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一体化工作格局(6篇)

时间:2024-10-03 12:25: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四个一体化工作格局

  

  综治四位一体工作总结

  引言

  综治四位一体工作是指社会综合治理体系的四个关键部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公共安全综合治理、社会信用综合治理、基层治理的一体化工作。在实践中,这四个方面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共同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本文将对综治四位一体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估,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保持社会安定和谐的基础工作。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如加强巡逻防控、建立社区警务站点、推进智慧安防系统的建设等。这些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社会治安形势总体稳定向好。

  然而,仍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解决。首先,一些地区和群体的治安形势较为严峻,需要加大力度进行维护。其次,新型犯罪形态的出现对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我们应及时调整策略,提高科技手段的运用能力。最后,加强社会与警方的互动,鼓励民众参与到治安维护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二、公共安全综合治理

  公共安全综合治理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任务。在过去一段时间里,我们注重加强应急管理、加强安全防范、加强事故调查等方面的工作,事故灾害的发生和造成的损失得到了一定的控制。

  但是,公共安全综合治理仍面临一些挑战。首先,自然灾害频发,我们应进一步完善预警机制和防灾减灾措施。其次,在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方面,仍然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大监管力度。最后,注重加强事故调查和责任追究,让事故不再重演。

  三、社会信用综合治理

  社会信用综合治理是建设社会诚信体系的关键环节。在过去的工作中,我们积极推进信用记录建设,加强信用信息共享,建立黑名单制度和信用激励机制,取得了一些进展。

  然而,社会信用综合治理仍面临一些问题。首先,信用记录的完善还不够,需要加强数据质量和可信度的监管。其次,信用体系的惩戒机制尚未形成,对失信行为的处罚力度还需进一步加大。最后,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防止个人信用信息的泄露和滥用。

  四、基层治理

  基层治理是综治四位一体工作的基石,关系到社会治理体系的牢固建立。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我们注重发挥村委会和居民委员会的作用,加

  强组织建设和社区服务,推进社区治理的规范化和专业化。

  然而,基层治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一些村委会和居委会组织能力和服务能力有限,还需进一步提升。其次,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专业能力和素质还有待完善,需要更多的培训和支持。最后,加强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的参与,形成共建共治的格局。

  结论与建议

  综治四位一体工作是社会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对工作进行总结与评估,我们可以看到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面临一些问题和挑战。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提高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能力,加大力度维护社会治安的稳定,加强对新型犯罪形态的研究与防范。

  2.加强公共安全综合治理,完善预警机制和防灾减灾措施,加大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

  3.加强社会信用综合治理,提高信用记录的质量和可信度,加大对失信行为的惩罚力度,保护个人信用信息的安全。

  4.加强基层治理,提升村委会和居委会的组织能力和服务能力,加强基层干部和社区工作者的培训和支持,推动社会组织和居民自治的参与。

  通过进一步完善和改进综治四位一体工作,我们相信可以建设更加和

  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篇二:四个一体化工作格局

  

  关于四项重点工作一体化考核的建议

  关于四项重点工作一体化考核的建议

  对《关于开展贯彻实施(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事业总体方案)专题调

  研的通知精神》意见和建议

  在莆田市开展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省委、省政府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大决策,是坚持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并举和产业群、港口群、城市群“三群”联动的重要抓手。加快推进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促进沿海中部地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结合《莆田市城乡一体化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提出几点意见。

  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上,要以科学规划为重点,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机制创新为动力,以促进充分就业和完善社会保障为主要手段,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县域经济、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

  1、树立发展县域经济的观念,走城乡统一规划同步推进的路子。发展县域经济是我国目前较为理想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要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上有重大突破,必须高度重视发展县域经济。由于历史的原因,城市和农村在管理、经济发展、结构调整、服务设施建设、社会保障等方面,虽然没有截然分开,但其联系也还不够十分紧密,缺乏比较科学和完整的统筹全区城乡发展的统一规划。因此,要真正实现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必须以县域经济的理念做先导,把城市和农村

  作为一个整体项目同步规划、同步统筹、同步整合、同步提升,对各种资源进行大整合,形成资源共享的良好格局。尤其是在制定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深化城乡配套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城乡之间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为“三农”创造平等发展的机会等方面,要积极探索走出一条“有限区域、无限发展”的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路子。

  2、树立依靠工业强区的观念,走以农村工业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经济是基础,经济不发展,实现城乡统筹就是一句空话。省内外经济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目标、富裕农民、转移农民的根本途径就在于农村的工业化。在城乡一体化发展中,应该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村工业化发展;以农村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来增加农民的收入;并通过产

  业在城乡的互动,进一步打破城乡界限,缩小城乡差距,进而不断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3、树立聚集资源发展的观念,走以农村城镇化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城乡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市场化运作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我们进一步感觉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形成的城乡壁垒和城乡分割的传统体制,是造成城镇化滞后和城乡差别扩大的根本原因,也是“三农”问题长期难以解决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六大发出了“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号召,强调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进程中,都必须坚持统筹兼顾,保持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保持城乡协调发展和区域协调发展。众所周知,推进农村城市化,不仅能使农村人口向城市城镇聚集,也能使外来人口安居乐业,因此,在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进程中,应该把农村城镇化发展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进行重点研究和论证;要以新、老城区为中心,确定一批优先发展的中心镇,或在城郊的乡镇试验建设中心村,从而构

