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成长论文(7篇)

时间:2024-10-04 13:2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企业成长论文

  

  企业成长战略研究论文

  一、全球环境中的中国企业

  以全球视野审视中国企业,我们认为,中国企业的战略本质属性是弱小者、后来者,并有某些特殊性。在主流跨国公司理论中,对战略本质属性的全面、深入认识有一个隐含的假设,即以强大者和先行者为前提。但对中国企业而言,这个假并不成立。因此,对战略本质属性的认识是中国企业跨国成长战略思维的起点,它在较大的程度上决定了中国企业跨国成长的战略选择及其成功率。

  (一)中国企业是弱小者

  从全球视野来看,今天的中国企业总体上是弱小者。首先,从规模实力和技术优势来看,除极少数垄断型国有企业外,中国企业的规模小、实力弱;第二,从市场地位来看,除极少数全球细分市场冠军企业外,中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地位很低;第三,从品牌价值来看,中国企业的品牌至今还未进入“全球品牌100强”;最后,从商业规则来看,中国企业普遍缺乏参与制定商业规则的能力,只能遵守发达国家跨国公司制定的商业规则。

  这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我们必须正视这个现实。我们不仅要从自身历史发展中看到中国企业的日益强大,而且还要从全球视野看到中国企业的弱小现状。只有这样,中国企业才能认清自身在全球环境中的位置,才能找到进一步成长的起点。认清“弱小者”这个现实,并不是表明我们甘当弱小者。恰恰相反,这是中国企业日后成为“强大者”的前提。反过来,如果我们现在就以“强大者”自居,中国企业日后就难以成为全球市场中的“强大者”。这不仅是一种辩证思维,而且还被历史所证实。

  资源有限是弱小者的本质特征,“长袖善舞”是强大者的主要体现。区分强大者与弱小者,是企业战略的前提,更是企业跨国成长战略的前提。但遗憾的是,我们所熟知的来自美国的主流企业战略理论并非如此。如果我们仍然是以美国主流企业战略为指导,实际上就是以强大者战略为指导,中国企业就难以制定和实施适合自己的战略,也就难以实现成为“强大者”的宏伟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到适合弱小者的战略,即如何从弱小者成长为强大者的战略。

  (二)中国企业是后来者

  强大与弱小主要是在某个时点上,从规模实力、市场地位、技术优势、品牌影口向力等因素比较而言的;先行者与后来者则是从时间历程来看的,先行者是行业/市场的开拓者,而当后来者进入市场时,已有一批先行者早就存在。

  对“中国企业是后来者”这个判断,估计不会有人反对,因为大家都能够看清楚这个历史和现实。第一次工业革命从欧洲开始,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信息革命都从美国开始,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一直远离世界工业和信息革命的潮流。只是在近30年的时间内,中国企业才加入到这一潮流中,扮演着一个明显的后来者角色。

  中国企业在知识产权领域面临的困境,是作为后来者的必然现象。先行者作为行业/市场的开拓者,通常拥有自主的知识产权,而后来者的技术依赖特征明显,从先行者引进技术是其成长的起点,随着后来者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先行者与后来者之间的技术差距不断缩小,先行者就会感到明显的威胁,它们就会以知识产权为武器来打压后来者,从而保护自己的利益。

  后来者拥有的“后发优势”是学术理论界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但我们认为,后发本身并无优势,后来者只有拥有学习与创新能力之后,才会有优势可言。学习是后来者的“必修课程”,中国企业是优秀的学习者,在不到30年的时间内,我们走过了西方企业上百年的历程。在学习基础上的创新,是今日中国企业面临的最大挑战。只学习不创新,后发优势难以形成和发挥,也就无法“后来居上”。

  先行者与后来者的不同地位决定了战略思维的差异。如果一直模仿先行者而无战略创新之处,后来者就无法取得实现“后来居上”的目标。在全球复印机市场,美国施乐公司是先行者,许多大型企业(美国GE、IBM、柯达等)以后来者身份进入市场,一直模仿先行者施乐公司的战略,其结果是全部以失败告终。后来者只有在战略上有所创新,才能在市场上取得合适的位置。日本佳能进入全球复印机市场时是一个后来者,战略创新使其“后来居上”,最终成为全球复印机市场的领导企业。美国的沃尔玛、西南航空、戴尔电脑等都是后来者成为领导者的成功案例,战略创新的作用是第一位的。

  中国企业要“后来居上”,就必须在战略上有所创新。战略创新的首要任务是突破原有的战略思维定势,这个思维定势的核心是“我也是”(MeToo),即模仿主导的思维模式。在中国这种思维模式形成于20世纪80年代,在其后的20年行之有效,得以强化。1998年过剩经济来临,2001年中国加入/ODM是嵌入战略的典型行为,代工企业按委托企业对产品和过程的指标要求进行生产,产品冠以委托公司品牌进行销售。典型案例是鸿海(富士康)集团在众多lT产品市场,都是采取OEM/ODM方式,把自身的业务牢牢地嵌入外国跨国公司的价值链中,占领了较大的“制造环节份额”。

  四是针对“新技术带来的新市场”的“抢先”战略,即看准行业和市场的发展趋势,利用中国企业的技术积累和比较优势,抢先开发下一代新技术,抢先(至少同步)进入新技术带来的新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典型案例是华为公司在全球3G设备市场、敦南科技在全球使用CIS的影像感测器市场等。

  以上4种战略是中国企业成长战略的主要类型,而且是基于作为竞争者的外国跨国公司不同市场格局所做的划分。

  对作为战略主体的中国企业来讲,上述4种战略在企业实践中往往是混合使用的:敦南科技在全球影像传感器市场,既是利基战略(使用CIS的影像感测器),又是抢先战略(先于强大竞争者开发出CIS产品,从而替代CCD产品);万向集团在全球万向节等汽车零部件市场的战略,既是利基战略(基于万向节产品和市场),又是嵌入战略(把万向节等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务嵌入外国大型汽车整车制造商的供应链中),还采取了承接战略,在海外收购老牌汽车零部件制造和分销商;格兰仕集团是中国制造业的典型代表,它在国际化经营中采取了“四管齐下”,专注于微波炉市场是利基战略,采取OEM/ODM为外国跨国公司贴牌生产是嵌入战略,在全球率先开发光波微波组合炉是抢先战略,把外国跨国公司生产线搬至国内是承接战略。如果再在海外并购外国跨国公司的业务或资产,那么格兰仕就是中国企业成长战略的一个“完美”案例。摘要:全球环境中的中国企业既是弱小者,又是后来者。全球化条件下中国企业的成长战略要关注有4种类型:针对外国跨国公司“无心关注”市场的“利基”战略、针对外国跨国公司“被迫放弃”市场的“承接”战略、针对外国跨国公司“严防死守”市场的“嵌入”战略和针对“新技术带来的新市场”的“抢先”战略。

  关键词:全球化企业成长战略

  在全球化条件下探讨中国企业的成长战略,需要全面深入且具体地思考以下几个问题:在全球化环境中,中国企业处在什么样的起点位置上在全球市场中,已占据较大市场份额和拥有技术优势的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战略有什么样的特点及其变化在外国跨国公司云集的全球市场,中国企业有哪些跨国成长的机会这些机会的性质和特点是什么中国企业如何抓住这些机会,采取哪些有效的行动才能成为一家有竞争力和影响力的跨国公司

篇二:企业成长论文

  

  企业成长研究论文

  企业成长是指企业在持续挖掘内外资源潜力基础上所展现出来的整体扩张态势。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企业成长研究论文,供大家参考。

  企业成长研究论文篇一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三十余年以来,各种经济形势的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中国化工网为例,对中国中小企业的成长路径做一初步研究。

  【关键词】中小企业;成长路径;战略

  一、问题提出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整个市场经济日趋完善。中小企业拥有了更为广阔的发展平台。然而,由于历史原因,我国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战略管理不到位这一问题,战略管理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决定企业的市场定位。正是由于战略管理不到位,成长战略方向失误,才出现企业普遍寿命较短,百年老企业屈指可数,企业平均寿命不到10年这一现象。许多企业在经过创业之初的拼搏、奋度之后,拥有了一定的社会资源,取得了一定的市场地位,但由于战略管理层失误,日常运行管理不到位,当企业进入上升、发展通道之时,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本文结合中国化工网的具体案例,对中小企业的成长路径做一初步研究。

  二、案例分析

  (一)网站简介

  中国化工网(CCN)是中国第一家专业化工网站,也是目前国内客户量最大、数据最丰富、访问量最高的化工网站。集网络贸易、行业媒体、专家技术于一体,是行业电子商务门户和专业搜索的完美结合体。倡导专业化发展方向,致力在专业服务上做深、做精,是专业化工信息服务与电子商务的领头羊。中国化工网以强大的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和服务体系逐步确立了其行业权威的地位。

  (二)网站主要发展历程

  1.1997年10月,毕业于沈阳工业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孙德良从国内早期网络公司“讯业”辞职,开始创业,于1997年11月,开通国内第一个专业化的垂直化工网站ChinaChemicalNetwork,此即为“中国化工网”最早的版本。

  2.1999年10月,开通“中国医药网”。2000年5月,成立山东办事处;6月,成立上海办事处;10月,成立广州办事处。至此形成了辐射全国的市场与服务体系。2000年8月,成立杭州中化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3.2001年11月,应诉日内瓦,在入世跨国知识产权第一案中成功击退澳大利亚最大的化工集团ORICA公司,赢得周转四大洲六个国家的世界传奇域名www.省略,成为人民日报、新华社、中新社、YAHOO、新浪等主流媒体关注的焦点。

  4.2001年12月,基于www.省略域名,推出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的新一代B2B电子商务平台。2002年3月,对www.省略进行改版,形成集信息提供、专业引擎、B2B交易系统为一体的面向国际的化工门户平台,并开始市场运作。

  5.2002年3月,开通并运营中国纺织网。2003年2月18日,国际纺织网全面推出。2004年6月,公司正式更名为“浙江网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公司推出国内最大的专业化工搜索引擎,集化工产品搜索、目录搜索、网页搜索为一体,拥有100万个化工产品、8万家供应商库、5万个化工专业化工站点、1000万个化工网页的化工数据库。

  (三)网站成长路径研究

  中国化工网在企业上升发展时期,审慎地确定企业的成长战略,分析企业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成长战略。当时由于“讯业”经营不善,孙德良毅然辞职,他看到了中国网络发展的广阔前景以及江浙从事化工、染料、医药、农药的企业普遍缺少交易的信息中间平台,有了创业的念头。父亲听到他这个想法后,将家中房产变卖取得2万元钱,孙德良就是利用这2万元,创办了目前国内客户量最大、数据最丰富、访问量最高的化工网站――中国化工网。

