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对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监督的思考(7篇)

时间:2024-09-19 08:00: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加强对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监督的思考

  

  质量论坛幸福生活指南对加强网络政治监督的几点思考李

  焰

  中共界首市委党校安徽界首236500摘

  要: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和迅猛发展,其对政治生活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催生了新的民主政治监督形式——网络政治监督。网络政治监督对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诸多挑战。探讨并提出正确应对网络政治监督的策略,我们一定能“扬其所长”、“破其所短”,让网络政治监督能真正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关键词:网络政治监督;挑战;策略

  1、网络政治监督的概念

  网络政治监督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新生事物,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和科学技术特征。网络政治监督是指网民以网络为平台,在网络世界里对现实生活中的政治现象、政治过程进行评价、批评的一种行为。网络政治监督是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在互联网这一新的载体上相结合的产物,是传统政治监督在互联网领域的延伸。它是以虚拟的网络政治空间为前提,以网络为手段,以拥有政治权利的网民为主体,以政府及其工作人员为客体,以监督主体的广泛性与平等性、监督渠道的开放性与便捷性、监督方式的自由性、监督领域的全面性、主体和客体的互动性等主要特征,是当代中国的一种崭新的政治监督形式。

  网络舆论监督具有及时性、广泛性、自发性、公开性、平等性、直接性、互动性等特点。它能够跨越时空限制,使监督更加便利、及时和有效,也使普通百姓有机会直接参与到网络政治监督中来,还可以实现网民之间、网民与传统媒体之间、网民与监督机关之间的多向交流互动,更为重要的是,它的匿名性能让举报人放心地在网络上对于失职的干部进行举报,减少了传统监督的不安全感。

  2、我国网络舆论监督存在的问题

  2.1网络政治监督具有可操纵性和欺骗性

  网络的虚拟性、开放性使得人人都可能是信息的发布者,网络信息变得丰富的同时,也变得良莠不齐。有的人有意无意地歪曲事实,误导大众;有的人在网络宣泄情绪,传播负面能量;还有的人通过技术的方法伪造出一个以假乱真的信息环境来欺骗公众,以至于区分信息真伪成为对网民的巨大挑战。信息的不可靠性使得操纵信息扰乱民意成为可能,从而破坏监督机制的运行。在加上网民缺乏理性和对信息真假的理性判断,不问事实就群情激愤,使得网络成为情绪的排泄场,走入一半是魔鬼一半是天使的尴尬处境,这样不仅混淆公众视听,还可能影响司法判断。

  2.2网络政治监督容易形成“网络暴力

  网络政治监督既为广大网民自由发表意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提供了便利,也成为一些问题如网络暴力的重灾区。“人肉搜索”是网络暴力最具代表性的一种表现形式,其极大地侵犯了当事人的隐私权。简单来说,人肉搜索就是通过网络挖掘一个人的信息。无数网民通过目标人在网络上的蛛丝马迹、查询他在网络上各类活动痕迹,从而短时间内曝光这个人的个人信息,比如:身份、住址、电话、聊天账号、照片、工作单位及亲属信息等等。例如2018年1月,湖南长沙辅警当街打死伤人的金毛犬遭人肉搜索,信息被挂上外网,家属被上门骚扰,几天内手机收到数千条谩骂信息。网络暴力还可能被公众利用,进一步发展为现实暴力,直接危害社会稳定。

  2.3网络政治监督可能会削弱政府公信力

  近年来,网络舆论形势仍然严峻复杂,仍然有一些不怀好意者打着“网络监督”的旗号,恶意诋毁中国发展成果,歪曲社会主义制度,歪曲共产党为群众所做的努力。而当前许多网民年龄偏小,心智还尚未完全成熟,容易被这些舆论所引导,使得网上一些看似是“民心所向”的民意诉求,实质是网民受恶意诱导产生的言论,再加上一些政府官员应对网络舆论的能力欠缺,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会削弱政府公信力,进一步形成一种干部“当官不为民做主”的舆论导向,恶化干群关系,反而让互联网监督起到了反效果。

  3、规范网络政治监督的策略

  3.1健全法制,推动网络政治监督的法治化

  国家应建立健全网络监督的法律法规,从而逐步将网络政治监督纳入法治化轨道。只有将网络监督放在法制化轨道上运行和发展,才能保证其健康的发展,并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对于互联网的监管,很多国家都使出绝招,纷纷出台方案解决网络政治监督所带来的困扰。我国也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如《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互联网站从事登载新闻业务管理暂行规定》等,但仍存在一些不够完善的地方。在网络舆论监督方面,必须建立一部完善的网络舆论监督法,遏制网络舆论监督中的负面现象,引领社会舆论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此外,必须明确规定法律责任及监督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补充和协调原有法律法规,这样既能保护公民个人的合法权利,也能形成良好的监督秩序,促进网络政治监督健康发展。

  3.2提升媒介素养,合理理性参与网络生活

  首先,网民们应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避免自己由于在某个领域的业余性,发表无用或充满情绪化的议论,同时还应加强对信息的加工制作和解读能力,对网上的信息多一份质疑和思考,少一份盲从和转发。其次,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应对网络舆论是新时代领导干部的一项重要本领,要让互联网成为我们同群众交流沟通的新平台、新途径,成为发扬人民民主、接受人民监督的新渠道。因此,各级党政机关工作人员应培养自身的媒介素养,对网民反映在网络上的问题要及时予以回应和解决,不能把网络办公和信访渠道当成摆设。最后,各位网络领袖也应加强与主流媒体的互动融合。在网络信息传播中,网络领袖们包括影视歌唱界的明星,也有各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还包括媒体记者等,他们大多与主流媒体有着一定的联系。根据二级传播理论,传统媒体的辟谣信息大多是通过他们流向普通大众,他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网络的言论和信息。对此意见领袖们应保持一定的克制,尽量针对自己熟悉的领域发言,不误导和带偏受众。

  3.3正确引导,充分发挥网络舆论的引导力网络舆论是一种意识形态,对人们的行为具有指导作用。规范网络政治监督,就要充分发挥正确网络理论的引导力。第一,政府应加强自身网络的建设,建立代表社会发展前进动态的网络平台,及时更新动态信息。第二,提高政府工作人员和党员领导干部思想政治教育和舆论工作能力,充分发挥其“舆论领袖”的作用,引导舆论导向。第三,建立合理的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网络舆情的发展和应对都有规律可循,遵照科学合理的程序,才能有效管控处置各类网络舆情。所以,必须编制舆情应对系列预案、专案,做到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必须保障定岗定人,要相对明确、相对固定、相对专业、相对独立。3.4规范网络行业自律,建立健全严格的管理机制

  我国互联网的发展和管理,不仅需要国家的整治,还需要互联网业界对自身的职业道德进行提升。网络服务商不能只盯着经济效益而忽略社会效益,应牢记自身的社会责任和职业道德。因此,各网站要坚持自我约束,实施行业自律,健全网站内部管理制度,规范信息制作和发布流程,确保各项管理措施规范化、制度化;建立科学的内部考评机制,绝不能以访问量作为从业人员考核的唯一标准;加强对网站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对编辑低俗内容的相关人员要进行严厉处罚。

  3.5提高网民的道德素质和法律意识

  网络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往往会被网民误认为网络是绝对自由的,自由发表言论是不用负法律责任的,所以便出现了网络暴力、网络造谣等事件。因此,政府党政机关应积极开展网络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提高网民的法治意识,培养网民正确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判断力,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扬主旋律,让网络公共空间充满正能量,使中国的网络空间成为一个高度开放、高度文明的网络社会,每个中国网民都是爱国、守法有责任感的中国好网民。

  幸福生活指南2019年第20期

  225

篇二:加强对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监督的思考

  

  对当前党内监督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作者简介】陈君生

  衡阳师范学院法学院副教授(湖南

  衡阳

  421008)

  【内容提要】

  党内监督是贯彻从严治党方针,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完善的重要措施。加强党内监督不仅是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需要,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当前,党内监督还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必须提高对加强党内监督的认识;加强对党内监督的领导,把纪律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建立和健全党内各项民主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权力监督和相互制衡,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关

  键

  词】党内监督/权力/制约机制

  党内监督是党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进行自我约束、自我完善,贯彻从严治党方针的重要措施。加强党内监督不仅是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需要,而且事关党和国家的兴亡。小平同志曾指出:“如果我们不受监督,不注意扩大党和国家的民主生活,就一定要脱离群众,犯大错误。”[1]由此可见,党内监督在党的建设中极端重要。因此,认真学习《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提高对加强党内监督的必要性认识,看到党内存在的问题,加强党内监督的对策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加强党内监督的必要性

  权力具有二重性,英国历史学家艾克顿曾指出,权力导致腐败,绝对权力导致绝对的腐败。新的形势,新的情况,党内监督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加强党内监督,既是我们党的性质、执政地位及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也是权力二重性所决定的。同时,也是新时期加强党的建设的必然要求和党的三代领导对我们的谆谆告诫。

