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生研讨课优秀心得感想4篇
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对照检查材料范文按照X纪委、X委组织部《转发中共中央纪委机关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认真开好2023年度县以上党和国家机关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文件的通知》(X组通〔2023〕X号)要求,聚焦“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团结带领党员干部群众以奋发有为的精神贯彻落实二十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主题,紧扣《通知》明确的6个带头和征求到的X个方面存在问题深入对照检查,认真查找了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深刻剖析其存在的原因,明确了整改方向,不当之处,请给予批评帮助。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高校新生研讨课优秀心得感想的文章4篇, 欢迎大家前来参考查阅!
高校新生研讨课优秀心得感想篇1
人生天地间若白驹过隙,忽然之间而已现在。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凡是未来,皆有可期。怀着对于大学生活纯粹美好的憧憬,也面对众多扑面而来的不解与疑惑,新生研讨课便为我们在脑海中勾勒出“大学”的轮廓,卸下初来的不安,背上智慧的行囊,开启一段崭新的旅程。以下就是对我对新生研讨课的感悟:
(一)汉语言文学专业导学
xx大学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特色鲜明的一流大学,是传承红色基因的精神家园,也是培养兴疆固边人才的摇篮引领区域创新发展的高地。考入新大,有无限可能。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下设汉语言文学、汉语、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等多个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聚焦总目标,即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着力推进文化润疆。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什么?应该如何展开学习呢?在新生研讨课上xx老师给我们以详细的解答。学生应该具有文献感悟理解能力、书面口语表达能力和听说读写的能力。我们都常听一句话“文史哲不分家”,面对信息大爆炸和迅速更新的知识库,我们又该如何切实提高以上几个要求呢?
关于读,应该是大量的阅读经典理论,不要将目光仅仅局限于汉文学专业,更应对跨学科(如哲学、逻辑学、社会学)知识有一定地学习,在阅读中扩大知识面,并拓展理论深度。曾经我对阅读一直存在误区,认为阅读无非就是看作者的脑洞与笔下的桥段,了解何人何事即可。现在认为读书更应该是去感悟积累优美的辞藻,字句的锤炼,故事的叙述方式,叙事特点的分析。关于写,xx老师指出汉文学专业学生目前写作的现状是眼高手低,以“兴趣”作为衡量的标准,“一刀切”,因为不感兴趣而不学。应该要去探索未知,挖掘潜力,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写作的能力。关于说,既要有口齿清楚的外在表现,又要有兼内涵和深度的内容形式,以逻辑和层次为主线进行贯穿,不能泛泛而谈,或不知所云。
(二)学术素养的研究
xx老师在课上讲解到,学术指系统专门的学问,素养指平日在学术方面的修养,学术素养是指学术研究者在学术研究过程中有的素质和修养,是学术活动得以持续的动力,是在学术研究中长期培养的。那如何提高自己的学术素养,xx老师给我们以下几点指导。
积累学术素材。先读基础性著作,形成认知、研究基础的框架,那应该如何读书?先观物取象,以心构象,立象以尽意。观天地自然之物,在观物的基础上取客观自然之象,经过想象达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完成同化与顺化。后到艺术沉思,老师特别强调,艺术沉思不同于哲学沉思,哲学沉思是指用理性去思索如何认识与改造世界,形成哲学化、规律化成体系的义理,而艺术沉思是通过深思去体验美学的阶段,实现知识的内化。沉思和深思像白日梦,以白日梦幻想的曲折反复,欲望或美好的期待通过自己的想象、构思进行表达和升华。第三步就是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所有的文学创作,仅仅通过有限的技法进行刻画略显单一,还需要突发的灵感,感性的触动、理性的交织,才能写出动人的篇章。就如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的三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仍然山,看水仍然是水。
