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建筑对彩绘玻璃镶嵌画的影响

时间:2023-06-29 14:5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壁画的绘制必须与它所处的空间环境达到一致,同时壁画作为教堂的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必然随建筑结构的改变而改变。哥特式建筑优化的建筑结构,导致教堂内部的绘画向建筑侧面的天窗发展。本文通过对多种壁画形式之间的对比,从壁画的构图、色彩、造型等方面入手来探讨哥特式建筑对彩色玻璃镶嵌画的影响。

关键词:哥特式建筑;
镶嵌画;
构图;
造型

一、哥特式建筑对壁画的影响

哥特式建筑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表现形式。教堂内部所有的绘画、雕塑等装饰在整体建筑中属于从属地位,都应依附于建筑这一巨大的载体。壁画作为教堂建筑中不可或缺的装饰艺术之一,映衬着建筑的功能,并与建筑结构保持一致。

哥特式建筑與先前的教堂形式相比较,框架式的结构使得建筑的窗户可以越来越大,窗户代替了建筑的四壁,这些大开的窗户也是玻璃镶嵌画的基础。同时由于哥特式建筑不断在高度和跨度上的追求,建筑表现出强烈向上的动势,修长垂直的尖拱和交叉拱应运而生。这就导致原先拜占庭式和罗马式建筑中绘制于穹顶的巨大的装饰壁画转向了建筑侧面巨大的窗户,教堂壁画的表现形式发生了改变。

中世纪哥特式教堂中彩色玻璃窗的镶嵌画是密集分布的,落差巨大的柳叶形窗户嵌入哥特式框架中,同时被建筑框架分割成不同的形状。分割式的壁画构图,使独立的窗户上也有许多主题。法国夏特尔大教堂作为哥特式大教堂的缩影,其建筑内部非常一致,华丽、庄严、飞升。西侧长长的拱形窗户上的《耶西宗谱》(图1),从上到下用平行的构图方式描绘了众多人物。而作为德国典型哥特式建筑的科隆大教堂,更强调建筑竖向方向上的线条以及建筑的高度更高。垂直线条更为密集,分割的柳叶形窗户也更加修长和紧凑,中心大堂两侧的窗子上是彩色玻璃画,在外面阳光的透射下,绚烂多彩。顶部带尖拱的柳叶窗,与建筑结构中的尖拱相呼应。同时顶部的尖拱造型,指向建筑的顶部,给信徒以视觉迁移,与整个建筑的结构形式相一致,并起到扩大教堂空间的作用。

柳叶形窗户主要以分割式或平行式的形式来展现丰富的人物形象和故事,而玫瑰花窗也是哥特式建筑的特色之一。玫瑰花窗是指中世纪教堂正大门上方的大圆形窗,内呈放射状,镶嵌着美丽的彩绘玻璃。如《沙特尔大教堂南耳堂的玫瑰花窗》(图2)和《巴黎圣母院北耳堂的玫瑰花窗》(图3),由几何形状构成,并且有着特定的辐射数量结构,且一般都是以盛开的玫瑰样式存在,大多数都为圆形窗口,并由窗格将其分割成不同形状的单色玻璃,而玫瑰花窗外圈则表现的是一个个的故事,花窗由外至内的画面是由大到小排列的,将整个花窗看成一个整体去欣赏。夏特大教堂侧堂的玫瑰花窗和尖头花窗,表现的是圣鸽和天使环绕着的圣母坐在玫瑰花中心,而在其四周的尖窗中描绘的是百合花下的圣徒,先知们以及当时法兰西皇室的祖先们,他们都站在圣母的四周,展现出绚烂如宝石般神秘而又神圣的景象。这种环抱式和向心式的构图方式,具有强调和突出作用,这也与哥特式建筑结构中一切都向上高升理念是一致的,给人以强烈的心理暗示。

哥特式建筑中的玫瑰花窗在最初是以简洁的圆形和放射线条构成的车轮外观,如圣丹尼修道院教堂作为哥特式建筑的开端,其教堂的建筑体量还没有达到盛期时极度地追求高尖,结构表达了简化的飞升,而作为建筑中的玫瑰花窗,其彩绘玻璃窗的结构也是以简洁明了大气为主的突破性尝试,基督的形象处于画面的中心位置,在花窗的外圈则描绘了鸽子以及花草等物像,但都被简化为抽象的几何图形。还有拉昂大教堂中的玫瑰花窗,是由数个面积较小的圆形和半圆组合而成的体量巨大的圆形花窗,花窗内的结构线表现明显,每一个圆形都描绘了一个圣经中的人物形象。随着哥特式建筑结构的日趋复杂,以及追求极致的高升状态,导致作为建筑一部分的花窗也表现出繁复,内部结构在圆的基础上,呼应建筑结构由弧线组成的尖角增多。同时花窗的辐射线也增多。

