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参考文献
2021年第3期总第519期TheScienceEducationArticleCollectsNo.3,2021SumNo.519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高校思政课程建设孔祥宇(国际关系学院教务处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北京100091)DOI:10.16871/j.cnki.kjwhc.2021.01.021摘要为了深入贯彻教育部印发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精神,该文以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意义为依托,以党中央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为理论依据,结合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客观分析高校思政课的现状,大胆探索高校思政课发展的发掘好思想政治课教育新思路、新途径,以期充分利用好、教学资源,培养更多的高质量人才。关键词人才培养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GuidingtheDevelop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withSocialistCoreValuesintheNewEra//KONGXiangyu本途径是开展校内思想政治教育。高质量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现了社会主义国家教育的优越性和科学性。1思想政治教育课对高校学生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文章《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中强调:“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思政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键课程,思政课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课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出能够做出正确价值选择的品行高尚的优秀青年。通过高校思政课实现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和掌握,有助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其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实现党的事业薪火相传。由培养高校青此可见,当代青年学生价值观的养成十分重要,年学生具备正确的价值取向[1],即确定了未来社会正确的主流价值取向。AbstractRelyingontheguidingsignificanceofsocialistcorevaluesinthenewerafortheeducationandteachingworkof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ispaperthoroughlyimplementsthespiritofthe"GuidingOutlineforCurriculum-based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nstruction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issuedbytheMinistryofEducation,objectivelyanalyzesthestatusquo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basedonthecentralgovernment"simportantexpositiononeducationasthetheoreticalbasisandcombinedwiththefundamentaltaskofenhancingmoralityandfosteringtalents,boldlyexploresnewideasandnewwaysforthedevelopment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andexcavatesandmakesfulluseoftheeducationandteachingresources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soastoachievethegoalofhigh-qualitytalenttraining.Keywordsnewera;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alentcultivation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当代青年:“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让理想信的信心,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当代高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小到人生道路的校学生,大到爱国之情、报国之志的形成,选择,都需要科学的思想引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引领的根2当代高校思政课的现状分析实践中忽视2.1形式上重视,中央和地方对于高校思政课的改革和发展制定了一系列的方案、意见,明确了具体要求。然而,在具体教学实施过狠抓落实,程中,部分高校在文件颁布初期往往积极贯彻、疲软,使教学质量出现“抽条”但是一段时间后就开始懈怠、现象。高校主管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对思政课教学不够重使得高校思政视,很少过问和深入了解思政课教学的进展,课教学流于形式。2.2思政课教师资源不足忽视思政部分高校重视“优势”专业教师的储备工作,课部门的师资队伍建设,使得思政课部门不仅在软硬件配备上落伍于其他专业系部,而且其教师队伍也没有实现配背一背就交差的守旧思齐配强,甚至还存在思政课念一念、维,认为谁都可以教,导致专业一线教师资源紧缺,敬业精神不足。走过场、走形式2.3重专业课、轻思政课,学校将学生安全、专思政课教学绝大多数为课堂教学,业课课量大、交通不便等现实问题作为阻断思政课社会实导致师生难以深践的理由,基本不安排校外思政实践教学,博物馆、烈士馆等很好的入参与教学活动,爱国教育基地、。目前,百十人的大课成为各思政教育实践场所成了“摆设”(编号:基金项目:中央高校教育教学改革财政专项———本科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工程“课程思政体系建设的机制探究”GJ20200124)。孔祥宇(1985—)研究方向为教育管理。作者简介:,女,河北唐山人,硕士,助理研究员,46大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普遍的教学方式,学生将课堂当作休息室、专业课作业室,更有甚者直接旷课,部分教师对此习以为常,本着“和平共处”的态度,照本宣科地讲解教学内容,导致思政教学枯燥乏味,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不佳。3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高校思政教学的重要指导作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总体目标和重点内容,明确课程思政的核心为全面提高人才的培养水平。《纲要》强调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校为单位,在所有专业课程中全面展开,将对社会主义的认识、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依法治国方针的落实、个人道德品质的塑造等作为思政课须教授的重点内容。同时,思政课教师本身应具备实施思政课教学活动的能力,能够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3.1实现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科学的世界观会引导人们运用科学的方法去改造世界。当代青年学生在新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学指导下,准确认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规律和历史必然性,能够实现对自身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改造”,从而提升对客观世界的判断能力,在复杂环境中准确站位,并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3.2培养青年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强化其使命担当思政课的教育引导是促使当代青年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充分理解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激起学好专业、服务祖国建设的积极性,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基本途径。