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渗透与发展我国的传统文化教育

时间:2023-08-15 08:4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李芝娟

作为传统知识文化传播者的小学教师,必须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真正融入学校语文及日常的教育教学之中,以帮助中小学生认识和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并培育他们基于对伟大传统文化自信上的爱国主义情操和强烈民族自豪感。

作为中华民族的文明精髓,传统优秀文学中包含着许多东西,还有不同的民族风情与民俗,在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学发展历史中,创作了大批的文学艺术优秀作品,它们都能够反映中华民族文学发展极为丰富,为后代的研习与欣赏提供了素材。但在当前学校语文教育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学校要求明确培养中小学生综合文化素质的目标,而这和中国传统民族文化教育的重要作用相吻合。所以,当前不少学校都在进行语文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加入了一些中国传统民族优秀的文化教育内涵,使中小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习到中国许多传统的民族风俗习惯,了解中国古代传承下的礼仪。尽管许多高校都在进行将传承优秀中华文化和学校语文课堂有机地结合的教育工作,但在实施过程中却面临一些不能忽略的问题,这些问题影响着中国的文化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部分小学语文老师在语文课堂上往往采用诵读古诗或欣赏古诗文的形式来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但由于欣赏与诵读的内容仅仅是古诗的一部分或几段话,从而出现了知识过于片面的情况,学生根本无法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所在。再加上学校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与观念都比较固定,还未能真正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应用于提高学生文化素质之中,教学效果并不理想。

由于传统教育教学方式的冲击,很多语文老师在开展课程的时候,仍然以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法为主,在面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的时候,老师大多是直接把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讲述给小朋友听,而不是对其加以研究,而产生这个情况的原因主要是老师没有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加以有效的总结,而讲授传统教材内容的时候也并不能与具体教学内容相结合,就算老师对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有所研究,也很可能由于小朋友没有在课外积累经验而达不到课堂目标。

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能够最有效地展现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底蕴和丰富多彩的地方特色,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发展的意识形态和巨大的历史人文价值。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是由富有聪明才智的中国古代民众所创新形成的,是中华文明的结晶,是中国文明形态的体现。

(一)是文化传承的重要途径

在当今中国这个社会政治经济高速发展的年代,学校教师们也需要进行素质教育,在开展素质教育的同时,我们能够以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为例,让孩子们在实例中慢慢地感受课文中一些伟大人物的品格。只有在语言教学的实践中充分将基础知识与实践相结合,将中国历史所蕴含的道德传承和发扬,才能培养他们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从而为今后的语言教学提供丰富的历史积淀。

(二)建立健全小学生的人格

传统文化是中华上下五千年积淀的文明产物,其丰富性与权威性自然不能忽略,但语文课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离传统文明最近的课程,毕竟在语文课程中也会包含许多由社会主义文学人所写作的诗歌、词、散文,因此老师要有意识地让他们形成一种价值观,在学习语文知识的时候不仅仅是学习文学知识,更多的是要与文学家达成心灵上的共振,要根据诗人创作的历史背景,了解诗人行文的意义,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同时也能努力学习诗人良好的文化品德,以促进他们的综合发展。

(三)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

传统文化的传播方法相当丰富,既可以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用讲故事的方法介绍课文的历史背景,也可以介绍作者的创作背景、生平事迹等,这部分知识既有助于中小学生增进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也是将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方法。除此以外,老师也能够利用语言课堂教学来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播,比如文化的专栏、优秀人物的事迹等,形成一种优秀的语文课堂环境,并把中国文化的内容融入语言教育课堂的每一个环节。

对多姿多彩的外部事物,中小学生有着强烈的探究兴趣,学校语文老师不但要细致地向他们介绍中华文明的发展历程,还必须以简单明了的语言使他们认识文化发展的渊源。根据情况的分析,尽管当前学校语文老师在语言实践课堂的教学活动中,对教育信息传播能力出现不足,但教育界也加大了对我国传统文化教育渗透和传播的关注力度。在学校语言实践教学活动中,应采取不间断、多目的的教育宣传方式,对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有针对性地提高中小学生基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基础和禀赋时代精神下的全面素质。