开拓学术视野。在积累的厚实学术素材的基础上上搭建起高楼大厦,实现人格素养、学术素养的全面发展。在碎片化的时代,我们或许因某个断章取义的新闻而为之疯狂,或在“照骗”的覆盖下活在乌托邦的世界中。朱老师指出开拓学术素养要实现学科交叉、背景、融合和渗透,如果把自己局限到文本到文本,那么会丧失人独有的语言艺术,变得固步自封、夜郎自大。
培养学术兴趣。世界那么大,总有新奇的事情在发生。以新奇的事件为切入点,去探索事件背后深层次的理论原理。关注学术热点、把握学术动态,了解最新进展,以独特敏锐目光把握误差。在此过程中可以小小地进行学术规划的设定,如选题、研究方向等等,通过撰写学术文章来锻炼学术能力。
(三)坚持文化自信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文化自信不是文化孤立主义,不是文化民族主义,而是文化的交流交往与交融,我们用开放的视角眼光与国外对话,与世界交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在新生研讨课上,我们穿越时光,感悟大禹治水的精神,“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禹鲧是始布土,均定九州”如此大公无私的精神被后世广为传诵,成为中华传统民族精神的瑰宝之一,蕴藏在每个华夏子孙心中的同根同源,灵魂血脉更为之敬佩。重读《周易》,发现整个客观世界是由阴阳两大势力所组成,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是个一体化的大系统,表现为大化流行的动态过程,生生不已,变化日新,其内在动机则是阴与阳的协调并济,相反相成。理解孔子在古代的思想“克己复礼”。“克己”是指克服自己的欲望,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复礼”是指做事谨慎,有礼貌、讲文明。
我们也了解了林基路艺术剧社,感悟“抗大第二”红色精神的传承,观看《共产党人在xx1936-1945》的相关片段,在课程的最后,老师还邀请了几位学长学姐来现场表演,充沛的感情流露,让我也十分期待希望能够早日回到校园真正观摩一次演出。
新生研讨课告一段落,感谢老师们在新生研讨课上的耐心讲解。同时我在新生研讨课中也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有了初步的认知,谈及规划,希望自己能够不忘初心,勇争一流。也学会了时间管理的办法,我将合理规划自己的时间,撸起袖子加油干,不负当下,在喧嚣的年代里支撑起岁月静好的理想。征程漫漫,前路光明,祝我们待到山花烂漫时,共看那繁花似锦开;让我们一起跨越山海,奔赴热爱,看寒冬散尽,星河长明。
高校新生研讨课优秀心得感想篇2
摆脱高中枯燥乏味却又习以为常的三年生活之后,我们终于来到了大学,满怀期待却又茫然无措,即使心里知道因走出舒适圈而感到的焦虑是正常的,可是我们仍然无法停止焦虑,不停的问老师、问同学,大学到底是什么样的以及我该如何去好好度过大学四年。好在学校为大一的新生专门开设新生研讨课,帮助同学们了解大学生活和学科专业,八节新生研讨课当中的每位老师都令我受益匪浅。接下来我将把握住汉文学专业这条主线,然后通过讲述几位老师带给我的感受,来具体阐述我的心得体会。
(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出于易经贲卦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而我们汉文学专业中的“文学”就跟文化有非常大的关系。二三周的新生研讨课中,xx和xx老师分别为我们讲解了新大的红色革命文化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我感受到了一种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
xx老师讲述新大的历史时,提出了一个重要人物——林基路同志。老师讲述林基路同志从文艺青年到中共党员,再到最后为党的事业献身的红色事迹,他牺牲时年仅27岁。其实作为内地学生,对于林基路同志我并不怎么了解,但在xx老师的带领下,我仿佛回到了那个年代,感受到年轻党员的一颗红心和无畏牺牲的精神。之后xx老师还专门请林基路话剧社的成员为我们表演了话剧中的片段,那振奋人心的红色话语声声入耳,令人欲罢不能。这让我觉得文字和声音拥有足够的文化力量,而我们作为新大中文系的学生一定要保持政治正确,跟随党的步伐,文字并不是我们笔伐别人的工具,而是深刻又动人的精神养品。
