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高校网络思政育人体系构建

时间:2023-07-31 09:2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孙 琪,王 猛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0)

2022 年10 月1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指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 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 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1]高校作为教书育人、传道授业解惑的重要阵地,必须深入学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 坚守高校这个教育主阵地,把准思想政治工作脉搏,进一步创新高校思政教育理念、内容和方法。

当前, 我国互联网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通过网络开展德育课堂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重要途径,育人阵地有必要向网络平台延伸和转移[2]。

高校网络思政育人体系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深度融合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目前,全国各地高校根据本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正逐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各大官微、公众号、抖音等新兴网络平台也逐渐成为主流渠道,网站上关于思政教育的相关内容与信息资源同样较为丰富。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高校教师通过网络参与学生管理的途径日渐增加。

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网络技术对思政育人内容进行传播,可以使思政育人内容更加生动活泼、形象直观。同时,教师通过网络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所以,网络思政育人体系的构建要建立健全相关机制和制度,以高质量人才培养为目标和导向,强化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断增强网络思政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开放包容的系统,既具有稳定性,也有其变动性。

思政课教师作为思政教育的主力军,是高校思政教育内容的主要供给者。而辅导员队伍在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同时也要主动出击,把握思政教育内容变化的方向和程度。教师可以将传统课堂中的思政教育内容进行创造性转换,不断优化,以新的方式呈现在网络中,做到面向现代化,引导学生面向未来、引领未来。虽然内容的供给方式、场域不断变化,但是内容的核心构建依据和政治方向是不变的。因此教师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都应随着新时代的发展做到守正创新,不断调整优化来适应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发展变化要求,因时而进,积极构建线上线下衔接,以提高教育的时效性,促进规范化和个性化有效融合。

大数据时代,互联网、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的技术模式和平台不断出现,思政教育的创新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需要。网络思政育人可以借助这种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互动交流活动。

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可以发挥网络优势。

以平台建设为窗口,内容导向为重点,借助网络平台加强主流意识建设, 通过搭建网络思政育人平台,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大学生生活之中,将宏大叙事与见微知著结合起来,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网络思政教育的全过程。三微一端传统平台和新媒体矩阵的协同机制,打破了新闻、会议、学术报告记录的传统方式,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传统优势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亲和力,在提升网络话题主导和舆情监控防御主动性的同时,主动拓展高校网络思政育人的延展力。

网络空间具有便捷性强, 信息量大等优势,在这里每个人都是信息接受者, 也就是客观主体,同时也是信息源。

平台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在信息源头和传播途径上下功夫,构建网上网下联动机制,从而保障高校网络育人体系的构建。

利用学校、学院的网站、公众号、“三微一端”拓展网络平台,让学生有了解官方信息的渠道。

同时,通过各类丰富多样的网络文化校园活动,让学生真正的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可以定期组织动员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活动,将主题党日活动、团日活动等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多渠道宣传,在重大纪念日、传统节日,结合国家、社会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方针政策等契机开展主题教育,引导学生通过微视频、舞台剧、云系列朗诵、知识竞答活动等创造以传统文化为内涵的网络作品,让学生主动在网络平台发声,激发学生的自我创造能力。

随着网络虚拟空间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也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这一空间场域不断延伸,拓展思政教育的深度和广度, 也体现出新的特征。

大学生群体作为互联网的原住民,是网络社会的主要受众人群,其思维模式、行为方式和思想观念都发生了变化。当代青年学生伴随互联网一起成长,在网络教育场域中更加活跃,因此也暴露出“网络时代”的成长困局[3]。

网络虚拟空间有数字技术的便捷性,也具有匿名性、去中心化等特征,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可以充分“展现”自我、畅所欲言的平台。

这一场域空间超越了平时常规思政教育的物理时空限制,不再是自上而下单方面的简单灌输, 而是随时随地为大家提供“面对面”交流的互动体验。

智能技术的发展改变了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也逐渐改变了信息的生产传播方式。

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不意味着思政教育的意识形态属性被智能化媒介所消解,而是利用新一代技术的传播优势,更好地实现思想引领。

在全时空信息传播的格局下,高校辅导员应将思政教育的育人功能和互联网的文化传播功能相结合, 借助信息技术进行隐性意识形态灌输。

实现教育资源和个体需求的有效对接,让传播效能最大化,为学生提供实时、准确、全面的信息。

让学生作为主体参与进来,加强教育对话的同时,也增加思政教育的生动性和吸引力。

随着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更加简单和便捷,网络的跨时空性和实时交互性为大学生思想情感表达营造了更大的空间,但是同样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大学生正处于“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网上各种信息良莠不齐,部分学生由于思想政治意识薄弱,对社会上形形色色的诱惑缺乏辨别能力,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等问题,需要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指导。

