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动因、效应、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3-07-18 08:00: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陈松洲 陈腾鹏 王迪

摘要:农村三产融合是新时代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发展乡村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必经之路,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推动作用。本文对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进行系统的梳理,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系统分析了农村三产融合的动因和效应。结果表明,技术创新、主体利益、市场需求、农业多功能和制度创新是农村三产融合的动因,其产生的效应表现为降低市场交易费用、减少交易不确定性、提升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城乡经济均衡发展等。分析了当前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存在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出台相关政策法规、加强要素资源保障、调整乡村产业结构、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打造新产业新业态,为乡村振兴培育新动能等。

关键词:农村三产融合;
新制度经济学;
动因;
效应;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697(2023)

一、引言

自2014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以来,历年的中共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农村三产融合作出了部署。农村三产融合已成为新时代实现传统农业转型升级和发展乡村新兴高技术产业的必经之路,它推动了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1]。与此同时,农村三产融合迅速成为了社会热点问题,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就农村三产融合的内涵而言,国内学者的研究也在逐渐深化,姜长云[2]把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定义为农村三次产业通过融合渗透形成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带动农村的各种生产要素和市场需求进行整合、优化、重组,调整产业布局。马晓河[3]认为农村三产融合的核心内涵是农村全域三次产业之间的融合渗透和交叉重组,使农民增收,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手段。赵霞等[4]则认为,农村三产融合指的是农民及相关生产经营组织以第一产业为依托,整合农业的产销及其他服务业,实现农村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荆勤忠、王永锋[5]则认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核心内容是融合农业的生产和服务,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
关键环节是农民增加收益;
立足点在于推动农业现代化。综上所述,目前国内学界对农村三产融合尚未能作统一的界定,笔者认为比较完整的含义是:农村三产融合是利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通过延长农业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等形式实现农业内部各部门之间、农业与第二、三产业各部门之间的交易成本内部化,不断产生农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过程[6]。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领域侧重于交易成本(费用),交易成本(费用)是指在建立商品交易过程中,没有被交易主考虑到而损耗掉的成本[7]。交易成本(费用)最早是科斯在1937年提出的,它包括界定和保障产权的费用,寻找客户的费用,交易磋商、订立合同的费用,督促履约的费用等等。这些也是实施农村三产融合必然面对的需要规范的内容,要协调化解农民在三产融合过程中产生的矛盾纠纷,必须用制度来明确界定产业融合各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本文拟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阐述农村三产融合的动因和效应,分析当前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动因分析

探究农村三产融合的动因,必须通过其理论基础——产业融合来考察。借鉴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原理,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农村三产融合的动因主要从技术、企业、市场和政府等四个方面来考察。

(一)技术创新是核心驱动力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农业发展和农村建设离不开科学知识和创新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技术创新使农业生产实现智能化、数字化、信息化,为农业与其他相关产业的分化和重组提供了重要支撑。现代技术创新使第三产业与第一产业之间的技术渗透或扩散成为可能。高新技术对农业的渗透表现为生产出全新的产品或者提供新型的服务,从而满足消费者多样化的需求。可以说,技术创新是农村

三产融合的核心驱动力。例如,在农业领域中应用新一代生物育种技术,既提高了农业科技与农业生产的融合水平,又提升现代农业与精深加工、纺织服装等第二产业融合的程度。同时,我国农村电子商务迅速发展,大量涌现的淘宝村,也是农业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金融借贷等第三产业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6]。

(二)主体利益是内在源动力

过去,我国传统农业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品种单一且价格低廉,因此,农民增收困难。改革开放特别是近10—20年来,大量第二、第三产业布局于城市并形成产业集群,吸引大量的人、财、物等要素流向产业群,相应地,农村的人、财、物力、资金等资源缺乏,经济发展缓慢,出现了“三留守”、大量土地闲置、空心村等一系列问题,大量的贫困人口使我国脱贫之路举步维艰。而农村三产融合可以使农民通过按股分红、按交易额返利等方式改变过去农民在利益分配中的被动局面。引导农民积极投入到三产融合中去,才能实现永久的脱贫。一旦农民及其它相关主体参与到农村三产融合中来,他们为了获得规模效益和范围经济,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相互之間会自觉开展合作,优化生产要素的配置,生产出更多更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可见,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逐利心理动机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内在源动力[4]。

