值信念发挥着导向和规范的作用。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地内化为人们的内心信仰之后,人们就能作出相近的价值选择,并外化为行为实践。三、总结以“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核,把二者作为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基础

推荐访问: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现实表现 共同体 中华民族 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