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扎根理论的小学家长委员会角色功能研究

时间:2023-07-04 12:5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武晓伟 巫凡渲

摘      要 家长委员会作为我国家校合作的主要形式之一,在近年的实践过程中衍生出很多问题。针对“家委会应该在学校场域中扮演何种角色”“影响家委会角色功能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更好地让家委会发挥作用”这三个问题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取向,通过深度访谈,探究“家委会角色功能”概念的内在结构,并建构家委会角色功能与影响因素的理论模型,从而提出促进家委会角色功能发挥的有效策略。

关 键 词 家长委员会  扎根理论  角色功能  家校合作

引用格式 武晓伟,巫凡渲.基于扎根理论的小学家长委员会角色功能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3(15):31-38.

学校教育让我们拥有了专门学习知识的场所,家庭教育为我们的个性养成和生存提供保障,社会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使我们的认知得以延展和扩大。它们三者在时空维度上各自独立,又彼此衔接,持续对人产生影响。只有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同作用下,学生才能得以全面发展。推进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协同作用,健全家校社协同教育体系有利于个人的健康发展,也担负着我国未来的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曾在2018年党中央召开全国教育大会中强调:“在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加强学校、社会、家庭相互配合,多形式多途径参与、支持教育现代化建设。”《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丰富家庭教育资源,加强对家长的教育指导服务,通过家长学校、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多种形式,引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注重家风建设,推进家庭学校共同育人。”然而,尽管我国重视家校合作关系,以及家长委员会制度的建设,但目前家校合作依然处于待完善、待提高的阶段。据北京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协同创新中心于2018年发布的《全国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74.1%的四年级班主任报告与家长沟通的主要困难是“家长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58.8%的四年级班主任报告与家长沟通的主要困难是“家长参与沟通的积极性不高”,52.1%的四年级班主任报告与家长沟通的主要困难是“与家长教育理念不一致”[1]。

家长委员会作为我国家校合作的最主要形式之一,自2012年教育部颁布《教育部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要求全国中小学和幼儿园“建立家长委员会,建设现代学校制度”以来,家长委员会制度已经推广至全国各地。然而在家长委员会的建设过程中,部分家委会非但没有实现原有的功能,反而衍生出了很多问题。其中,家委会家长角色認知模糊不清的问题几乎充斥在家委会工作的各个方面。本研究将基于扎根理论,深入探讨小学家委会角色与功能。主要解释三个问题:第一,小学家委会在学校场域中扮演何种角色,并如何发挥其功能?第二,制约和影响小学家委会角色功能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第三,如何更好地促进小学家委会角色功能的发挥?

一、研究对象的选取与资料收集

本研究主要采用“非概率抽样”中的目的性抽样,也称为理论性抽样。陈向明认为该抽样方法的主要特点在于研究者可根据自己的理论发展需要去选择相对应数量和类型的访谈对象[2]。在访谈实施的过程中,只要所构筑的扎根理论尚未达到饱和,研究者就可以持续进行理论性抽样立项;还可以根据收集材料中所展示的概念类属结构,重新调整抽样的方向,以促使扎根理论的生成。

在样本类型方面,本研究为更全面探究小学家委会角色的内在结构与维度,采用多视角方法,将与家委会存在互动关系的主体分为三大类:第一类为学校行政人员,包括班主任、校长;第二类为普通成员,即处于同一班级但没有成为家委会成员的家长;第三类为家委会内部成员,包括班级家委会成员、校级家委会成员。但访谈中发现,大多数学校中,班级家委会与校级家委会在身份上存在重叠。考虑到身份重叠的家委会成员更能全面地陈述班级家委会以及校级家委会之间工作的相关关系。因此,本研究中出现的家委会内部成员类访谈对象(访谈对象G和H),皆为同时担任班级家委会与校级家委会成员的家长(见表1)。