  建起城区、中心镇和中心村三个平台,以集聚农村的各种要素,来加快城市化进程,并在条件成熟时,逐步把农民转变成居民,把农村转变为社区,在缩小经济、社会服务差别的同时,实现生产、管理方式上的根本性变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上的重大突破。

  4、树立城乡协调才能快发展的观念,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一体化发展的路子。应积极学习借鉴省内外一些地方在城乡一体化发展方面的好思路、好措施,从而找准推进我区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切入点和突破口,打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局面。特别是城市和城市现有企业,如何发挥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比较完善,工业、商业服务业比较集中,劳动和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人口密度大,信息交流快,消费水平较高等优势,在企业反哺支持农业、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延伸、农民消费和发展观念的转变等方面发挥好带动辐射作用。农业、农村、农民如何依托城市和小城镇,用市场经济的观念为城市和小城镇的发展搞好服务,尤其是针对城市工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商业、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在农产品的种植、畜禽产品的养殖、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和品位的提升、商业服务业人员的培训输送等方面做强做大,满足工业生产和城市消费需求,使城乡资源实现合理有效的流动、整合和配置,形成城市的扩大繁荣和综合发展

  离不开农业、农村、农民的参与;农村的繁荣、农民的富裕离不开城镇的带动,真正使经济与社会、城市与农村、居民与农民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富裕的有机整体。统筹城乡,才能促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5、树立环保优先的观念,走生态环保型推进的路子。近年来,我市的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绿化美化工作有明显成效。工业废水、废气、烟尘、粉尘、噪音污染得到了较好的治理;城区花园式住宅小区、公园、广场、道路的公共绿地面积显著增

  加;农村植被保护、造林绿化、退耕还林还草、庭院美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为推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创造了比较好的环境条件。同时,在统筹城乡发展中,在加快全区农村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项目建设与污染治理、土地开发与生态保护、城市城镇建设与绿化美化、人居环境与公益文化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治理与资金投入等方面的矛盾。这个矛盾如果解决的好,就能形成良性循环,就会促进全区城乡一体化发展;如果解决的不好,就可能与自然环境中的不良因素结合,形成更为恶性的循环。因此,要树立环保优先的意识,把科学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和依法发展观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兼顾,尽量消除城乡一体化发展中的不利因素,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6、树立实事求是、科学发展的观念,走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路子。由于在经济发展水平、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居民思想观念、收入分配、乡镇的自然条件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因此,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应采取统筹规划设计、中短期分步实施、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推进的方式进行。要根据全区城市、农村乡镇和农民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深入调查研究,认真讨论制定短期实施计划和中期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和预期目标,制订配套政策、激励措施及保障措施,积极动员全区人民行动起来,自觉主动地参与建设活动。同时,在城乡总体推进的大原则下,对一些有条件的工作应该先行,如建立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内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乡镇、农户之间的紧密合作关系、互利保障关系、反哺带动关系;城市用工与富余农村劳动力输出之间的合同规范关系;项目建设与环境保护同步进行的关系;城乡发展相关配套政策同步落实的关系;小康住宅建设与小城镇布局统筹规划的关系等等,真正做到局部建设与总体建设相符,重点建设与一体化

  建设相符,当前建设与长远建设相符,使“点、线、面”相互衔接,延展成“体”,最终实现全区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宏伟目标。

  第二篇:城乡一体化意见()

  中共XXX委XXXXX人民政府

  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方案(送审稿)

  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途径和有效载体,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科学发展示范县的必然要求。市委、市政府确定我县为城乡一体化建设试点县,要求唐海率先成为全市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样板,对我县城乡一体化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为推进开放创新,实现富民强县,建设人民群众的幸福家园,根据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结合我县实际,制定城乡一体化试点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产业化提升农业、工业化富裕农民、城镇化改造农村”的思路,因地制宜,正确处理城镇与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围绕实现收入水平、生活质量、社会保障、公共服务、权益保障五个等值化目标,加快推进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推动全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全市乃至全省率先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之路。

  二、目标任务

  力争利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全面落实农民进城落户、就业、子女就近就读、公共交通、就医报销“五个无障碍”,统筹建立城乡规划、政策措施、市场、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服务“五大体

  -1-系”,统筹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产业、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五个一体化”,使全县城镇化水平明显提升,农村经济发展明显加快,农工群众收入持续增长,农村面貌极大改善,城乡差别明显缩小,城乡一体化基本实现。

  ——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到2012年,全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力争比2007年翻一番,达到1.1万元以上。

  ——农民收入结构实现优化。全县二、三产业得到迅速发展,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降到10%以下,非农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收入的75%以上。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实现优化。全县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文化娱乐消费支出达到10%以上,恩格尔系数达到0.35以下。