(三)市场需求是外在牵引力

经济社会的发展刺激企业不断开发新产品、研发新技术、提供新服务,催生了产业融合。农村三产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同样产生了融合现象,人们要求农业生产从单纯地提供初级产品向提供多样化的农产品精深工业转变[4]。另一方面,随着城镇居民生活节奏的加快和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工作和闲暇的选择日益理智化,许多城市居民为了缓解快速生活压力在节假日选择充满传统乡土气息、可以释放自我的乡村旅游、休闲旅游和农家乐等,使我国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旅游服务业迅速发展起来,我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年营业收入、接待旅客数量不断增加,这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产的深度融合。可以说,不断更新的市场需求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外在牵引力[6]。

(四)农业多功能性是推动力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社会发展初期,农业为国民经济的各行各业提供了生产要素中的重要成分,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
虽然工业化的不断发展使农业产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低,但为保证社会的稳定发展,各级政府越来越重视对农业进行政策扶持。农业通过自身的自然生产和人为的干预生产,逐渐具备了经济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等多功能性[8]。在农村三产融合过程中,上述的各项农业功能将整体地、持续地作用于市场交易,提高了诸如生态、文化等长期处于低效率运转的农业功能,从而推动农业与旅游、文化创意等第三产业深度融合[6]。

(五)制度创新是外部保障

从新制度经济学视角考察,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亟需相应的制度供给,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有赖于新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这就离不开相应的制度创新。因此,制度创新是农村三产融合的外部保障[6]。具体表现在:政府可以通过出台扶持政策、改革管理体制等手段为农村三产融合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在产业融合初期,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来引导和保护产业融合的发展。例如,政府加大对生产要素方面的投资,有利于催生高级生产要素;
政府加大科技计划支持力度和对企业的研发投入采取奖励措施,有利于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在产业融合发展过程中,政府可以通过调节行业的市场准入标准进而调节相关行业参与本行业竞争的难易,从而影响三产融合的进程。另一方面,面对农村三产融合带来的产业边界模糊、企业竞争加剧、新业态涌现等现象,相关企业必须切实增强技术创新能力,革新落后的企业组织制度,构建更加开放和包容、更利于技术创新与新业态形成的企业组织形式[9]。

三、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效应

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制度设计就是为了减少相互交往的不确定性,而制度变迁的原因主要是降低制度成本,提高制度效益,即节约交易费用。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引入交易费用进行各种经济学的分析,这些正在影响许多经济学家的思维和信念[7]。而农村三产融合可以减少各产业之间的不确定性,从而降低交易成本,这与制度发挥作用的本质是一致的。

(一)降低了市场交易费用

最早对交易费用进行系统研究的是科斯,以科斯为代表的新制度经济学家们提出了交易的内涵并分析了制度及其运行。交易费用包括交易准备阶段的费用(如搜集和处理市场信息、客户信息,广告宣传的费用)和交易活动进行时所发生的费用(如交易磋商、订约和履约的费用)。研究发现,发展中国家耗费的交易费用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使得发展中国家产业体系的经济绩效难以提高[10]。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将更好地整合产业要素,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增强农业与相关产业的关联性,延长和拓宽农村产业链,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规模经济效益。三产融合产业制度的推行,农民可以从单一的种植(养殖)业逐步过渡到融生产、加工、销售为一体的产业融合。这将大大节省交易费用,极大提高了经济绩效和农民增收的推动作用[9]。

(二)减少了交易的不确定性

经济学中的不确定性是指经济行为者在实现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11]。例如,某位农民在选择种植哪种农作物时,假定可以选择种植水稻,也可以选择种植小麦,也许种植水稻的收成要好于种植小麦,也可能相反;
又如,果农在选择种植水果品种上,假定可以选择种植草莓,也可以选择种植火龙果,也许种植草莓的收成要好于种植火龙果,也可能相反。这样,农民在选择种植农作物的种类时存在着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甚至表现为农民大多数年份的选择结果与期望的目标相反,其主要原因是大多数农民随大流选择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大量种植该农作物的结果导致农产品的价格偏低,即所谓“谷贱伤农”。农村三产融合的推行,改变了过去农村依靠单一产业发展经济的模式,可以采取订单式的农业生产,让农民的选择有的放矢,大大减少了不确定性[9]。