二、哥特式建筑对壁画材质、色彩上的影响

彩色玻璃镶嵌画可以说是哥特式大教堂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它摒弃了湿壁画在湿灰泥上用色料绘制的繁琐制作过程,而是根据画面需要,将画面的框架用铅条焊接好,再将不同颜色、不同大小的彩色玻璃装入金属架中,用简洁丰富的色彩传达画面效果。从彩色玻璃中投入的光线变成血红的颜色,变成紫英石与黄玉的华彩,成为一团珠光宝气的神秘火焰,奇异的照明,好像开向天国的窗户[1]。彩色玻璃和金属的组合和分割,从而在富丽浓艳的彩色镶嵌画中营造出特定节奏和层次感。

11世纪末期奥莱斯勒夫教堂中的湿壁画《贡献羔羊的约伯》(图4)和夏普教堂的镶嵌画《基督升天》(图5),两幅壁画中都使用了蓝色系的颜色。相比之下,《基督升天》中的蓝色玻璃更好地借用了外界的环境光,使本身单调的淡蓝玻璃更为亮眼;
《贡献羔羊的约伯》中的蓝色系虽然表现了由深至浅递进的色彩浓度变化,但由于嵌入墙体的色彩,导致色彩缺乏光泽感,颜色更为暗沉。在中世纪艺术,大量地使用红、蓝作为画面的基础色。在玻璃彩绘中,透光性差的红色常常起着调节节奏和基调的作用,巧妙地联系着画的各个部分,透亮的蓝色则被作为主调使用,白色用来突出最光辉的主要部分,其他颜色则是零星的点缀[2]。以巴黎圣母院的玫瑰花窗为代表的蓝色等基调,在哥特式的花窗中广泛出现,这些主基调大部分以冷色调的形式呈现,如西班牙圣家族大教堂中绿色调的玫瑰花粗昂、兰斯大教堂北侧耳堂是蓝紫色调的玫瑰花窗。

湿壁画色彩层次丰富,能够产生色彩的浓淡变化以及中间色的使用,但由于颜色的调和以及色彩与墙体融为一体的特点,使得色彩的灰度较高,画面整体较之彩色玻璃镶嵌画要暗得多。

而哥特式建筑由于建筑结构的改变,原本建筑结构中的墙体被大型的玻璃花窗所取代。彩色玻璃镶嵌画处于半透明的状态,加之光线的照射下,更为透亮,质感更为强烈,给人带来闪烁不定、壮丽辉煌的视觉冲击。从指导当时大教堂建造的宗教哲学看来,光是一种能改造心灵的物质[3]。因此设计师们利用玻璃透明、折射的特性,将教堂内部与自然光及各种灯光巧妙结合,营造出梦幻迷离的艺术效果。夏特大教堂的彩色玻璃使教堂建筑和谐、神秘的效果获得了很大程度的加强,以红、蓝作为画面的基本色调,在光照的融合下向教堂内部注入神秘的紫色光。其中的玻璃画《耶西宗谱》,画面中以蓝色为主基调,在保持色彩统一的同时,用丰富且具有层次感的颜色来表现画面中的人物故事,使画面色彩在光线的投射下整体而多变;
同为教堂侧堂的玫瑰花窗以及下方的尖头花窗,则展现出不同的色彩景象,画面中色彩扑朔迷离、绚烂多彩,使人置身于绚烂如宝石般的神秘而又神圣的视觉冲击之下。哥特式建筑中宏大的彩色玻璃镶嵌画很好地借助光线来增强玻璃色彩的饱和度和亮度,以致色彩更为鲜艳。由于花窗受户外光的影响,光照随气候的冷暖变化发生的细微变化会导致哥特式教堂内的玻璃镶嵌画呈现出的四时之景有所不同。同样,光照角度的不同以及光、花窗、人三者之间角度的变化也会产生视觉上的差异,趋向所及,一步一景,景随步移,身处教堂步步皆奇趣。总而言之,彩色玻璃镶嵌与光照所形成的扑朔迷离的视觉效果,也投合哥特式建筑的神秘富丽。在营造建筑整体庞大雄伟壮观的同时,也追求画面中每个色块玻璃的大小、颜色与整个画面和建筑的妥帖,既追求无穷的大,也要求无穷的小,在繁复的细节中震撼人心。

