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娟
1.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信息中心,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2. 华东政法大学, 上海 200042
2022年9月,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印发了《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行动纲要》。文件指出,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顺应数字时代要求,提升国民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战略任务,是实现从网络大国迈向网络强国的必由之路,也是弥合数字鸿沟、促进共同富裕的关键举措。作为学术传播和哲学社会思潮引领主要载体的学术期刊,承担着维护主流意识形态阵地,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任务,具有重要的舆论引导功能和价值引领作用。在经济社会发展日益数字化的今天,学术期刊地位与功能的发挥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对学术期刊编辑素养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根据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统计,2021 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呈上升趋势,包括网络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iPad 阅读等在内的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为79.6%,比上一年有所增长,而纸质期刊阅读率为18.4%,比上一年有所下降,表明我国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不断增长和纸质期刊阅读率持续放缓的趋势。同时报告还指出,77.4%的成年国民进行过手机阅读,人均每天接触手机时长101.12分钟,32.7%的成年国民养成了“听书”的习惯,人均电子书阅读量3.3本①数据来源: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2022年第十九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由此可见,在数字时代,信息技术高速迭代、媒介融合加强,数字化阅读呈现出了不可逆转的趋势,电子阅读方式由于其价格经济实惠、阅读方便快捷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新莱茵报·政治经济评论》出版启事中写道:“杂志也有杂志的优点,它能够更广泛地探讨各种事件,并且只谈最主要的问题。杂志可以把详细地科学地研究作为整个政治运动的基础的经济关系。”[1]可见,学术期刊在知识的传播、推动学术成果转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2021 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文件指出,要从“推动数字化转型”“推进融合发展平台建设”两方面加快推进学术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在此背景下,学术期刊应在秉持“文章质量是期刊的第一生命线”理念的基础上,顺应媒体融合发展趋势,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提升数字化转型工作质效。
社会发展进入数字时代,传统纸质学术期刊生存面临着几方面问题:一方面,学术期刊受众一般局限在专业领域,即使是综合类期刊,也有各自学科专业的阅读人群,难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大众传播,在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今天,期刊发布的学术成果极易被淹没在海量的信息中,无从识别;
另一方面,传统的期刊传播只依靠纸刊,传播介质单一,学术信息发布和信息受众必然存在时间上的先后顺序,使得期刊的学术内容传播效率较低[2]。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数字化进程逐渐加快,期刊受众逐渐养成了移动化、碎片化的阅读习惯,学术期刊必然遭遇主流阅读方式和学术阅读方式变化的双重挑战[3]。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使得学术信息的传播发生了巨大变化,互联网平台以及各类“自媒体”让每个人都成为信息传播的主体,改变了传统的学术期刊与受众之间的交互方式。将数字技术服务于学术期刊建设,进行全媒体融合,是数字时代学术期刊融合转型过程中的必备之举。
数字化信息技术、理论及方法的创新,不断改变着编辑活动状态,学术期刊等出版成果的形式、质量、时间以及成本都明显得到了改善[4]。学术期刊出版成果的产生,依靠一条程序较多的出版链条,包括多个时间段、空间过程以及处理环节。在诸如收稿、审稿、编稿、校稿的繁复过程中,如运用数字技术,比如线上审稿系统、线上校对软件给予辅助,将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流程更加清晰透明,程序更加合理完整,编校质量也随之提高。
