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与法治教学:建构学生的“可能生活”

时间:2023-07-17 20:25: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朱琳

【摘要】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过去的生活经验,关照学生当下的生活,更要关怀学生的可能生活。教师要追求道德与法治教学之真,弘扬道德与法治教学之善,彰显道德与法治教学之美,建构学生“可能生活”的道德与法治教学,让学生的生活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教学;
可能生活;
生活建构

过去,很多道德与法治教师的教学都是指向教材知识,即只是促进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其实这是比较狭隘的,因为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的落脚点应当是学生的生活。只有引导学生理解生活、更好地生活,才是道德与法治教学的根本目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要关照学生的当下生活,促进学生建构“可能生活”。

用“可能生活”来描述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内涵,符合当前教育的基本规律认知。相关的教学理论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就是在将一个个“可能性”变成“事实性”,而可能性可以借助“最近发展区”来描述。作为教师,在判断学生学习的可能性时,既需要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基础和认知基础,同时也要基于对具体学科教学的判断,尤其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看在“最近发展区”内学生是如何激活原有的经验基础和知识基础,又是如何运用自身思维来建构知识的。当教师对这一进程有了准确的预设之后,有效的教学就会发生。

与此同时,用“可能生活”来描述小学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内涵,就是为本学科的教学描述一种前景。只有教师带着情感、带着温度去判断学生的学习时,才会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着更多的可能性。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其是指向学生的心灵发展与思想塑造的,当教学基于学生的生活显现出更多的可能性时,由道德与法治所支撑的、能够在学生的生活当中体现出来的美好心灵与高尚思想,就会成为本学科教学的最佳注脚。

一、提炼学生的生活经验

学生的生活经验应当是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源头。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必须认识到经验不仅仅是一个名词,它主要是指学生过去的生活感受、体验的积淀;
同时也是一个动词,主要是指学生的感受、体验生活的过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关注作为名词的经验,即一种静态的经验、一种过去的经验。

教师要积极主动地激活学生的经验,充分利用学生的经验资源,让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基于经验、贯穿于经验中,并且为了学生的经验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师的道德与法治教学就是对学生道德与法治学习经验的丰富、引导和拓展,而关注学生的经验不仅仅是引导学生认知,更是关注学生的存在。比如教学“买东西的学问”,教师要重点唤醒学生的经验,让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反思经验,如“货比三家”“讨价还价”“注意商品的使用说明、生产日期、保质期”等。通过经验唤醒与激活,可以增强学生的商品购买意识、增强学生作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等,提升学生的商品购买能力,引导学生文明购物、智慧购物,并在这一过程中认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要增强学生的节俭意识、绿色消费意识、人身安全意识等。

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道德与法治教学贴合学生的生活,会增强学生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亲近感,帮助学生借助生活经验的学习,不断地积累法治知识,从而提升相关的生活经验。

二、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

教师要想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就要能够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当中判断学生收获了哪些经验,还要基于对学生现实生活的观察来判断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还需要思考现实生活中的哪些素材能够与道德与法治学科联系在一起。从理论的角度来看,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就是要关注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样态、习惯、行为等;
关照学生的生活经验,就是要将经验作为一个动词,去引导学生获得感受、体验等。杜威认为经验有两层含义,即作为名词含义的“验”和作为动词含义的“经”。作为动词的经验,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它包括学生所做、所遭遇、所追求、所爱、所相信、所忍受的事情,也包括怎样活动、怎样接受活动,行动与遭受、意欲与享受、观察、信仰和想象的方式等。

关照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要求“高投入”“高情感”“高价值”,要求教学要有一定的深度、广度、效度、关联度等,要求学生能解决问题、合作沟通、辩证思考等。比如教学“大家排好队”时,我们创设了“排队上厕所”的现实性情境:下课了,同学们排队上厕所,但在排队的过程中,有一位学生面露难色,原来是因为他今天肚子不舒服。这个时候,你是应该让他插队还是不让插队呢?这样的事件情境,是学生日常生活中较为常见的事件情境,其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对于学生理解“刚性规则”的执行和柔性人文、人性的关怀之间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尽管这是一个具有“两难色彩”的事件,但在交流、研讨的过程中,每一位学生都能设身处地、换位思考,认为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应该允许插队。通过对学生现实生活的关照,能够让法治教学的触角延伸,触碰到学生的生活细微之处,具有极高的道德与法治教育价值。

