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雄伟
摘 要:开展专业课程思政是“大思政”背景下的客观要求和必然趋势,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身处新媒体技术发展最前沿,关系着未来思想舆论阵地专业人才培养。本文通过梳理专业课程开展思政融合的时代背景,在分析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特殊意义的基础之上,从专业顶层设计、课程内容建设、教学形式设计、教学管理制度等方面,探索了建立具有特色的课程思政专业范式与体系,旨在为高校专业课程思政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网络与新媒体;
思政教育;
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3)06-0149-04
基金项目:本文受武汉学院“新媒体产品运营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支持(KYT202001)。
2016年12月,習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些根本性问题。近年来,思政教育实践不断深入,尤其是在“大思政”背景之下,人们对思政教育内涵、形式的认识逐渐丰富与深刻,“课程思政”成为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的一种公共范式,它将思政教育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认知和实践高度,并与学科专业建设深度融合。课程思政的本质是讲道理,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而如何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推动课程思政持续创新并落地,探索与时俱进的思政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和理念,已成为当前高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
一、专业课程开展思政融合的时代背景
当前,学界关于课程思政基本概念与内涵的研究已十分丰富,一种典型的观点为: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1]。笔者总结前人观点,认为课程思政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的,强调在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的基础之上,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机结合,实现多方协同育人的教育理念。
课程思政的提出是过往十多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探索和总结的结果。早期积极推行的“思政课程”,主要解决的是高校教师“教书不育德”这一问题,它在整个专业教学体系中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思政教学单元。而“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的理念转变,是跳出具体课堂限制,要求协同一致合力育人,即统筹高校所有人员、课程及其他资源,实现“思政”效果最大化,形成“大思政”育人格局。
此外,“课程思政”更要求在无形之中完成传递价值追求、理想信念的任务,实现专业教育“显性特征”与思政教育“隐性特征”的完美统一,这无疑对思政课堂的内容和形式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以专业教育为基本载体,量“科”裁衣、因“课”制宜地开展思政融合设计,让思政教育成为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让专业教育成为思政主题的坚实内容载体,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客观要求。
二、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具有特殊意义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作为新闻传播学的特色专业之一,其诞生是互联网与数字媒体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高等教育满足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体现。在当前高等教育学科专业体系中,该专业不仅处于思想舆论阵地的最前沿,更专注新媒体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汇聚了先进的新媒体技术与优秀的人才资源,这对于数字媒体时代建设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思想舆论阵地,壮大新时期我国新闻传播事业至关重要。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开展课程思政具有独特的政治意义、社会意义、教育意义和专业意义,也进一步突出了“大思政”背景下,课程思政理念、形式不断创新发展的必要性与必然性。
(一)技术基础———新媒体技术最前沿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2010年以来,随着移动互联网、5G通信等新技术的发展,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如雨后春笋般在全国各类高校涌现。该专业关注媒介技术尤其是以移动互联网为主的媒介生态的发展及趋势,研究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内容的生产与分发,媒介用户心理与行为,新媒体对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等。因此,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无论是课堂教学内容、教学场景还是实践实训,新媒体技术、理念及其应用都应深入其中,进而反哺课程思政的效果。
具体来说,作为传播领域的前沿元素,各类新媒体平台与技术以及新媒体传播模式,都可以作为内容与技术支持,为课程思政的落地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示范。在此背景下,如何利用传媒新技术服务国家与社会治理、经济发展、文化传播、信息沟通等,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因此,将课程思政置于新时期“媒介革命”的大格局之下,思考如何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思政教学的内容与形式,是专业课程思政教育不断探索发展的应有之义。
(二)内容场景———多元思想碰撞交融
