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孩子发展的两件大事

时间:2023-06-29 18:30: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刘余莉

有些父母或者急于求成,或者追求蝇头小利,反而把孩子的大事耽误了。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哪些是能影响孩子发展的大事呢?

孔子说:“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凡事越是求迅速,越是达不到目标。只看眼前的蝇头小利,反而把大事给耽误了。那么,在家庭教育中,哪些才是大事呢?一是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二是要培养孩子的德行。

尊重孩子身心成长的特点和规律

自然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过程。《孟子》中揠苗助长的故事提醒我们,如果嫌禾苗长得太慢而把它拔起来,它很快就会枯萎,欲速则不达,甚至适得其反。

古人从中得出“使民以时”的结论,以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更进一步讲,就是人从小到老这一生的过程,处在什么样的年龄,就应该有适合其年龄的教导。

譬如在幼年时,人的记忆力是最好的,父母就要根据这个特点,让孩子多读经典,熟记、熟诵。古人到了十二三岁的时候,可以将“十三经”倒背如流。

汉代历史中就记载了很多神童、圣童。实际上,并不是这些孩子真的那么“神”,而是古代的教育适合儿童身心成长、发展的规律。在记忆力特别好的时候,多记诵经典。等他长大,理解能力提升之后,才讲解他背诵的经典。孩子学得欢喜,也很轻松,更能融会贯通。

我们现在的教育基本是向西方学习,课程都是交叉排列,没有尊重孩子心理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导致孩子的心很杂乱,压力也很大。

所以在这个阶段,“贵以专”特别重要。很多世界冠军之所以能够成才,是因为他把几乎所有精力都集中在当下的目标上。不是一会儿踢足球,一会儿打乒乓球,一会儿又去打篮球,那样的话,哪个都学不好。把一样做好的时候,其他的就会触类旁通。

另外,在孩子该学习的年龄,就应该让他安心学习。有些父母认为“出名要趁早”,看见孩子展露一点儿天分,就急于培养他做童星,甚至利用孩子赚钱。

王安石的《伤仲永》给了我们很多启发。方仲永本来天资聪颖,5岁就能够写出好文章、好诗篇。但是,方父急功近利,带着他去赚钱,没有让他继续学习。结果到了20岁左右,方仲永就和平常人一样了。所以,王安石在评论时这样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天赋,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许多,但最终沦为一个平凡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有才智的人,没有接受后天教育尚且沦为普通人,那些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愿意接受后天教育,恐怕想成为一个平常人都很难。”

其实,过早出名对孩子来说不是一件好事。古人常说“少年得志大不幸”,因为少年得志,容易长养一个人的骄慢之心。孩子从小就聪明,走到哪里大家都对他赞叹,随着赞叹声愈来愈多,骄傲之心也会日渐升起。

孔子说:“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意思是,一个人即使有周公那么好的才华,但如果又骄傲又吝啬,其余就不值一提了。

《尚书》中说:“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骄傲自满会招来损失,是因为一个人觉得自己比别人都强,就不会再有好学的动力,人生很难再进步。谦虚使人受益,一个人谦虚好学,长辈、老师都愿意提点他,他的进步就会很快。

《论语》也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是结果,其原因在于“君子敬而无失”“恭而有礼”,为人处世恭恭敬敬,没有什么过失,对待每一个人都彬彬有礼,看到对方的需要,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样走到哪里,哪里都有自己的兄弟姐妹。如果我们很早就能够学习这么好的教诲,相信人生会少走很多弯路。

明朝的顾璘就深谙此道。他任湖广巡抚时,看到13岁的张居正参加举人考试时写的文章,认为他有宰相之才。

张居正从小就非常聪明,7岁能够通达六经大意,在荆州府已经很有名。他的应试文章写得非常好,考官看了之后大为欣赏,原本准备录取他。

但顾璘认为,如果13岁就考中举人,恐怕张居正以后会骄傲自满,应该给他一些挫折,以便以后更加奋发有为,于是不让考官录取张居正。

后来,张居正果然奮发向上,在官场上走得很平稳,成为一代贤臣。他对顾璘一直心存感激,认为如果没有顾璘,也许自己后来不会成为内阁首辅。

德行深厚才能承载住才华和财富

《群书治要》中有一句话:“物速成则疾亡,晚就则善终。朝华之草,夕而零落;
松柏之茂,隆寒不衰。是以大雅君子恶速成。”