xx老师以几部中华优秀典籍中的典故以及著名历史人物为讲述重点,采取老师讲解、学生思考回答的方式,浅入深出地展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读了《尚书》中大禹治水的故事,我们既能从中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坚持不懈、大公无私的精神品质,重新翻读后又能体味出堵疏结合的办事方法。读了《论语》和《老子》,我们领会到古代圣贤富有哲理的思想精华,这些核心思想传诵千年,至今仍葆有人性的光辉。讲到文学大家屈原,他绝望殉国自投汨罗江的故事人尽皆知,而我们则是去探寻悲剧背后的真相,了解了他整个人的生平事迹,才更能读懂他的文学作品。讲到中国第一位女战神——妇好,我觉得只有深入了解商代的历史,才能明白为什么妇好作为一位古代女性却能够同男子并肩作战,是绝对的实力和地位成就了她的荣誉。寥寥几个故事和人物的讲述,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就油然而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我们学习汉文学不能只空洞地了解故事典籍和文学著作,更应该去深入思考,挖掘历史,只有深入思考文学的时代背景,才能更好的读懂文学。
(二)乐趣学习,如释重负
梁启超在《最苦与最乐》一文中说到“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并说古语中的“如释重负”这个词就做了好的诠释。把这对应到学习上,我认为也是可以的。如果把学习当作苦事,你就会丧失学习的积极性,心里有着沉重的负担。可是如果你在学习当中积极主动地寻找乐趣,那就贴合梁任公先生所言的了,这样的学习才会让人沉浸其中。而第四周的xx老师就以语言的特点为主题讲述了这一点,让我领悟到文字语言的趣味性。
老师讲了几个有意思的语句例子 ,比如句子有歧义我们能不能分清,一句话到底有几个意思,为什么会有这种令人犯迷糊的用法,等等,以提问的形式生动有趣地讲解汉语知识,引导学生提升对学习汉语知识的兴趣。比如当中有一个例子,“他差点儿没赶上车”和“他差点儿赶上车”,这种在生活中也常用,作为中国人,我们总是能意会到他的具体意思,但对于外国人来说就十分难以分辨,这也正是汉语的魅力。汉语真是一门有趣的语言,祖国各地都有不同的方言,就我们xx来说,各个城市、各个村的方言都不一定相同,所以对于我这样搬家过好几次的人来说,讲方言很困难,搬到三个城市,每一个城市都有各自的方言,导致我学习当地话非常困难,至今都说不好标准方言,只会说普通话,偶尔遇到老乡想交流交流也说不上话,所以国家推广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我们应当积极配合,华夏之美,应当人人共享有之。
此外,还有第七周的xx老师,她为我们讲解刺绣传承人作品中的叙事之美,带领我们感受美的力量。老师讲述了一幅幅饱含心血的刺绣作品,,讲作品所取颜色的含义,讲作品背后的中国故事。在这个信息横流的时代,似乎大部分人都追求时尚潮流,但总有人坚守传统之美,给我们的心灵保留一片美好的栖息地。令我欣喜的是,有一幅绣品的选色——绛色,我此前不知它称谓,却意外与它相遇。高中时我同桌在网上买了一套古风的按动笔,其中有一只笔就是用的绛色,乍见之初,便心生欢喜,于是我向同桌借了这支笔,时时拿在手中摩挲。绛色,中国传统色彩名称,即大红色、正红色,三原色中的红,为传统的中国红。,我觉得那应该是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审美,我从小到大见过许多种红,都不如这一抹绛色中国红,如同中华文化,含蓄蕴藉却不失大气风度,我觉得这也是我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重要原因之一,因为我非常热爱我们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优秀文化,这是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无可比拟的。因为热爱,而不觉岁月漫长,不觉努力白费,找到对专业学习的热爱,我们才能“如释重负”。
(三)科学认识专业,培养学术素养
最后的八、九、十周,新生研讨课的老师都在向我们讲述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生的学习规划和学习方法。从老师的谆谆教诲中,我们能感受到他们对我们的殷切期盼和温馨指导,为我们破开迷茫,指引方向。老师首先讲述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具体情况和课程要求,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本专业的大致概念,然后再讲学位要求,奖助学金要求和保研考研要求等等这些切合我们实际需要的内容,进一步深化专业学习的水平高度和具体要求。我觉得当中最重要的是老师们提出的“学术素养的培养”这一点,第八周的xx老师在最后请来了本专业、xx届优秀毕业生楼旸学长,为我们分享他的学习经验和学习心得,楼旸学长就讲到他的学习方法,我从中悟出我们在学习中要懂得“深入”和“浅出”,对于专业学习要深入思考,充分利用周遭的学习资源,对于课外技能学习要让兴趣打头,不要注入过多时间,毕竟大学期间,专业学习才是最重要的。