如今,传媒领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时代特征:媒介传播去中心化、内容生产扁平化、传播内容碎片化、大数据生产与分发等,也成为了各种思潮与观点的集散地,思想碰撞较为激烈。媒介生态的变化给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在我国,新闻媒体有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和功能定位,基本职责是做好党和人民的“耳目喉舌”。融媒体时代的网络媒体,更要积极发挥正面的舆论引导作用,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助力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这就需要高校不断向社会输出坚实可靠的网络与新媒体人才,即思想政治坚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扎实、洞悉传媒前沿、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的专业“媒体人”。
(三)专业人才———思想舆论阵地排头兵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人”。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学生将是未来新媒体的主要使用者、媒介内容的主要生产者与传播者,也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传播者,是思想舆论阵地的排头兵。围绕这一核心群体,立足高校课堂,把关媒体人才输出,将直接影响整个传媒生态链,对媒体行业整体风气具有重要影响。课程思政能够帮助学生理解新媒体在媒介格局、人际关系和资源配置方式等方面给我国社会带来的挑战,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水平,避免他们被不良思想影响[2]。
基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育的课程思政,就是要培育符合媒介发展规律,符合时代发展趋势,符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要求的新型传播人才,他们是未来建设国家、服务社会的主体力量。因此,以专业课程思政融合为支点,紧抓新媒体专业人才建设这一根基,坚守思想舆论阵地不放松,事关重大、影响深远。
三、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实现路径思考
在“大思政”背景下,高校具体的专业教育将成为课程思政的内容与实践载体,为课程思政提供组织条件、沟通语境和传播场景。在此逻辑之下,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思政融合设计,不能是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的“拼接式”叠加,也不能是思政内容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简单“嵌入式”输出,而是要充分把握宏观社会发展与微观专业建设的时代脉搏,贯通专業理论与社会实践,满足专业课堂与业界需求,充分认识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的个性特征,进行系统性的融合教学设计与应用。基于此,结合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思政教学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要以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的顶层设计为基础,从课程内容建设、教学形式设计、教学制度管理等多个方面,系统性、立体化地规划该专业课程思政的实现路径,在专业层面回答好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
(一)专业顶层设计:课程思政需把握国家社会发展大势
专业课程思政应牢牢把握专业建设顶层设计这一“方向舵”,即应将思政意识扎根于专业办学的基本指导思想和长期的人才培养规划之中,要明晰专业基本定位,确立基于专业特征的思想教育目标,在专业发展的“大势”上明确前进方向,解决好“为谁培养人”的基本问题。
第一,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突出新闻传播类学科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特殊性。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聚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内容生产与传播;
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传播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要强调媒体人的职业精神与道德素养,相关人才要扮演好思想舆论阵地排头兵的角色,肩负起传媒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责任和使命。
第二,高校应根据自身规划和特点,明确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基本定位和使命,服务于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而言,传统综合性大学的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比较注重新媒体传播理论等学科基础研究,地方性院校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更强调新媒体技能的应用实践。比如,武汉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整体定位是扎根武汉,面向湖北,辐射中部,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并强调培养掌握新媒体技能,有创意能力,能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融媒体宣传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虽然各类高校有所差异,但是无论怎样定位,归根到底都要指向专业发展的社会价值,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使命感。
(二)课程内容建设:课程思政应服务社会并强化内容融合
专业课程思政需以完善的专业课程内容建设为前提,既要关注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的整体规划,又要关注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科学融合。这方面各高校都有各自的规划空间,虽然无统一固定模式,但是,直接决定了学生可以学什么、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
第一,在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中,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课程内容规划应充分满足传媒行业及社会发展需求,为培养高素质传媒人才指引方向。比如,人才培养方案中既要有中外新闻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际传播等课程,强调“阵地”意识与国际化视野并举,也要重点突出数据新闻可视化、全媒体新闻采编、网络舆情与用户、短视频创意与制作、新媒体创新创业等内容,深刻洞察移动互联网等新兴媒介形态、数字媒体技术、媒介传播模式对于新闻传播行业以及整个社会发展的影响,突出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反映地区人才需求及发展趋势。