  ——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实现优化。全县农业直接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非农从业人员占农村实有劳动力总数的60%以上。

  ——农村人居结构实现优化。引导农村人口逐步向城镇集中,全县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

  ——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实现全覆盖。全县城乡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社会救助体系覆盖率均达到100%。

  ——城乡教育事业实现同步发展。农民受教育程度明显提高,高中普及率和大学入学率分别达到95%、35%以上。

  ——城乡居住环境实现同步改善。全面完成文明生态村建设和改水、改厕工程,农村客运实现“村村通”,清洁能源利用进一步普及,农民居住质量指数达到75%以上。

  ——城乡信息化水平实现同步提高。提高农村彩电、电话、电脑的普及率,农村居民信息化实现程度达到70%以上。

  ——城乡生态文明实现同步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及农村绿化、美化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县适宜地区森林覆盖率达到20%以上。

  三、政策措施

  (一)统筹城乡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1、加强城乡一体化规划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规划机制和管理体制,遵循“四点一带”大格局和“港城区县”一体化发展的理念,以及人口聚集、产业聚集的要求,进一步修订我县总体发展规划和县域空间布局规划,统筹进行县城、中心城镇和中心村、基本村空间布局和建设。同时,搞好交通、水利、生态保护和土地利用等专业规划的修编工作,2009年底前,形成区划科学、功能明晰、各具特色的产业布局和高起点、全覆盖、布局合理、功能互补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体系。

  2、加强中心城镇、中心村建设。在加强县城建设的同时,选择区域人口较多、经济辐射力较强、基础设施条件较好的场部规划为中心城镇,实施小城镇建设与管理示范工程。力争到2012年,全县城镇化率达到70%以上。按照因地制宜、积极稳妥的原则,对现有村队进行整合,加强中心村、基本村的“三化”建设和村民中心建设,鼓励居民向城镇和中心村集中。2008年全面完成村队整合和“村民中心”建设任务,2010年底前全县所有中心村和基本村实现“三化”目标;到2012年,彻底解决我县村庄空间布局散乱,部分村庄规模过小,一

  些村庄基础条件较差等问题,县城、中心城镇和中心村居住人口达到全县总人口的90%以上。

  3、加强农村新型住宅建设。按着“白墙、红顶、绿树、蓝天、碧海”的要求,大力推行农村房屋“穿衣戴帽”工程,彰显我县沿海农村建筑特色。2008年,在七农场先行试点,抓好农村新民居示范工程,引导农工群众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建造功能齐全、经济美观、环保节能、使用安全的住宅。2009年底前,高速公路、青林公路沿线主要村庄达到“白墙、红顶、绿树”的目标。实施经济补贴政策,鼓励农村居民将原宅基地退回或放弃宅基地申请到城镇购买商品住房。力争五年内完成全县农村“旧公房”

  -3-改造工程。

  4、加强城乡路网和客运体系建设。在实现全县道路“村村通”的基础上,不断延伸道达深度,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农村路网体系。积极推进农村客运网络化建设和线路公交化改造,2008年底前,开通县城到各农场的客运线路,逐步建立起价格同步的城乡公交客运体系,实现城乡公交一体化。2010年实现全县通村公路由县交通部门统一建设和管理。

  5、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2008年,全面完成农村安全饮水工程,2010年底前全县所有行政村实现24小时连续供水,并逐步完成农村供水系统向县自来水公司的移交工作,提高农村供水系统管理的专业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启动日处理能力达5万吨规模的污水处理厂项目,2010年完成一期工程,达到日处理2万吨的规模,逐步实现全县城乡供水及污水处理一体化。在实现城乡电力供应同网同价的基础上,继续加大农村电力设施投入,完善电力供应网络系统,满足城乡生产生活电力需求;逐步向场镇延伸天然气输送管网,努力扩大天然气供应覆盖面,尽力使广大农工群众用上清洁能源;加强农村信

  息基础设施、信息平台和信息网络终端建设,扩大金农网覆盖面,提高网络服务水平;巩固和扩大广播电视“村村通”成效,到2012年,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90%以上。加大数字电视和互联网的普及力度,逐步构建城乡一体的信息服务网络平台。

  6、加强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优美城镇和文明生态村建设,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广泛开展乡村绿化活动,到2009年达到户均10棵树的目标。到2012年,全县所有行政村都要建成文明生态村。加强我县省级湿地与鸟类自然保护区监管保护工作,启动湿地保护者俱乐部和鸟类博物馆建设,提高管理档次和观赏水平。加强重点区域、流域环境的综合治理,全面改善农村环境质量。加快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在2008年完成各场镇环卫队的组建工作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农村垃圾“村收集、场镇运、县处理”的管理模