(三)促进城乡经济均衡发展

从新制度经济学看,可以从农业转型升级、城乡协调发展的视角来审视农村三产融合的形成和深化。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实施的经济政策是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建设起完整的工业体系,为此,不得不通过牺牲农村来支持城市发展,这种发展战略保障了国家经济和国防安全,但同时形成了二元制经济体制,从而制约了农村经济发展。农村三产融合加速城乡之间的生产要素流动,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构筑以空间集聚为主要特征的企业网络。而企业网络将逐步成为城乡要素资源流动的主要载体,加速城乡资源流动与重组,既有利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升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水平,又有利于加强城乡间贸易活动、提高区域经济效率,进而有效解决城乡二元制的弊端,形成新的城乡关系,促进城乡融合发展[12]。

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农村三产融合实践的不断深入,参与主体涌现出多种形式的新业态、新企业,其形成轨迹逐渐成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路径。当前我国农村三产融合尚处于初级阶段,前景广阔、前途光明,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困难。

(一)产业基本要素供给不足,吸引先进生产要素的能力有限

现代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但我國农业的生产效率总体仍然相对低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不再是原来的解决温饱问题,而是提高农业产品质量和多样化,满足当前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为此,乡村农业生产需要逐步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品质量,打造产品品牌,进而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以及供给水平[13]。但事实上,以上三方面还是难以落实到位。究其原因,在于农业产业的基础要素供给存在一定的不足,具体表现在基础设施、人力资源、信息化建设、金融支持等方面。详见表1。

此外,考察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发现,农村三产融合对于先进生产要素的吸引能力有限。主要表现在:
其一,农业产业未能与乡土文化产品有效融合,仍然处于为其他产业提供要素的初级阶段;
其二,处于纵向融合的农产品加工业大都是科技含量不高的粗放型企业,农村资源环境严重透支;
其三,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同质性强,且它们大都处于粗放阶段,缺乏创新创意强的精品项目;
其四,农业多功能性开发不足,农业科技人才缺乏等农业基础服务薄弱[6]。

(二)产业结构单一,产业融合度不高

近年来,各地区纷纷出台了推进三产融合的政策措施,积极推动乡村旅游业、村镇工业建设,相关乡村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推动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并以此促使乡村产业经济融入周边城市的商业循环体系,但这些村镇工业、乡村旅游业的建设大多呈现出粗放性特征。就村镇工业而言,大多数村镇工业企业主要从事农产品的粗放式加工,再将这些经过初步加工处理的产品运往其他地区进行深加工处理,最后再形成产品流向市场[14]。期间,村镇工业等乡村产业所获取的经济效益较少,大多数经济效益由负责深加工的第二产业以及产品设计和销售的第三产业赚取,三产融合的结果未能为乡村产业体系的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支持,不利于乡村产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就乡村旅游业而言,乡村的水电、交通、物联网、互联网、公共卫生等基础设施较为落后。落后的基础设施削弱了乡村旅游业为游客提供附加服务的能力,阻碍了乡村旅游业服务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以及乡村旅游品牌的打造[15]。此外,要使乡村旅游业健康协调发展,必须使乡村原生态风景与城市信息化建设相结合,利用信息化技术强化乡村旅游的服务及管理。

当前,大多数农村的产业融合度不高,产业间互联互通性不強,产业链建设不充分。具体表现在:第一,农业经营主体主要还是以家庭为主体,并且受现有土地政策以及传统农业生产理念的影响,农户参与三产融合的比例不高,利益联结覆盖面不广。第二,农业功能主要体现在农产品供给方面,而对于乡村区域内的文化特征、生态建设等诸多功能却未能深入的发掘和利用,既缺乏与加工企业深入合作,更没有与金融行业深入合作,无法引导企业投入乡村旅游业的建设。第三,乡村旅游业的行业经验不足,产业人才缺乏,乡村旅游产业大多集中在构建新型农村合作社、成立集体种植采摘体验农业产业园等形式,且在实施过程中缺乏对宣传、销售、资金、技术、政策等方面的支持,最终导致三次产业之间的整体融合水平相对较低[16]。