  1、加强党内监督是由党的性质、执政地位及肩负的历史使命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当今中国的事情办得怎么样,关键取决于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现代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靠的是党的正确领导。作为执政党,担负着建设中国、发展中国的历史使命,因此,必须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实践证明,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党的建设,强化党内监督。俗话说:“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党内没有监督,党的组织和党员干部不循规蹈矩,不按党章办事,就会党内腐败,失去民心,最终丧失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因此,加强党内监督,是保证从严治党、振兴中华的先决条件,它在加强党的建设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2、加强党内监督是新形势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所决定的。中国共产党是一个有83年历史的执政党,我们党领导人民取得的伟大成就举世瞩目。新世纪新形势,我们党面临三大严峻考验,即面临着国际局势深刻变化的考验,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的考验,以及党的自身状况变化带来的考验。因此,我们必须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党的作风建设,因为党的作风是党的生命。面临新的情况,党内监督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在单位是“一言堂”、“太上皇”,无所不为,不受监督,最终蜕化为人民的罪人,如成克杰、陈希同、王宝森、胡长青、张德元、宋焕威、林国悌、唐见奎等等。他们忘记了权力永远属于人民,模糊或颠倒了权力行使者与权力所有者的关系,以权谋私。他们忘记了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把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抛至脑后,大搞权钱交易,贪赃枉法。因此,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新的历史条件下党风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高度重视党内监督。经验

  告诉我们,日趋严重的党内腐败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和领导干部治党不严,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管理和监督。因此,从严治党,必须加强党内监督,使党员干部在自律和他律条件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3、加强党内监督是由权力的二重性所决定的。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力,但权力作为一种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或一定职责范围内起控制作用的支配力量,在社会发展中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权力是把“双刃剑”,具有与生俱来的二重性。权力的正确使用可以为人民谋利益,造福社会;但权力失去制约和监督,则会为个人谋私利,损害人民。因此,能否正确对待权力,是领导干部坚持清正廉洁的基本

  前提和重要保证,是领导干部必须长期经受的根本性考验。但领导干部正确使用权力单靠自觉性是不够的,必须加强制约,强化监督机制和措施。

  4、加强党内监督是三代领导的谆谆告诫。纵观党的历史,从严治党、加强党内监督是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我们党的一贯方针。1927年成立的党的监察委员会到现在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正是由于党的专业监督机关注重党内监督,严明了党的纪律,加强了党的建设,纯洁了党的队伍,树立了党的形象,我们党才能更好地领导全国各族人民从胜利走向胜利。我们党尚未取得全国执政党地位的时候,在延安毛泽东同志与著名民主人士蔡炎培有过一段耐人寻味的对话。蔡炎培在看到延安团结紧张、生动活泼的崭新局面,再比较国统区的腐败黑暗,深有感触地说:一代王朝、一个政党、一种力量,在新生的时候,它总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发展强大掌握权力后,则往往是党内腐败,直至灭亡,历史上诸多王朝,非莫如此。请问,中共如何走出历史的怪圈。毛泽东主席非常简明地回答:监督。当然监督包括党内监督和党外监督等。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党的第二代领导邓小平同志,对于改革开放条件下党内存在的不正之风,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警觉和清醒的认识,并指出:“我们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当然也要有监督,有制约。”[2]“我们大量的干部居于领导地位。在中国来说,谁有资格犯大错误,就是中国共产党。犯了错误影响也最大。因此,我们党应该特别警惕。”[1]长期以来小平同志一贯主张:“党要受监督,党员要受监督”[1]。1992年小平同志南巡谈话再次警诫:“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2]基于党在历史上的教训,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党内监督。党的第三代领导江泽民同志更是重视党内监督。十五大报告指出:我们党是任何敌人压不倒、摧不垮的。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因此,作为执政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放松党的自身建设,特别要加强党内监督。

  二、目前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

  党内监督在党的自身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我们党十分重视党内监督。但部分领导干部由于认识不到位,治党不严,加上监督制度、体制不够完善,监督指向失衡,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等等,党内监督还存在不少问题。

  1、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监督认识不到位。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地方和单位的党组织和领导没有把党内监督放到应有的位置,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疏于管理、疏于监督。不能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党的建设的关系,党不管党的问题严重存在,致使党内不正之风、腐败现象时有发生。个别领导干部对党内不正之风不闻不问、麻木不仁。有些领导干部不讲正气,“好人主义”盛行,因为是“熟人”、“名人”、“要人”、“亲人”、“有背景的人”,而放弃党性原则。有些领导干部认为从严治党、强化党内监督是“左”的一套,现在是经济社会,党员干部“发家之富”也是应该的,不予监督。

  2、制度的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不够——监督执行困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高度重视制度建设,制订了一系列重要规章制度,党内无制度可依的局面已不复存在。但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制度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制度不配套、不系统。二是制度不科学,缺乏操作性。如有些制度过于抽象笼统,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执行中比较困难。有些制度只有定性规定,没

  有定量规定,执行中弹性过大。有些制度只是实体规定,缺乏必要的程序规定,执行中的随意性太大。这些都不易监督。

  3、“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监督体制有缺陷。党内监督是党的十一大以后才陆续恢复的,1978年设立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回顾党的历史,我党第一次把监督机制引入党内是1927年6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但第二年党的六大就把党章中关于党的监督内容删掉了。党的七大、八大虽然有一定的恢复,但到党的九大、十大关于党内监督的内容就被完全取消了。直到党的十五大,才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监督体系。从党的监督历史来看,我们党监督体系并不是基于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设计产生的,而是基于事后汲取教训的“应急”、“消防”建构的,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党内监督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被动境地。

  4、自上而下的监督代替了平衡制约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监督指向失衡。我国是以上级党委为领导中心的权力辐射体制,上级是下级的全权领导者、管理者,同时,也是最具权威的全能监督者。实际中,高度重视自上而下的监督,忽视平衡制约的监督和自下而上的监督,造成了不少监督环节的“空档”和误区。如党内党员对党的组织监督、全委会对常委会的监督、党的下级组织对上级组织的监督、党委领导班子成员之间的监督、纪委对同级党委的监督等等很难到位。但作为一个民主的执政党,其党内监督应形成自上而下、平衡制约和自下而上的立体网络。

  5、监督权受制于执行权——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党的十二大确立了党内执行机构与监督机构同由党的代表大会产生的方式,但监督机构并不是向产生它的代表大会负责,而是向同级执行机构负责。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仅是业务指导关系,而同级党委却对同级纪委实施全面领导,从人事任免、人员编制、经费乃至一系列问题,都由同级党委统筹安排。因此,实际上纪委只是同级党委的执行部门。这种组织上的粘连关系和指导与领导强弱不等的运行方式,也决定了纪委很难对同级党委特别是大权在握的党委“一把手”实施真正的有效监督。同时,同级党委的主导作用,势必造成来自同级的干预,掣肘太多,事事请求汇报,严重影响执纪的公正性。虽然按规定,上级纪委可以监督下级党委负责人,但由于距离远,弹性大,监督功能趋于弱化,只要不发生重大问题,上级对下级往往形同“虚监”。

  三、加强党内监督的对策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提高认识,加强党的领导,把纪律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完善适应新形势下的各项党内民主制度和运行机制;建立和健全党内权力监督、相互制衡的制度。

  1、提高对加强党内监督的认识。立党为公,是党的作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加强党内监督,纠正党内不正之风,克服消极腐败现象,是党风建设的重要内容。党的作风关系到党的形象,关系到人心向背,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生死存亡。我们党是执政党,我们必须认识到,党执政时间越长,越要抓自身建设,越要从严要求党员和干部,越要加强党内监督,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到底。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真正把党内监督放到应有位置,发挥其积极作用。要通过全党的努力,把党内监督全方位地贯彻于党建各个环节之中,真正做到对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对于一个执政党,在执政过程中,虽然把经济搞上去了,但如果党内监督不严、党风不正,自身腐败问题严重而又无力克服,最终必然败坏党风,丧失民心,亡党亡国。同时,加强党内监督也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只有一心为公,才能取胜于民。不加强党内监督,执政党的地位就可能丧失,党就有可能走向自我毁灭。

  2、加强对党内监督的领导,把纪律检查工作落到实处。各级党委要加强对党内监督的领导,增强责任感,自觉担任起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反腐败工作的神圣职责。一是各级党委一定要从讲政治的高度始终把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作为关系全局的大事来抓。要把党内监督纳入党委工作的整体格局中,统一部署,有针对性地提出工作思路、目标和任务,采取有力的措施解决党内监督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要深入研究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条件下党内监督、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特点和规律,探索和掌握加强和改进党内监督的新办法、新措施。二是要完善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

  腐败领导机制,形成全党动手抓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的格局。江泽民同志指出:好的体制,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制止腐败现象的发生,反之,不好的体制则会导致腐败现象的滋生和蔓延。各级党委要发挥好总揽全局,协调各方面作用,把各种力量调动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出来,使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领导机制有效运转起来,形成良好局面。三是加强对纪检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支持纪委全面履行职责。各级纪律检查机关是党的监督机关,在党内监督、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中肩负着重要使命。各级纪委要从整体上把握党章赋予的各项职责和任务,通过协助党委加强党内监督、党风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纯洁党的组织和队伍,保持党的先进性,真正取信于民。