  -4-式,2012年底前,实现全县垃圾分片集中无害化处理。结合我县地理条件特点,选择临近畜牧养殖园区的行政村进行试验,发展大型沼气池工程。

  (二)统筹城乡产业布局,促进城乡经济融合

  7、集约发展板块经济。科学配置和合理利用资源,着力发展以七、四、十一农场为主、以曹妃甸湿地公园为核心的生态旅游休闲度假功能区,以五农场南部、十里海养殖场为主的曹妃甸新区配套产业区,以县城城西经济区和三、十一农场工业小区为主的工业开发区,以六、八、九、十农场为主的现代设施农业区,以沿海公路南部农场部分适宜区域为主的生态立体种养农业区。加快各类园区建设,培植产业集群,实现产业互补和资源的优化配置,城乡各种生产要素实现合理流动和有效聚集,城乡经济发展实现有效融合,协调推进。

  8、重点培育优势产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搞好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与管理,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链。加快发展龙型经济和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使我县农业逐步实现设施化、规模化、特色化和生态化;大力发展新型工业。积极融入曹妃甸产业发展,以先进制造业、新型建材业、环保产业为重点,打造新型工业基地,力争近期建成生产基地,远期形成生产开发体系;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面对曹妃甸和冀东油田的发展需求,进一步由餐饮娱乐、交通运输、商贸流通、房地产开发向仓储物流、商务服务、文化创意、旅游休闲等高端产业发展。抓住曹妃甸开发和冀东油田增产扩能的历史机遇,做好规划,积极招商引资,力争5年内全县仓储物流业形成较大规模;依托资源优势和“科学发展(曹妃甸)论坛”举办的契机,把曹妃甸湿地公园建成集星级酒店、商务休闲、旅游度假为一体的会议接待中心、会展中心、旅游休闲度假中心和文化创意基地,打造成“世界一流、现代品味、独具魅力、湿地特色”的生态旅游品牌,以此带动住宿

  -5-餐饮、商贸流通、旅游休闲等服务业的全面升级。

  9、强力构建市场体系。支持和培养县场两级职业介绍所和各种劳务服务中心、劳务公司发展,大力推行农民“订单式”劳务输出,为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搭建平台,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城创业和城镇投资者进村兴业,建立起城乡一体的人力资源双向流动保障机制;积极引导城镇资源向农村扩散,鼓励商贸、邮政、医药等企业在农村发展连锁经营,支持供销社发展农村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推进连锁化“农家店”建设;2008年底前,完成县城集贸市场搬迁,2009年启动集副食、粮油、果菜、水产于一体的大型综合批发市场、钢材交易市场和建材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培育和发展一批规模大、辐射力强的大型专业市场和大型常日农贸市场、社区市场。2009年完成

  县人才交流中心和就业服务中心建设。到2010年,全县基本形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管理规范的市场体系。

  10、着力提高农民收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组织农工群众参加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引导性培训和农村科技培训,促进农民进棚、进市、进企、进城,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比较效益;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减少农业直接从业人员,发展规模经营,增加规模效益。

  (三)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11、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整合优化教育资源,加快学区建设,促进规模办学;继续加大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逐步提高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校舍维修经费补助标准,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升农村教学质量;加快农村中小学和幼儿园标准化建设,提高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和高等教育。2008年底前,启动第二小学搬迁和第三中学建设,农场中心幼儿园实现一日全托;2010年,全县实现从学前三年到高中教育全程15年的免费教育,中等职业教育在校生规模发展到5000人左右,与国内高等

  -6-学校联合兴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在校生规模达到2000人左右。

  12.加快文化事业发展。依托曹妃甸发展优势和湿地资源优势,挖掘教育培训、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发展潜力,以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事业发展,提高文化品位,促进文化繁荣。抓好县、场(镇)、村三级文化阵地建设。2008年,县青少年活动中心建成,村中心文化活动室、图书馆建设全面完成,相应的文化娱乐也逐步完成。2009年,完成县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启动湿地文化馆建设和镇文化站提升工程。2010年,县

  城电影院重建完成。到2010年,全县11个文化站建设将全部达到省定标准,定期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工树立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

  13、加快卫生事业发展。在全面完成场镇卫生院改造的基础上,加强场镇计划生育服务站和村队卫生室建设,建立以场镇卫生院为依托、以村队卫生室为基础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确保2010年全县11所场镇卫生院和80%的村(社区)卫生室达到省级标准。建立和完善城乡药品监督供应体系,加强药品市场管理,保证城乡用药经济、安全。强化县、场(镇)、村三级疾病防控和卫生监督网络,完善应急处理机制。2009年底前新建县医院、妇幼保健医院和计划生育服务中心投入使用。到2012年,全县千人口病床数达到5.9张以上,儿童、孕产妇保健覆盖率、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全民医疗保障覆盖率均达100%。

  14.加快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强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乡体育组织。到2012年,全县至少有两个体育场馆,全县所有乡镇都建成全民健身场所,所有行政村都安装一条以上全民健身路径。从2009年开始,全国综合性运动会每两年举办一次,每年组织六项以上单项健身比赛或全民健身活动。

  15、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实施科技富民工程,组织实施区域农业生产关键技术的引进与示范,大力推广优质高产农业新品种。实施科技创新工程,大力扶持各类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农业科技示范

