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ChatGPT看人机耦合的趋势

时间:2023-07-18 08:25: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井婷婷 张浩 李方南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类与机器的连接已经越来越紧密。我们留意下自己的生活以及工作的周边,经常可以发现智能机器人的身影:灵活避障的扫地机器人,饭店里可上下电梯、准确把菜送到客人餐桌上的送餐机器人,打败职业围棋手的AlphaGo,甚至能够看到通过脑机接口可以用意念准确书写英文字母的病患……诸多现象说明,人机共生并不只是电影中的猜想,它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了。聊天机器人ChatGPT的横空出世所呈现的全新的人机交互方式宣告着人机关系已经进化到了人机耦合的时代。

作为一种人工智能算法,ChatGPT隶属于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在文本生成和对话系统方面,ChatGPT的能力非常强大。其可以通过学习大量的语言数据来自动生成高质量的文本,使得机器能够像人类一样“理解“语言,甚至可以产生非常类似人类的反应。通过这种技术,ChatGPT已经可以作为虚拟助手、客户服务机器人等,为人类提供更自然友好的增强型互动交流体验。

而在新闻传播领域,ChatGPT也让整个行业面临巨大革新。过去几年,机器人写作、自动纠错、传感器新闻等运用了大量人工智能数据采集的优势的报道方式已经大大提高了新闻创作的效率和质量,而融合VR、AR等前沿技术的新闻产品更是大大提升了用户的新闻消费体验。ChatGPT的出现,则进一步推进了新闻行业从内容到组织的系统性升级,引领了新闻行业向着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人性化和社会化的方向发展。

虽然ChatGPT的优势显而易见,但其自身缺陷也十分明显,如新闻伦理、版权归属等。此前人工智能领域一直存在但是没能解决的问题,在新技术的刺激下,這些问题的解决显得更为迫切。很多人一直质疑AI的原因,也是因为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并不比新技术的开发简单,所以业内也存在一种观点:放弃AI,停止继续开发ChatGPT。

当然,很多问题短时间内是没办法解决的,所以部分学者以及科学家们认为,人机共生是未来人类使用AI的最好方式。人机各有所长,互为补充。在工作当中,大量重复的工作都可以交给机器人去完成,而人类可以去完成更具价值的工作。

不可忽视的价值回报

与人类相比,AI没有感情,但这也意味着其“羁绊”会更少。同样以内容创作的场景为例,人类需要学习,需要积淀,这也导致人类在信息的获取以及输出中,是有门槛和边界的,但是AI没有这些问题。在与人类的交互中,不管是信息获取,还是创作效能,AI的优势非常明显。

优势一: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加多元。众所周知,ChatGPT是具备自然语言处理(NLP)能力的聊天机器人,其可以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与人交互,能智能回应人类提出的各种问题,并提供相关领域信息。而这些能力是因为ChatGPT拥有一个非常广泛的知识库,它的知识一部分来源自训练数据,这些训练数据包括大量的文本内容,如维基百科、书籍期刊、新闻报道、互联网论坛等。

ChatGPT-3据称训练数据总大小超过了45TB,通过对这些文本数据进行分析,ChatGPT模型掌握了大量知识,包括事实、观点、写作风格等。而且其还可以从互联网上收集最新的信息,进行整合,然后输出。虽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但是与ChatGPT的全能相比,相差甚远,毕竟没有一个人的知识库可以大过维基百科、谷歌等。因此,现在ChatGPT已经成了一种新的获取信息的方式,用户可以通过与ChatGPT交互来获得他们想要的信息。在这一过程中,就涉及ChatGPT的效能优势。

优势二:创作效能显著提升。人类需要休息,需要饮食,但是ChatGPT只需要人类的反馈即可!从这一点上看,ChatGPT在辅助人类进行内容创作的效能优势异常显著。

在信息提供端,ChatGPT可以提供更为全面的资讯检索服务。创作者可以使用ChatGPT搜索全球范围内的互联网资源和素材,以提高创作的深度和广度。例如,创作者在撰写一篇科技类文章时,可以使用ChatGPT搜索相关的学术论文和专家观点等信息,使其写作的内容更具深度,创作时长也会大大缩短。当然,必须要提到的是,因为ChatGPT具有多语言处理功能,所以其可以帮助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创作者克服语言的障碍。虽然会有语言理解能力的水平差异,比如,在中文语境的使用过程中,ChatGPT被质疑水土不服,但是不可否认,其的确大大提升了人们理解他国语言的效率。

很多有经验的内容创作者表示,只要你在创作之初,明确自己的写作动机、目标受众,以及喜好的文风等,ChatGPT就可以通过其智能算法,为创作者精准提供适合他们创作风格或话题的文本供创作者选择。当然,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不断地给予ChatGPT实时的建议和反馈,这样ChatGPT才能更加理解“客户”的诉求,最终呈现出创作者想要的内容。