  在网站的成长阶段,中国化工网遭遇到的一个最大的困难在于一场由www.省略域名所有权导致的跨国知识产权争端。2001年4月,澳大利亚最大的化工企业Orica公司同瑞典一家网络公司VDAB达成将几易其主的www.省略域名转让给Orica公司的协议。然而,Orica公司未按注册规定向域名注册服务机构NSI及时付费,因而于2001年8月30日被NSI注销。按规定,域名被注销后任何人都有权重新注册使用。2001年8月31日,该域名被韩国一家互联网公司DomainAgent.com成功注册。

  2001年9月3日,孙德良考虑到中国化工网对商标CHEMNET在互联网上的使用延伸及保护,随即同韩国的这家公司联系可否转让。经洽谈,双方于2001年9月5日在上海签订转让协议,中国公司将该传奇域名以较低的价格购回杭州。

  然而,2001年9月9日,孙德良收到了一封发自澳大利亚的律师函,上面写着:www.省略域名为澳大利亚Orica公司所有,Orica公司对贵公司擅自使用该域名的行为表示严正抗议,希望贵公司立即归还域名并限24小时答复,否则,Orica公司将诉诸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仲裁。10月5日,孙德良收到了WIPO用寄来的书面应诉通知及Orica公司的投诉书副本。至此,一场由www.省略域名所有权导致的跨国知识产权争端拉开了大幕。经过10多天准备,孙于10月19日向日内瓦WIPO递交答辩状,对所有指控一一驳斥,并陈述了大量事实和国际法依据。同时向澳大利亚公司传送答辩状副本。10月24日,杭州公司收到WIPO的确认函,指出将有专家组择日裁决。10月31日,Orica公司请求WIPO延期裁决,称将同答辩方寻求通过商业途径解决域名纠纷。11月1日和12日,WIPO两次通知Orica公司,如需要延期裁决,请递交书面请求,并限定了最后时间。至此,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起知识产权纠纷案以中国公司旗开得胜而结束。传奇域名www.省略正式落户中国。

  目前,中国化工网已经处于成熟阶段,是目前国内客户量最大、数据最丰富、访问量最高的化工网站,是行业电子商务门户和专业搜索的完美结合体。倡导专业化发展方向,致力在专业服务上做深、做

  精,是专业化工信息服务与电子商务的领头羊,确立了其行业权威的地位。

  三、结论

  通过中国化工网这个案例,可以看出:合理的成长战略不仅能够使企业获得超常发展,而且可以使其起死回生。企业应有计划、有步骤地规划末来成长战略,依据企业的特性、核心能力来决定战略目标,充分伸张企业的个性,使得竞争对手无法与之竞争,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有计划地选择、引进适合企业发展的管理人才,搭建企业的组织管理平台,建立企业管理层有机决策团体,建立监督制约机制,通过有序的决策程序来制定成长战略,使得日常管理有序化、科学化,以适应不断发展的要求,为企业能够长寿、能够脱颖而出打下基础。

  综观中小企业发展过程,都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创业、生存、发展,学习、摸索和掌握适合自己事业发展的经营理论和方法,并使之立竿见影的实战智慧,是他们不断生存、壮大的根本动力。作为中小企业的创业者也应该多从这些方面出发,制定科学合理的战略,使企业得以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刘琳娜.中小企业成长战略与企业持续发展关系[D].西北大学,2002.[2]张勇.关于中小企业竞争和成长战略的研究[D].北京.对外经贸大学,2005.[3]郭鹰.民营小企业的竞争力与成长战略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企业成长研究论文篇二

  【摘要】本文首先大略总结历史前后国内外研究对于企业性质认识的历史进程,其次从经济、管理两个不同角度概括研究者们对于企业成长在社会中的功能,随后描述近代对于中小企业研究的程度水平上,关于中小企业成长生命周期的理论。最后大略概括出我国目前中小企业的发展现状。

  【关键词】中小企业

  企业成长

  企业生命周期

  一、引言

  在现在世界的发展水平,能够成为社会生产基本单位已经不再是个人,而是至少有几人组成的组织,而组织的名称人们名为企业。就目前现有的文献研究中,不管是经济角度还是社会学或者管理学角度,对于企业的实证或理论研究只增不减。钟幼茶(2007)总结,中小企业成长问题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也是一个长久性的问题。说是一个世界性问题,是因为不管是专业性的文献研究,还是期刊文摘,总会涉及了解到包括美国、英国之类关于中小企业的话题,同时在发展中国家更是在市场不成熟的条件下,更是注重中小企业的成长模式。中小企业的发展,不仅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成长关键所在,也是未来发展到的希望所在。

  我国处于发展中国家行列,中小企业数目庞大,并且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截止2010年数据,我国工商登记的中小企业数目已经超过1000万户,占总体数目的99%。国民经济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中小企业的贡献。

  二、企业成长理论综述

  (一)企业性质理论综述

  企业是什么?早期的理论是从简单唯一的经济角度去解释企业。西方古典经济认为企业是追求盈利的经济实体,企业成长的目的是为了追求规模经济带来的利润最大化。其中代表人如科斯(1776)解释,企业的显著标志是对价格机制的替代,市场交易的内部化。而发展到现在,人们更接受从管理角度解释企业,比如德鲁克(1964)认为企业是由人而不是各种力量创建和管理的。他解释不能单纯的用利润来说明和评价一个企业,而且任何企业的第一项考验不是使利润最大化,而是获得足够的利润来应付经济活动中的各种风险,从而防止亏损。他的理论大多数人接受主要是他考虑到了不但是利润的问题,也考虑到了企业和企业家的道德理论领域。迈克尔.波特(1982)在竞争战略中虽然重在企业视角分析各种竞争对手,但他很明显的不仅是考虑利润追求的最大化,而是开发五力模型、SWOT分析等理论工具企图在企业发展中寻求利润和相关者之间的平衡。

  (二)企业成长理论综述

  企业成长,刘力钢(2003)认为是其通过企业内部系统功能从不断走向成熟的实现。企业通过内部技能的不断调整从而适应外部环境变化,最终实现企业的发展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国内与国外学者研究企业成长有两个很大的不同点。国外学者如爱迪斯(1989)把企业划分为有限的生命期限,他把企业类比为生物,分为企业初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迈克尔波特(1982)在这个企业生命周期基础上总结出不同的竞争机制和资源调配。格瑞纳(1972)的研究中,他将企业的成长分为五个阶段,并且认为每个阶段都面临特殊的危机,企业的成长过程就是不断的解决这些危机。总之,不管如何划分,前提他们认为企业成长遵循着这样的一个过程规律,诞生、成长、衰退。

  国内学者也认同并且使用企业生命周期的理论工具。不同的是他们在生命周期上有所改进,认为企业生命周期是可以无限的,可持续发展的,即“拥有无限生命的生物”。具体来说改进的方式有两类:一类如刘力刚(2001),他把企业的经营目标和未来扩张能力相结合考虑,回答企业最优化、生存性、持续性三个问题来区别短期利益与长远发展,最终实现延长企业的成长期和成熟期,甚至可以是无限延长。他认为企业持续发展有三个要素:注重产品开发和技术创新;加强战略管理;适应市场需求,实施营销创新。另一类是在生命周期之后在分类。如陈佳贵(1995)在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基础上,将企业成长划分为:孕育期、高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蜕变期。他认为企业是否具有蜕变并持续发展的可能性,关键看四点条件:管理体制是否变革;经营战略是否调整;是否注重产品或者服务的研究开发;是否注重管理方式的创新和职工的培训。梁文潮(2003)总结企业成长可通过创新、变革和强化管理等手段积蓄、整合并促使资源增值而追求可吃持续发展。

  美国学者唐纳德.索尔说:一个最普遍的同时又是最令人费解的企业现象是,当成功的公司面对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时,他们经常不能做出有效的反映。面对以新技术、新产品新战略武装起来的竞争者,他们往往无力自卫,眼睁睁看着销售额和利润下降。最优秀的雇员离

  开公司以及公司股票市值下跌。有些公司回复元气,但一般是在经历了痛苦的下滑和重构之后。产生这一问题的关键问题是企业的惰性。反过来说,假设企业能够在成熟期依然注重管理、战略、产品的创新,是存在延长成熟期的可能性,也可能在衰退之后进入蜕变的可能性。

  三、我国中小企业现状概括

  陈兴淋(2011)把我国中小企业按创业起始目的进行了分类:生存型、企业家型、和关系型。生存型是指为了解决自身及相关人群的就业问题,企业家型是为了企业的发展,源于创业的动机,关系型是指创业者通过经历中累积一定的关系资源,通过创业活动将这些沉淀的的关系资源转为现实可流动的资源。他认为我国中小企业起初多是生存型和关系型,这是发展中国家的特征,特成熟的市场应该更多属于企业家型的企业。我国随着经济发展越加成熟,企业家型中小企业逐渐成为创业的主流。

  吕一博,苏敬勤(2010)利用企业网络理论和中小企业成长关系模式结合,总结出企业成长有关的社交网络、声誉网络、合作竞争网络、营销网络、和技术网络几个维度的关系。他们研究认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偏重于社交网络、声誉网络和营销网络。合作竞争网络和技术合作网络的发展水平较低。

  马永红(2011)通过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实证调查,把企业成长分为内在素质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其中内在素质包括企业家素质、市场开发力、技术创新能力、制度创新能力,外在环境因素包括公共政策和法规、融资环境、人才市场和机制。他认为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环境下,这些因素企业发展所必须注重和解决的。

  企业成长研究论文篇三

  摘要:从饭店企业的服务生产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两方面分析了饭店企业成长的一般机制,进而研究饭店企业成长对服务生产的投入要素和产出要素的特殊要求,在此基础上提出饭店企业各生长周期的战略重点。

  关键词:饭店企业

  成长机制

  投入要素

  产出要素

  饭店企业是旅游业的支柱行业之一,对旅游者结构和数量的变化,饭店业的反应最为灵敏。饭店产业化规模较大,投入资金也较大,但过度投资使我国饭店转入买方市场,进入了微利时代,饭店间竞争激烈。制定科学的发展战略是保证饭店企业顺利成长的必要条件,如何揭示饭店企业的成长规律,为饭店企业制定发展战略提供科学依据,已成为饭店行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饭店企业成长机制研究

  饭店企业成长机制包括影响饭店企业成长的基本要素和这些要素在其成长过程中的相互关系和作用。

  (一)影响饭店企业成长的基本要素

  影响饭店企业成长的基本要素划分为服务生产的投入要素和服务生产的产出要素。

  服务生产的投入要素由服务者的服务生产投入和顾客的服务生产投入构成。服务者要完成一个服务过程并最终满足顾客的消费需求,一般需要进行人力资源投入、物质资源投入、技术资源投入、信息管理投入、组织管理投入。饭店顾客的服务生产投入也包括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在饭店业生产领域,顾客并不只是一个服务需求的来源和服务的被动接受者,也是服务生产投入的一个重要来源。顾客通过表达需求,与服务者之间共享饭店服务的专业知识,并在服务过程中提供了部分投入。比如顾客所投入的时间、个人努力、精力及情感等。