  -7-企业和龙头企业建设,提升农业科技水平;加大先进、适用农机具的引进、示范和推广力度,大力扶持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公司,全力提升农业机械化作业水平,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到2012年,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95%以上,农业机械化作业率达到60%以

  上,水稻、果菜、水产和畜牧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控制面积达到9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以上。

  (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16、建立城乡一体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进一步提高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水平,全面推行场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使全县养老保险社会覆盖率达到100%。2009年启动现行的“以农业资源固定农工身份”的农工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逐步实现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同时,依据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养老金统筹标准,让全县人民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17、建立城乡一体的医疗保障体系。全面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全县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的基础上,改革门诊补偿模式和大病补偿方式,适度提高筹资额度,提高报免比例。到2010年,实现城镇居民医疗保险与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的并轨。

  18、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在实现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一体化和农村“五保”老人县级集中供养的基础上,建立城乡低保标准和农村“五保”供养标准与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同步提高机制,使之保持全市领先水平。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机构,健全城乡困难家庭资助体系。继续开展困难家庭住房援建工作,推进农村低保户危旧房改造“安居工程”。

  (五)深化农垦体制改革,统一城乡社会管理

  9.推进农场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国家对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的有关政策,教育、卫生、计划生育、优抚、社会救助等经费由县财政提供

  -8-政统筹安排的基础上,进一步剥离农场办社会职能,2009年尝试在农场区域成立相应管理机构,具体负责农村社会管理工作,逐步实现政企全面分开。积极开展村队管理社区化试点试验,摸索经验,逐步推开。通过一系列配套改革措施,到2012年实现城乡社会的统一管理。

  20、推进农业资源经营管理改革。积极引导农村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偿、规范流转。在农工群众自愿的基础上,鼓励农户采取直接转包、反租倒包、股份合作、租赁,以及以承包家庭为单位向企业(农场)入股或群众自愿联合经营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经营权,促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使农村劳动力实现有效转移;推行耕地等农业资源分配的货币化,允许农工放弃土地经营权,凡职工责任田交回农场的,可由农场按国家有关规定为职工缴纳应由农垦企业负担的相应比例的养老统筹金,逐步解除农村人口对土地的依附关系、农工对农场的依附关系。

  21、推进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完善以居住地划分城镇人口和农村人口、以职业划分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的户籍管理制度,逐步实现城乡户籍管理一体化。对原经营土地到城镇落户的人员,在正式与雇佣单位签订劳动合同或从事个体、合伙经营取得合法执照之前,可根据本人意愿保留其分配口粮田、经营田的待遇,允许其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员,可凭聘用单位录(聘)用证明及相关证件资料,办理本人及其直系亲属的落户手续;对来我县投资兴办实业的各类人员,允许本人及其亲属到我县落户。

  22、推进农村干部制度改革。打破传统观念,努力探索新的选人用人机制,扎实启动招聘大学生担任农村基层干部工作,使之成为传播知识、推广技术的主力军。每年从机关选派一定数量的年轻干部到基层任职锻炼,了解民意,帮民解困。

  结合村队整合工作,优化配置基层干部。加强反腐倡廉建设,预防职务犯罪,净化干部

  -9-队伍,改善干群关系。力争利用2年的时间,在全县农村建立起一只充满活力、有所作为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

  (六)强化公共财政支撑,倾斜支持农村发展

  23、强化财政经济的保障功能。按照“优势互补、产业融合、政策共享、错位发展、互利共赢”的思路,瞄准曹妃甸、冀东油田主导产业链条,狠抓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工作,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加速集聚,构筑现代产业体系框架,以经济发展促进财政增收,从而为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财力支撑。推进场镇财政体制改革,实行“场财县管”。进一步完善场镇区域税收分成办法,实行入区项目税收由招商场镇分享的财税分配政策。加大县对场镇的转移支付力度,不断强化财政对农村公共服务的保障力度。

  24、健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投入机制。财政支农资金投入的增量、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的增量、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建设的增量都要逐年增长,财政每年安排的城市建设维护费也要部分用于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县级财政每年都要统筹安排专项资金,重点解决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中带有全局性的问题。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资融资机制,加大对“三农”的信贷支持力度。探索由县财政注入资金,建立农业保险体系和农村信贷担保中心,利用银行信贷放大功能,聚集财力,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

  25、实行农工群众务工经商优惠政策。创造有利于全民创业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鼓励支持农村劳动力从事非农产业经营,以创业带动就业,实现有效转移。凡我县农村原从事农业生产的居民脱离土地,从事非农产业经营的,享受与城镇下

  岗职工再就业相同的创业培训、小额贷款担保、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

  四、组织保障

  1、强化认识,思想到位。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和长期的历史任务,关系到全县经济社会

  -10-发展大局。全县上下必须从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级干部和农工群众都要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搞好体制机制创新,确保城乡一体化建设稳步推进。

