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英文版图书海外影响力分析

时间:2023-07-17 18:3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诸葛蔚东 马晨一 刘明

[摘 要] 基于OCLC馆藏数据库,考察了2010—2020年间项目立项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英文版图书在海外的出版发行特征和传播影响力,展现了该项目英文版图书在海外发展的概貌,为进一步推动新时期中国学术外译高质量发展和国际传播能力提升提供建议。

[关键词] 图书 “走出去” 学术出版 国际传播

[中图分类号] G23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9-5853 (2023) 02-0105-08

An Analysis of the Overseas Influence of English Books of the Chinese Academic Translation Project:
Based on the OCLC Database

Zhuge Weidong Ma Chenyi Liu Ming

(Zhejiang Yuexiu University, Shaoxing, 312000)(School of Humanities,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Abstract] Based on the OCLC collection database, this paper studies the overseas publishing and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dissemination influence of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Chinese Academic Translation Project from 2010 to 2020,shows the general picture of the overseas development of the English version of the translation project, and provides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cademic translation and the improvement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Books Going out Academic publishing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1 引 言

2022年1月,中國外文出版发行事业局将对外名称由“中国国际出版集团”变更为“中国国际传播集团”。作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专业对外出版机构,此次更名既标志着中国外文局的业务领域将由对外出版向多元传播扩展,也彰显了对外出版在新时期国际传播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出版在融通中外文化、增进文明交流方面具有重要作用。2010年开始实施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是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办公室主管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主要资助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研究成果以外文形式在国外权威出版机构出版,推动中外学术交流与对话,让世界了解“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

10余年来,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实施和影响也引发了学界关注。尹洪山[1]对外译项目2010—2017年的立项数量、学科分布和申请机构方面的立项情况进行梳理;
吕秋莎[2]以2010—2020年的立项结果分析外译项目成立10余年来的发展历程;
王壮等[3]以体现“十四五”新标准、新要求的2017—2021年项目的立项结果为研究对象总结项目不同年度的变化、趋势;
夏侠[4]分析了该项目运行发展的3个阶段,并讨论了项目谁来主导、如何保证翻译质量和提升传播效果等问题。整体而言,目前关于该项目的研究多关注项目的申报和立项情况,对于立项图书在海外的出版和传播现状尚未有过深入考察。

由于项目从立项到出版往往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本研究选取2010—2020年间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结果为研究对象,依托全球最大的图书馆馆藏数据库联机计算机图书馆中心(OCLC),对作为世界学术通用语言、也是外译项目中比例最高的英文版图书进行逐条检索,详细考察外译项目中英文版图书在海外的出版发行情况和传播影响力。

2 外译图书出版数量呈上升趋势,平均出版周期为3.07年

基于OCLC数据库中的“世界图书馆书目(world cat)”平台的逐条检索结果显示,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立项的英文版图书中,目前有298种图书有图书馆书目记录,已完成在海外的正式出版并具有了一定的影响力,检索日期截至2022年10月2日。

从出版数量来看,英文版图书一直是图书外译的中心和主力。2010—2011年项目启动时,资助的项目文版全部是英文版,后续才逐渐增加了其他文版。从海外的出版情况来看,随着立项数量不断增加,在海外成功出版的英译本数量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10年立项的图书中有8种正式出版,到2017年立项的图书中,已有56种正式出版。整体而言,外译项目已经成为向海外译介中国学术著作的重要平台之一。

从出版周期来看,2010—2020年间外译项目资助的英文版图书从立项到翻译出版的平均周期为3.07年,总体呈现“抛物线”型变化趋势。

这与项目10年间的管理办法变化息息相关。项目发展早年主要由中方出版社负责,由出版社组织翻译并联系海外出版机构在海外出版,出版速度较快。随后为了调动译者的积极性,自2015年起,项目接受译者/作者、中方出版社以及联合申报3种方式进行申请,并对海外出版机构和选题范围进行严格筛选,在保障质量的同时一定程度上拉长了项目的出版周期。之后,2019年起对项目申报方式的再一次改革,只允许以联合申报的方式来合作申请,并要求建立中外编、译、学协同合作的团队制,使得在译者和出版社的共同努力下,外译项目的出版效率大大提升。

图书在世界图书馆的馆藏数量是衡量图书海外影响力的重要指标,图书馆藏就像广告到达率一样,是测量图书传播效果的重要维度[5]。从跨文化传播角度来看,图书、期刊的出版由于纸媒的稳定性,意味着某种文化思想知识场域的形成,也是某种思想被接受的文化标尺[6]。从在全球图书馆上架数量情况来看,2010—2020年间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资助图书的英译本图书在全球图书馆的上架数量平均值为21.6本,意味着每种图书平均被20余家图书馆收藏,译介成果在海外受到了关注。

