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退休担当作为的精神有所弱化(2篇)

时间:2024-09-11 19:0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篇一:临近退休担当作为的精神有所弱化

  

  关于不作为式干部调研报告

  当前,我省“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正深入推进,广大党员干部也正锻造作风,提升能力,积极进取,担当作为。但极个别党员干部却不担当、不作为,不思进取,庸碌无为。这种“不作为式干部”虽是少数,却极大损害了党员干部在群众心中的良好形象,严重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与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格格不入,亟须进行治理。

  一、“不作为式干部”的表现形式

  “不作为”用来表示部分人看淡竞争、主动追求低欲望的生活。这种消极心态看似是享受无压力的理想生活,实则是不担当、不作为,不思进取,缺乏干事创业的勇气和动力。归纳起来,“不作为式”干部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1、混日子的“不作为式干部”。这类人多是部门副职或是老前辈,年龄大了,临近退休。他们凭借着昔日的地位、资历和关系等,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混日子,不思进取,不求上进,消极怠工,提前进入退休状态,对工作是能应付就应付,对个人成就、荣誉等看得很淡,不丢掉工作、工资照发是其底线。与其他年龄段相比,50-59岁的党员干部最容易出现混日子的“躺平”现象。

  2、投机取巧、偷奸耍滑的“不作为式干部”。这类人干工作挑挑拣拣,拈轻怕重,有利的抢着干,不利的绕着走,干工作不积极,有功劳却不放过。正如一位乡干部讲的:这类人的心思不在工作上,主观上不愿意做事,服务群众靠“表演”,“只喊号子不拉纤,撸起袖子一边看”,落实工作时,虚字当头、空字挂帅,把说了当做了,把做了当成了,只求过得去、不求过得硬。

  3、有关系有背景的“不作为式干部”。这类人,是单位或部门少

  数“有背景”的关系户,自恃背后有“人”,有恃无恐,不愿做事,不想干活儿,单位或部门领导也不敢给他们派活儿。这类人不需要干多少事,晋升晋级却不受影响,工资福利也一点不少,“躺平还能赢”!4、不会做事的“不作为式干部”。这类人,办事效率低下,遇事不会做,碰到问题解决不了,其主观上也愿意做事,但工作能力相对不足。这类人多数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不易接受新事物,也不愿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因此政策理解力差,执行力弱,工作效率低,大小事都请示报告,却始终不得工作要领,不能有效胜任工作。对待这类人,单位或部门领导不敢也不愿交办其重要任务,使其逐渐沦为“躺平”人。

  5、不敢做事、不愿做事的“不作为式干部”。这类人原本是有干劲、愿干事、能干事的人,但有的是在某次工作中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过失或错误,受到了处分,有的是在提拔晋升时遭遇失败,受到挫折和打击,使其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严重受挫。这些人经受“打击”或“挫折”之后,工作时要么是思前恐后,畏首畏尾,要么是灰心丧气,积极性受挫,觉得“啥都不干难找缺陷,不做事情不担风险”,逐渐成为不敢做事、不愿做事的“躺平”人。

  6、事事以领导态度为“风向标”的选择性“不作为式干部”。这类人并非没有能力,但作风拖沓、不重时效,无视群众诉求,事事以领导态度为“风向标”,守着条条框框办事。对领导重视的工作,就快马加鞭抓落实;对领导不怎么重视的工作,则选择性忽视;对领导没有要求、没有细化实施办法的工作,就“不会干不愿干不敢干”;对职责范围内的工作上推下卸,能拖一阵是一阵,无视群众诉求,选择性“躺平”,使得一些原本可以化解的矛盾、解决的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致使群众叫苦连天。

  二、“不作为式干部”的形成原因

  “不作为式干部”的形成,既有主观方面的因素,也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上在于个别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定力不过硬,客观上则与现有的机构职责划分、考核评价激励制度不健全不完善等有关。

  1、个别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人民至上”观念弱化。个别党员干部理想信念不坚定,认识不到所从事工作的崇高意义,“人民至上”观念弱化,把工作看作是个人的事,而不是人民群众的事,面对工作总是先考虑个人得失,一做事就觉得吃亏不舒服。个别千部封建思想严重,对身份的认知存在偏差,误以为当干部就是“当官”,可以整天游山玩水,吃香喝辣,当他们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无力解决了,就存在逃避心理,忘记了理想信念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主动选择“躺平”,安于现状、得过且过、不思进取,以“躺平”的心态应对一切。

  2、个别基层机构职责界限不清,岗位职责设置不明。当前,个别基层机构权责不清,职能越位和缺位问题依然存在;个别岗位职责设置不明,存在一人多岗和一岗多责的情况,容易导致忙闲不均等问题。调研中发现:个别基层干部并不是严格按照定岗定责来划分的,而是人随事走,遇到紧急、重要的任务时,比如疫情防控时、再比如秸秆禁烧时,基层大量人员会从现有岗位被抽调去补位,也就是说,相当一部分基层干部并不只是完全从事本岗位工作,还承担着相当多的岗位之外的特殊任务或临时任务,这种情况在基层乡镇是普遍存在的。岗位职责任务不清,有时就会导致忙闲不均的情况发生,有的忙死,有的闲死,而且经常会出现忙者愈忙、闲者愈闲、鞭打快牛的情况。正如一位乡干部讲的:“干的越多,分配的任务也就越多,忙的总有做不完的事”,而不干事的人就越来越不干事,逐步成为了“躺平人”。