第九周的xx老师则从学习态度上劝诫我们大一新生要保持谨慎,切忌松懈学习,因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如果自己不课下多用功,那将来学完四年就会发现,自己好像什么都没学到,全在划水。老师还言传身教,用他自己的例子规劝我们提早制定大学学习计划并坚决执行。还有一点是xx老师一直向我们强调的,那就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并不只注重文学,而是语言、文学、文化三者并重的,这个真的破除了我对于本专业的一大误解——我之前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言专业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注重文学,一个注重语言。
最后一周的xx老师是纯粹地从学术素养这一角度来探讨专业学习。老师首先告诉我们要积累学术素材,多读书、多思考,完成从观物取象到艺术沉思的转变,处处留心生活之美,使日常变得审美化。然后告诉我们要开拓学术视野,纵览古今中外之名家名作,同时注意学术交叉思维,不局限于本专业、本学科,要懂得“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方可“天下大同”。接着老师告诉我们要培养学术兴趣,感受新奇的事物,从中获得新的发现和思考;也要关注学术前沿的热点,把握时代风口,确立学术方向,有了学术方向之后,就要做好学术规划,为之不断努力向前发展。最后老师告诉我们要锻炼学术能力,多参加学术活动,如学术竞赛、课题调研等,在某一方面有了新的突破可以撰写学术文章,但是我们仍要持续进行学术思考,古语“活到老,学到老”可谓是至理名言,我们也要朝着学习型社会发展,不断推进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唯有不断提升自己的学术素养,我们才能取得更大的学术突破和学术成就。
总而言之,很感谢学校为我们大一新生开设新生研讨课,这短短的八节新生研讨课,却能让我们大受裨益,“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文史不分家,我学会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感受文化之魅力。我学会在学习中寻找乐趣,满怀对专业的热爱,我们才如释重负。在老师的细心讲述下,我们有了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科学认识,明白了培养学术素养的重要性和具体方法。大学四年里我们还有其他的课程,我会把在新生研讨课上所学到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在后续的学习当中,继续向前冲。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愿我们一路生花,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高校新生研讨课优秀心得感想篇3
大学像一束光,照耀着这寒窗苦读十二载;又像一扇窗,连接着更广阔的世界。如果说中学是一个知识的伊甸园,我们汲汲以求,伏案学习,那在大学我们应该站起来瞭望这个世界。初入大学,看着迎面而来的众多新事物,不免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感,幸好有一堂堂精妙绝伦的新生研讨课,在老师们或幽默风趣或沉稳端庄的话语中,一个个心中的疑团逐渐消解,一副副多姿多彩的大学画卷徐徐展开……
通过老师的讲解和几周的学习,我感悟到了汉语言文学是一门纯粹又静心的专业,来不得功利。韩愈曾有言道,“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作为汉文学专业的学子,要深植于中华优秀文化沃土,汲取营养以立稳根基。
深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厚壤,传承昨日之光辉。xx老师在课上带领我们学习爱国文献体现出的中国精神,溯源中华优秀文化,在老师的讲解下,我感受到了《尚书》中禹定九州的豪情与周公辅成王的贤德,《史记》里炎黄合解后开创的民族融合安定,《周易》中所表现的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领悟到了孔子口中的“克己复礼”、老子所说的“上善若水”,也在灿若繁星的爱国故事中体会到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在xx老师的“有趣的汉语”课堂中,看似晦涩难懂的肯否对立,歧义结构等知识,却在老师的旁征博引、生动举例中变得活灵活现,给人以“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我领略了汉语中蕴藏的独一无二的魅力,折服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些都深深触动了我,使我的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得以提升,也激发了我传承中华文脉的责任感。