第二,充分挖掘思政元素,并科学融合于理论教学、专业实践之中。思政元素的挖掘是课程思政的基本前提,专业知识体系是提炼思政元素的首要内容来源。当前,课程思政强调思政元素要体现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专业教育的课程思政元素要具备典型的专业性与融合性,即要在专业教育中寻找思政结合点或突破点。总体来说,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合,关键是要将媒介传播理论与社会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充分认识专业特征及其应用价值,将工作技能的学习锻炼与服务社会、建设国家的社会责任培养,都充分融入到教学内容中,潜移默化地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比如,武汉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在课程思政元素挖掘与融合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其中,《网络与新媒体概论》课程利用线上360度全景技术呈现了全国各地的风景名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新媒体技术对于创新传播模式的价值和影响;
《新媒体创业》课程引导学生关注社会话题,让学生以热门话题为视角开展模拟创业训练,并积极参加各类大学生创意比赛。
(三)教学形式设计:创新课程思政的新媒体应用场景
专业课程的思政教学形式设计是“如何培养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新媒体技术的创新应用,依托优质媒体资源开展情景式教学,是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先天优势,也是课程思政的有效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传统优势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对于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要求灵活运用新媒体技术,将新时代的信息技术与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一些传统优势完美融合在一起,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时代感[3]。因此,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要巧妙设计课堂教学形式,创新课程思政的新媒体应用场景。
第一,积极应用数字化技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效果。不仅要积极利用信息技术给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有利条件,改革教学内容,创新考核方式,建立并完善网络思政内容资料库[4],也要善用数字化技术聚合教学素材与资源,打造全方位、立体化的教学资源库[5]。比如,武汉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的特色课程《数据新闻可视化》,充分利用超星学习通互联网教学平台,通过精心设置课程模块、交互模块、管理模块、个性学习等内容,实现了良好的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效果。
第二,依托优势媒体平台,拓展课程思政教学资源。要积极与新闻媒体、传媒企业互动交流,打造合作教学实践平台,将课程思政延伸到实务场景。比如,武汉学院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和大楚网、凤凰网、湖北电视台垄上频道等平台开展了联合教学与实践合作,组织业内名师授课,让学生直接参与业界项目,感受实务环境,提升专业能力,磨练职业意志,并与业界携手进行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实现了合力育人、协同育人的目标。
(四)教学管理制度:课程思政管理贯穿专业教学全过程
课程思政持续发展需要有持续的政策导向、健全的制度建设和有效的机制保障[6]。教学管理制度是实施课程思政最基本的制度保障之一,核心是加强课程思政的内容与过程管理,确保课程思政工作的连续性与系统性。
一般来说,课程思政的教学管理制度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与所在高校的宏观管理制度密切相关,内容的制定和实施受学校整体制度的直接影响。因此,各高校要根据自身的管理制度,因校施策,灵活处理。比如,武汉学院课程思政教学管理制度就包括人培方案制定、教学大纲编撰、教学方案设计、教学课件制作、课堂授课管理、教学板书设计、教学案例管理、教师课程评教、听课磨课评价、师德师风管理等多个方面,同时,专业特点也纳入到了制度制定的考量因素之中。
四、结 语
綜上所述,基于专业教育的课程思政,关键是要守正创新,搭建课程思政的专业创新体系,建立具有特色的专业范式。对于网络与新媒体专业课程思政而言,不仅要坚持思政教育最本质的要求,也要善于利用新媒体时代带来的新环境、新机遇与新思维,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思想、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创新和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 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1):43-46.
[2] 王.新媒体专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95-98.
[3] 陈卓国.论新媒体背景下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18):44-46.
[4] 刘淑慧.“互联网+课程思政”模式建构的理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5-17.
[5] 岳修峰.数字化赋能“大思政课”[N].人民日报,2022-07-15(05).
[6] 肖香龙,朱珠.“大思政”格局下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10):133-135.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科技视界(2017年23期)2017-12-09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科技视界(2017年21期)2017-11-21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电脑知识与技术(2017年28期)2017-11-15新媒体在理工科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科教导刊·电子版(2016年26期)2016-1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