(一)在字词句学习中的渗透与传播

有关的科学研究已经证实,人在13岁时具有较高的历史记忆水平。这也表明,小学教育时期是承载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最好的阶段。在解释字、词、句的实际教育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中国古代的造词方法,对中小学生进行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灌输与宣传。如中国古代人造了“武”字,谓“止戈为武”,这是楚庄王最先明确提出的有名观点。我们可以以楚庄王与潘党对话的典故、向中小学生宣传“武”字背后所蕴含的哲理。正如楚庄王对“武”字的白话文释义:“武”字是由“止”和“戈”二词所组成的意思,是真实地消灭暴乱,并最终不使用兵器,这才是真实的大悟空。我国传统文化教育中还有不少具有创造性的知识来源,如《三字经》和《百家姓》。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流传,学校语文老师在开展新字词汇教育中,可以充分运用网络信息技术,结合图片的创作,使学生可以在实践学习中,真正地掌握汉字词汇的内涵与隐含意思,从而提高语言自信。

(二)在古诗词学习中的渗透与传播

1.创设教学情境

以诗歌为例,如《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的现代解读:诗人在他即将走入晚年的时刻,为什么并不感到悲痛,而是在时刻关注着国家大事,充分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主义情感。诗文本身内容也丰富多彩,但由于古代诗歌与现代语言在表达形式上有较大的差异,而小学生又由于年纪还小,学识积淀不足,在掌握古诗文上的障碍也必然很多。用传统教育手法,老师很难使学生完全掌握古代诗歌的思想情感。所以,在日常课堂中,老师可利用多媒体设备来搭建古代诗词与现代文章的课堂情景,使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气氛中体会古代诗歌的含义,并吸收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华。

2.注重学生情感感受

中国传统语言教学的主要方法就是通过阅读课文,积累词汇语言。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了“阅读优秀的古诗,增加阅读的情感体验”的明确要求。然而在具体教学实践中,老师往往强迫他们诵读,而不能引导他们诵读。而且学生朗诵时没有抑扬顿挫的节奏感,因此读书积极性往往很低,尤其是诵读古诗文。但除了丰富的语言知识,古诗中强烈的平仄韵律也是作家真挚思维和情感的直接表达。新课程标准也明确了提高朗读声调与韵律的意义,大声诵读并正确掌握诗歌的韵律节拍,可以更加精准高效地帮助学习者了解诗歌的内涵与理念,超越传统时空的情感共振,让中国的文化底蕴扎根在内心深处。

(三)用民族习惯渗透传统文化

继承性、稳定性和浓郁的特色是中国传统节日文学的独到之处,而利用中国语文课堂教材中的民俗与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又是提升中国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正如王安石的《元日》诗中所述:“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首诗歌主要讲述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在中国悠远的历史长河中,春节故事总是占据特定的位置,诗歌淋漓尽致地烘托了中国春节独特的文化氛围。以节日内容为切入点,如介绍过中秋、了解赏月、买月饼等的传统民俗;而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等也能融入课堂,引领中国学生认识我国传统节日文化以及节日背后的故事传说等。我们在辅导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的过程,增加中国的节日和更多的节日习俗知识。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传统的渗透知识与学生的实际知识相结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四)强化习作引导,使学生对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认知和了解有所提升

古人云:“文以载道。”“道”的主旨,是要我们从写作中了解、知道某些事理。而透过写作,学习者们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也将逐步得以升华和加强,进而产生了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在具体实践指导活动中,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可以获取不少知识。例如,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中的戏剧、相声、民族山歌、民间舞蹈、地方小曲,类别很多、妙趣横生;中国传统工艺中的纺织、绣花、剪纸、瓷器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技艺,门类繁多,文化内涵也更加丰富多彩;中国不同民族的传统节日和民俗内容更是不胜枚举,如赛龙舟就是中国端午节的一个民俗,反映了一个民族凝聚努力、奋勇争先的精神面貌。而中小学生通过习作自然地可以萌生对我国传统民俗文化的兴趣,从而激起对我国传统节日民俗文化由衷的热爱之情。

(五)为学生营造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许多老师都很注意在课堂上创设一种和谐的环境,可以让学生的心情保持轻松,对传统知识信息的回应也更为主动。同理,教师如果在语文课堂中开展优良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则应先给学生适当创设优良传统文教的空间环境。比如,以学校为单元,通过布置课堂,适当创造优良传统文教的空间环境——在课堂的墙面上张贴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图像,以及著名文学家创作的名言警句等;在黑板报中设置“今日教育”专栏,以“语言知识——教育展示”为主题,每天更新有关优良传统文教的信息,以形成一种浓厚的优良传统文化环境。此外,语文老师还需要注意在课堂方式的运用和教学方法的引导上,给学生营造中国历史文化的知识环境和了解场景,老师可以在下一堂的语文课上之前先与学生分享一些关于中国的历史小故事,也可以在古诗文的课堂讲解环节上给学生演奏优秀的中国古代音乐,这些方式不但可以使课堂中的中国优良传统文化环境更加浓厚,而且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六)以活动形式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要在语文课堂中渗透优秀的传统文教,不是把课堂形式局限于传统学校教育,而必须以课外活动的多种形式加以教育拓展,让我们透过课外活动体验优良传统文教。因此,在端午节当天,老师积极组织中小学学生上街观摩我们过这个节日的各种方法,接着老师以“端午游记”为题,要求学生撰写一段文章,谈谈自己对节日的理解,并探讨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等。这不但丰富了学校语文教学的表现形式,而且促使了传统节日知识点越来越接近我们的实际生活,使我们对此的感悟也越来越深入。