与此同时,在数字化浪潮下,期刊可借助多种新媒体方式实现多元化传播。创办学术新媒体,积极推动学术作品网络化、社会化、大众化传播,已经成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一股热潮。比如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都可以成为学术期刊传播学术成果的重要载体,其中,利用微信公众号对期刊文章进行宣传、推送,已经成为现如今大部分期刊的通行做法。近年来,南京大学中文人文社会科学综合评价研究院和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联合推出“CSSCI 源刊公众号传播力指数”,从期刊微信公众号的活跃度、覆盖度、专业度、认可度、流行度、互动度方面进行评价、衡量,为学界提供了学术研究优质内容的阅读指引,也使得各学术期刊更加重视新媒体建设与传播,期刊编辑更加注重提升数字技能素养。
数字化技术的应用使得数字化期刊信息处理平台、大数据出版平台应运而生,这些积极的探索为学术期刊在数字时代的生存提供了生机,但学术期刊为主体的编辑队伍创新建设机制构建也亟需同步跟进,数字化发展对编辑队伍提出了新要求,编辑队伍的思想理念及行动都需要迅速作出转变,以适应数字时代发展,为学术期刊在新形势下的健康科学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进入数字时代,学术成果的发布不再只依靠传统纸媒,知识的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越发以碎片化形式呈现在大众面前,人们变得越来越没有耐心读完一本书、一篇甚至一段文章。在这种情境下,学术期刊的核心地位受到威胁,存在着应对失语和整合功能缺失等问题[5]。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传统纸媒向数字出版方式转型,随之而来的,编辑的工作方式也将发生改变,编辑素养被赋予了新的内涵,编辑工作同时也被赋予更高要求。
(一)提升政治理论素养
纷繁复杂的数字世界以及数字技术为学术期刊出版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影响,“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催生了数字出版,促进了整个出版产业的高速发展”[6]。出版新模式、新业态随之产生,出版业的媒体融合也向纵深发展。面对这一发展趋势,旗帜鲜明地讲政治是学术期刊出版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编辑主体要始终坚持“党性原则是新闻舆论工作的根本原则”[7]。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闻舆论工作队伍的政治素养、理论水平、业务能力,直接关系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效果”[8]。一方面,学术期刊编辑在提升政治理论素养方面必须将党管意识形态、党管媒体的原则落到实处,确保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以及价值取向。另一方面,学术期刊编辑要具备从政治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强化政治敏感度。要广泛了解党的政策理论,通过丰富的知识储备,熟练的专业技能以及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有效识别“文字陷阱”,及时发现稿件中隐藏的不良信息并作出正确处理,确保编辑的学术文章符合政治要求,打造出版精品。
(二)创新编辑意识
编辑意识是指在期刊编辑工作中,编辑主体从事编辑实践的主导意识,是编辑主体对编辑客体特有的心理反应形式[9]。在长期的传统编辑工作中,大多数人习惯了仅限于文字和图片的编辑处理工作,对新媒体、数字技术的发展缺乏主动探究的意识,甚至“敬而远之”,长此以往,对新技术就会产生畏难情绪、畏惧心理,乃至排斥心理。新技术不断向纵深发展,学术期刊编辑角色的多元化和编辑工作内容的全程化成为现代编辑区别于传统编辑职能的重要特征,这就要求编辑进一步转变传统编辑思维工作模式[10]。编辑意识的创新是数字时代编辑基本素养提升的基本前提和内在要求。数字化时代的到来,编辑工作样态由原来的“埋头苦读”逐渐转向更高工作效率的网络化、信息化运行,收稿、审稿、排版、编校等环节基本能够实现现代化。作为出版工作主体的学术期刊编辑,必须认清自身学术使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及时更新编辑出版理念,实现意识创新。编辑还需要从固化的传统编辑出版流程中跳脱出来,充分了解学科科研动态,科学地确定栏目选题,选择有助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优质稿件,推介创新学术成果,通过学术研究的推广深化社会认识,提供学理支撑。因此,要在开放办刊、科学选题等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开展数字时代的编辑工作。
(三)更新知识结构