  2.加强领导,组织到位。转变政府职能,完善行政管理体制,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为加强对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全县城乡一体化建设的组织、协调和监督工作。各镇、各部门也要成立相应的组织和领导机构,在全县范围内形成高效率、强组织的工作体系和运行机制。要强化统筹功能,明确目标任务,采取有效措施,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

  3、强化考核,落实到位。将城乡一体化建设各项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场镇、各部门,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评价内容,强化考核。县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及时对场镇、县直各单位的工作进行督促检查,及时通报情况,督导进度。各场镇、县直相关部门要根据本《意见》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认真制定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具体方案,并抓好贯彻落实。

篇三:四个一体化工作格局

  

  构建党工团一体化"大政工"格局探究

  摘要: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的持续进步,建立党工团一体化“大政工”格局对促进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价值。可是,我国一些企业在格局建设环节中存在不少的漏洞,所以,务必对建设党工团“一体化”格局的科学性开展深入探讨。本文探讨了建设党工团一体化“大政工”格局的价值,探讨其存在的缺陷并推出优化策略。

  关键词:党工团;大政工

  前言:随着经济制度的持续优化,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与增强,在促进改革创新与提升经济收益等方面体现了关键的价值。落实好政工工作对提高企业职工的凝聚力与感召力,推动精神文明构建,建设和谐稳定的内外部发展环境具备至关重要的价值,所以,必须整合党工团工作,构建党工团一体化“大政工”的管理模式。

  一、建设党工团一体化“大政工”格局的价值与作用

  党工团一体化“大政工”格局指的是党组织、团组织与工会组织三者融合,也就是以企业或者单位的党支部领导,以工会干部会核心,将团员分子作为工作的关键,不断吸纳企业职工参加活动,落实全面、全环节的“大政工”管理形式。首先,这一局面的建设有助于企业思想工作与管理活动的互相融合,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对企业的发展有着不小的作用。其次,可以突出党、团的时代创新性,保障党、团的团队构建始终走在时代的前端,促进党、团综合发展。最后,对发扬社会主义精神价值观,落实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融合有不小的价值。

  二、建设党工团一体化“大政工”格局中暴露的缺陷

  1.党工团职位设计规章不科学

  我国一些企业对党工团工作不关注,一些党工团职工单单是企业内部的职工,没有接受党工团工作的专门培养,通常将工作的核心放在本职工作中,忽略了党工团工作。这一职位设计加重了企业职工的工作负担,不利于党工团工作的进行。

  2.企业内部组织构架不完整

  企业内部党工团工作应当以专职部门承担,如,组织宣传部、企业文化部等等。可是我国一些党工团工作重点以企业行政部门承担,相应工作人员匮乏专业化的理论知识储备,工作经验较少,欠缺创新精神,引起党工团工作随意应付的状况出现。

  3.思想意识薄弱

  现今,我国一些企业思想认知不足,无法将党工团工作充分纳入整个工作制度中,引起相应工作落实较为艰难。参与党工团工作的职工通常处于企业的边缘,引起进行的工作难以体现自身的价值与作用,其职工工作积极性低下。

  三、落实党工团一体化的实际策略与可行性探析

  党工团一体化工作关键内容在工作制度上,落实党委统一领导,以兼职政工人员为关键,全体党员与管理职工为核心,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一体化管理形式,实际策略囊括:

  1.落实机构设计一体化

  在党支部指导下,优化工团组织结构,依靠考核推荐等策略,参考职工实际状况与特点,以同时满足党、工、团任职资质的职工承担党支部、支会与团支部责任人1位,职务任命建议为政工书记,民主评选出责任心突出、喜欢政工工作并愿意参与兼职,具有一定工作经历与能力的政工委员3位,构建基层政工团队,分别肩负党支部、工会支会、团支部实际工作,原则上以党支部书记兼职支会主席,以党员身份的工作委员、团支部书记兼职党支部委员,落实党工团干部的交叉任命,相互结合,提升“一身兼”的占比。

  2.落实活动进行一体化

  每一年初始阶段落实好党工团活动整体策划,科学规划党工团活动时间与空间,将构建“优秀党支部”、“模范班组”与“五四红旗团支部”与“青年文明号”等行为融为一体,指导党员、优秀职工代表、共青团员积极参加争优争先,进行科技创新、劳动竞赛,实现内容具备针对性、模式具备科学性、因地制宜组织各种活动,活动方法上遵从灵活多变,侧重有效性,维持职工团队稳定性,提高各级党工团组织凝聚力的价值,从而推动企业生产运营。

  3.落实组织发展一体化

  将党组织发展党员与工会、共青团组织推举活动融为一体,尽可能将企业内的运营管理骨干与技术小能手培育成党员、明确积极分子或者发展对象时,务必要通过工会组织的职工代表会议探讨与通过团组织“评选”,一致通过后再进入党支部探讨沟通;接受新党员的支部会议上邀请职工代表与优秀团干部参加活动,将他们的建议作为支部决策的关键凭证,尽可能体现工、团组织的桥梁枢纽价值。依靠以上三类“一体化”策略,在设计企业逐步建设党工团一体化“大政工”格局,从而落实政工管理制度的各类优化与提高的目的。企业进行摸底调研,从成果上而言,职工与参与兼职政工工作的职工对建设党工团一体化“大政工”管理模式的模式较为认同与看好的。一些保持反对意见的职工重点是对整合优化后,引起兼职职工工作压力进一步提高,而体现出担忧与疑虑。所以,落实环节中务必获得各个部门领导的帮助与全体职工的一同协调支持。