本研究的资料整理与访谈实施在时间上基本重叠,基于保密原则,访谈文本的名称以访谈对象编号命名。最终形成8个访谈文本,访谈录音总时长为588分钟,形成文本近4万字。研究者使用Nvivo12质性分析软件对文本进行分析,以访谈对象编号作为案例名称,创建出8个案列并补充相对应的属性值,从而提高资料分析的严谨度和研究结果的科学性。

二、扎根理论的模型构建

1.理论初构:小学家委会角色功能理论模型

(1)开放性编码

在开放性编码阶段,研究者持呈现原始资料中意义单位的原则,使用微分析的方法对访谈文本进行分析,尽可能保留访谈对象的本土概念。以语义停顿和事件完结作为概念化标记,在8份访谈文本中标记出289个初始概念(标签)。通过不断比较和整合具有相同内涵的概念,剔除掉明显与研究问题不相关、出现频率过低的概念后,最终整合为16个子节点,并将其归纳在两个树状节点下,分别为“班级家委会工作内容”和“校级家委会工作内容”(见表2)。

(2)选择性编码

在选择性编码阶段,研究者重新审视已有树状节点和子节点之间的关系,发掘节点之间存在的潜在逻辑关系。将开放性编码中较为粗略的分类打散,根据子节点间的关系重新整合、构建。关联得出的树状节点也被称为类属,即概念的合集。在上述16个子节点中,“参与学校活动”“协助开发家长资源”“监督学校工作”“了解学校工作情况”“赞助学校活动”被归类到“参与学校管理”这一类属,表示在学校管理层面上的家委功能;“班费财务出纳”“班级物资采购”“学生生活指导(低年级)”“教师教学辅助”“班级活动策划”被归类到“辅助班级管理”这一类属,表示在班级管理层面上的家委功能;“传递正能量”“班级舆论监控”“家校信息桥梁”被归类到“家—班—校联络沟通”这一类属,表示家委跨层面(家长—班级—学校)联络沟通的功能。为了表达更为准确,原节点名称“班级舆论监控”被更改为“班级舆情监控”,原节点名称“宣传学校决策”被整合到节点“家校信息桥梁”。通过不同类属的持续比较以及对资料不断地提问,类属间的关系变得更加清晰具体。原有节点“引领家庭教育”“参与社区活动”重新编码后,将其细分为“公益服务”“捐款捐物”“教育理念”等三个概念,并分别归类到“推动社区建设”与“引领家庭教育”这两个类属下(见表3)。

(3)理论性编码

在理论性编码阶段,须从已有类属中发掘核心类属。通过撰写故事线,确定出统领其他类属的核心类属。故事线一旦确立,则表示理论架构已经产生。为了让核心类属浮现,研究者重新回顾已有的编码和访谈文本,并对选择性编码阶段的类属进行调整,将原本“参与学校管理”“辅助班级管理”“家—班—校联络沟通”“推动社区建设”“引领家庭教育”五个类属扩展为“班级管理协助者”“家庭教育引领者”“家校沟通促进者”“家长资源整合者”“社区建设推动者”“学校管理参与者”六个支援类属。在不断的调整和厘清下,核心类属“家委会角色”逐渐浮现,扎根理论的结构也得以展现(见表4)。

至此,本研究确立以小学家委会角色为“故事线”,内含6个支援类属,17个具体概念的小学家委会角色理论模型。以上结果虽可以展现小学家委会在家校合作中的角色类型和功用,但是缺少对家委会成员在角色扮演过程中影响因素的深层考察。只是探究出了“家委会在学校中担任角色是什么”这个问题,但“为什么一些家委会成员可以做得比其他人好”以及“如何让家委会发挥出应有的角色功能”这两个更深层次的问题仍得不到解答。因此,研究者将上述两个问题作为新的理论取向,重新对材料进行编码。