  3、建立健全党内各项民主制度,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完善党内政治生活,建立和健全各项制度尤为重要,因为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正如小平同志指出的: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会走向反面。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以保障党员民主权利为基础,以完善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和党的委员会制度为重点,从改革体制、机制入手,建立健全充分反映党员和党组织意愿的党内民主制度。当务之急是要建立健全以下党内民主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制度。党员民主权利的实现程度是党内民主发展程度的标志,也是党内监督的基础。如果党员对了解、参与和决定党内事务的权力都徒有虚名,谈何监督呢?因此,一个政党要实现真正民主,充分发挥党员的民主监督作用,必须建立在党员民主权利的充分实现和保障的基础之上。建立健全党员民主权利的保障制度,就是通过党内立法的形式,对党员了解、参与和决定党内事务的权利作更为具体的规定,对侵犯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为做出具体的惩罚规定,并建立健全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行使的专门机构,以确保党员民主权利的行使。

  二是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党的代表大会制度是实现、发展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的最基本形式和制度。但目前党的代表大会制

  度还不完善,尽管党章对党的代表大会的职权作了明确的规定,但因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难以落到实处。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职权行使制度,要合理划分党的代表大会与党的全委会、党委常委会、党委书记办公会、党的工作会议和党的扩大会议的职权。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度。我们党在八大党章中规定,从中央到地方各级代表大会实行常任制。小平同志曾在关于修改党章的报告中指出: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的最大好处,是使代表大会可以成为充分有效的最高决策机关和最高监督机关,它的效果是几年开一次会或每次重新选举代表的原来制度所难以达到的。但因种种原因迄今未能实现。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中央有关部门先后在11个市、县、区进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试点工作。实践证明,实行党的代表大会常任制,有利于调动党代表参与党内事务的积极性,有利于加强党内民主监督,推进领导机关、领导干部作风建设,是实现党内民主和党内监督的有效形式。

  三是建立健全党委会工作制度。党内监督反映到党的领导体制上,就是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只能实行严格的集体领导的委员会制度。党的各级委员会作为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执行机构,特别是党的各级常委会,在事实上成为拥有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的高度集权机关。一方面要完善党委内部议事制度,真正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另一方面,要建立健全党委会、党委常委会、党委书记办公会的制度和运行机制。

  4、加强党内权力监督和相互制衡,完善党内监督机制。执政党掌握着领导国家和社会的权力,要确保权力正向运行,而不是负向运行,必须实行监督和相互制衡,必须完善党内监督机制。

  一是要建立健全党内权力相互制衡的机制。即将党内权力分为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决策权由党的各级代表大会行使,执行权由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党委会行使,监督权由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同级纪律检查委员会行使。为确保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相对独立和相互制衡,要建立健全党的代表大会的决策制度、各种决策执行和日常工作制度、决策和执行监督制度、三套机构的工作人

  员互不兼职制度,等等。

  二是要建立健全以权力制约权力的机制。实践证明,有权者常滥用权力,因此,应以权力制约权力。加强党内监督,要赋予行使监督权的党的纪律检查委员会拥有依法治党的更高权力,即中纪委对党的全国代表大会负责,拥有至高无上的监督权,包括上至总书记、政治局常委,下至普通党员都受监督,并拥有依法独立行使查处的权力。党的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由中纪委直接领导和管理,与地方党委完全脱钩,实行垂直领导。同时,要将审计、监察、反贪和渎职等职能和权力归为党的纪委,由党的纪委统一行使。

  三是加强对监督者实行监督的机制。监督机构拥有至高无上的监督权,同样也有可能滥用监督权。因此,必须加强对监督者的监督。一方面,要赋予全体党员、党的代表监督监督者的权利,并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和运行机制。另一方面,要赋予全体人民、各个政党、人民团体、新闻媒体监督监督者的权利,并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和机制。再者,建立健全党的纪律监督工作向党的代表大会报告、监督人员(主要领导)向党的代表大会负责和述职、全体党员和党的代表罢免监督人监督职务的制度和机制,等等。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1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70.[2]邓小平文选:第3卷[C].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256,380.^第三篇:对当前君山引资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对当前君山引资工作的思考与建议

  君山区财政局肖国钱

  当我们跨过洞庭湖大桥,看到宽敞崭新的柏油大道;当我们走进野生荷花世界,看到美丽的荷花公园;当我们走进钱粮湖镇,看到崭新的防洪大堤和栉比鳞次的移民居民楼。你一定感慨万千,近年来,君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君山作为一个农业产业区,财政收入刚过亿元的财政弱区,能在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正常运转下,支持标志性建设项目落成的确不易。

  今年6月9日区委赵书记在财政局调研工作时倡导全区财政干部:

  争国家的钱办地方的事,融银行的钱办自己的事,引老板的钱办公家的事,用未来的钱办现在的事。怎样引资融资、理财盘活资产,增加君山经济总量做大财政蛋糕,作为一名财政干部,确实深受启发。

  一、近年君山区引资现状

  从2007年起,从财政部门争取上级转移支付专项资金21.8亿元,其中,2007年1.92亿元,2008年6.4亿元,2009年4.98亿元,2010年4.3亿元,2011年11月止4.2亿元。争取城市建设贷款2.4亿元。

  从2007年起从招商的渠道引进各类项目资金26.7亿元,其中:2007年4亿元,2008年4.5亿元,2009年5.2亿元,2010年6亿元。

  从金融部门了解到,2007年到2011年10月止,全区累计投放贷款25.1亿元,其中:信用联社20.5亿元、农行4.24亿元、邮政储蓄0.36亿元。

  从土地出让金收益情况看,2007年—2011年收入1.84亿元,其中:2007年1783万元、2008年664万元、2009年2411万元、2010年8483万元、2011年5080万元。

  近五年的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从2007年4.41亿元到2010年增至31.2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2007年3.31亿元到2010年增至8.18亿元。农民人平纯收入从2007年4990元到2010年增至7284元。财政总收入从2007年6191万元到2010年增至1.19亿元,预计2011年达1.8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1、思想不够解放。和周边县(市)区相比,特别是和沿海地区相比,我们还存在相当的差距,主要表现在引资总量不大、投资环境相对滞后、产业链条延伸不够和产业上下游配套不成熟等方面。一是全方位招商引资氛围没有真正形成。虽然全区上下已经认识到招商引资对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但总体上重商、亲商意识不浓,全方位招商引资的氛围和共识有待进一步营造和深化。有些单位和部门对招商引资工作投入的精力不大,抱有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消极态度,甚至个别单位和干部把招商引资工作看成是额外负

  担,行动不多,牢骚不少。二是引资观念较为落后。引资观念较为落后,是中西部地区的一个“共症”,一些单位和部门或多或少地存在“客商赚钱就眼红”的扭曲心理。还有少数人崇尚空谈,不着实际。因此,必须不断解放我们的思想,提高我们的办事效率,不断改善我们的软硬环境,给投资者一个较低成本的发展空间,树立客商发财、君山发展的观念。

  2、存贷比例失调。我们的存贷比严重畸形,特别是君山农业银行不到10%,我们君山老百姓90%的钱用到市里去了。2011年10月止,区域内银行存款25.4亿元,其中,农行9.8亿元,信用社9.9亿元,邮政储蓄5.7亿元。而区域内的贷款5.17亿元,其中,农行0.94亿元,信用社4亿元,邮政储蓄0.23亿元,存贷比只有20%。其中信用社存贷比40%,农行9.5%,邮政储蓄4%。国家银监会对各商业银行存贷比要求控制在75%之内,许多发达地区超过了控制线。

  3、民营资本运用不活。民营资本到底有多少规模呢?在中国民(私)营经济研究会透露,至少有20万亿元到30万亿元。君山区域内银行存款25.4亿元,能否把这些资本用起来?区内的一些政府无法提供的城市市政公用事业可以让民间投资,政府则无偿提供用地及政策配套,一定年限后无偿划归政府。公共投资和民间投资的合作机制不够健全,不能充分发挥民间资本的力量,借助民间投资来完成一些项目的开发。比如在城市开发建设方面,没有形成政府公共投

  资与民间力量合作共同投资城镇建设的格局。

  三、几点建议

  1、做好三项工作,营造良好环境。一是规划工作。君山的规划工作严重滞后,还没有出台一个十年、二十年的详细规划。君山的城乡规划应统筹安排城乡人民生活、产业发展和资源环境保护,统筹规划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建设等的布局,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各类要素的全统筹、各类规划在空间上的全面协调应一体化,缓解土地供求矛盾、实现集约节约土地,达到推动经济社会双转型、建设宜居城乡、改善人居环境,促进产业升级,建设富强和谐新君山的总体目标。

  二是招商工作。除政府做好招商外,还应出台鼓励、支持、扶持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具体措施。提高民营企业投资热情,特别是在工业园区要形成民营企业招商引资的板块,只有真正形成规模才能产生规模经济的效益。鼓励、支持民营企业、民营资本走联合的路子。民营企业可以采取嫁接、兼并、合作的手段,走联合发展之路,扩大投资,加快发展,尽快形成独具我区特色的民营经济群体。三是服务工作。未来法治社会的政府职能将向服务型转变,地方政府要发展当地经济为企业搞好服务是必要的。在企业成长过程中,政府各职能部门应不余遗力的帮助和支持企业的发展。如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通过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上市来促进公司做大做强,来安排就业,来增加税收,来拉