(三)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利益联结机制不健全

近阶段,农村三产融合的经营主体数量增长迅速,但普遍存在经营规模较小、带动能力较弱、合作范围较窄、抵御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也就是说,农村三产融合的主体数量大,但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合作社+农户”模式的三产融合规模较小、带动范围较窄、经营实力较弱,在实际运营过程中部分合作社发挥的市场效应不明显。“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是以优势企业为龙头,带动合作社去衔接生产、销售等环节,与“合作社+农户”模式不同的是其带动范围大、带动效果好,但往往存在社企不分、合作社作用模糊、运作随意性较大等问题[17]。

从利益联结机制来看,三产融合的主体多以“企业+农户/家庭农场/合作社”的订单方式分享利益,其利益关系不稳固。在这种融合模式下,农民的收益仅限于资源流通环节所得,而后续由产业链延伸带来的利益增加往往将农民排除在外,因此,其结果必然是农民的利益分享较少,而合作社和企业方的利益分享较多,这种模式的运行结果未能体现农村三产融合的宗旨。另一方面,农村三产融合必须支付相应的组织费用,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必须出台相应的政策支持组织之外的要素市场建设等,实际上,大多数政府部门将应由其承担的制度成本转化为农村三产融合的组织成本,沉重的费用负担限制了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6]。

五、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促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策略

新制度经济学把制度认为是影响一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地方各级政府应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各种规范三产融合有序运行的政策,以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重构,促进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

(一)出台相关政策法规,为农村三产融合提供制度保障

制度供给理论的代表人物道格拉斯·诺斯认为,政府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可以借助手中的行政权力,发挥其为社会提供服务和保护的职能,来促进部分或根本制度的创新。事实上,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必然涉及诸如交易登记、合同签订、产权公证等大量的行政行为,这就需要通过制度来规范和协调。以目前我国的农地产权制度和利益保障机制等存在缺陷为例,广大农民丧失了维护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民没有土地产权。这使农民对土地的使用和经营方面缺乏应有的保障[18]。因此,应逐步建立健全有利于三产融合发展的产权制度,使农民拥有对土地的使用经营权和租赁权,从而实现农业资源的帕累托最优配置。二是失地农民后期保障机制缺失。随着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部分农用土地会被流转成为工商业用地,从而使部分农民失去土地。从长期来看,失地农民失去了土地(生产资本),如果政府没有采取相应的措施,他们必将越来越贫困,乡村振兴也无从谈起。因此,地方政府应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为失地农民建立可持续的生活保障。可以实施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工程,加强失地农民的再就业培训,培养失地农民在当地就业的技术技能,优先安排他们在当地的工商企业就业;
也可以通过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保基金制度,解决失地农民最关心的养老和医疗问题,为实现三产融合发展创造政策条件[9]。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政策涉及要素投入、产业结构、经济增长、行为决策等众多领域,因此,必须坚持公平和效率相统一、效率优先的价值导向。出台相应的政策或制度,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振兴乡村产业以及保障城乡融合发展与农民利益的目标。

(二)加强要素资源保障,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支撑条件

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离不开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保障。首先,多措并举提高土地使用效率。针对三产融合发展面临的用地受限问题,要适当提高设施用地规模,优先满足产业融合发展所需的仓储物流、休闲观光等项目用地需求[19]。另一方面,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健全土地流转支持政策和服务体系。其次,提供产业融合发展资金,制定相应的金融支持政策,确保将资金投放到融合程度高的行业(企业)上;
探索以土地经营权参股龙头企业等方式进行融资的农村流转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再次,吸引和鼓励返乡农民工和农业创客发展各类创意农业,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同时,鼓励城市工商企业进入农村三产融合的适宜领域。第四,应出台人才政策,鼓励企业与地方高校共同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校企协同为农村三产融合提供人才保障。最后,根据新型职业农民的实际需求,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市场营销能力、家政服务等方面对相关人才进行再深造、再培养,更好地满足农村三产融合对高技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