  4.促进党工团工作朝着规章化的方向前进

  企业管理人员要基于企业的具体状况,从全局着手,参考合理的指导进行党工团工作。实际而言,企业要定期组织党工团知识的培训活动,体现党工团工作的价值与作用,依靠教育培训的方法,增强企业职工的思想认知。并且,要构建党工团工作评估制度,落实工作与职责的衔接,明晰工作目的。相应党工团职工要签署责任保证书面报告,将评估成果纳入到优秀职工的评估制度中,借此提升党工团职工的主观能动性。

  四、落实计划与工作组织

  企业党委经过研究证实,早已在总部与现场各挑选一个支部作为试点,组织党工团一体化“大政工”格局构建工作。同时组织进行了下述工作:首先,将试点所属的党支部、工会支会、团支部三套班子合为一体,构建全新的“政工总支”,落实组织机构一体化;新的政工总支仍旧预留原党支部、支会与团支部的组织机构与相应责任,同时分别向企业党委、工会与团委汇报相应工作,从而落实职工精简等工作。其次,试点支部依靠组织政工大会,组织民主选举,推荐有想法参与政工工作,具备突出责任心并具有一定工作经历与能力的职工肩负政工委员工作,通过企业党委评估后予以任职,保障职工任用符合相应规章制度。最后,在试运转过程中,政工书记肩负主持本政工总支的党工团整体工作,各级党支部委员、支会委员与团支部委员帮助政工书记落实好各自所承担的相关工作,贯彻“分工不分家”的准则,一同实现政工工作。党委与综合办直接对口各政工支部书记落实各类工作。

  五、工作提议

  基于试运转时期的成果,对将来全面推广党工团一体化“大政工”工作的前景整体是乐观的,可是同时也必须参考各方面的提议,尽可能优化工作方式,提升工作成效。倡导分为下述两个方面:在工作落实层面:首先,要尽可能增强“政工总支”委员的思想构建,不断优化对“政工总支”的领导、检查与监督强度等等。其次,构建党工团联席会议规章。再次,构建完整评估制度与鼓励制度。最后,在后期运转时期,还应当持续增强工作整理反馈,尽可能实现不断健全。在工作推广层面:首先,要不断提高宣教强度。其次,倡导在项目党支部深入推广,同时针对性的落实沟通活动。最后,不断提高对职工的培训指导效果。

  结语:建设党工团一体化“大政工”格局对我国社会的发展有着正面的价值与作用,所以,广大党工团职工务必要深入了解到工作中的漏洞,基于实际,采用操作性突出的策略不断健全党工团工作,促使其可以合理的建设“大政工格局”。

  参考文献

  [1]构建“大政工”增强凝聚力——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有钢企思想政治工作的思考[J].朱燕.冶金企业文化,2021(01)

  [2]煤矿企业思想政治工作“大政工”格局的构建策略[J].李智琴.山西青年,2020(04)

  [3]煤矿企业构建思想政治工作“大政工”格局的思考[J].张宏.山西青年,2017(11)

篇四:四个一体化工作格局

  

  千万工程

  四个一”的工作机制

  (实用版)

  目录

  1."千万工程"简介

  2."四个一"的工作机制概述

  3."四个一"的具体内容

  4."四个一"的工作效果和意义

  正文

  【"千万工程"简介】

  "千万工程"是我国于2018年启动的一项重大生态保护工程,其目标是在未来十年内(2018-2028年),通过生态保护和修复,使全国一千万公顷的荒漠化土地得到有效治理,从而改善生态环境,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四个一"的工作机制概述】

  为实现"千万工程"的目标,我国制定了"四个一"的工作机制,即"一盘棋"、"一张图"、"一条线"和"一体化"。

  【"四个一"的具体内容】

  1."一盘棋":指的是全国范围内的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要统一规划、统一部署、统一实施,形成全国一盘棋的格局。

  2."一张图":指的是对全国的荒漠化土地进行详细的调查和测绘,形成一张全面、准确、详实的工作图,以便进行有针对性的治理。

  3."一条线":指的是从源头到末端,对荒漠化治理的整个过程进行全程管理,确保各个环节有序、高效地进行。

  4."一体化":指的是将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结合,实现生态、经济、社会三者协调发展。

  【"四个一"的工作效果和意义】

  "四个一"的工作机制,使我国在生态保护和修复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篇五:四个一体化工作格局

  

  监督一体化实施方案

  一、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监督工作在国家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为了更好地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加强监督一体化是当前的重要任务。监督一体化是指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各级监督机构依法依规开展监督工作,形成协同合作、互相制约、有效监督的工作格局。