哥特式建筑采用大面积玻璃镶嵌画作为装饰,不只是技术的进步、墙体绘制面积的限制,更为重要的是玻璃镶嵌画给人更为通透、轻盈的视觉体验,这与哥特式建筑中“一切充满上升的直线”更为相得益彰。充满金属质感的教堂玻璃,使建筑巍峨宏伟、清癯冷峻,充满着上升的力量,在自然光下能将金属的冰冷质地和玻璃的纯净质感体现得淋漓尽致,还有那教堂玻璃本身的厚度和花纹在光线下所呈现出特殊的立体感。

三、哥特式建筑对壁画中物像造型的影响

哥特式教堂中的彩色玻璃是由无数的小块玻璃镶嵌而成,其画面中图案和人物形象无法像湿壁画中的物像一样,能够灵动充分地表达物的体积以及透视关系。而镶嵌画多为平面性彩绘,色彩绚丽,具有抽象意义的装饰作用,简洁、明了地展现画面的人物和故事内容。

罗马式教堂外观以简洁、大气的方圆组合而成,而教堂内部采用湿壁画的形式绘制于巨大穹顶和希腊式的石柱之上。而哥特建筑从外部到内部都表现出纷繁复杂的结构特点,加之其主要的壁画形式——彩色玻璃镶嵌画,具有强烈绚烂的色彩构成效果,以此来映衬建筑的精美浪漫和奔放,因而玻璃镶嵌画弱化了人物的体积结构,用简化但多变的外轮廓来勾勒物像。圣特维大教堂作为哥特式建筑的突出例子,教堂中的花窗注重细节描绘、轮廓清晰,人物形象及背景都是平面的,没有深度,人物动态相对单调,直立的人物画像众多;
尽管是在动态丰富的叙事性情节中,人物的造型也是尽可能选取最简练的轮廓线条,排除了细小的动作和表情。总而言之,用简化的人物造型和弱化的人物动态,强化物像的外轮廓来加强色彩的丰富明亮程度。平面性绘画不需制造立体、空间等视觉假象,因而解放了色彩、构图、点线的运用。圣特维大教堂内部结构精巧、曲线复杂,外表布满花纹图案,刻工繁复细腻以及镶嵌画的色彩绚丽多彩与画面中的形象,形成强弱、快慢的节奏感。

综上所述,建筑作为整体的艺术形式,讲究一定的节奏和韵律,而作为哥特式建筑一部分的玻璃镶嵌画,人物轮廓的线条与建筑交叉拱的线条形成疏密、轻重的对比,简化的人物造型与建筑结构的多样复杂构成了对比,教堂中众多的静态人物造型与建筑整体营造的向上升腾的动态形成动静的对比,使观众被镶嵌画五彩缤纷的色彩光泽所震撼。

四、总结

哥特式建筑高耸、灵巧多变的特点,以及教堂内部突出的竖线,在整体风格上都表现出明显向上高升的动态,这区别于以往巨大穹顶式的罗马教堂,巨大的天顶壁画被迅速发展的玻璃镶嵌画所取代。而玻璃镶嵌画相较于湿壁画,色彩更加单纯、明艳,造型更为简洁明了,这也更突出了教堂整体明确向上的动态。相反,壁画在构图上表现出向上的动态,这使得相应的镶嵌画呈现出叙述性的纵带式、平行式,以及具有突出意味的向心式、环抱式。因此,所有的装饰都要因建筑的基本结构而存在,并且含蓄地揭示和映衬建筑结构,辅助建筑功能并很好地渲染建筑中的内部氛围。

参考文献:

[1]丹纳著.艺术哲学[M].傅雷译,北京:中信出版集团,2020.

[2]李辰.西方古代壁画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3][美]馬克·盖特雷恩.认识艺术:与艺术相伴 I[M].王滢译,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

作者简介:

林羿汝(1998—),女,汉族,浙江台州人。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壁画艺术。

猜你喜欢构图造型浅析中国山水画构图与平面构成的关系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浅谈中国民间艺术门神的造型研究人间(2016年24期)2016-11-23基于内外流场仿真分析对整车性能研究和优化汽车科技(2016年5期)2016-11-14北魏佛教石窟雕塑造型与装饰风格的分析北方文学·中旬(2016年8期)2016-11-10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人间(2016年28期)2016-11-10美术审美特征论戏剧之家(2016年20期)2016-11-09汉代造型艺术与当代中国画发展问题研究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8期)2016-11-09论中国国画构图中的构成元素美与时代·美术学刊(2016年8期)2016-11-09浅析“浙派人物画”的艺术特征文艺生活·中旬刊(2016年9期)2016-11-07浅析电视剧叙事艺术与画面技术的结合青年文学家(2016年27期)2016-11-02

推荐访问:哥特式 镶嵌 彩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