  服务生产的产出要素分为服务者的服务产出和顾客的服务产出两个部分。服务者的产出要素包括服务的数量和最终产品和服务。顾客的服务产出包括顾客的数量、顾客的满意度与忠诚度、顾客的质量评价。服务生产的产出要素决定了服务生产的投入要素利用效果。

  (二)饭店企业成长要素的作用机制

  在饭店企业成长过程中,资源的投入不断推动饭店战略的制定和实施,以及其对资源利用的控制和创新。服务产出的结果又为改进投入要素水平及其组合方式奠定了基础。服务生产的产出要素使投入要素不断得以创新,形成新的生产投入基础,而新的生产投入基础又导致饭店企业新的成长过程。这就是两种要素在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作用

  机制。

  二、我国饭店企业成长特性研究

  (一)饭店企业成长特性分析

  1.投入产出不稳定

  建设一家五星级饭店的平均花费在2.8亿人民币左右,然而国内星级饭店目前仍处在微利甚至亏损时代。高星级饭店的房地产价值凸显,各种机构对星级饭店的投资十分狂热。饭店员工综合素质直接决定产品的质量,饭店产品的质量比其他行业更难以衡量。

  2.创新能力差

  企业的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强大动力,人力资源是企业创新能力的核心。我国饭店企业薪酬低、人文环境差、用人机制较封闭,对高素质人才吸引力弱。

  3.进入、退出壁垒不断提高

  随着城市、景区地价的提升、人力成本的提高、政府政策的限制及网络技术的应用,饭店业的进入壁垒也相应提高。同时饭店业的退出壁垒很高,缺少产能过剩的退出机制,加上大多数饭店是房地产转型的最后一步,因此,当企业经营不善的时候,很难再转型从而面临破产。

  4.敏感性强

  经济形势良好,外出旅游活动的人数增多,饭店的经济效益会变好,但是在金融危机或者存在自然、人为灾害的情况下,外出旅游、商务活动的人数会急剧减少,这势必造成饭店效益的下滑。这说明饭店企业的发展对外部环境有极强的敏感性。

  5.面对竞争激烈的国际化市场

  目前,中国有外资星级酒店500多家,国外快捷酒店也积极在中国各地布点,抢占市场。外资酒店因其较高的知名度、良好的服务和完善的网络预订系统而拥有大量的忠诚消费者,这使得我国饭店企业的发展更是雪上加霜。

  (二)服务生产投入要素特性

  如前所述,服务生产的投入要素包括服务者的投入和顾客的投入。

  由于本文是从服务者的角度来研究其服务生产的,因此以下仅对服务者的投入要素特性进行综合分析。

  1.饭店服务投入成本类型及其对服务生产的影响

  根据投入要素对饭店企业成长的影响程度,可以将投入要素成本分为四种类型:良性成本、恶性成本、必备成本和损害成本。良性成本与顾客的质量具积极相关;恶性成本则表现为不必要的成本,其并不直接影响顾客对产出的知觉;必备成本是服务生产启动的基本投入;损害成本对顾客的质量知觉具有直接影响,但其与良性成本相反,增加它们反而会降低顾客质量的知觉水平。

  2.饭店服务者服务投入的性质

  (1)服务生产投入定义困难

  首先,难以确定在服务过程中服务人员使用的服务类型;其次,与传统的生产资源投入相比,饭店企业的服务投入面临着更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因此定义和测量服务投入变得非常困难。最后,饭店业属劳动密集型企业,员工的个体服务差异影响着饭店企业的服务生产质量。

  (2)服务生产投入的数量和质量对服务产出的影响

  对于饭店企业而言,减少服务会直接影响到顾客对服务产品质量的感知,因而服务产出的质量和数量与服务投入的质量水平之间的平衡至关重要。饭店在生产过程中要合理节约生产成本就要将良性成本从恶性成本中分离出来。

  (三)服务生产的产出要素特性

  饭店企业的服务产出不仅是服务生产过程的结果,也是服务产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概括起来,服务产出要素具有以下特性:

  1.服务产出难以界定

  在服务生产过程中,服务产出通常是有形结果和无形结果的综合体。此外,由于服务者和顾客的个体差异,服务产出存在很大的异质性。因此,很难界定服务产出的概念。

  2.服务产出的质量受外部影响

  由于饭店企业产品的特性,其服务产出数量通常直接依赖于实际的销售量。因此,其服务产出的数量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很大。

  有关企业成长研究论文推荐:

篇三:企业成长论文

  

  论文-民营企业成长的实质和原因的分析

  摘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本文通过对民营企业成长的实质和原因进行分析,旨在揭示民营企业获得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一、引言

  民营企业是指由个人或少数股东投资并经营的企业,它们在中国经济体系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然而,民营企业的成长过程面临着许多挑战,如资金短缺、市场壁垒、人才竞争等。因此,了解民营企业成长的实质和原因对于我们更好地支持和促进这些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二、民营企业成长的实质

  1.创新能力:民营企业擅长创新,不断提出新的产品、服务和商业模式,满足市场需求并保持竞争优势。

  2.灵活性: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灵活性,能够迅速调整策略和运营模式,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从而更好地应对市场风险。

  3.高效运营:民营企业注重效率,通过优化内部流程和资源配置,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盈利能力的持续增长。

  三、民营企业成长的原因分析

  1.市场机会:中国市场潜力巨大,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为民营企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2.创业精神:民营企业家具有创业精神和敢于冒险的品质,他们愿意承担风险,追求自己的事业梦想。

  3.产业转型升级: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技术进步,传统行业面临转型和升级的压力,民营企业能够更好地应对这一挑战并实现长期发展。

  4.优惠政策支持: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包括减税降费、简化审批程序等,为民营企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四、问题与展望

  尽管民营企业在成长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如融资困难、创新能力不足等。因此,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民营企业的支持,提供更多的金融和政策支持,培养和引进更多的创新人才,促进民营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结论

  民营企业成长的实质在于其创新能力、灵活性和高效运营,而市场机会、创业精神、产业转型升级和优惠政策支持是其成长的重要原因。通过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问题,我们可以进一步促进其发展,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

篇四:企业成长论文

  

  企业成长模式研究论文

  1文献回顾

  从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提出社会资本概念以来,经济学界对社会资本的关注向两个方向在发展:一是从宏观角度研究区域性经济发展。1988年,美国社会学家Coleman认为,社会资本是产生优势利益的社会结构功能。这是第一次将社会资本这一概念与经济学理论结合在了一起,从而引起了经济学界对社会资本产生、发展、效用进行研究的兴趣。Putnam则对宏观社会资本如何通过凝聚力和关系网络来影响区域经济发展速度进行了探讨;二是从微观角度研究社会资本对企业经营和战略的影响。Burt专注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结构洞”理论,他认为,某些个体与其他个体发生直接联系,而与另外的个体无直接联系,这种无直接联系的现象就象是整个社会关系网络中的“空洞”,这就是“结构洞”。Burt认为,谁能与结构洞两端的个体(或组织)都建立起关系从而跨越结构洞,就可以同时运用二者的资源,并因此获得竞争优势。

  国内学者对于社会资本的微观角度研究也较为深入。杨雪冬认为,社会资本在中国问题研究中之所以富有价值,原因有二:一是中国文化强调社会的优先地位,社会关系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特征使得西方学者用社会资本概念分析东亚和中国的经济发展原因时得心应手;二是对社会资本的研究倡导人本主义精神,有助于研究学者跳出理性选择范式和新古典经济学的桎梏,更加全面深入地理解市场经济以及建设市场经济所需要的社会道德基础和政治文明基础。我国学者较有代表性的研究成果包括边燕杰、邱海雄就企业管理者背景与企业创业成功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及其后张其仔对企业社会资本投资策略的研究,且后者更多地具有了“中国特色”。

  很长一个时期内,学术界关于企业成长阶段性的理论研究较多地采用了Ichak.Adizes的研究结论。他把企业生命周期分割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以及官僚期和衰退期。不过,他的分析思路基本上是围绕着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视角展开的,探讨各个不同阶段内企业成长障碍的表现,进而提出克服成长障碍的对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理论界开始关注社会资本对创业和企业成长的推动作用,如Walker、Kougut和Shan借助于对

  企业社会网络稀疏化演进模式的研究,认为企业成长中选取不同的社会网络拓展模式将会导致不同的成长趋向;Abell、Crouchley和Mills通过对1955~1990年间英国私营企业创业成功率时序数列的实证分析,揭示了许多对创业型企业成功率产生影响的因素均可以纳入到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的分析范围。中山大学的王王君、姚海琳、赵祥把社会资本区分为个人关系资本和集群网络资本,研究了在相对静态条件下两种资本与获得创业成功之间的关系。

  目前可以把那些持续型成长企业的生命周期浓缩为三个阶段:初创阶段(孕育、婴儿期)、巩固发展阶段(学步和青春期)和扩张阶段(盛年期)。笔者认为,社会资本可以区分为企业社会资本和企业家社会资本,其中,企业社会资本是指企业通过长期内部管理和外部经营活动在社会中所带来的普遍的信任关系和由此形成的社会网络。企业家社会资本是指由企业家个人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所逐步积累下来的个人名誉、社会人际关系网络以及其他的血缘、地缘和学缘等潜在网络关系。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两种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起着不同的推动作用,它们相互交织、共同促进企业成长的进程。

  2初创阶段:企业家社会资本为主导的企业成长

  在企业创立初始阶段,企业家个人的社会资本对于企业生存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企业家社会资本有助于个体创业者实现创业构想。根据Burt的“结构洞”理论,初创期的企业,其个体社会网络组织是相当稀疏的,换言之,其社会网络结构中存在着大量的“结构洞”。这就使得企业面临着巨大的机会主义威胁。而从Granovetter的“弱关系力量假设”来看,初创期的企业,其本身弱关系就较为薄弱,强关系就更为稀少,也就是说,企业与利益相关者缺乏最为基本的信任。为了实现交易,就必须付出大量的交易成本。从而,企业无法利用自身的社会资本运营,这就使得企业必须把企业家个人的社会资本“借”用过来,用以启动企业自身的社会资本运营。

  二是企业家社会资本特性往往对于企业在成长初期发展战略的选择会产生巨大影响。在决定同样一个企业初期的发展方向时,技术出身的企业家、营销出身的企业家和具有政府背景的企业家都有可能做出截然不同的选择。所以,在这一阶段,国内外很多社会资本微观领域的研究都将企业家个人的社会资本等同于

