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大学出版社服务母体大学学科建设探析

时间:2023-08-04 08:3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何春梅

摘要:随着母体大学第二轮“双一流”评估的完成,部分“双一流”大学出版社的发展愈发落后于母体大学的发展,其服务母体大学学科建设过程中的问题也逐渐凸显。基于此,应从加强院系联动、深化内部治理、优化产品布局、加快融合转型、加强队伍建设、提升服务质量等方面改进服务母体大学学科建设的路径。

关键词:“双一流”大学出版社  母体大学  改进路径

根据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的评估结果,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均设有出版社,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有48所设有出版社。本文的“双一流”大学出版社指的是这90所“双一流”高校所屬的出版社,以下简称“双一流”大学出版社。母体大学第二轮“双一流”评估的完成,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而“双一流”大学出版社自身的发展越来越落后于母体大学的发展,也难以高质量服务母体大学的学科建设。笔者以调查问卷、电话和微信访谈等方式,对90家“双一流”大学出版社进行了调研,围绕“双一流”大学出版社服务母体大学学科建设现有的制度保障、人才队伍、出版结构、出版质量、成果影响力、母体大学的作者满意度和支持度等方面,设计了30个问题。本研究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问卷63份,无效问卷0份。

“双一流”大学出版社服务母体大学学科建设的现状

形成与母体大学优势专业学科相对应的专业出版特色。“双一流”大学出版社依托母体大学的学科优势,集聚了专业领域的作者资源,形成了相对应的专业出版特色和出版品牌。如厦门大学出版社得益于厦门大学经济管理、法律、广告传播等重点学科的优势,形成了相应的出版优势;
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依托中国地质大学在地质学科方面的优势,建立了珠宝文化出版中心,举办了6届全国珠宝类教材建设研讨会,奠定了珠宝类职业教育教材的优势地位;
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围绕西安交通大学力学等8个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成立专门的编辑部门,开展教材与学术著作策划,确立了出版社在以上教材领域的品牌地位[1]。

将服务母体大学学科建设放在突出位置。多数“双一流”大学出版社都是围绕母体大学做出版,致力于成为母体大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成果出版者,实施了一系列的举措。例如,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从2018年开始与学校科研处联合开展国家出版基金等国家级出版项目的预申报,并联合学校成立校内出版基金,在国家级项目申报时秉持“本校优先”的原则。

成为母体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果重要的出版和宣传阵地。“双一流”大学出版社通过对接母体大学的一流课程、学者资源,以一流教材、一流学术出版成果反哺母体大学的一流学科建设,是母体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成果重要的出版和宣传阵地。例如,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实施了一流规划教材出版工程,出版了“一流规划教材”,系统地总结了学校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并充分利用母体大学的学科优势、科研优势、团队优势,深耕细作,相继出版了《量子科学出版工程》第一辑、第二辑,获得了国家和省级出版基金及各类奖项的支持[2]。

“双一流”大学出版社服务母体大学学科建设存在的问题

与母体大学的学科建设联系不紧密、不深入。“双一流”大学出版社服务母体大学学科建设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母体大学知名学者的出版成果外流到品牌大社的趋势加剧。以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为例,2020—2022年,其母体大学的出版成果流失到其他出版社的有30余部,多数外流到中国金融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四川人民出版社等品牌大社。这种母体大学出版资源外流的趋势在获奖图书方面尤为突出,以首届教材出版奖的获奖情况为例,以复旦大学为第一编者单位获奖的高等教育教材22种,复旦大学出版社仅出版2种;
以上海交通大学为第一编者单位获奖的高等教育教材9种,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仅出版2种[3]。又如,第十七届文津图书奖获奖图书《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的作者兰小欢为复旦大学副教授,但该书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二是母体大学的学术、教材在本校出版社的学术专著、教材产品的占比偏低。以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为例,2022年全年出版新书(含再版)品种459种,作者为母体大学的为77种,占比约16.8%。三是多数“双一流”大学出版社与母体大学的相关机构尚未形成常态化的沟通与合作。出版社与学校的教务处、科研处、各学院、研究中心互动较为零散、被动。

