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一、课题提出1、“课程资源与作文教学有效链接的研究”的提出首先是源于《语文课程标准》。《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10篇,供大家参考。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篇1
一、课题提出
1、“课程资源与作文教学有效链接的研究”的提出首先是源于《语文课程标准》。
《标准》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例如: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电视、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研讨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等等。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基于这一点,进行此课题研究有其可靠性和必要性。
2、新课标十分重视和强调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即教师和学生要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语文教育内容来源,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创设语文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观察,感悟和积累,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是语文课程观念的更新和完善,也是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和新世纪语文教学改革深化的必然。搞好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必将产生积极而深刻的影响。
3、从教学现状看,语文课程正在逐步趋向于综合性、生活化,但教学操作却流于表面及形式。进行比较研究,意在探索寻求落实“大语文”的渠道,通过“写作”构建起语文与其他学科、活动、生活的联系。
4、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普遍对写作不感兴趣,写作内容单一,常常是“巧妇却难解无米之炊”。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空洞性。我们进行课程资源与小学作文教学有效链接的研究,试图从多个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灵性。
二、研究意义
1、利用课程资源进行小学作文教学研究首先是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其次源于我们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思考。生活处处有语文,处处都能学语文。作为语文老师,我们务必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念,挖掘一切可开发和利用的语文课程资源,使我们的语文教学春风得意,勃勃生机无限。
2、这是小学作文教学现状的需要。从教学对象来看,学生虚假作文的现象还很严重,“造文”现象还较普遍,学生认识生活的水平与能力还较弱。这种现象反映了当前作文教学过程的形式化、空洞性,教学过程与学生生活脱节,缺少活生生的生活气息。我们进行课程资源与小学作文教学有效链接的研究,试图以习作为桥梁,沟通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知识、课外活动、社会生活的渠道,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观察与思考、积累与表达的能力,丰富习作的内容、激发习作的兴趣,从多个角度来优化作文教学,赋作文教学以灵性。
三、研究问题
(一)主要问题
1、解读课程标准理念,把握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这一基本特点。
2、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形式,寻求语文文本与其他学习资源链接的方法方式,有效训练学生的观察与思考,积累与运用的能力。给学生提供更多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机会,使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综合素养。
3、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正确处理教与学之间的关系,落实研究方向。充分利用课程资源,进行小学作文教学的研究。
(二)重点难点
一是如何通过课题实验,使课程资源与作文教学达到有效链接;二是如何通过课题实验,改进教师教学行为,提升校本教研的深度。
四、研究方法
1、理论研究法:组织课题组成员深入、系统地解读各种教育理论,本课题在申报立项之前请教育教学专家做宏观的理论论证,在实施过程中就微观问题请专家做过程性指导,中期请专家做初步鉴定,再次做论证,根据专家意见调整研究活动。
2、行动研究法:对参与研究的教师和学生进行跟踪调查,动态掌握实验者的实际情况,将实验情况做动态分析掌握第一手资料,并与实验预设进行对比,不断重新审视、调整研究方向。
3、文献研究:收集国内外关于作文理论方面的文章、成果,了解研究的动向,做必要的分析、对比、借鉴和动态调整,保证课题研究的独特性、超前性。
4、案例研究法:收集典型的案例实录,进行研究分析并进行案例反思。
五、学术价值
1、组织富有实效的课题研讨活动,形成校本教研活动的良好氛围。
2、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形成学校办学特色发展的大优势。
六、预期效益
通过“课程资源与作文教学有效链接的研究”课题的开展,开放教材,拓宽学习渠道,创设综合开放的学习环境,增加实践活动机会,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乐学、善学,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增强写好作文的信心。让学生掌握一些写作基本知识和技巧,了解一些写作途径,丰富写作的题材,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篇2
一、课题名称:名师与教职工队伍建设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现实背景及意义
培育一所好学校,必须培育一支素质过硬、作风优良的教职工队伍。如果把一所好学校比作一座漂亮的大厦,那么,优秀教师就是支撑起这座大厦的栋梁。名教师是优秀教师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重要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之一。单单一个名教师,也许起不到多大的作用,但是,对于一所好学校来说,名教师就是教职工队伍的引领者。所以,在新课程改革高潮渐起的今天,各个学校都重视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对优秀教师的渴求。如何培育出更多的名教师和优秀教师,并最大程度的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发挥模范引领带动作用,是摆在每一位教育管理者面前的重大课题,也是本课题研究的根本意义所在。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国内外研究同一研究领域的概况
关于名教师,国内外许多专家、学者对此进行过专门的研究。尤其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名教师的内涵、名教师教师的思想品德、现代教育观念、法律意识、知识结构、基本技能、良好心态、外在形象、教学艺术、教育科研、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等,不少学者进行了专门的探索与研究,并出版了《优秀教师全书》、《新课程优秀教师管理实用手册》等专著。美国学者还专门研究了“美国成功教师的五个标准”、“成功教师的15条特征”、“成功教师八要素”等,对指导中小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走向成功发挥了重大作用。
关于学校优秀教师与教师队伍专业发展的关系研究,国内外也有所关注,但并不是很多。如有的学者从教师专业发展与人力资源的关系出发,强调从以往关注教师的自治和个人发展,转而强调名教师与教师队伍整体专业发展的同伴互助、引领示范和合作文化,即首先建立积极的伙伴关系,以使双向学习,在此基础上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上的专业对话、沟通、协调和合作,共同分享经验,通过互动彼此支持,以减少教师由于孤立而导致的自发行为,从教师作为研究者走向同伴互动。
2、本课题研究的价值
(1)有利于建设研究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2)有利于完善教师评价体系,激励教师自强不息,超越自我,实现自己美好的教育人生。
(3)有利于加强学校教师伍建设,推动学校管理改革,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及预期目标
(一)课题研究的内容
本学期,我校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名师与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以名师的成长环境、培养途径、作用与效益、与教师队伍成长之间联系等方面为主要研究对象,贴近名教师的工作实践和成长心路历程,探索名教师在教师队伍建设中发挥的主力军与引领者作用,并且结合这个课题,研究发挥名教师作用的途径与策略。
(二)预期目标
认真制定课题研究实施方案,并精心组织实施,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逐步探索出一条有利于名教师的成长、充分发挥名教师的模范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的教职工队伍管理评价体系,为优秀教师的成长创造优越的环境条件。在逐步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分阶段形成研究成果,最后形成《名师与教职工队伍建设的研究》论文获报告。
五、《名师与教职工队伍建设的研究》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人员分工
课题总召集人:李国伟,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和行政指导统筹、全程跟踪课题研究。
课题组长:杨建涛。具体主持课题研究,总体构思、设计研究方案,确定研究步骤、研究方法,协调组织不同阶段研究工作,汇集研究经验,并最终形成研究成果。
副组长:虎二伟。负责本课题与学校整体教科研发展的协调和指导工作和评价工作。
副组长:刘二定。负责组织课题研究,处理研究材料,进行研究指导。
课题组成员:刘法宪、杨春霞、魏丽霞、杨炎秋、张喜风、李世红。负责子课题研究管理、实践研究、资料搜集等。
六、课题研究的步骤和方法
本课题研究时间为20xx年5月——20xx年5月。
1、20xx年5月——20xx年8月开题阶段:申报课题,由上报上级科研主管部门备案,并通报学校教科室,由学校教科室牵头,课题负责人确定实验小组人员,明确人员责任分工。研讨课题实验方案,做好前期研究准备工作。
2、20xx年9月——20xx年12月为第二期研究阶段:在此实验研究阶段,主要研究名教师的培养途径成长环境与教师队伍建设之间的联系。
