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莹 屠小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通过协同创新实现协同育人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从理念、体制和机制方面都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各高校要按照国家的政策进行办学思路的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的调整,将人才培养与企业实践相结合,积极推进校企合作。这些政策的陆续出台,得到了各级各类高职院校的高度关注,标志着校企合作已成为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的前进方向。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过程中,我们面临着诸如自然灾害、传染病、社会动乱等风险事件频发,人们对风险管理、健康管理以及财产安全意识逐步提升,对商业保险的需求日益增长,保险行业蓬勃发展,对保险人才的需求量日益攀升,探究建立完善校企协同育人模式对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保险专业人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推进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必要性
1.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本质要求。职业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最近一个时期以来,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与支持职业教育的发展,因为职业教育的发展是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和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职业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更加贴近产业发展,更加靠近生产一线,是培养行业和产业需要的兼具理论知识和专业实操的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的摇篮。因此,职业教育应当与行业建立高度的关联性,在对专业人才的培育过程中应加深与行业的合作,获得企业的有力支撑,否则职业教育就脱离它的本质,无法突出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
2.校企协同育人是行业企业对高职人才的特殊需要。对于保险行业来讲,保险公司对于高职毕业生的需求甚至会高于本科生,因为保险公司需要引进大量的产品营销人员、客服人员、查勘定损人员等,这些岗位人员流动性大,对人员的操作技能要求高,同时人员招聘门槛相对较低,是高职毕业生的理想就业方向。基于当前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保险的作用日益凸显出来,保险行业对于各类优秀的技能型人才需求持续增加,可以说人才的缺乏已经开始阻碍保险行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同时降低人才培养的成本,一个非常好的方法就是让产业参与到高职院校育人体系中来,用人单位可以尽早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定向培养本企业需要的技能人才,让企业文化深植于人才早期培养的系统中,与高职院校建立紧密联系,根据校企的实际工作流程和经营管理需要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从走进课堂那一刻起就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和明确的学习目标,而学校作为人才输出方,也能树立更加具体的人才培养目标,达到三方共赢的成效。
3.校企协同育人是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高职院校应当与企业保持紧密联系,不断拓宽与企业的合作领域,加深合作深度。在这个过程中,学校可以实时了解掌握企业的最新用人动态,学习产业前沿知识,实现校企资源共享,根据行业需求变化随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同时学生在校期间也可以通过产业前沿讲座、进企业观摩、跟岗实习等方式加深对企业的认知,对业务流程有更形象的理解。实现理实一体化,将课本所学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同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再回到课堂上来解答。高职院校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级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使命,相比重理论研究的本科院校,高职院校培养出的学生应当有过硬的实践能力、扎实的操作技能及吃苦耐劳的工匠精神。所以职业院校必须适应行业的不断发展和升级,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致力于提升勞动者的就业稳定性,增强劳动者的就业创业能力,做好经济转型过程中人才制造本职工作。
二、保险专业校企协同育人存在的困境