内部治理模式与服务母体大学学科建设不适配。一方面,多数的“双一流”大学出版社未针对如何服务母体大学学科建设,设置专门的岗位或团队来长期跟进母体大学科研项目、精品课程建设;
另一方面,未将母体大学作者的出版数量、质量、占比、评价纳入对出版社编辑人员的考核或激励体系。

现有产品质量、结构与母体大学学科建设不适配。以学术产品为例,研究课题、博士论文、文章合集、案例集等一般性科研成果相对较多,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教师的科研成果是为了评职称而出版,从选题论证的角度来看,既没有社会效益,也没有经济效益,只是为了出版或完成学校任务而为,这种学术成果并不能真正促进学科的高质量发展[4]。

对母体大学学科建设的成果转化形式单一。部分“双一流”大学出版社目前对母体大学学科建设的成果转化以纸质图书为主,比较单一。一方面,融媒体出版物占比较少;
另一方面,融合的方式较为浅层,以二维码的方式链接课件、音视频数字资源为主,难以满足母体大学学科建设过程中对新形态、立体化教材建设以及学术资源立体化、数字化开发的需求。

编辑队伍对学科建设的理解不深、能力不足。一是部分“双一流”大学出版社编辑的学科背景与母体大学的优势学科相近的比例并不高,编辑对学科知识的积累欠缺,与学科内专家学者对话的能力不足;
二是编辑队伍的工作聚焦在组稿、编校等日常工作上,缺少对学科建设的长期跟进;
三是编辑工作的考核与评价主要是关于政治导向与编校差错率,编辑对书稿的加工更多体现在语言文字的规范上,对其学术价值的把关、赋能、增值体现较少;
四是复合型、融合型编辑人才缺乏,无法实现对学科资源的立体化呈现。

服务与品牌不能满足学科建设的需要。一方面,部分“双一流”大学出版社主动服务的意识偏低;
出版周期较长、效率较低;
为学科建设提供的出版服务停留在被动“来料加工”,局限在从出版规范方面为书稿进行“语言文字的编校”,较少涉及对其学术价值的挖掘、学术主体思想的策划、学术价值的提高等“编辑增值工作”;
出版后的宣传推广手段也较为有限。另一方面,多数“双一流”大学出版社既没有稳定的“立社产品”,未形成稳定的学术品位,又未形成一定的市场影响,长此以往,品牌价值较低,导致部分“双一流”大学在对教师科研成果认定时,直接将其排除在外。

“双一流”大学出版社服务母体大学学科建设的路径

加强院系联动。首先,积极与母体大学的科研处定期对接各类科研基金资助的课题,出版高质量结项成果。其次,可聘请母体大学的学科专家对书稿的学术价值进行常态化、科学化评审;
或在每个优势特色学科聘任学术顾问,为学术出版提供科学化建议,并进行学术把关,鉴定或推荐重大选题,对开展学术出版进行学术指导[5]。最后,既可跟进学校教务处的一流课程建设与课程思政建设,出版系列一流教材和课程思政教材,还可与教务处共同申请相关教育教学改革的课题,提高对教学、课程的理解和认知。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以主题党日等活动形式与母体大学的化工学院联动,就“服务于学校的学科建设,对接化工学院的教材、专著出版”展开深度交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探索与学校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建立教材出版常态化交流机制,定期研讨推进教材出版工作。

深化内部治理。“双一流”大学出版社进一步深化改革,围绕服务好母体大学作者,优化组织结构和内部管理,完善服务母体大学学科建设的专项制度。探索形成联合母体大学组织申报国家级出版基金、国家级规划教材等项目的常态化工作机制,提升母体大学的学术影响力,增加学科贡献度。建立服务母体大学重点学术、科研成果转化的重点项目管理制度;
建立激励编辑长期跟进母体大学科研项目、精品课程建设、知名专家学者的相关制度;
将母体大学作者的出版数量、质量、占比、评价纳入对出版社编辑人员的考核以及出版社经营质量评价的相关指标;
对母体大学学科的研究与选题策划纳入对编辑的考核等。