3、20xx年1月——20xx年5月为课题第三实验阶段:在此阶段,主要是研究和总结名教师在教师队伍成长中所发挥的作用与学校在名教师的管理使用方面的创新成果,汇集资料,优秀课例成果汇报。总结研究成果,汇编资料,完善研究报告。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有:
1、调查法。在研究前、中、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2、文献研究法。针对调查中了解到的名教师的学习、生活、工作现状,广泛收集和查阅有关资料,收集国内已有的影响名教师成长的各种因素的研究的成功经验,对其进行分析归类,为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3、个案研究法。选取不同层次的优秀教师工作实践成长经历作个案研究。
4、经验总结法。广泛收集和总结各学科各年级优秀教师影响个人成长的各种因素并进行归纳整理。
5、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循序渐进,不断反思,不断修正,探索最佳名教师培养策略
七、《名师与教职工队伍建设的研究》课题研究保障措施
1、建立课题网络,成立课题组,制定课题研究制度。
2、由课题组组长负责开展活动,组员之间结成研究伙伴,定期汇报、交流。每月月底举行课题组长例会,经常对课题进行阶段性分析,并指导下阶段工作。
3、对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工作实行不定期检查,并进行阶段性工作汇报和总结,校行政进行监督和管理。
4、筹集经费,保证本课题各项研究工作正常开展。
5、与上级教科室领导多联系,及时汇报课题研究进展,确保课题扎实地有成效地开展。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篇3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校教学教研工作继续以市、镇教育部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立足我校教育发展的实际,以新课程改革为中心,以解决新课程中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为突破口,以课堂教学研究为重点,以校本培训为基本途径,优化课程结构、教学过程和教师队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强化教学常规管理,使学生以创新精神、实践潜力为核心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个性特长得到必须发展,良好人格得到必须的塑造。引领教师加强理论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提升教师实施新课程的潜力,进一步探索考试评价制度改革,加大教育质量监控力度,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我校教育事业持续、和谐、健康发展。
二、工作目标: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校本培训为核心,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潜力和科研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2、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意识,教学中心意识,务必从强化教学常规管理入手
3、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目标,加强教学常规管理,加大常规管理检查的力度。
4、健全完善教育教学奖惩制度,健全奖励机制、完善评价体系。
5、认真开展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真正把教育科研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结合起来,与解决教学实际问题结合起来。
6、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重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注重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面向全体,优化整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我校特色的发展。
三、具体工作:
(一)加强师资培训,提高自身素质。
1、根据上级要求及本校实际,继续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对教师的培养、培训力度。本学期将在上学期的基础上创造条件,为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而努力。如:走出去,虚心学习外地经验,用心参加校内外的专题讲座、教学交流、教学培训和观摩等。
2、抓好校本培训工作,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不断深化教育科研改革,全面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潜力和科研素质,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3、利用远程教育资源和网络资源,对青年教师的教育理论、教学技能、教学实践潜力、教学评价潜力、教学研究潜力等方面的培训:(1)做好教师计算机操作潜力、课件制作的培训工作。(2)做好教师普通话提高培训工作(每周国旗下讲话)。(3)建立教师研究平台,给教师带给获取与交流教育理念和信息的空间。
(二)突出教育重心,强化常规管理。
我校在全面开设课程的基础上,坚持以常规教学为重点,以“以德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爱心育人、教书育人”的五育思想作为教育目标,以学生发展为根本,坚定不移地推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让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得到真正的张扬和提升。
在常规管理上,我们坚持“两项制度”、“四个精心”。即不打无准备之战的备课制度和备、教、批、辅工作检查讲评制度;做到精心钻研大纲和教材,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和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板书;精心设计课后练习。我们要向课堂40分钟要质量,提高教学效益。在课堂上我们还力求做到“四活”,体现“新”、“动”、“争”。即课堂上气氛要活,教学方法要活,学生思维活,练习形式活。课堂上要有新资料、新活动、新形式,要给学生创造动口、动脑、动手的机会,构成互动学习的教学模式。
(三)加强学科组、备课组建设。
1、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效如何,说到底实际上就是落实到每一位教师身上,落实到每一天的教学工作之中,落实到每一堂课教学之中。今年,我们将把加强学科组、备课组建设,充分发挥科教研组长的职能、职权,强化教学基础管理作为提高教师群体素质,推动课堂教师整体优化的重要手段。
2、抓好课题研究,力争早出成果。
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搞好课程改革的实验工作,以课改为契机深入搞好教科研工作。加强新课程背景下的各科教学的研究和实验,是当前的一项重要工作。所以要做好综合实践、心理健康教育、品德与生活、科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的实验和研究。
本学期,学校将按要求对课题进行规范管理,强化课题的过程管理,由教导处牵头,带动课题组组长,组织课题承担者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研究,边实践,边研究,边总结,不断摸索出经验和规律的东西,上升到理论,使课题研究早出成果。
(一)促进家校沟通,举办教学开放活动。
抓好薄弱年级的教学工作,班主任透过家校通联系各班学生的实际,平时学习状况,有计划召开家长会,做好家长工作,争取学生家长对学校工作的理解和支持,分析薄弱年级和学科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措施,力争使本学期薄弱年级成绩有明显提高。本学期,还将举行教学开放日,老师与家长、学生共同融入同一个课堂中,交流经验、状况等。
(二)用心举行各学科活动,抓好第二课堂的开展。
(1)英语科组利用课间操前进行全体学生每周两次的口语训练,平时还会进行基础知识、朗读、歌曲竞赛活动等。
(2)语文科组利用中午时间进行读书看报活动,每位学生要求至少一本课外书、作文书等等,并进行读书笔记,平时还会进行基础知识、朗读、作文竞赛活动等。
(3)数学科组坚持每一天五分钟以上的口算、计算潜力练习,平时还会进行计算、应用题竞赛等等。
(4)开设了作文、美术、科技、三棋、等兴趣班,体育科组还定下每个月底举行一次师生有益搞笑的体育活动,丰富了老师和学生的课余生活。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篇4
一、研究目标
1、提高教学理念的有效性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理念的有效性是有效教学研究的首要任务,也是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探索、研究有效教学策略、教学模式、教学方式与方法是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目标。
2、养成良好学习习惯,进一步改进学生学习方式
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以饱满的精神状态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是教育教学的根本目标,也是本研究的重要目标。
3、学生学习地理兴趣与地理素养不断提高。表现为学生对地理的喜欢程度不断提高,地理教学目标达成度不断提高。
4、教师课堂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针对不同的课型,构建若干具有一定的个人特色或学校特色的教学模式。
5、教师教学研究水平不断提高,每年都有相关的研究文章在市级以上刊物发表。课题结束时,争取出版一本研究成果---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研究。并通过课题带动,让一部分青年教师尽快成长,出现更多的优质课获奖者、教学能手。
二、“有效教学”的基本内涵
“有效教学”源于20世纪上半叶,是西方教学科学化运动的产物。当时,其核心是以学生有无进步与发展作为衡量教学效益的唯一标准,期望以此理念指引教学,以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
在引入与研究“有效教学”的时候,我们必须明确两点认识:一是有效教学的支持理念与理论基础,二是我国的文化背景、教学条件、学生学习情况与国外的区别。
就国外有效教学的形成背景而言,它是教育活动科学化的产物,是工业管理理念引入教育教学的产物。半个世纪过去了,国外人们的管理理念与教育形势发生了深刻了变化,有效教学的内涵也必然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同时,我们必然把有效教学与我们的教学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切忌简单的模仿、照搬。
现在,理解与阐释“有效教学”的关键是对“效”字的理解。与“效”相关的主要词条有四个,一是效率,二是效益,三是效能,四是绩效,成绩。