笔者就目前保险专业校企合作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在调查中发现了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上的一些共性问题,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校企协同“徒有其表”,学生闷头学,企业闷头干。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强调的是高校与企业的有机融合,校企双方应当共同组织安排人才的教育和培养,确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需求方应当全面地参与到教育教学当中,而不仅只出现在人才的出口。目前校企合作的现状是,校企合作更多的流于形式,只停留在校企双方签订的一纸协议,缺乏实质性的合作育人,学校集中进行理论知识讲授,企业负责后期的岗位实践,在校学习和企业实践各行其道,是前后分离的两个学习阶段,企业只在每一届学生即将进入顶岗实习阶段才会出现的学校的双选会上,企业与学生双方都是初次见面,这跟传统的培养方式如出一辙,校企合作形式大于内容。保险行业的前沿动态难以进入到学生的课程内容中来,学生到企业会发现理论和实践“两张皮”的现象,而学生在企业实习也常常是浅尝辄止,接触不到实质业务,只停留在帮着师傅打打杂,学生怨声载道,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导致校企合作效果欠佳。
2.校企双方对协同育人的认知不同。由于校企双方所代表的利益不同,企业参与专业人才培养需要投入大量的资源,而企业又是以利润最大化为经营目标,耗费人力、物力和精力去培养学生,但这些学生尚未走出校园,他们未来的就业还存在变数,是否能给企业带来收益也是未知数,所以对利益至上的企业来说校企合作往往是吃力不讨好。企业将实习学生看作是廉价劳动力,不合适就换,导致学生在企业实习的体验也是差强人意。与此同时,部分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中简单的将理论学习与企业实践割裂开,教师为保障教学任务如期完成,往往会忽视理论与实操的结合,造成只学不练的教育现状。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自制力差,学习动力缺乏,最终导致专业知识的学习蜻蜓点水,学生对专业技术的掌握浮于表面。因此,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是让用人单位认识到协同育人的重要性以及其优势所在,否则双方的目标不一致,很难形成良好的合作机制。
3.校企合作程度不深,协同育人意识缺乏。在前期的调研中笔者发现,当前高职院校保险专业校企合作的领域主要包括党建共建、企业进校办专业讲座、给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学生企业顶岗实践和高校教师寒暑假进企业实习锻炼。对学生的培养集中在整个教育教学的中后环节,合作的层次较浅,企业在专业育人机制中尚处于配角的状态。高职保险专业的学生毕业后进入保险公司多数任职于产品营销岗,保险产品相比较市场上的其他产品专业性强、风险程度高,面向的客户群体复杂,这就要求业务人员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精湛的营销技巧。由于学生在校期间对市场、企业及产品的了解知之甚少,具备的专业理论知识停留在书本中,与瞬息万变的市场严重脱节,导致毕业生进入企业后还要再接受二次理论知识培训,这实际是极大的资源浪费。企业未能深入参与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标准设计、教学过程管理、考核评价等环节。
4.产教融合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完善,校企合作效果无法保障。近些年来,国家出台相关政策鼓励“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是落实到地方时尚缺乏完善的法律和制度规范予以支撑,校企合作进程缺乏约束机制,合作效果也无法进行定性、定量考核评价。学生结束在校学期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企业给出的评价和学校给出的评价出现“两张皮”的现象,学校和企业甚至没有沟通,评价意见都是双方主观决定,评价缺乏统一标准,不具备社会认可度。学校主要关注就业率,而用人单位则更加着急解决短期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校企合作除了需要双方共同的合作意愿即内生的动力,同时也亟需外部的约束机制介入,否则双方都会基于短期效益,缺乏对双方的互惠互利,校企合作缺少长远性发展机制。
三、保险专业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改革与对策
1.加强校企有机融合,深化课程体系改革。在校企合作关系中,学校应当主要负责理论知识教学,而企业则侧重专业实操训练。如何加强校企合作,合理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扩大校企合作领域。具体来讲,应用型人才更加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依据社会的需要来设计人才培养方案,就要求高校要积极与用人单位沟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及共同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执行。同时,根据行业企业的需要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方式,根据业务条线以及职业发展规划的需要来调整培养计划。明确职业核心能力,设置的专业基础课应当与保险岗位需求与岗位能力一一对应,从学生的具体工作岗位出发,根据具体业务流程、实际工作需要来设置课程,例如《保险核保与理赔》《保险精算》《保险产品开发与营销》等课程,这些课程所讲授内容均为学生以后将要从事的具体工作内容。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要脱节,课程设置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问题。将课程与本地保险行业的发展现状相融合,建设的课程体系应符合经济文化特点,学校甚至可以和本地企业协作,将企业里的优秀企业文化和职业文化融入课程中,比如作为一名合格保险人应具备的敬业精神、奉献精神及团队意识等,学校在实训设施建设中应尽可能地还原职业场景,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通过模拟保险公司的实际工作场景,增强学生的代入感。
