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亮
摘 要:因地制宜、产教协同、突出综合是高质量推进城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战略取向。杭州高新区(滨江)立足“劳动教育+”融合路径,引导属地中小学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发达的区域资源优势,整体实施、推进了六类校外智慧劳动项目、三大学科融合大单元主题及二维评价导向机制,三大板块互为融合,构建了彰显城市元素的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六三二”区域样态,着力引导中小学生在体验新型劳动、操作智慧劳动、畅想未来劳动的综合实践过程中,建构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形态的新劳动经验及核心素养。
关键词:劳动教育;城市中小学;未来劳动素养
立足城市、城区实际资源,整合学校、企业、社会各方面力量,因地制宜地开展多种样态及方式的劳动教育,引导学生在亲历劳动过程中强化实践体验,发展劳动技能、培育新时代劳动核心价值观、养成终身劳动的优质习惯,这是高质量推进城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应有战略取向[1]。
一、“劳动教育+”的基本意蕴
从“五育并举”走向“五育融合”,是新时代义务教育实现立德树人育人目标的行动路径选择[2]。城市中小学高质量推进劳动教育需要遵循教育规律、突出融合理念、强化综合实施。
(一)主要内涵
“劳动教育+”,是杭州高新区(滨江)(以下简称“滨江区”)高质量推进城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践探索。它基于深度融合的理念,引导属地中小学充分利用本土互联网、物联网小镇的区域优势,深入实施“劳动教育+高新区技术”的校企合作大项目劳动实践和“劳动教育+白马湖好课”的学科融合大单元主题体验活动,因地制宜地开展中小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在让学生体验智慧劳动的过程中传承传统劳动精神,发展基础劳动经验、价值观及核心素养,建构富有区域特质的中小学劳动教育地方实践路径。
(二)主体架构
立足融合视野,依托区域高新企业的技术支持、白马湖好课载体等课改路径,面向未来胜任力,滨江区构建了高质量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六三二”区域样态(详见图1)。
滨江区高质量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六三二”区域样态的主体架构是:六类校外智慧劳动项目、三大学科融合大单元主题和二维评价导向机制。其整体设计思路是:(1)融入地方资源,即立足高科技产业集聚的本土优势,研制、推进“劳动教育+高新区技术”的六类校外智慧劳动项目,引导属地中小学生体验智能化劳动的场景、样式,建构未来社会的劳动经验。(2)融入学科教学,即基于课程特点或学科规律,以融合理念,开发“劳动教育+白马湖好课”的三大学科融合大单元主题,发挥学科育人的主阵地功能。(3)融入评价机制,即以“劳育+未来胜任力”为评价导向,实施AI支持下的二维评价导向机制。高新技术支持、学科课堂融合和AI智能评价,三大板块互为融合,形成高质量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六三二”区域样态。
二、“劳动教育+”的区域探索
立足高新产业支持、白马湖好课载体,滨江区整体引导属地中小学深入开展校企合作大项目劳动实践、推进学科融合大单元主题体验、推出指导用书新载体引导行动和实施劳动积分新评价促进机制,高质量地推进“劳动教育+”区域行动。
(一)开展校企合作大项目劳动实践
人工智能技术正在改变着一切。随着互联网、物联网、App、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及广泛应用,新型的劳动种类(网约司机、外卖小哥、私人厨师)、劳动场景(人机互动)、劳动方式(智能手段)、劳动形态、劳动模式、劳动制度、劳动产品等都发生了变化,这种劳动发展的走向,姑且称之为“未来劳动”。
滨江区引导属地中小学与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物联小镇、未来社区建立基地合作联盟行动,因校制宜地探索、开展有学校特色的智慧劳动项目,着力建构起“一校一项目”格局,打造基于生态科技、数智农场、创意制造、智能服务、科创物流、未来社区等的学校样板项目(如圖2所示)。