作为学术期刊主体的编辑人员,应该使自己成为“杂家”,即复合型人才,不断探究新的知识,及时更新自身知识结构。只有具备与数字化时代相适应的知识结构,才能更好地驾驭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一方面,选题内容策划和方向选择是编辑工作的关键内容,是对期刊编辑的基本要求。要熟悉本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前沿领域热点问题,熟练掌握基本的编辑技能。另一方面,应该掌握现代化技术和工具的编辑,以适应数字出版时代的要求,从而避免被数字技术边缘化的风险。信息的去中心化,使得人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生成者和传播者,只有及时更新知识结构,编辑人员才能从海量数据中准确筛选、处理、分析所需内容,进行整合创新,才能够顺应新的数字传播趋势,妥善应对数字化发展的挑战,探索学术期刊编辑出版新路径[11],加强数字时代学术期刊的传播力。此外,学术期刊编辑的知识结构中还应该包括数字时代不可缺少的信息素质,随着数字经济赋能产业转型的不断推进,信息素质在学术期刊编辑队伍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已经进阶为编辑群体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12]。
(四)加强自学能力
进入数字时代,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等新事物的产生,特别是2023 年推出生成式人工智能——ChatGPT的出现,其以深度学习建构的自然语言生成模型为基础,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的组织和运行的逻辑。人工智能作为人类最先进的技术体系,几乎“无所不能”,使编辑工作面临着“可有可无”的存在风险,因此,编辑主体应该主动出击,应对技术理性给人带来的主体性危机。技术的发展不仅仅是自主展开的自然过程,更是科技与人类具体社会实践交互作用的过程[13]。对于编辑工作而言,数字技术不断迭代优化,其运行思路也逐渐趋向建立科学、完美的编辑流程,但道德判断始终是数字技术无法企及的领地。因此,编辑职业群体需要重新思考自身在新技术环境中的角色定位。新技术的产生增大了编辑职业压力,但编辑工作中文字的创造力、表达力,通过文字增删实现逻辑自洽,以及蕴含在文字中的正确价值观念是技术无法比拟的。因此,新技术的发展对编辑职业技能素养的提升也提出了更高要求,学术期刊编辑必须加强自我学习能力,依据最新信息作出正确决策,不断吐故纳新,将头脑中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信息优化到最新状态,及时对形势作出准确判断。编辑要了解数字化对学术期刊的影响,不断提升数字化水平和编辑能力。同时做到科学驾驭数据信息,主动突破“信息茧房”,及时掌握学界动态,了解学科发展前沿热点。
(一)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技能学习,提升编辑队伍素质
要实现自我价值的完善和发展,学习是唯一有效的途径,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技能的学习是提高学术期刊编辑个人素养与综合能力的必经之路。
坚持政治家办刊是我们党领导期刊事业发展的优良传统与宝贵经验,无论传播技术如何变革,媒体形式如何转变,都不会影响这一根本方针的贯彻执行。在数字时代背景下,期刊编辑要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素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原则,向社会大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维护主流意识形态阵地。在编辑工作成果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学术期刊编辑在工作中要保持敏锐的政治洞察力,严把政治关、学术关,在杜绝不健康的信息的同时,不能放任低水平产生学术成果产生,更要加强网络安全意识,确保学术成果在合法有序的环境中实现传播。
学术期刊工作对编辑个人素质要求较高,除了要有较好的学术背景,还必须掌握出版专业知识。在提升专业技能方面,学术期刊编辑要发扬工匠精神,锤炼“看家本领”[14],编辑工作是一项非常细致的工作,要坚持精益求精、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严把编校工作质量关,尽全力争取实现“零差错”。要积极参与出版管理部门组织的各项培训工作,期刊主办部门也需定期举办业务大讲堂等专业技能培训班,注重学科专业性,分层次选择培训内容。此外,还要改变工作思路,不能“关门”办刊,坚持“走出去”,通过广泛参与期刊行业工作会议,实现学术交流与经验互鉴。
(二)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培养用户思维
数字时代出现了在线阅读、手机阅读、电子阅读器阅读等多种数字化阅读方式,颠覆了传统媒体灌输式的输出方式,人们的阅读习惯、获取信息的方式随之发生改变,更趋碎片化,人们对阅读的体验感、成就感也有了更多期待。学术期刊要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学会站在读者的角度看问题,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刊理念,培养用户思维,以便更好满足读者需求。由于刊载文章的学术性、专业性较强,学术期刊受众范围较小的特点很难改变,一直以来,其用户只对自己研究学科,甚至是学科内部的某一方向感兴趣。但在一定意义上,学术期刊的读者和作者具有同源性,可以相互转化[15]。而且,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数字时代以来,文章在选题方面呈现出学科交叉程度越来越深的特点,相关学科的用户可以组合,从而扩大学术期刊受众范围。有了更多受众,便可以依据内容、传播渠道等要素,实施个性化方案,提升用户参与度,更好地向作者与读者提供个性化服务。