  长产业链条。如果能举全区之力支持上市金联鑫上市成功的话,一年的销售预计可突破4个亿,每年可产生7000万元的税收。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应开拓融资渠道,化解投资风险,可政府出一部分资金参股扶植担保公司,或拆借财政资金扶植担保公司发展,以有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2、置换一个理念,激活民间资本。把有多少钱办多少事,变成办多大事,筹多少钱。在激活民间资本方面。一是可借鉴凤凰沱江模式。凤凰沿沱江两岸的餐饮、客栈都是按政府统一规划后,民间资本投资。二是借鉴楼盘开发的按揭模式,以包括土地及其他可经营性资产的项目预期收益为抵押筹集资金,再用明天升值的项目资产来偿还今天的债务,不因今天缺钱而错失良机,不因错失良机而贻误发展,不因贻误发展而追悔莫及。如君山洞庭大道西段的提质改造就是一个很好的用未来的钱办现在的事的范例。今天用好明天的钱,明天的资产就值钱,明天就会更有钱。如把君山的集中供气燃气市场特许垄断经营权买断,甚至把荷花公园未来30-50年的开发经营权买断等等。三是优化园区招商模式上。采取市场运作方式开发园区,在园区建设中,不仅要善于筑巢引凤,而且要敢于引凤筑巢。通过机制创新,建好基础设施。可先借后还,先老板借钱给政府来搞拆迁,建好项目后再还钱。还可先借后抵,先老板借钱给政府办工业设施,后

  抵其税收。这就是用别人的钱来办自己的事。

  3、研透国家政策,争取更多资金。要加大对国家出台政策的研究,用足现有政策,特别是要加强对国家已经出台的对国有、民营企业的改革、发展、扶持的相关政策的研究,要结合我区实际,重点围绕粮油棉、蔬菜、养殖等产业研究国家的相关政策,特别是投融资、信贷、税收政策,找准对应点、结合部,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如重点研究国家和省出台的优惠扶持政策,在新出台政策层面上打开突破口,可争取全国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和华洪运河流域世行贷款可持续发展农业等项目,争取县级财力保障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争取洞庭湖生态保护损失补偿等。这些政策更有针对性,因而也更具可操作性,要把这些政策的含金量吃透、挖尽、利用好,争取更多的财政资金来促发展,用国家的钱来办地方的事。

  第四篇: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思考与对策

  加强党内监督,是源头治腐的根本性措施,是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正确认识当前党内监督的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内在原因,并积极探索破解问题的对策,对于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保证和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党内监督的含义、作用和发展

  党内监督,就是指党对自身组织与党员的监督,其实质就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在惩防体系中,加强监督制约,首先要加强党内监督。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给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的分配格局呈现多样化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组织形式、经济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再加上国际西化分化敌对势力的思想侵蚀,使我党面临着新的考验。各种层出

  不穷的腐败案件告诉我们,当前滋生腐败的土壤还是不同程度的存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任务还相当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党内监督,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同志就曾经说过“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党的监督是最直接的”。目前,党的外部监督如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等,虽然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但总体来看,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法律监督是惩腐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我国有些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还存在漏洞,再加上在执行中往往还夹杂着浓厚的人治色彩,效果还不能尽如人意。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怕会上通报,只怕公开见报”,但因新闻媒体往往受制于行政权力,当地的新闻媒体很难有效揭露当地有腐败行为的领导。群众监督的作用是明显的,许多违纪违法案件都是通过群众举报揭露的,但由于群众对党政部门的权力运作很少知情,其监督往往难以有效实施。所以,唯有党内监督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其基础、核心作用是其它监督不可替代和不可比拟的。从党内监督的发展来看,现阶段我国党内监督总体呈现出“制度越来越完善,氛围越来越浓厚,作用越来越明显”的特点。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内监督,总是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开展党内监督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确立了通过制度建设而不是依靠政治运动来加强党内监督的基本思路,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索,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走向成熟。一是以党内监督为特征的党纪党规不断完善。出台了一系列《党纪处分条例》、《廉政准则》、《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员权力保障条例》等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党内监督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二是党内监督的氛围日益浓厚。随着《党内监督条例》的颁布实施,全国上下学习热潮不断,对党内监督的认识不断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和全国人民监督,在全党营造出了浓厚的党内监督氛围。三是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不断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通过几年来的努力,责任制体系在各个阶层已基本得到建立,作用越来越明显。四是党内廉政教育不断加强。积

  极开展了“三讲”、“双思”、“三个代表学教”、“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廉政电教制度不断规范,广大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不断增强。

  二、当前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督意识不浓。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自觉接收监督的意识比较淡薄,认为监督就是与领导过不去,将群众的监督视为对自己的不尊重,把同事的监督视为对自己的不信任,把机制的监督视为履行领导职权的“羁绊”;有的思想过虑多,监督上级怕穿“小鞋”,监督同级怕伤“和气”,监督下级怕丢“选票”,致使好人主义、庸俗作风盛行;有的认为监督是纪委的事,不愿监督;也有的监督主体对党内监督的外部环境缺乏信心、缺乏研究,造成忽视监督、不善于监督,甚至是不敢监督。

  (二)是监督刚性不强。在监督制度上,往往存在着不具体、不系统、不严格的“三不现象”:即习惯于照抄上级原则性规定,未能结合

  第五篇: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思考与对策

  关于加强党内监督的思考与对策加强党内监督,是源头治腐的根本性措施,是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大课题。正确认识当前党内监督的现状,深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内在原因,并积极探索破解问题的对策,对于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保证和促进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有着极其重要而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党内监督的含义、作用和发展党内监督,就是指党对自身组织与党员的监督,其实质就是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对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有效的制约和监督。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在惩防体系中,加强监督制约,首先要加强党内监督。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以后,党的地位发生了变化,给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队伍带来了深刻的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全球一体化趋势的不断深入,各种利益的分配格局呈现多样化发展,社会生活方式、组织

  形式、经济构成等方面都发生了新的变化,党内政治生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再加上国际西化分化敌对势力的思想侵蚀,使我党面临着新的考验。各种层出不穷的腐败案件告诉我们,当前滋生腐败的土壤还是不同程度的存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任务还相当严重。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党内监督,显得尤为重要。邓小平同志就曾经说过“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对于共产党员来说,党的监督是最直接的”。目前,党的外部监督如法律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等等,虽然发挥的作用日益重要,但总体来看,还有很大的局限性。法律监督是惩腐的有效手段,但由于我国有些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还存在漏洞,再加上在执行中往往还夹杂着浓厚的人治色彩,效果还不能尽如人意。舆论监督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不怕会上通报,只怕公开见报”,但因新闻媒体往往受制于行政权力,当地的新闻媒体很难有效揭露当地有腐败行为的领导。群众监督的作用是明显的,许多违纪违法案件都是通过群众举报揭露的,但由于群众对党政部门的权力运作很少知情,其监督往往难以有效实施。所以,唯有党内监督才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督,其基础、核心作用是其它监督不可替代和不可比拟的。从党内监督的发展来看,现阶段我国党内监督总体呈现出“制度越来越完善,氛围越来越浓厚,作用越来越明显”的特点。我党历来高度重视党内监督,总是围绕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开展党内监督工作。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确立了通过制度建设而不是依靠政治运动来加强党内监督的基本思路,进行了深入、广泛的探索,在理论上和实践上不断走向成熟。一是以党内监督为特征的党纪党规不断完善。出台了一系列《党纪处分条例》、《廉政准则》、《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员权力保障条例》等等,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的颁布实施,标志着党内监督工作步入了制度化、规范化的新阶段。二是党内监督的氛围日益浓厚。随着《党内监督条例》的颁布实施,全国上下学习热潮不断,对党内监督的认识不断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率先垂范,自觉接受全党和全国人民监督,在全党营造出了浓厚的党内监督氛围。三是党风廉政建

  设责任制不断健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是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通过几年来的努力,责任制体系在各个阶层已基本得到建立,作用越来越明显。四是党内廉政教育不断加强。积极开展了“三讲”、“双思”、“三个代表学教”、“先进性教育”等活动,廉政电教制度不断规范,广大党员干部廉洁自律的意识不断增强。

  二、当前党内监督存在的问题

  (一)是监督意识不浓。一些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自觉接收监督的意识比较淡薄,认为监督就是与领导过不去,将群众的监督视为对自己的不尊重,把同事的监督视为对自己的不信任,把机制的监督视为履行领导职权的“羁绊”;有的思想过虑多,监督上级怕穿“小鞋”,监督同级怕伤“和气”,监督下级怕丢“选票”,致使好人主义、庸俗作风盛行;有的认为监督是纪委的事,不愿监督;也有的监督主体对党内监督的外部环境缺乏信心、缺乏研究,造成忽视监督、不善于监督,甚至是不敢监督。

  (二)是监督刚性不强。在监督制度上,往往存在着不具体、不系统、不严格的“三不现象”:即习惯于照抄上级原则性规定,未能结合本地的实际开展工作,操作性不强;制度间的衔接性不够,界限不清,对违反之后如何追究不明确,规定难以落实;有些还存在着有始无终,有规定不遵守,有布置不检查的现象,制度缺乏刚性,直接影响制度的严肃性。

