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策略研究

时间:2023-07-18 08:5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连威

摘 要:立德树人是教师育人的根本目的,也是十八大中对教育改革提出的要求。教师要将教育改革的要求时刻牢记于心,并努力付诸实践。高中时期是基础教育过渡到高等教育的重要阶段,在该时期要尤其注意学生的发展动向,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基于此,在总结概述立德树人含义的基础上,以高中地理学科为基点,提出了几点切实可行的落实立德树人的策略,希望能够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关键词:高中地理;
立德树人;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7-2539(2023)10-0126-04

近年来,核心素养、立德树人等教育思想逐渐渗入教学理念中,也获得了教育界的一致认可。高中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重要学科,其教学目标也应与该教育思想相契合。因此,在核心素养的大环境下,高中地理教学应当对立德树人的教育思想进行落实,并针对落实的具体策略开展研究,以此实现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更好地在课程中渗透德育思想,促进高中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1.立德树人的含义

在核心素养的教育背景下,教育改革要把立德树人思想渗透到教学每一环节。立德树人主要指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将知识传递给学生,同时要挖掘教学内容中的育人元素,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以此达到育人、育德的教育目的。“立德树人”式教学体现出时代的发展要求以及教育观念的更新。在现阶段的教育中,“立德”主要是指引导高中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及形成较强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认同感。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掌握新时代道德知识,做好立时代之德。在地理课堂教育中融入爱国主义、诚实守信、社会公德等知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在实际的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为祖国的发展而终生奋斗。“树人”主要是指通过高中各学科的课程教学,帮助学生了解学科基础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让学生成为具备一定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树人”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树什么样的人在不同的时代有不一样的答案。在新时代,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的优秀建设者,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接班人,要培养有担当的时代新人。

2.高中地理落实立德树人教学的意义

(1)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高中地理学科与我们生活和生产有非常密切的关联,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仅仅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加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例如,学生在学习地形以及等高线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梯田的关注,让学生以哈尼梯田设计为例,让学生在充分了解当地各种气候、地理条件后,分析梯田设计的原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关注。学习有关农业的区位因素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家乡的农业规划以及发展方向;
学习经济发展与人口关系时,可以让学生关注国家关于人口的相关政策,学生通过学习地理知识,从而更加关注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增加对家乡发展的了解,从而对祖国和社会有更强的认同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2)开阔学生的视野

地理学科不仅仅包含了地理知识,而且还反映了经济、环保等一系列的议题,从而打开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学生宽广的胸襟。通过对地理知识和社会经济的深入了解,能够培养学生发展的眼光。学生在高中地理课上学习宇宙中的地球时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宇宙的浩瀚;
在学习世界和各个国家时能够加深学生对其他国家的认知,充分了解其发展史,引导学生借借鉴国外发展经验;
在学习气候变暖、海洋污染、等世界性环境问题的时候,引导学生认识到每个国家都要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通过相关知识的学习打开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树立人类共同体意识。

(3)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地理学科的优势,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使学生对人口观、环境观、资源观以及发展观有更加科学的认知。通过学习国家相关人口政策,人地关系的演变、区域内农业和工业发展的问题等与人地协调相关的内容,可以促使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增加学生对各种实际问题的关注,提高学生的责任感。

3.高中地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策略

对高中地理学科,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教学任务,就要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意识,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重要性,从而对大自然有爱护之心。对此,教师要在有限的课堂中尽可能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使其能在日后生活和工作中尊重大自然的发展规律。

(1)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维

知识是思维的实体化,而课本知识是编者通过深刻的思考而形成的产物。在当下的高中地理教育教学中,关于课本知识的授课过于呆板,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足。因此教师需要转变教学理念和模式,以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同时更注重对学生各项能力的培育,而不是仅注重提高学生的考试能力。

以“云南哈尼梯田”的课程章节为例,教师在课堂上先让学生观看哈尼梯田的地貌图片,向学生介绍该地区的环境特点。之后再让学生观看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年均降水量的情况表,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找出红河哈尼梯田的降水季节差距较大,但水流长年不断的原因。最后向学生展示关于红河哈尼民族的四度同构农业生态系统的视频或图片资料,并进行详细的讲解,接着要求学生思考“在洪水期红河哈尼族的村民如何防洪?”“水量不均匀的情况下,村民怎么公平地进行水流的分配?”“这种生态系统对人和环境的意义”等问题。教师在学生思考过程中可以稍加引导,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积极性,锻炼其思维能力,并引导其认识到人与自然和諧共生的重要性,促进立德树人任务的达成。

