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冲,黎红梅
(1.宿州学院 皖北地区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安徽 宿州 234000;2.湖南农业大学 经济学院,湖南 长沙 410128)
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迈入高质量发展阶段。推动高质量发展既是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亦是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必然要求,更是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是“十四五”乃至更长时期内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
近年来,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获得长足进步,但区域经济总量相对偏低、均衡发展水平不足也对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产生不利影响。2021年9月,安徽时任省委书记在推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指出,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推动四化同步发展,开创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格局①。在此背景下,对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分析,对科学锚定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高质量发展内涵,不同学者从不同视角进行了多维解读。在经济层面的研究中,何爱平等认为,应将协调发展理念融入高质量发展的各个维度,在创新、绿色、开放、共享发展过程中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1];史琳琰等认为,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兼顾经济发展速度和经济发展质量两个指标[2];张宪昌等认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坚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坚持质量第一与稳定增长的统一,要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3]。在区域发展层面的研究中,刘志彪认为,区域高质量发展应该体现五个特征:一是彰显地域特色;二是要素密集程度高、投入强度大、土地产出率高;三是生态容量适度;四是高质量的城市群落发展;五是区域发展相对均衡[4]。孙久文等认为,需要在基础设施供给、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经济结构升级、生态环境优化、区域政策协调方面综合发力[5]。
关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设计方面的研究,学界也随着对高质量发展内涵理解的不断深化,逐渐从原先过于注重经济增长效率的单一指标测度[6-8]转向综合指标设计,逐步将经济增长、结构优化、社会福利变化、生态环境保护等因素纳入指标设计之中[9,10]。近年来从公共服务供给、城乡协同发展、区域均衡发展层面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也逐渐增加[11-13]。黄庆华等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生态建设、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等五个层面设计指标体系进行研究[14],林珊珊从经济发展、创新驱动、民生福祉、绿色生态、安全保障五个维度设计我国高质量发展指标[15],毕珊珊等从新发展理念出发设计了长三角地区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16],曲立等则从创新、绿色、开放、共享、高效、风险控制六个维度系统构建了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17]。这也反映出学界逐渐从更广视野和更高站位看待和研究高质量发展课题。
对当前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题及成因的研究中,蒲晓晔等认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是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难点与重点问题[18];区域高质量发展面临的难题则表现为发展不平衡、产业层次偏低、创新驱动发展水平低、开放发展水平不高、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等[19-21];霍达认为生态环境破坏、农产品科技含量低、农村基础设施保障弱等也是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不利因素[22]。
许多学者也从机制设计层面对高质量发展问题进行了研究。潘雅茹等认为,需要强化基础设施投资,重视发挥基础设施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拉动作用[23];刘志彪[4]和高国力[24]认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建立有效的区域联动、协调发展新机制;霍达[22]与冷功业[25]提出要从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发展休闲旅游农业、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等方面发力;邹玉坤等[26]和高振娟等[27]认为,应该通过与数字经济的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通过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
综上,学术界对区域高质量发展内涵、指标体系设计和政策机制等都进行了扎实的研究。但研究主要是从整体层面构建指标体系进行综合测度,没有体现出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性特征,也缺乏对某一区域内部各子单元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比较分析。基于此,以皖北地区为研究对象,构建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析皖北六市在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难点与堵点,为推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一)指标构建
区域高质量发展关注发展的协调性、创新性、充分性与持续性,最终目的在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28]。这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高度统一。近年来,皖北地区积极培育高质量发展动能,化解区域发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努力将“发展落差”转化为“发展空间”。皖北六市在“十四五”规划纲要中也基于新发展理念的不同维度对推动高质量发展做出具体部署。因此,为测度皖北地区六市高质量发展状况,基于新发展理念,并借鉴余泳泽等、黄庆华等、林珊珊等、毕珊珊等的研究成果,构建包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个子系统的25个测度指标(见表1)。
表1 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
(二)研究方法
1.熵值法