2.理论重构:小学家委会角色功能与影响因素模型

(1)开放性编码

在开放性编码阶段,对8份访谈文本重新编码,得到262个初始概念(标签),整合出27个子节点,随后对已有概念进一步分类组合,将27个子节点归纳在7个树状节点下(见表5)

(2)选择性编码

在选择性编码阶段,研究者保留了开放性编码中大部分的节点结构,仅将“任务执行能力”并入“活动策划能力”中。最终建立7个类属,分别为“参与动机”“基础能力”“情感品质”“个人资源”“关系亲疏程度”“环境氛围””制度设计”(见表6)。

(3)理论性编码

在理论性编码阶段,研究者最终确立“个人因素”和“环境因素”为核心类属,“参与动机”“基础能力”“情感品质”“个人资源”“关系亲疏程度”“环境氛围”“制度设计”为支援类属,并将每个类属都划分了维度,以展现类属的内部结构(见表7)。

理论重构后可以得到小学家委会角色功能以及影响因素最终理论模型图(如图1)。模型图由“个人因素”“家委会角色”“环境因素”等三个构件组成。笔者通过图示的方式将理论图形化,以求直观地展示兩轮编码所建构的理论之间的关系,即小学家委会角色功能的发挥受到了家委个人因素和学校环境因素的影响。

3.理论模型阐释

(1)小学家委会角色功能理论模型阐释

小学家委会角色功能理论模型揭示了家委会角色功能的静态结构,上述六种角色功能为并列关系,类别之间不存在程度和水平高低的划分。在实际应用层面,本研究为家委会成员提供了评价维度,有助于家委会评价体系的建立,解决当前家委会中存在的工作评价缺失、模糊化问题。

“班级管理协助者”指协助教师或班主任完成有关班级管理事务的角色功能。该功能是家委会的基础性功能,其包含了班费财务出纳、班级活动策划、班级物资采购、教师教学辅助、学生生活指导(低年级)等五个方面。值得一提的是,家委在实际班级管理中一般都是采用任务驱动开展活动和工作的,班主任或是科任老师为班级管理任务布置的主体,故将家委定位为“协助者”。

“家校沟通促进者”指协调不同群体间、不同层级间沟通的角色功能。其包含“信息桥梁”“传递正能量”“班级舆情监控”三个基本维度。家委收集来自家长和学生的意见,将其整理收集后传递给班主任或是学校领导。当师生之间发生冲突时,家委充当“中间人”的角色进行调停,化解班级矛盾。该功能是家委会工作中的核心功能,也是促进家校合作的关键功能。

“学校管理参与者”是2012年发布的《关于建立中小学幼儿园家长委员会的指导意见》中明确的三个家委会基本职责之一。其中包括“了解学校情况”“参与学校活动”“参与监督学校工作”等三个具体方面。家委通过参与学校的活动与监督工作,了解学校情况,同时随着对学校管理与活动了解的加深,家委更能提出精准的监督建议与活动支持。

“家长资源整合者”指家委基于对家长群体的熟悉与了解,整合在校家长群体的社会资源,辅助学校教育工作开展的角色功能。该功能内含“协助开发家长资源”以及“赞助学校活动”两个具体方面。家长资源整合者的功能发挥很大程度会受到在校家长群体个人资源多寡、关系亲疏程度的影响。家长资源越多、家委与家长的关系越亲近,家长资源整合者功能就能越好被开发利用。

“家庭教育引领者”是最能体现家委会主体性的功能,也是目前发展潜力最大的功能。其内含“传播亲子教育理念”和“介入家庭教育问题”两个维度。要求家委会发挥自身的主体性,主动地去传播正确的亲子教育理念以及介入家庭教育。

“社区建设推动者”是目前不常被提及的功能,但该功能是家委会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社区建设推动者是指家委号召家长群体,通过“参与筹款募捐”和“提供公益服务”的方式与当地社区形成良好互动的角色功能。该功能可促进家—校—社三方的良好互动,形成教育合力。