(三)大力延伸产业链,调整乡村产业结构

发展服务型农产品制造企业是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关键,其影响到城乡居民的消费水平,决定农村三产融合的广度和深度。首先,农业优化升级是农村三产融合的基础,要优化农业生产力布局,按照资源禀赋理论的要求,优先发展本地区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并将该农产品打造成为区域农业发展的主要产品,将该产品的优势生产区域设置为农产品主要生产区,率先扶持一批有能力、有资金、有技术的相关企业,将其打造成为区域龙头企业,并由龙头企业带动区域产业技术的研究和发展[16]。其次,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示范园区,遴选一批优质和竞争力强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入驻示范园区,打造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全产业链,促进农村产业提质升级[20]。大力支持具备优势条件的农业经营主体加大研发投入,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科技含量,进而带动整个农业产业升级换代。第三,政府应出台供地、补贴等专项的优惠配套政策,把对加工生产的农业补贴逐步扩大到物流、销售、旅游等环节,建立健全农产品生产质量管理体系,尽快建成农业现代化生产示范区[21]。最后,积极推进单一的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向服務型制造企业过渡,大力发展农业观光体验、文化研学、生态度假等旅游产品,挖掘乡村民俗文化和历史名人资源,建设乡村民俗文化园。另一方面,农村三产融合发展要求乡村产业结构作相应的调整,这就需要多种三产融合的模式协同推进,要发挥各种模式的优势具体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

(四)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在推动农村三产深度融合过程中,应加大力度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一是完善农村职业教育,强化乡村农业教育体系。利用高职教育扩招的机会,增设农业大类的专业,安排更多的招生计划用于招收新型农民工和农村失业人员,引导现有农业经营主体到附近职业院校学习深造,并定期安排职业院校教师和农业科技人员到各乡村进行巡回教学,有效提升农业经营主体的综合素质。二是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之间互助互帮,加强合作。通过共建农产品生产合作社,实现以合作社为载体、以龙头企业为技术保障的现代化农业经营主体合作模式。三是推动农业机械化、标准化生产。引进各类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和设备,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标准化,从而有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使农业产业链向产前和产后延伸。四是在现有土地经营制度下,推动农业产业股份制改革,吸引更多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生产体系,为农业经营主体的生产和发展提供更为充足的资金、技术以及经验,降低农业三产融合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推动乡村振兴发展[16]。

市场经济条件下,各参与主体为了共享利益而相互协作结成利益共同体,稳定而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在满足整个利益共同体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实现各利益相关主体的个体利益最大化[22]。如前所述,农村三产融合发展中存在“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的问题,因此,必须采取切实措施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一方面,要明确农村三产融合利益联结机制的方向。坚持以等价交换的原则,在保证把生产者剩余留给农民的同时,又保证其他利益主体也能分享其带来的价值增值。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利益分配机制运行的监管,保证让农户充分受益,否则就要通过多部门通力协作解决这个问题。

(五)打造新产业新业态,为乡村振兴培育新动能

为促进农村三产融合的发展,打造新产业新业态。一方面,加大农产品从育种、种植到采收、加工、运输、仓储,再到销售等产业链中各环节的技术升级和技术推广,并逐步推行乡村旅游、农家乐等多样化经营发展模式。另一方面,引导和推动社会资本和优质资源向农村地区有序流动,推进旅游农业、数字农业、创意农业、可视农业、绿色农业等新业态发展。

农村三产融合的核心是价值连接,通过引进更多适合农村产业融合的人才和技术等高级要素,优化资源配置,形成优质的融合业态,在达到自身预期收益的同时也让其他主体充分受益。通过三产融合的加法和乘法效应,形成要素整合的产业发展体系,为农村发展、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23]。政府应在新型业态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制度支持,简化乡村产业振兴新业态发展及建设的审批流程,构建完善的新业态标准规范,加强产业监管;
为新业态发展提供必要支持的同时,有效维护市场稳定性,及时发现和解决各类实际问题,培育出一系列具有区域特色的现代化乡村产业园区,探索符合当地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为后续乡村产业振兴发展提供重要的经验支持。

参考文献:

[1]熊爱华,张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发展模式、条件分析及政策建议[J].理论学刊,2019(01):73-79.

[2]姜长云.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农业经济与管理,2015(07):18-22.

[3]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J]. 农村经营管理,2016(03):28-29.

[4]赵霞,韩一军,姜楠.农村三产融合:内涵界定、现实意义及驱动因素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7(04):49-57.