(2)深度挖掘教材育人元素

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培养其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只有学生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才能对地理学科中的重要知识有自我的判断和分析。为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学生家乡地理环境为例,充分挖掘其中的育人元素,使学生在深入了解自己家乡地理构造以及环境变迁的同时,也能认识到保护家乡地理环境的重要性,以此发挥地理学科育人的重要作用。

例如,云南学生在学习“常见地貌类型”这一章节时,首先教师要秉承以培养学生认知能力为重要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对课本中提到的“云南罗平的峰丛、峰林、孤峰景观”等进行小组讨论和分析,使学生充分了解家乡重要的地形地貌,并向学生介绍该环境的历史变迁以及破坏环境之后的影响,教师还要组织学生讨论发言,让学生说一说在自己成长过程中身边环境的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带来的好处以及不好的影响,学生通过沟通和交流对于环境污染问题能够有更加深刻的认知,教师还要鼓励学生从我做起,积极为家乡环境保护献计献策,这样不仅仅能够让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中,还能引发学生的深度思考,更加深刻认识到环境对家乡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更加积极地保护自己的家乡环境。

(3)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高中地理教师就需要在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如何渗透就要求教师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为此,学校可以借助信息化技术建设开放式的教育类平台,并引进一些其他院校的优秀地理课程和一些介绍优秀教学模式和方法的课程,以供本学校高中地理教师的学习和借鉴。

例如,在讲授“中国主要自然灾害”章节时,教师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防洪防涝类的自然灾害案例进行融合教学,让学生既可以学习到防洪涝类的地理知识,也可以认识我国在治理自然灾害面前的严谨性。如教师可以先向学生介绍我国主要的地震带,以及我国从古至今在地震检测与预警方面所做出的努力,以及取得的成果,增加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教师还要借助教室多媒体来播放汶川地震的相关救援视频,让学生可以更近距离地感受到自然灾害的危险性,并且感受灾难面前中华儿女所表现出的强大凝聚力,以及“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优秀民族精神。以此促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在此过程中教师也要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理想,为我国自然灾害的防治作出自己的贡献。此外,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不以学生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综合能力的标准,做到既要关注学生的地理成绩,也要着重引导学生形成健康的思想观念,实现综合素质的提升。

(4)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传统高中地理过于注重理论教学,学生基本没有机会开展实践学习,这也导致学生难以产生知识的迁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且应试教育环境下,很多教师只重视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对德育没有形成正确的认识,无法在实际教学中渗透德育,不利于提升学生的道德品质。由于地理知识本身就来源于大自然,所以其实践较强,通过实践的方式更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效果的提升。在实践过程中,地理教师可以开展有关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活动,从而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习地理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够增强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具体而言,教师也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展开实践活动:

一是将实践与课本知识相结合。课本知识是学生进行地理学习的基础,进行实践活动也要建立在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上。在教学中既要重视课本知识的学习,这可以提升学生的成绩,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在设计实践活动时,要充分结合课堂知识,让学生可以在培养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能对课本知识进行巩固。例如,在学习“土壤的形成”章节时,教师可以围绕该章节进行实践活动的设计。教师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带领小组同学在学校附近的土地进行土壤的采集,回校后在实验室对采集的土壤进行检测,对土壤的成分进行区分和辨别。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土壤成分之间的区别,也可以在小组合作的过程中培养同学之间团结互助的优秀品德,并且将优秀品德迁移到日常生活中。

二是可以结合乡土地理布置实践性学习任务。有效的实践性学习任务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要想提高实践性学习任务的效果,教师就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生活环境,布置的实践任务结合乡土地理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而言,这样的实践性任务更具亲和性,也更有兴趣去完成。教师也要在学生完成实践性学习任务的过程中扮演指导者角色,引导学生将学习的道德品质转化到实践中。比如,在学习“水循环”章节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大自然水循环的重要意义,水循环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以及学生实际生活中水的作用,进而引导学生建立一个节约水资源的记录本,让学生记录下在日常生活中节约水的行为。

(5)教学中融入家国观念

高中生作为日后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不仅要积极学习课程基礎知识,而且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的爱国情怀,这也是炎黄子孙所必有的情怀。高中地理作为向学生介绍世界及我国风土人情的学科,在培养学生家国观念方面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通过高中地理课程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和自尊,也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民族使命感,为其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学生在学习中国地理时,不仅会了解到中国地理的现状,也会了解到我国自然如今面临的问题。在该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这些问题与自己的关联性,从而培养学生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以此增强学生的爱国精神。此外,教师可以观察学生的实际行为,引导学生将所学习的良好品德转变成真正的行为规范,培养学生的家国情结,让学生在今后的日常生活中更注重个人对自然环境的保护,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