“劳动教育+高新区技术”的学校样板项目向区块内的同类学校实施资源、技术及经验的辐射共享,建立起智慧劳动项目学校群,如“空中农场”项目已有8所中小学形成“1+N”跨校式的项目联盟合作群态势。学校智慧劳动项目高水平地引导、支持学生深入开展智慧劳动实践操作,增强对新型劳动的认知体验及技能提升。
(二)推进学科融合大单元主题体验
大单元主题体验,是指基于“劳动教育+白马湖好课”融合思路,依据学科特点及其所蕴含的劳动教育要素,设计具有跨学科特质的三大学科融合大单元主题(详见图3)教学活动,促进“劳育+智育”深度融合,探索五育并举的学科路径,深化传统劳动精神的体验和传承。
“劳动教育+白马湖好课”三大学科融合大单元主题,构建了学科要素与智慧劳动深度融合的系列性体验活动。它以“小单元主题+案例举样”样式,为学科教师提供“劳育+智育”的操作思路,充分发挥了融入未来劳动教育的学科课堂主阵地功能。
(三)推出指导用书新载体引导行动
在集本土专家、学校经验、优秀教师共同智慧的基础上,滨江区教育研究院于2021年秋季,向全区中小学推出了《“劳动教育+”教师指导用书(试用)》,为高质量、整体推进属地中小学及一线教师深入实施新时代劳动教育,提供高水平的载体支持。该指导用书的主体由“6类校外智慧劳动大项目+39个学科融合大单元”构成,并附录编写纲要、实施建议、评价概述等4个操作意见。
该指导用书着力引导、支持学校及教师深入实施项目化、大单元式的融合性劳动教育,增强学生互联网时代下的新型劳动、智慧劳动的体验及经验,并在展望人类未来的劳动形态、方式、场景过程中,逐渐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劳动胜任力。
该指导用书体现了学科融通、学段贯通、校企互通的编制思路,引导属地学校及教师在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依托高新技术产业支持,因校制宜、自主灵活、循序渐进地开展“劳动教育+”深度融合实践,高质量发展中小学生未来劳动核心素养。
(四)实施劳动积分新评价促进机制
“劳动积分争章”新评价,是指依托“滨江区教育(少年传习)”技术平台及学校大脑,对属地中小学生日常参与的六类校外智慧劳动项目和三大学科融合大单元主题的实践活动,从新型劳动观念、智慧劳动能力、未来劳动习惯和劳动创新精神四个维度,实施打卡积分式的大数据观测评估。每学期期末依据每个学生的积分情况,分别授予表现奖、进步奖、能手奖、先锋奖及“小劳模”称号等,并录入学生期末综合评定单。“劳动积分争章”的基本模型如图4所示。
借助“劳动积分争章”新评价,引导属地中小学生主动、高质量地参与大项目、大单元智慧劳动实践活动,促进每个学生对新型劳动的认知发展,培育学生的新时代劳动核心价值观及持续提升智慧劳动、未来劳动的核心素养。
三、“劳动教育+”的实践成效
基于高质量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六三二”区域样态的“劳动教育+”实践,滨江区有效促进了本土广大中小学生的未来劳动者核心素养发展,推进了属地中小学劳动教育的转型升级,并在一定意义上提供了新时代城区中小学高质量推进劳动教育的区域范式。
(一)发展学生未来劳动者核心素养
依托“滨江区教育(少年传习)”技术平台及学校大脑,滨江区对属地中小学生的未来劳动者素养,从新型劳动观念、智慧劳动能力、未来劳动习惯和劳动创新精神四个维度,实施大数据观测分析。对7166份学生调查问卷的分析(2021年11月)发现,“劳动教育+”行动的深入推进,有效促进了广大中小学生未来劳动者核心素养的发展:在新型劳动认知上,有77%的学生能较清晰地了解10种及以上的新型劳动,如餐厅机器人配送、智能测体温、网约车司机等,比一年前的增长率多了44个百分点;56%的学生能够掌握智慧劳动技术,如无人机浇水、App助学等,比一年前的增长率多了46个百分点;有51%的学生认为,自己在日常的劳动实践中富有创新精神,如发明有创意的劳动工具、设计出高效率的劳动方式等,比一年前的增长率多了29个百分点。
(二)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转型升级
“劳动教育+”本土实践着力于引导中小学与高新技术产业区,新农村劳动示范区及社区、家庭等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共同研制智慧劳动、新型劳动、未来劳动等具有城市特质的劳动教育项目,满足不同学生的劳动需求,引导学生在人工智能环境下,深度体验庄稼种植、护养、收割等传统劳动项目,促进传统劳动与未来劳动的融合。同时,它也在一定意义上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新产品宣传、辐射的新平台,形成新发展时期“产教协同”的新模式。