为规避主观赋权法存在的缺陷,采用熵值法确定各测度指标的权重,具体计算步骤如下:
第一步,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正向指标采用式(1)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负向指标采用式(2)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1)
(2)
式(1)和式(2)中,xij表示第i个地区第j项评价指标原始数值,x′ij为标准化处理后的数值,minxj为第j项评价指标最小值,maxxj为第j项评价指标最大值。
第二步,计算第j项指标下第i个地区所占的比重。
(3)
式(3)中,pij表示第j项指标下第i个地区所占比重。
第三步,计算第j项指标的熵值。
(4)
第四步,计算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
gj=1-ej
(5)
式(5)中,gj表示第j项指标的差异系数。
第五步,计算第j项指标权重。
(6)
式(6)中,wj表示第j项指标的权重,m表示评价指标数量。
第六步,计算第i个地区的综合指数。
(7)
式(7)中,vi即为第i个地区的综合指数。
2.障碍度分析模型
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虽能为今后区域发展提供依据,但更为重要的是诊断出影响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因子。因此,引入障碍度模型对影响皖北六市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因子进行剖析。计算公式如下:
(8)
式(8)中,Hj为第j个指标的障碍度;wj为第j项指标的权重,此处代表指标贡献度;dij为指标偏离度,表示各指标与系统发展目标之间的差距,dij=1-x′ij,x′ij为各指标的标准化值;Uj为各子系统的障碍度。
研究数据来源于安徽省统计年鉴、各市统计年鉴与统计公报。不能直接从上述资料中查找到的数据采用相关数据进行折算获得。为准确全面展示皖北六市高质量发展的演化过程,选取2015—2020年共6年的数据。
(一)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分析
基于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与Stata15.1软件对皖北六市高质量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得出皖北六市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见表2)。可以看出,皖北六市2015—2020年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均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皖北六市高质量发展水平呈现逐年向好态势。对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的比较分析可得,2020年皖北六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分别为蚌埠市、阜阳市、淮北市、宿州市、亳州市、淮南市。其中,仅有蚌埠市、阜阳市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得分高于均值。从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年均增幅看,增幅由高到低分别为阜阳市、宿州市、亳州市、淮北市、蚌埠市、淮南市。其中,阜阳市、宿州市、亳州市的年均增幅均在10%以上且都高于年均增幅均值。
表2 皖北六市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
(二)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子系统分析
皖北六市创新维度发展指数的统计结果(见表3)显示,2020年创新发展指数较2015年均有较大幅度增长。2020年创新发展指数由高到低排序分别为阜阳市、蚌埠市、宿州市、亳州市、淮南市、淮北市。其中,阜阳市、蚌埠市创新发展指数高于均值。这也反映出宿州市、亳州市、淮南市、淮北市的创新发展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表3 皖北六市创新维度发展指数
皖北六市协调维度发展指数的统计结果(见表4)显示,亳州市、宿州市、阜阳市2020年的创新发展指数较2015年均有一定幅度增长,但增幅均较低。淮北市、蚌埠市、淮南市则出现下降。从2015—2020年的变动态势看,各市协调发展指数波动性较大。这也说明,在协调维度上,皖北六市均面临较大发展阻力。
表4 皖北六市协调维度发展指数
皖北六市绿色维度发展指数的统计结果(见表5)显示,淮北市、亳州市、宿州市、蚌埠市、阜阳市的2020年绿色发展指数较2015年均有所增长,淮南市则出现下降。从2015—2020年的变动态势看,各市绿色发展指数均为波动走势。这也显示出,在绿色维度,皖北六市都面临较大发展阻力。
表5 皖北六市绿色维度发展指数
皖北六市开放维度发展指数的统计结果(见表6)显示,淮北市、亳州市、蚌埠市的2020年开放发展指数较2015年均有所下降。2020年阜阳市、宿州市、淮南市的开放发展指数相比于2015年,增长幅度分别为1.087%、41.538%、15.385%。增速最快的是宿州市。2020年开放维度发展指数的排序,由高到低分别为蚌埠市、阜阳市、宿州市、亳州市、淮南市、淮北市。
皖北六市共享维度发展指数的统计结果(见表7)显示,与2015年相比,2020年六市的共享发展指数均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除蚌埠市2020年共享发展指数较2019年有小幅下降外,2015—2020年六市共享发展指数基本上呈增长走势。2020年共享发展指数排序,由高到低分别为蚌埠市、淮北市、淮南市、宿州市、阜阳市、亳州市。
表6 皖北六市开放维度发展指数
表7 皖北六市共享维度发展指数
2020年皖北六市五个子系统发展指数均值排序,由高到低分别为创新、共享、绿色、协调、开放,均值分别为0.155、0.125、0.105、0.085、0.077。总体看,皖北六市高质量发展中,协调、开放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障碍因子分析
采用(8)式计算得出皖北六市高质量发展的障碍度(见表8)。
由表8可见,淮北市创新、绿色、共享子系统的障碍度总体呈现下降态势,但协调、开放的障碍度均出现先降后升的趋势。整体看,创新、协调仍然是淮北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在创新维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呈现减少趋势。2015—2020年平均降幅达3.59%,成为阻碍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协调维度,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年均降幅达6.23%,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年均增幅达7.34%,对协调发展产生较大影响。
亳州市创新、共享子系统的障碍度呈现下降趋势,协调、开放两个子系统的障碍度呈现先降后升态势,绿色子系统则呈先升后降趋势。整体看,创新、协调、开放是亳州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在创新维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呈现下降态势。年均降幅为6.30%,成为制约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协调维度,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年均降幅达2.19%,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年均增幅达8.38%,对协调发展产生冲击。在开放维度,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公路客运量年均降幅分别达6.77%与14.55%,对开放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宿州市创新、协调、共享三个子系统的障碍度呈现下降态势,绿色、开放子系统的障碍度呈先升后降走势。整体看,2020年宿州市五个子系统的障碍度较2015年均有显著下降。整体看,创新、协调是宿州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在创新维度,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年均降幅达3.91%,成为阻碍创新发展的主要因素。在协调维度,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年均降幅达1.45%,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年均增幅达5.31%,对协调发展产生较大不利影响。