深植红色革命文化之厚壤,信念如磐,初心如故。在xx老师“林基路与xx学院”一课中,我们真切地了解到xx大学的红色历史:林基路、俞秀松、茅盾等一大批共产党人和爱国学者,先后来到xx大学前身——当时的xx学院任教和讲学,向青年学生们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思想,培养出来一大批去往抗战前线的爱国青年,正因如此,xx大学也被誉为“抗大第二”。青春的底色是爱国,忆往昔峥嵘岁月,从红色革命文化中汲取奋进的力量,激励着我们青年赓续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新生研讨课注重培养我们的学业规划以及人生的规划意识,都说理想是赶路人的月,是逆流者的桨,是荆棘深处的繁花,是万仞山上的日出,没有了理想,便很容易迷失前进的方向。新生研讨课上,老师们引导我们合理规划大学学习生活、树立职业理想与目标,展示出人生无限的可能性,在老师的指引下,我们努力编织属于自己的那片熠熠生辉的理想星空。
作为刚入大学的新生,我对自己接下来四年要学习的汉语言文学仅是略知一二,幸而在xx老师“汉语言文学专业介绍与导学”课堂上,老师从专业建设定位及特色优势、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设置、专业建设基本情况三个大方面给进行了介绍,并就同学们的疑惑进行一一解答,我了解到xx大学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历史悠久、积淀深厚,红色基因鲜明,这使我对汉文学专业有了更加清晰地认知。xx老师针对我们学习上的迷茫,为我们进行了“本科学习规划和学习方法”的指导,并邀请了优秀学长为我们进行了学习经验的分享,让我受益匪浅,更加明确了自己的学业规划。
如果把人生比作在广阔无边的海平面上航行,那么理想就是天空中那颗指北的星星。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人才间知识、能力较量的不断升级,职业生涯的规划对我们来说显得尤为重要。范镇老师在第一节新生研讨课上便为我们进行了本科就业形势的分析,课堂的最后,老师问到我们的人生规划,我想,我还是会同孩童时期做出一样的回答,成为一名老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递者、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我希望能够不断借助大学这一广阔的舞台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不断保持一颗积极进取的初心,充实磨练自我,坚定地向着理想一步步迈去。
仰望星空让我们心生向往,脚踏实地带我们走向远方。几节新生研讨课让我们明白了要深植于精神文化的厚壤,发扬本专业的优势特色,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为信条,为中华文化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同时还要不忘仰望理想的星空,找到属于自己的那颗北极星,明确自己的学业以及人生规划,以理想之光驱散迷茫。
不知不觉中,新生研讨课迎来了尾声,意味着学期也已过半,我们逐渐褪去初入大学时的青涩与彷徨,眼神中多了份坚定,前路也逐渐明朗。当下的疫情形势严峻,我们虽只能在云端相见,但万水千山阻挡不了同学师生之间的情谊。在这一特殊时期,我们更应该化挑战为机遇,努力提升自我。我们正值激情燃烧的岁月,唯有激流勇进、奋力拼搏,方能中流击水,要把个人的志向同国家的前途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个人的学习进步同祖国的繁荣昌盛紧紧联系在一起,深植厚壤努力扎根,使理想信念之花结出丰硕的成长成才之果。
——风乍起,合当奋意向人生!
高校新生研讨课优秀心得感想篇4
刚刚踏入大学的我们以一种懵懂却又期待的心情,恍恍惚惚地度过了一天又一天,关于真切的大学生活还充满了未知和疑惑。大学究竟意味着什么,作为大学生的我们应当怎样规划怎样行动才算不辜负这青春里最宝贵的四年,xx大学又是怎样一所高校,专业知识的学习应当怎样落到实处,这些问题在我的心中不是一个冰冷的问号,而是我在此人生阶段从内心深处生出的困惑。而这门内容丰富,涵盖本科学习规划与学习方法、专业介绍、xx大学总体介绍等内容的新生研讨课就如同久旱甘雨,福泽心灵,拨开层层云雾看到真实的大学,同时为我们指名了方向使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