但需要指出,随着立项数量的大幅增长,上架数量呈现明显的长尾效应,大量图书仅被1家图书馆收藏。如何在数量增长的同时进一步提升学术翻译出版的质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学术著作的海外影响力是当前迫切需要关注的问题。

3 外译出版图书类别集中在经济社会类,艺术类平均馆藏量较高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设立以来,资助项目所处的学科领域不断扩展。依据OCLC数据库联机书目中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号对图书类别进行考察,发现社会科学是最为集中的类别,占比为38%,之后是历史(16%)、语言学及文学(12%)、法律(11%)、哲学心理学及宗教(10%)、政治学(5%),这与立项结果的学科分布基本一致。需要指出的是,在美国国会图书馆分类法中,社会科学大类中主要涵盖的学科为经济学和社会学,包括经济史与区域经济、工业、商业、社会历史、财政、社会学等细分类目,该类目图书的大量出版体现了海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问题的格外关注。

从2017年起,外译项目明确重点支持4类主题相关著作的立项翻译[7],主题一是“研究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研究阐释中国道路、中国经验,有助于国际社会全面客观认识当代中国的优秀成果”;
主题二是“研究近现代特别是当代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社会等各领域,有助于国外了解中国社会科学研究前沿的优秀成果”;
主题三是“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艺术,具有文化传承和传播价值,有助于国外了解中国文化和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成果”;
主题四是“研究人类共同关注话题、重大国际和地区问题,有助于参与世界学术对话、反映我国为世界作出重大贡献的优秀成果”。4类主题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外译项目的选题范围和资助重点。

从已在海外翻译出版的英文版图书书名词频分析来看,选题上多围绕中国发展的实践展开,重点介绍中国的改革发展道路,聚焦中国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社会和中国传统文化相关内容。

进一步对各类别在全球图书馆的上架数量进行对比,可以发现在项目重点资助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中,艺术类是平均图书馆上架数量最多的领域,达到40.5本。梁思成的《为什么研究中国建筑》、王贵祥的《中国古都》、张法的《中国美学史》都具有较高的馆藏量。

哲学、心理学及宗教也是馆藏量相对较高的领域,出版的图书多侧重于传统儒学与古代哲学,中国思想史、儒家、佛教、道教、老子等相关学术著作广受关注。葛兆光的《中国思想史:1895年之前中国的知识、思想与信仰世界》英译本由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于2014年出版,目前已经有全球141个图书馆收藏该书,这说明我国传统艺术和文化主题图书在国际上有读者市场。

从平均出版周期来看,出版周期快于平均值的类别主要是社会科学、政治、法律以及与医学,而哲学、艺术、语言学、教育、地理等领域的出版周期相对较长。

我国现代社会科学中的经济、政治、法律等领域的专业词汇和研究主题承袭自西方的现代科学,主题词汇、研究范畴和话语体系等互通性强,使得中国学术著作外译工作开展相对容易。而哲学、艺术、语言文学等领域多沿袭中国传统文化,原著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语言和话语特色,许多传统概念很多还未被国际社会理解和接受,对外翻译工作难度较大,而专业从事该领域对外翻译工作的专门人才也较少,给翻译带来挑战。

4 全球性学术出版社分布集中,高校出版社相对较少

学术出版社在学术文化交流传播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借船出海是中国学术著作国际传播的有效外部途径,全球出版社直接面向传播对象生产传播内容,深谙国际市场图书受众的接受心理和阅读诉求,拥有更强的信息生产能力和文化建构能力,在推动中国学术著作走出去中效果明显[8]。

在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中方的出版社对于选择海外出版机构一直承担着重要的出版责任。2015年后,为提升立项图书的翻译出版质量和效率,项目对申报方式进行大幅调整,形成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外译项目推荐选题目录和国外出版机构指导性目录。列入指导性目录的海外出版社中,既有西方知名的综合性出版机构,如施普林格、约翰·威利出版公司、兰登书屋、泰勒·弗朗西斯集团等,也有高校和科研机构所属的学术性、专业性强的出版社,如哈佛大学出版社、牛津大学出版社、耶鲁大学出版社等。

从2010—2020年立项结果中已经出版的英文图书来看,海外出版机构的选择非常集中,施普林格出版集团是最主要的出版机构,其出版的图书数量占到所有图书的31.2%;
其次是劳特里奇出版社,占到出版总量的16.8%;
荷兰博睿学术出版社、世界科学出版社、英国帕斯出版社等也占有不小的比重,这些出版社在书籍出版、发行、装帧设计、译名选择等方面都经验丰富,十分考究。如李新烽所著《非洲踏寻郑和路》译作China in Africa:in Zheng Hes footsteps,虽然没有原著书名的简洁韵味,却使书名更加直白易懂。再如邢福义所著《汉语语法学》译本在直译的基础上加上了a clause-pivot theoretical approach的解释性副标题,点明了研究的核心方法,有利于国际学术交流。