表8 皖北六市高质量发展子系统障碍度
蚌埠市在创新、协调、绿色、共享四个子系统的障碍度总体呈现下降态势,但开放子系统的障碍度则是升、降态势不断更替出现,且最终呈现上升走势。整体看,协调、开放、共享是蚌埠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在协调维度,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年均降幅达3.28%,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年均增幅达4.98%,对协调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开放维度,进出口总额、实际利用外资额与公路客运量年均降幅分别为3.89%、2.69%与13.48%,对开放发展产生负向影响。在共享维度,人均受教育年限、每十万人高等学校在校生数年均降幅分别为0.57%与1.87%,对共享发展产生负向效果。
阜阳市创新、共享子系统的障碍度呈现下降态势,协调子系统的障碍度出现先降后升走势,绿色、开放两个子系统的障碍度呈现升降交替出现走势。整体看,协调、开放是阜阳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在协调维度,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年均降幅达1.80%,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年均增幅达5.90%,对协调发展产生负向影响。在开放维度,公路客运量年均降幅达14.29%,制约了开放维度的发展。
淮南市创新、共享子系统的障碍度总体呈下降走势,协调子系统的障碍度呈现先降后升走势,绿色、开放子系统的障碍度呈现升、降更替出现走势。整体看,创新、协调、绿色是淮南市高质量发展的主要障碍因子。在创新维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研究与试验发展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均呈现下降趋势,年均降幅分别为0.85%与5.05%,对创新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协调维度,第二产业产值比重年均降幅达3.64%,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年均增幅达6.66%,对协调发展产生较大冲击。在绿色维度,单位GDP能耗、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增幅分别为5.01%与1.40%,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年均降幅为1.71%,对绿色发展产生负向影响。
基于2015—2020年的时间序列数据,通过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对皖北地区六市高质量发展状况进行测度与分析。得出如下研究结论:第一,皖北六市2015—2020年高质量发展综合指数均呈现逐年增长态势,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第二,比较皖北六市2020年与2015年五个子系统发展指数可得,六市在创新发展指数方面均实现增长,但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四个子系统均是升降并存局面。对2020年皖北六市五个子系统发展指数均值的比较分析显示,皖北六市在协调、开放水平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提升。第三,对高质量发展障碍度的分析显示,皖北六市在高质量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障碍因子虽有差异,但在协调发展方面也都面临着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下降与人口老龄化问题。
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提出以下建议,以期促进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持续迈上新台阶:一是持续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落到实处,实现五个子系统协同推进。二是强化区域合作,努力缩小发展差距。皖北六市在产业结构、资源禀赋、人才资源等方面存在较大合作空间,政府部门要强化合作意识,紧抓长三角一体化、皖北地区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淮河经济带等政策机遇,做大做强第二产业,切实提升皖北六市工业化发展质量,共同促进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三是坚持“四化”同步发展。实施“四化”同步发展,可以重塑城乡发展格局,带动区域发展能级的快速提升,产生更大的乘数效应,提升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水平。四是实施城乡协调发展。通过完善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推进城乡基础设施、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的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人口素质和优化人口结构,为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持续的发展动能。
注释:
①2021年9月24日“安徽省推动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大会”在蚌埠召开,会议提出要科学锚定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目标路径,奋力开创皖北地区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猜你喜欢宿州市皖北子系统不对中转子系统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舰船科学技术(2022年21期)2022-12-12摄影·美好安徽江淮法治(2022年17期)2022-11-16宿州市昆仑种业有限公司长江蔬菜(2022年15期)2022-08-06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阜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5期)2021-12-07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新农业(2020年18期)2021-01-07GSM-R基站子系统同步方案研究铁道通信信号(2020年3期)2020-09-21驼峰测长设备在线监测子系统的设计与应用铁道通信信号(2018年8期)2018-11-10拼 搏宝藏(2018年10期)2018-10-18揽 月宝藏(2018年10期)2018-10-18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邢台学院学报(2016年4期)2016-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