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伶
内容摘要:学困生是现代教育客观存在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下,这些学困生需要被关注,他们自身的价值需要被唤醒。赏识教育有别于传统的批评教育,是在尊重个体差异性的前提下用肯定、欣赏的眼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一种教育方式,赏识教育对引导学困生激发自我效能、提高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在教育方式、教学设计、教育评价等方面对学困生实施个性化教育,有助于实现学困生转化和自我成长。
关键词:赏识教育 学困生 实施策略
赏识教育对引导学困生激发自我效能、提高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在教育方式、教學设计、教育评价等方面对学困生实施个性化教育,有助于实现学困生转化和自我成长。
一.案例正文
语文课上,老师让同学们先预习课文,借助注释理清课文中的生字词并思考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学生自学的同时教师走下讲台到学生中间进行指导。教师巡视过程中,几乎全班同学都认真阅读并在书上做标记,而坐在教室最后一排的两个男生却心不在焉,目光游离。老师走近后,男生L开始认真看书并在书上做记号,男生C向老师坦言没有带课本,于是老师协调C与同桌L共用一本书,两人开始认真看书。过了一会儿,C开始趴在桌上转笔,同桌L把书推给C,但C丝毫没有兴趣,依然趴着发呆,老师走过C身边拍了拍C的肩膀以示提醒,C开始趴着和L一起看书,虽然有点不情愿,但也没有影响周围同学学习,安安静静地度过了一堂语文课。
过了几天,课代表给老师交作业的时候,告诉老师全班只有C没有交,这时引起了老师对C的注意,但是由于是第一次上这个班的课,老师对C并不了解,只隐约记得是上次课上没有带课本的那个男孩子。第二次语文课的课间,老师找到C询问没有交作业的原因,C说作业难,不想做。教师对其进行难点指导,并告诉C你认真听讲一定没问题的,如果仍有不懂的地方可以向同桌L请教,而同桌L的作业在班上是比较优秀的。后边C上交了作业,作业非常马虎,字迹潦草,还七拼八凑“借鉴”了同桌的作业,但也算勉强过关,老师批改作业时给C留言“加油!下次争取做得更好。”
经过这次交流以后,老师关注到了C同学的与众不同,课堂上他是属于比较沉闷一个,虽然学习兴趣不高,但也没有出格的表现。为了加强C同学的课堂参与度,老师在课上多次请C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并给予积极的回应与鼓励;课间休息时,老师主动找C同学闲聊,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小组活动中,老师请C同学和L同学分别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角色进行场景模拟对话,逗得全班同学哈哈大笑,同学们直夸C简直把人物的心理活动“演活了!”渐渐地,C同学没有那么害羞那么胆怯了,口头表达也渐渐开始展露自己的个性来。
然而头疼的事情并没有结束,一到作文课,课代表就向老师哭诉:“老师,C同学又不交作业了。”老师耐心地询问C不交作业的原因,C说他一直以来语文基础就很差,对语文课也没兴趣,写作文根本不会写也写不出来,所以每次都采取逃避的方式。老师顿时明白了C的处境,刚要燃起的愤怒瞬间烟消云散,对这样的学生一定不能操之过急!于是和C一起研究了一个“特殊方案”,并真诚的告诉C,如果以你现在的水平想要通过期末考试是很困难的,但是咱们把平时作业做好一点,课堂上积极表现,把平时成绩搞上来咱们还是很有希望的!这样吧,老师给你多一点时间,你只要在期末考试前一周把我这学期布置的作业交上来,一篇不落,并且是你自己经过认真思考完成的,老师保证你能及格。果然,C同学如期在期末考试前亲自给老师上交了作业,他的作文这一次不仅字迹工整了许多,行文中还透露出认真思考斟酌的痕迹,文章字数虽然没有达标,但是自己亲自完成的。老师表扬了C同学认真的态度,鼓励他期末考试好好发挥,一定没有问题。
值得高兴的是,C同学在这学期的期末考试中发挥得还不错,加上平时表现分,和不断的小进步,最终及格了。
二.案例反思
“学困生”即学习困难学生,是指智力正常而学习结果远未达到教学目标的学生。本案例反映出的问题是学困生在课堂中参与度低、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欠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学生自身基础薄弱的因素影响,也跟教师的教法、指导和关怀息息相关,同时课堂氛围的活跃度在一定程度影响学困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有别于传统的批评教育,赏识教育是以尊重学生人格为前提,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用肯定的、欣赏的眼光去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和可贵之处,并给以充分的激励和引导,以实现对学生有效激励作用的“正强化”教育,是一种以人为本、体现人文关怀的教学理念。赏识教育对引导学困生激发自我效能、提高学习兴趣具有积极的作用,在实现学困生转化过程中有策略地开展赏识教育能够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
1.学困生自我效能感低,学习动机不强
心理学家班杜拉在他的研究中发现了积极思维的力量,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人们对自己能力与效率的乐观信念可以获得很大的回报。自我效能感较高的儿童和成人更有韧性,较少焦虑和抑郁,并且有更高的学业成就。案例中的C同学因为本身语文基础薄弱,课上趴桌睡觉、转笔、发呆、不交作业,对语文学习存在畏难甚至逃避的心态,同时又缺乏自信,认为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限,以前就学不好,现在更不愿尝试甚至回避语文学习,自我效能感低,这种消极情绪长此以往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造成了对语文课不感兴趣、课堂参与度低,学习效率低下、学习效果不佳的状态。而一个人的进步和成长外部环境只能起辅助作用,关键因素是学生的内驱力,学生自我效能感的低下对学习效果具有很大的消极影响。