  企业的社会资本来进行研究。

  在企业成长的初始阶段,企业社会资本较为薄弱,一般需要借助企业家社会资本来帮助企业生存(克服机会主义)和发展(获取必要的发展信息)。更为重要的是,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是企业自身社会资本的启动资本,因此,慎重地选择合适于企业的企业家个人是非常重要的。作为企业家本人来说,深入地分析自身所具备的社会资本结构、明确自身社会资本的优劣势所在,从而确保制定出恰当的企业初期发展规划。

  3巩固发展阶段: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社会资本的均衡

  在巩固发展阶段,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的局限性(如网络的覆盖面有限)开始逐步显露出来。企业逐步走出企业家个人领导的氛围,非正式组织开始出现并变得愈发重要起来;企业在不断重复的生产经营之中也逐步形成了特定的企业文化,这种文化的组成成份是多样的,既有自上而下所形成的,也有自下而上所形成的。应当说,非正式组织和正式组织架构所形成的企业内部网络以及与之相关的凝聚力(信任)对企业来说是不可忽视的;而企业初期文化的积淀,更是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企业社会资本却在这一阶段开始出现,并被企业不断地加以利用,进而通过两种社会资本的共同作用,保证着企业快速成长的可能性方向。

  3.1企业社会资本网络的多维化

  作为企业家来说,其自身的社会资本主要是随着企业家早年的个人经历逐步积累,因而是多维的,但是,在企业的初创阶段,这种多维的社会资本只能有很少的、与企业经营密切相关的方面能够对企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他维度则只能是在特定事件上起到辅助作用。随着企业自身资质不断升级、企业资历不断积累、企业广告有形覆盖和延伸覆盖,企业开始逐步以一个整体的形象出现在市场上,从而企业社会资本得以不断向社会经济领域的其他方面扩充,此时,企业社会资本也在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的引导下,成为一个“多面体”,每一个“面”都代表着企业生产经营所涉及的某一个市场或行业。与创业初期的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不同的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通过多元化战略或者是一体化战略来开拓新市场或进入新行业,它更多的是借助于企业社会资本在多个不同层面的同步拓展。

  虽然仍然无法实现自我增长,但是当企业发展到巩固与发展阶段时,企业社会资本开始体现出与企业家社会资本在发展上的不同之处。企业与人不同,它在任何社会经济领域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达到相应的规模以克服交易成本。但是,由于人参与社会活动的范围受到自身条件(比如社会地位)的限制,个人的“多面体”社会资本发展空间是有限的,相对而言,企业规模的增加所受到的限制就要小很多,因此,企业社会资本的发展速度在实现了多维化之后会迅速增长,其投入产出比也要远大于企业家个人的社会资本运营。从而,企业社会资本发展速度将超过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的发展速度。这种企业家社会资本与企业社会资本在推动企业成长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变化迹象,往往容易被企业高层经营者所忽略。

  3.2企业社会资本受外部宏观文化的影响

  企业社会资本在该企业成长阶段上表现出的另一个特点是,企业社会资本发展受到地区乃至民族文化的深刻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对企业成长的作用将随着企业社会资本逐步独立于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而愈发明显。

  福山认为,所谓信任指的是“在一个网络之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网络成员共同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网络的角色。”就企业而言,可以看成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施机会主义与否,以及不实施机会主义的前提下出现失误概率的总体评价,这两个方面都会对利益相关者造成损失,从而降低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度。如果把企业的信誉看成是全体利益相关者的总体评价的话,我们可以用全体利益相关者对企业信任度加总来度量企业信誉。

  3.2.1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度

  f(x,y)=k1g(x)+k2h(y)

  该公式中,f(x,y)表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度,g(x)表示企业实施机会主义对利益相关者造成的损失,h(y)表示企业不实施机会主义时出现失误而给利益相关者造成的损失和表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实施机会主义与否的概率评价。f(x,y)值越小,表明该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越信任。

  3.2.2企业整体信誉的评价

  F(x,y)=■Ki·fi(x,y)

  该公式中,用F(x,y)来度量企业的信誉,fi(x,y)表示第i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度,Ki表示第i个利益相关者评价的权重,这是与该利益相关者影响力大小相关的值。

  至此,用一个比较简单的模型完成了对企业信誉的描述。不难发现,一个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信任度评价带有偶然性,但是全体利益相关者对于企业信誉的评价(信任度加总)毫无疑问受到宏观文化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是通过每个利益相关者的k1和k2所表现出来的一致性反映出来。这就如同在一个西亚国家,某企业在合同规定的付款日期后10天才支付货款,可能不会对企业信誉产生影响,但在一个严谨的欧洲国家,同样的行为很有可能导致企业信誉遭受灭顶之灾。

  无论是企业社会资本的多维化还是文化性,都存在一个由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资本逐步过度以至平衡的过程。企业网络的多维拓展往往是企业家社会资本相对完善的领域,这一方式在企业社会资本达到可以自我复制演进之前,都是企业社会资本最主要的发展方式。同样,对企业家个人的评价,往往是利益相关者对企业评价的开始,而宏观文化对企业家个人行为处世的影响,显然是评价企业发展所必须考虑的因素之一。所以,处于这一阶段的企业应当努力在维护企业家社会资本的同时,追求企业社会资本发展,并努力使其均衡发展。

  4扩张阶段:企业社会资本为主导的企业成长

  在扩张阶段,企业已经完全成熟,并通过业已建立起来的社会资本逐渐地催生着企业的知名品牌、良好信誉、稳定客户群和强大和销售网络体系。此时,企业社会资本已经远远超过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甚至它完全可以脱离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独立运营,企业已经完全能够以一个独立社会形象矗立在顾客和竞争对手面前,企业家社会资本在这一阶段仅能对企业运营起到辅助作用。

  一是开始利用强大的企业社会资本来影响市场规则。随着各个“面”的拓展,企业的多面体已经膨胀到相当规模,而且由于品牌效应,“面”数也急剧增多,这一切使得企业社会资本由“多面体”逐步扩展成为一个“球体”,各个“面”之间产生相互支持效应就如同几何学定理所描述的那样,表面积相同,球体的体积最大。如果这个“球”的某一横截面大到可以覆盖某一行业或市场绝大多数的社会网络,那么依靠强大的社会资本,企业可以影响这些市场甚至行业的运营规则,使之更加适合于自身特点,而这种作用不是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所能

  够做到的。

  二是企业社会资本与社会文化的交融进一步加深。随着企业规模的逐步扩大,企业社会资本所影响的领域也逐步扩大,也更加接近整个区域社会的核心部分。此时,企业社会资本所受到区域文化的影响就更为明显。

  仍旧以企业信誉为例,目前,我国企业的信誉度普遍比较低下,类似拖欠这样的机会主义广泛地存在,这就使得整个市场的宏观社会资本含量很低,为了运转,市场的各个经济单位必须付出大量的交易成本,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不仅如此,由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社会网络的核心是血缘、地缘、学缘关系,这些关系相对封闭,延伸的半径小,难以形成宏观意义上的认同和接纳。

  对于如何看待文化对企业社会资本积累的不利影响,可以用博弈的观点来解释。社会资本研究学者很早就运用博弈理论来描述两个经济个体之间社会资本的形成过程:在囚徒困境中,一次博弈的结果是互相背叛,这种对双方来说唯一的占优策略构成了纳什均衡,从而迫使企业利用人际关系来克服“结构洞”。正如前文所述,这种人治缺乏延展的半径、交易成本高昂且过分依赖个人,无法长久地支持企业发展。但是,如果时间足够长,使得博弈可以无限制的重复下去,那么未来合作的期望将会超过被欺骗的损失,合作行为因而成为双方的选择,信任就此建立起来。同样,在重复博弈的接触中,双方会不断协调自身的行为并力求对方认可,规范成为这种协调行为的成果;而在重复博弈的过程中,随着信任的加深,双方开始努力使合作行为惯例化,并且,通过提供信息作为对这种惯例化的追加投资,而这种追加的异质性信息投资无疑能够推动企业成长,建立起较为密切的关系网络。所以,处在这一阶段的企业应当充分利用强大的企业社会资本来简化博弈,努力为自身创造一个良好的经济环境。发达国家和地区所采用的由核心企业领衔的企业集群、企业协会正是这种努力的一大例证。

  5结论

  在企业成长的不同阶段,企业家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见附图)。这一发现的重大现实意义在于,企业应当根据所处成长阶段,充分判断两类社会资本的不同作用形式,从而更为有效地制定企业的发展规划。在企业成长初期,应当更多的根据企业家个人社会关系网络的情况来确

  定企业发展方式,并且可以考虑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而不能对别的企业成功经验生搬照抄;在企业的巩固发展阶段时,应当适当考虑企业社会资本的发展,而不能再完全依赖于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当企业处于扩张阶段时,寻求更好的、更能接近社会政治经济活动网络中心的社会资本载体,从而更好地使企业社会资本快速拓展也就成为了企业快速成长的重要活动。

  在研究过程中,关于社会资本对企业成长作用的分析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主要包括:

  (1)如何利用政府社会资本推动企业成长。政府是一个天生的巨大社会资本的所有者,因为它能够无偿地接触到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最为核心的社会网络。因此,企业也应当充分地利用这一载体来推动自身成长。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官本位”的影响,以及权力在个人社会资本积累时的广泛介入,使得很多地区的政府缺乏服务意识,从而导致经济运行丢失了一条重要的高速公路。另外,少数企业利用自身的经济资源来非法换取政府资源,最终为法律所不容,反而在企业家社会资本(当事人的法律责任)和企业社会资本(企业声誉)两个方面都蒙受巨大损失。

  (2)企业成长过程中的企业家个人社会资本传承。如何解决创业型企业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可能遇到的职业经理人与创业者之间的冲突业已成为国内外企业界和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焦点。鉴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可量化性,传承的主要问题就是企业家精神的遗传和企业家社会资本的遗传。由于社会资本的传承对于企业成长,特别是家族企业的代际连续成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如何更为有效地传承代际企业家的个人社会资本就成为一个非常有实践意义的课题。

  (3)核心员工流失对企业社会资本的影响。从企业社会资本来看,国内外学者对于社会资本的研究可谓“内外分明”,即对外研究企业关系网络的复制演进和关系演进,对内则强调企业内部非正式组织的社会资本通过凝聚力来影响组织行为。除对高层管理者或者高层管理团队以外,学术界对核心员工流失对企业社会资本损失的度量却很少加以研究。

  摘要在分析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资本以及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的基础上,比较分析了企业社会资本与企业家社会资本在企业成长不同阶段的不同作用方式,它

