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艳 张亚琼
摘 要:勇于奉献、为中华崛起而拼搏的女排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是体育界的典型精神代表。大学是树立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阶段,该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优化教学方法,充分挖掘女排精神所涵盖的德育价值和功能,搭建好通往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梁和桥”,将女排精神所蕴含的爱国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勇于创新的思政元素融入高校课程思政之中,促进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和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实现新时代高校育人目标,充分发挥高校教育“最后一公里”的积极效应。
关键词:女排精神;
课程思政;
课堂教学;
优势;
教育目标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3)17-0066-05
Abstract:
Generations of Chinese people have been inspired by the spirit of Woman Volleyball including bold dedication and fighting for the rise of China, which is the typical spiritual representative spirit of sport. In an important phase of establishing the life, world and view outlooks for college students, the paper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teaching, it is important to optimize the teaching methods and fully excavate the moral education value and function of Woman Volleyball spirit. Moreover, the "beam and bridg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llege course should be built. Through integrating the ideologies of patriotic dedication, solidarity and cooperation, tenacious struggle and bold in innovation contained in the Woman Volleyball spirit into the college course ideology, the ideology of college course can be activated and developed. It contributes to educating the eligible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of socialism, which is beneficial for achieving the education target of college in a new era and fully develop the positive effect of "last mile".
Keywords:
spirit of Woman Volleyball; ideology of course; class teaching; advantage; teaching objectives
2019年9月,中国女排以十一连胜的不败战绩在世锦赛中夺冠,世人瞩目;
9月30日,女排队员应邀参加国庆70周年招待会,受到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会见并给予高度赞誉;
10月1日,国庆庆典最后一个花车游行队伍,载誉而归的中国女排压轴出现,接受祖国和人民的祝贺;
国庆70周年献礼片《我和我的祖国》之《夺冠》,讲述的正是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和2016年里约奥运会的两次女排夺冠时刻,观影者无不热泪盈眶;
国家广电总局重大项目电影《夺冠》(原名《中国女排》)在2020年国庆上映。女排精神奏响新时代的最强音,备受国人关注。这些振奋人心的事件无不激发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怀,满满的正能量更是点燃了十四亿中华儿女的爱国热情。女排精神是一种不屈不挠的铁血精神,是令人热血沸腾的时代声音,已经超越排球项目,超越竞技体育,成为鼓舞中华儿女团结奋进、为国争光的强大精神力量。
青年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其能否成为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高校肩负不可推卸的重任,在实现伟大中国梦的新时代背景下,国家需要的是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因此,补足青年学生思想短板,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逐渐培养起良好的集体意识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对广大高校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刻不容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9年4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首都植树活动,引用了毛泽东的“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寄语少先队员,鼓励青少年要身心健康发展,健康的身心意味着个人的可持续发展,期望广大青少年能够成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习书记的讲话是高校育人理念和课程教学方法的重大创新。在大学教育阶段,各学科都承载着一定的精神塑造和价值观塑造等方面的教学目标,在这个层面上,热爱祖国、团结奋进以及在追梦的路上为梦想而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和高校课程思政目标具有一致性。思政教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核心,要让广大青年学生深刻领悟女排精神蕴涵的人文情怀和社会价值,并把这种精神渗透到思想意识和文化观念中,贯穿到高校课堂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高校“大思政”工作体系,增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女排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育人格局,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教育方法,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精神指引,是实现高校教育的“最后一公里”重要助力。
一 女排精神的概念与基本内涵