例如,在学习“人类对海洋的影响”章节时,虽然课本中有提到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开采海上资源和排放污染物对海洋造成不好的影响,但在向学生讲述该过程时,很多学生可能难以理解自己的日常行为会对海洋产生如此大的影响。这时候就需要教师将海洋污染物进行细分,向学生讲解其个人某一时的行为可能对海洋不会造成太大损害,但是该行为通过日积月累那将会对海洋造成无法估量的伤害。

(6)重视地理案例教学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能够充分发挥出德育的效果,以更加贴近学生生活的方式,陶冶情操。采用以生活为载体的案例。教学的目的是不是的死记硬背,而是要让学生在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采用以生活为载体的案例,帮助学生把课本中的内容与实际的生活进行了联系,在无形中让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把良好的品德种在学生的心灵深处。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知识能够真正服务于生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高中地理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重视收集与学生生活相关的真实事件,然后经过一定的加工,在教学过程中呈现给学生。教师所选取的案例一定要紧扣教材,具有非常高的代表性;
必须要与实际生活相关,能够对学生有很好的说服力;
案例必须要有明确的主题,蕴含深刻的道理,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案例进行设计时一定要生动,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具有一定的复杂性,符合高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

例如,在学习有关人口迁徙的知识时,教材中明确说明了人口的迁徙原因是更好地适应环境,是一种带有主观决定性的行为。这时候教师就可以通过多媒体给学生展示相应的情景,并且在这个情景中让学生思考,我该不该离开这里?如果离开要到哪里去?让学生认识到历史上人们的迁移,也都是经过思考后选择的有意识的行为。教师可以采用案例教学,通过学生都比较熟悉的“闯关东”为例,通过学生比较熟悉的环节,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并且总结出人口迁移的原因,并且找出在人口迁移过程中的拉力以及推动力。教师还可以给学生讲述自己或是学生所熟悉教师的迁移事件,让学生深度的思考为什么要迁移,迁移对迁出和迁入地有什么影响。在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地结合自身的所闻所见,通过老师和学生所举出的例子,学生能够非常清楚迁移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水平,让学生认识到迁入和迁出对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7)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道德素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中地理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主动进行知识的探究和讨论。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积极地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确保教学方式灵活多样。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够充分地参与到教学中进行研究和探讨,从而得到启发,实现智育的同时实现道理教育。在明确教学目的前提下充分结合相关材料,是确保案例教学质量的保障。教师在课堂对学生进行启发引导,要针对教学目的进行专门的设计。在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引导时要做到层层递进,重视地理分析环节,把握教学的重点,通过引导的层层递进,确保整体课堂的连贯性,使学生的思考和讨论能够充分地展现出来。在案例教学中一次性对学生提出过多的引導,学生找不到切入点,从而降低对案例教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城市发展与城市化相关的知识时,教材中以背景设置了相应的情景,通过给学生展示不同年份的用地示意图,让学生清晰看到了北京用地规模所发生的变化。为了让学生充分地认识城市环境污染的问题,树立爱护环境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互联网给学生展示自己所在城市有关污染的图片,像汽车尾气、密集的人群等让同学们结合自己日常生活的所闻所见,说说城市化对环境的影响?通过学生之间的深刻讨论,提高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学生通过讲述自己身边的环境污染,激发其探究保护环境的方法,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任务。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化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将理论教学与德育教学、立德树人式教学相结合,这也是未来教育改革的趋势。为此,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要将地理学科实践性的特色充分发挥出来,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以及养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同时,教师也要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优化,基于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构建更加完善教学体系。如此一来,教师才可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更加全面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从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高克琴.育人先立德,树人德为先——核心素养视域下高中地理教学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策略研究[J].试题与研究,2022(20).

[2]袁吉.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学研究[D].陕西理工大学,2022.

[3]陈红丽.高中地理学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教学策略研究[D].青海师范大学,2022.

[4]文雯,陈俊英.谈立德树人视角下高中地理有效教学的策略——以“理解红河哈尼梯田所蕴含的地域文化”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21(14).

猜你喜欢立德树人高中地理教学策略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作文成功之路·小学版(2020年9期)2020-10-28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写话教学策略初探甘肃教育(2020年4期)2020-09-11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甘肃教育(2020年22期)2020-04-13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26期)2016-12-06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体育师友(2016年5期)2016-11-28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教资料(2016年19期)2016-11-07回归生活实际的高中地理教学研究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6年21期)2016-10-20关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的具体分析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实例研究高中地理微课制作的相关策略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

推荐访问:树人 落实 立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