时代榜样,吾之光亮
塞内加说:“教诲是条漫长的道路,榜样是条捷径。”在何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了解了林基路短暂但灿烂的一生,我们仿佛穿越到那个战火纷飞,百姓苦难的年代,却也正在这艰苦卓绝的处境下,感受到了共产党人的坚定信仰和炽热决心。
1929年,林基路勤奋好学,因品学兼优被选为全校学生会主席,并担任校刊《骆驼》主编,经常针对时弊发表有独特见解的政论文章。我看到他追求真理,渴望知识,心系国家身影。
1931年,震惊全国“九一八”事变爆发。林基路撰写政论《只有一战》,一针见血地指出蒋介石提出的“和平解决”是卖国把戏,并寄回任远中学发表。我听到他大声疾呼:“只有一战!战则生!不战则死!”的怒吼。
1935年8月,林基路回到xx,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9月,林基路返回日本,成立东京中国文化支部(即中共东京支部),并担任首任书记。我看到他抓住时代星火,站里潮头为中国之未来奔波的身影。
1938年2月,受党中央派遣,林基路从xx出发奔赴xx,开展统一战线工作。临行前,他将名字林为樑改为林基路,以表示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重要性和对党的忠诚。3月,到达迪化(今xx)。我听到他在心中暗下决心建设边疆的承诺。
1943年2月7日,盛世才把林基路等在xx工作的共产党员全部投入迪化第四监狱。入狱后,林基路成立狱中党小组,任组长,开展狱中斗争。我看到他哪怕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和残酷折磨,却始终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身影。
“林基路,原名林为樑,全国著名党史人物、革命烈士,1916年4月17日出生于xx台山市都斛镇大纲村。他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投身到艰难困苦的救国救民运动中,并为革命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切。”短短几行文字就将林基路热血沸腾灿烂辉煌的一生描述殆尽。
然而,中国的历史上从不缺少这样的英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为中国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无名的有名的战士们,宁把藤椅顶破,也要把生命融入生也沙丘,死也沙丘的焦裕禄,填补我国原子核理论空白的于敏,创建超级杂交水稻体系的袁隆平,耄耋之年未伏枥,犹向苍穹寄深情的孙家栋……从大国重器到平民百姓,从裘马轻狂到白发苍苍,他们的人生是一首为国家大业献身的英雄交响曲。
“有终日不得一饱者,亦有兼日而食者,饥饿难忍,则潜至巷尾常于垃圾堆中,拾取人家所弃之腐鱼臭肉”百年前的中国正如陈潭秋笔下所说,国运衰微,苦难深重。而今,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百姓衣食无忧,山峦屹立,百姓安康,百年后的今天陈潭秋长子陈鹄写下“如今山河犹在,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一片欣欣向荣。这盛世正如您所愿”。
一场场气壮山河的斗争,一个个彪炳史册的奇迹,我们不禁发问,究竟是什么在暗夜里播撒火种,风雨中高擎火炬,究竟是什么引领着中华民族走过苦难,创造辉煌?
我想,正是这些在时代浪潮中闪闪发光的时代榜样英雄楷模们始终将国家和人民放在第一位,竭力奉献,不懈奋斗,我们的国家才会这样繁荣昌盛,生活安定有序,我们的民族也能骄傲地挺起脊梁。倘若他们缺少了苟利国家以生死,岂因福祸避趋之的大义凛然,缺少了慨然抚长剑,济世岂邀名的坚定信念,又何来七十年来筚路蓝缕的伟大功勋?
几百年来,时代青年以先辈之薪火,以热爱之名奉献青春。他们就如同黑夜中高高耸立的灯塔,指引着每个人形成爱国奋斗的风尚,在新生研讨课上尽情抒发我们对英雄无尽的崇拜与敬仰的同时,我也深深地领悟到,“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我衷心希望每个青年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我们应当以他们为榜样,率先学习他们甘将热血沃中华的爱国之情,和为国捐躯的崇高品德,将拳拳爱国之情刻进生命的纹路,乘时代春风,在万里长空放飞青春梦想。让自己的生命在许国报国的伟业中熊熊燃烧,以天下为己任,用奋斗与奉献机器闪亮的火花绽放夺目的光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在我们的爱国热忱中变成现实。
奋斗以恒,不负青春
什么是大学,大学之“大”,何“大”之有?