当代青年能够将个人抱负和国家、民族的前途紧密相连,将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担当作为实现自身价值的最终归宿。3.3培养有专业才能、有报国热忱的社会主义新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对国家发展、社会进步、个人选择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使其自觉投身国家建设的洪流中,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富强添砖加瓦。4对高校思政课未来发展的思考4.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用科学思想武装思政课教师的头脑教育者先受教育。要实现高校思想政治课的科学发展,首先要统筹推进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使其能够更好地承担起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四有”好老师、“四个引路人”“四个相统一”“六个要求”都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提出的具体要求,也为教师在校进行教学实践提供了理论层面的根本遵循。通过学习,高校思政课教师要将科学理论与实践相统一,以引导学生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提高政治站位,树立正确的思想认识,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成为思想上、能力上都过硬的国家栋梁,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接过去、扛起来。4.2及时进行思政知识的更新根据学校专业建设的实际,合理制订思政课教学方案,教改教法注重社会实践与课堂教学的有机结合,实现专业课与思政课的科学搭配。同时,思政课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并进行认真研究,做出科学的、有针对性的解疑释惑。思政课要讲求时效性,对于我党一系列重要的大政方针,要及时、准确地贯彻到教学活动中,摆脱过去“书上有什么,就照本宣科地讲什么,考试就考什么”的僵化模式,与时俱进地增加思政课的时政信息量,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塑造学生的民族情怀,使青年学生在国家建设和民族发展的大潮中自觉坚持正确的价值原则。4.3以学校为单位,切实提升对高校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校、院两级领导班子要亲自抓思政课的学科建设,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解决思政课存在的突出问题。对深入教师、学生中获得的调研成果做细致的分析,并及时制订有效的解决方案,全面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诉求,促进优质资源在不同区域、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高校间共享共用。在校内营造重视德育教育、思政研究的氛围,开阔思政课固有的教学思路,拓宽思政课的授课途径,综合运用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个教育途径,给予思政课充足的学时与社会实践机会[3]。4.4引导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政教育工作鼓励高校将课程思政纳入教师招聘考核、岗前培训、教师日常考评、期末教学质量评估等指标中,鼓励、引导专业课教师参与思政教育工作,促使专业课教师充当思政工作导师,通过学生对其所在专业领域的学识认同,进而发挥全方位育人的协同作用。这将对高校思政课程产生极大的助力。4.5发挥党员和党支部的示范作用发挥榜样的力量,将学校内乃至社会上的优秀党员及其先进事迹作为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素材,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和桥梁纽带作用,组织学生赴思政教育基地参观、模范党员讲政治课等形式的教育活动。同时,校、院党支部活动向学生敞开,推进党的建设与思政教育工作同频共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党员的平凡与伟大,从而坚定自己的政治信念。5结语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贯穿其中,要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切实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让学生通过学习增学识、长见识,做到专业素质过硬、思想意志坚不可摧,将自己塑造成为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接班人,实现民族复兴、祖国富强的主力军。参考文献[1]陈秋玮.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研究[J].明日风尚,2019(10):108.[2]邢大海,岳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探讨[J].山西青年,2019(14):287.[3]于影,殷晓龙.文化多元化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探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9(1):42.编辑张效瑞47
篇二:《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参考文献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基础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关理论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国家宪法和法律法规为指导,以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求为指导,以学生发展的需要为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基础。
2.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机制
为了深化思想政治教育,高校应建立健全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机制。一是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校教育教学管理体系,以学校领导小组为核心,统筹安排,组织推进。二是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重要任务,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素质,拓宽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能力培训机会。三是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衔接的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学科教学体系,把学科教学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有机衔接起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科教学的互动融合。四是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纳入文体活动体系,把文体活动纳入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把思想政治教育与文体活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文体活动的互动融合。
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应该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党的建设”为核心内容,强调“国家安全、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生态文明”,注重“政治素质、思想道德、文化素养、法治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全民国家安全意识,培养学生的政治思想、政治行为、政治能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公民素养和国际视野,构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体系。
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实践,是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理想的重要途径。高校应结合学校特色,围绕学生发展目标和社会服务任务,积极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提高教学质量。