[5]荆勤忠,王永锋.乡村振兴战略视角下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基于甘肃省定西市的调研[J].甘肃金融,2018(09):52-57.

[6]李治,王东阳.交易成本视角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问题研究[J].中州学刊,2017(09):59.

[7]新制度经济学. https://baike.so.com/doc/6291353-6504858.html.

[8]李刚,李双元.拓宽农业多功能推动农村三产融合[J].安徽农业科学,2018(24):195-197+227.

[9]李英震,马林,张顺.内蒙古自治区三产融合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财经理论研究,2017(05):1-9.

[10]盘和林.强化市场是降制度性交易成本关键[N].国际金融报,2017-01-23.

[11]朱建平,張悦涵.大数据时代对传统统计学变革的思考[J].统计研究,2016(02):34-35.

[12]党晶晶.美丽乡村建设中推进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研究[J].农业经济,2019(08):15-17.

[13]马如宇,张英.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辽宁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路径选择[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1):21-24.

[14]卓武扬,蒲晓玲,宫兴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产业集群的升级路径[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02):21-25.

[15]陈培彬,谢源,王海平,等.福建省乡村振兴实施成效分析及其优化路径:基于2015-2019 年 9 地市面板数据[J].世界农业,2020(01):98-107.

[16]张鼎.三产融合视角下乡村产业振兴路径优化探析[J].农业展望,2021(12):126-131.

[17]李洋,孙振兴.乡村振兴背景下甘肃农民专业合作社三产融合问题研究[J].山西农经,2022 (07):66-68.

[18]陈忠玲.农地流转困境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5(11):16-17.

[19]课题组.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研究——贵州深度贫困县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研究[J].中国市场,2021(14):61-63.

[20]李国莉.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河南农村三产融合发展问题探究[J].开封大学学报,2021(01):36-41.

[21]熊爱华,张涵.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模式、条件分析及政策建议[J].理论学刊,2019(01):73-79.

[22]陈慈,龚晶,周中仁.农村产业融合中利益联结机制的差别化构建研究[J].农业经济,2021(03):87-89.

[23]陈学云,程长明.乡村振兴战略的三产融合路径:逻辑必然与实证判定[J].农业经济问题,2018(11):91-100.

(责任编辑:楚霞)

Research on the Motivations, Effects, Problems and Solutions of Integration of Rural Three Industries——Based on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CHEN Song-zhou1, CHEN Teng-peng2,WANG Di1

(1.School of Management, Shanwei Polytechnic, Shanwei 516600, China;

2.China Center for Special Economic Zone Research,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518060, China)

Abstract:
The integration of rural three industries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new high-tech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in the new era, which will promo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bs the connotation of  integration of rural three industries, and uses the basic principles and analysis methods of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o systematically analyze the causes and effects of integration of rural three industrie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main interests, market demand, agricultural multi-function and institutional innovation are its causes, and its effects are shown as reducing market transaction costs, reducing transaction uncertainty. It has internalized the economic externality, enhanced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e and promoted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econom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integration of three industries in rural areas, and accordingly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promulgating relevant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strengthening the guarantee of factor resources, adjusting the r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improving the interest connection mechanism, and creating new industries and new formats, so as to cultivate new driving forces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 words:Integration of rural three industries;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Motivation; Effect; Problems; Countermeasures

猜你喜欢新制度经济学动因效应铀对大型溞的急性毒性效应核科学与工程(2021年4期)2022-01-12懒马效应今日农业(2020年19期)2020-12-14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中国非营利评论(2019年1期)2019-06-18应变效应及其应用中学物理·高中(2016年12期)2017-04-22“很X单很Y双”的构式义及认知动因海外华文教育(2016年4期)2017-01-20高等教育收费之本质的新制度经济学分析决策与信息(2016年12期)2017-01-14新制度经济学视角下的第三方教育评估制度环境研究中国大学教学(2016年7期)2017-01-06两种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及现实启示中国集体经济(2016年34期)2017-01-05基于probit模型的择校问题研究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22期)2016-12-27疑问词“怎么”句法功能的演变及其动因国际汉语学报(2016年2期)2016-05-17

推荐访问:动因 效应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