效率是指某一特定系统在单位时间内的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任务,它追求的最大的产出(效果)与最小的投入。
效益是指某种有益的效果,即达到合乎目的、主观期望的满足程度。它反映了人们的投入与所带来的利益之间的关系。
效益是评价各种活动的基本指标,其活动效益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活动的生存和发展。根据效益形成和影响的时间期限,可分为长期效益和短期效益。凡对事物长期发展甚至终生发展有持续促进作用的,称为长期效益;凡有助于眼前评估的则为短期效益。二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绩效又称效绩、业绩,体现于完成的工作,取得的成绩。这种成绩既可以表现为事物变化的结果,也可表现为事物变化的过程或个体的行为。绩效也可以理解为效果。
效能本意是指事物所蕴藏的有利的作用,即既能有效地达成目标,又保持这种生产能力。一般来说,效能包含以下三个方面内容:第一是优秀的工作成果,包括质与量两个方面在内的积极成果,这些成果应该基本满足该事物所面对的社会的合理要求;第二是高质量的内部结构和人员素质;第三是通过改革创新而实现的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既能从变化的环境中努力吸收更多的资源,又能通过自身完善对环境做出更大贡献。由此可见,效能区别于效率的另一个指标是获取的途径、方法不同。
效率、效益、绩效与效能四个概念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效率是指投入与产出的比率,其产出有效指标是效果。绩效强调工作所取得的结果,重点表现在量的大小,并且这些成果是通过劳动取得的,既包括有益的成果,又包括无益的成果。效益(成果)是有益的效果。假定某产品不符合市场需求,积压,变成废品,那么这些产品(效果)就没有效益。效益是指系统有效产出(效果)与系统全部投入关系,强调的是有效性。
效益不是效能。效益目标的实现与否并不标明高的效能。效益是衡量工作好坏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依据。效果的好坏体现着效益的有无,却不一定体现效能的高低。无论是好心办错事,还是坏心办好事都不是高效能的产物。
用“效能观”取代“效率观”、“效益观”、“绩效观”是我们思想的一次重要的超越。“效能观”既重视组织行为的效率,也重视组织行为的效益,同时也密切关注组织内在结构和素质的优化。在这充满竞争的市场经济时代里,无视效率显然是不理性的,因为没有效率的效能就是不计成本地消耗资源。同时,提高效能就是要能更多地满足社会的要求,只有在“明确方向”,在满足了社会的要求的前提下,做得越好、越经济,就越有效益。不仅如此,还要关注内部的可持续发展,只有内外都能达到和谐成长与建设,才是有效能的。
确立教育(教学)“效能观”是当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它的确立也标志着教育发展观树立了新的价值尺度。为此,研究和贯彻教学效能观既是适应时代发展与需求的新的思想,也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满足社会对优质教育需要的一种策略。
有效教学应该是追求高的教学效能的教学,它是指教师协调教学系统因素,有效组织教学,实现教与学一体化,持续地、最大化地实现教学目标。其主要指标包括:第一,效果性。高效教学的第一要义是优质教学。第二,发展性。不断改良的认知结构与不断提高的认知能力。高效教学的第二要义是学生的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第三,经济性。最小的投入,最大的产出。第四,批判性。自我反思,自我调整,自我否定,不断发展。只有来自自我批判的力量才是最持久的、最根本的发展动力。
有效教学是指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后,教师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获得了预期的进步和发展,包括兴趣、知识、智力、情感、创造力、思维与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有:
(1)关注学生的发展
一是学生个体的全面发展,指学生的各个方面都能达到发展的最佳效益。学生的发展首先是健康心理的发展,其次是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二是全体的学生的共同发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均衡发展是有效教学的基本追求。三是学生的持续性发展。认知结构更加趋于合理性,持续发展的基本保证。
(2)关注教师的发展
有效教师是有效教学的基本保证。教师的发展包括敬业精神的发展、专业水平的发展、教育理论水平的提高、基本技能的提高、教学反思与自我批判的发展等综合性发展。
(3)关注效率
从经济学的视角上看,用最小的投入,争取最大的产出。产出,即上面提到的学生的发展与教师的发展。
三、有效教学的基本策略
教学策略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根据当前教学现状,为达到一定教育(教学)目标而制定的基本方针。教学策略不同于教学原则,更具灵活性和导向性。
就当前中学地理教学研究而言,我们一定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观点为基础,吸收国内外各家教学理论(学说)之精华,逐步建立、健全具有自己风格的现代教育思想,并以此为指导,结合学科特点、学校教学实际情况,确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教学策略。
我们认为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基本策略有:
1、教学氛围愉悦化
建立愉快、喜悦、和谐、融洽的(教育)教学氛围(包括学校、社会和家庭氛围),是成功实施现代中学地理教学的必要基础。
(1)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学氛围中最重要的一个要素,因而,建立具有时代特征的新型师生关系是一切教学工作顺利开展的必要前提。我们认为现代师生关系应包含下列基本要点:
第一,师生关系是一种民主、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教师在要求学生尊重老师的同时,也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劳动。因而,—切体罚、讽刺挖苦学生的言行都是不文明的,甚至是不道德的、违法的。
第二,师生之间是一种相互信赖的朋友关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
第三,师生关系是一种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教师要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并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
第四,教与学的关系。教师要从世界观的形成、知识增长、能力培养、身心发展、行为养成等方面以身作则全面指导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健康发展。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篇5
《初中生成绩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是由邳州市教育局教研室伏荣超同志主持的徐州市教育科研攻关项目。为保障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和课题成果的质量,特别制定本计划。
一、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本研究试图从复杂性思维方式的视角对教育理论研究进行一番整体反思,包括本体论层面、认识论层面以及方法论层面等。以新课程改革和实施为主要切入点,以形成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式为重点,提出有效解决初中阶段学生动荡分化的对策,探索操作性较强的有助于预防学习困难生出现的干预模式。同时,努力使研究性学习与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生研究有效结合起来,进一步拓宽学习困难生研究领域。通过本研究,促使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更加关注教育生活世界,将研究基点更加倾向于教育生活世界的复杂性、本土性、实践性;通过本研究,增强我国教育理论研究的自主性、开放性等适应复杂性研究的一些特征;通过本研究,加强教育理论研究者在方法论上的综合性,改变传统的单一方法论的局面。
实践意义:
1.对邳州市初中分化现状及成因等进行抽样调查,为开展初中阶段学习困难生问题研究奠定基础;
2.研究初中阶段学业分化的特点和规律,并以此为主要切入点,探索在新的形势下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途径、新方法。同时,通过开展课题研究,培养和造就一些热心于学习困难生研究的科研教师,使初中生分化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使学习困难生得到及时帮助,获得健康的发展。
3.通过此项研究为徐州市及其他地区提供实践操作层面的借鉴与参考。
二、本研究的子课题设计
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和课题组成员的研究实力,我们准备将总课题分解为如下子课题:
1.城市农村初中生分化和辍学成因的调查
2.初中生分化和辍学原因的资料分析研究
3.小学初中教与学的衔接问题研究
4.初中生成绩分化和辍学的对策研究
初中成绩分化和辍学的对策研究是总课题的重点和核心内容,因此,我们又将将其作如下分解:
(1)初中生分层教学,因材施教的教学策略研究
(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的研究
(3)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体化研究
(4)初中生控流止辍策略研究
(5)初中生学业评价改革研究
三、研究的过程设计
1.前期准备阶段(20xx.6—20xx.9)
(1)通过调查研究,初步了解初中生学业、学业分化及辍学现状;通过文献研究,学习中外关于初中生学业分化的相关理论,确立课题并加以论证,完成总课题研究方案,上报实验研究方案。
(2)成立总课题、子课题攻关领导小组、指导小组、实验小组,以指定和公开招标相结合的。办法,建立核心型、紧密型、松散型课题研究组织;公开课题主持人和实验骨干成员培训会,提出组织、管理、实验的具体任务;完成各子课题研究方案。
2.具体实验研究阶段(20xx.9—20xx.2)
第一阶段(20xx.9—20xx.11)健全实验组织、学生摸底分类阶段
(1)公开招标子课题,确定子课题的组成人员
(2)各校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和课题小组
(3)语、数、外等科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4)实验学校对学生的语、数、外等科的月考和期中考试成绩进行摸底。
(5)各校对摸底情况进行分析、划分学生层次群类(学有余力的学生、学习困难的学生和中等程度的学生各占百分之几)
(6)各实验学校制定课题实施计划
第二阶段(20xx.9—20xx.2)初中生成绩分化现状调查阶段
(1)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表
(2)进行问卷调查,作量的分析
(3)进行个案访谈,作质的分析
(4)对调查内容进行整合并作统计分析
(5)撰写“初中生成绩分化的现状及成因”的调查报告
第三阶段(20xx.9—20xx.2)初中生学业分化的对策研究
(1)(20xx.9—20xx.2)对策的初期研究