首先,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在实践中学习思想政治素养。其次,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融入到学科教学中,让学生在学科教学中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在学科教学中学习思想政治素养。再次,要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的评价体系,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的质量控制,保证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质量的提高。最后,要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融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在校园文化中学习思想政治知识,在校园文化中学习思想政治素养。
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学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是必要的。首先,学校应加强教师的思想政治理论培训,使他们具备较强的理论素养,能够更好地指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其次,学校应建立有效的教师激励机制,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有益指导。此外,学校还应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以便教师能够更好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最后,学校应定期进行教师的能力评估,以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篇三:《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参考文献
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高校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肖
洒(深圳大学
外国语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摘要:《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战略举措。高校外语教育作为重要的专业及通识教育课程,存在涵盖面广,受众多的特点。在外语课程里全面系统地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有助于守好意识形态阵地、解决“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有助于讲好中国故事、加强师德建设、纯洁教师队伍。关键词:外语教育;课程思政;高校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462(2021)03-0095-05DOI:10.13977/j.cnki.lnxk.2021.03.015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出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是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过程,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体系,全面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发挥好每门课程的育人作用,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2]高校外语课程范围广泛,涵盖了从各类外语专业课(比如英语的综合英语、英美文学、英语视听说等,以及日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等各类语种)、学科英语(English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一、引言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forspecificpurposes)、大学英语到硕士生以及博士生的公共英语。因此,外语课程可以说是高校里涵盖面最广、受众最多的课程之一,在该课程全面系统地实施课程思政教学不仅意义重大,更是刻不容缓。积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是高校外语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2013年,习近平在中德语言文化交流座谈会上指出:“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二、外语教育的重要意义聚力主要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掌握一种语言就是掌握了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学会不同语言,收稿日期:2021-05-03作者简介:肖洒(1979-),男,重庆人,深圳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华中师范大学在读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英语语言文学。《岭南学刊》2021年第3期·95·
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了解不同文化的差异性,进而客观理性看待世界。”[3]外语教育的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语言是文化交流的桥梁,掌握不同语言有利于进行有效的沟通,促进世界文明的彼此包容、和谐共生。其二,外语教育是建构我国对外话语体系的基础。作为一个致力于改革开放、致力于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解决方案”的泱泱大国,中国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国际责任。重视外语教育,既能让中国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促进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和互学互鉴,也有助于更好地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传递中国精神,从而让全世界更客观地、全方位地了解中国。其三,能为全球治理培养大量懂专业、懂语言的复合型人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中国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以英语为主的外语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中国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和各行各业今天的发展和外语教育是密不可分的,可以说,没有外语专业教育,就没有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4]外语教育增加了政府效能和国家竞争力,提升了国家和全民的整体外语能力,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专业外语人才,创造了数以万计的就业机会。我国有超过4.1亿人学过至少一种外语,近3.9亿人具有不同程度的英语能力。[5]教育部2020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和研究生在校人数共3031.5万人,除了外语专业课程,大学英语和研究生公共英语课程是所有学生必修的通识教育基础课程,涵盖面广,受众多。因此,在外语课程里全面系统地实施课程思政教学的意义不言而喻。这既有助于将价值观引导寓于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之中,从而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也是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养德才兼备的建设者的重要途径。三、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思政课程是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系列课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和方式,具有较强的意识形态属性。