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丹 谢廷波
【摘 要】现代企业无论是各种经济活动的协调、衔接,还是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都离不开内部审计这一自我约束机制。然而,当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侧重于财务审计,这种审计方式偏向于单纯的查错纠弊,却忽视了经济活动的成本效益考量,无法实现增值审计。在这种背景下,效益审计作为内部审计内涵的扩充,显得十分必要。论文基于企业内部审计视角,就实现有效延伸的路径方面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求探索更加合理、高效的审计方式,拓宽企业的管理思路。
【关键词】内部审计;
财务审计;
效益审计
【中图分类号】F239.4;
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1069(2023)05-0083-03
1 企业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概述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意识的增强,基于委托代理关系演化的受托责任关系当中,作为出资人一方的委托意识逐渐加强,从而使得管理人一方的受托意识也在加强[1]。在这种背景下,审计作为确保受托责任有效履行的一种社会控制机制,其内容也随着受托责任内涵的扩大而变得更加丰富,从而分化为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
1.1 财务审计
财务审计是指审计单位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其实施条例和国家、企业财务审计准则规定的程序和方法对企业财政、财务收支的正确性、真实性、合法性和合规性进行审计监督,对被审计企业会计报表反映的会计信息依法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最后出具相应的审计意见和报告。其目的是揭露和反映被审计单位资产、负债和盈亏的真实情况,查处企业财务收支中各种违法违规问题。
1.2 效益审计
效益审计是现代审计的重要标志和组成部分,它在审计目的、内容、职能和方法等方面都突破了传统的财务审计。但关于效益审计的概念,目前尚无统一的标准和普遍的定论。综合各种审计学术文献和教科书的提法,可大致理解如下:效益审计是指审计者接受财产所有者的委托,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标准,对企业的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旨在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其经济效益、改善经营管理、加强宏观调控的一种独立审计活动。效益审计要求受托人不仅应合法经营,而且应有效经营、公平经营,合理地使用和管理受托资源。
1.3 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的区别
从概念可以看出,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在很多方面存在差异。一是审计对象不同。财务审计仅仅以被审计单位原始凭证、会计账簿、财务报表等会计资料及其反映的财务收支活动作为审计对象,旨在审核财务资料的真实性、公允性和财务收支活动的合理性、合法性;
效益审计则是以企业各种经济资料及有关的技术经济资料、经营管理活动作为审计对象,旨在对其效益性进行评价。二是审计目的不同。财务审计主要审查企业有无违纪和舞弊行为,其目的是查错纠弊;
效益审计则追求企业始终以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作为衡量经营管理活动是否合理的标准,不仅要出具审计结论,还要据此提供审计建议给相关决策部门。总而言之,效益审计的终极目标在于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三是审计职能不同。财务审计凭借披露、制止以及处罚手段,侧重于批判性和制约性职能,并以制约、监督为主;
效益审计具有建设性和防护性职能,作为对基本审计职能的补充,以建设性为主,通过发现问题、识别差距,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缩小差距的审计建议,从而起到发挥审计增值功能的作用[2]。四是审计依据不同,财务审计以有关法律、财经法规和制度为标准,而效益审计除此之外,还要以计划、目标、定额、技术经济指标、同行业同类指标等作为标准,由此可见效益审计的审计依据比财务审计更为丰富[3]。五是审计方法不同,财务审计通过观察、检查、监盘、函证、计算、分析性复核等实质性审计程序来审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资料,以事后审计为主;
效益审计除运用财务审计方法外,还要引入涉及经济、管理、统计等多个学科的专业技术方法,既进行事后审计,也进行事前审计[4]。
1.4 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的联系
尽管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在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职能、审计依据、审计方法上存在着差异,但从一定程度上来说,会计资料的真实性、正确性制约着审计建设性职能的发挥,如果财务数据不真实、财务收支活动不合理合法,对其效益性进行评价则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最后提出的审计建议也就令人难以信服[5]。因此,財务审计是效益审计产生的基础,效益审计则是财务审计的进一步升华,它冲破了传统财务审计不考虑效益的束缚,围绕着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来评价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丰富了审计范围,大大提高了审计成果的价值。就审计目标来说,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之间并无矛盾之处,二者只是各有所侧重。财务审计更关注被审计单位是否存在违法违规、舞弊行为等表面现象,着眼于资产的保全,效益审计遵循“代价—效果”原则,关注投入与产出两个方面的内在关系,提高了管理和监督的科学性[6]。
