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画艺术治疗在初中美术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时间:2023-07-17 20:0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孙鹏辉

摘要:绘画作品是表达内心情感和生活态度的艺术载体。本文通过分析国内外绘画艺术治疗的研究案例以及国内初中美术教育的现状,尝试将绘画艺术治疗与初中美术教育相融合,证实绘画艺术治疗具有干预个体心理问题,促进人格完善,释放压抑情绪,增强学生自信等现实作用。探寻绘画艺术治疗对初中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的影响和价值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 绘画艺术治疗 初中美术教育 心理健康

在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过程中,学校教育受应试教育和教育内卷现象加重的影响,导致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频发的心理问题得不到重视。学校美术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过于追求学生技能成果的展现,往往忽略了学生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情感表达;
其次,部分学校和学生家长对于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认识不足导致对该学科的轻视,从而使得现有的美术教学方式无法实现美育的核心目的。绘画艺术治疗至今已经被国内外诸多学者研究证明是一种预防和解决心理问题的有效方式,它的应用与实施也与美术教育教学紧密相关。因此,绘画艺术治疗在初中美术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应用与融合的实践研究,对青春期学生人格的完善和身心健康的预防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

西方教育史中,柏拉图最早提出艺术治疗的观点。最初是由精神病学者们围绕病人,研究他们绘画作品中所表现的含义,并相信艺术作品可以证明他们对精神病人的诊断。20 世纪30 年代,南姆伯格正式阐述了“艺术疗法”的概念。他提倡将艺术与心理疗法相结合,作为艺术疗法的创始人而闻名。1969年,美国艺术治疗协会有研究报告指出,绘画艺术治疗有两大主要方向:第一,艺术创作的过程就是治疗的过程,因为在创作的过程中,当事人可以减轻情绪上的沉浮,有助于自我认识和成长;
第二,艺术用于心理疗法,根据当事人所创作的作品和作品里的一些联想,可以协调个人保持内部世界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平衡。

总的来说,艺术治疗是一种非文字语言的形式,而以艺术形式为手段的治疗方式。它侧重于通过绘画创作、设计工艺、音乐鉴赏、舞蹈表演等艺术,表现出潜在意识中,被压抑的感情和冲突。简单来讲,就是在训练有素的艺术治疗师的陪伴下,通过创造性的艺术表达方式,帮助当事人从沉重的情绪和创伤中获得缓解、释放真我,达到诊断和治疗的良好效果。

18 世纪德国美学家席勒正式提出“美育”这一概念,并在《美育书简》①中在对于美与艺术的本质进行了深刻探讨,席勒认为,审美教育对于个人的自由有积极的影响,并希望通过艺术和审美培养实现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在中国,蔡元培最早提出“美育”一词,并以“以美育代宗教”的理念改变了传统艺术教育的进程。美术教育是一种以艺术手段影响人身心发展的教育活动,正如钱初熹在《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②一书中提到,美术教育贯穿着整个人的一生,包括出生前的胎教在内。因此,美术教育也是终身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本文中提到的美术教育是指学校美术教育。在学校中,为达到美术学科的教学目标而开展的美术教育活动,包括美术课堂教学活动和美术课外实践活动。通过美术相关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向学生传递美术学习经验,从而提升学生认识美、理解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学生对生活有积极向上的态度,以达到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心理与人格的健康完善。

二、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交融

绘画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美术教育教学中都是重要的教学内容和研究课题。将艺术治疗的理念与初中美术教学中的绘画课程相结合,既能鼓励学生发挥自身创作能力和个性化语言意识的培养,同时有助于教师在独特的绘画语言形式中窥探学生内心情感的缺失与价值观念的导向。而现如今,我国初中美术教学的方式和美育的要求还存在着一定落差,包括教师核心素养认识上的不足导致的:重视技能、轻视理论的观念,使美术育人的目的无法在现有教学环境中充分实现。绘画艺术治疗与初中美术教学的结合,对初中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初中美术教学现状

根据普通初中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美术课程是能使学生在美术教育活动中积极表达情感体验,培养审美能力和美术素养,缓解压力,促进学生身心發展。但目前来讲,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美术教学依然存在过分强调“重技能,轻理论,重结果,轻过程”的思维惯性;
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以及学生在创作过程中的情感表达;
部分美术老师由于认识上的不足和惰性意识,在教学中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导致教学方式的陈旧和模式化,这不仅严重影响了当代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体现,也大大削弱了学生参与艺术创作和美术学习的积极性。在学校美术教学方中,教师应注意教学观念的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拒绝机械训练以及知识的一味灌输,要以学生的学习为主,多多考虑学生的情感状态,鼓励学生通过绘画作品直抒胸臆、宣泄情感,完善学生的情感传达能力,让个体的情感在艺术创作中自发地流露。