课程思政则是一种全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指在大学专业课程(非思政课)教学中,融入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行为规范等思想政治教育,即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知识传授过程中,使专业课与思政课协同前行、相得益彰,共同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无论是思政课程还是课程思政,它们所承载的育人职责、价值观、目标和使命都是一致的,因此具有一致性。然而,两者的侧重又有所不同。思政课程的政治思想内容是直接的、硬性的和显性的,理论性较强,课程思政则是以专业课、通识课、实践课及其他课程为载体,发挥它们的德育功能,将原有思政课程单一的、抽象的课程式教育向立体的、多维的、全方位的综合德育模式转换,有效地打破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孤岛”困境,解决好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两张皮”的问题,将其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融汇贯通,实现知性教育与德行教育、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的有机统一。作为思政内容理想的载体,与思政课程相比,专业、通识等课程具有其不可替代的独到优势。专业课教师与学生有着一致的学术爱好,交流更为频繁,容易建立起彼此信任的亲密师生关系,情感上也更易达到共鸣;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大学生建立一套完整的知识体系和框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运用常识和科学的思维方法进行独立思考。因此,以专业、通识等课程为媒介,教师将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人文情怀娓娓道来,更能起到水到渠成、润物无声、化盐于水的作用,让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为行,做到真信真用。(一)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守好意识形态阵地、解决“为谁培养人才”的问题互联网革命不仅是一场信息科技的革命,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革命,而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的迭代演进更是大幅提升了信息传输的速度和容量,进一步增加了人们与网络的黏性。以“00后”为主体的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技术快速发展而成长起来的一代,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工作都已与互联网深度融合。根据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96·
《岭南学刊》2021年第3期
马克思主义理论2019年中国青年网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1.56%的大学生每天手机上网时间超过5个小时。网络化成长经历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叠加使得当代大学生的生活总是充满着现实与虚拟的交织,拥有与过往完全不同的生命体验和社会化认知。互联网打破了文化传播的时空局限,成为当代青年学生思想文化交流与传播的重要场所。不同的政治立场、文化观念、道德意识、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以及各种暴力、色情、低俗信息和消极思想云集网上,渗透并影响着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这些不良信息往往披着华丽的外衣,具有很大的迷惑性,而大学生正处在价值观成熟的关键阶段,知识体系的搭建尚未完成,价值观塑造尚未成型,情感心理尚未成熟,且好奇心强,容易被新事物所吸引,被负面思想所占据。外语教育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属性。首先,外语是用来学习先进的科学、经济和信息技术等知识的必备工具。然而,不负载任何价值观念、意识形态的“纯粹的语言”是不存在的。因此,外语教育本身就肩负着帮助大学生识别与过滤不良信息、提高意识形态安全意识、构建思想上的防火墙的责任。其次,外语教育也关注专业的人文性,即以外国的社会、历史、文化、文学、思想、哲学以及伦理道德等为讲解对象,因此,只有加强外语教育中的思政因素,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才能做到在保持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前提下,对国外文化有选择性地引进、吸收,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吸收对自己有益的、适合本国发展的文化;才能培养大学生们对待不同文化的正确态度,做到“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取长补短、择善而从”,从而成长为既胸怀祖国又放眼世界、既洋为中用又不崇洋媚外、既学贯中西又拥有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我国网民人数已达到9.04亿,其中,大学生占比位列前茅。[6](二)外语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语言不只是交流工具,更是文化的载体、思考的延伸。从本质上看,外语学习就是一个跨文化学习与体验的过程。[7]然而,掌握目的语文化仅仅是外语教育的目标之一,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深刻理解母语文化,并能够以外语的使用习惯向其他国家进行传播,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但是长期以来,我国的外语教育主要是关注目的语的文化导入,忽视了本族语的文化教育,忽视了外语作为一门课程对学生认知能力和精神发展所起的作用。同时,作为从小就大量接触外来文化的当代大学生,不乏盲目模仿、推崇、宣传目的语文化者,甚至将母语文化视为过时、落后的代名词,片面追捧西方一切价值观。中华文化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发展的血脉,也是民族复兴的基石。毫无疑问,外语教育中母语文化的缺失会导致大学生既不能领略中华文化的优秀精髓和内涵、看清中华文明的优越性,从而缺乏文化践行的自觉性,也不能用目的语来正确地表达中国文化,顺利地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转换翻译,更无法科学系统地认识祖国和民族的本质和作用,从而产生爱国主义情怀。因此,要改变外语教育中本土文化失语的现象和“西学东渐”这种单向度的文化传播方式,就必须在外语教育中把立德树人作为工作中心,将坚守中国立场、弘扬中国文化作为工作开展的基础,以思政内容为道、专业知识为术,以道统术、以术传道,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多更好的中国声音,向世人讲清道明中国道路和中国制度,为全球治理提供中国方案,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与此同时,外语教育的“课程思政”建设还有助于我国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8]450毫不夸张地讲,外语既是国家发展的硬实力,也是国家昌盛的软实力,在维护国家战略利益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能力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国家整体实力的强弱。外语教育只有进一步明确国家利益导向,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从中华传统文化资源宝库中提炼素材、汲取养分,将其中的有益思想与时代特点和要求相结合,才能帮助《岭南学刊》2021年第3期·97·
马克思主义理论当代大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培养自己的责任心与使命感,以语言为媒介,自觉、主动、有效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给全世界;才能使他们深化文化价值认同、增强文化自信,真正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专业人才。信道。高校教师要坚持教育者先受教育,努力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更好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1]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再次指出,“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承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9]高校教师不仅仅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和中坚力量,是大学生知识的传播者,更是他们心灵的守护人、人生引路人,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道德观起着重要的作用。