实地调研情况和对8417份师生问卷的分析表明,属地中小学的劳动教育基本实现了向智慧劳动教育的转型。截止2021年秋季,滨江区86%的中小学与高新技术企业建立智慧劳动教育深度合作关系,并因校制宜地开发、推进相应的智慧劳动教育综合性项目。近年来,中小学教师自身的智慧劳动素养提升及学科教学融合率,均实现了大幅度的增长。
(三)提供新时代劳动教育区域范式
在实践中,滨江区构建了融合视野下高质量推进城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区域范式,提供了新时代高质量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城区方案。
1.突出融合理念
滨江区的中小学劳动教育新探索,突破了原先劳动教育随意性、碎片化的状态,以整合、优化的理念引导属地中小学立足区域资源优势、白马湖好课新载体,促进劳动教育平台、资源、空间、学科等要素的多领域、深层次融合,构建立体型的中小学劳动教育生态体系。尤其是“劳动教育+白马湖好课”的39课时大单元主题教学活动,引领一线学科教师深入探索“劳育+智育”深度融合的学科教学路径。
2.指向未来经验
未来劳动“已来”,而且正在不断地冲击甚至颠覆着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所形成的传统劳动的“概念”,即正在向人工智能技术背景下的“第三代”新型劳动转型升级,且已在不断地影响、改变人类的日常生活。滨江区的“劳动教育+”实践,引导属地中小学生在常态性参与生活自理、家务劳动、农耕劳作等传统劳动的基础上,侧重体验高科技时代背景下的新型劳动、智慧劳动乃至未来劳动形态,在体验新型劳动、操作智慧劳动、畅想未来劳动的实践过程中,有意识地培育、发展当下的中小学生适应20年后社会的新劳动场景、新劳动工种、新劳动技能及新劳动形态,逐渐引导他们形成未来劳动经验及核心素养,并不断自主建构新时代核心劳动价值观和劳动精神。
3.凸显城市元素
城市中小学推进劳动教育与乡村地区是有区别的。乡村地区开展中小学劳动教育的特点及优势在于立足农村基因及资源,适宜推进传统的农耕劳动教育;而城市中小學实施高质量的劳动教育,则需要走“城市道路”,即充分挖掘、凭借“城市元素”。高质量推进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六三二”区域样态,凸显了高新产业集聚、智慧劳动密集、主导未来劳动样态等城市特征,突出城市中小学深化劳动教育的城市路径和样态,构建具有城市特质的新时代中小学劳动教育新体系。
新发展时期城市中小学高质量推进劳动教育,需要突出城区优势、教育属性及未来指向等技术路径,在注重引导、侧重体验、发展素养的策略取向下,培育适应未来社会形态的新型劳动者。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实施意见[EB/OL].(2020-03-26)[2022-08-20].http://www.gov.cn/zhengce/2020-03/26/content_5495977.htm.
[2]李森,郑岚.“五育融合”的时代价值及教学实现[J].课程·教材·教法,2022(3):4-11.
猜你喜欢劳动教育孩子的劳动教育应从家庭教育中抓起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年20期)2017-04-12让劳动教育真正走进课堂文理导航(2017年9期)2017-04-08新时期幼儿劳动教育研究成才之路(2017年9期)2017-03-25“动”与“不动”新课程·上旬(2016年12期)2017-03-01邓颖超的妇女劳动教育思想文教资料(2016年25期)2017-02-22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世纪之星·交流版(2016年11期)2017-01-14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30期)2016-12-26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求知导刊(2016年24期)2016-10-14浅谈劳动教育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新课程·上旬(2016年6期)2016-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