意思是,大凡事物发展得过快,衰亡得也快,缓慢稳定地发展,更容易有圆满的成果。在自然界,早晨开花的植物到了傍晚就凋落了,而茂盛的松柏即使在非常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所以,德高才大的君子忌讳速成。

为什么松柏到了非常寒冷的冬天也不会枯萎?那是因为松柏有深根。观察自然界就可以发现,植物根深才能够叶茂。

一个人要取得成就,才华尚且是其次,根本在于德行。一个人要在德行上有长进,改变自己的种种不良习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间的修身。

这就要求人能耐得住寂寞,“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否则,人的德行、学问都很难扎根,就像朝花之草一样,因为没有立住根本,风一吹就很容易枯萎;
反之,如果把德行、学问的根扎得很深,即使遇到狂风暴雨,也不会被摧毁。

才华次之,财富亦次之。《大学》中有一句话:“德者,本也;
财者,末也。”意思是道德是根本,财富等只是末枝。这里的“财”不仅指财富,还指一个人的声望、地位等。

古人说“厚德载物”,一个人德行深厚,才能承载很高的名声、很多的财富、很高的地位而没有祸患。

后面还有一句话:“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一个人追求财富,想一夜暴富,于是采取了贪污受贿、以权谋私、坑蒙拐骗的手段,最后却锒铛入狱,给自己招致灾祸。

曾国藩之所以能够做到“不取军中一钱寄回家中”,是因为他从小熟读圣贤书,是一个明理的人。理得心安的人就不会像一般人那样忙忙碌碌地去妄求,甚至采取一些不合法、不合理的手段,追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利益。

三国时期的王昶非常重视家庭教育,著有《诫子书》。在生活的点点滴滴中,他不忘随时告诫子侄:追名逐利、贪得无厌的人,没有能保持家族不衰而长久享有福禄的,希望你们立身处世要遵从儒家的教诲,奉行道家的箴言,所以用深沉、静默、谦和、淡泊之意为你们取名字,希望你们顾名思义,不敢违背、逾越圣人的教诲。为子之道最重要的事情是珍爱自己的身体,培养良好的品行,并以此来使父母的名声显扬。

孝敬仁义是各种品行当中最重要的品行,也是立身的根本。讲孝敬,家族内部才会安定;
讲仁义,才能深受乡亲们的尊重。富贵和声名,可以说是人人都喜欢的。

正如孔子所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但是,君子有时候能得到富贵、声名,却不愿意要。这是因为他们厌恶不由正道而得来的名利。人生值得担忧的事是只知进而不知退,只知放纵欲望而不知满足,所以,才会有遭受困辱的忧患,才会犯下令人悔恨的过错。

在教育孩子时,父母既需要记住“大雅君子恶速成”,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避免让孩子过早追逐名利;
也要把重心放在培养其德行上,让孩子将来能够承载住富贵和才华。这才是让孩子受益一生的大事。

猜你喜欢才华君子财富解析21年新高考Ⅰ卷第19题的六个视角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22年4期)2022-04-28我攒了一年的才华,都用在了年终总结上中国新闻周刊(2022年3期)2022-01-22玉、水、兰:君子的三种譬喻当代陕西(2021年16期)2021-11-02君子无所争读者·校园版(2019年9期)2019-04-18好奇心是一生的财富中华家教(2018年8期)2018-09-25如何应对第三轮财富洗牌?海峡姐妹(2017年1期)2017-02-27有君子之道四焉小学生时代·综合版(2016年12期)2017-01-03拼才华的古代花美男学生天地(2016年23期)2016-05-17风摇青玉枝,依依似君子传奇故事(破茧成蝶)(2015年7期)2015-02-28残忍”的才华*——五篇小说的比较分析河北传媒研究(2014年1期)2014-07-12

推荐访问:两件 影响 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