  (三)是监督对象不明。长期以来,监督的主体和对象存在泛化现象,即所谓“党内人人都是监督者,又都是被监督者”,在监督对象上存在盲区。对重点对象的监督一直是党内监督的薄弱环节,直接影响了监督的整体效果。

  (四)是监督体制不顺。上对下的监督有权威,但因地域差异,监督不易到位;同级监督比较便利,却因处于被领导地位,缺乏监督权威,

篇三:加强对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监督的思考

  

  新时期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几点思考

  李恒

  摘要: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是干部管理工作的核心,也是党风廉政建设的具体要求,是党内监督的实质内容之一,这关系到保持党的先进性和国家的长治久安。在社会转型的新时期,党员干部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考验,对干部监督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首先阐述了加强干部监督的背景和必要性,分析了加强干部监督的基本原则,提出了加强干部监督的具体方法。

  关键词:干部监督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对策建议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对干部的监督,对推进党的建设,加快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干部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监督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此,探索和改进干部监督方式,是我们需要思考的现实问题。

  一、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意义和作用

  1.是严格管理干部的根本要求。从近年来干部违纪违法案件的披露来看,领导干部重视使用、忽视监督、不愿接受、不敢监督的问题更加突出。各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都有一定的公共权力。如何防止公共权力成为部分领导干部敛财的工具,避免领导干部走上腐化之路,切实让领导干部手中的权力发挥应有的作用,关键在于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因此,完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加强和改进干部监督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促进干部健康成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只有不断加强干部监督和限制,我们能有效地防止或减少干部所犯的错误,防止发生家长制作风,科学和民主决策,以保证权力依法运行,防止滥用权力最大程度。

  2.是锻造高素质干部队伍的重中之重。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教育是基础,监督管理是保障。领导干部掌握的权力一旦失去监督,就很容易产生不良的风气,拉倒一批干部,破坏党的形象。构建一个全面干部监督制度、运行监督通过干部培训的整个过程,教育、选拔任用,可以找出并纠正干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防止各种不正之风的发生和蔓延,为科学评价干部、合理使用干部提供依据,这对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无疑是大有好处的。

  3.是关爱干部的具体表现。从过去的腐败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的一些干部违纪违法,甚至犯罪,往往从一开始就没有监督和警告。只有有效地监督所有的链接和检查点,防止干部违反纪律和法律,并给予及时的警告可能出现的问题,在领导干部可以早期发现,早期教育,早期预警和早期的决议,以避免小错误导致重大错误。当一个干部因为腐败而堕落时,这不仅毁灭了他自己和他的家庭,也破坏了一个地方的发展。因此,加强监督体系建设不仅是对干部最大的关爱、最好的保护和最真诚的帮助,而且是对党和人民事业负责任的体现。

  二、当前干部监督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重视程度不够。目前,我们的监督工作还比较滞后,特别是对部门主要领导的监督制约往往达不到指定的位置,片面地认为主要领导监督过于严格是对他们的不信任,不利于调动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不想、不愿意、不敢认真思考。

  2.监督责任不明。认为纪检机关主要对党员干部进行监督,组织部主要对干部的选拔任用进行监督。新形势下,对干部监督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主要精力放在对下一级领导干部的监督上。对于组织部门的内部监督,谁主管、谁牵头、谁落实,监督的内容和方法不够明确。

  3.信息沟通不畅。由于组织人事部门相关干部监督信息分散在部内各职能部

  门,没有实现集中管理,没有形成合力。从有关部门获取干部监督信息来看,存在信息采集渠道不畅的现象。例如,在执行过程中,各部门各司其职,只希望处理所掌握的信息,不想向组织部门报告。举报问题,实际使用价值不大;就从群众中获取干部监督信息而言,大多数老百姓对干部监督信息,特别是干部不良信息并不了解。同时受到社会上存在的各种不良现象的影响,内部人士聪明地保护自己不想得罪人,群众未能充分调动监督的积极性。

  4.方式方法不多。虽然近年来,一些监督方式,如经济责任审计、勤政廉政宣传、谈心谈话等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干部监督的主要方式还是信访调查,监督方式主要是调查、评估;一些地方在制定大量干部监督规章制度的同时,却往往是干部选拔任用工作内部监督规章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一些长效机制,如单位内部监督制约机制、群众参与机制等,由于缺乏有效的保障措施,最终未能真正有效运行。

  三、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对策建议

  1.加强日常教育。加强对干部的日常管理和监督,首先要重视教育,增强自律意识和接受监督。思想政治素质是干部综合素质的核心。通过党校的培训,特别讲座和参观监狱,我们应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警示教育腐败的情况下,不断提高干部的自律意识和抵御腐败和变化的能力,并促进干部加强党性修养和世界观的转变。要消除特权心理,增强接受监督的意识,积极行使组织和群众监督下的权力,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同时,要注意谈心,加强提醒和监督。坚持严格谈心谈话制度,广泛接触干部,定期同接触群众和干部进行积极、深入、有针对性的谈话。谈心谈话的关键是指出问题,批评和教育他们,并敦促他们保持警惕。要合理运用谈心、提醒、函询、训诫、鼓励等方法,防止干部的小错酿成大问题,甚至滑入犯罪的深渊。

  2.突出工作重点。加强对重点对象和重点内容的监督管理,应坚持重点突出的原则。一是在监管对象上,要把重点放在重要岗位上,避免权力不平衡、决策失误和权力运用过程失控,给工作带来损失。二是从监管的内容来看,要考虑“重大决策”。切实监督和控制领导干部在工程项目、物资采购、资金管理、公务活动、人员安排等方面的重大决策过程,防止违规行为的发生。三是在监管时间上要注意“重要时间”。如婚丧嫁娶、岗位调动、节日、所谓的“五十九岁现象”以及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等,都应作为一个重要方面加以监控。

  3.加强制度建设。要针对当前干部管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制定相应的制度,逐步形成干部监督管理制度。一是完善联席会议制度。在组织部门的领导下,定期与纪检监察、检察、法院、公安、审计等执法部门联系,全面分析干部队伍中出现的带有倾向性的问题,剖析分析案件,研究相关对策,制定预防措施。二是建立干部调动和回访制度。针对干部在调查过程中容易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对转岗后的干部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回访,采用各种形式的访谈和问卷调查。回访了解干部的品德、能力、勤奋、成绩和诚信,不仅是对转岗干部的监督,也是对意见的更真实的反馈。三是建立和完善“八小时工作制”管理体系。例如,建立“节假日活动汇报制度”和“外出活动汇报制度”,将党员干部的监督范围扩大到“八小时外”。四是完善干部监督责任制。依照相结合的原则,明确监管责任在一级对一级,全面落实领导干部监督方面相关制度,确保干部监督工作人员认真履行职责,努力做好本级工作人员在同级党委领导下的工作,真正履行监督干部的职责。

  4.形成监督合力。组织监督方式以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和群众监督为主,利用先进的信息网络,形成综合性的监督网络体系,把干部工作做到哪

  里,干部权力到哪里,凡延伸到干部活动、监督和工作落实上,不留“空白”。要特别注意专项信访电话平台的使用。在信访、电话、网站受理的基础上,开通短信受理试点平台,为市民举报提供顺畅便捷的服务。监督范围从干部的工作圈子延伸到生活圈子和社会圈子,不断扩大有效监督的范围。加强社会监督员队伍建设,通过发放监督卡和就业证等措施,动员群众参与对干部的监督。对重大案件,纪检、组织、审计等部门要联系举报,强化联系举报问责制度,提高监督信息的准确性,加强联系举报内容的规范性和专属性,提高监管信息的使用效果。通过主动深入“知情”群众,对干部进行立体化、公开化的监督,在更广阔的社会空间中察看监督对象。

  四、结论

  只有不断加强干部监督管理,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把好提拔干部关口,自觉接受监督,实行各项干部监督制度,最大限度地发挥监督主体的作用措施,才能使我们的干部和一切行动都由党和人民的利益出发,自觉地按照党的原则和要求,逐步形成实干创业的良好的政治局面。

  参考文献:

  [1]文国庆.新常态下加强廉洁教育的途径与方法[J].江汉石油职工大学学报,2016(6):59-60.[2]孙万代.高校党内监督问题与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

  [3]樊庆堂,朱凤刚.加强对领导干部监督管理的重要制度[J],理论学刊,2011(05).