我们应当如何安排我们的大学生活?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短暂而珍贵的大学四年生活,将围绕着这两个问题展开,未来的四年已经迈出了脚步,四年里,我们的行动将是这空白问卷上篆刻的答案。
经过了新生研讨课李老师的辛勤讲解以及课下的思考,我得出了以下心得体会。
大学对于我而言,是人生中新的人生阶段,是我们从学生过度到成人的“新手教程”。大学之“大”首先在于相比较小学、初中、高中,学校的建筑面积和规模宏大,我们xx大学设施完善,建筑林立,各类部门丰富完善,历史悠久,俨然是一个小城镇。其次,学校人员众多,性格迥异的同学,博学多才的老师。另外,大学是一个思想自由开放的乌托邦,这里允许多姿多彩的思想,多元各异的个人意志,相比于步入社会的成年人,我们拥有较低的社会负担,较小的试错成本。最后,“大”学之“大”在于大学拥有很多“大”师,我们可以在知识渊博的老师身上学到专业知识和专业素养,大学之“大”也旨在要求我们大学生从学生到社会人过度成长,成为“大人”。
“大人”即成人,成熟的人。而一个成熟的人,应当包含身体的成熟和精神的成熟。然而,身体的成人只需要自然成长,而精神的成人需要我们有意识自觉地加以修养。精神成熟的标准也如同复旦大学教授陈果所说:“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责任之担当。”
以上便是我对第一个问题的思考,基于对第一个问题的理解,以下是我对第二个问题的思考。
大学是一个丰富多彩,资源富饶的小世界,四年的青春是当下最珍贵的宝物,我想,唯有以璀璨夺目昂扬饱满的斗志,竭尽所能用青春飞扬的奋斗来谱写岁月的答卷才是最优解。
同时,正如梁启超先生所说“少年强则国强”,我们正处于百年之未有大变局的时代,国家的发展,民族的复兴是我们肩上的使命,时代的背景也迫使着我们必须用奋斗谱写青春的答卷。“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时代属于奋斗者”,恰如陈薇院士一般,在一群汹汹之时奋战一线,铸造生物盾牌,奋斗是迎难而上;恰如王枫华一般,在扶贫攻坚时期,挨家挨户走访村民,以心血与汗水为烈火锻造熠熠生辉的丰饶精神,奋斗是脚踏实地;恰如一个个共产党人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为人民服务,不计个人名利,奋斗是是奉献自我;我们生活在一个最好的时代,互联网发达,居一屋中闻天下事,衣食无忧,国家安定,我们应当把握住时代的机遇,从博学多才的老师教授那里学习经验知识,掌握社会技能,在丰富的实践活动当中锻炼自我,提高社会交流与沟通能力,掌握专业知识的技能,丰富精神世界,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成为社会需要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五好青年,做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
九万里风鹏正举,传承之责吾辈挑
新生研讨课上在段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了解到了文献中的爱国故事,体会到了先辈们的精神力量,和爱国故事的内涵:热爱自己生长的土地、哺育自己成长的文化,热爱人民,将这种热爱转化为实践行动,传习优秀文化、用生命践行热爱、忠于职责保护文化财富。
xx年7月12-15日习近平在xx考察时强调“中华文明是xx各民族文化的根脉所在。”“铸牢中国心、中华魂,特别是要深入推进青少年“筑基”工程,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我深知我们的历史使命,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
如果说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无疑是华夏子孙教科书中最为厚重的章节,翻开一看诗词歌赋,一理真言,民间技艺,汉字中医或是传统节日民族气节等等,无不持久地浇灌着我们的精神之花。文化和各个国家的每一个人的喜怒哀乐具有深刻的联系,串联起每个群体,国家,民族的共同内核,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民族的血脉根基,亦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源泉。
然而,现如今,部分年轻人只顾追求浅薄的娱乐,疯狂剁手,聚众打王者屡见不鲜,而家人和朋友被冷落在沙发上。织情人节玫瑰,却不知七夕廊桥,猪万圣节南瓜却不知清明祭祖,当今社会仍有许多年轻人明明可以在文化的深海里游泳,却浸泡在海浪的泡沫中玩沙,民族文化的根基似乎已经有所动摇。
我想我们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身上也肩负着文化传承的使命,是必将传承的接力棒传下去,将文明的火苗越烧越旺。
《典籍里的中国》以典籍为舟带领观众畅游华夏文明长河;《中国诗词大会》以诗词为号唤起了人们深藏于心的诗意;《国家宝藏》以文物为镜映照出中华文化的万千气象。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正如习总书记所说“固步自封,陈陈相因谈不上传承,割断血脉,凭空虚造不能算创新。要把握传承与创新的关系”作为汉语言文学的学生我们应当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自觉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老师的带领下,新生研讨课丰富多彩,有趣动听,我受益匪浅,感触颇深,但新生研讨课只是我们带领大家敲响大学四年生活的导师,最终的答卷还得靠行动谱写,希望我以后回首四年,看到来时路上的标签是奋斗,是不悔,是感动。
推荐访问:感想 研讨 新生 高校新生研讨课优秀心得感想怎么写 高校新生研讨课优秀心得感想总结 高校新生研讨课优秀心得感想范文 大学生新生研讨课心得体会2000字 大学新生研讨课心得体会 大学生新生研讨课心得 新生研讨课的心得体会 大学新生研讨课心得 新生研讨课有感 大学新生研讨课心得体会3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