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金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曰:“夏桀之居,左河济,右太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夏桀所居住的地方,左边是黄河、济水,右边是太华山,伊阙山在南边,羊肠坂在北边。
20世纪80年代末,当代著名考古学家邹衡先生在《试论夏文化》一文中指出,先商文化辉卫型分布范围为“北自淇河,南至黄河……”邹衡先生提出论断:“沁河一带是二里头文化和先商文化的交接之处。”“沁水以东是先商文化分布区,以西是夏文化分布区。”
沁水下游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的考古调查、发掘和研究工作,开始于1981年北京大学考古系商周组实习队试掘修武县李固、武陟县赵庄和温县北平皋三遗址。1985年以后,焦作市文物工作队配合基本建设又试掘和调查了一批古遗址。在沁河西南属于夏文化遗址的,除赵庄和北平皋外,还有武陟大司马,温县西梁所、安乐寨上苑,沁阳西苟庄、杨香、范村花地岗、崇义,孟县吉利东扬,济源西关汽车站、河头共12处。在沁河东北属先商文化遗址的,除修武李固外,还有修武郇封,武陟邸阁,焦作市府城、月季公园、二里山店后、小尚,博爱金城,沁阳义庄,济源留村共10个。这批古遗址的调查和发掘,证明和充实了邹衡先生的论断。
独特的地理形胜
沁水下游北靠太行山,西接王屋山,南滨黄河,东边是一望无垠的华北大平原。沁河从中部穿过,注入黄河,沁河较大的支流还有丹河。这种山环水绕、形势雄伟的地理,使沁水下游成为相对独立的地区,当地人俗称“牛角川。”
需要特别说明的还有如下四方面的历史地名,它们多与古文献记载夏商人活动的地望有关。
一是轵关(陉)、太行关(陉)和白陉关。轵关在济源市西北,晋豫交通要冲,直通山西垣曲。《战国策·赵策二》有“夫秦下轵道则南阳动”的记载,郭缘生在《述征记》中将轵关列为太行八陉中第一陉,历来为兵争之地。太行关又名天井关,为太行八陉之第二陉,北宋曾改名雄定关,元末亦名平阳关。该关位于山西晋城市南、焦作沁阳市北,现名天井关村的地方。在太行关南10千米处的沁阳市境内,还有古羊肠坂道遗址,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白陉关又名孟门,在辉县西境的太行山上,为太行八陉之第三陉。《战国策·魏策一》曰:“殷纣之国,左孟门而右漳釜,前带河,后被山。”当为殷纣之国王畿的西界。在这东西百千米之内,雄踞着入晋隘道——太行八关之三关:轵关(陉)、太行关(陉)和白陉关,这是沁水下游特有的地理形势。
二是古济水,四渎之一,又作渷水。它从王屋山发源,在地下潜流百里于济源县城复出,向东流去。由于地理变迁,这条历史上著名的河流,现已变为灌溉农田的河渠。它和古河水的交汇地点,即今武陟县一带,就是《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的夏桀之居的“左河济”。
三是滳水。《中国历史地图集》商时期中心区域图称沁水为滳水。甲骨文中有一滳字,是水名,后代的文献不曾见到。它相当于现在的何水?有学者释为漳水,仅是以声类比附。著名历史学家、考古学家李学勤先生的《商代地理简论》一书从殷墟卜辞相连的地名,认为滳水就是现在的沁水。因为滳水邻近的盂(邘)、雍、向、榆、宁等地,王国维、郭沫若等著名学者考证皆在沁阳附近。更重要的是雍、盂这两座省级保护单位的商周古城现仍存留在沁河东岸。所以古滳水当是现沁水。