  作者简介:李恒(1977-),女,汉族,本科,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干部管理、干部监督、组织职位管理工作等。

篇四:加强对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监督的思考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经济成分、利益主体、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这对于做好新形势下的干部监督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顺应新形势、迎接新挑战,能动地把握干部监督工作的主动权,我们认为,必须从干部监督工作的创新入手,积极探索面向新世纪的干部监督工作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一、从新的形势对干部监督工作新的要求着眼,进一步转换思想观念,逐步确立以“立体、宽带、刚性”为特征的干部监督工作新思路当前,干部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干部监督工作要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的要求,必须摆脱传统的思想观念和固有的思维方式的束缚,放开视野,敞开思路,置身更高的层面、更大的空间、更宽的领域,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新形势下干部监督工作的全面创新。1、监督的运行方式要从封闭式监督向开放式监督转变。近年来,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干部工作的民主化程度逐步提高。干部监督工作也应打破相对封闭的格局,步入开放式监督的轨道。一是监督的途径应由组织监督向执纪监督、司法监督、审计监督、舆论监督、群众监督不断拓展,形成立体式、全方位的监督网络,做到干部工作开展到哪里,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监督工作就实施到哪里。二是监督的范围从工作圈向其生活圈、社交圈延伸,不断扩大有效监督的范围。三是监督形式要由相对单一的监督,向考察预告、专项调查、谈话诫勉、来信回复等多形式监督转化,让群众真正参与干部考察工作,让干部考察工作真正扎根群众,改变以往机械划定考察范围的工作方式,主动深入到所有“知情”群众中,对干部进行立体开放式考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考察工作中来,在更广泛的社会空间内“透视”考察对象,使干部接受群众的有效监督。2、监督的运行程序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监督转化。长期以来,干部监督工作的重点主要体现在事后监督上,即干部出现了不良苗头或问题才去制止,去纠正,去查处。这种事后监督,实际上是一种被动消极的监督。那么,怎样才能由被动监督转变为积极监督呢?可以从四个方面去考虑:一是从加强党性锻炼和自身修养入手,开展思想监督;二是从引导领导干部正确运用手中权力入手,实施权力制约;三是从遏制贪污受贿、以权谋私行为等方面入手,强化组织监督;四是从增强权力运行透明度入手,引进群众监督。通过对干部行为的全方位规范和约束,可以起到超前防范性监督的作用。3、监督渠道由单一型监督向复合型监督延伸。采取自我监督与纪律监督并重,制度监督与立法监督并用,公开监督与隐形监督并施,组织监督与社会监督并行,审计监督与审察监督并举等措施,逐步实行干部监督工作系统化、科学化,切实改进传统的单纯依赖纪律监督和组织监督的做法,弥补其“先天性”的不足。特别要进一步改进对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的办法,坚持任期审计与离任审计、定期审计与随机审计相结合,防止和克服干部在任虚假繁荣,离任留下窟窿的现象。二、从激发内在活力、规范外在行为着眼,以正面导向为主,不断拓展组织行为和个人行为监督的新视野不断赋予干部监督工作的时代内容,是增强干部监督工作生机与活力的关键所在。因此,监督内容的创新,是干部监督工作创新的着力点。1、干部学习教育的监督。加强对干部学习教育的监督,是干部监督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干部学习教育管理还缺少一定的刚性。各级干部教育主管部门应从实际出发,确定各级各类领导干部岗位知识的储备目标,明确其要达到的知识水平。组织部门对其通过学习后是否达到目标要求应实施职能监督,定期组织述学、评学和考学,把学习成绩作为提拔使用的依据之一。2、干部工作绩效的监督。对干部政绩的监督是新时期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使命。对干部工作绩效的监督能否做到科学、严密、全面、准确,直接关系到干部监督工作质量的高低。当前在干部监督工作上存在着诸多误区。如:在干部个人操行上,只要安分守纪,即使工作业绩差一点,也能进入称职干部的行列;只要班子不出乱子,能够维持过去的,也能进入理想格次等等。这样容易形成误导,使一些干部不思进取,求稳怕乱。因此,在实施对干部绩效监督时,应进行刚性考核,具体应把握这样几点:一是考核内容的科学性。即:不仅要监督干部平时的操行是否规范,更要注重监督干部任期目标任务的完成情况,为本地区、本部门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情况;二是考核手段的灵

  活性。按照目标要求,运用定性与定量、考察与考核、评议与审计等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考核。三是考核标准的可比性。按照分级分类的原则,细化量化标准,对在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基础条件下所创造的工作业绩进行对照比较,主要看位次、看水平、看发展。3、干部工作圈、生活圈、社交圈的监督。针对干部工作的新情况,进一步拓宽考察渠道,既要监督干部的工作圈,又要监督干部的生活圈、社交圈。在方式上可采取公开考察、回访考察、审计考察、走访考察、民主测评、问卷调查等。通过对领导干部“三圈”的考察,更全面、更深入、更准确地了解干部的全面情况。三、从强化干部监督效能着眼,实行组织监督、社会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一体化,着力构建与多元化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相适应的干部监督管理新机制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关键在于建立起一整套简易、便行、管用的干部监督管理机制,对各级干部实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1、完善组织监督管理机制,充分发挥组织部门在干部监督工作中的主体作用。由于干部实行分级管理,各级党委组织部门直接承担考察选拔的各项具体工作。因此,组织部门必须在党委领导下,紧紧抓住干部工作的主要环节,实施有效的监督管理。坚持德才兼备标准,积极推行公开选拔和竞争上岗,把好“入口关”,把那些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年轻干部选拔出来。同时,建立领导干部预警教育制度,定期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情况尤其是思想政治素质状况进行分析研究,有针对性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对那些群众反映较大的干部进行重点谈话诫免,力争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2、健全领导班子内部相互监督机制,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一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做到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凡属重大决策必须经集体讨论,不得由个人或少数人擅作主张。二是严格党内民主生活。坚持会前过堂、会中参与、会后督查等有效措施,提高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质量,特别是要总结、借鉴这次集中开展“三讲”教育的经验,每次民主生活会着重解决领导班子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一两个突出问题。三是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为党员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创造条件,着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民主氛围。3、建立干部监督管理的群众参与机制,着力提高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透明度。建立健全群众监督制度,扩大群众参与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范围。一是严格选拔领导干部的民主推荐制度,凡未按程序进行民主推荐,组织部门一律不予考察,党组织一律不予讨论和审批。二是建立民主测评和民意调查制度。在搞好民主测评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领导干部的民意调查制度。通过发放调查问卷或建立测评网页等形式,在更大的范围内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也可以把这项工作与推进政务公开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工作透明度,帮助广大群众了解情况,实施监督。三是完善党政领导干部的信访、举报制度,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干部的监督管理。4、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形成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合力。加强与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力求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干部的监督管理,产生监督管理的叠加效应。一是与纪检(监察)部门的联合。组织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联合考察干部,便于实施对干部的全面监督。同时,应注重运用考察成果,搞好选拔任用。对工作业绩突出,但廉政建设有问题的人员不能重用;群众反映较好,但工作平庸的不能重用,形成一种公开、公正、公平的选拔任用氛围。二是与宣传部门联合。加强新闻单位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舆论监督。三是与人大、司法、审计等部门联合。支持人大做好对政府组成人员的述职、评议工作,强化人大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定期与司法部门进行联系和沟通,把党内监督与司法监督有机结合起来。5、建立横向联动机制,形成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合力。加强与相关监督管理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力求形成合力,共同参与干部的监督管理,产生监督管理的叠加效应。一是与纪检(监察)部门的联合。组织部门与纪检(监察)部门联合考察干部,便于实施对干部的全面监督。同时,应注重运用考察成果,搞好选拔任用。对工作业绩突出,但廉政建设有问题的人员不能重用;群众反映较好,但工作平庸的不能重用,形成一种公开、公正、公平的选拔任用氛围。二是与宣传部门联合。加强新闻单位对党政领导干部的舆论监督。三是与人大、司法、审计等部门联合。支持人大做好对政府组成人员的述职、评议工作,强化人大对“一府两院”工作的监督。

  定期与司法部门进行联系和沟通,把党内监督与司法监督有机结合起来。四、从提高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组织化和规范化程度着眼,以增强合力为重点,积极探索建立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新制度做好新时期干部监督工作,必须要有一套比较规范的制度作保证。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由组织部门牵头,每季与纪检、监察、检察院、法院、公安、审计等执纪执法部门联系一次,半年召开一次联席会议,综合分析干部队伍中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解剖分析案例,研究相关对策,制定防范措施。对来信来访或举报中反映的比较严重的问题,由纪委、公安、检察等单位进行立案审查;对于匿名来信或一时难以查证的,或反映干部一般问题够不上立案审查的,由组织部门调查核实,进行诫勉谈话;对重要的或涉及面比较广的案件,经党委批准,组织联合调查组进行调查,共同提出处理意见或建议。2、建立党委议事制度。各级党委担负着管理干部的重要责任。应定期召开党委会,专题研究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总结经验,分析问题,研究对策。对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不力的单位可进行黄牌警告,限期整改。坚决克服重提拔使用轻监督管理的现象,切实解决好不愿监督、不敢监督和不会监督的问题,特别是要研究解决好对“一把手”实施有效监督的问题。同时,要为那些在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中事业心强、工作力度大、得罪了不少人的干部撑腰壮胆,形成干部监督工作的良好氛围。3、建立干部监督工作人员培训学习制度。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历来高度重视干部监督工作,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一整套关于加强干部监督的理论。组织部门要组织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人员认真学习相关理论和政策文件,提高业务理论素养。同时,还可以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干部监督工作人员到先进地区或部门进行考察学习,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不断提高干部监督管理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4、建立干部监督工作责任制度。根据管人和管事相结合的原则,明确一级对一级的监督责任,上级要及时了解下级的思想和工作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对下级存在的问题不闻不问,酿成严重错误,并造成重大损失的,应追究有关领导的失察之责。干部监督工作人员应认真履行职责,在本级党委的领导下,努力做好本职工作,真正把干部监督工作的责任落到实处。

篇五:加强对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监督的思考

  