在实践情境中,不同角色功能的发挥会因家委会成员个人因素或环境因素的差异而呈现的动态变化。例如,一位育有二个孩子的母亲,在不同班级中担任家委时的表现会存在差异,在A班级中积极策划班级活动,但在B班级中却鲜少发言。由此可见,静态的结构分析对家委会成员在具体情境中的行为的动态变化缺乏解释力。

(2)小学家委会角色功能影响因素模型

小学家委会角色功能影响因素模型揭示了在实践情境中影响家委角色功能发挥的变项因素。经过三级编码分别得出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两个核心类属。其中个人因素包括“参与动机”“基础能力”“情感品质”“个人资源”四个支援类属。环境因素包括为“关系亲疏程度”“环境氛围”“制度设计”三个支援类属。类属维度的作用像一把游标尺,展现类属内部的两端,随着游标的左右滑动,家委会角色功能也会呈现出不同的变化。个人因素与环境因素互相影响与作用,共同推动了家委会角色功能的发挥。

“参与动机”指的是家委成员在从事家委工作时所抱有的动机,类属维度为“为己—为人”。“为己”指的是家委抱着自利性的目的加入家委会工作,家委希望通过家委会的工作为自己的孩子争取更多隐性优势,比如老师的关注、表彰的机会。“为人”指的是家委抱著利他的目的加入家委会工作,这种目的可能是想要帮助老师减轻工作压力,为班级孩子构建健康成长的环境。在实际情境中,动机会在从事家委会工作的过程中因为班级的人际关系、工作氛围而产生转变。

“基础能力”指的是家委会工作时所需要具备的基本能力和技能,类属维度为“弱—强”。类属内含活动策划能力、社交能力、议政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家委基础能力的强弱决定着家委会的组织运营水平,是家委会工作的基础。

“情感品质”因素共包含“热心教育”“乐于奉献”“性格沉稳”“处事公道”“将心比心(共情)”“合作精神”“耐心细致”等7项具体品质,类属维度为“缺失—具备”。具备上述情感品质的家委在从事家委会工作时会获得更高的评价。

“个人资源”是影响家委会角色发挥的重要因素,类属维度为“贫乏—丰富”。家委个人资源划分为“空余时间”“人力资源”以及“经济资源”。“空余时间”指的是家委可以按自己意愿自由支配的时间总量,“人力资源”指的家委所拥有的专业资源与人脉资源的总和,“经济资源”指的是家委可以自己根据意愿调随意度的资金总量。家委会成员的个人资源越多,越有利于家委会工作的开展。

不同主体与家委的“关系亲疏程度”也会影响到家委角色功能的发挥,其类属维度为“过度—舒适”。在本类属中,与家委有关的关系类型分为“家委与家长关系”“家委与老师关系”“家委与学校关系”。保持合适的亲疏程度是最理想的状态,关系过于疏远或过于接近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从整体上看,不同主体与家委关系的疏远会导致家委会工作机会变少、定位逐渐被边缘化,甚至导致家委会组织无效化、形式化。如果不同主体与家委的关系过近,会导致偏私、拉帮结派等现象,家委会的作用就会被逐渐地异化。

“环境氛围”与学校自身的风气、教育理念相关,反应的是学校的“隐性文化”,类属维度“矛盾—和谐”。环境氛围需要达到“公平公正”“价值认可”“观念契同”,促进家委角色功能的发挥。

“制度设计”类属包含“沟通机制”“家长培养机制”“权责边界”与“家委会制度”,类属维度为“缺失—健全”。健全的家委会制度可以让家委会角色功能得以发挥,还能防范家委会权力的滥用。