总的来说,从人的角度看,以往需要三天时间才能创作完成的文章,对ChatGPT而言,可能只需要半天甚至10分钟而已。创作效率直接呈现出“加速度”模式。

优势三:打破“人”的创作边界。如果说在速度层面的PK,可以靠着人的勤奋去弥补一部分差额,但是创作边界这个问题,对人类来说,是无解的。作为一种大型语言模型,ChatGPT能够对大量文本数据进行学习,从而可以生成高质量的文本,因此,其覆盖的领域是多元的,可以应用于各行各业,如写作、编辑、翻译、客服、计算机、办公自动化等领域。尤其是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中,ChatGPT已经实现了非常惊人的成果,打破了人们以往对于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的认知。

然而,虽然ChatGPT的生成文本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质量水准,但其仍然需要人类进行监督和调整,以确保生成的文本符合文化、道德和法律的标准,同时保护信息的安全性和保密性,毕竟AI本身是没有边界意识的。总的来说,在ChatGPT的基础上,可以将人类对语言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进行最大程度延伸和扩展,打破“人”的创作边界,并且开创了一种全新的人机交互模式。所以业内有一种说法,将ChatGPT称为“超级辅助者”。

未知盲区带来的隐性风险

尽管ChatGPT的价值显而易见,但人们对其的担忧之声同样不绝于耳。担忧的主要观点集中在其对于人类职业的取代性、内容的版权以及隐私等问题上,许多人因为人工智能的进化速度过快,而对人类的未来产生极为悲观的情绪。以马斯克为例,他曾和116名全球人工智能和机器人领域的专家联合发表公开信。信中称人工智能机器人为“杀手”,并表示了深切的担忧,认为“一旦这个潘多拉的魔盒被打开,就很难再次关上”。

事实上,马斯克们的担忧不无道理,因为ChatGPT在其发布时就引发了许多版权争议以及隐私保护的问题,这些问题至今仍未被完全解决。

问题一:ChatGPT生成的内容版权到底属于谁?这涉及AI生成的内容到底有没有版权问题。ChatGPT的模型是通过分析大量的文本数据来学习的,很多文本是人類创作的,本身有版权归属。但ChatGPT的很多文本,是在基于用户输入的上下文产生的回复,因此回复输出的内容可能包含其他人的原创作品,这可能会引发知识产权纠纷。此外,与准确的源数据和版权检查相比,ChatGPT模型会对内容进行深度地整合输出,这就导致生成的内容很难发现版权问题,最终使得ChatGPT产生内容的版权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针对这个问题,今年3月生效的美国版权局关于AIGC版权注册最新指南明确指出:“当AI只接收来自人类的提示文本,并输出复杂的文字、图像或音乐时,创作性的表达是由AI技术而非人类确定和执行。上述内容不受版权保护,不得注册为作品。”这表明目前在美国ChatGPT类产品生成的内容并不属于任何个人或者组织,不会被注册为作品。

虽然ChatGPT模型的训练过程本身并不违反版权规定,但生成的内容可能潜在地涉及版权问题。为了避免任何版权争议,人们在使用ChatGPT模型生成的内容时还需格外谨慎,特别是在商业应用场景下。

问题二:隐私到底怎么保护?与版权并存的另外一个颇受行业质疑的问题是用户的隐私保护,因为用户与ChatGPT进行的对话可能会被记录和保存,这就导致用户的隐私存在被泄露的风险。

针对这个问题,OpenAI已经开始了一些隐私保护行动,例如,部署ChatGPT时使用的加密协议和使用约定。今年4月25日,OpenAI官方宣布推出新的控件,允许ChatGPT用户关闭他们的聊天记录。该公司在一篇博客文章中提到,在聊天记录被禁用的情况下发生的任何对话都不会用于训练OpenAI的模型,也不会出现在“历史”边栏中。OpenAI的做法,当然会在一定程度上让用户的隐私得到部分保障,但正如当下互联网无法完全杜绝用户隐私泄露的问题一样,在人工智能的领域,用户的隐私是很难保障的,仍然需要持续关注和妥善解决。

问题三:舆论控制以及武器化的潜在风险如何化解?马斯克之所以将机器人称为杀手,主要原因还在于,ChatGPT在给予人们想要的信息的同时,也可能潜在地成为“有毒甚至武器化”信息输出的通道。

虽然,ChatGPT本身是一个自然语言处理模型,没有任何攻击性或者伤害性。但与所有新技术一样,ChatGPT也存在被滥用或者用于非道德目的的风险。比如,ChatGPT的能力可以被滥用来生成攻击性的文本,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可能会被用来故意侮辱、歧视个人或群体等。甚至可以用来操纵舆论和观点,因为其可以生成虚假新闻或者谣言,这些被深度伪造的信息可能会通过邮件、社交媒体帖子等分发给传播链条上的每个人,在极富有说服力的文本加持下,影响人的决策,比如,在政治领域可能会被用来干预选举结果和政策制定等。