  3、考核评价制度不精准不完善,影响到党员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长期以来,考核评价被视为工作的“指挥棒”。当前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仍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影响到党员干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是个别地方和部门对考核结果缺乏有效使用,除了按照规定比例选拔出来的少数优秀干部,其余的干部基本都是合格,不合格的干部基本没有,考核内容只停留在纸面而没有落实到具体管理工作中,难以对考核对象产生切实有效的绩效压力。二是个别地方和部门在考核时不注重实绩导向,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甚至出现了多干多吃亏、少干不吃亏、“躺平还能躺赢”的怪现象,严重影响了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激励手段比较单一,无法提供有效的制度激励。长期以来,基层干部主要依赖晋升激励和薪酬激励,并辅之以荣誉性奖励,但目前仍然面临着激励手段单一、有效激励不足的问题。一方面,基层干部晋升“天花板效应”明显,这一问题在县(市)区基层体现得更为突出,有学者称之为“科级天花板”现象。虽然现在已经进行了职务职级并行改革,拓宽了基层干部职业发展空间,增加了晋升路线,但是晋升激励不足问题依然存在。按照现有规定,职级名额、数量依单位层级和人员数量而定,越往基层,名额越少。

  三、有效激发调动基层干部积极性的办法

  短期而言,健全完善组织制度是提升并维持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积极性的重点,但从长远来看,还需要还原基层干部独立的人格,更多地关注基层干部个体的心理成长和平衡构建,将公共精神、行政文化要求内化为基层干部的自觉行为。

  1、提高基层干部自我认知价值。在选拔聘用过程中,可以更多考虑候选人的组织承诺,将具有更高公共服务动机、励志公职的人员纳入基层干部队伍;举行入职宣誓,强化基层干部的责任意识和荣誉感;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强化基层政府自身的公信力培育,提升基层干部队伍的社会认同度和美誉度。

  2、强化基层干部队伍的行为激励。坚持裁量与分配中的公正,打破平均主义,善于运用组织认同,提高基层干部与政府组织价值的契合度;尊重基层干部的职业期望与工作动机,改进激励方式和问责机制,完善绩效考核制度;探索基层干部的胜任力结构维度,努力做到“人尽其才、人事相宜”,激发其工作潜能;改进柔性领导方式,增强领导与下属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增强双方的互信、尊重。

  3、提升基层工作的职业吸引力。完善基层干部任命任用机制,推动雇员制,创造良性职业竞争和成长环境;培育融洽、亲和、人性化的组织文化和团队精神使基层干部接受、认可并内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工作轮换、工作扩大化、丰富化等工作再设计的方法增强基层工作的创新性和多样性。

  4、构建职业道德教育长效机制。分类制定基层干部职业道德标准,完善职业道德教育的内容体系,创新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健全职业道德监督体系,通过制度设计把基层干部行为规范和职业道德教育同廉政建设、作风建设结合起来;注重系统化、层次化的理论灌输与个性化、情感化的心理引导相结合,实现从填鸭式、号召式的单向灌输方式向平等讨论、共同学习的互动交流方式转变,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实效性;着力培育职业道德文化环境,营造德行一致的社会氛围,确立德行有用的价值理念,建构德行成本的补偿机制,切实将道德规范的要求真正转化为基层干部的内在品格。

篇二:临近退休担当作为的精神有所弱化

  

  担当新作为退休不褪色

  退休并不意味着结束了所有的责任和义务,相反,退休后的人们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许多退休人士积极投身各种公益事业,担任志愿者,成为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新作为证明了他们的激情和热情,退休并不会使他们褪色。

  首先,退休人士可以在教育领域做出新的贡献。他们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可以成为教育界的宝贵资源。他们可以担任志愿教师,为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提供免费的教育培训。他们可以利用退休后的时间,开设专门的培训班,帮助年轻人提升各种技能。他们还可以在大学中担任客座教授的职务,与年轻的学生分享他们的经验和智慧。这样一来,退休人士能够将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传承给下一代,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其次,退休人士可以在社区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社区是一个人们相互帮助和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退休人士正是社区的重要资源。他们可以参与社区服务项目,帮助那些需要帮助和照顾的人。他们可以帮助老人照顾和陪伴他们的同龄人,为社区的老年人提供关爱和支持。他们还可以参与环境保护和社区清洁行动,为社区创造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环境。通过这些活动,退休人士不仅能够为社区做出贡献,还能够丰富自己的生活经历,找到新的朋友和共同爱好。

  最后,退休人士可以通过参与公益事业,改变社会的不公平和不平等。他们可以参与慈善组织,为贫困地区的儿童提供教育和医疗援助。他们可以参与环保组织,为保护环境和野生动物做出努力。他们还可以参与人权组织,为弱势群体争取权益和公平对待。通过这些公益事业,退休人士可以为社会的进步做出实质性的贡献,帮助更多的人摆脱困境,过上美好的生活。

  总之,退休并不意味着结束了一切,相反,退休人士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去发挥自己的才能,在教育、社区建设、社交媒体和公益事业等方面做出新的贡献。他们的新作为证明了他们的激情和热情,退休并不会使他们褪色。退休人士应该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让自己的精彩生活在退休后继续绽放。

推荐访问:临近退休担当作为的精神有所弱化 弱化 担当 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