  们共同交织、推动着企业成长可能的方向。

  关键词企业社会资本企业家社会资本企业成长

  “社会资本”最初是社会学的概念。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Bourdieu把社会资本看作为是一种个人通过社会关系利用稀缺资源获利的能力,这种稀缺资源包括权力、地位、财富、机会、信息等等。由于社会资本的作用并不象物质资本、人力资本那样显性化,它极易被企业管理者所忽视。如果我们把社会资本区分为企业家社会资本和企业社会资本,则将有助于更加深刻地理解企业成长的内在推动力,也将进一步丰富企业成长理论。

  参考文献

  1李惠斌,杨雪冬.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2GranovetterM.TheStrengthofWeakTies[J].AmericanJournalofSociology,19733边燕杰,丘海雄.企业的社会资本及其功效[J].中国社会科学,2002(2)4张其仔.社会资本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5方竹兰.从人力资本到社会资本[J].学术月刊,2002(2)6周小虎,陈传明.企业社会资本与持续竞争优势[J].中国工业经济,2004(5),

篇五:企业成长论文

  

  企业成长与关系网络资源需求论文

  企业成长与关系网络资源需求论文

  在当今新经济的条件下,经济全球化不断加速,知识经济和网络经济已经成为鲜明的时代特征,企业所处环境的动态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加强,经营环境变化对企业行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有很多学者指出,企业在新的生存条件下一项重要的组织原则是网络、合伙和合作创业(德鲁克,1999;周小虎,2006),理论家们越来越重视关系网络的思想来研究企业战略管理问题。为了适应环境变化,企业实践者们努力寻求各种办法:一是把注意力放在大幅度降低企业运作成本、提高内部效率的目标上;二是竞争观念的改变以适应环境变化。20世纪

  80年代后,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仅靠自己的资源和能力不足以适应快速的变化。完全竞争的观念逐渐被协调竞争的观念所取代,企业更加强调相互信任、相互合作与协调,在竞争的同时寻找广泛的合作。

  一、传统资源基础理论

  资源基础论沿袭了波特的“原子主义”的竞争战略逻辑,但与波特的研究视角相反,他们的视角由外部的产业结构分析转向与企业内部资源结构分析。资源基础论是在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的基础之上,经过了

  Wenerfelt和Barney等学者的努力下不断完善的。不同于竞争优势理论,基于资源的企业理论从企业内部寻找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根源,认为企业内部的不可模仿和难以转移的异质性资源是企业获取经济租金的基础,具有卓越战略资源的企业将在市场中获取可持续的竞争优势。资源基础理论遭到了理论家们的批评。Williamson(1997)认为关键性资源与核心能力几乎成为企业竞争优势的同义词,而且资源、能力的思想也变成了“事后追溯”。

  Teece(1997)也就资源基础论指出,不仅核心能力可能成为刚性或者核心能力的陷阱,而且“企业建立专业化资源的同时也就建立起了核心刚性,企业运用这些专业化资源提高了资源效率的同时也失去了企业的灵活性”。资源基础论所出现的困境是由他的战略原子主义逻辑所造成的。

  这种思维主要体现在:一是环境独立于企业而存在,行业内财富的总量是既定不变的,竞争成了企业战略的代名词;二是在他们看来,企业与外界的联系,特别是企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只是纯粹的市场联系,这种联系并不会影响企业的行为,企业行为是“低度嵌入的”(Granovetter,1985),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决策的任务要么是对市场结构的选择,要么就是不考虑企业与外界的联系;三是高度个性化的企业行为特性不仅在资源基础论中表现明显,其实在定位理论中也要做到与众不同,这显然忽视了企业本身作为一种社会建构受到社会结构力量约束的存在(周小虎,2006)。

  二、关系网络及其对资源基础论的扩展

  持开放系统观点的企业组织理论学者认为,企业环境中最重要的就是它的外部联系所构成的社会网络(Gra-novetter,1985)。他们强调,企业经济行为和其它社会行为一样,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深深地嵌入在其所处的社会关系网络之中。这种观点认为,好的产业结构不仅取决于产业的经济结构,更取决于产业中企业的网络结构;企业的异质资源也不是企业主动的内部选择的结果,而是如同生物体一样的环境选择的结果,企业中只有与外部环境匹配起来的资源和能力才能存活下来。企业关系网络是企业“利用和控制资源”的重要条件,通过企业关系网络的运作,这些网络资源能够为企业所利用,并且这些资源具有企业持续竞争优势来源的特征,也是企业成功的源泉。

  马歇尔(1920)曾指出,企业之间的竞争与合作会产生一种系统效应(systematiceffects),帮助企业获取成长能力,但新古典经济学假定市场交易是在匿名条件下进行的,这种系统效应也就很容易被忽略。Foss(1999)认为,马歇尔所指的系统效应正好弥补了资源基础观无法充分揭示网络企业竞争优势来源的不足,并将这种系统效应定义为网络能力(networkcapabilities);Dyer和

  Singh(1998)指出,企业之间特定的联结是竞争优势的一种关键资源,企业的关键资源可能会跨越企业边界,嵌入于企业间的惯例和过程。Gulat(i1999)将企业之间纵横交错的联系视作一种不可模仿的资源,明确将其定义为网络资源,并认为主要包括网络结构资源、网络成员资格资源、关系链形态资源

  和网络管理能力资源。邬爱其(2005)揭示了资源基础理论和网络理论对资源的认识差异,认为企业的社会认知资源、其他外部资源和无形资源大多没有被纳入资源基础理论的分析框架,而它们会影响企业的行为和绩效。郭劲光等(2003)也认为,企业资源以拥有或可控制为标准的定义,势必会忽视一些不能或不易为企业所控制的资源,如企业的社会认知资源及其他外部性资源;同样,如果以投入要素作为标准,则一些经投入后再生产出来的有价值的无形资源也可能被忽略。所以,以效果为目标,对资源赋予一个更宽泛的含义是可取的,即凡是能潜在地或实际地影响企业价值创造的所有事项都应视为资源。Rindova和

  Fombru(1999)也强调了人类释义(humaninterpretations)意义上的资源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这种资源在范畴上大于资源基础观下企业拥有或控制的资源。从长期来看,正是这类无形资源而不是有形的实物资产决定了企业的竞争优势。Rindova和

  Fombru(1999)提出了扩展的资源基础理论的分析框架(图1)。

  Rindova和Fombru(1999)将竞争优势的来源从市场、资源以及宏观文化、微观文化四个维度进行了划分,图-1上半部分是传统资源基础论和产业结构论强调的“传统资源”,下半部分考虑了社会的认知因素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即个体、群体对企业的释义。当然竞争优势还将取决于外部社会认知者在产业领域对竞争条件的反应和修正。实际上,这些人类释义层次上的影响竞争优势的资源是区别于传统资源而被拓展出来的“新资源”,是一个经济社会学视野下的资源类型(郭劲光,高静美,2003)。虽然它们一直客观存在,但确没有被纳入到正式的资源研究框架之下。与传统资源相对,它们可以被称为“网络资源”,这些资源正是企业与其他市场网络主体之间长期关系互动的结果,是企业内外社会关系网络相互嵌入的最终体现。

  三、企业成长与资源需求

  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具有不同特点和战略,实现长期盈利能力最大化所需要的资源数量和类型不尽相同。在初创期,无论企业强弱,他们所注重的都是独特企业竞争力的开发和与之相关的商业模式的建立。此时,企业拥有良好的市场机会,一般拥有维持运转所需要

  的基础性资源,同时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相当匮乏并面临极大的`风险,对资源需求非常迫切。羽翼未丰的企业通过寻求资源建立独特的企业竞争力,如果企业获得了发展企业独特竞争力所需要的资源,它就会取得较强的竞争地位;如果失败,只能选择退出市场。经过激烈的竞争,企业实现质的飞跃进入成长期,现金流量和经营活动达到某种程度的稳定。此时,企业面临的任务是巩固自己的地位,企业试图巩固现有市场利基,在扩张的市场上成长。

  企业必须大量投资才能跟上市场的成长,寻找额外的资源开发新的技术和能力是企业的主要任务。按照

  Daf(t1983)的理解,资源是企业所控制的且能用于制定和实施战略以提高效率和效果的因素(贺小刚,2002)。可以认为,所有能够为企业创造价值的事项都是企业的资源(资本)。所谓资本,是在经济运行过程中能够带来剩余价值或创造新价值的一切价值实体和价值符号。与经济资本(包括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对应,布尔迪厄(1985)在《社会学研究文集》上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资本”的短文中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这个概念。除了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之外,经济活动者所拥有的社会资源也可以作为一种生产要素进入生产领域,作为另一种类型的资本,即社会资本,在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企业成长需要资源,而企业之间或企业与其他外部组织之间是资源依赖的,它与网络中其它行为者之间通过各种特征的关系进行联结,不同形式的资源则通过这些联结在网络中的组织与个体之间流动,这种联结就如同“婴儿的脐带”,为组织与个体的发展提供“养份”———资源(姚小涛等,2005)。在获得互补性资产方面,企业关系网络的存在提供了一个更加有效灵活的组织获取互补性资产的渠道和途径。从理论上讲,获得资源间的协同效应,是组织创造价值的重要途径。由于企业资源基础的局限性,企业与企业间往往通过合作或联盟的形式获得互补性的资源来实现共同的价值创造。关系网络中所蕴含的信任、互惠和理解,将提高企业对于存在于本企业之外的互补性资产的识别和利用效率。

  企业网络资源是与企业所拥有的物质资源处于同等重要地位的一

  种资源,是通过企业的社会网络关系所能接触或控制的,能够加速目标实现必须拥有的现实或潜在的、可见或不可见的资源集合。关系网络理论对企业外部网络主体间的连接做出了一定程度的抽象,与其他强调网络结构的理论范式不同,关系网络理论强调网络关系在获得和控制外部资源方面的作用,进而可以确定关系网络中的资源是网络影响企业国际化行为的关键机制。同时,企业内部资源能力与外部关系网络在企业成长过程中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存在着显着的互动关系。

  Granovetter(1985)认为作为企业间嵌入性的网络结构,分包生产的组织形式可以使交易双方尽可能了解对方信息,建立信任机制,弱化交易冲突。市场与企业的相互渗透产生了企业间复杂多样制度安排的网络组织形态。企业网络影响信息的数量和质量,是奖励和惩罚的重要来源,不仅仅强调企业对资源的占有程度,更关注企业对资源的获取能力。

  四、关系网络演进与企业成长

  随着企业的不断成长和资源需求的转变,企业网络也随之演变,资源的获得也不断演进。企业在获得资源方面面临以下三个问题:一是资源的可见性,即企业在什么地方可以获得所需资源;二是获取资源的途径,以及企业获得资源的能力;三是不确定性,如企业任务的不确定性、需求和技术的不确定性,增加了搜寻资源的难度与成本(黄江圳、董俊武,2002)。因此,企业之间的分工、客观能力的不同导致企业之间的活动互补性和资源依赖性,企业网络代表企业获得生存和发展所需资源的关键性途径,在企业不同生命周期扮演重要角色,也伴随着企业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资源的需求而不断演变。