2.加强校企相互了解,奠定校企协同育人理念的基础。校企双方所代表的的利益不同,导致双方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不同的目标,这是阻碍校企合作的严重桎梏。高职院校应当主动与企业沟通,共同探讨能够实现校企双赢的利益驱动机制,想方设法增进校企双方的了解,求同存异,相互渗透育人理念,使双方达到一致的协同育人目标。学校要深入企业,了解企业的管理方式以及对人才的最新需求动态,掌握企业的技术能力和社会认可度,负责任的为学生选择优秀合作企业。高校教师应当保持对行业发展的敏锐度,及时调整课程内容,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教学,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跟得上行业发展的步伐。
与此同时,企业也应该顺应时代发展,认识到人才不仅要“用”,还要“养”,形成从培养人才到使用人才的闭环人才管理模式,要长远看待人才培养,不要吝啬于投入资源,可以考虑提供专项的合作资金以及为优秀学生设立奖学金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刻苦钻研,毕业后忠心效力企业,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企业在学生当中的口碑及知名度。企业只有了解年轻员工所需所想,掌握员工的成长历程,才能够更好地識人、用人,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企业效益的提升。
学校应当引导企业定期与学校和在校生开展座谈交流,及时互通有无,企业积极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以及所学内容与实践的契合程度,对于顶岗实习的学生,企业应当主动为学生提出工作建议,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可采取现代学徒制的模式,设置校内、校外双导师制,保证学生的专业素养和职业素养共同培育发展。
3.加大校内、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为学生营造更贴近工作岗位的实训环境。实践教学体系的建设有助于强化学生对保险业务的认知和感知。高校要加大对保险实训基地的资金投入力度,校企协作根据企业具体业务操作流程,设计形式多样的实训项目,针对保险公司产品营销、投保、核保、风险评估、查勘定损、核赔、保全、保险理财规划服务等业务内容,在校内实训室内高度还原整个业务流程,让学生身临其境,体验真实的业务处理流程,帮助学生完整地掌握主要职能部门的工作要点,让学生走出校园后无需二次培训,直接上岗开展工作。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由校内专业教师和校外专家共同指导,实现以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巩固书本知识,实现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当中的问题。在实训室里学生就可以从员工那里获取各种各样的实践经验,了解实际工作的具体情况。
4.建立健全校企协同育人相关制度规范。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如何提升校企协同育人的办学质量,保障学生在企业的实践效果,高校应与企业加强沟通,由学校与企业共同构建多元教学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应包含过程性考核与终结评价两部分,最好能够形成普适性的评价机制,对课程体系的建立、教学组织管理、课程教学效果及学生进入企业实践后的技术技能表现进行全方位评价,适用于多家企业与高校,提升校企评价体系的社会认可度和公信力。
同时,在校企合作中不容忽视的一个角色就是政府,政府应当通过立法明确学校和企业各方的权利和职责,使双方的权利都得到保障,如果双方出现争议或者纠纷,都可以通过相关的制度规范维护自身的权益。与此同时,政府为支持地方产业及教育发展,应当设立专项经费保障校企合作顺利开展,资金可用于资助建立校企合作实训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及成果转化等,政府在校企合作中做好统筹协调的工作,为校企合作设立沟通交流机制、信息互通体系、效果评价反馈机制并建立相关的基础性文件以规范双方行为,能够理顺二者在合作过程中的诸多困难,为校企合作保驾护航,促进双方融合发展,为地方经济做出应有贡献。
四、结语
随着保险行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保险行业迫切需要一批理论扎实、技术过硬的新型技能型人才,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越来越凸显,而校企合作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加强对职业教育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的研究,对职业教育和经济社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基金项目:宁夏高等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唯一资助(NGY2020137)]
(作者单位:宁夏职业技术学院)
猜你喜欢校企协同育人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中国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教育家(2022年18期)2022-05-13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科学大众(2020年23期)2021-01-18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上海包装(2019年2期)2019-05-20“四化”协同才有出路汽车观察(2019年2期)2019-03-15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电镀与环保(2016年3期)2017-01-20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新课程研究(2016年1期)2016-12-01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中国卫生(2016年5期)2016-11-12校企合作五反思汽车维修与保养(2014年7期)2014-04-18协同进化生物进化(2014年2期)2014-0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