  二、目标

  监督一体化实施方案的目标是建立健全的监督体系,确保各级监督机构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实现有效监督、协同合作、互相制约,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三、主要内容

  1.建立监督一体化工作机制

  建立健全监督一体化工作机制,明确各级监督机构的职责和权限,加强监督工作的协同合作。各级监督机构要加强信息共享和协同办

  案,形成工作合力,提高监督工作效能。

  2.加强监督法规建设

  加强监督法规建设,完善监督法律法规体系,明确监督职责和权限,规范监督行为。各级监督机构要严格遵守监督法规,依法行使监督权力,确保监督工作合法、规范、有效。

  3.提高监督工作水平

  提高监督工作水平,加强监督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监督人员素质和能力。各级监督机构要加强监督人员培训,提高监督工作的专业化水平,确保监督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4.推动监督信息化建设

  推动监督信息化建设,加强监督信息系统建设,提高监督信息化水平。各级监督机构要加强监督信息共享和交流,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监督工作效率,加强对监督对象的动态监测和分析,确保监督工作的全面性和及时性。

  5.健全监督责任追究机制

  健全监督责任追究机制,建立健全监督工作考核评估机制,对监督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严肃追责。各级监督机构要加强监督工作的自我监督和内部管理,确保监督工作的严肃性和纪律性。

  四、保障措施

  为了确保监督一体化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各级监督机构要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同时,各级监督机构要加强监督工作的督促检查,及时发现和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确保监督一体化实施方案的有效落实。

  五、总结

  监督一体化实施方案的推进,对于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各级监督机构要深入贯彻落实监督一体化实施方案,不断完善监督体系,提高监督工作水平,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更大的贡献。

篇六:四个一体化工作格局

  

  2024年坚持“四共联动、双向用力”构建一体化基层党建格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信息技术的进步,基层建工作也日益受到重视。同时,在经历了多年的实践探索和总结,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基层组织建设是加强的全面领导、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维护社会稳定的基础性工作。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构建一体化基层建格局,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一、“四共联动”的内涵与意义

  “四共联动”强调的是制度共建、资源共享、管理共治、效果共赢。具体来说,制度共建就是把组织制度、管理制度、工作制度有机融合起来,形成一套完整、科学、务实的基层建制度体系;资源共享就是实现各种资源的最大化汇聚和利用,包括人才资源、物资资源、信息资源等;管理共治就是通过加强协作共治、互相约束、公平公正、互相学习等方式,推进基层组织治理现代化;效果共赢就是把各项工作做得扎实,取得可持续的成效。

  “四共联动”的意义不仅在于增强了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更在于它贯穿了基层建工作的全过程。从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到活动开展、日常管理,从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生活到纪律约束、风廉政建设,都必须贯彻“四共联动”的理念,才能提高基层建工作的水平和实效。

  二、“双向用力”的内涵与实践

  “双向用力”要求加强基层建工作的“双向反馈”和“双向推动”。从“双向反馈”来看,即在提供支持、资源保障等方面,倾听基层组织的需求和建议,及时解决基层组织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在评价基层建工作成效时,也要依据基层组织的具体情况进行测评和考核,切实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参考性。

  从“双向推动”来看,即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主导作用和先锋模

  范作用,引导群众参与建,营造浓厚的建氛围;同时,也要发挥上级组织的领导作用,及时关注和指导基层组织的改进和创新,确保基层建工作顺利开展。

  “双向用力”的内涵是多方面的,除了支持、资源保障、工作考核、群众参与、组织领导等方面需要加强,方法手段、学习水平、思想观念等方面的提升也是必要的。只有全面推进“双向用力”,才能真正加强基层建工作的深度和广度。

  三、构建一体化基层建格局的路径

  要构建一体化基层建格局,需要在制定、制度创新、资源配置、队伍建设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1)制度化建设:加强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规划建设,形成一套科学规范、相互协调的基层建管理体系;同时,注重借鉴其他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基层建制度体系。

  (2)资源共享:设立统一的基层建信息平台,集约各类资源,并通过平台实现精细化管理,推进资源共享;同时,加强对外沟通与协作,不断扩大基层建资源共享的范围和深度。

  (3)创新管理方式:采取措施加强队伍建设,推进培训机制,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等方式,提高基层组织的管理水平和战斗力;同时,加强日常的监督、评估和指导,促进基层组织不断改进和创新。

  (4)加强基础工作:注重加强基础工作的实施,不断提高组织的政治能力和建设水平;以此为基础,通过主题教育、员学习等方式,全面提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综上所述,“四共联动、双向用力”是构建一体化基层建格局的重要理念,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主导作用,同时加强上级组织对基层工作的指导和支持;注重制度化建设,加强资源共享与管理创新,提升基础工作水平等方面的措施。通过不断地努力和实践,相信我们一定能够真正实现基层建工作的全面发展和现代化。

推荐访问:四个一体化工作格局 格局 化工 四个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