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茶饮祛湿热

时间:2023-06-29 17:1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受访专家

魏玮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脾胃病科主任、岐黄学者,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功能性胃肠病中医诊治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中国中医科学院中青年名中医,国家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学科带头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辛开苦降法”重点研究室创始人。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内镜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中医药研究促进会消化整合医学分会会长,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中医药学会脾胃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消化病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委员。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系统疑难病和常见病,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肠癌前病变、胃食管反流病、功能性胃肠病、溃疡性结肠炎、脂肪肝、肝硬化、慢性胆囊炎等肝胆胰疾病及内科疑难杂病。

门诊时间:周一、周三、周四上午

进入夏季,随着温度的上升和降雨的增多,天地之间的邪气也渐渐发生了变化,湿邪越发常见了起来。我们人体就像一个与外界相呼应的小世界,外界潮湿多雨,人体内也容易因为湿邪而出现各种异常。中医素有“湿为万病之源”的说法,现代人的亚健康状态多与湿气入体有关。

六淫之首——湿邪

湿邪为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这六种病邪之一。湿邪又分为外湿和内湿:外湿多因气候潮湿、涉水淋雨、居住环境潮湿等外在的湿气侵袭人体所致。另外一种湿气是内湿,内湿是疾病病理变化的产物,多由嗜酒成癖或过食生冷,以致脾阳失运,湿自内生,如经常喝冰啤酒、吃冷饮等,导致脾阳受伤;
还有的时候是人缺乏运动,导致气血流通不够,那么阳气就升发不利,也会导致内湿很重,而阳气是控制湿气最重要的手段。

中医认为,湿属阴邪,它会与寒气结合,变成寒湿,也会和热邪结合,变成湿热,但是总的来说,它还是阴性的邪气。我们必须根据情况,随时分析到底是湿热还是寒湿。本来夏天应该是湿热多,但现在,人们成天待在空调房里,寒湿的人也很多。如果是湿热,应该舌苔黄腻,舌质是红的,而寒湿则是舌苔白腻,最重要的是,舌质没有那么红,往往颜色也很淡,是淡白色的。

夏季炎热的天气让湿邪与热邪相结合,形成湿热致病,侵袭人体后,我们就会出现湿热内蕴等异常证候。人体内的湿热,其实是一种水液代谢的异常。水液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认为水液在人体内循环不息,濡养四肢百骸,是维持正常身体机能的重要因素。但凡事过犹不及,如果由于七情内伤或外感邪气,造成体内的水液代谢失衡,正常的水液就有可能形成一种病理产物:水湿。它也同时是很多疾病的病因,很多疾病都与水湿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医有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同样是面对湿气,有些人会出现种种疾病,而另一些人却不会发病,这是由于健康人体内的正气可以抵御湿邪,驱邪、御邪于外。这就要求我们培育正气以御外邪。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魏玮主任告诉我们,通过饮食的方法来祛除体内的湿气,是一种简便易行、效果甚佳的办法。

解脾湿的一方两茶

脾胃是人体的后天之本。所谓后天之本,便说明人体后天的生长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都有赖于脾胃的运化。中医脏腑理论认为,脾胃有着运化水谷精微的功能,人饮食所摄入的水谷必须由脾胃运化方能形成精微的营养物质,在脾胃气机运动的作用下升清降浊、输布全身,故而又称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同时也是痰湿生化之源,脾胃在五行皆属土,易被湿邪所困。同时脾胃属于阳脏,容易出现阳虚,而影响脾胃的运化功能。

脾脏在五行属土,有喜燥恶湿的特点。人体内出现湿气,极易困遏脾脏,影响人体运化的功能,进而影响到胃,出现湿困脾胃的现象。很多人都知道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很多胃病的重要原因,中医多将幽门螺杆菌感染认识为感受湿气或是湿毒,而中老年人常出现的胃食管反流、胃肠息肉,也与湿气有着重大的联系。

湿邪困脾的主要症状为便溏不爽、嗜睡、胃胀嗳气、头重如裹、口中黏膩、身体困乏、舌体胖大、舌苔黄腻。治法以祛湿健脾、消食导滞为主, 这就需要用到中医治疗湿滞脾胃的基础方——平胃散。

● 平胃散 

【药材】苍术、厚朴、陈皮、甘草。

【方义】本方中苍术辛香苦温,能够燥湿健脾,为君药;
臣以厚朴行气除满,燥湿醒脾;
佐以陈皮理气和胃,燥湿健脾以助苍术、厚朴之力;
最后以甘草调和诸药。煎药时加入生姜温胃散寒、和胃降逆,再入几枚大枣补益脾气,姜枣合用亦能调和脾胃。