网络育人承担着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责任。

通过弘扬主流文化,让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坚定政治立场, 自觉具有责任意识和角色意识,提高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素质。

可以利用大数据掌握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在教育实践过程中做到精准施策, 让个体不再接受同质化的教育,避免网络育人的样板化和简单化,增强思政教育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加强实效性。同时,及时浏览学生的动态信息,利用网络信息员的力量密切关注学生线上线下思想状态,关注网络舆情,随时开展网络意识形态研判分析,实时针对学生思想政治状况进行引导。

实践是动态变化的,可以将思政育人运用在网络空间中,引领大学生透过信息的符号化表层意向,深入体会素材中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思政工作要想达到预期的效果, 必须注重教育方式,不断创新网络思政育人的载体与方法。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对思政内容进行全方位、 多角度、深层次的整合与呈现, 丰富网络思政育人渠道,运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政育人方式方法,发挥互联网传播优势。

目前,网络成长环境下的大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和探究精神,但自主自由的学习体验要建立在引导的基础之上,应通过积极引导和正确引领借助网络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升育人效果。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高校思政教育要始终坚持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根本价值遵循立足中国,面向世界,让学生达成价值共识,做到知行合一,实现良性互动。

“互联网+”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是对网络思政育人工作有效开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充分发挥各种载体的优势, 充分利用各种新媒体平台,通过丰富多样的形式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4]。新媒体传播手段丰富多样,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使学生可以利用不同媒介方式接受思政教育。

与此同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网络舆论要有引导力, 引导学生对于网络上各种信息做到理性判断,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传播正能量。在全球化,网络信息化的背景下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政教育内容提炼加工,让内容更加精准化,实现传统和现代的结合。根据大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需要和群体特征,坚持内容为王,及时跟踪社会热点,实时优化内容结构,在主题选择、素材搜集时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话题互动,在内容制作创作的过程中引发学生共鸣,提高网络思政教育内容的精准供给, 保障内容结构和新时代发展同向同行,让学生在学思悟践中掌握观点方法,真正做到入脑入心。

目前,多所高校开始重视短视频领域的网络建设,短视频因其自身传播性强、速度快、热点粘合度高等特点, 已然成为思政育人的新载体,短视频的发展,让学生利用零散化、碎片化的方式和时间进行内容吸收成为趋势。高校思政育人可以借助微视频、微电影等载体,通过组织学生拍摄微视频,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将碎片化的信息进行拼接, 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最终产生自己的体验和反思。

只有不断提升网络思政教育的亲和力, 真正做到围绕学生、关心学生、服务学生,才能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融入其中,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潜移默化中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传播者和创造者。

全媒体时代的鲜明特征是“全程”“全息”“全员”和“全效”。网络思政育人形式灵活多变,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教育的同时,一定要避免“娱乐化”和“泛娱乐化”现象,针对我国的历史、国情和文化,切实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引导管理,抢占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 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做好正面宣传教育,推动文化传承创新。

通过整合育人资源,将文化资源、红色资源、国防资源等的育人功能,让内容有说服力和传播力,提高权威性。

通过采集、整理、推送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让教育进一步贴近大学生的生活, 努力提升思政育人的时效性和吸引力,引导他们自我管理、自我学习、自我服务,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打造理论学习和实践相结合的思政大课堂,在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中培养爱国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空间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的场域,成为推动高校思政教育创新的重要媒介。

因此,高校应不断适应信息技术的发展,重视对网络育人体系的研究, 准确把握信息时代的传播规律,并应用在日常思政教育之中。只有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工作为导向,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才能在实践中不断探索网络思政育人的新模式,不断更新建构新格局。

猜你喜欢育人思政政治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活力(2021年6期)2021-08-05“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当代陕西(2021年1期)2021-02-01思政课“需求侧”当代陕西(2019年15期)2019-09-02“政治攀附”当代陕西(2019年12期)2019-07-12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当代陕西(2019年9期)2019-05-20“政治不纯”当代陕西(2019年8期)2019-05-09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当代陕西(2018年24期)2019-01-21

推荐访问:育人 信息时代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