  浅谈对加强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科学监督的几点思考

  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监督就是对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社交圈、生活圈进行有效监督。把八小时外的表现作为考核、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从而增强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的自律意识。

  标签:政工;党员思想建设;监督

  1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八小时外科学监督的必要性

  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是反腐倡廉的新理念,是“以德治国”加强干部队伍建设的需要,应该引起各级党委、纪检监察组织和组织部门的高度重视。

  1.1防治公权力被异化的必然要求

  公权力是为维护和增进公益而设的权力,是人类共同体(国家、社团、国际组织等)为生产、分配和提供“公共物品”(安全、秩序、公交、通讯等)而对共同体成员进行组织、指挥、管理,对共同体事务进行决策、立法和执行、实施决策、立法的权力。它来源于私权力,是私权力实现的手段与保障。公权力在保障个人权利的实现和促进社会的文明与进步的同时也具有其内在局限和异化特质。我们的党员领导干部手上都有一定的公权力,不加强监督极易被异化。著名法学家孟德斯鸠说过:“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不受监督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而加强权力的监督是遏制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关键。

  1.2加强反腐倡廉建设的必然要求

  党员领导干部在上班时间有单位制度约束、工作缠身,无暇顾及腐败,八小时外就放松自己,不去学习思考,而忙于应酬,燈红酒绿中不知不觉就走入违纪违法之路。近年来,党员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各有其不同特点,但都有共同特点,即党员领导干部违法违纪多发生于八小时以外,存在党组织对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不到位,表明对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越来越成为廉政监督的“弱点”和“盲点”。

  1.3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私人生活,但党员领导干部的一举一动事关党和国家的形象。胡锦涛同志指出:“如果党员干部不能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如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就会失去生命力,更谈不上先进性。”党员领导干部的生活圈和社交圈应当在党章和党纪国法的范围内活动,反之将影响到整个干部队伍的形象和战斗力,关系到共产党员队伍的性质和宗旨,因此必须对党员干部的生活圈和社交圈加强监督。

  2对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监督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查处的党员领导干部违法违纪案件说明,对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仍然是党风廉政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2.1监督意识不强

  作为监督对象,主动接受监督的意识差,不容监督,认为谁监督他就是“找茬”、“挑毛病”,就是给自己过不去。在监督主体上,存在着监督意识淡薄,监督机关的人员出于对现实的考虑,怕彼此伤了和气,甚至怕遭到领导干部打击报复及诸多原因考量,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事知之甚少,即使知晓一点儿,也不愿监督、不敢监督、无从监督,甚至装聋作哑。

  2.2监督渠道不宽

  在对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情况进行监督中,由于种种原因,往往存在顾此失彼的现象,造成监督触角不够深入、全面。只注重干部在八小时内的工作表现,而忽视了其在八小时以外社交圈、生活圈、朋友圈的表现,这样往往只看到领导干部的“一副面孔”,而看不到“第二副”、“第三副”等多幅面孔,导致监督信息来源渠道狭窄和不畅,对被监督对象监督范围不宽。

  2.3监督方法单一

  在干部监督工作中,监督方式没有随着社会的转型、单位工作方式的转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生活空间范围的拓宽等而改变,仍然采取传统式的、常规性监督方法,没有按照客观的变化而创新,这就很难对干部八小时以外的情况了解准确,从而影响了监督结果的科学性。

  2.4监督触角延伸不够

  党员领导干部是按分级管理原则由上级党委、纪委和组织部门联合监督和考察的。而上述部门平时在履职中只满足于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内的工作的考核,因为向外监督的触角延伸不够,往往不能及时、全面地了解他们“八小时以外”的情况,这样就出现了监督方面的“盲区”,即有能力监督的不了解情况,而比较了解情况的又不便、不能或不敢监督。

  2.5监督功能滞后

  目前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偏重于惩处性的事后监督,而对事前、事中的预防监督重视不够,难以在腐败行为发生之前进行有效地控制或避免,又缺乏明确的标准和具体的实施细则,使监督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治标不治本的被动局面。

  2.6在体制上存在弊端

  监督与被监督者共存于一个组织之中,监督者主体的地位不仅低于被监督者,而且还受制于被监督者,从而影响了监督机构的权威和监督作用的有效发挥。

  3加强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科学监督的对策建议

  加强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监督,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建立监督员制度

  将领导干部职务、姓名在社区内公布,聘请政治素质好、与群众关系密切的离退休老干部以及街道居委会的同志为业余监督员,通过召开座谈会、个别走访、发放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多渠道了解领导干部政治思想、道德品质、工作实绩、工作作风、遵纪守法等方面的情况,了解社会各方面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反映,逐步建立一个覆盖面广、渠道畅通、反应灵敏的干部监督信息网络。

  3.2建立定期考察制度

  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活动情况进行定期考察。考察领导干部,不仅要考察领导干部的“八小时以内”,还要延伸到“八小时以外”,并将“八小时以外”的表现,作为领导干部选拔任用的一项重要依据。对举报经查实的,应给适当的精神或物质奖励,以鼓励和倡导正能量的传递,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

  3.3设立监督举报制度

  向领导干部的居住小区公布举报电话,鼓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参与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并对举报者姓名严格保密,切实发挥人民群众在干部监督中的作用。3.4建立民主测评制度

  这种方法可单独或结合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时运用,设计领导干部“8小时以外”行为情况表格,将领导干部“8小时以外”的情况量化、具体化,组织领导干部居住地的群众或可能知情者进行填写,作为考核的依据,以达到监督的作用。

  3.5建立教育培训制度

  把干部监督列入干部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对领导干部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第一,经常性地举办专题培训班,运用典型案例进行警示教育,促使他们努力提高思想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切实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增强自我约束和主动接受监督的自觉性。第二,导干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习和进修,不断地充实提高自己,增强自己为人民办事的能力。比如博州制定的《领导干部在线学习管理考核制度》,定期、定学习内容地对党員领导干部考试。第三,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积极投身于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培养志趣,陶冶情操,可以经常开展一些绘画、书法、艺术鉴赏、红歌合唱、健美操等修心健身之类的活动和专题讲座,提高领导干部的修养,远离低级趣味。

  3.6建立以纪检监察统一管理的网络平台及联系沟通制度

  加强与组织部门、检察院、法院、信访、公安、工商、国土资源、房产管理、税务、金融、电信等部门的横向联系的网络平台,将各部门各自为政建立的局域网联络在一个大网中,便于了解党员领导干部财产、金融信息,掌握数据情况,对有问题的领导干部及时诫勉谈话,做到早发现、早提醒,并重点跟踪监督。

  3.7落实重大问题报告制度

  领导干部任期内出现的岗位变动、职务升迁、家庭成员或亲属婚丧嫁娶、乔迁新居等容易导致其违法违纪情况的事,要教育领导干部按照《关于领导干部重大问题报告制度》的规定,及时如实地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自觉接受监督。对不报或假报者,一经查实,视情况给予党纪政纪处分,并对外进行公布,以儆效尤。

  3.8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进行监督

  如今的互联网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监督提供了一个科学监督的渠道。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各地区、各城市乃至全国“千眼”并网的实现,外利用电子信息平台将领导干部的肖像数据存储在电子眼的数据识别库中,实时搜集存储领导干部八小时外行踪,再由专门的人员在一定时间调阅领导干部行踪信息,然后科学筛选后,定期让领导干部对所出入的地点进行自我解释说明。此外,利用金融证券、房地产统一登记的实名制制度,将党员领导干部名下的金融证券、房地产等信息专门管理,由纪检部门不定期地调阅金融证券信息,发现有不符合其正常收支的金融信息即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提醒、约谈等手段杜绝腐败的蔓延,避免

  “和珅”式巨贪的发生。在中纪委通过网上举报平台建立的基础上,各地建立微博、微信举报平台,充分利用科学化来对领导干部进行八小时外的监督。

  4结束语

  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科学监督应注意科学性,要明确对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监督的重点。努力做到领导干部的权力行使到哪里,领导活动延伸到哪里,党组织的监督管理就实行到哪里。对党员领导干部“八小时以外”的监督要注意保护他人的隐私权。加强八小时外监督关键还在于依靠领导干部的自觉性。要结合实际,有针对性地制订加强对领导干部八小时外监督管理的制度。要根据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要求,把八小时以外的监督管理纳入党组织和领导的责任范围,并相应地制订具体规章制度,层层落实目标责任,逐步形成一级管一级、一级促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的内部监督管理制约机制,使党员领导干部在八小时外不愿、不能也不敢违法违纪。

篇六:加强对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监督的思考篇七:加强对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监督的思考

  

  关于我国网络反腐的理性思考

  积极惩治和预防腐败,保持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不仅是保证党的先进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重要保证,更是人民群众的热切期盼。伴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一种新兴的反腐力量——网络反腐应运而生,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网络反腐作为一种新的反腐形式,已经成为我国传统反腐的有益补充,成为新时期执政党反腐倡廉建设的一个重要渠道。

  一、网络反腐的优势

  网络反腐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理念和模式。它通过网络技术及其所引起的社会舆论效应,对执政行为进行监督,对权力进行约束,从而达到有效预防、遏制、惩戒腐败行为的一种全新的反腐败方式。与传统反腐手段相比,网络反腐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势。

