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期刊运营编辑基本素养、供给模式和保障措施初探

时间:2023-06-29 12:3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文/魏芳

近年来,以数字技术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数字技术应用已融入各种生活场景,改变了许多传统行业的发展逻辑。以新零售、短视频经济为代表的互联网经济模式,更是借助新技术和新媒体推动传统行业变革。数字化背景下,几乎所有行业都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两个层面上开启了数字化发展步伐。这种狂飙突进式的更迭同样也波及到传统文学期刊。采用数字技术,利用数字媒体,研究更多元化的呈现形态,争取更广泛的读者群体,拓展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几乎成为传统文学期刊社的共识。但传统文学期刊在数字化转型发展方面仍存在诸多制约,其中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滞后、数字化人才缺乏是重要因素。可以说,传统文学期刊对于培育数字化人才还缺乏明确目标和清晰路径。传统文学期刊要谋求生存和发展,在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上应该以“运营编辑”为目标,构建内外结合、层层递进的人才供给模式,加快培育数字化人才队伍,推动文学期刊数字化转型进入快车道。

传统文学期刊手中握有大量内容资源,这为数字化转型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些年来,诸多传统文学期刊开始了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各种尝试。纵观整个文学期刊界的数字化转型发展现状,文学期刊数字化模式可归为如下三种:第一种是介入运营以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为代表的新媒体,这是绝大多数文学期刊采用的模式。如《北京文学》,在2014年即开通微博,成为当时在新浪微博群体最为活跃、粉丝最多的文学期刊。第二种是只担任各种阅读平台的内容提供商,这部分期刊仅有少数,如《黄河文学》《厦门文学》《浙江散文》《橄榄绿》《地火》等。第三种是既积极探索新媒体,又尝试搭建并运营自有平台和内容数据库,目前只有极少数期刊采用这种模式,如国内老牌文学期刊《收获》于2021年推出“收获APP”,《中篇小说选刊》于2019年上线“万众阅读”平台。

以上三种模式,第三种数字化程度最高,因为阅读平台从软件设计和硬件选择上都可以做到量身定制,也最有可能探索出符合自身实际的商业运营模式。但是,这三种数字化模式都存在数字化程度不够高、转型成果不显著的问题,相比于资金和技术,文学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最大的短板还在于专业人才供给不足。尽管各家期刊的数字化程度不同,但在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上都存在类似的情况。随着大数据、5G等技术的飞速发展,利用新媒体平台进行网络营销成为社会主流,也由此衍生出了新媒体运营编辑这类岗位。微博、微信公众号、短视频等平台的兴起,进一步降低了加入互联网的技术门槛,大多数文学期刊开始逐渐脱离技术中介,摆脱单一内容提供商的角色,自行运营自己的新媒体矩阵。笔者认为,文学期刊要在数字时代站稳脚跟,持续发展,同样需要运营编辑。但多数文学期刊转型缺乏必要的前期准备,尤其是专业人才储备不足,运营编辑严重匮乏,基本没有专职的运营编辑。据了解,大多数文学期刊社通常由熟悉业务的文字编辑搭配美术编辑,作为接入期刊内容数字化平台的先锋队。不少文学期刊的微信公众号运营人员并不固定,极少有专职人员,往往由编辑轮流参与,即便相对固定,总体上人力投入可谓薄弱。以《中篇小说选刊》为例,其构建的“万众阅读”数字阅读平台是全国文学期刊首个自建的阅读平台,但自2019年正式上线至今,运营团队仍然主要依赖现有编辑力量,仅有的4名成员且皆为兼职,其中编辑2人、美术编辑1人、编务1人,并没有专职人员,更没有专职运营编辑。

由于互联网平台有一套独立的运营逻辑,因此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来运营。如果要进一步参与数字产业化进程、提升运营水平,甚至对商业回报有所期待,那么,像《中篇小说选刊》这种人员配置就有诸多先天不足。文学期刊原有的传统运营团队在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上都有明显缺陷,诸如对互联网底层逻辑认识模糊,缺乏必要数据分析能力,网络营销能力不强,对数字化发展趋势缺乏必要认知,等等。这样的先天劣势必然导致文学期刊在数字文化产业领域难以进入更深层面、更具主动性的发展模式。故而,文学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发展呈现出整体偏缓慢、后劲不足、商业回报有限等形态。以“运营编辑”为培养目标的人才队伍建设被提上了日程。