尽管ChatGPT本身并不存在实体武器,但是与所有新技术一样,其可能被“武器化”。被誉为“深度学习之父”的计算机科学家Geoffrey Hinton认为,AI或许会对人类构成威胁。因为个人和企业不仅允许AI生成代码,实际上AI也有能力运行这些代码。因此,Hinton认为有朝一日那种具有自主能力的杀手机器人,很有可能会成为现实。这种忧虑甚至让这位计算机科学家表示:我对自己毕生的工作,感到非常后悔。

问题四:失业危机到底会不会来?与上文所涉及的问题相比,很多人担忧的失业危机反而显得不那么突出。目前,ChatGPT的智能虽然还没有达到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水平,但其已经有能力模拟人类的语言行为,并可以将人类对语言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延伸并扩展,从而可以胜任很多行业的工作。这虽然可以把人类从一些枯燥乏味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但同时也会使一些人丧失工作机会,如编辑、翻译、客服、语音识别等工种,确实会减少相应的人工成本。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ChatGPT的出现将会产生一系列失业浪潮,因为在真实的工作场景中,ChatGPT是一种辅助工具而不是替代人力的工具。而且,ChatGPT适用于一些简单机械重复性工作,而不适合处理更复杂的任务。此外,人工智能技术将继续升级和改进,进而创造更多的新的岗位和工作机会,如AI训练师等工种。

回顾和研究内容行业的发展史,可以看到,所有的变革都会伴随新机会的出现。10年前,新媒体开始迅猛发展时,很多人认为记者编辑会失业,但是10年后的现在,记者编辑们消失了吗?因此,不管是ChatGPT,还是AI,对待他们的态度,还是应该辩证一些。

人机耦合的大浪潮已然来临

虽然目前行业内对于AI的看法仍不统一,说其技术革命也好,说其风险不可控也罢,不可否认的是,人类对于AI的探索脚步一直没有停止过,而人机交互的深度,也一直在加速。

人机交互的发展至少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代人机交互是一维的键盘、鼠标,属于确定性交互,人需要适应交互,而机器属于被动式交互,属于单项式交互。第二代人机交互是二维的触控模块,属于模拟性交互,机器可以预定人的交互范围,缺点在于无法提供更真实的感知。第三代人机交互是三维的AI人机交互,这个阶段已经属于理解和推断性交互,机器利用大数据和计算推测人的意图,进入“人机共生“的通道。

在第三代人机交互模式下,计算机系统不仅能够响应用户输入,还能够主动分析并确定用户的意图,并进行即时的反馈和自我调整。而人类则能够通过不同交互方式和不同层面的参与,对计算机系统进行更深入的指导和控制。这种交互模式总体会呈现出智能化、自适应性、多模态交互的趋势,业内将其称之为“人机耦合”的时代。

或许是技术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很多人对其的想象,因此,行业内对AI的担忧之声不绝于耳。但卡耐基梅隆大学机器学习学院院长Manuela Veloso认为,未来人类与AI系统不但不是分割对立的,相反还会紧密结合,并且互相交流信息,这种关系被称为“共生自治”,这种说法的本质跟“人机耦合”是一致的。

可以预想的是,在不远的未来,当我们拥有了更为先进的人机交互界面,搭载类似脑机等更为精细的AI传感技术,将人类的听觉、视觉以及感觉等物理入口进行无缝链接,进入更自然的三维交互时代,那时人类距离“人机共生,人机耦合”将会再近一步。很多人觉得这种猜想纯属无稽之谈,但是可以回想一下,20年前人类对于智能手机的猜想,以及当下人们对于智能手机的依赖程度,其本质都是一样的。正如电影《超能陆战队2》中的台词,“你的思维局限是它唯一的限制”。

在技术发展之势不可逆的情况下,作为个体,最重要的还是如何在把握自身主体性的同时,充分发挥出技术的优势。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技术是时代的座驾,然而能够驾驭技术从而影响时代进程的,永远是具有主体性意识的人”。因此,首先要正面迎接这股“人机耦合”的浪潮,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改善自己的生产与运作方式,以专业精神合理利用并驱动技术发展,这样才能迎来行业以及个体的春天。

作者井婷婷系腾讯新闻智库栏目《时间会客厅》主编、腾讯媒体研究院公众号主编

张浩系腾讯媒体研究院公众号编辑

李方南系内蒙古赤峰广播电视台主任编辑

【编辑:沈金萍】

猜你喜欢人机人工智能机器人人机“翻译员”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2022年6期)2022-08-31从内到外,看懂无人机南都周刊(2021年3期)2021-04-222019:人工智能商界(2019年12期)2019-01-03人工智能与就业IT经理世界(2018年20期)2018-10-24数读人工智能小康(2017年16期)2017-06-07“人机大战”人类智慧遭遇强敌海外星云(2016年7期)2016-12-01下一幕,人工智能!南风窗(2016年19期)2016-09-21未来深空探测中的人机联合探测太空探索(2016年5期)2016-07-12机器人来帮你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2015年4期)2015-07-07认识机器人少儿科学周刊·少年版(2015年4期)2015-07-07

推荐访问:耦合 看人 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