a.各子课题制定实验研究计划
b.各子课题进入初期的实验研究
c.各子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d.总课题组召集会议,听取各子课题组反馈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明确下一步的研究任务。
(2)(20xx.2—20xx.8)对策的中期研究
a.子课题在总结前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实践研究
b.搜集并甄别研究过程中的资料
(3)(20xx.8—20xx.2)对策的后期研究
a.各子课题对在实验研究中获取的材料进行分析
b.形成子课题的初步研究成果
c.各子课题进行调查研究
d.总课题组召集会议,听取各子课题组反馈研究中遇到的困难,明确下一步的研究任务。
第四阶段(20xx.2—20xx.7)实验研究的总结阶段
(1)各学科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的终端测试评价
(2)各子课题组写出实验研究报告
(3)总课题组写出总体实验研究报告
(4)总结推广典型经验
(5)表彰先进学校和个人
(6)鉴定、结题、准备面上推广
四、预期研究成果
1.调查报告、实验报告、研究论文
2.《新课改中初中生成绩分化成因及对策研究》专著一本
3.建立城区、农村降低初中生分化的两所示范学校
4.建立完善的网络资源,通过网络的专家系统,为其他学校提供借鉴和指导。
附:20xx-20xx年度第一学期课题研究具体工作安排
1、20xx年9月:
①召开第一次课题组核心成员会议,确定子课研究主持人、课题研究实验学校,对子课题研究人员进行招标。
②撰制子课题研究方案,设计调查问卷。
③做好课题开题的准备工作。
2、20xx年10月
①写出总课题及子课题研究工作计划。
②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对课题研究要点进行分解,确定本学期每个月的研究要点。
③召开课题开题会,届时邀请有关专家作课题研究工作指导。
④课题组例会,进行具体分工,明确工作任务,强调研究要点,并要求定期拿出研究成果。
3、20xx年11月
①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建立课题研究专题档案。
②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全面开始课题研究,具体研究方式可采用案例研究法、观察法、行动研究法等。注意积累原始资料。
③实施问卷调查,撰写调查报告。
④对实验校学生基础状况调查摸底。
4、20xx年12月
①对全体课题研究人员进行教育理论培训。
②各子课题小组研究札记、教学案例,图像及文本资料进行汇总,分类整理、归档。
③子课题组撰写阶段研究总结。
5、20xx年1月
①各子课题研究小组向主课题组上报有关材料,包括典型案例、教学实录、音像资料、学生作品、阶段研究报告等。
②召开课题人员会议,汇报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总结本学期课题研究工作。
③主课题研究人员,根据上报来的资料及相关文献写出阶段研究报告。
二0xx年十月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篇6
一、课题研究背景
1、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的实情来看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校许多学生家长进城打工,很多孩子成了“留守学生”,家庭教育、辅导成为空白,加上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缺乏动手、动脑的机会,出现了一部分学生跟不上正常的教学进度,从而态度消极,兴趣淡薄,缺乏信心,他上课无精打采,厌倦作业,害怕考试,更缺乏独立思考和钻研的精神和能力。本课题以四年级几名学困生为实验样本,运用观察、调查、统计、实践等现代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分析具体原因,因材施教,恢复学生的自信,激发学生的潜力,有力地做好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为在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提高学生数学学习进行有益的探讨。
2、从本校学生数学学习发展来看
从五年级期末的考试成绩中看出,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数学素质有所下降。出现了较多的低分,一些学生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学习数学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它需要不断的积累、沉淀。出现低分不是“一日之寒”,是对数学学习逐渐放弃的过程。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认真分析其原因,在教学中要采取行之有效的策略,防止和努力控制学困生的产生,有力地做好转化学困生的工作,如在中年级数学学习学困生转化取得突破并得以推广,这对于推进学校的素质教育,提高学科教育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发展意义和历史意义。
3、从数学观的角度来看
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课程,其重要性已被绝大多数学生所认识,但对于小学生来说,他对数学学习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还很不正确和到位,他仅仅认识到数学基础对于记数、算帐有用,不了解与其他学科的学习有一定的关系;看到了数学工具性浅显的一面,而数学工具性更深层次的一面,以及数学的人文性,学生的认识十分肤浅。一个人的数学观支配着他从事数学活动的方式,极大地影响着他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动机和动力,决定着他用数学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了解学生的数学观,并积极地引导他形成正确的数学观从而指导学生效地进行学习,获得学习数学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真正学到应该学到的东西,是数学教师应该做好的具有深远意义的一项工作。
4、从新课标来看
新课标要求“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数学素养”,“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本课题从中年级学困生入手,以一切学生发展为本,为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良好基础,符合课标精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目标
1、课题研究目标
(1)在学困生成困基础上,搞清学困生的类型及特点。
(2)根据学困生成因,寻求转化方法策略。
(3)争取转化成功,使其在学习、能力等方面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三、课题界定
学困,指学习上有障碍,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或集体。
数学学习学困生,指在正常的教学要求下,对数学学习感到困难,计算较慢正确率低,记忆力较弱,成绩较差的学生(以下简称“学困生”)学困生中较为严重的是连续得低分的学生。
数学学困生的转化,即是在数学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学生,在一定形式的辅导下,学习上有了好的改变。
四、课题研究内容
1、良好的师生关系的研究;
学困生转化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特别需要老师有信心、恒心和爱心。积极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
2、因材施教的应用;
为了实施科学文化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益,考虑到学困生客观上存在较大的个性差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这里包括从近期学习目标、认真听课、独立完成作业入手,一步一个脚印,循序渐进,并及时反馈信息,了解他学习目标的完成情况,查清主要症结,对症下药,避免再次分化。对于学习主动、积极进步的表现应有不失时机的加以鼓励,让他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促进学困生转化。
3、学习兴趣与自信心的培养的研究;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份。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一种宝贵的心理因素,在这种情绪下,大脑异常活跃、神经细胞处于兴奋状态,必然会提高学习效率,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
对于学困生来说,教师更应该加强学法指导。当他在学习中遭受挫折和失败时,需要老师耐心的心理疏导和方法点拔,“开小灶”进行知识上的查漏补缺;当他在学习上或行为中出现“闪光点”时,哪怕是课堂上专心听讲,我们都应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可以让他体会到信赖、满意、亲切的情感,从而树立他的学习信心,以满腔热情投身到学习中来,增强向优生转化的勇气。
4、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的研究;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动手动脑相结合,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变紧张压抑的被动接受为轻松愉快的主动学习,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投身到教学过程中来。
5、家庭教育和社会文化对学困生的影响的研究;
家庭教育是学生的启蒙教育,对学生的前期思想起着重要的影响。良好的家庭气氛和健康的社会文化可以给学生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使学生从小远离不良风气的侵袭。
五、研究方法及对象
1、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从多学科角度开展对学习困难学生教育转化研究资料进行比较分析,借鉴已有研究成果和经验教训,把握研究发展趋势。
(2)调查研究法。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对比研究,使转化学困生的措施更有效。
(3)行动研究法。不断实践,不断修正,不断完善转化学困生方法,以形成一套转化学困的理论框架。
(4)个案研究法。主要是通过对学困生的跟踪分析,摸清他学习困难的成因,及转化效果,为研究提供最直接的材料。
2、研究对象:本班38名学生特别是本班3名学困生。
六、研究步骤
研究起止时间:20xx年9月—20xx年7月
1、准备与试点阶段:(20xx年9月——20xx年10月)
A、确定课题。
B、学习有关理论,筛选教学改进经验,做好理论准备。
C、制定研究方案。
2、实施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6月)
A、实施课题研究方案,进行个人情况分析,家庭情况分析。对其学习数学动机和兴趣了解,行为、智力及周围其他因素了解分析。分析造成其学困的主要原因。
B、探索并阶段性总结转化学困生策略。
C、对自我教学上进行反思,对教材难点进行深入分析,课堂上加以改进,使学困生乐学、爱学。