为师先修德,德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思想素质、道德水平、价值观念直接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复兴伟业。因此,高校教师要把政治素养、思想道德修养作为重中之重,放在首位。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首先就要强化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素养,引导教师自觉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增强自身责任感和使命感”[10],将强化教师思想政治与师德师风作为首要任务,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指明了方向。教师被誉为“塑造灵魂的工程师”,其言行举止皆是影响学生成长的无形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站在时代前列,具有坚定的信念、崇高的理想和高尚的品德,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历史使命感,自觉、自愿地把国家和人民对教育的要求落实到实际行动中。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传道者自己首先要明道、(三)外语教育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师德建设和纯洁教师队伍道德情操、有扎实的知识、有仁爱之心,不仅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更需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外语教育开展思政课程建设对外语教师而言是提升自我政治意识和文化素养的良好契机。“教人先教己”,教师既是教育者,同时又是研究者、学习者。在挖掘各类外语课程中的育人素材、梳理其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时,外语教师可以再次领略和学习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他们提升中西文化融汇贯通的能力,增强文化自觉意识和文化自信;有助于外语教师不断地厚植爱国情怀,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和我们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有助于他们保持敏锐的时代感,关注社会、关注国际形势,自觉、主动地发挥自身外语优势,更好地宣传中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成为一支国家和人民满意的忠诚、纯洁、有担当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四、结语对一个国家而言,外语教育是其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明显的国家政策导向。早在2013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思想工作,一项重要任务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这项任务之所以重要而迫切,将其放到国际舆论的大背景中来看就很清楚了。国际舆论格局是西强我弱,西方主要媒体左右着世界舆论。在这样的格局中,我们往往是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这个问题要下大气力加以解决,要增强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虽然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种局面有所改变,国际上关于中国的正面、肯定的舆论有所上升,但负面舆论依然不少。[11]外语教育不能只是帮助中国了解世界、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单行道”,更肩负着增进国际社会对中国道路的认知认同、提升国家软实力和国家形象、化解那些别有用心的境外势力制造的“中国威胁论”等负面国际舆论的历史使命。外语教育加强课程思政建设,有利于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彰·98·
《岭南学刊》2021年第3期“打铁还需自身硬”,要将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教师必须要有理想信念、有
马克思主义理论显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优势。课程思政是完成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回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问题的必备条件,也是充分开掘、传播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元素、解决外语教育中本土文化失语的有效手段。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对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教师要突破狭隘的专业视角,拥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深厚的文化知识、更广大的胸襟,不仅有“才”,更要有“德”,只有德才兼备、心系民族、心怀国家,才能做到以德服人、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才能将正确的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与人文精神水到渠成、润物无声地传播给青年学生。外语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不能仅仅流于表面,要通过搭建课程思政教学交流互鉴平台、组织开展各类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推广课程思政建设先进经验、外语教师与思政教师组成教师共同体等方式,将外语课程与思政内容有机结合、融合贯通,达到“1+1大于2”的效果。也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处于关键形成期的大学生们树立“四个自信”,培养他们的家国情怀,培养其世界意识和人文精神,将弘扬祖国文化的意识根植在心中,最终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2]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3]掌握一种语言就掌握通往一国文化的钥匙.[N].中国青年报,2014-03-30.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2020-06-01.[4]王立飞.英语教育再出发:英语专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与现实担当[J].山东外语教学,2019,(1).[5]郑咏滟.综合性大学外语专业复语人才培养探索———以复旦大学英西双语模式为例[J].外语教育研究前沿,[6]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20,(1).[7]沈骑.语言规划视域下的大学外语教学改革.外语教学[J],2018,(6).1589535470378587.htm,2020-04-28.(全文)[EB/OL].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8]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9]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10]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11]张峰.跟习近平总书记学讲中国故事[EB/OL].http://theory.rmlt.com.cn/2015/0831/401140.shtml,2015-建设者和接班人[N].人民日报,2018-09-11.site/A10/s7151/202101/t20210108_509152.html,2021-01-04.08-31.责任编辑:王升平,谢青《岭南学刊》2021年第3期·99·
篇四:《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参考文献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
一、思政课程的宗旨
思政课程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旨在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爱国精神、人文素养、责任感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准,增强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以适应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思政课程的基本原则
1、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坚持以培养学生的责任感为核心,坚持以实践为载体,坚持以质量为标准,坚持以社会实践为重点,坚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载体,坚持以教育成果为评价标准。
