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海江
从小我就特别喜欢体育,一直也怀揣着一个梦想,希望长大后能够成为一名有专业尊严的体育教师,这个梦想最终在清华附小实现了,从毕业走进清华附小到今天已经有17年,清华附小的体育育人传统已经传承百年,这样的体育传统也不断激励着我前行。我始终坚信“体育运动的教育价值,不只限于运动场上,而且能够影响整个社会。”体育是最好的教育,17年的春夏秋冬,我一直陪伴学生在体育中成长,把体育作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发展的重要手段,充分发挥体育在育人质量提升方面的重要作用,将体育融入其他各育之中,完成体育育人的不断进化,也不断在超越中去探索新的体育育人的可能。
一、终身学习:把学习当作最好的保养
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我渐渐发现,自己的知识、素养还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学生需求。于是我作出了重返校园的决定,报考了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攻读体育教育训练学专业的博士学位,目前还有一年就要毕业。一边教书,一边学习,在教学闲暇,我不断读书充实自己,以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不仅有《体育教学论》《体育心理学》等学科教育理论,以及《备课的门道》《教与学的新方法》等实践类书籍,还有《教学论与生活》《做一名有专业尊严的教师》《回到教育原点》等教育通识类书籍,阅读带给了我诸多教益。作为一名体育教师不仅要有知识上的学习,还要有身体上的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成为学生的审美对象。我每周坚持体育基本功和身体素质练习,坚持用运动改善身体状态,至今我已经完成了8场马拉松比赛。我深知:学习是最好的保养,人不是不合格才学习,而是通过学习不断成长,必须通过持续学习实现保值与增值。
二、课程创生:把课程作为通向学生身心健康的跑道
清华附小一直传承清华大学体育传统和马约翰体育精神,在新时代背景下,从尊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和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出发,学校提出“儿童站立学校正中央”的教育哲学。那作为体育教师的我为什么不能让“儿童站立运动场正中央”呢?在学校的带动下,我和体育团队一起开始研究和构建清华附小的体育课程。
在学校整体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和体育团队经过多次研讨、实践,构建了横纵联合、内外统一的体育育人体系。横向构建了全面而个性的“1+X体育课程”,以运动专长形成、强健体魄练成、健全人格养成为核心。“1+X体育课程”由“三个一”构成,即每天一节体育课、一个健身大课间、一个体育自主选修课。每周5节的体育课中,有3节国家课程、1节足球特色课和1节自主选修课;
每天的健身大课间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運动菜单”,学生可以自主选择项目、借用器材,体育教师分项指导。自主选修课采用走班制,提供11个项目供学生选择,其中在四年级开展人人必修的游泳课。
纵向形成了学段“三进阶”和育人主题体育活动,把小学六年分为纵向成长的“三进阶”进行构建。低学段(一、二年级),重兴趣和习惯,强调“基础牢”,尊重其“天资与性情”,发现与激发兴趣;
中学段(三、四年级),重技能和方法,强调“腰杆硬”,针对学生身心处于“U”形底部发展期,砥砺其意志与行动,获得乐趣;
高学段(五、六年级),重团队和特长,强调“起点高”,关注学生身体处于第二发展期、创造与逆反期,培育其理想与抱负,逐步形成自我志趣。学校依据学生发展的特点编制了《成志体育“三进阶”手册》,在课程、活动、社团等方面制订了进阶目标和内容。学校还形成了以“三进阶”为育人目标的贯穿全年的“马约翰杯”系列比赛活动,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每年的1~12月份,安排以集体组织、全员参与、个人展示、自主锻炼等多种形式的体育育人活动,形成六大全员比赛和六大专项比赛。
在建设体育课程育人体系的过程中,我也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和困惑,什么是体育真正的价值、怎样将价值落细落实落小、怎样体现活动的进阶和关联、怎样进行有效的评估和指导……一切都从零开始起步,除了自己阅读大量资料以外,离不开团队的帮助、专家的点拨、领导的支持,他们帮助我从大量的教学经验中提炼出了有价值的成果,我也越发认识到课程就是通向学生身心健康的跑道。
三、教学研究:把高质量写在每一天的课堂上
我一直扎根于体育教育教学研究中,经过多年的深耕和实践,我逐渐形成了“标准而灵动、力量而审美”的教学风格。在课堂教学中我不仅关注怎样增强学生的体魄和运动兴趣,还更加关注体育对学生的价值塑造起到的关键作用,使体育教育教学真正达到体格、人格及价值观教育的共同目标。围绕“有趣、出汗、技能、安全”的校本体育活动原则,我从学习目标与儿童的实际获得出发,形成了以体育人的“四动”课堂动力系统,积极落实现行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教会、勤练、常赛”的要求。