(一)家庭教育是渗透和宣传我国优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阵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和传播不仅要体现在学校教育中,还要体现在家庭教育中。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都是以班级为单位,并不能保证每个学生主体都能被照顾到。这种情况下,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设计相应的教学计划的同时,还可以通过增强课外阅读数量、丰富课外阅读形式,为学生提供更具主体需要的阅读空间,其中家庭教育就是课外阅读的重要一环。因此,创设一个充满良好学习氛围的家庭教育环境,也是有效提高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的必要途径。

(二)良好读书行为的培养是教育中渗透和传递我国优良传统教育的有效途径

必须培养孩子良好的读书习惯,使其可以在读书时慢慢自觉规范自己的语言。不过读书习惯的养成并非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长期的坚持。使学生真正喜欢上读书和养成好习惯,是一项非常复杂而艰苦的任务。家长既是孩子的第一位教师,也是孩子学习成才的第一良师益友,父母在家庭中的行为习惯对孩子的影响最为直接,阅读习惯更是如此。鉴于此,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应该学习运用基于优良传统文化教育的言行,使子女在优良传统文化教育的陶冶下,习惯于想象和感受,用优良传统文化教育启发心智,自信成才。

(三)注重节日氛围

在我国,古老的传统节庆活动是相当多的,并以其丰富性和形式多样化作为我国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主要部分。不过由于随着时光的推移,科技的快速发展,再加上中国人民日常生活重心的变化,很多的传统节日活动已经显得不再重要,或者仅仅作为人们放假时的借口。而这种逐渐衰弱的传统节庆氛围,也已经在人们生命繁衍的进程中层层降低,最后销声匿迹。但是为了保证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得以延续,人们还是必须注意传统节日的形式感以及节庆本身的文化价值。例如春节,是旧岁和新年的更替,长者应该向小朋友们介绍新年的来历以及风俗;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父母也可以陪同小朋友们去包粽子,看赛龙舟;重阳节,是用来提示大家尊重长者孝敬老人的。其实,中华民族的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是具有特色和价值的,但是在我们的教育中,人们需要关注各个传统节日背后的寓意,把传统节日变成开展中国文化教育的良好契机。

老师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渗透起到一个直接的作用,要想培养小学生的传统思想文化品质,最关键的则是要提高老师的中国历史文化知识积淀和文化综合素养。所以老师首先就必须深入研读经典著作和中国的历史文献,把名人名物都牢记于心;要谨记历史由于差异所产生的事端,使得在教学的进程中不误人子弟;再就是将所有知识点都全部把握以后,需要采用最符合自己特色的方法,把书本上的知识点和理念充分传授给孩子,提升整体语文课堂教学的品质与效果。

综上所述,把中国优良的传统文化教育精神渗入小学语文教育活动之中,不仅是新课标改革的大势所趋,而且是促进中国小学文化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在小学语文课堂上,适当地穿插一些中国的历史常识,可以增强小学生对中国民族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对提高小学生素质也有极大的帮助。教师在实施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要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合理地把中国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质,并拓宽他们的国际视野。

猜你喜欢优良传统传统节日传统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家教世界·创新阅读(2022年3期)2022-04-12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呢?家教世界(2022年7期)2022-04-12饭后“老传统”该改了中老年保健(2021年3期)2021-08-22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疯狂英语·新读写(2020年1期)2020-04-20“艰苦奋斗,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传统不能丢湘潮(上半月)(2019年10期)2019-05-22老传统当传承传媒评论(2018年8期)2018-11-10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中国三峡(2017年9期)2017-12-19新时期如何继承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学习月刊(2016年2期)2016-07-11党的优良传统与执政经验大江南北(2016年8期)2016-02-27缅怀革命英烈 继承优良传统中国火炬(2014年5期)2014-07-24

推荐访问:文化教育 浅谈 渗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