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琳
[摘 要]内部控制是企业运行管理工作中的关键构成部分,对于企业各项业务均具有十分重要的监督与管理作用,能够保障企业内部资金链完整衔接,及时发现企业在运转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型风险问题,是推动企业良性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随着经济全球化速度的不断加快,国内市场开始逐步与国际市场接轨,制造企业作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企业,为在更加复杂多变的外部市场环境中谋求一席之地,单纯依靠拓展市场并扩大发展规模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通过科学和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及方法提升企业在竞争环境中的软实力,及时评估与判断当前制造行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使企业的决策更加贴合当前的市场发展形势。但目前,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工作依然存在诸多不足。基于此,文章主要分析了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問题,探讨优化内部控制的措施,希望为制造企业的稳定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制造企业;
内部控制;
工作现状;
改进策略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722(2023)13-0058-03
在当前的经济新常态背景下,国家更加关注经济发展的质量,希望由单方面的注重经济发展速度过渡到注重提高经济发展质量方面[1]。制造企业作为引领国家经济建设的中坚力量,需要摆脱传统的内部管理和运营模式,及时发现企业在运转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细节问题,建立更加完善与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及构成要素
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企业的管理层为了确保内部经济资源的利用完整性及衔接安全性,构建的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管理的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链。在内部控制体系中,采用的主要是单位内部相互分工的方式,这种分工方式可为企业的高层管理者提供更加真实和准确的数据信息,也能够使企业内部的资源调控更加协调。美国的COSO委员会曾经指出,在企业的内部控制中,关键要素包含控制环境、风险的评估、信息的衔接与沟通、控制活动的执行、控制活动的监督与检查五大要素。目前,国内制造企业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也开始逐步与国际先进的制造企业接轨,在内部控制机制方面也借鉴了美国COSO提出的五大要素,构建了相对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和框架,并结合当前我国制造企业的现状、行业发展的趋势及社会经济市场的现状,将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五大要素设定为内部环境、控制活动、沟通衔接、监督管理及风险评估五大方面[2]。
二、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价值
首先,我国的制造企业在当前的建设和管理过程中,面临着内外部市场环境带来的冲击与挑战。外部矛盾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市场竞争问题,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及客户需求的多元化发展,给制造企业带来的冲击。内部矛盾主要是指企业管理过程中传统的组织构架以及极为滞后的管理理念和意识,导致企业各项业务之间的衔接不畅、运行管理效率低下,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成本投入持续增加、市场竞争活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建立更加健全和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也成为帮助企业适应新时期市场发展要求、应对国内外双向冲击的必然选择。
其次,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能够为内部资源和资产的安全提供保障。健全和完善的控制机制,能够使企业的不同业务环节在衔接的过程中更加协调,保障企业不同职能部门能够各司其职,为企业各项交易活动的开展提供有效的管理依据,也降低了企业在各项经营活动中存在的细节性风险,使企业在更加复杂的市场环境中凸显竞争优势。
三、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
(一)风险意识不足
目前,国内许多传统的制造企业管理者对于内部控制这一理念并不了解,将其引入企业的时间也相对较短,在理解和认知方面存在较大的偏差。甚至还有很多管理者将内部控制与会计和财务控制混为一谈,认为内部控制就是会计部门单方面的职责。
与此同时,很多高层管理者往往将更多的精力和时间花费在了生产和销售环节,为了谋求眼前的经济效益盲目地开拓市场和扩大生产量,却忽视了内部控制及监督的重要价值。这也意味着,制造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在内部控制的认知和理念方面极为落后。
除此之外,考虑到现代制造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很多管理者认为只要提高市场占有率就能占据有利的位置,在风险管控过程中只凭经验管理,对于市场发展的趋势和风险形势认知不足,一旦发生风险问题,只能进行事后补救。对于风险的事前预测及事中管理并不重视,无法准确预测风险、定位风险[3]。
(二)执行力度不足
近年来,我国市场中大多数制造企业建立的内部控制机制都存在一定的漏洞,尤其是企业对内部控制工作中的关键节点认识不足。很多制造企业虽然看似制定了较为完整的内部控制框架,但是框架在运行过程中却不够完善,尤其是在日常的岗位安排和管理工作中,没有认真执行的态度,限制了内部控制机制作用的发挥,无法更好地满足制造企业在新形势下的管理和发展需求。
(三)信息传递不佳
目前,制造企业在实施内部控制和管理的过程中,并没有搭建起有效的沟通和信息传递桥梁,对于各部门之间信息的沟通和传递认知不足,尤其是在信息化的建设和应用方面极为滞后。
制造企业在生产环节及后续的销售环节中,不注重相互之间的共融互通。生产环节只注重盲目地扩大产量,没有考虑到市场中消费者的实际需求及企业的发展方向,信息衔接极不匹配。
在财务管理及销售管理中也存在信息沟通壁垒问题。例如,为了盲目地追求业绩,很多销售人员都会采用赊销的形式拓展市场,但是对于后续款项的催收工作却并不关注;
而财务人员与一线销售人员之间关于款项催收之间的信息衔接并不紧密,这也给制造企业制造了大量的不良资产和坏账。
信息沟通机制匮乏也导致企业的高层领导者在顶层设计及战略规划的过程中,无法准确地获得有价值的数据信息,不能根据市场发展的形势及当前企业发展的现状了解企业的定位,无法为企业的决策和战略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4]。
(四)检查流于形式
目前,国内许多制造企业的监督管理工作并不完善,大多数都是由部门的负责人直接承担内部控制执行的监督责任,这也导致各业务部门之间无法形成相互制约和相互监督的局面。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不同的业务部门各自为政,对于风险问题的排查不到位,一旦发生风险问题后只注重事后惩处。部分制造企业的内部控制和监督机制条款看起来较为完善,但是从执行的角度来看可操作性并不强,监督形同虚设。