  当企业依法成立后便进入初创期,其战略目标是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下来,对经济资本的需求更迫切。但由于初创期的企业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主要依靠建立在个人身份基础上的企业网络获得资源。当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初步站位脚跟,经济实力得到增强,经营活动达到某种程度稳定,企业进入成长期,其战略目标是如何获得更好的发展,除了对经济资本的需求,企业的发展更依赖于社会资本的积累以及企业的学习能力。处于创立期的中小企业网络是一个以嵌入式结点

  为主,结点之间联系稠密的内聚性网络和高度路径依赖的网络;处于成长初期的中小企业计算性网络是一个以混合型结点为基础、组织间关联得到加强的、倾向于有管理意识的网络(黄江圳、董俊武,2002)。

  GeoffreyMoore(1991)指出,要想跨越断层,企业必须经常建立新的企业竞争力:必须积累新的资源和能力才能建立和保持竞争优势。一个企业社会关系网络在结构上不是均匀分布的,有的地带稠密,有的地带稀疏,稠密地带更易获得资源,但是资源的重复性较高而多样性不足,稀疏地带获得的资源相对较少,但是资源品种更多,甚至提供将不相往来的关系稠密地带联系起来的机会,传递多种多样的资源。在企业初创期,在关系稠密的网络之内更容易获得资源成长起来,但是随着企业的发展,弱关系有时发挥着比强关系更重要的作用,如果管理者仍然停留在原有的以个人身份为基础的企业网络,势必丧失机会,长期处于动态过渡期,带来不必要的资源内耗,得不到发展甚至无法生存。所以中小企业应当积极主动的洞察企业内外环境变化和资源需求变化,进行企业网络转变,顺利渡过初创期、过渡期,跨越断层,实现健康成长和发展。

篇六:企业成长论文

  

  企业成长研究

  摘要:企业成长如同人的成长一样,是一个从量变化到质变的过程,是一种成长“基因”推动企业系统内部的组织与功能不断地分化,从而促进企业系统机体不断扩张、新陈代谢,不断适应环境,并与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过程。具体表现为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内部结构的不断完善和成熟,企业功能的优化等等。企业成长具有阶段性,有生命周期,即创业期、控张期、成熟期、老化期等。

  关键词:企业成长,传统企业,现代企业,创业,企业的战略规划

  目

  录

  一、企业成长思想

  ...........................................................................................................................21、亚当-斯密的企业成长思想

  .............................................................................................22、马歇尔关于企业成长的论述

  .............................................................................................23、传统企业成长思想

  .............................................................................................................31)交易费用理论的企业成长思想

  ...............................................................................32)产业组织理论的企业成长思想

  ...............................................................................34、现代企业成长思想

  .............................................................................................................41)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

  ...........................................................................................42)爱迪斯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4二、企业成长的阶段

  .......................................................................................................................41.创业起步重要的七点

  .......................................................................................................41)发挥优势

  ...................................................................................................................42)结合兴趣

  ...................................................................................................................53)修正缺陷

  ...................................................................................................................54)无本经营

  ...................................................................................................................55)寻求结盟

  ...................................................................................................................56)善于学习

  ...................................................................................................................57)虚拟销售

  ...................................................................................................................52.创业者应该具备四大素质...........................................................................................61)心理素质

  ...................................................................................................................62)身体素质

  ...................................................................................................................63)知识素质

  ...................................................................................................................64)能力素质

  ...................................................................................................................63、创业成功的七大要点......................................................................................................1)

  必不可少的创业计划书

  .......................................................................................2)

  周密的资金运作计划

  ...........................................................................................3)

  不断强化创业能力与知识

  ...................................................................................4)

  为自己营造一个好的氛围

  ...................................................................................5)

  学会从“走”到“跑”

  .......................................................................................6)

  盈利是做企业最终的目标

  ...................................................................................7)

  在失败中学会成长

  ...............................................................................................三、企业成长的战略规划

  ...............................................................................................................1、企业原有业务的重新排序

  .................................................................................................2、比选企业拟开展的新业务

  .................................................................................................四、企业成长评析

  .........................................................................................................................11参考文献:.....................................................................................................错误!未定义书签。

  一、企业成长思想

  1、亚当-斯密的企业成长思想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劳动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以及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熟练、技巧和判定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并进一步指出,“引出上述许多利益的分工,原不是人类聪明的结果,??它是不以这种效用为目标的一种人类倾向所缓慢而逐渐造成的结果,这种倾向就是互通有无,物物交换,互相交易”。斯密有关企业成长的思想可以概括为市场规模和分工程度决定了企业成长,即不同行业因分工不同,企业成长的机会将不同,因而市场--技术结构决定企业成长及其规模。

  2、马歇尔关于企业成长的论述

  马歇尔将企业成长的因素归结于“外部经济和内部经济”。所谓外部经济是指企业成长有足够的外部市场空间;内部经济则是指企业内部的制度和治理能够带来较高的效益。假如企业一切尽如人意,企业最终可以成长到某一行业占垄断地位。但马歇尔并不认为企业成长一帆风顺,企业的成长很大程度受到创办企业的企业家个人的生命和能力的限制。在创办人的寿命结束之前,使用一种更有效的制度安排,有可能突破企业成长与企业家个人寿命有限这一障碍。

  3、传统企业成长思想

  1)

  交易费用理论的企业成长思想

  科斯在其著作《企业的性质》中提出,企业与市场是两种不同的、并且可以相互替代的资源调配体制。市场上的交易是由价格机制,即“看不见的手”来协调的;而企业是将许多原本属于市场的交易“内化”了,即资源调配的动力由行政“权威”取代了价格机制。并指出由于存在着“治理收益递减”的因素,企业将倾向于扩张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的交易成本为止。

  威廉姆森从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和交易效率三维度定义了交易费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企业边界确定的原则。他认为,企业是一种连续生产过程的纵向一体化实体,这个连续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之间假如通过市场交易关系相联系,就需要签订一系列的合约,而由于信息的不完全和不对称,签订的合约不可能是完全合约,这就给经济主体的机会主义行为提供了条件,这样就会导致专用性资产事前投资不足的问题。为解决这个问题,企业会通过前向或后向一体化,把原来属于市场交易的某些阶段纳入企业内部,这种情况下的企业成长就表现为企业纵向边界的扩展。因此,威廉姆森认为,企业纵向一体化的关键因素是资产的专用性,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纵向一体化的可能性也就越大。

  2)

  产业组织理论的企业成长思想

  美国经济学家贝恩把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和市场效果三个范畴和国家的产业组织政策联系起来,规范了产业组织理论的体系。他提出,在市场竞争中,市场结构决定了该市场中企业的竞争行为,而企业行为则进一步决定了市场的运行效率,即市场绩效。

  以迈克尔-波特为代表的竞争优势理论学派,将企业竞争优势和企业成长归于企业的市场力量与产业拓展。波特将特定产业中的市场力量归纳为五种,即买方、卖方、竞争者、潜在进入者和替代品的力量。企业在产业内的成长取决于该产业内物种市场力量的对比,以及产业的发展状况。为了确定企业的竞争优势,波特提出通过对本企业的价值链分析,可以采用差异化、低成本和集聚三种战略。

  4、现代企业成长思想

  1)

  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

  彭罗斯对企业成长理论的主要观点有:第一,企业是“建立在一个行政框架内的各类资源的集合”,其功能是“获取和组织人力与非人力资源的赢利性,并向市场提供产品或服务”;第二,由于资源本身的不可分割性、资源间的不平衡性、理性和能力的有限性,企业因此总是存在未利用的资源。企业的成长便是不断地挖掘、利用资源的无限过程;第三,企业成长不仅仅指规模的扩大,更重要的是内部经济性的积累,规模经济只是成长经济的一种副产品。第四,企业扩张的方向必须从“继续的”资源,即以前获取的资源,和从市场上新获取的资源之间的关系来理解。

  2)

  爱迪斯的企业生命周期理论

  爱迪斯认为企企业可分为成长阶段、再生与成熟阶段、老化阶段。成长阶段包括企业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再生与成熟阶段包括青春期、盛年期;老化与消亡阶段包括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爱迪斯认为,企业在其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都会面对不同的问题,企业必须克服这些问题才能顺利成长。

  二、企业成长的阶段

  企业成长的阶段分为创业期,控张期,成熟期,老化期阶段。在这几个阶段中,创业是最难的,万是开头难。创业是指某个人发现某种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某种技术,利用或借用相应的平台或载体,将其发现的信息、资源、机会或掌握的技术,以一定的方式,转化、创造成更多的财富、价值,并实现某种追求或目标的过程。

  1.创业起步重要的七点

  1)

  发挥优势

  要是你拥有某方面的特长,那就从事此项服务或培训。北京林业大学的老师陆军博士,组织学生把本校的农业、林业技术推广到他们的家乡。如果你对电脑病毒有研究,那你不妨高举“反毒王”的旗帜,上门服务杀毒、防毒。

  2)

  结合兴趣

  如果能把兴趣同创业目标结合,那将是非常幸运的,那是快乐创业、快乐人生。如果你有绘画和设计方面的兴趣,可以搞个专业工作室,从事家庭装潢设计,或是网页美术设计。

  3)

  修正缺陷

  许多产品在漫长的岁月里拥有了稳定的消费群体,但这些产品往往也存在一些缺陷,只要你从成熟产品的薄弱处入手,强化、优化、细化某些功能,就能推出一件新产品,你还可以争取到原产品长期培育的客户资源。

  4)

  无本经营

  创业初期,往往面临资金缺乏问题,不妨找一找不用花钱的创业方式。比如,生活节奏的加快,使舍得花钱“买时间”的人大有人在,由此城市速递业务应运而生。那么,类似业务可不可以扩展呢?扩展到一切为别人节省时间的领域,比如代人购物、接人等。

  5)

  寻求结盟

  假如你具备某些优势,但独立操作还面临一定困难,不妨寻求与自己相关的企业结盟,实现彼此的优势互补。比方你有保健品的新技术,可以与现有的知名企业结盟,借助他们的管理、资金和销售渠道,推出产品。这样可以达到资源共享、降低投资风险之效果。

  6)

  善于学习

  在某个行业创新是不容易的,因此要学会利用他人成功的范例和创意。在学习的过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创业之路,不失为明智的选择。

  7)

  虚拟销售

  怎样销售自己缺乏知名度的产品?这可以通过“虚拟销售”做到。比如你掌握了某种药品的关键技术,你不妨先进入其他知名药品的销售领域做代理,弄清楚药品销售的每个环节,逐步建立起完善的销售网络,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的产品渗透进去。

  2.创业者应该具备四大素质

  1)