D、积累、收集、分析和整理研究数据、案例。
3、总结阶段(20xx年6月——20xx年7月)
A、系统分析、整理实验资料、研究数据,总结经验
B、成果交流与推广。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篇7
一、课题的提出
1、新课程改革的需要。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地进行,新课标倡导课堂教学不但要关注知识的传授,而且要学生学的过程,重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与体验。因此,我们期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倡导一种学生积极、主动、热情参与教学的全过程,包括课前准备、课堂交流、课后拓展。
2、学校发展的需要。学校通过上阶段试行课堂发展性语言评价的实验,已形成了自主、合作、互动的课堂学习氛围。因此,在这一阶段我们将进一步拓展,进一步强化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合作探究的能力,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会学。
3、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要改变课程内容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我校学生知识面窄,见识少,因此制定五个“W”教学模式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二、课题研究内容
课程目标决定课题研究内容。我校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办校水平、师资力量、学生实际能力,确立了学校总课题《新课程理念下乡村小学五个“W”教学模式研究》,这五个“W”指的意思如表所示:
Know-what
(学什么)
知道自己的学习目标
理解所学的知识
正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Know-why
(为什么要学)
从个人生活实际感受知识的重要性
提出所学知识有关含义与什么相关的推测
已有知识经验的推测引起争议
Know-how
(怎样学)
从各种信息中筛选有用信息
从知识的意义出发寻求运用知识、经验与新知的关系
对怎样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行评价与选择
Know-who
(与谁交流)
信息的交流(信息-筛选-获取),生生合作、师生交流
Know-where
(何处搜集,用在何处)
搜集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实践调查、电话、网络),所学的知识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什么问题的交流。
整个学习内容具体可以这样操作:课前师生共同制定目标--师生分别搜集与本课有关的资料--课堂师生交流--课堂生生讨论--课后布置生活化的家庭作业。围绕学校课题研究目标,语文、数学、英语、科学根据各学科的特点和教学的需要,分别申报和实施子课题(见下表)。学校总课题的研究成果应建立在各学科子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
学科课题负责人
学校课题新课程理念下乡村小学五个“W”教学模式研究朱世文
数学科整合农村教学资源,使数学课堂生活化的实践研究黎素清
语文科勤积累促写作谭炳森
英语科小学英语双自主的开放式教学模式李桂源
科学科农村小学科学探究活动教学策略的研究吴小勇
三、课题研究目的
运用此模式,进行课前准备,课中体现,课后拓展。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解决此模式相关的五个“W”,使课堂教学紧密地联系生活实际,知识源于生活,当然更要用于生活。因此,该模式的确立就是为了使教师与学生建立爱教乐学、和谐民主、互动发展的师生关系,并且创设一种多参与、多搜集、多交流、多探讨的乐学课堂情境。
四、课题重点解决的问题
1、这个教学模式改变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形成教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该模式做到了不受定势的影响,不受传统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和创造自主学习的机会。将教师的教让位于学生的学与师生的互教互学,如何学,学到何种程度不以教师意志而定,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2、这个教学模式建立,改变部分教师“教教材”的现状,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完美结合,使学生准备于课外,得法于课内,受益于终身。
3、课题方案中提出的问题就是解决执行新课程中教学目标把握的两种偏差:
(1)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过程。
(2)只重视课堂形式,而忽视对知识的传授。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与原则
以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实施全程,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并以文献研究法收集资料,补充完善。
1、全体发展的原则。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究的机会,把学生看作学习活动的主人,让他们经历知识的探求过程,创造自我发展、互相交流、评价的机会,着眼于全体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
2、能力培养的原则。本课题研究以提高学生实践应用能力为目标,让学生在活泼有序的学习活动中自主质疑、乐于评价、勇于创新,实现“让知识走进生活,让能力在实践中提高”的目标。
3、师生互动和谐的原则。教学双方应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善于进行角色的转变,要以平等的合作者、谦虚的倾听者、真诚的赏识者、个性张扬的促进者出现在课堂上。
4、个性原则。针对学生认知规律、年龄特点、语感基础、地区特性、学习环境的现实,适当调整课题的宽度和纵深度,以便更本质地进行课题研究。以实验班及其人员为典型例子,分阶段,有重点地设计和实施课题研究内容,收集具体材料,包括课堂实施方法、步骤,整理分析个案,积极探索不断改进不足,形成自己理论。
六、研究阶段步骤
课题研究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2005年10月至2008年3月),分三个阶段进行:
1、准备阶段:2005年10月至2006年2月为宣传发动阶段。在理论学习、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形成共识、明确研究目的和方向,成立课题研究工作小组,确定课题内容,制订课题研究计划,请专家进行可行性审定,并向上级科研部门申报课题立项。
2、实施研究阶段:2006年3月至2007年9月为实施阶段。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校本培训活动,提高教师课题研究意识和有关理论。组织课题组教师学习五个“W”教学模式学习体系方案,学习计划,促进全员参与。开设试点班,选择实验教师,以“五个W”教学新模式为主题组织校本教研活动,在校内进行教学经验交流,以科研促教研,以教研促教学质量的提高。每周课题组成员进行交流、汇报,对每一阶段的实施情况进行及时的总结,并以教学反思和教学案例为主要手段,进行过程心得体会及小结。以此构建五个“W”教学模式体系,促进学生敢于交流,乐于自学,善于学习五个“W”教学新模式的形成。
3、总结阶段:2007年9月至2008年3月为总结推广阶段。这阶段主要是整理各学科子课题研究成果和各类活动记录情况,召开结题会议,分层结题,完成总课题研究报告,整理优秀研究成果,并推广应用。
七、保障措施
1、组织保障。学校把课题研究作为“科研促教研,科研兴校”学校特色办校的发展目标。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科研工作领导小组,学校的全体行政人员均为课题小组成员,学校的总课题由主抓教育教学工作的副校长负责落实。分管学科教学的行政领导分别担任学科子课题负责人,做到领导重视、全局规划、统一指挥、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2、人力资源配置合理。我们选择的课题小组成员,从年龄上看,青壮年与青年的结合;从教科研业务水平上看,是经验型与探索、创造型的结合。
3、制定相关的激励机制。将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个人教研成果与教师的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晋升职称等结合起来,从研究的成果及成果的影响力设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经费保障。学校从学校的经费拨出一定的科研经费,专门保障校本教研、课题研究的开展。
八、预期成果和完成时间
预期成果:撰写有关课题的研究报告及相关论文、教学案例与反思、优秀教学设计等,各个学科并形成具有本科特点的五个“W”教学模式。
预期完成时间:2008年3月。
九、最终成果及其应用
形成自主、合作、互动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能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合作学习,能自主地搜集知识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课堂互动的教学氛围;培养一批年青的教学骨干教师,特别是提高教师在课堂上运用各种教学策略的能力,将试点班教师的优秀课例制成VCD,进行交流,推广优秀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从而提高学校的整体教学水平。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篇8
一。研究背景
分层教育的研究由来已久。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教学“各因其材”,便产生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落实这一思想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采用 “班级授课制”以后,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变得更为迫切。国内外关于分组的,个别的教学实践和层次教学实验,都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1987年7月至今,湖北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黎世法黎世法在发展异步教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异步教育学。
异步教育学认为:过去,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这是班级授课制下很普遍的“同步教学”。而建立在学生的“六步学习”基础上的教师“五步指导”的异步教学方式,改变了教与学同步的状况,做到了学生自主地学、教师科学地教,因而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就是国内外已经取得巨大成果的层次教学。所谓的层次教学,比较集中地强调了几点:
①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
②分层次。
③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关注,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分层教学能够以人为本,能够弥补班级授课制天然的不足,能够因材施教,使得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都有事可做,有目标可循,有发展的果子可摘。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关于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异步教学。
注重学情,改变传统的同步教学的方式,倡导学生自主的学,老师科学的教。
2、分层教学。
分层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通过自我鉴定和老师参照,把学生动态分为A、B、C三层。通过备课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考核分层等。促使学生从低层向高层攀登,然后再进行动态分层,让学生收获看得见的成功。
3、异步分层教学。
主要是针对同步教学和班级授课制的弊端,以“学情理论”为基础,以人为本,以“异步分层教学”为核心内容的,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分层教学,异步推进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二。研究目的
①构建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实际,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体现语文教学常规,既体现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异步推进的教学思想,又便于操作的中学语文异步分层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②改革传统的“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变“满堂灌”、“填鸭式”为“启发式”、“研讨式”,变“讲堂”为“学堂”,保证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③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遵循教学层次性和照顾学生差异性的原则,注意指导学法,培养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学习、研究、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转化语文教学改革成果,推动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改革。通过课题实验与研究培养、锻炼语文教师队伍,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⑤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知识水平、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⑥本实验的根本目标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实验最重要的形式是“小组讨论”,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共同学习和共同提高中,实现性格互补,人格融合,意在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本实验最重要的内容是作文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阅读与写作,两手都硬起来,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带动阅读;本实验不仅注重眼前目标,而且注重长远目标,大力提倡“创新是灵魂”,不仅针对学生,也针对老师,尤重学生创新思想的培养,为学生的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 础,并提供品质保证。
三。研究内容
1、研究假设
为了保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要把无关变量控制到最小程度。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一样的教学条件下,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
①首先与学生商讨“异步分层教学法”,让学生了解这种教法,喜欢这种教 让这种教法深入人心。
②面向全体学生,摸底铺排,在充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分为A(低层) (中层)。c层(高层)三层,也可发动学生用自我鉴定式来分层,同时,要让学生展望自己在单位时间里,通过异步推进达到的新层次,树立异步推进的目标。
③教师对分层的学合理搭配,构成小组内各层次的有机组合,为小组讨论作准备。
④在“指导预习”中,教师告诉学生预习方法,鼓励学生填写“质疑卡”。在充分参考不同学生的质疑,即完全了解学情的一半,结合课文的重、难点,设定“异步推进”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争取有的放矢。这样的教学,每一个层的学生既有现实目标,也有长期目标。老师把教学任务分解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再让他们汇报交流,产生碰撞。甚至可以让C组的学生充当小先生。
2、拟创新点
①自主学习的时候,每个同学都要填写质疑卡。这个质疑内容,有时候可以让其他层的学生解答。
②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有机结合,这样在本组之内就形成了一个发展层级。
③动态分层,让学生有努力的方向和清晰的目标,产生了动力源泉。
④促使老师关注学生,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实质上“四阶六步”及其变式就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核心内容
经过认真调研和反复论证,本课题组决定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异步分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①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促进各个层面的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习。
②落实“四阶六步”的教学模式,并开拓出各种变格的课堂,收集好各类课堂案例,进行必要的研究和反思。
③摸索分层教学的规律,把分层教学、个别辅导、整体学习有机结合的方法。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④探索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探究学习等的有机结合。把异步分层教学和新课程衔接起来。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推进学生自主学习。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自主学习的理论创新。
2、调查法。通过调查把握学生心理,现有的认知水平,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在异步分层推进的过程中,经常调查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机的方法调整。
3、案例研究法。研究名师课例中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自主学习行为,有针对性的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的理论依据。
4、经验总结法。教师不断地发掘,及时总结提炼“评价促进一年级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的成功经验,比如对三有六让的提炼和总结。
五、研究人员
此微型课题为微型课题,由王开东老师担任组长,程媛和尹晖老师参与研究。
六、研究对象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高三(1)(3)(4)(5)(2)班,共215人。
七、研究步骤
⑴准备阶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在前期“三会”的基础上,统一认识,确立形成课题方案,选定进行实验的年级,规范异步分层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
⑵实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3月,积极稳妥进行异步分层实验,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提炼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异步分层教学模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⑶结题阶段:20xx年3月,准备课题实验研究成果的验收,促进实践结果的宣传推广。历时1年半。
八、预期成果
1.20xx年8月,高中语文异步分层自主学习各方面论文发表。
2.20xx年10月,语文异步分层教学实验课题结题报告完成。
3. 有关微型课题“高中语文异步分层自主学习”的专著出版。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篇9
一。研究背景
分层教育的研究由来已久。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教学“各因其材”,便产生了“因材施教”的思想。千百年来人们一直在探索落实这一思想的教学方法,特别是在采用 “班级授课制”以后,解决“因材施教”的问题,变得更为迫切。国内外关于分组的,个别的教学实践和层次教学实验,都为解决这一问题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1987年7月至今,湖北大学教育心理学教授黎世法黎世法在发展异步教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异步教育学。
异步教育学认为:过去,教师讲到哪里,学生就学到哪里,这是班级授课制下很普遍的“同步教学”。而建立在学生的“六步学习”基础上的教师“五步指导”的异步教学方式,改变了教与学同步的状况,做到了学生自主地学、教师科学地教,因而具有相当的科学性,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就是国内外已经取得巨大成果的层次教学。所谓的层次教学,比较集中地强调了几点:
①学生的现有知识,能力水平。
②分层次。
③所有学生都得到应有的关注,都得到应有的提高。
分层教学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把学生科学地分成几组各自水平相近的群体并区别对待,使这些群体在教师恰当的分层策略和相互作用中得到最好的发展和提高。