2、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是思政课程的主体,要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实践中体现学生的价值追求。
3、坚持问题导向,强调实践性。思政教学要坚持问题导向,以学生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强调实践性,以实践为载体。
篇五:《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参考文献
思政课堂Ideologicalandpoliticalclassroom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及对策建议佘鑫1 陈名红2(1.云南民族大学图书馆 650500;2.云南民族大学化学与环境学院 650500)摘 要:全面推行“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推进“课程思政”建设,需要高校准确把握“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内涵;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创新育人方法;把立德树人贯彻人才培养全过程,确保育人目标得以实现。关键词:高等教育;课程思政;思想政治工作;立德树人一、引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当前,顺势而为,加快推进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已成为高等教育界的共识,而“大思政”理念正日益深入人心,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目前我国高校的协同育人体制机制并未完全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还尚未完全形成。本文通过介绍“课程思政”的理念和基本内涵,深入分析新形势下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努力探索“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对高校构筑全方位“大思政”育人工作格局,不断提高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和水平具有重要参考意义。二、“课程思政”的基本内涵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阐述了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意义,明确了“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要求及重点内容,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做出具体部署和安排,提供了根本遵循“课。程思政”是指高校通过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并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把大学生思政教育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是高校破解长期存在的思政教育“孤岛”困境,思政教育与通识教育、专业教学“两张皮”问题,努力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大思政”工作新格局的重要途径和举措。简而言之,“课程思政”就是高校的所有课程都要发挥思政教育作用。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务必增强政治责任感及历史使命感,精心谋划,统筹推进,狠抓落实。三、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1.“课程思政”建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必然要求办什么样的大学、坚持什么方向、高举什么旗帜,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根本性和方向性的问题。我国高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核心竞争力的提高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智力支持,为中华民76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课程思政”本质上要求所有课程都承载思政教育功能、思政教育又寓于全部课程教学之中,是新时期高等教育重要的改革创新举措,它必将成为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抓手。各高校通过实施“课程思政”建设,把思政工作有效地渗透到学科、专业和课程体系建设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发他们为党、国家和人民学习的积极性和奋斗精神,从而高质量完成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2.“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和载体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其核心任务是培养人才,其重点是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各学科、各专业及各门课程的共同作用,要求高校要以育人为核心,科学建立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整合学科资源,增强教育合力。当前,除传统的思政理论课之外,高校普遍存在着重专业知识、重技能、轻思政教育的倾向,高校相关课程并没有真正担负起思政教育的重任。此外,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之间的实际分离,也造成了不同学科甚至不同专业的教师之间对话困难、相互误解、分歧甚至批评,高校育人合力仍有待加强,教育资源需要有效整合。随着社会的不断向前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及人类认识的不断深入,学科间的相互渗透、交叉等现象将日益成为常态。高校在实施“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中,应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整合所有学科资源,科学构建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新课程体系,从而形成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学一体化的高校思政教育新模式,确保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3.“课程思政”建设是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现实需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长远发展。目前,我国高校办学面临着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多元文化思潮碰撞交融、思想观念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等诸多挑战,教育的主体、对象、内容和方法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尤其是新一代大学生在思想、情感、观念、思维、心理等方面都发生了较大改变,他们先入为主的观念和认知决定了他们接受教育的方式不能仅仅依靠简单的灌输、空洞的说教,要因势利导、与时俱进。单纯依靠“孤岛式”思政课已很难适应高校思政工作的实际发展需要和德育目标的最终实现,高校迫切需要在确保传统思政课创新发展的同时,不断挖掘各门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把思政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之中,规划引领、有序推进“思政课程”和“课