四、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改进策略
(一)增强风险意识
制造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重视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价值,将内部控制列入企业未来长远的发展规划和战略目标。内部控制工作本身就是一项极为系統且较为复杂的工程,很难在短时间内就制定出完善的框架,需要根据企业的业务发展状况,持续补充和更新。制造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通过不断完善知识结构,持续提高管理水平及学习能力。
制造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重视对企业员工进行定向培训,将更加创新的管理理念渗透到企业中;
还可以组织员工定期参与到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的学习中,使员工树立起内部控制和监督的意识。除此之外,企业管理者应增强风险防范意识,尤其是对于企业内部运行过程中存在的细节性风险问题,应保持零容忍的态度,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问题制订相应的风险防范预案,提前识别和排查风险,预估风险发生的可能性及概率。
(二)强化制度的制定
制造企业应不断完善企业内部的组织构架,确保企业的内部组织构架与内部控制机制的适配性,能够根据当前制造行业的发展趋势及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确认企业在一段时间内的经营目标及发展方向,能够通过最优的框架设计,帮助企业在发展过程中提高管理效率和抵抗风险的能力,实现企业内部不同部门资源的共享和互通,发挥相互监督和相互控制的作用,帮助企业增强核心竞争实力。这就需要制造企业建立科学的、符合企业当前发展现状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并能够严格地按照相关的执行条件落实到位。建立的内部控制机制必须贯穿于企业的生产环节、销售环节、售后服务环节等多个方面,通过全流程、多角度及全视域的观察,注重内部控制机制的细节性。
要从企业当前所处的市场发展环境中找到可能存在的风险问题,并确认内部控制的关键节点,注重对企业在信息传递、业务开展以及监督和执行力度等不同方面的控制。例如,为了在销售环节中执行内部控制机制,应从销售的管理、客户的风险评估、销售目标的整体制定及价格的定位等关键节点加强控制,通过内部控制机制的持续更新和完善,帮助企业更快更好地适应市场变化的趋势。
(三)强化信息传递
制造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应注重强化信息交流及沟通衔接机制在内部控制中的重要价值,只有注重不同部门之间的良性衔接及信息的有序传递,才能保障制造企业的高层管理者能够获取最真实且最具时效性的数据信息,为顶层设计和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撑,也能帮助制造企业把握先机,了解行业的发展趋势,快速占据市场竞争中最有利的位置。
首先,制造企业应建立合理的信息传递和沟通机制,确保信息在传递过程中的真实性及有效性。尤其是对于已经获取到的数据信息,应进行深度的挖掘和处理工作,找出数据信息背后的关联性,注重数据信息上传的时效性。企业内部应通过定期的数据评估反馈基础的数据信息,安排专人核查数据信息的真实性。
其次,在现代信息技术及通信技术等前沿科技不断融入企业管理的背景下,制造企业也应成立专门负责信息传递的沟通小组,负责对企业内部信息化建设的统筹安排及决策工作。信息小组应根据不同部门管理者对于信息数据的需求,拓宽信息传递的渠道。
最后,制造企业应加强内外双向沟通衔接机制的建立,增强内外双向信息传递渠道的时效性,并注重二者之间的互相配合。
(四)丰富检查形式
首先,制造企业应强化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通过在企业内部设置独立于不同部门的内控管理框架,由内部审计部门承担监督管理的职责。内部监督工作人员应动态跟踪内部控制机制的落实情况,及时发现内部控制机制在落实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缺陷性问题,确保内部控制机制始终贯穿于企业的不同管理环节。
其次,企业应发挥社会外部力量的监督作用。当前与制造企业相关的外部监督力量主要包括证监会、体系认证中心、会计师事务所及社会媒体等。企业需要通过提升内部控制与资金衔接的透明性,做好随时接受外部监督的准备,能够悉心听取意见并整改,帮助企业在市场中始终树立良好的形象。
最后,企业还应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和考察机制。可以成立第三方鉴定小组,全面评估内部控制机制的执行状况,并出具评价报告,这样就能够针对性地整改内部控制机制落实过程中的薄弱环节。
五、结语
内部控制工作是帮助制造企业持续经营和有序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内部控制机制的落实能够使制造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了解行业发展的趋势及企业内部存在的风险漏洞,使企业抓住先机,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内部控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想要帮助制造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外部市场环境中稳步前行,必须通过增强风险意识、强化制度的制定、强化信息传递及丰富检查形式等多措并举的方式,持续提升制造企业的核心发展实力。
参考文献:
[1]崔璐璐.中小型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市场,2021(19):80-81.
[2]吴萍萍.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的现状及改进措施[J].今日财富,2021(09):79-80.
[3]刘长征.制造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改善[J].大众投资指南,2019(17):151+153.
[4]吴登科.制造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改进对策[J].市场周刊·理论版,2021(10):1-3.
猜你喜欢工作现状制造企业改进策略生源多元化背景下高职院学生素质提升工作现状及策略探究亚太教育(2016年33期)2016-12-19网络思想政治工作前沿探究考试周刊(2016年21期)2016-12-16从中小企业秘书工作现状探究高职秘书专业培养趋势考试周刊(2016年94期)2016-12-12农村群众文化工作现状及改进策略思考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11期)2016-12-12高中英语词汇教学的现状与改进策略考试周刊(2016年84期)2016-11-11高中体育教学中不同教学内容传授方式改进的实践与探索体育时空(2016年9期)2016-11-10基于营改增背景下的制造企业纳税筹划方法分析财会学习(2016年19期)2016-11-10浅析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科技视界(2016年18期)2016-11-03初中英语“写作入门”摭谈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浅谈高校生物学专业遗传学课程的教学现状与改进策略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