“女排精神”一词最早可追溯到1981年,在1981年11月16日,第三届女排世界杯比赛中,中国女排以七战全胜的骄人战绩勇夺冠军,首次登上世界大赛巅峰,举国上下为之沸腾,激发了无数中华儿女的热血和激情。作者鲁光有感于女排姑娘为祖国荣誉而刻苦训练、永不放弃的精神,以一篇报告文学《中国姑娘》,发表在当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第五期《当代》杂志中,首次提出女排精神。而在随后的1982年世锦赛、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1985年世界杯和1986年世锦赛,中国女排勇夺“五连冠”,“五连冠”的实现是顽强不屈的胜利,像是给国人注入了兴奋剂,给整个社会带来强大的精神激励,自此女排精神一词进入国人视野并深入人心。中国女排在九十年代初期成绩陷入谷底,2012年伦敦奥运会再次跌入谷底。在最困难的时候,队员们并未选择放弃,而是在低谷和逆境中意志坚定、不忘初心、越挫越勇,从跌倒到崛起,再跌倒、再崛起,历经无数次的蜕变。女排精神就是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坚忍不拔、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等中华精神的深层诠释。2016年里约奥运会中国女排时隔十二年重回世界之巅,女排精神”再次奏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最强音,作为中国精神的具体体现,其激励、感召和鼓舞的作用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奠定了体育自信、文化自信的基础。赛后郎平教练说:“女排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有时知道不会赢,也要竭尽全力,是你一路虽走得摇摇晃晃,但站起来抖抖身上的尘土,依旧眼神坚定”。这就是女排精神,代表了一个时代,感召国人,需要传承,中国女排给国人带来太多的感动和经典的回忆。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致电中国女排夺得世界杯冠军,“在2019年女排世界杯比赛中,你们以十一连胜的骄人成绩夺得了冠军,成功卫冕,为祖国和人民赢得了荣誉。你们在比赛中不畏强手、敢打敢拼,打出了风格、赛出了水平,充分展现了团结协作、顽强拼搏的女排精神。[2]”被誉为“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中国女排五次获其殊荣,2003年感动中国人物、2004年感动中国特别致敬奖、2015感动中国人物、2016年感动中国特别致敬奖和感动中国2019候选人物提名。图1是中国女排历史发展图,清晰地诠释了中国女排四十年曲折的发展之路。中国女排从辉煌到低谷、 再到登顶的嬗变,女排精神不仅存在于赛场上登顶耀眼,同时也存在于失利逆境中的蹒跚前行,女排精神四十载波澜壮阔,却历久弥新、魅力不衰,依然有稳定的传承性,爱国主义是其重要的精神力量,有力地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这才是女排精神最完美、最核心的体现。
女排精神承载的正能量,超越体育,是中国人的一种精神信仰,其征服了世界,重新唤起了民族的骄傲,树立了中华崛起的信心,增强了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激励全国人民奋发进取、开拓创新。这样一支突破极限、超越自我、为国争光的队伍成为无数国人的精神食粮,影响着一代代的中国人,是每个时代应该大力弘扬的时代精神。女排精神是时代的产物和发展的动力,永远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女排精神是坚持的力量,鼓励学生要有锐意进取、永不言弃的毅力;
女排精神所激发的力量,其所蕴含的爱国奉献、团结协作、顽强拼搏和勇于担当的精神,是广大青年学生实现中国梦的精神支撑和力量源泉。
二 女排精神所蕴含思政元素的挖掘
女排精神具有丰富的思政元素,见表1。将这些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思政,融入课堂教学全过程,将中国女排在共同信念、价值追求、情感态度、意志品质等方面的特质作为思政教育的抓手和突破点,对高校实施课程思政具有着极高的教育价值。
三 女排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目标
高校的根本任务就是育人,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标,必须深入贯彻和落实《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精神。
(一) 教育引导目标
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是立德树人的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以及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实现课程思政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为响应习总书记关于教育的系列讲话精神,全国高校正掀起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热潮,从传统课程模式到新时代课堂教学改革,教育部称之为“课程革命”。课程思政倡导的是全员参与,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综合素质是国家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和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新时代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建设,是形成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没有明确的价值观指导,教育只会滑落为技能训练和满足个人利益的工具;
没有价值观的教育,还很可能会培养出反教育、反人类的“人才”[3]。女排精神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在各个行业领域都有很高的教育价值,特别是在培养新时代人才的高校,女排精神的文化传承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提高新时代大学生思想文化软实力的客观需要。“无奋斗不青春”,女排精神鼓舞、引领和激励青年学生胸怀梦想、勇于担当,树立强烈的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培养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 调节教育目标
女排精神具有標杆作用,在融入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应以调节教育为实施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讲话强调,如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在六个方面下功夫: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4]。这“六个下功夫”涉及到教育的很多方面,涉及到教育的全过程,对于新时代要“怎样培养人”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在行为准则与道德规范出现冲突进行调节与控制,发挥其正能量,弘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对青年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对不利于高校学生思想发展的观念加以制约,对当前产生的“悲观消极”“抄近道”“投机取巧”等负面现象说“不”,通过整合使不同方向的精神动力走向统一和集中,产生共鸣与升华。不同专业和课程的课程思政没有固定统一的模式,但其所追求的目标却具有一致性。结合在高校的常规课程和课堂教学中,发挥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作用,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塑造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道德观念的行为方式。
四 女排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组织与实施
(一) 教学目标衔接、教学过程贯穿