程思政”同向同行,努力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大思政”格局,这是当代高校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重要任务,也是新时期高校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对策建议1.坚持和加强党对高校工作全面领导“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高校党委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牢牢担负起管党治校的主体责任。各二级学院党组织要勇于担当,积极行动,认真履行党建工作职责,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和服务功能,班子成员要甘为学院建设发展的铺路人,甘做服务师生的勤务兵,在坚守初心、勇担使命、奋力推进学院建设发展上新台阶,凝聚人心、努力提高师生福祉等方面奋发有为。一是要主动将党建与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有机融合,充分发挥党员教师特别是“双带头人”在思政工作中的示范引领作用,大力宣传和弘扬优秀师生典型,不断激励广大师生勤学敬业、创先争优;二是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充分发挥教室、党团活动室、图书馆、宿舍、走廊、餐厅等公共场所潜在育人功能,不断拓展和加强思政教育阵地建设;三是高起点谋划推进建设,使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发力,从而形成协同育人的良好效应。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在思政课堂上唱响主旋律、激发正能量、讲好中国故事,同时为“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坚实的学术支撑。要通过“课程思政”建设工作,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深入人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进课程、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四是要严把报告会、研讨会、讲座及论坛等审批关,确保正确政治导向,维护意识形态领域安全;五是要利用好课堂教学之外时间,组织开展师生面对面互动交流活动,促进师生和谐,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助力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育人意识,提升育人能力,创新育人方法教师是实施教书育人的主体,是课堂教学的第一责任人,也是“课程思政”理念的直接实践者,是推动“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力军。高校要确保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必须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要坚持不懈地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意识,提升师德素质及教书育人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豪感,引导广大教师做“四有”好老师,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用崇高的理想信仰引领学生,用深厚渊博的学识滋润学生,用宽广博大的胸怀关爱学生;二是要加强现有教师的培训培养力度,增强教师对“课程思政”理念的理解和认同,有效加强教师的育人能力,提升育人方法,使每一位教师能主动利用各自的学科、专业及岗位优势特点积极开展个性化思政教育工作,努力拓展思政教育的新空间和新载体,真正实现广大教师教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及服务育人;三是精心筑巢引凤,大力引进思政课高层次人才,同时应善于借力借智,聘请校外思政专家、党政领导兼任学校思政课教师,为“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提供丰富、优质的教师资源。3.把立德树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高校实施“课程思政”要注意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建立和完善规范有效的领导、管理、运行和评价等长效体制机制。一是要积极推进高校思政工作改革创新,构建系统完整的思政教育课程体系。注意把握思政理论课在思政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关键课程地位,不断推进思政理论课创新发展,使其充分Ideologicalandpoliticalclassroom思政课堂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又要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并融入课堂教学之中,实现传道、授业、解惑的有机统一。如依据各高校办学特色特点,广泛拓展通识课程的思政内涵,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热爱传统文化,自觉继承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不断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及综合素质,激发其创新思维,培养其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学科优势,深入挖掘专业课思政教育资源,加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引导学生加强自我修养,培养钻研精神,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及人格品位;二是要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严格规范教学秩序,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促进课堂教学育人常态化、制度化、规范化,切实提高育人实效;三是要推进课堂教学评价改革,不断完善教学评价体系,把思想引领和价值引导作为教师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科学评价课堂教学的思政教育效果,确保育人目标的最终实现。五、结语“课程思政”是新时代我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的突破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行稳致远的坚强保障,“课程思政”建设涉及每所高校、每个专业、每门课程及每位师生,任重而道远。各高校要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全面规划,逐步推进。要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全面把握“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和重点内容基础上,根据不同类型院校、专业及课程的特点,加强政策的精准落实和分类指导;要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师对所授课程的理解把握及课堂驾驭能力,深入挖掘每门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有机融入和细化到课程教学全过程,不断创新育人方法,真正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要建立和完善系统的“课程思政”建设效果评价体系,坚持统一要求和差异性评价相结合,循序渐进,久久为功。【基金项目】:云南民族大学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参考文献】[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2]齐鹏飞.课程思政:各门课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N].光明日报,20200616[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7)[4]何红娟.“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发展的内在逻辑及建构策略[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5)[5]高锡文.基于协同育人的高校课程思政工作模式研究[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7(12)77“课程思政”
篇六:《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参考文献
2020年,《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进入了新阶段。本文将从多个角度对这一指导纲要进行全面评估,并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帮助您更深入地理解这一主题。
一、从思政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谈起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出台,彰显了党和国家对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重视和紧迫性。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已成为高校教育的当务之急。
二、《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内容和要求
指导纲要明确了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和措施。强调要把握思政课育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出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再次,强调要注重整体把握、系统谋划,确保思政课程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要求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确保思政课程建设取得实效。