(二)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及其心理问题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理健康问题得到越来越多的人关注。目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问题不容乐观。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我国17 岁以下青少年中,约3000 万人受各种情感障碍和心理行为上的问题烦恼。其中,30%的青少年呈现抑郁症状,有10%左右的青少年出现有过不同的焦虑障碍。除此之外,缺乏学习兴趣、情绪障碍以及自卑、孤僻、逆反心理、社交困难等心理行为问题在此群体中频频发生。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学生在初中阶段,他们相信通过探索价值观形成个人的自我认同,反之,会出现对未来成人角色的认识含糊不清。再则,学校心理辅导教师的水平参差不齐,对于学生的一些心理问题的解决,未能达到专业水平。

(三)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交融

近年来,国内外诸多学者都提出了将艺术治疗融于美术教育的理念,并开展了相关实践研究,表明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交融的意义与可行性。美国教育家罗恩非德在《创造与心智的成长》③一书中,论述了“透过美术教育的治疗”的问题,他视艺术创作为一个行为和情绪表现的工具,让儿童通过绘画表达自我形象,调节焦虑情绪,以艺术创作为中介,从而达到自我实现的目标。目前在我国,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相结合的研究正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最早的一篇有关绘画艺术治疗的文章是《艺术心理治疗》(1994 年),此文章也是最早描述绘画心理与美术的联系。我国美术教育学者尹少淳对于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关系展开论述,他强调美术活动的娱乐性过程大于结果,并认为美术活动是一种宣泄的有效途径,尤其有助于改善自闭症儿童的心理行为。钱初熹教授历经5 年时间完成了课题《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该课题通过艺术治疗发展的起源、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交融以及十个案例研究,论证了绘画艺术治疗在美术教育中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绘画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在表现形式上,两者是相通的,使用的材料、绘画创作过程等都有很大的相似之处。绘画艺术治疗的初衷并不是让学生掌握绘画的技术技巧,而是不同于美术教育的内心体验。美术教育则是一种艺术教育形式,它有意识地影响人艺术素养的发展。尽管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在本质上有所不同,前者为治疗,后者为教育,但两者却有交融点,通过艺术活动提高个体认同,寻找生活的意义,达到自我实现与超越的目标是一致的。艺术治疗与美术教育的结合,能够帮助有内心创伤的学生减轻心理压力,重获生活自信,树立积极的价值观念,从而保证内心的健康成长。

三、绘画艺术治疗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价值

绘画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抒发内心情感的方式,具有利用绘画形式自由地表达认知、展现创作者思想观念和主观意图的作用。通过对学生绘画作品整体结构和形式语言的分析,进一步深入了解学生绘画语言形态的情感来源。一是分析画面形体结构特征:包括画面的整体布局所呈现出的常规性与非常规性,形体结构的空间形态,线的形势力度以及笔触特征;
二是分析色彩结构特征:包括整体色调的视觉心理感受,色域面积与节奏,补色结构与节奏等视觉心理元素;
三是捕捉和分析画面的形象符号:包括各类隐喻性、象征性的图像所具有的文本信息。除此之外,还要留意画面中其他内容的细节表现,例如文字或实物拼贴等。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在学生的作品中发现非常规或隐匿的图像信息,我们就能及早的了解和关注学生的内心情感波动,运用艺术治疗的方法對学生展开心理干预。在实际的美术教学中,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将绘画艺术治疗的方法生搬硬套在美术教学中来,我们所面对的不是病人,而是将绘画艺术治疗有意识的、有针对性的融入到美术教学中。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兴趣

初中学生正处在对新鲜事物敏感、新鲜,充满好奇,思维活跃的关键时期,如果在这时,帮助学生建立起浓厚的学习兴趣,无论在以后的生活还是学习,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美术教育中,通过绘画艺术治疗来了解学生的学习动机,将悲痛的经历转化为持久的学习兴趣。曾有一个案例,男孩,14 岁,初二。在一次“我的家乡”绘画活动中画下了一幅这样的作品:画面中房屋较小,屋顶涂黑,有门窗紧闭——该学生强调自我存在感,对家庭的感受性不好,缺乏安全感,不愿与外界交流;
一棵很大的树在画面左侧,树干笔直——表现出性格固执,成长受束缚;
人物在画面中间下方,半个身体——缺乏行动力;
手背在身后——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被动与逃避的心理;
远处有连绵不断似尖刀的山峰——生活中遇到阻碍,有较强的攻击性。该学校的美术教师在日常上课中通过学生的作品发现了男孩心理存在的问题,在家庭中受母亲影响较大,安全感不足,在平时的人际交往中,比较被动、刻薄,不好靠近,__容易沉浸在自我的世界中,渴望被关注与爱护。在了解情况后及时给予引导和鼓励,帮助男孩认识自我,接受自我,从此男孩时长以绘画的方式来释放自己内心的情绪,对美术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并且在美术方面取得了成功,树立了自信心,也逐渐形成了健康的心理。