问题驱动:学习内容的原生价值与学生学习的需求点和生长点链接,形成驱动学生好奇与内生力的主要问题、问题链或问题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安全意识。如,在足球脚内侧射门教学中,学生先观看足球射门的视频片段,教师提问不同角度的射门脚触球的部位有何不同,引发学生对足球射门技术动作的思考。
情境调动:情境贯穿学习全过程。学生自始至终浸润其中,全身心投入,由浅入深,由低到高,层层递进,螺旋上升式地系统带动运动技能提升、增加运动负荷,促进学生情感发展,拥有为志向而锻炼的激情。如,在低年级足球教学中采用“冰冻人”游戏,让学生扮演“猎人”“猎物”等攻防角色,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学生在游戏中提升技术。
工具撬动:以工具为脚手架,多感官协同,个体学程可视化。教师准确把握不同类别学生学习的需求,切中学生学情的起点,展开有针对性地指导,破解学生运动技能提升的卡点和难点。如,足球教学中标志物、小球门、反弹网等工具的运用,利用工具对学生技术学习形成条件限制,让学生更容易掌握足球技能。
平台互动:师生将分散、隐藏的个体化的运动技能、信息资料、问题反馈等建立平等互动机制,达成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分享、合作,实现多向互动。学生在运动中,张扬个性特长,体验成功的乐趣。如,在足球比赛教学中的多种形式对抗,不同人数分小组对抗赛需要学生不断交流、互相配合,在对抗合作中提升足球技能。
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实践,我一直提醒自己,研究要从课堂中来,再回到课堂中,破解教与学的难题,要把过去的“教研”转向今日的“科研”理念实践上,用研究的方式进行工作。
四、全面发展:把体育教师塑造成学生的成志榜样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体育教师也要一专多能、全面发展,成为学生心中的榜样,与学生共同成志。除了教授体育课外,我还是校健美操社团负责人。毕业来到清华附小,我就组建了健美操社团,一点一滴精心培养,看着学生们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区级冠军到市级冠军再到全国冠军,最后登上世界大赛的舞台。
我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健美操队员,他们都有各自的发展,但无一例外,都将健美操作为生活中的一部分。看到学生因为我的努力而找到了他喜欢的体育运动,通过这项运动获得了更多的机会和成长,甚至成为他们一生的志向,使我更深刻地感受到体育教师的价值所在。我还将健美操社团发展的经验推广到足球、冰球、武术等其他社团,和体育组的教师们一起,努力为每名学生的体育成长提供可能,现在清华附小已经有14支体育社团,每名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喜爱的运动项目。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中,我作为技术官员,承担了执裁单板和自由式滑雪障碍追逐项目的任务。参与奥运会是每个体育人的梦想,为了这个梦想我准备了3年。在40多天的工作中,我不仅学习到了新的知识,更深刻感受到了体育的力量和奥林匹克精神。回到学校后,我把这段难忘的经历分享给了学生,把收获的感悟融入到体育课堂中,带领他们一同感受祖国的繁荣强大,感受体育的精神力量,让他们认识到只要不断努力,梦想终会成为现实。
五、双向赋能:把团队的发展当作自觉的责任
2011年9月,我成了清华附小马约翰体育教研室的负责人,带领体育团队一起探索、构建清华附小“1+X”体育课程,把校园足球打造成为学校的品牌项目,在全校推行体育自主选修課。从每天清早的晨练微课堂、上午的健身大课间再到下午的体育社团训练,我和教师们一起每天早出晚归、披星戴月,力求把每一件事做到完美。作为体育团队的领头人,做好体育教师队伍建设是我的主要职责之一,我制订了定期教研制度,要求人人上过关课、人人会说课、人人练基本功,努力让每一名体育教师都能成为清华附小体育的代言人。
作为全国十佳小学体育教师,教育部“我是体育教师”十强教师,北京市骨干教师,海淀区兼职教研员,我不断践行公益情怀,先后到四川、甘肃、贵州等欠发达地区送课,与当地体育教师进行交流和学习。十余次为“国培计划”全国骨干教师、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的校长及教师作经验报告、进行教学展示。20余次在市、区级教研活动、青年教师培训中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经验分享。
回顾自己多年的成长,我深刻地体会到,要不断学习,把学习作为体育人的精神必修课;
要立足课堂,把课堂当作体育育人的主阵地;
要相信团队,在与团队和学校共同成长中实现个人价值;
要追求卓越,正如奥林匹克的口号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体育人就是要不断挑战、不断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