三、促进家委会功能发挥的方式

1.理论对话

在扎根理论构建的最后,研究者要进行文献回顾,将初步构建的理论与已有的文献进行不断比较以发现和补充已有概念以及理论的不足[3]。本研究为了将所建构的扎根理论与已有的学术脉络进行互动,摆脱拿着资料“自说自话”的囹圄[4],提升“小学家委会角色功能与影响因素模型”的理论质量。研究者选取了在家校合作领域较为常用的重叠影响域理论作为理论对话的对象。

首先,重叠影响域理论较为贴近本研究所构建的扎根理论。杨启光提出重叠影响域理论强调将学生置于重叠影响理论的中心[5],这与本研究所构建的扎根理论的中心是一致的。家委会角色功能的发挥是基于家长会成员对孩子的关爱。其次,张俊,吴重涵等在整理了近年关于重叠影响域理论的研究后发现,以重叠影响域为指导的家校合作研究领域虽然取得了大量富有成效的成果,但绝大部分都是量化分析[6]。重叠影响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亟需结合规范和科学的质性研究,进而提升理论的解释力度。因此,本研究所构建的扎根理论符合重叠影响域理论发展的需要。最后,由于重叠影响域理论的外部模型和内部模型构成了一个十分简介的可视化模型图,这可以让对话过程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更加清晰地呈现。

将本研究中所构建的角色理论模型与重叠影响域的外部模型进行嵌套可以得出如图2的模型,该模型展示了家委会角色的应然主体定位,可称之为家委会角色应然定位模型。在这个模型中,家委会处于重叠影响域中的重叠位置,可理解为家委会要成为一个中枢组织,同时介入到家庭、社区、学校三个影响域中充当不同的角色,进而为学生构建良好的教育环境。而该模型强调小学家委会要对家、校、社起到实际作用,必须要成为一个横跨家—校—社组织主体。

2.实践推理

扎根理论开创人格拉泽曾经说:“扎根理论的构建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为了探究小学家委会角色的实然定位,研究者再次回到资料中去寻找在实践层面上的角色定位,然后得出了如图3的模型。在实践状态下,小学家委会组织是一个仅在学校场域履行职责,其扮演角色的效能仅在一个较弱的水平。小学家委会在家庭和社区中的角色行为都要以学校作为中间媒介进行帮助。具体表现为街道举办公益活动时,会把人数的需求告知学校,再由学校“指派”家委会去参与志愿服务。而当家庭存在问题需要家委会介入,要通过班级和学校的批准后才能介入,并且持续性和效果都很差。由于学校的班主任、教师的地位要比家长、家委更高,因此导致家委会在扮演学校管理者角色时,往往只会流于形式。研究者所访谈的校长们虽然都在强调家委会有参与到学校管理中,但实际上家委会在学校管理的过程中没有实质性的参与,一般作为旁听者、参观者参与到学校的管理活动,这就导致了小学家委会具有很强的形式主义色彩。因此,想要家委会的角色功能得以发挥,家委会的角色定位应该实现从突然模型到应然模型的转变。

3.路径推演

经过理论对话和实践推理,研究者得出小学家委会应然角色定位模型以及实然角色定位模型。基于上述两个模型,可知家委会的角色定位应该遵循“实然—应然”的过程,要完成家委会角色从实然到应然的转变,可分别从观念、能力、组织建设等三个方面进行建设。

(1)促使“学校本位观”向“家委会本位观”转变

陈露认为家委会变革理念和措施可以分为两大取向:家长委员会本位观和学校本位观[7]。持家长委员会本位观的学者强调维护家长委员会的主体地位,使家长委员会从被动参与转变为主动建设。持学校本位观的学者认为对于家长委员会的合理权利应当给予保障,但需要明确权责边界,不能随意干涉和侵犯学校的管理权利。家长委员会不应只是学校的附属组织,其位置应该与学校的地位持平。为此,它需要构建自己的组织主体,直接服务于学生,促进教育治理民主化的进程。学校本位的想法只会导致“为了家校关系而家校关系”的形式主义盛行。