分层教学能够以人为本,能够弥补班级授课制天然的不足,能够因材施教,使得每个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都有事可做,有目标可循,有发展的果子可摘。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关于本课题核心概念的界定
1、异步教学。
注重学情,改变传统的同步教学的方式,倡导学生自主的学,老师科学的教。
2、分层教学。
分层是多方面的。首先是通过自我鉴定和老师参照,把学生动态分为A、B、C三层。通过备课分层、教学分层、作业分层、考核分层等。促使学生从低层向高层攀登,然后再进行动态分层,让学生收获看得见的成功。
3、异步分层教学。
主要是针对同步教学和班级授课制的弊端,以“学情理论”为基础,以人为本,以“异步分层教学”为核心内容的,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分层教学,异步推进的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二。研究目的
①构建既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又符合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实际,既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又体现语文教学常规,既体现以人为本、分类指导,因材施教,异步推进的教学思想,又便于操作的中学语文异步分层教学法的教学模式。
②改革传统的“一刀切”、“齐步走”的教学模式,变“满堂灌”、“填鸭式”为“启发式”、“研讨式”,变“讲堂”为“学堂”,保证每个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得到全面充分的发展,使全体学生真正做到“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③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出发,遵循教学层次性和照顾学生差异性的原则,注意指导学法,培养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学习、研究、国内外先进教学方法,转化语文教学改革成果,推动高中语文教学质量的改革。通过课题实验与研究培养、锻炼语文教师队伍,促进他们的专业发展。
⑤充分发挥每个学生学习语文的潜能,提高全体学生语文知识水平、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⑥本实验的根本目标是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促使学生自主学习,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本实验最重要的形式是“小组讨论”,重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在共同学习和共同提高中,实现性格互补,人格融合,意在发展学生健康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本实验最重要的内容是作文教学,目的是使学生阅读与写作,两手都硬起来,以阅读促进写作,以写作带动阅读;本实验不仅注重眼前目标,而且注重长远目标,大力提倡“创新是灵魂”,不仅针对学生,也针对老师,尤重学生创新思想的培养,为学生的将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 础,并提供品质保证。
三。研究内容
1、研究假设
为了保证实验的信度和效度,要把无关变量控制到最小程度。实验班和对照班,在一样的教学条件下,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
①首先与学生商讨“异步分层教学法”,让学生了解这种教法,喜欢这种教 让这种教法深入人心。
②面向全体学生,摸底铺排,在充解和掌握学生的情况下,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分为A(低层) (中层)。c层(高层)三层,也可发动学生用自我鉴定式来分层,同时,要让学生展望自己在单位时间里,通过异步推进达到的新层次,树立异步推进的目标。
③教师对分层的学合理搭配,构成小组内各层次的有机组合,为小组讨论作准备。
④在“指导预习”中,教师告诉学生预习方法,鼓励学生填写“质疑卡”。在充分参考不同学生的质疑,即完全了解学情的一半,结合课文的重、难点,设定“异步推进”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争取有的放矢。这样的教学,每一个层的学生既有现实目标,也有长期目标。老师把教学任务分解到各个层次的学生,再让他们汇报交流,产生碰撞。甚至可以让C组的学生充当小先生。
2、拟创新点
①自主学习的时候,每个同学都要填写质疑卡。这个质疑内容,有时候可以让其他层的学生解答。
②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有机结合,这样在本组之内就形成了一个发展层级。
③动态分层,让学生有努力的方向和清晰的目标,产生了动力源泉。
④促使老师关注学生,改变旧有的教学模式。实质上“四阶六步”及其变式就是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3、核心内容
经过认真调研和反复论证,本课题组决定把以下几个方面作为异步分层教学的主要内容和重点:
①科学的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促进各个层面的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学习。
②落实“四阶六步”的教学模式,并开拓出各种变格的课堂,收集好各类课堂案例,进行必要的研究和反思。
③摸索分层教学的规律,把分层教学、个别辅导、整体学习有机结合的方法。为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服务。
④探索分层教学和分组教学、探究学习等的有机结合。把异步分层教学和新课程衔接起来。更好的落实新课程,推进学生自主学习。
四、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查阅相关资料、参考或直接应用相关成果,进行综合分析,寻求自主学习的理论创新。
2、调查法。通过调查把握学生心理,现有的认知水平,对学生进行动态分层,在异步分层推进的过程中,经常调查分析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机的方法调整。
3、案例研究法。研究名师课例中教师教学行为和学生自主学习行为,有针对性的积累实践经验和相关的理论依据。
4、经验总结法。教师不断地发掘,及时总结提炼“评价促进一年级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的成功经验,比如对三有六让的提炼和总结。
五、研究人员
此微型课题为微型课题,由王开东老师担任组长,程媛和尹晖老师参与研究。
六、研究对象
张家港市外国语学校高三(1)(3)(4)(5)(2)班,共215人。
七、研究步骤
⑴准备阶段:20xx年7月—20xx年9月,在前期“三会”的基础上,统一认识,确立形成课题方案,选定进行实验的年级,规范异步分层教学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实施细则。
⑵实验阶段:20xx年10月—20xx年3月,积极稳妥进行异步分层实验,及时总结成功经验,及时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在实践中提炼出具有推广价值的异步分层教学模式,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⑶结题阶段:20xx年3月,准备课题实验研究成果的验收,促进实践结果的宣传推广。历时1年半。
八、预期成果
1.20xx年8月,高中语文异步分层自主学习各方面论文发表。
2.20xx年10月,语文异步分层教学实验课题结题报告完成。
3. 有关微型课题“高中语文异步分层自主学习”的专著出版。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篇10
一、课题的提出
长期以来,我国的数学教育存在着“从教师到学生”的硬性灌输现象,即在数学知识的教授过程中,大部分教师只是让学生简单机械的练习,学生则存在死套公式的现象。教师都在抱怨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则是感觉像是在云里雾里一样,对数学概念的认识还停留在最初的阶段,不能深入理解数学的意义,甚至出现排斥的现象。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笔者认为大部分是因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互动,没有沟通的纽带,缺少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数学的产生是和生活密不可分的,作为基础教学的小学数学课就更为明显,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要找到合适的桥梁和纽带把学生带入到数学的王国,让学生能自主的进入并接受,要达到这种效果就要求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始前找到各种方法,这种方法要通俗易懂,并能吸引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数学的理解,进而影响学生的数学观念。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们有了对数学的兴趣和初步理解,就可以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导入环节就是为起到这种作用而产生的。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堂好课犹如一支动人的乐曲,开头就要定好基调,扣人心弦,要前奏一响,就可以从心灵深处与欣赏者产生共鸣,这就是所谓的“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如同一块磁铁,能够吸引学生们分散的思路;一个好的课堂导入犹如一台戏剧的序幕,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兴趣;一个好的课堂导入仿佛平静湖面上的投石,能够激起学生们思维的涟漪,激发起他们的求知欲望。一个好的课堂导入可以为整堂课的和谐自然发展定下基调,课堂教学中的导入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有机而又重要的组成部分,可谓“一课之计在于始”,也就是说一节课的开始在整节课堂中占有很大的比重,是整个教学过程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课新课导入就起到了这种互动和纽带的作用。
二、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导入是老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活动开始之前,有意识、有目的的利用各种教学手段、设计多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导学生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教学行为方式。数学新课导入是教学过程的第一环节,也是十分重要的环节。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一)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