四是孟津渡口。一名盟津,也称武津,又名富平津。《尚书·禹贡》有“导河洛,又东至于孟津”的记述。《水经注》记周武王伐纣时,盟会诸侯于此渡河。西晋建有河桥,北魏于南北两岸及河中洲上筑河阳三城,是历代兵争之地。孟津渡位于黄河北岸孟县城西17千米的治戌镇到黄河南岸孟津县白鹤到扣马一带。我们有理由断定,在夏商时期甚至更早,孟津渡就是联系黄河以南的豫西伊洛地区和黄河以北的豫北冀南地区及山西高原的一处重要渡口。
对这样的地理形势,古代文献有如下的记载:“南控虎牢之险,北倚太行之固,沁河东流,渷水西带,表里山河,雄跨晋卫,舟车都会,号称陆海。”“北通燕赵,南引河洛,西瞻轵塞,东望平皋,長河带其前,太行环其后……颇是一都之要周,实为三魏之逵道,势等周原。”这里从来就是联系山西高原、伊洛平原及豫北冀南地区的三岔口冲要地带,自然也是不同考古学文化的交汇点。“沁河一带是二里头文化和先商文化的交接之处”的形成,很可能是通过孟津渡口北上、太行三关南下、豫北冀南西渐,汇聚到一起的。
丰厚的夏商文化遗存
古代文献记载了夏王朝在沁西地区的聚居存在。像《尚书·禹贡》“导河洛,又东至于孟津”的记载,说明孟津渡口已经开通启用,夏部族越河北上进入沁西地区并不难想象。大家熟知的《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夏桀之居的东界“河济”和北界“羊肠”,据考证确在沁水入河处的武陟一带和沁阳北部的太行山上。这一线基本和沁水走向契合。说明夏势力并没进入沁河东岸。《尚书·禹贡》还有“导渷水,东流为济,入于河,溢为荥,东出于陶丘北……又东北入于海”的记载,从中可以看出古济水是在武陟、荥阳间穿黄河而过的河流,它在入河口以西这一段称为渷水,大禹在这里进行过治理渷水工程。其他如《史记·夏本纪》《史记·殷本纪》都有把大禹和济水联系在一起的记载,并能体会出济水正是现沁河以西这一段。《古本竹书记年》有“帝宁居原”的记载,帝宁是夏代第七个王。原地所在,《括地志》曰“故原城在怀州济源县西北二里。”现济源城西北仍有一座龙山文化晚期大型遗址——庙街遗址,在庙街遗址南1千米的济源西关汽车站,还有一座二里头文化遗址。以上文献结合考古材料,说明沁水以西不仅是夏文化分布区,而且是设立过王都的重地。“帝宁居原”是二里头文化向北发展的第一块里程碑。
从甲骨文以后的历代文献中,都记述了商先公先王在沁河东岸一带的活动。王国维、郭沫若、李学勤等著名学者对“雍”“盂”“滳”水等地名进行考证后指出:夏“与商人错处河济间盖数百岁”“沁水应视为商的西南界”。笔者也从甲骨文之后的历代文献结合考古材料,证明“雍”就是现在沁水东岸的府城古城。其他还有盂、榆、宁等地皆在沁水东岸,盂地在沁阳邘邰,古城仍存,榆地,笔者推测就是现在的月季公园遗址,宁在修武。这些城池并非灭夏后才拔地而起,而是在其之前就存在的。还有学者将与夏王朝时间相始终的商族八迁之三、七迁的地名——商丘确定在今武陟县商村遗址。《国语·晋语四》记载了春秋时古南阳(即明清的怀庆府,现在的焦作市,在沁水下游)有夏商遗民居住的事实。这一切都说明沁河以东是灭夏前商族的一块重要集居之地。
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指出:“青铜时代,现在的河南成了当时政治活动的中心。夏商两族曾在那里交错存在。”
链接
沁水下游的夏文化与先商文化
沁水下游的夏文化与先商文化,在年代上皆相当于二里头文化晚期阶段。沁河西南地域的夏文化遗存可称为二里头文化沁西类型,沁河东北地域的先商文化遗存可称为先商文化沁东类型。
二里头文化沁西类型
沁水下游的二里头文化沁西类型分布在黄河以北、王屋山以东、沁河西南这一狭小范围内,东西、南北皆不过百里。遗址的规模大者在20多万平方米,堆积厚者在4米左右。
二里头文化沁西类型的遗迹,已发现的有和人们生活关系密切的建筑及附属物灰坑、水井、窑址和反映人们习俗的墓葬。
建筑皆为小型的居住基址,面积在七八平方米左右,可分两类,一类是地面建筑,另一类是半地穴式建筑。
灰坑可分三类,一类是口大底小的圆形、椭圆形和不规则形浅坑;