施普林格是全球领先的科技出版商,拥有庞大的图书出版体系,与国内图书对外出版的合作关系由来已久,也一直积极参与中国的科技出版,是首批加入中国政府“中国图书对外推广计划”的大型国际科技医学出版社,积极为中国学者提供图书出版服务。施普林格出版的图书也在海外形成了较大的影响力,朱苏力的《送法下乡:中国基层司法制度研究》英译本2016年出版后,目前已被109个图书馆收藏,何怀宏的探讨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的《新纲常》一书英译本2015年出版后,目前已經被182个图书馆收藏。

值得指出的是,研究发现,新加坡已经成为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的重要通道。大量学术外译立项图书由大型国际出版集团在新加坡的分支机构以及新加坡本土专业图书出版社出版。新加坡中国主题学术出版的繁荣与其优势的区位和出版环境密切相关。出版是个内容产业,在以英语为通用语言的世界科技出版市场中,中、日、韩等亚洲国家都面临语言壁垒,而新加坡却具有英语作为通用语言的天然语言优势。此外,欧美科技出版集团虽然在世界范围影响深远,但由于地理条件其对亚太市场有着天然隔阂,难以近距离乃至有针对性地了解并满足亚洲市场需求,也为新加坡创造了机遇[9]。与此同时,新加坡政府也致力于将新加坡打造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媒体城市[10],国际书号的便利条件,相对简单的出版流程,较低的出版费用和较快的出版周期使得新加坡成为英文图书出版的亚洲中心。

需要注意的是,参与外译项目的高校出版并不多,但是大学出版往往具有很高的海外影响力。2014年立项的葛兆光的《宅兹中国:重建关于“中国”的论述》英译本于2018年由哈佛大学出版社旗下的贝尔纳普出版社出版,4年间藏有该书的全球图书馆已经达到345个,彰显了具有高学术影响力的知名高校出版社在提升学术著作影响力中的重要作用。

5 当代中国各领域资深学者著作海外影响力较高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资助对象定位为代表中国学术水准、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学术前沿的学术精品,由于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优秀成果往往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使得翻译出版的著作多为各个学科领域资深专家学者的代表性学术著作。

从出版数量和作品的馆藏数量两个方面来看,具有高海外影响力的原著作者为中国经济、政治、哲学、法律、社会学等领域具有高知名度和认可度的资深专家,多出生于20世纪50年代,在各个领域具有深厚的研究积淀,在中国社科院和国内知名高校从事研究工作。蔡昉是翻译出版数量最多的作者,其关于中国经济增长、人口劳动问题、新时代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著作大量被项目资助翻译为英文版,受到了海外认可。葛兆光是获得收藏数量最高的学者,关于中国思想史和中国的相关论述被大量海外图书馆收录,成为海外了解中国思想和文化的重要渠道。

6 对提升学术外译图书海外影响力的启示

目前,在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资助下,大量反映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学术著作已经走出國门,在海外形成了一定影响力。2019年起,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进一步改革,在资助语种、申报主体、项目主持人申请资格等方面做出调整。守正创新、持续完善的改革措施显示出学术外译项目正由追求出版数量向追求翻译出版的质量以及更高的海外影响力转变。学术外译是一项系统工程,项目管理、选题规划、作品翻译、出版发行、传播推广各个环节都关系到学术成果外译效果。由对2010—2020年间立项的英文版图书在海外出版和传播情况的考察可知,就增强学术外译图书海外影响力而言,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在以下几个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一是在项目管理方面,有必要持续跟踪立项图书的外译进展和海外出版传播情况。到达率是传播力的重要方面,整体而言,当前学术外译立项项目中,有大量的作品至今无法在OCLC数据库中查询到确切的出版和发行信息。为了保障外译项目产生预期的效果,加强对立项后项目的管理工作已是当务之急。其一,需要建立起立项项目的后续管理机制和实施进度台账,对立项后一定年限内尚未完成出版任务的项目予以督促和通报,约定预期的结项时间,保证立项项目顺利出版;
其二,要对已出版项目在海外的传播情况进行跟踪评估,广泛了解著作的海外影响力和接受度,定期对高影响力著作进行推选和公开宣传,对优秀学术作品进行重点推荐。