  (一)受众率高,影响面广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了4.2亿,成为世界上网民最多的国家,而且普及率持续增长。庞大的网民数量为我国网络反腐提供了强大的群众基础。一些热点的人物事件,甚至一件极小的事件,只要被网民广泛关注,就会立即成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引起公众长期的关注和讨论,从而使得受众率不断提高,最终引起相关机关和领导的重视,对事件的进程形成极大的推动力。

  (二)信息公开,透明度高

  在反腐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网站及时公布反腐工作进程,将涉及机密外的一切信息迅速公布于众,使得民众可以随时关注腐败现象的真实情况,引导舆论动向。而且,通过网络进行反腐,打破了信息垄断,有利于提高政府机关工作的透明度,使人民可以随时了解政府机关的工作进展,使政府权力可以在人民的监督下得到更好地行使。

  (三)隐蔽安全,互动性强

  由于网络的虚拟性,网民的身份是可以隐藏的。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方便地发表意见,而不被别人发现身份,避免了被检举者的打击报复。网络的这种隐蔽性不仅极大地保护了检举者的人身安全,也进一步激发了网民反腐的主动性。由于不必担心被知晓身份打击报复,相比过去,在网民可以通过网络上自由发表自己的观点。而通过网络平台,政府可以及时公布政府的工作进程,听取公众的意见,增进了双方的沟通与交流、形成了官民良好互动的平台。

  (四)高效快捷,反腐成本低

  由于网络无时间、空间的限制,相对传统繁杂的举报程序,网络反腐简单方便。举报者只要一台电脑、一条网线,就可以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在把有关政府官员腐败的信息在监督网站或论坛上发表,进行举报。网络自身就可以将该信息在网上高度聚焦,形成强大的社会压力和舆论攻势,进而引起纪检部门的关注,从而达到网络举报的目的。相比传统举报监督形式的程序多、成本高、反馈缓慢,网络反腐大大减少了繁冗复杂的程序环节,节省了上传下达的时间,降低了中间过程人为因素干扰,提高了反腐工作的效率,降低了反腐成本。

  二、网络反腐的制约因素

  网络反腐以其特有的优势,在反腐败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是络反腐毕竟是一种新事物,存在着固有的缺陷和弊端,制约着网络反腐的发展,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某些干部消极对待网络监督

  有些党政部门及其干部对待网络监督持怀疑和排斥态度。有的只重视上级党委和上级政府的反腐要求,对网民的举报采取漠视的态度;有的反应滞后,被网络舆论牵制,丧失舆论主动权;有的由于担心自身利益受到威胁,对网络存在抵触情绪,甚至对发帖人进行打击和报复,这不仅严重影响了网上举报的积极性,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公信力。由于权力部门和单位领导对网络监督的态度,直接影响到网络监督的实施结果。网民揭发的腐败案件如果没有任何权威支撑来做强有

  力的保证,网上的民意表达就不能够解决腐败问题。

  (二)网络反腐信息不够准确

  通过网络反腐的一些案例我们看到,其中所披露的有些信息不够全面、准确。有的所提供的信息仅仅反映了问题的极少一部分,有的情况仅凭个人主观推测,真实性不能保证。网络的便捷性、隐蔽性、自由性,给人们以畅所欲言的机会,公众可以更自由地发表言论、发布信息,其中不乏由于个人恩怨、权力斗争、利益纷争等原因引发的诬陷、侵害等情况,信息失真、侵犯他人隐私权和名誉权的现象日益凸显。特别是少数别有用心的人,在网上发布信息时,故意夸大其词,颠倒黑白,捏造事实,误导网民,给网络反腐带来一些干扰。这无疑增加了反腐的社会成本,给反腐工作带来了更多困难和压力。

  (三)网民意向表达缺乏理性

  网络传播的开放性和匿名性等特点,使网民可以更加便利,更加安全地表达各自的思想、感情,网络也因而承载了过多的民意表达、情绪宣泄功能。由于网络舆论自身存在很大局限性和非理性因素,容易受到意识形态、价值观、自身利益等因素的影响。当一些突发性群体事件和社会热点问题的信息通过网络迅速地传播时,由于网民来自不同地域、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人员素质差不齐,他们阐述的观点受到情绪、利益、情感等因素的影响,通常不能站在客观公正的立场,而网络形成的强势舆论却对公众对于事件的评判有着较大的影响。同时,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网络的隐蔽性,通过网络散布谣言,诬陷他人,宣泄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侵犯了他人合法权益,扰乱了国家正常的政治和经济秩序。

  (四)网络反腐缺乏制度规范

  目前,我国的网络监督尚处于初级阶段。网络反腐事件在受理、查处、反馈方面,尚无明确的程序规范和期限规范。网络监督的主体合法性尚不明确,监督手段缺乏或受到限制,网络监督信息不可避免地带有局部性和片面性。而由“人肉搜索”滥用引发的网络暴力愈演愈烈,人们的名誉权和隐私权受到侵犯,经常引发诉讼。由于缺乏明确

  的法规界定,有关网络舆论监督的法律法规建设的步伐远远跟不上互联网的发展速度,使网络监督不能在法制化轨道上运行,制约了其作用的有效发挥。在网络反腐的过程中,如何建立网络反腐相关制度、完善相关法律成为非常重要、迫切的问题。

  三、完善网络反腐的对策

  (一)更新思想观念,主动接受网络监督

  网络监督是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趋势。面对网络监督的迅猛发展,我们应该用辩证的、全面的观点看待问题,既不能盲目乐观,过分夸大网络监督

  的作用,也不能因为在网络监督中出现的问题而忽视甚至否定其积极作用。作为领导干部要顺应这种趋势,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与时俱进,积极倡导和支持网络反腐。要敢于和善于利用好网络这个便利、快捷的沟通平台,主动接近群众,积极倾听群众的声音,认真吸取群众的智慧,把网络监督当成与群众加强沟通、增进了解、取信于民的桥梁,主动接受网络监督。要用一种宽容、平等、平和的心态去对待网民的牢骚和宣泄,理性地分析对群众的意见和建议,从中发现信息线索,提高监督实效。

  (二)加快信息公开,增加政府的透明度

  在网络反腐过程中,要提高网络反腐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树立公权部门公正廉洁的形象,畅通网络反腐机制,使网络反腐能够取得成效,必须把信息公开制度彻底落到实处,使网民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政府的信息。各级政府要重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将一切信息放在公众可见的视野范围之内。要公开各级政府的预算执行情况、采购招标等各项行政开支情况,以及各级政府机关的职权、行使权力的程序、办事时限、监督方式。积极回应网民关切的问题,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接受舆论监督,防止暗箱操作,增强网民对政府的信任。各级政府部门应该积极建构电子政务系统,及时公布公众关注的问题,解释社会敏感话题,化解公众疑惑,澄清一些谣言拉近官民距离,树立亲民的政府形象。与此同时,应进一步完善政府官员财产申报制度以及相关

  信息公开机制,赋予公众更多的知情权,避免网民在网络上猜疑、议论甚至人肉搜索,损害政府官员的隐私权和名誉权。

  (三)培养网民自律意识。引导网络反腐理性发展

  网民是网络舆论监督的主体,网民素质如何直接影响着网络舆论监督的效果。我国网民人数众多,但个体素质参差不齐,这就需要网民加强思想教育和普法教育,不断提高网民的素质。广大网民在网络反腐过程中,要明确自身的定位,提高责任意识和自律能力,对自己所发表的言论要有事实依据,不能侵害他人的隐私和名誉,更不能夸大其词、污蔑陷害,并对这些言论可能造成的后果负责。政府部门要积极发挥网络舆论的功能,经常对网民开展法制宣传、网络道德教育,使广大网民熟悉网络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发表舆论的自觉性和自律性,形成一个正确的舆论倾向,引导网络这个重要的反腐平台健康有序地发展。

  (四)健全法律规范,加快网络反腐制度建设

  加强制度建设是反腐倡廉的根本。与网络反腐快速发展的实践相比,我国的网络反腐法制化进程还明显滞后。要加快制定并完善网络法规,通过制度规范,明确网络监督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监督并规范网站管理与网民议政行为。明确进行网上举报、网上曝光、网上评论和报道的基本要求,制定网络监督事件受理、查处、反馈的程序规范。通过加快网络反腐的制度化和程序化建设,使网络反腐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一是加快网络反腐立法,健全网络管理、网络监督的相关法规。对网络监督的形式与内容、权利与保障等各个方面及时作出规定。明确划分知情权与隐私权、社会监督与造谣诽谤、言论自由与人身攻击等界限。对散布和捏造事实,传播他人隐私信息,恶意攻击等行为的非法“人肉搜索”,以及对网络反腐进行压制、打击、报复的领导和个人,要依据情节轻重和危害程度,采取行政和法律手段进行管制或惩处。二是完善举报人保护措施。通过出台举报人权益保护法等相关法规,完善举报人保护措施,保障举报人、跟帖人、发帖人的人身安全。三是完善举报补偿制度。对在反腐败斗争中作出贡献的群众,政府应及时给予鼓励和支持,并根据认定情况给予一定的补偿。

推荐访问:加强对党员干部网络行为监督的思考 加强对 党员干部 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