2.教师的情绪态度影响学生学习动力
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实施者,教师的情绪态度对学生的学习动力产生影响,积极的情绪态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反之,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动力。一个温和、富有爱心、关怀学生的老师能够给予学生支持鼓励,温暖学生心灵,而严肃苛刻、“唯分数论”、以“有色眼镜”看待学生的老师往往易给学生留下恐惧、厌恶等不良的心理印象。尤其面对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的学困生,得到的关注往往最少,经受的打击却从未间断,在这样的负面情绪影响下有的学生会选择自暴自弃、破罐破摔。如若教师能保有良好的精神状态,以一视同仁的态度关心、关注每一个学生,不带任何偏见,将学生的闪光点挖掘出来并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关注、被关爱,无论成绩的好坏,这才是有教无类该有的态度。同时,教师温和礼貌的教师用语、微笑的面容、与学生共鸣的同理心也会给语文教学课堂带来愉快的气氛,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罗森塔尔效应及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提供心理学基础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每个学生无论能力高低,成绩好坏,他们的内心都是渴望被关注、被认同、被肯定的。作为老师,如果能够以赏识的眼光看待自己的学生,给予学生积极的支持与鼓励,无条件相信学生能够达到、完成预期的目标,那么学生也会在教师的期望中努力让自己成为那个特别的、独一无二的自己。在对待学困生问题时,若教师能够施以积极的关注,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相信并鼓励学生挑战自己,长期坚持以往,那么学生会在期望的光环中提升自信心、学习积极性,从而让自己逐渐变优秀。同时,马斯洛需求层次指出,人有尊重与爱的需求。15—24岁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青年阶段,青年学生对于爱和尊重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他们需要来自家庭和学校的关爱,需要被关注,强烈的自尊心驱使他们要求获得同伴及师长的认同,在小的进步成就、与众不同的个性和才能中树立自信心,建立和谐稳定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而赏识教育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体差异,符合该年龄段学生爱与尊重的心理需求,能够为学生构建积极的心态,以健康的精神面貌投入学习,为学困生的转化营造良好的开端。
三.实施策略
1.尊重与鼓励激发学习动力,平等对话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好老师的标准是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要成为一名好老师,仁爱之心是必不可少的。师生相处过程中,每个学生有其自身的个性特征、年龄特点、思维意志,每个人学习能力、学习习惯、接受程度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各不相同,势必会在成绩上体现高下之分,学困生因其基础薄弱、学习习惯不良、学习动力不足,常常是学考竞争中的“弱势群体”,在家长、老师、同伴之中往往缺乏自信。要走进学困生的心灵,需要教师秉持一颗仁爱之心,不以分数论英雄,充分尊重学生,关注、发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肯定学生一点点小小的进步,用积极的态度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课下与学生多交流沟通,平等对话,学困生学习困难的影响因素既有学生自身的问题、教师教育方式的问题同时也与家庭教育分不开,教师除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兴趣爱好也需关注学生的家庭环境、教养方式,及时针对问题给予关怀和帮助,建立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所谓“亲其师而信其道”,学生在教师的爱与关怀下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人格的力量。
2.建立合理的评价机制
学习效果的达成往往需要通过评价机制的检验,而最直接的评价机制就是考试成绩,用一次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一个学期的学习作出评价,是现有最广泛最常见的评价机制,而学困生在这种评价机制中无疑是挫败的,甚至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自信心和学习结果,只有改变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才能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化的发展。针对学困生,应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适当调整学生的期末考试占比,将一学期的平时作业、课堂表现、阅读笔记、课外实践等方面纳入考核范畴,综合考察学生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实践运用等各方面的能力,通过长期的锻炼积累,在点滴中培養学生的语文素养,而非只关注期末考试分数。同时,长时段、多方面的考核评价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期末考试的压力,克服学生惰性,消除学生通过短期刷题“速成”的思维惯性,让语文学习真正融入学生生活,让语文素养的培育渗透进学生的一言一行,客观合理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