首先,提升体育教师的育人能力,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教学目标的实现、教学过程的贯穿主要依靠的还是教师。因此,推进高校课程思政建设,需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挖掘教学过程中的思政元素,强化课程的育人作用,主动承担起德育教育的重任,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爱国主义教育,并借助自身的引导作用,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不同学科专业的教师,研究领域、讲授内容、教学方法各有不同,但育人的要求是一致的。”“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位的‘大先生。[5]”说到高校的思政教育,一些教师认为那是马列主义老师的事情,或是开展校园文化、社团活动的“第二课堂”教育,而不是课程教学的“第一课堂”。但是,据2018年高校师生思想政治状况滚动调查结果显示,对大学生思想、言行和成长影响最大的第一因素是专业课教师[6]。因此,高校实施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所有课程的教师,课程是否按照“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顶层设计实施要靠教师去落实,特别是要激发专业课教师参与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亲其师,信其道”乃是教育的内涵,教师是學生在学校内最常接触的“镜子”,在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自我成像”产生的巨大影响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学生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教师的初心、使命、责任就是教书育人。教书育人包括思想育人、知识育人和能力育人[7],教师要坚持人才培养的正确价值导向,要把言传身教作为课程思政的实施重点,同时要增强思想政治工作能力,把课堂教学成为引导学生学习知识技能和培养优秀品格的过程,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实现育人效果最大化。习近平总书记说要“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这里所说的实业对于教师来说就是教育事业,要做“四有”好老师,“不负学生”,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甘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把牢理想信念“总开关”,不能出现“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取向。
实现女排精神融入课程思政,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还要具有较高的女排精神素养,并且掌握女排历史、文化等相关的知识。“教育者要先受教育”,因此,教师要加强女排精神文化素养的学习,学习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接受专业的培训和指导,深挖女排精神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并将其有效运用到各种教学情境之中,为学生精心谋划,全面提升育人能力,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厚积薄发,实现女排精神融入课程思政,二者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只有教师在政治上有高站位、在思想上有高水平、在道德上有高水准,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高效地将思政内容传递给学生。提升教师的德育能力和价值教育能力,要增强教师的人格影响力,实现教育与教学的有机统一[8]。
(二) 丰富课程思政形式
借鉴和总结上海高校开设大国方略系列课程思政采取的“项链模式”教学法经验,结合课程教学的特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视频教学、微课等手段教学,利用校园媒体、海报、比赛和广播等,提升思政教育的覆盖面。在课堂上,教师除了按照教学大纲完成严谨的“规定动作”,还应依托学科特色和优势把女排精神等思政元素作为“自选动作”巧妙地融入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中,彰显女排精神的内涵、价值和力量,打造“规定动作+自选动作”课堂模式,两者有机结合,强化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的理念,将思政和育人工作有温度、有深度的紧密融合,实现课堂效果最大化。
(三) 课程思政评价体系的构建
在女排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过程中,还应将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纳入其中。在评价体系上,从学生、教学和课程视角着眼,要建立目标模式与过程模式合一的学生思想政治素养评价模式,推动课程思政内涵式发展。
五 女排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实施效果
女排精神具有的教育导向作用,不仅能一定程度影响和促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和谐发展,而且融入高校课程思政,更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鼓励大学生拼搏向上、努力进取,引导大学生培养优良品质,激发社会正能量,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观念及行为准则。郎平、陈忠和、朱婷、张常宁等优秀的女排教练和队员是很多国人崇拜的精神偶像,其作为公众人物是展示国家形象的一张名片,唤起一个民族的认同感,激发国人情感共鸣。同时,其勇敢顽强、奋力拼搏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激励广大青少年前进的道德力量和精神力量。2020年1月4日,在中央电视台《开讲啦》节目中,2019年赫拉克勒斯奖全球排名第二的运动员、女排队长朱婷说,女排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从一天天的坚持,到一年,再到一代又一代,女排精神一直不变的是拼搏、团结、永不放弃和绝不服输的精神,即使没有必胜的把握,也要放手一搏。
课程思政是把各类课程中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融于课堂教学中,强化政治方向和思想引领,实现知识传授和价值引领的统一,促进“五位一体”的文化建设。女排比赛是最能展示集体精神、大局意识的典型性比赛。在每门课程授课中,也许只是短短几句话,也许是某次女排比赛的举例或者短视频,应用无形的女排精神教育与有形的专业知识深度相融合。成功时不忘初心,失败时继续前行,比赛中运动员所表现出来的互相鼓励、支持、理解、宽容等优秀品质和人格魅力更具有特殊的教育激励价值,将这些思政元素融入专业知识,增强课堂吸引力,潜移默化,润物无声,这种方式能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增加学习动力和兴趣,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担当意识,把爱国情、强国志融入到实践中变成报国之行,形成课程育人的协同效应。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讲话[N].人民日报,2016-12-9(1).
[2] 习近平致中国女排夺得2019年女排世界杯冠军的贺电[N].人民日报,2019-9-30.
[3] 崔允漷,陈霜叶.三个维度看“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N].光明日报,2017-5-9.
[4] 习近平全国教育大会重要讲话[N].人民日报,2018-9-11(1).
[5] 孙华.用思想引领未来——关于全人教育的反思[J].北京教育(高教版),2017(7):30-32.
[6] 陈宝生.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高等教育,2018(15):4-10.
[7] 王秀阁.关于“课程思政”的几个基本问题-基于体育“课程思政”的思考[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34(3):188-190.
[8] 冯莉.“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课程的途径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29):78-79.
猜你喜欢女排精神教育目标课程思政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8期)2017-11-15论教育目标如何契合社会需要学理论·下(2016年12期)2017-01-19高职教育中课程设置若干问题的思考东方教育(2016年7期)2017-01-17学习“女排精神” 实现伟大民族复兴中学政史地·初中(2016年10期)2016-12-10新时期女排精神对高职实训课堂的启示山东青年(2016年9期)2016-12-08教育目标多元化与基础英语教育改革分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6年31期)2016-12-07新生代的“女排精神”中国新闻周刊(2016年29期)2016-10-27时代何以重唤“女排精神”人生十六七(2016年10期)2016-10-09中韩历史教育目标比较考试周刊(2016年44期)2016-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