优化产品布局。首先,做强、做深学术出版。一是打造学术产品群,让学术出版系列化。学术出版系列化既有利于相关出版规划项目的申报,也有利于形成相关研究主题的学术品牌。二是打造学术研究与出版于一体的学术研究出版中心,形成学术共同体。学术研究出版中心既集聚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持续输出学术出版成果,也有利于培养学者型编辑。三是完善学术出版与传播的相关机制。如,与母体大学的科研处等机构探索将出版环节纳入学术评价的机制;
与母体大学共同建立学术委员会并切实做好重点学术选题的论证;
建立健全重点学术图书的专家审稿制度;
强化出版社学术影响力的目标考核机制;
拓展学术图书的传播途径,做好重点学术图书的宣传和奖项申报及后续服务工作。

例如,东华大学出版社依托东华大学学科优势和一流学科建设平台,于2014年成立纺织服装研究出版中心,成为上海首批被授牌的专业学术出版中心,该中心积极申报并承担了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科学技术学术出版基金项目,坚持打造一流专业学术出版高地,服务东华大学纺织等优势学科建设和行业发展。

又如,西南财经大学2018年成立学术出版中心,一是对已来稿学术图书进行系列化分类;
二是结合学术研究的热点、前沿领域,主动规划学术图书系列;
三是统筹设计学术的封面和内文版式;
四是规范相关科研课题的出版流程。

其次,做细、做精教材出版。一是形成与母体大学优势学科对应、完善的教材体系。可从母体大学的一流学科本科教材、研究生教材等着手,主动谋划、积极推动母体大学最新教学科研成果进行教材出版,推出一批可以引领学科前沿的教材[6]。如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于 2022年2月成立教材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社内教材建设工作的顶层设计和组织领导;
组建教材出版中心,整体统筹、协调出版社高等教育教材出版工作;
2022年5月,设立教材出版基金,专项资助上海交通大学本科、研究生层次各专业及基础课程优秀教材出版,重点面向上海交通大学的名师、名课、名教材。二是健全优化服务母体大学学科建设的教材出版工作制度。具体举措包括:规范教材编写过程;
设置专项教材建设资金,用于打造特色校本教材;
将各学科研究领域最新的成果融入教材,实现科研“反哺”教学,探索将本校学者的精品学术转化为本校研究生教材;
建立跟进母体大学教务处和各学院教学动态、教学成果、课堂建设的长效机制;
注重培养教材编辑的教育教學研究意识,增强教材的选题策划能力;
人力分配方面,可围绕母体大学王牌学科的经典教材修订、新兴交叉学科领域教材等倾斜骨干教材编辑。三是围绕母体大学的优势学科,建立一批新形态一流教材。把握教材的新形态、新趋势,做好本校“金课”的融合教材出版。

最后,做特、做优专业出版。依托母体大学的优势学科将专业出版做出特色,形成专业品牌。如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创立“光明城”出版品牌,正是依据同济大学建筑学科优势衍生出来的聚焦城市、建筑与设计领域的专业出版品牌。通过将专业特色融入大众图书出版,使母体大学的学科影响力得到更广泛的传播,进而反哺母体大学的品牌影响力。

加快融合转型。一是可以依托母体大学的重大学术出版项目,探索重大项目的流程再造;
二是依托数字出版类项目,联合母体大学的相关院系,以多媒体技术为支撑,为细分领域的专业人士打造全媒体阅读产品和服务的数字平台。

加强队伍建设。首先,注重编辑队伍的培养、引导与激励。一是进一步完善人才制度,包括新人培训、培养制度、骨干培训培优制度。二是优化和完善激励制度与绩效考核管理办法,避免产生按编校字数、组稿本数等纯数量指标进行考核。三是探索重大出版选题项目制。引导编辑把主要精力放在选题策划、出版质量、融合创新等业务上。四是鼓励编辑人员提升专业学识、学历,增强与专家学者对话的能力。五是注重培养和提升编辑的学术意识、学科素养。六是引进编辑人才时,侧重编辑人员的学科背景与母体大学学科的相关性。