三、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作为一名文章写手,我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充满信心和
期待。这一指导纲要的出台,将有助于提高高校思政课程建设的系统性和科学性,推动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有力保障。我认为这一指导纲要的实施需要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只有共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思政课程建设的目标和任务。
四、总结和回顾
通过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全面评估和个人观点的阐释,我相信您对这一主题已经有了更全面、深刻和灵活的理解。这一指导纲要的出台,不仅将促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全面提升,也将为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以上内容为满3000字的简要提示,欢迎您继续阅读并进行修改补充。
五、指导纲要的实施和推进
指导纲要的实施至关重要,需要高校领导和教师们积极行动起来,确保思政课程建设取得实效。高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思政能力,确保思政课程的高质量教学。要注重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创新,使学生能够在思政课程中获得积极向上的引导和教育。高校还应加强教学管理,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思政课程进行定期评估和改进,确保思政课程建设能够持续有效地推进。
六、学生参与和反馈
学生是思政课程建设的重要参与者,他们的参与和反馈对于思政课程的质量和效果至关重要。高校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思政课程建设,可以设立学生代表,与教师和管理部门共同探讨和改进思政课程。高校还应该建立起学生思政课程的反馈机制,及时了解学生对于思政课程的评价和建议,以便及时对思政课程进行调整和改进。
七、社会资源的整合和利用
高校可以整合和利用社会资源,提升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影响力。可以邀请政府部门、企业界人士、社会精英等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社会责任感的人士参与思政课程的教学活动,为学生们提供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和经验。高校还可以利用各种社会活动和实践活动,为思政课程注入更多的实践成分和互动元素,提升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八、国际交流和合作
思政课程建设也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高校可以邀请国外专家学者来校交流和讲学,开展国际合作项目,共同探讨思政课程建设的经验和发展方向。通过国际交流和合作,可以拓宽思政课程的视野,提升思政课程的国际化水平,为学生们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和发展机会。
九、对《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深刻理解和反思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出台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
工作进入了新阶段,为高校思政课程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这一指导纲要的出台,对于高校思政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具体要求和措施,为高校思政课程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指导纲要的实施需要高校全体师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需要高校以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和支持。
十、展望和期待
随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实施和推进,相信高校思政课程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通过全校师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通过扎实的工作落实和科学的教学管理,我国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将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培养更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
十一、总结
通过全面评估和个人观点的阐释,我再次强调指导纲要的出台对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动力和活力。希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和支持,能够推动《高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落实和完善,为高等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篇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参考文献
基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
Abstract
Inrecentyears,undertheguidanceofthe"GuidingOutlineforCurriculumConstruc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epractic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hasmadegreatprogress.Englishcourses,asoneoftheimportantcourses,aremoreandmorevaluedbyteachersandstudents.Thepractic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Englishcoursesalsoneedsattention.Basedonthe"GuidingOutlineforCurriculumConstruc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Theory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thispaperproposesaresearchpathforideologicalandpoliticalpracticeinEnglishcourses.Theresearchpathincludesfouraspects,namely,theconstruc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English,theselec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content,thepromo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practiceinEnglishcourses,andtheevaluation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practiceinEnglishcourses.Throughthisresearchpath,wecanbetterpromotethepracticeofideologicalandpoliticalcoursesinEnglishandrealizethefullvalueofEnglishcourses.
本文是文章,主要介绍了基于《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英语课程思政实践路径研究。首先,根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
要》,本文提出了英语课程思政实践的研究路径,包括英语课程思政建设、思政课程内容选择、英语思政实践推动、英语思政实践评估等四个方面。其次,通过这一研究路径,我们可以更好地推动英语课程的思政实践,实现英语课程的全部价值。
推荐访问:《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参考文献 高等学校 纲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