只有当学生能有效地处理好现实生活问题,将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的理论与现实实践相结合时,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才是有棱有角、有情有义、有滋有味的;
只有链接、关照学生的现实生活,学生的道德与法治学习才能真正发生、深度发生。

三、引领学生的“可能生活”

但对于现实生活而言,“可能生活”有着基于现实且超越现实的意义。“可能生活”是一种创造性的生活,是指向学生当下并面向未来的生活,可以给学生的学习与成长构造一种理想愿景,从而对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产生引领意义。包括道德与法治学科在内,文化知识的教学不仅在于让学生积累已经成熟的知识,更在于将这些知识与现实生活进行互动,从而形成面向未来的意义。这里所说的面向未来,很大程度上就是指向学生的生活,也就是具有引领意义的、面向未来的“可能生活”。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唤醒、激活学生的生活经验,更要指向学生的“可能生活”。学生的未来生活应当是有多向可能性的,相比较于学生过去的生活和现在正在经历的生活,学生的可能生活更丰富、更多向。通过引领学生的“可能生活”,提升学生创新生活的能力。

引领学生的“可能生活”,建构学生的“可能生活”,要求教师要鼓励学生思辨,对未来形成畅想。比如教学“生活离不开他们”这一部分内容,笔者创设了丰富的“可能生活”情境,比如引导学生用“一分钟蹲起”来体验消防员的生活,或用“戴口罩”“戴头盔”等来体验医生的生活,或引导学生“背书包做指令”来体验孕妈妈的不易。这种多样态的体验能让学生获得不一样的感受,进而对未来的“可能生活”产生丰富的认知。在这个意义上,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强调的“社会即学校”理念,教育就是要让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去体验各种各样的生活。在课堂上创设一种走向未来的生活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未来生活的体验,就是要让所有的学生都能身临其境,积极参与其中,同时产生相关的感想等。这种引领学生未来“可能生活”的活动,能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在引导学生感受、体验“可能生活”的时候,教师要精心创设情境,让学生全身心参与,做道德与法治学习的感受者、体验者。这种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替代性的体验”,同样能深化学生的认知,引导学生的行为,增进学生的信念、信仰等。

学生是成长中的人,他们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要深度挖掘学生的“可能生活”,敞亮学生的“可能生活”,以此引领、丰富学生的经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积极主动地融入到学生的生活圈子当中去,成为学生中的一员,这样可以更好地亲近学生、了解学生。

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要关注学生的过去生活经验,还要关照学生当下的生活,更要关怀学生的“可能生活”。生活是一个复杂体,通过道德与法治教学可以揭示生活之真、弘扬生活之善、凸显生活之美。道德与法治教学不仅仅是“为生活做准备”,也不仅仅是“适应生活”,还应当是开辟学生生活的可能性,敞亮學生生活的可能性,让学生的生活变得有意义、有价值。

【参考文献】

[1]冀晓萍.为千秋伟业立心铸魂—写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一周年之际[J].人民教育,2020(6).

[2]高德胜.以学习活动为核心建构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J].中国教育学刊,2018.

[3]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道德与法治教学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如何让高中生物教学变得生动有趣甘肃教育(2020年12期)2020-04-13“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东方教育(2017年19期)2017-12-05人教版《道德与法治》一年级上册教材研读思考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教材使用策略探微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中小学德育(2017年1期)2017-02-09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唐山文学(2016年2期)2017-01-15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课堂内外·教师版(2016年6期)2016-06-12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体育师友(2013年6期)2013-03-11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体育师友(2010年6期)2010-03-20

推荐访问:建构 治教 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