其次,重视创新团队的建设。一是注重具有创新潜力的青年学术编辑的培养,鼓励其拓宽眼界、发展综合能力,引导其参与并策划组织学术活动、教学研讨会议等;
二是注重融合型编辑的培育和培养;
三是注重新媒体营销人员与数字出版人才的培养。

提升服务质量。“双一流”大学出版社可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提升出版服务质量,树立出版品牌。

首先,高效率的出版服务。进一步优化出版流程,提高出版效率。如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18年引进了复合出版ERP系统,将出版流程搬到“线上”,实现了出版过程管理的精细化和出版数据的准确化,减少了各环节的重复劳动,提升了各流程协作的效率。

其次,高价值的出版服务。提高选题的策划质量和出版质量,做好全方位的增值服务。一是注重对母体大学重点选题的调研、设计和跟踪,引进查重系统,增设预审环节,把好初审、复审和终审三关;
二是对母体大学的重点选题建立严格公正的学术水平评价体系与出版价值评价体系;
三是为母体大学的作者提供科研热点梳理,出版成果规划、策划、奖项申报等服务;
四是建立学科细分类别的学术科研服务体系,可创建学术科研交流群,盯紧和培育母体大学的优秀作者、青年作者;
五是联合母体大学科研处、教务处等机构共同做好国家出版基金、国家级规划教材的项目申报、项目评审、项目出版与结项验收工作;
六是设置专门的岗位,长期跟进母体大學的头部作者和青年潜力作者,重点打造有潜力获得出版界三大奖和国家级行业性奖项、全国性优秀出版物推荐的出版物;
七是为母体大学的出版成果做好宣传推广服务,除了传统的书讯、书评发布和馆配推介外,还应充分利用新媒体,在相关学术圈的微博和微信上加大宣传力度[7],也可通过举办新书发布会或在主流媒体上进行宣传报道扩大其影响力。

最后,高情感的出版服务。一是进一步强化培养出版社工作人员尤其是编辑人员的服务意识,引导编辑主动听取、虚心听取母体大学作者的意见,做好跨校区作者的沟通与联络,赢得作者的配合和支持;
二是注重细节,用心、用情维护好母体大学的作者,形成“服务口碑”。

结语

“双一流”大学出版社要实现高质量地服务好母体大学的学科建设,需要强化与母体大学院系的联系、联动,将母体大学学科建设的内容资源转化为优质出版资源,为母体大学提供更优质的出版服务,才能持续实现与母体大学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

作者系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大众文创中心主任、副编审

参考文献

[1]张伟.试论大学出版社如何借力母体大学打造品牌——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为例[J].出版广角,2021(01):37.

[2]裴旭.大学出版社助力“双一流”建设的思考与探索[J].中国编辑,2020(05):30-31.

[3]张潇.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教材出版的现状与发展思考[J].传播与版权,2022(06):76.

[4]鲍红玉,栾学东.新时代大学出版服务高校学科建设的内在逻辑与实践探索——以北师大出版社为例[J].传媒论坛,2022(05):53.

[5]孙保营.新时代大学出版社助推母体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内在要求与实现路径[J].科技与出版,2020(12):85.

[6]王军.“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加强高校出版工作[J].现代出版,2018(04):28.

[7]张海波,于艳华,张海英.学术出版与一流学科建设协同发展探析[J].新闻研究导刊,2022(02):199.

猜你喜欢改进路径双一流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及改进路径分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6年11期)2017-03-24岩土工程勘察中常见问题及改进路径分析环球人文地理·评论版(2016年12期)2017-03-24“双一流”为“青椒”打造更大舞台神州学人(2016年9期)2016-10-20“双一流”后,高校改革何处去?财经(2016年22期)2016-08-30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财经(2016年22期)2016-08-30“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南方周末(2016-07-07)2016-07-07改进煤炭企业财务会计监督的路径探微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7期)2016-05-19中国与东盟小多边安全机制的构建现状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5年4期)2015-09-30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改进路径研究企业文化·中旬刊(2015年3期)2015-04-27

推荐访问:探析 学科建设 母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