(二)改善学生消极情绪

中学生的情绪情感是通过日常活动和人际交往形成的,随着事物的变化,其情绪随之或丰富或剧烈。错误的认知也会导致消极情绪的产生,因此,在青春期这一关键时期,必须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认知,消除不合理的信念,从而达到身心放松的目的。一名13 岁男孩在“我的自画像”主题绘画中,作品表现出明显的消极情绪状态,但可以看出该学生有一定的绘画基础。整幅画面无色彩,从整体构图来看,主体物位于画面上方,所占空间较少,画面中的人物独自蹲在墙角——可以看出该同学自我评价低,容易自责,自卑以及内向的性格;
透过墙壁的窗户外有几颗星星,作品表现的应该是夜晚的场景——星星代表一种忧思的情绪;
头埋在胳膊里,没有露出自己的面部表情,不愿意展现真实的自我;
头发线条杂乱浓密——烦恼的事情多而且杂;
手里握着一支燃烧的香烟,散落的酒瓶倒在身体前方。经过询问,男同学没有抽烟喝酒的恶习,只是最近心情不顺畅,情绪不高涨,轻微焦虑。性格趋于内向,不善于言语表达,与同学之间相处不愉快。为改变男同学消极情绪,该美术老师当众表扬男同学的绘画功底强,有艺术天赋,激发了学生绘画创作的积极性,通过绘画,该学生掌握了消除情绪障碍的方法,促进该学生情绪的成熟与稳定。

(三)增强学生语言沟通能力

绘画艺术治疗在美术教育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艺术创作本身就是一种治愈方式,不要求学生有多高的绘画水平,亦不是为了创作作品或展出精湛的表演,而是透过绘画创作的过程改善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日本艺术家草间弥生幼年被确诊为神经性视觉障碍,无数次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但绘画却给了她心灵的慰藉。我国香港美术教育学者刘仲严对绘画艺术治疗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班级的美术教育中,艺术治疗的应用能够达到提升学生语言交流能力。其次,我们不一定能开口说出自己的“伤痛”,通过这种非语言沟通的方式,可以识别并分析出当事人的心理状态。例如,学校一般设有心理辅导室,而对于性格孤僻,不喜欢与外界交流的学生来说,美术教学中的绘画艺术治疗帮助他们讲述了他们自己的故事,由此来探索当事人的心理问题和潜在的隐患,以此及早干预学生非正常心理成长,帮助学生敞开心扉,认识自我,大胆与外界交流,从而提高沟通能力,建立自信心。

(四)提升学生自我效能感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于自身能否进行某一种行为而达到一定水平的推测或判断,是个体对自我的一种自信认知程度。如果预测一个特定行为会导致特定的结果,则会激活并选择该行为的发生。自我效能感影响着学生对于美术的学习兴趣,最终影响着学习的结果。绘画创作就是一个自我探索的过程,发现自身价值的过程,学生的绘画作品更像是一面镜子,帮助他们直观的认识自己,感受自己。因此,通过绘画艺术治疗的美术教育能够提升学生的自我效能感,使学生在创作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自我价值的判断,使之感受到自身的价值。

将绘画艺术治疗应用在学校普通美术的教育中,需要学校、教师及学生家长的积极配合。对于学校,要重视美术学科的教学,不仅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教室环境,也要注重校园环境的熏陶,艺术治疗在校园中的渗透“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学生;
对于教师,在美术教学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美术专业知识,还需有心理学相关理论的知识储备;
同时,敏锐的观察能力、良好的沟通能力以及较强的分析能力;
在课程的设计上要讲究全面、科学、有针对性;
在欣赏学生作品时,能够深入剖析作品形式语言背后所蕴含的作者的内心情感、观念、理想、缺失与需求;
对于家长,要让孩子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艺术学习之中,消除对美术学科的偏见,鼓励孩子多元化、多角度的认识艺术作品的社会价值和文化意义,更加全面和深入的接近艺术教育的核心目的。

四、结语

绘画艺术治疗应用于普通初中美术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绘画的形式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以此避免在现实中因自身性格和表达能力等诸多因素限制,而有意隐藏或躲避自身负面情绪,最终造成嚴重心理创伤的后果。通过各类实践案例的研究,可以看到绘画艺术治疗在普通美术教育中的可行性与应用价值,尤其在提高学生自尊、增强个人成长,缓解不良情绪,促进学生自我察觉、自我探索等诸多方面作用显著。深入实践绘画艺术治疗融入初中美术教育的方式方法,将绘画艺术作为窥探学生内心情感的一个窗口,通过分析画面形式语言的视觉特征,与学生进行有效交流和疏导,及早预防和消除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中的不良症候。

注释:

①席勒著,徐恒醇,译.美育书简[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②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20.

③【美】罗恩非德,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美】罗恩非德,王德育,译.创造与心智的成长[M].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

[3]席勒,徐恒醇,译.美育书简[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4]施刘玲.美术治疗方法融入高中美术教学的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5.

[5]阳怀.美术的疗愈功能探究[D].中央美术学院,2015.

[6]龚鉥.艺术心理治疗[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1994.

猜你喜欢心理健康青少年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9期)2022-04-06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8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6期)2022-03-23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1期)2022-03-18心理健康品牌研究(2022年2期)2022-03-14青少年发明家疯狂英语·新读写(2021年7期)2021-10-13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中国火炬(2014年4期)2014-07-24跌宕起伏的心理健康之路世界科学(2014年8期)2014-02-28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中国火炬(2013年1期)2013-07-24关爱青少年的“三个一”中国火炬(2012年5期)2012-07-25

推荐访问:绘画 美术教育 初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