1、国外研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c.turney(turney,1975)等人在sydneymicroskills一书中提出导入功能为:引起注意、激起动机、构建教学目标、明确学习任务以及建立联系。他们认为,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吸引学生的注意是很重要的;求知欲是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导入要构建学习目标,使学生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全神贯注地有意义地开展学习。二十世纪八十年代rogergower及stevewalters(1983)研究了在教学技巧中“startingthelesson”时应采取的多种方法。c.turney(1975)及rogergower(1983)等人的研究,都强调了在新的教学内容开始时,应采取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引起他们强烈的好奇心,激发起他们浓厚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进入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从而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并顺理成章的导入新课。
2
、国外研究
在西方学者对课堂导入艺术研究的同时,国内的学者和教育家们对此话题同样很感兴趣,早在我国元朝卓越的喜剧作家乔吉早就提出:凤头、猪肚、豹尾之说,古人常用此说来形容写作,意思是开头要精彩亮丽,中间要充实丰富,结尾要响亮有力。即起要美丽,中要浩荡,结尾要响亮。可见,我国在很早的时候就已经提出要重视开头,并且现代学者也从多个方面撰文研究导入。胡淑珍提出导入也叫开讲,她认为导入作为课堂教学重要的一环,它可以是一堂课的开始,有时也贯穿于课堂教学之中,对导入的功能、类型及基本要求作了一些阐述。阎承利研究了课堂教学最优化的导入艺术,提出了新课导入、设计导语应遵循的一些原则,并介绍了某些学科课堂教学最优化的一些导入方法。李如密首先把课堂教学的导课环节作为教学艺术中的导课艺术,认为导课艺术讲求的是“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上”,像磁石一样把学生吸住。并认为不同特点的导课也会产生不同的教学功能。
(二)本课题研究价值与创新之处:
1、有些学者认识到新课导入的价值,从价值出发进行研究。蔡群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技巧刍议”一文中认为:数学新课导入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亲身经历的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进而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理解。因此.数学新课导入必须运用一定的导入技巧。
2、有些学者从教学质量出发,强调新课导入的重要。王小萍在“小学数学新课导入情境设计”一文中认为:课堂教学质量,必须通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来实现。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法、生动形象的讲解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重要的是利用知识本身的魅力,引导学生去品尝探索知识奥秘的乐趣。在课堂教学中,结合新知识内容,遵循教学目标,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根据学生的心理、生理和认识规律,创设良好的新课导入情境,因材施教,使新课教学开好头,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第一印象,对提高课堂效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有些学者从学生角度出发,指出课堂导入的重要性,例如,昝绍伟在“浅谈低年级数学课堂教学策略”一文中认为:刚入学的小学一年级学生,天真浪漫,爱说好动,他们的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上课时常常是玩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几分钟后还没有什么引起他们的注意,他们的思绪便转移了。所以,我们一年级的老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要努力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他们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学习习惯。
4、何如在“讲究数学课的导入艺术”一文中认为:一日之计在于晨,一课之计始于“导”。如果一堂课的导入能达到先声夺人的艺术效果,那么,这堂课就成功了一半。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要讲究导人艺术,艺术性地设计导入方法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拨动学生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状态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5、有些从新课导入策略出发进行研究,如:韩冬英在数学新课导入的开放性策略中指出:开放性教学的核心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它通过创设开放自由的教学氛围,提出联系生活实际,体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和创设自主探求的学习情境,体现学生探索发现的学习轨迹等等。
6、国内还有许许多多的学者从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出发,提出了许许多的行之有效的导入方法,如游戏导入法、悬念导入、故事导入、实物演示导入法、激疑导入法、经验导入、竞赛导入等。还有学者为数学课的导入提出了新的探索如:开放性实验法、计算机辅助法、音乐吸引法等。
7、有些学者从导入原则出发,为数学新课导入设计了具体的原则:明确目的、科学系统、短小精悍、别致新颖、因课制“疑”等。
通过查阅大量文献资料,发现同类课题针对数学新课导入的研究还是比较多的,这充分说明了数学新课导入越来越受到一线数学教师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同时也说明该方向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在理论上许多教育者都对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但是在实践中教师怎样更好地利用新课导入这种有利的教学工具,它的实施状况是什么样的?学生对于新课导入的反应又是怎样的,是否达到应有的效果?导入存在哪些问题?有那些需要改进的?在新课导入中有哪些困难等问题,这些都是值得去做进一步研究的。
四、理论依据
(一)导入的教育学依据
适应和转化是教学的基本原理,适应是指“教”必须与“学”相适应,即“教什么、如何教”与“学什么、如何学”应当相适应。转化是指教师把自己的知识、能力、思想转化出来,使之成为现实力量(转引自孙绵涛2000 :1206)。数学课堂教学的导入也必须遵循这一原理,通过导入使学生自然主动的参与到教学中来,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教学合一的境界,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提高教学效率。
(二)导入的心理学依据
导入的心理任务在于激发、形成并保持或发展学生对所讲内容的兴趣及学生对主题的注意力。耶。安德列夫在谈到注意力的危机时说:“常常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注意力的危机便会到来,第一次危机通常在第15到20分钟之间,第二次危机在30到35分钟之间,(转引自孙绵涛20xx :1200)根据心理学研究,一节课中学生思维的最佳时间是上课后的5到15分钟之间,之后任何听众都会出现注意力减弱或注意力受阻的情况,因此,在课堂导入时,就一定要引人入胜,使学生在一开始时就得到包括美的享受在内的心理满足,这是导入成功的关键所在。
五、研究的目标、内容与重点
研究的目标:
1、探究课堂导入对于小学生数学学习的影响
2、探究课堂导入对于小学数学课堂效率的作用
3、如何指导小学数学新课导入的设计
研究内容:
1、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2、小学数学课堂特点
3、有效导入对数学课堂有的作用
4、当今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存在的问题
5、什么是有效的课堂导入?课堂导入失效的原因。
6、有效的数学课堂导入的对策
7、总结
六、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笔者所执教的二年级班级学生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2.行动研究法3.个案研究法4.经验总结法
七、预期研究成果
课题研究方案、经验总结、论文;推出显现研究成果的观摩课
八、课题组成员及分工:
本课题属微型课题,主持人与参与者均一人:吴芳,课题研究的一切工作由此人承担。
九、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20xx年11月―――20xx年12月
1、整理课题申报相关资料,完成课题申报、立项。
2、收集国内外有关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方面的相关资料。
3、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20xx年1月―――20xx年9月
1、做好研究过程中的资料积累,并对研究过程中获得的资料、数据进行分析、汇总。
2、进行小学数学课堂导入展示。
3、完成阶段研究报告,进行阶段成果评估。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20xx年9月―――20xx年6月
1、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2、对于在研究中形成的所有材料进行整理、汇总,并认真撰写结题报告,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
3、全面总结提炼研究经验,推广研究成果。
推荐访问:实施方案 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怎么写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进度安排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就是开题报告吗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与实施计划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指的是什么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 进度安排怎么写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和计划的区别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有哪些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和研究方法怎么写 课题研究的实施方案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