3.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要让课堂迸发生机、充满活力,教师民主平等的作风是必不可少的,在课堂上教师要持有一颗宽容之心,包容接纳他人,允许、鼓励有不同声音的出现。在语文课堂中,如何提问提高课堂参与度以及如何应对教师提问是一个让教师头疼也让学生望而生畏的问题。积极主动的学优生的回答往往会成为“优秀范例”,其他同学心目中的“标准答案”,也因此没有学困生的一席之地。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不妨考虑学情设计一些比较灵活而又具有争议性的开放式问题,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意见,增加参与度,同时对学生的回答要有一定的心理预设:有可能见仁见智,有可能学生故意出丑或借题发挥说一些奇谈怪论。教师如果一棒子打死很可能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今后不再愿意发言,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尤其是学困生能够参与课堂并发言很多时候是被课堂活跃的气氛所感染,应该对其积极参与的行为给予肯定;有时学生思维跳跃性太大,引发不相关的联想,这时教师可以不急于否定而引导学生通过辩论得出合理的答案。课堂教学可以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教学环节,以引发学生思考为要义,不拘泥于标准答案,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思考,从而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积极解决问题的能力。如若教师奉行“本本主义”、“标准答案”,对学困生脑洞大开的奇思妙想一味指责否定,会让学生感到索然无味。课堂上,教师应有一种民主平等的作风,包容学生,努力营造宽松、民主的学习背景和情感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
赏识教育,是生命的教育,是爱的教育,是充满人情味、富有生命力的教育。人性中的需求就有渴望得到赏识、尊重、理解和爱。相反,批评教育的特点是注重学生的弱点和短处——小题大作、无限夸张,使学生自暴自弃,在“我是坏学生”的意念中沉沦。不只是好学生应该赏识,所有的学生都需要。适当的赏识是一种正确的爱,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和赞赏。在面对学困生学习动力不足,自信心缺乏,学习效果不佳的现实状况中,适当运用赏识教育,对学困生的转化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心德.中小学学习困难学生焦虑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4,(2).
[2]戴维·迈尔斯.社会心理学[M].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等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20(12):56.
[3]黄艳.赏识教育与“后进生”教育问题的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7.
[4]姚刚,李华,袁齐齐,黄典霞.赏识教:应为、难为与可为[J].现代教育科学,2020(1):26-30.
[5]袁园.赏识教育在中学课堂管理中的应用[D].山西大学,2013.
[6]陈艳.论赏识教育理念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D].曲阜师范大学,2017.
[7]葛英.中学教学中赏识教育的理论及应用探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8]刘冬梅.教师与“学困生”有效交往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
[9]徐卫妮.提升语文学困生学习力的教学策略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
[10]刘朱刚.论普高语文学习困难生的转化策略[D].苏州大学,2011.
[11]成灵玉.普通高中语文学困生现状分析及转化策略研究[D].赏析师范大学,2013.
猜你喜欢赏识教育实施策略学困生用爱和机智帮助学困生转化中学生报·教育教学研究(2022年1期)2022-04-18浅谈转化学困生的几点体会天津教育·下(2018年10期)2018-10-21用爱托起明天的太阳语文周报·教研版(2018年25期)2018-08-02给“赏识教育”踩刹车妇女生活(2016年11期)2016-11-15浅谈小学语文趣味识字教学人间(2016年26期)2016-11-03ERP在大型购物中心的应用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增强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策略探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