参照新媒体运营编辑的要求,结合文学期刊特点,笔者认为,文学期刊运营编辑应具备互联网产品运营能力,以及能够在互联网数字化信息平台上运用网络的交互性与传播公信力,对文学期刊的数字产品和数字平台进行营销推广的能力。具体来说,应具备内容加工能力、设计制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营销策划能力四个方面的基本素养。

内容加工能力。所谓内容加工能力,包括内容选择、编辑加工和撰写文案的能力。“内容为王”始终是全媒体时代的共识。对文学期刊而言,优质的内容仍旧是其核心竞争力。而优质内容需要高水平的创作,也需要高质量的加工。一方面,运营编辑应在深刻理解“技术决定论”和“用户中心论”的前提下,熟知互联网传播的底层逻辑及互联网阅读的模式特点,同时充分尊重文学的独特价值,在数字内容产品选择和编辑加工上做到有效匹配;
另一方面,运营编辑应具备撰写新媒体文案的能力。优秀的文案是新媒体运营的有力工具,可以快速、清晰、有效地将内容产品的基本要点传达给用户。运营编辑要通过不断地研究、理解新媒体传播方式,了解新媒体用户的习惯和喜好,从而具备、提升撰写新媒体文案的能力。

设计制作能力。互联网传播是多种媒体相互配合的传播模式。为了更好地呈现数字内容产品和数字平台,运营编辑需要具备一定的设计和制作能力。比如,掌握基于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平台、适合互联网阅读的图文排版技术;
掌握UI设计的初步要义,对阅读平台迭代能够提出合理化建议等。同时,运营编辑应掌握基础的PS工具和视频剪辑工具,能够制作简单的H5页面、宣传海报和短视频等内容。

数据分析能力。数据是互联网运营效果的镜子,具备初步数据分析能力才能真实掌握用户行为的反馈,也才能对运营行为进行有效提升。比如,在拉新阶段,通过对关键词回复分析用户的阅读偏好;
在转化阶段,对用户的页面停留数据、用户留存率和转化率等要特别留意分析,因为这些数据对于内容产品的改进具有重要作用。运营编辑应对数据具备敏感性,并掌握数据的描述性分析、线性回归分析、方差分析等基础性的数据分析方法。

营销策划能力。即便是互联网运营,文学期刊依然要有为读者服务的观念,数字化转型也是为了给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互联网技术便利了期刊和读者的交流,也便利了运营编辑策划活动和读者参与活动。无论是引流、转化,还是实现内容销售,一个耳目一新且参与成本低的优质活动就是一个有力工具,而常规运营中,每一篇回答、每一条推文、每一个视频都是一次营销的机会。运营编辑应在创新理念、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技术上,比传统编辑更胜一筹。

在数字时代,要破解文学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难题,除了突破技术门槛,拥有较强的资金推力,更需要强劲的人才动力,这种人才动力主要来自于运营编辑。这是推动文学期刊数字化转型发展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那么,运营编辑如何培育和配置呢?笔者认为,可以采用内部挖掘、外部引入、转型提升、聚焦人才四种方式。

内部挖掘。随着数字化程度进一步加深,对文学期刊编辑的要求也将进一步提高,期刊内部编辑向全媒体形态的运营编辑转型是一种必然的发展趋势。内部挖掘可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成本,也有利于期刊可持续发展。对于文学期刊来说,文学作品具有一定特殊性,文学作品的编辑、发布需要专业知识和经验,文学期刊的运营编辑供给应首选内部挖掘,即通过对现有编辑知识范围拓展和能力的迭代升级,使其转变为运营编辑。内部挖掘需要企业为内部编辑提供相应的学习平台、培训机会,加快转型速度,提升转型成效。