二是在选题规划方面,围绕国际关切和内容创新,强化对外主题出版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高水平的内容是获得高影响力的前提,进入新时代,中国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中国理念、中国主张、中国智慧正成为解决全球问题的重要方案,向世界说明中国,回应国际关切,必须加强创新。从外译项目资助图书10余年在海外的传播情况来看,海外受众既对中国传统哲学、文学艺术、思想文化高度关注,又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经验极具兴趣。未来,一方面要加大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图书的对外出版,选择一批适应时代需要的反映中华传统世界观、价值观的优秀著作,结合时代特征和海外受众阅读习惯加以创新,选择西方读者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再创作,让全球读者更好理解中华文明;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体现中国发展变化的最新成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最新进展的中国主题图书的对外出版,向世界阐述好中国的新发展理念和新思想,增进国际社会对当代中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思想的理解。

三是在作品翻译方面,加强中外编、译、学团队合作,建立中国特色学术词汇的对外翻译表达体系。学术翻译具有较高的门槛,不仅需要深厚的语言功底,还需要足够的专业学术积累。翻译团队的构成是2019年以来外译项目改革的重要领域,中外编、译、学协同合作的团队制的组建,对于至少配备一名外方合作译者/审校人员,一名项目涉及学科的中外专家学者的要求,都旨在从语言表达和学术专业度两方面提升翻译质量。学术表达的基础是学术概念和专业词汇,跨文化的概念和词汇的互通是中外学者进行有效交流的基础,也是有效开展学术外译的基础工程。中国学术领域独有的语言词汇和话语表达方式对于国际社会的接受来说存在挑战,部分文学和中国哲学的翻译文本大多较为艰涩,作品内容与国外的文化传统和国外受众所处的文化环境也有较大的差异。因此,积极依靠中外学者力量,建立起不同学科内部中国特色学术词汇的对外翻译关键概念和表达体系,对于提升翻译质量和传播效果而言具有重要价值。

四是传播推广方面,加大已出版图书在全球的运营和推介,凸显外译图书在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中的作用。英文版图书是主流的学术交流载体,为了进一步扩大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外译图书在海外的影响力,其一,要加强国内出版机构的合力,策划和组织系列化的中国学术著作对外推广活动,积极在不同的国家和文化背景地区举办新书首发式、研讨会、座谈会,并充分利用线上、线下的知名国际书展的影响力,集中展示和推介外译项目资助翻译出版的英文版中国学术著作,为国际读者打开了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窗口;
其二,邀请国际知名汉学家、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关注中国学术发展知名海外学者为待出版的新书撰写序言和书评,扩大中国学术著作的传播范围;
其三,逐步建立起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英双语版主页和线上传播渠道,展示立项项目10年内已出版图书的基本信息,便于关心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海外读者了解项目实施进展;
其四,充分发挥英文版图书全球受众广的优势和杠杆作用,积极与海外知名出版社合作,选择具有高影响力的英文版图书以其他文版的形式再次出版,扩大优秀学术著作在全球的传播范围,真正发挥学术出版在建立国际话语体系、提升国际传播效能中的作用。

注 释

[1] 尹洪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的调查分析[J].出版科学,2018,26(4):64-68

[2] 吕秋莎.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助力中国学术著作走出去:基于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0—2020年的统计分析[J].出版参考,2021(11):26-32

[3] 王壮,郭雪,卢明嘉,等.创新推动我国学术出版高质量“走出去”:基于“中华学术外译”项目(2017—2021年)立项结果的统计分析[J].科技与出版,2022(8):22-29

[4] 夏侠.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发展研究[J].出版参考,2021(4):29-31

[5] 诸葛蔚东,崔爽.基于OCLC数据库的科学出版社图书影响力分析[J].出版广角,2017(3):26-28

[6] 何明星.中国图书在世界的传播与影响[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4,3

[7] 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历年立项信息[EB/OL].[2022-08-15].http://www.nopss.gov.cn/GB/219469/431031/index.html

[8] 刘松,夏登山.中国文化海外出版传播的欧美经验:以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为例[J].出版科学,2022,30(4):99-105

[9] 刘英.亚洲科技出版集团的市场利基者战略:以新加坡世界科技出版公司为例[J].编辑之友,2018(9):109-112

[10] 蔡本田. 新加坡打造区域媒体高地[N]. 经济日报,2022-09-05(004)

(收稿日期:2022-10-08)

猜你喜欢学术出版国际传播走出去全媒体时代学术出版转型与图书馆的责任现代情报(2016年12期)2017-01-16自媒体视阈下高校社科学术期刊出版转型探索出版广角(2016年21期)2017-01-07学术出版知识服务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7年1期)2017-01-04全球化与国际传播:媒体与公民的世界性互动新闻爱好者(2016年10期)2016-11-18促进汉语国际传播的十项策略现代语文(学术综合)(2016年10期)2016-11-14我国电视纪录片国际传播的路径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新媒体语境下新华网国际传播问题与对策分析今传媒(2016年9期)2016-10-15出版社学术出版盈利模式探究出版广角(2016年1期)2016-03-21

推荐访问:中华 英文版 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