2 企业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延伸的必要性
2.1 效益审计是现代企业发展的内在需要
作为盈利性组织,利润虽然是衡量企业经营成果的重要指标,但却没有完全反映企业创造的社会价值。经济效益不同于利润的概念,二者虽然都强调企业的投入与产出的比较,但经济效益的外延比利润更丰富。一是利润只体现企业当期的经营成果,不体现经济活动的长期效益,容易导致企业产生短视行为,例如,企业可能通过加速消耗设备来增加当前的利润,从而丧失未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是利润不能反映经济活动带来的不直接属于企业的经济效益,即间接由非创造者受益的效益,例如,一些市政民生工程涉及的服务面和收益群体非常广,此类工程的经济效益绝非个别企业的利润所能取代,也非受益区域内若干企业的利润所能包含。因此,经济效益才是能够充分反映企业各个经营管理环节实际效果的核心指标,只有加强内部管理才能发挥出更大的效益,而这就需要内审部门的介入参与。在实施内部审计时,应更多地开展效益审计,识别出经营管理活动当中存在的关键薄弱环节,对症下药,不断挖掘内部潜力,从而帮助企业提高创造效益的能力,最终为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审计支持[7]。
2.2 内部审计自身发展的需要
我国早在西周时期就出现了效益审计行为的雏形,当时的审计内容主要是监督财政收支和政府账目,到了近代以后,内部审计的产生对效益审计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纵观内部审计的发展历程,内部审计职能经历了多次转变,最初,是凭借披露、制止以及处罚手段来实施防护性的查错纠弊职能,但这仅仅停留在事后审计阶段。由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自于企业内部,相对于外部审计人员而言,对企业的组织、生产和经营过程,以及所处的环境和经营目标、经营方针有更深刻的理解,也易于收集必要的资料,使之有可能对企业的各项经营活动提出全面的评价和建议,因此,内部审计部门的职能由防护性职能发展为了建设性职能,渗透至公司治理的全方位流程。至此,伴随着内部审计的产生和发展,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延伸有其经济发展的内在必然性。
2.3 审计制度的不断完善
从审计署成立之初到现在,我国的审计条例经历了多次修订和完善。20世纪80年代,相关审计条例就已经涉及对国有性质企事业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进行效益性的审计监督。到20世纪90年代,则提出“各级审计机关都要确定一批大中型企业进行经常审计,既要审计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又要逐步向检查有关内部控制制度和经济效益方面延伸,并做出适当的审计评价,推动经济效益的提高”。在21世纪初,审计署《2006年至2010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坚持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性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使每年投入效益审计的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至此,我国效益审计发展已经有了明确的“路线图”,也标志着我国效益审计工作进入实质的全面发展阶段。
3 企业财务审计与效益审计延伸的路径
3.1 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审计的独立性影响和制约着审计职能的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由于隶属于企业本身,容易受到管理层或者其他部门的影响或限制,其地位的特殊性更是对独立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目前的现实情况,相当大一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规范,职权关系不清晰,甚至根本没有设置内部审计部门。要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保证实质上的独立性,内部审计部门在企业当中应该独立于其他部门而存在,并在整个组织中拥有较高的地位,由高级管理层直接领导或授权,这样在实际行使审计职权时,才能做到有效监督,从而及时发现问题;
第二,做到思维独立,即能够站在股东和企业的立场上看待问题,真正从企业发展角度思考问题,谋求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
第三,与业务紧密协同。独立性不意味着内部审计要单打独斗,相反只有紧密协同才能产生价值。协同的前提是充分沟通、密切配合,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要熟悉业务,牢牢把握“业审融合”,促进业务不断优化完善,保障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3.2 转变审计人员的工作理念
当前,很多内部审计人员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还只是停留在揭露违规违纪问题层面,很少关注企业整体效益的提升,没有意识到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此,在日常的工作部署当中,可以通过专题培训的方式,对员工加强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延伸的必要性的宣传,让审计人员充分认识到,审计工作的意义在于保障组织整体目标的顺利实现。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以搞好财务审计工作为前提,进而分析企业的管理方式、经营方针是否有值得优化的余地,再相应提出合理的审计建议,努力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总之,内部审计人员应将内部监督与企业管理、效益提升相结合,注重工作理念的更新,并不断拓宽自身的审计专业知识面和精进业务技能。
3.3 强化外部约束机制