学术期刊对发表文章的专业性和权威性要求较高,在运行过程中要注重对读者需求的满足。可以利用期刊微信公众号、微博等互联网平台,采取媒体融合新方式,增强推送文章的趣味性,以吸引更多读者。微信公众号目前已经成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发布消息、加强管理、服务群众的一个重要手段和工具,学术期刊可借助这一平台进行新刊推送,以重要专栏(专题)文章、同一学科主题的文章,组织多篇文章摘录等形式向广大读者推介刊发内容,在文章前设置视频及音频介绍大概内容,增加期刊内容附加值的同时,满足用户不同层次需求,吸引和辅助用户阅读研究。比如,依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中心专业学术期刊群研制的“壹学者”就是一个满足用户个人需求,一定程度上实现私人定制学术内容以及学术互动功能的移动平台,它不仅可以为用户提供与该用户研究学科方向相关的学科资讯、会议以及学术期刊的订阅,还开发出许多实用而贴心的工具,比如“附近会议”工具并非简单地提供会议信息,而是依靠大数据精准算法,根据注册用户(学者)的专业方向和所在地定制推送信息,使每个用户得到个性化的、精准的服务[16]。
(三)提升数字素养技能,适应数字时代发展
人类进入数字时代,人工智能、区块链、5G 技术、云计算等新兴科技改造产业链的同时,促使学术内容的生产、传播方式更加多样,文化的模式也被重新塑造。虽然数字技术的强大功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需,人们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方式也承接、强化了数字技术发展的利好,但其强大的功能与超强的智能,比如算法的迭代发展,不断突破技术的应用边界,已经开始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行为和价值追求。因此,在数字时代,提升学术期刊编辑的数字素养,在理论和实践层面上均具有重大意义,一方面,有助于从根本上推进数字社会的编辑职业转型,促使编辑实现基于技术学习与运用,达到技术赋能的编辑能力提升;
另一方面,有助于丰富学术期刊出版内容供给形式,扩展数字技术应用,推动学术期刊实现深度的数字化转型[17]。再者,有利于编辑丰富素质范畴,拓展和完善编辑学理论。编辑只有具备了较好的数字素养和较高的数字技能,才能从容应对数字浪潮带来的冲击,实现学术期刊出版行业的价值创造。
作为学术期刊主体的编辑,要确立以人为本的价值立场,抵御数字、算法对人的主体性的消解,注重培养互联网思维,努力成为新时代高素质复合型出版人才。期刊编辑要从专业视角对行业所需的人工智能技术工具提出基本要求及特定要求,科学高效地完成选题策划、稿件审读、编辑加工、专家作者队伍的开发和维护、资源获取等工作。要预判并且有效监管数字技术应用可能会产生的数据安全、文化安全等问题,全过程深入管理编辑出版工作全流程,以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实现编辑流程的逻辑设定与再造,提高工作质效。
(四)增强资源整合意识,提升选题策划能力
2022 年8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18]学术期刊编辑是社会主义文化宣传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四力”要求,也为数字时代学术期刊编辑提升选题策划能力具体实践提供了思路、指明了方向。数字时代出版行业样态的改变,需要增强“脚力”,努力走出原来的舒适圈,适应数字技术发展,融入“数字学术圈”;
需要提高“眼力”,善于利用数字技术,发掘好的选题、识别潜力作者群体;
需要具备相适应的“脑力”,即优化自身知识结构,提升整合和利用多方面内容资源的能力;
增强“笔力”,即提高钻研能力,一个好的编辑应该是负责栏目学科的专家,具备与作者“平等”对话的能力,共同策划选题[19]。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精湛的业务能力,还要有较强的信息素养与自我学习能力,能够及时、准确地获取最新、有价值的信息,实现信息整合和再利用,以此实现选题策划和编辑加工的创新。
作为学术期刊主题的编辑,具备开阔的学术视野以及发现、捕捉学术前沿问题的能力,是做好选题策划活动的基础。数字时代,发达的数字技术与多种多样的媒介平台,使得信息地图呈几何级数增大,编辑也就更加容易获得专家、研究机构成果、学术领域新热点等信息资源。学术期刊编辑要训练从海量的学术信息和资源中发现值得探究的学术增长点的能力,发现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议题,推出有深度、有尺度、有亮点的优秀学术成果。还可以利用大数据和数字技术分析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的学术生长点,设置科学的选题,引导不同学科学者对重大问题的多视角透视、多学科聚焦和多层次应对。例如2023 年初关于生成式人工智能引发的讨论,掀起了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领域多学科的参与热潮,期刊编辑便可以突破专业隔阂,站在多学科视角的高度,从伦理学、法学、社会学多个学科领域进行选题策划。
数字时代的到来,各行各业进入数字化发展进程,出版业的数字变迁也是大势所趋,学术期刊的变化及转行给编辑人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学术期刊编辑要把握好机遇,及时转变思想观念,努力培养创新意识,提升专业技能、学术能力、信息素质等编辑素养;
利用数字技术做好选题策划、科学设置栏目,建立用户思维,开展个性化的精准服务适应时代发展;
更要不断更新观念,拓展知识面,迎接挑战,将自己打造成符合学术期刊编辑素质要求的复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