外部引入。在原有编辑力量不足,或是原有编辑思维定势、创新性不足的情况下,外部引入也是一种重要的供给模式。鉴于文学期刊的特殊性,在引入外部人才时,要充分考虑运营编辑的基本文学素养及对本行业文学性的认知程度。笔者认为,可通过加强与高校文化相关专业的人才对接,通过提前介入高校课程、合作建设实践基地,实现专业人才导入;
或通过加强与科研院所联系对接,充分发挥其行业高端人才供给和产业经济智库的作用,实现高端人才引进。

转型提升。无论是内部挖掘还是外部引入的运营编辑,都必须重视其技能培训与业务实践。尤其要注重转型提升,围绕增强运营编辑核心素养,要尽可能为运营编辑提供各类技能培训。“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文学期刊的运营编辑要尽可能参与跨行业的互联网运营,从其他维度获得加强文学期刊数字化运营的经验。

聚焦人才。从更大的范围看,文学期刊的数字化转型涉及出版、发行、印刷等不同环节,因此在人才供给建设上要具备更高、更长远的战略眼光。有条件的大型期刊集团或出版集团,可以建设全媒体技术服务和运营人才中心,形成并优化人才聚集高地,向出版、发行、印刷等不同环节供给数字化运营人才,形成“黄埔军校”式的人才供给模式。

运营编辑队伍建设是文学期刊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的一次重大调整,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加强组织领导,注重整体规划,稳步推进。

做好顶层设计。要建设与转型发展相匹配的人才队伍,就必须提高认识,加强顶层设计,从制度保障入手。把对运营编辑的培育和引进作为期刊社重点任务,并提供政策保障和支持,破除制约人才发展的机制体制藩篱,优化薪酬体系,探索能留得住人才的制度,逐步实现文学期刊整体的人才队伍建设向新方向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纵观文学期刊近几十年的发展,行业整体变化不大,人才队伍建设模式保持相对静态。当下文学期刊面临的数字化转型是更换赛道的重大调整,与原有纸质形态的发展思路有很大不同。期刊运营编辑队伍建设要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发挥其总协调的作用,最大程度地调动改革资源,实现有力推进。

注重整体规划。文学期刊应以“打造运营编辑”为人才队伍建设的目标,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整体和长远规划,制定路线图和时间表,分解任务,稳步推进。人才梯队建设要跳出纸质形态下的旧有思维,从长远发展的层面、适应数字运营的角度,制定选人用人育人的战略规划。可以大胆调整部门设置,增设数字出版相关部门,强化机构保障。同时,做好现有人才的转型提升,调整新进人才的选用标准,将既熟悉期刊的传统出版发行业务,又了解数字运营能力的人作为文学期刊选人用人的首要标准。

进入数字时代,数字化已成为期刊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同志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文学期刊的数字化转型发展要有所突破、求得发展、获得回报,除了技术和资金支持外,更需要期刊运营编辑支撑。文学期刊运营编辑不同于传统编辑,更强调与新媒体相匹配的数字内容产品加工、设计制作、数据分析、平台运营等能力。这样的人才可以从内部挖掘亦可从外部引入,但都需要给予高度重视、合理规划,做好人才培育和提升,以适应数字时代新媒体快速发展变化趋势。同时,对于文学期刊运营编辑的选用、培育,也需要从顶层设计、组织领导、制度建设、规划实施等方面予以保障。

猜你喜欢文学期刊期刊转型期刊更名启事军事运筹与系统工程(2022年1期)2022-11-15期刊简介质量安全与检验检测(2022年2期)2022-11-13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中国核电(2021年3期)2021-08-13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航天工业管理(2020年4期)2020-06-16期刊问答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20年10期)2020-01-08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人大建设(2018年5期)2018-08-16转型童话世界(2018年13期)2018-05-10文学期刊从未,也不曾离开小品文选刊(2016年8期)2016-02-11新形势下文学期刊的现状问题与出路科技传播(2014年21期)2014-11-17小说,就是往小里说广州文艺(2006年10期)2006-11-16

推荐访问:初探 素养 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