一项制度的大力推行离不开法律法规的保驾护航,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外部的法律约束同样是影响效益审计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因素。要保证效益审计能在内部审计当中得到合理、有效的运用,国家和社会等主体都应参与到相关的机制建设当中去,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是认真调研目前企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执行情况,尤其关注尚未被强制要求建立完善的内部审计制度的民营企业,引导企业往效益审计主动延伸,还可分行业制定配套的效益审计实施细则,以使审计主体在行使审计职能时更具规范性;
二是加强内部审计人员准入门槛的设置,目前很多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并非“科班出身”,对审计专业理论的认知不深刻,导致审计工作的开展并不顺利,因此,可以在内部审计协会等社会力量的帮助下,设置内部审计师资格考试。提高从业门槛既可以倒逼审计人员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又能够极大促进企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的发展,为效益审计的展开提供有利的先决条件。
3.4 提高实践操作质量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优化升级,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工作手段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对于内部审计而言,如果一味使用传统、落后的审计手段,就算工作理念再先进,也难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因此,在实践操作层面,应摒弃效率低下、效果不佳的审计手段,学习借鉴先进的审计方法,充分借用审计相关学科的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审查和评价,具体包括财务管理、企业管理、管理会计、统计学等学科。这就要求内部审计人员不再局限于经济活动是否合理、会计凭证是否合规、报表数据是否正确的检查监督层面,而是广泛运用数量分析方法、经济活动分析方法、技术经济论证方法来应对复杂的审计事项,着重考察企业的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避免經济效益受损,强调“事前审计”,及时向管理层提出防范风险的改进建议,真正使内部审计做到“防患于未然”。
3.5 加强审计成果宣传
效益审计旨在挖掘企业潜力、提高经营管理效率,优秀审计案例的适度宣传有助于引导员工不断改进工作方式,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形成良好的企业文化。内部审计人员在审计完成之后,可以选取具有代表性和参考意义的审计事项形成专题审计报告,在公司内部做广泛宣传,利用审计前后的成本收支差异对比,让全体职工都了解效益审计带来的实际效果。这样做既有助于引导员工主动思考在自身岗位上如何有效实现降本增效,也可以加大群众对审计全过程的监督力度,让审计过程更加公开透明和公正。总而言之,加强审计成果宣传百利而无一害,优秀的审计案例和审计报告不仅能提高企业当下的经济效益,从长远看,甚至还能催生优秀的内部管理制度,从根本上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
4 结语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单纯的财务审计难以满足企业自身的管理需求,内部审计由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延伸,是其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从落地实施层面来看,目前的状况尚不理想,这也说明内部审计还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效益审计的有效实践离不开企业、社会、国家层面的共同努力,各市场主体都应不断探索新方法、新思路,并从中总结经验,从执业水平、理念、制度等多个维度助力内部审计由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延伸的平稳过渡。
【参考文献】
【1】王学龙.经济效益审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21.
【2】畅娟.企业内审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探讨[J].财会学习,2020(08):195-196.
【3】靳伟华.企业财务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的转变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21(09):111-112.
【4】逄宇.企业财务审计如何向管理效益审计延伸[J].财会学习,2020(01):153+155.
【5】黄云.企业内审由财务收支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发展探讨[J].经贸实践,2018(24):104-105.
【6】李慧.企业财务审计向管理效益审计延伸的方法研究[J].中国商论,2020(18):175-176.
【7】孙其兰,陈琼,李青.企业财务审计如何向管理效益审计延伸[J].企业研究,2013(01):77-79.
猜你喜欢财务审计内部审计完善电力企业内部财务审计的措施分析建筑建材装饰(2016年13期)2017-01-04供电企业财务审计风险成因及控制分析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年21期)2016-12-27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工作之我见科学与财富(2016年29期)2016-12-27西部农村村级财务审计思考现代商贸工业(2016年26期)2016-12-26现代网络技术在企业财务审计中的应用探讨财会学习(2016年19期)2016-11-10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36期)2016-10-19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商(2016年27期)2016-10-17浅谈企业财务审计存在的问题及完善策略大众理财顾问(2016年3期)2016-0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