大凡脾胃病变,只要属于所谓脾胃湿滞,呈现胸腹胀满、口淡食少、舌苔白厚而腻主症的,都可用它来治疗,所以古人说它是“治脾圣药”。后世有许多健胃方剂,都是从它扩展演变而来。

【适宜人群】适合脾虚湿滞、脘腹胀满不适、舌体胖大有齿痕的人群。

平胃散是经典名方,药力强劲,需要根据个人证候加减运用,应由专业的医生诊断开方,不宜自行服用。魏主任以平胃散为基础,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化裁出适宜日常饮用的山红麦芽饮,适合日常有湿困脾胃症状的人饮用。

● 山红麦芽饮

材料】生山楂 10 克、炒麦芽 20 克、橘红 3 克。

【功效】燥湿化痰、消食开胃、行气健脾。

【做法】将山楂、炒麦芽、橘红加水煮半个小时即可饮用,此为一人一天的用量。

天人相应,人体内的环境与自然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人体的健康也受到时节的影响。夏季炎热,湿热夹杂而盛行,人体容易外感湿热之邪。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空调等降温手段大为普及,炎热的天气逼人汗出,腠理(毛孔肌肤)舒张、大汗淋漓,短时间内进入空调房等阴凉处,腠理密闭,会使湿气停在体内经络、筋骨、肌肉等处而不得出,久而久之湿气郁而化热,形成湿热内蕴,进而发展为湿热困脾。

而过食肥甘厚腻、辛辣刺激的食物,吸烟饮酒、长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以及情志所伤等因素,都有可能造成或加重湿热困脾。湿热困脾主要见于体形偏胖的人群,证见口干口苦、渴不喜饮、大便黏滞、舌红苔黄、面油目赤等。这就需要用到清热利湿的治法,魏主任向我们推荐了“祛湿消热饮”。

● 祛湿消热饮 

【材料】白豆蔻 2 克、砂仁 3 克、荷叶 3 克。

【做法】白豆蔻、砂仁、荷叶置于锅中,加水没过药材(约300 毫升),大火煮沸后转小火熬煮 10 分钟左右即可。取浓汁,饮食时兑适量水稀释饮用即可。

【功效】清热利湿、化湿醒脾。

【禁忌】阴虚内热(有五心潮热、手脚心热等症状)的人不适宜过量饮用。

耳穴压豆调脾胃

除了饮用代茶饮,魏主任还推荐了一个非常简便,但又行之有效的健脾祛湿小妙招——耳穴压豆,这是一种通过刺激耳穴来调理身体的方式。

耳穴不同于穴位。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七窍甚至更小的部位在耳郭上都有与其相对应的部位,耳郭就像一个头在下,四肢在上,胸腹及躯干在中间的子宫内倒置的胎儿的姿态。将耳朵表面解剖部位与脏腑对应,其中耳轮脚周围相当于是消化道,耳甲艇相当于是腹腔。在这两个区域有胃穴和脾穴,在这两个穴位贴上王不留行籽,以一定規律按压便可调节脾胃平衡。

王不留行籽是一种常见的中药,具有活血通经、下乳消肿、利尿通淋的功效,在大部分药店均可购得。

【操作方法】将王不留行籽粘于大小合适的小胶布上,找到脾穴和胃穴后将胶布贴上,使得王不留行籽与穴位接触,贴好后以拇指的指腹以适中的力度按压,以感到酸涨、灼热感为宜。每天可多次按压,频频按压,每次 1—2 分钟。

【注意】

1. 耳部皮肤发红、破损、炎症时不宜贴耳贴。

2. 第一次贴时,时间不宜过长(一天左右),注意观察是否有过敏反应,此后贴的时间可适当延长。一般一次只贴一侧耳朵。

3. 垂直按压,不揉搓胶布,避免产生位移。

4.有些人可能对胶布过敏,可挑选防敏胶布。

(编辑    车     翀)

猜你喜欢湿气脾胃人体人体“修补匠”小哥白尼(趣味科学)(2022年1期)2022-04-26人体冷知识(一)大科技·百科新说(2021年10期)2021-12-31好脾胃 养出来中老年保健(2021年5期)2021-12-02脾胃失调该如何调理今日农业(2021年19期)2021-11-27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7-31防治“湿气重”10方基层中医药(2021年5期)2021-07-31脾胃升降平衡才健康基层中医药(2021年10期)2021-06-05健身是去湿气的好办法科教新报(2021年16期)2021-05-11湿气不可怕,药膳起居健康行基层中医药(2020年8期)2020-11-16脾胃气滞多因肝胃不和基层中医药(2020年1期)2020-07-27

推荐访问:湿热 巧用 茶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