二类是圆形、长方形、直壁圜底或平底深窖;
三类是茧状直壁圜底窖穴,极少。
水井,一种是圆形,一种是长方形、两边有脚窝,均深8米左右。下部容积扩大,系水浸形成。沁水下游是夏文化与先商文化的接触地带。从不同的水井形式看,二里头文化沁西类型的夏人在保持固有特征的基础上,吸收不少先商文化营养,形成自己的特色,进而向北发展。
在西梁所遗址水井旁边,还发现了一个陶窑,直壁圆筒形,直径1米左右,平底,下有火膛,边有烟洞,与二里头类型相同。
在二里头文化沁西类型中发现了成排的单人墓葬,长方形圆角竖穴,葬式有仰身直肢和俯身直肢。二里头类型的葬式基本是仰身直肢,这是和沁西类型明显不同之处。
二里头文化沁西类型的遗物,主要是陶器群。出土陶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次之。陶器的种类有深腹罐、圆腹罐、堆纹花边罐、带鋬小罐、捏沿罐、大口尊、敛口瓮,小口瓮、浅腹平底盆,深腹鸡冠耳盆,鼎、豆、三足盘、爵杯,这一组可视为二里头文化的器物;
还有鬲、束颈盆、瓶、蛋形瓮,这一组可视为先商文化系统的器物。
二里头文化沁西类型是二里头类型越过黄河向北发展的第一站,在这里与沁河东岸的先商部族毗邻交错存在,并择优吸收其文化,同时接受晋地文化甚至北方风俗的传播,逐步形成具有一定地域特点的文化类型,并且不間断地继续向北发展,通过太行三关,特别是直通垣曲的轵关(陉),前进到晋西南地区,最后形成二里头文化东下冯类型。
先商文化沁东类型
沁水下游的先商文化沁东类型分布在太行山以南,沁水出山口至入黄河口东北这一片三角地带内。遗址的规模多数较小,分布范围小、堆积薄。但也有大型者,如焦作市西侧的月季公园遗址,面积达12万平方米,先商文化遗存堆积厚度达3米以上。
先商文化沁东类型的遗迹主要有灰坑和水井。灰坑有圆形和椭圆形两种,直壁平底,十分规整。其中有一种直径在2米以上的大型深窖,比较特殊。还未见到先商文化其他类型中的长方形灰坑。在焦作市月季公园遗址发掘的一口水井,深13.5米,圆形直桶状,下部稍大。这口水井从先商一直使用到早商,内出捏沿罐陶器最多,最上部出一件二里岗下层陶鬲。
先商文化沁东类型的文化遗物,仍然主要是陶器群。陶色有灰陶、黑皮灰陶、褐陶、棕红色陶。灰陶占大宗。制法以轮、模、手制兼用的复合制法为主。陶器的形制几乎以三足平底、圜底凹圜底对等存在。作为炊器的鬲和深腹罐几乎各占一半。
沁东类型是先商文化辉卫型向西发展至沁河东岸,在这里大量吸收发展水平最高的二里头文化沁西类型的丰富营养,兼蓄北方晋中地区青铜文化和晋南地区东下冯类型的优秀成果,进行加工改造和重新组合,既保持先商文化的固有本质,又创造出新的特色的一个文化类型。
猜你喜欢二里头沁河沁水华夏第一龙:二里头的“龙”学与玩(2023年1期)2023-02-21神奇的沁河杨庄改道工程黄河黄土黄种人·水与中国(2021年9期)2021-09-22二里头遗址为何定位为夏都文萃报·周五版(2021年9期)2021-03-15沁水盆地煤层气采出水防渗处理新工艺推广中国煤层气(2021年5期)2021-03-02论《明史·河渠志》对运河与沁河的记载历史教学·高校版(2021年2期)2021-02-24沁河都市(2020年6期)2020-06-29寻找最早的中国">二里头:寻找最早的中国中华瑰宝(2020年5期)2020-05-21副省长贺天才在沁河巡河调研山西水利(2019年3期)2019-02-14伊洛平原二里头文化期聚落群聚形态研究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2018年11期)2018-12-05煤层气AVO响应特征研究在沁水盆地的应用中国煤层气(2015年1期)2015-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