  心理素质

  所谓心理素质是指创业者的心理条件,包括自我意识、性格、气质、情感等心理构成要素。作为创业者,他的自我意识特征应为自信和自主;他的性格应刚强、坚持、果断和开朗;他的情感应更富有理性色彩。成功的创业者大多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2)

  身体素质

  所谓身体素质是指身体健康、体力充沛、精力旺盛、思路敏捷。现代小企业的创业与经营是艰苦而复杂的,创业者工作繁忙、时间长、压力大,如果身体不好,必然力不从心、难以承受创业重任。

  3)

  知识素质

  创业者的知识素质对创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创业者要进行创造性思维,要作出正确决策,必须掌握广博知识,具有一专多能的知识结构。具体来说,创业者应该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做到用足、用活政策,依法行事,用法律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了解科学的经营管理知识和方法,提高管理水平;掌握与本行业本企业相关的科学技术知识,依靠科技进步增强竞争能力;具备市场经济方面的知识,如财务会计、市场营销、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等。

  4)

  能力素质

  创业者至少应具有如下能力:①创新能力②分析决策能力③预见能力④应变能力⑤用人能力⑥组织协调能力⑦社交能力⑧激励能力

  当然,这并不是要求创业者必须完全具备这些素质才能去创业,但创业者本人要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自觉性和实际行动。提高素质的途径:一靠学习,二靠改造。要想成为一个成功的创业者,就要做一个终身学习者和改造自我者。

  哈佛大学拉克教授讲过这样一段话:“创业对大多数人而言是一件极具诱惑的事情,同时也是一件极具挑战的事。不是人人都能成功,也并非想象中那么困难。但任何一个梦想成功的人,倘若他知道创业需要策划、技术及创意的观念,那么成功已离他不远了。

  ”

  3、创业成功的七大要点

  1)

  必不可少的创业计划书

  创业不是仅凭热情可梦想就能支撑起来的,因此在创业前期制定一份完整的、可执行的创业计划书应该是每位创业者必做的功课。通过调查和资料参考,要规划出项目的短期及长期经营模式,以及预估出能否赚钱、赚多少钱、何时赚钱、如何赚钱以及所需条件等。当然,以上分析必须建立在现实、有效的市场调查基础上,不能凭空想象,主观判断。根据计划书的分析,再制定出创业目标并将目标分解成各阶段的分目标,同时订出详细的工作步骤。

  2)

  周密的资金运作计划

  周密的资金运作计划是保证“有粮吃”的重要步骤。在项目刚启动时,一定要做好3个月以上或到预测盈利期之前的资金准备。但启动项目后遇到不可避免的变化,则需适时调整资金运作计划。如果能懂得一些必要的财务知识,计划好收入和支出,始终使资金处于流动中而不出现“断链现象”,那么项目的初级就能为未来发展大好基础。

  3)

  不断强化创业能力与知识

  俗话说“不打无准备之战”,创业者要想成功,必须扎扎实实做好充分准备和知识的不断积累。除了合理的资金分配,创业者还必须懂得营销之道,比如何进货,如何打开产品的销路,消费者对产品的需求,都要进行充分地调查研究。这些知识获取渠道可以是其他成功者的经验,也可以是书本理论知识。同时还要学会和各类人士打交道,如工商、税务、质检、银行等,这些部门都与企业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要善于同他们交朋友,建立和谐的人脉关系。

  4)

  为自己营造一个好的氛围

  由于缺少社会经验和商业经验,大学生创业总是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不如给自己营造一个小的商业氛围,比如加入行业协会,就可以借此了解行业信息,学会借助各种资源结识行业伙伴,建立广泛合作,提升自己的行业能力。千方百计给自己营造一个好的商业氛围,这对创业者的起步十分重要。

  5)

  学会从“走”到“跑”

  在创业的初期,受资金的限制,或许很多事都需要创业者本人亲自去做,不要认为这是“跌份”或因此叫苦不迭,因为不管任何一个企业,从“走”到“跑”都是要经历一个过程的,只有明确目标不断行动,才能最终实现目标。同时在做事的过程中,要分清主次轻重,抓住关键重要的事情先做。每天解决一件关键的事情,比做十件次要的事情会更有效。当企业立了足,并有了资金后,就应该建立一个团队。创业者应从自己亲历亲为,转变为发挥团队中每一个人的作用,把合适的工作交给合适的人去做。一旦形成了一个高效稳定的团队,企业就会跨上一个台阶,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

  6)

  盈利是做企业最终的目标

  做企业的最终目的就是盈利,无论你的点子有多少,不能为企业赢利就不具备商业价值。因此无论是制定可行性报告、工作计划还是活动方案,都应该明确如何去盈利。企业的盈利来源于找准你的用户,了解你最终使用客户是谁,他们有什么需求和想法,并尽量使之得到满足。

  7)

  在失败中学会成长

  从创业成功案例中不难发现,创业者往往都有“见了南墙挖洞也要过去”的信心。从小就知道“失败是成功之母”这个真理的大学生创业者,又有多少人真正体会到其中的力量呢?如果创业失败了,你又应该怎样面对失败?充分的准备和不断地学习,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这种概率所起的作用。与此同时调整方案,换个方式和方法继续前进,永远不要停止前进的脚步。经历过一个“死而复生”的过程,就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脚步更加坚定。永远要记住一点:信心是企业迈向成功的阶梯。

  三、企业成长的战略规划

  战略具有指导性(战略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起着导向的作用)、全局性(战略对企业的远景发展轨迹进行了全面的规划)、长远性(战略通常不能朝令夕改,具有长期的稳定性)、竞争性(竞争是市场经济不可回避的现实,也正是因为有了竞争,才

  确立了战略在经营管理中的主导地位)、系统性(立足长远发展,企业战略确立了远景目标,并需围绕远景目标设立阶段目标及各阶段目标实现的经营策略,以构成一个环环相扣的战略目标体系)、风险性(战略决策直接决定企业的前途)的特点那么,企业究竟该如何规划战略、把企业有限的宝贵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业务)呢?

  战略规划应从原有业务和新业务两个方面来考虑:企业原有业务的重新排序和比选企业拟开展的新业务。

  1、企业原有业务的重新排序

  现在,不论是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还是外资企业,许多企业都有比较大的规模、都经营着不止一种业务,这样,企业就面临着人力、物力、材力、信息等资源的分配问题,企业必须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多种业务中选择出一种最重要的业务(企业主营业务)来重点发展、然后考虑一些相对次要的业务、甚至剥离部分问题比较大的业务(波士顿咨询公司所谓的“问题”业务)呢?本质上讲,这就是一个战略问题。

  根据笔者的经验,企业原有业务重新排序的一般流程是:对企业内、外部环境作全面分析,其中,内部环境主要是指现有的核心业务领域,外部环境主要是通过PEST分析和行业分析对企业外部的宏观环境作分析;从企业整体能力和各个单项业务能力两个维度,分析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劣势;通过SWOT分析,讨论企业有竞争力的业务整合的新模式;用波士顿矩阵决定每一业务的基本战略定位;将各业务进行优先排序;综合上述结果,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期望,明确企业的发展使命与愿景;拟定未来企业的战略发展方向;在确定战略方向的基础上,拟定企业的整体战略。

  2、比选企业拟开展的新业务

  现在,部分企业已不满足于某单项业务上的精细化发展,而是想开拓其他业务,“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做大多元化发展。在比较和选择拟开展的新业务的过程中,笔者建议,企业决策者们不妨在考虑现有众多行业的同时,抽出部分时间去思索是否有某潜在的商机、而且这个商机目前还没有产业化,也就是说,企业是否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蓝海”战略。这样做并不是浪费企业宝贵的资源,而是有其价值的。因为,在尚未形成产业的领域,一旦开放或引导出潜在消费者的需求、并因此制造出高质量的产品或提供优质的服务,企业将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而这在竞争激烈的“蓝海”领域将是可望而不可即的。

  由于战略的特殊地位,企业在规划战略时,一定要引起充分重视、并经过深思熟虑。企业可以运用各种内部资源来规划战略;企业也可以借助于一些外部资源,比如与专业的市场调查公司或管理咨询公司合作,借用它们的行业经验、案例经验和咨询经验,来为自己服务。

  如今,“战略”这个名词已经成为商业领域的流行词汇,许多许多的企业都有企业整体战略、有各职能部门战略。然而,“战略”并不是起源于商业领域,而是起源于军事领域。著名的德国军事家克劳塞维茨认为,“战略是为了达到战争目的而对战斗的运用”;伟大领袖毛泽东谈到战略时说过:“我惯于以十对百,但我总是以十对一,来一百次,这样我就赢了!”至于战略的重要性,《孙子兵法》写道:“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既然战略对军事组织、商业组织是如此重要,企业该如何规划战略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战略的内容、战略的种类、战略的特点。

  其实,简单来说,战略就是解决三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何处、如何、何时。“何处”是一个定位问题,即明确自己的产品、市场和客户组合;“如何”即处理好与市场的五类参与者的关系——顾客、竞争者、供应商、分销商、其他利益相关者;“何时”是指合理安排战略举措的时间顺序。关于“何处”,比如汽车行业的老大丰田公司,它很早就想进军市场容量巨大的北美市场,但是由于当时美国汽车三大巨头通用、福特、克莱斯勒在北美市场处于绝对霸主地位,所以,丰田公司采取了曲径通幽的策略: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丰田公司首先进入欧洲的比利时、芬兰、瑞典等国,70年代初期开始进入德国、法国、英国,80年代初期终于进入美国,与实力雄厚的美国三大汽车巨头展开正面交锋,在进军美国市场的过程中,丰田公司在市场位置的选择上,可谓匠心独运;关于“如何”,比如蒂凡尼(Tiffany)公司以其珠宝的高贵品味享誉世界,奔驰公司以其汽车的优异质量著称,英特尔公司以其芯片推向市场的速度快而闻名,中国服装行业的许多公司以其低成本而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关于“何时”,比如宏基公司为许多PC公司做产品代工,后来,宏基公司掌握了一些PC部件的研发、生产、管理等相关技能之后,它开始生产自有品牌的PC,并取得了不错的市场销量。