(2)促进家委会专业能力建设

在访谈过程中,班主任和校长曾不止一次提及“家长能力不足”的现象。学校中的班主任和校長都觉得家长没有足够的专业能力可以参与到学校的事务中。但家长能力不足这个现象是否属实,有待进一步的研究去验证。研究者认为,学校应该肩负起家长能力建设的责任。马忠虎认为:“学校需要在家校合作关系中起到指导作用,而这个指导应包括对家长能力建设的指导。”[8]因此,家长能力的缺失的本质是学校与教师在能力建设上的缺失。

(3)加强家委会组织建设

首先,建立家委培训机制,提升家委个人素养。研究者在访谈中发现,大部分家委会成员的能力处于较低水平,甚至有些无法胜任家委会的工作。因此,学校应该建立家委培训机制,提升家委从事家委会工作的能力。可以采用多元化的授课形式对家委会进行培训,如举办优秀家委代表论坛、开办专题讲座、家委经验分享会等,逐步提高家委的观念与能力。针对家委会的具体工作内容,展开实务技能工作坊,向家委普及基本的财务报账、活动策划、沟通谈判等实用技能。其次,改善沟通机制,加强主体间沟通。家委会作为家校沟通促进者,应该与班主任、家长、校长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以便随时可以交换意见与想法。但结合实际访谈的结果发现,目前家委会与班主任、家长、校长仍普遍存在沟通不足的现象。对此,应增加沟通频率,可以使家校沟通常态化、日常化。在学校层面,除了每个学期两次的全体家长大会外,应该定期召开小范围的主题会议,并且要让家校沟通更加平等、顺畅,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资源搭建沟通平台,让各主体可以平等对话,畅所欲言。最后,完善家委会制度建设,增强家委会的主体地位。如今家委会制度不完善、不规范的问题依然存在。为解决以上问题,应规范家委会选举与换届制度;要制定家委会工作评价标准,建立区一级家委会,即在校级家委会之上建立区一级的组织载体,打破家委会的校际隔绝,增强家委会的主体性。从而可以让家委会组织更好地与学校、社区互动,开展更多元化的教育活动,实现家—校—社联合共育。

参考文献

[1][8] 马忠虎.家校合作[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9.

[2]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126.

[3] 贾旭东,谭新辉.经典扎根理论及其精神对中国管理研究的现实价值[J].管理学报,2010,7(05):656-665.

[4] 陈向明,王富伟.扎根理论研究需要如何读文献:兼论扎根理论不同版本的界定之争[J].比较教育学报,2020(02):3-14.

[5] 杨启光.重叠影响域:美国学校与家庭伙伴关系的一种理论解释框架[J].外国教育研究,2006(02):76-80.

[6] 张俊,吴重涵,王梅雾,等.面向实践的家校合作指导理论:交叠影响域理论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9(05):3-12.

[7] 陈露.改革开放40多年来家长委员会的研究回溯[J].中国德育,2019(10):26-28.

[作者:武晓伟(1981-),女,河北张家口人,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巫凡渲(1998-),男,广东广州人,日本早稻田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生。]

【责任编辑  郭振玲】

猜你喜欢扎根家校编码关于发起创建“家校共育实验校”的函教育(2022年20期)2022-07-05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四川轻化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1年1期)2021-06-09Home-school Cooperation Makes Our Party Branch Activity Colorful 家校共建为党庆生疯狂英语·初中版(2021年7期)2021-01-21《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汉字汉语研究(2020年2期)2020-08-13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电子制作(2019年22期)2020-01-14Genome and healthcare疯狂英语·新读写(2018年3期)2018-11-29一辈子扎根在农村中国现当代社会文化访谈录(2016年0期)2016-09-26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陕西画报(2016年1期)2016-08-02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中国艺术时空(2015年5期)2015-12-10家校合作,让“名著导读”落到实处散文百家(2014年11期)2014-08-21

推荐访问:扎根 角色 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