  传统的战略,如波特提出的三种基本战略——低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集中战略(也叫“聚焦战略”),职能战略,品牌战略,与其他公司(竞争对手,也包括行业外的其他公司)结成联盟的战略,等等,采用这些战略的企业所在多有,比如,富士康集团的低成本战略、劳斯莱斯汽车定位于高端精英人士的差异化战略、微软公司专注于软件行业的集中战略,戴尔公司在公司总体战略下的各职能分项战略,耐克独特的品牌战略,中国银行联手中国国航针对奥运缔结战略联盟。除此之外,2005年2月,W.钱.金和勒妮.莫博涅教授发表了《蓝海战略》一书,书中“红海”代表当前业已存在的所有行业、是已知的市场空间,“蓝海”意味着未开垦的生存空间、需求的创造以及利润高速增长的机会。“蓝海”的战略概念迅速引起企业界的重视,并开启了许多企业的思路。前些年在国内的传统行业比如家电业,众多家电企业大打价格战,一时间血雨腥风,大多数家电企业都获利甚少;而与此同时,淘宝、阿里巴巴等公司准确预测到了互联网的普及趋势,迅速推出了B2B、B2C业务,结果他们大获成功、缔造了国内商业史上的奇迹,究其成功的原因,当时B2B、B2C是国内新生的市场领域,是一个重要方面;再比如近一、两年风头正劲的PPG衬衫,通过对消费者提供网络订购的方式,其销量一度超过中国衬衫销量排名第一、曾经花费巨资构建全国营销网络的杉杉公司,这又是一个借助网络、采取新业务成功的例子,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笔者在此大胆预测:由于国际互联网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未来的许多“蓝海”都将与国际互联网有关。

  四、企业成长评析

  古典经济学的理论论证了分工和专业化对提高企业生产率的作用,但并未论及企业的本质是什么,更谈不上对企业成长问题做出系统的分析。马歇尔关于企业是一个生命有机体的论述引导了以后许多学者的研究方向,并指出企业成长是由企业外界环境和内部资源相互协调发展的过程。交易费用理论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企业的出现,强调合适的制度安排及制度创新对企业成长的重要性,并采用交易费用这个工具分析了企业最佳规模。产业组织理论和竞争优势理论也都局限于从外部来分析企业成长的制约因素,没有考虑到企业内部的资源差异对其持续成长的影响。以彭罗斯为代表的现代企业成长理论学派摆脱了企业成长追求规模经济的思维限制,指出企业成长追求成长经济而不是规模经济,并强调企业内部的独特资源是企业成长的根本推动力。这种理论着眼于企业内部资源,为企业成长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

  11大贡献。遗憾的是他们的理论并没有没有考虑外界环境变化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也没有说明如何才能有效地形成企业的治理供给,因而他们的理论也是不彻底的。

  总的来看,现有企业成长理论在以下两个问题上存在不足:首先,这些理论对企业成长的研究都有所偏颇,没有能够清楚地阐明企业成长的路径问题。传统企业成长理论侧重于企业最优规模的确定,强调外部环境对企业规模的影响,而忽视了企业内部资源的作用;现代企业成长理论突破了企业成长追求规模经济的限制,指出企业成长应追求成长经济,但该理论又过于关注内部资源的作用,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其次,这些理论都是基于市场竞争关系的企业成长理论,都是通过击败市场上的竞争对手来实现自身的成长,没有考虑都与竞争对手共同成长,即基于“竞争-合作”关系的成长。

  12

篇七:企业成长论文

  

  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现状和评述论文

  相关推荐

  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现状和评述论文

  摘要:当前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快速变化,企业的可持续成长问题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中比管理效率的提升更难解决的难题。本文通过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提出、内涵、测量及实现的根源等问题的文献梳理,发现当前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缺乏从动态角度来深入揭示可持续成长的内部机理。在此基础上,本文对如何从动态能力角度研究企业可持续成长指出了未来可能的研究趋向。

  关键词:动态环境

  企业可持续成长

  动态能力

  当今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和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推动下,企业的经营环境越来越动荡,任何企业都不可能依赖某种技术或产品优势一直保持成长态势,必须依据市场环境的动态变化及时调整企业的产品、技术或能力,以迎接环境的变化,才能实现可持续成长。

  如何在动态环境下实现可持续成长,已成为当前理论界和实际企业管理工作者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为了有利于此问题的深入研究,现就这方面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给予评述:第一部分: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提出、内涵及测量;第二部分:企业可持续成长根源的研究;第三部分: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的评述及未来研究去向。

  1.企业可持续成长概念的提出、内涵及测量

  1.1可持续成长概念的提出

  企业在市场上可持续成长概念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的?杨杜(1996)认为是在外部环境快速变化和企业生命周期——具体表现为产品生命周期或事业的生命周期——日趋缩短的形势下提出的。面对环境的快速变化和企业生命周期日趋缩短,如何延长企业寿命以实现企业的(可)持续成长便成为突出问题。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超越产品和事业生命周期的宿命而实现再成长的问题。企业(可)持续成长尤其是超越生命周期再成长是整个企业界面临的一个严峻的课题。

  1.2内涵与测量

  对可持续成长的理解,目前有多种看法与观点。

  (1)李占祥(2000)认为,“一些企业一直在活着,但它们不一定在成长,比如有的百年包子店。我们说这样的企业是有持续但无成长。另一类企业,设立之后快速扩张,几年内就成名了,但很快又由于战略失误或环境变化而销声匿迹了。这类高台跳水运动员型企业是有成长而无持续。”他们指出要定义的可持续成长企业不是上述这两类,他们把可持续成长定义为企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不断变革的过程,并指出这一概念包括三点意思:首先是持续性,较长时期是持续性指标;二是成长性,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是企业的成长性指标,可以用企业的各种资源、绩效不断提高或增强来反映;三是不断变革,不断变革是实现成长性和持续性的手段。

  (2)杨杜(1996)的观点。杨杜认为,产品有生命周期、事业有生命周期,企业本身也是有寿命的。但他同时指出,“这丝毫用不着悲观,尽管一个企业有着早晚必然走向衰退消亡的“宿命”,但企业可以通过努力,延长自己的寿命,这一点正是企业家或经营者的使命”。他还指出,“企业延长寿命或持续成长的手段就是革新,首先是技术——产品的革新,超越某一具体产品的寿命而持续成长;其次,事业革新,跨越某一事业寿命而持续成长;最后是可通过制度革新,为企业注入活力而持续成长”。由此可见,杨杜的企业持续成长的观点明显地建立在寿命周期概念基础之上,是通过革新来延长企业寿命。从杨杜对持续成长的理解,企业的持续成长至少超过一个产品生命周期。于是,一个企业超越的产品或事业周期越多,说明企业越实现了可持续成长。

  (3)持续竞争优势意义上的持续成长(黄群慧,2008)。或者是说,持续成长就是持续竞争优势,只要企业实现了(产品)持续竞争优势,就说该企业实现了持续成长(黄群慧,2008)。本文认为,产品——技术革新意义上的持续成长基本上就是这一观点动态能力,产品——技术不断革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持续竞争优势。此观点下的可持续成长测量,可用持续竞争优势指标来测量,如最近3~5年企业的销售收入增长率是否高于同行企业;企业最近3~5年的盈利率是否高于同行企业。如果是,说明企业实现了持续成长。

  (4)基业长青。从整个寿命上看,如果企业做到了基业长青,就说企业实现了持续成长(CollinsandPorras,2002)。此观点下的可持续成长测量,是看企业是否实现了基业长青。本文认为,基业长青是企业家终生努力的方向,追求持续成长还是从眼前做起。

  根据以上观点,本文认为企业可持续成长可界定为企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能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不因环境变化而影响成长,具体表现为:在这个时期内,企业的销售收入和收益率等指标保持不断增长状态。这一定义与学术界常被引用的可持续成长的概念(李占祥,2000),实质上是一致的。企业在一个较长时期内能不断适应环境变化、不因环境变化而影响成长,就要不断变革,通过不断变革、适应环境变化,从而实现由小变大、由弱变强。

  2.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根源

  目前关于如何实现企业可持续成长的根源或内部机理研究,大致可归为外因论、内因论和内外因结合的动态观点。下面将从这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研究进行综述。

  2.1外因论

  1.基于产业组织理论的企业可持续成长

  企业持续成长的产业组织理论,又称为产业选择的观点,认为产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空间和可持续成长的可能性。选择成长性强、盈利空间大的产业能够带来企业的成长;而成长性差、盈利空间小的产业则会阻碍或延缓企业成长的步伐。

  产业选择对企业可持续成长的影响可从两方面分析:(1)企业所在产业的吸引力或所处产业的竞争结构,是决定企业的盈利能力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产业内的竞争越激烈,产业的吸引力就小,在这样的产业里很难获得高水平的盈利率。关于产业的重要性,Porter(1997)在《howmuchdoesindustrymatter,really?》一文中,实证研究得出:产业是真正重要的,对业务部门的利润的影响为19%。

  (2)产业的演化。一般地,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每个产业都会经历产生、成长、成熟、衰退的演变过程,把握这个过程,适时进入和退出,对于企业的可持续成长具有重要意义。广东格兰仕集

  团公司之所以能长期持续成长,与其适时进入、退出产业进行业务转型有很大关系。

  3.基于竞争战略理论的企业可持续成长

  Poter(1980,1985)从市场结构—行为—绩效模式出发,提出了基于行业结构分析的竞争战略理论。该理论认为企业在产品市场上成长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根据行业结构分析选择“好的行业即有吸引力的行业”,二是根据行业的五力竞争状态,正确

  定位企业在产品市场上的战略,或成本领先、或差异化别具一格、或聚焦一点。如果企业能在产品市场上成功实现上述三个一般战略的一个,则企业可在此产品市场上实现成长,并且如果这一战略不被模仿或替代,则企业可以持续成长。可是,在动态环境下,竞争战略常常被模仿,甚至破坏,所以基于竞争战略理论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在动态环境下的指导作用在下降。

  3.1内因论

  3.2基于资源基础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

  关于资源基础学派的起源,学术界公认起源于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彭罗斯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把企业简单理解为生产函数,不利于对企业成长理解。其理论框架可以概括为“企业拥有的资源决定企业所具备的能力并最终决定企业的成长性”。

  20世纪80年代后,Wernerfelt(1984),Barney(1996),Collis&Montgomery(1994)等在彭罗斯的《企业成长理论》基础上,提出了基于资源的竞争理论,从企业内部所拥有的独特资源的角度来研究可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认为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是建立在企业内部独特资源基础之上的,这种资源必须是有价值的、稀缺的、难以模仿的、不可替代的。后来,Barney(1991)在其论文“企业资源与可持续竞争优势”又作了补充,提出了VRIO框架,即价值问题、稀缺问题、不可模仿性问题和组织问题。价值问题就是企业的资源或者能力是否能够使企业对环境的机遇或威胁作出反应?稀缺问题就是这些资源是否当前仅为少数企业所拥有或控制?不可模仿性就是没有这些资源的企业要获得这些资源是否面临成本劣势?组织问题就是企业的组织、政策、程序支持企业利用这些资源吗?VRIO框架的提出,使基于资源基础的企业可持续成长理论日趋成熟。但是,一些学者指出,资源固然重要,而仅有资源是不够的,离开了资源背后的具体人,是不能促使企业成长的,也是无法取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Prahalad&Hamel,1990)。于是基于企业能力,重视企业内主体——人的作用的企业能力理论产生了。

推荐访问:企业成长论文 成长 论文 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