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美之道 韵律张弛

时间:2023-06-29 10:40: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杨建华

陟彼北芒兮,噫!

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嵬兮,噫!

民之劬劳兮,噫!

辽辽未央兮,噫!

诗人北岛的《生活》,是公认的最短现代诗歌,诗歌正文内容仅有一个字。

生活

现代 北岛

好奇好思好联想的朋友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古典诗词中是否也有一言(字)诗?如果有,这首诗究竟怎样?如果没有,为什么?

从现有资料看,古典诗歌应该没有纯粹的一言诗传世,但存在着部分诗歌夹有一言句的现象。比如梁鸿的《五噫歌》。

五噫歌

东汉 梁鸿

陟彼北芒①兮,噫!

顾瞻帝京兮,噫!

宫阙崔嵬兮,噫!

民之劬劳②兮,噫!

辽辽未央③兮,噫!

【注释】 ①陟彼北芒:登上北芒山。陟,登。北芒,又作“北邙”,山名,在今河南省洛阳市。汉朝的王侯死后大都葬在这里。②劬(qú)劳:劳苦。③央:尽。

这个反复出现的一言句“噫”,是全诗的重点、亮点。这五个“噫”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对京城宫室豪华壮丽的震惊,对皇室贵族穷奢极欲的谴责,对人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忧伤等感情。

中国古诗没有一言诗,主要原因有两个。其一,古诗是文学与音乐二合一的艺术,它不仅要适合眼睛看,还要适合嘴巴唱(吟哦、诵读)。一个诗句一个字,或者一首诗歌一个字,它无法形成节奏,因而也无法吟唱。假如吟唱,就只能像是戏曲演员吊嗓子——耍个花腔可以,但表情达意做不到。而诗歌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其二,汉语有以下几个特点:字词分家;一词多义;词义多为语境义,词语只有放在特定的语境中,词义才能清晰界定。一个字、一个词,如果没有前后语境的“帮衬”,它就丧失了表意功能。上引《五噫歌》,我们之所以能够理解五个“噫”中所包含的丰富感情,就是因为有“噫”前的句子帮衬。假如我们仿用《生活》模板,将《五噫歌》改为一言诗:

世道

以现代诗歌的标准看,似乎也并无不可,但仔细一分析,就会发现,原诗中表达的具体思想情感被我们弄丢了。它根本无法表达《五噫歌》中的既有思想情感。

纯粹的二言诗也很少。学界一般认为,真正的二言诗仅有一首,即汉代赵晔《吴越春秋》中所引的相传为黄帝时期的古歌谣《弹歌》。

弹歌

佚名

断竹,续竹;

飞土,逐宍①。

【注释】 ①宍:古“肉”字。诗中代指飞禽走兽。

这简单的八个字(四个二言句),确乎可以“鉴定”为诗歌。理由有以下几个:一、它完整地表达了先民狩猎(包括其准备)的过程——砍伐竹子(断竹),制作弹弓(续竹),发出泥弹(飞土),击射野物(逐宍)。二、它具有明显的韵律节奏,四句均押韵。三、它通过文字和音韵渲染了极为强烈的紧张情绪,营造了打猎特有的氛围。“竹”“土”“宍”均为入声字,我们朗读时注意用入声收束每个句子,就能清晰地感受到这种情绪和氛围。四、它的表达具有跳跃性。表达内容具有自洽性、抒情性,表达形式富有音乐性、跳跃性,给人以联想空间,这正是诗歌语言的特点。

二言诗为字词创设了最简单的语境,诗歌的表意功能似乎可以实现了。但因为句子奇短,音节至简,所以吟唱、诵读的节奏非常简单。节奏简单,对于声音艺术,是致命的伤害。因此,二言诗极少,自然也是情理中的事了。

三言诗较之二言诗,内容和韵律的“调度”都增加了余裕,但依旧显得局促和紧张。一首三言诗如果想要“出彩”“扬名”“传世”,那就得在宽缓音乐节奏、增加情感起伏方面下一番功夫。我们看看中国诗史上最早的一首三言诗。

江有汜①

先秦《诗经·召南》

江有汜,之子归②,不我以③。不我以,其后也悔。

江有渚④,之子归,不我与。不我与,其后也处⑤。

江有沱⑥,之子归,不我过。不我过,其啸也歌⑦。

【注释】 ①汜(sì):分流而后又合流的江水。②之子归:这个姑娘出嫁了。归,出嫁。③不我以:不要我,不爱我。以,用,此指信用、爱。第二章“不我与”意同。④渚:水中小洲。⑤处:止,互不侵扰。一说“忧”。⑥沱:江水支流。⑦其啸也歌:此句有歧解,一说男主人公对失去女子之事释怀而歌唱,一说男主人公为舒愤懑长歌当哭,一说女主人公婚后将会遭遇痛苦而号哭。

大家可以看到,诗歌共三章,每章共五句,前四句都是三言,唯有每章最后一句加入了一个衬音虚字“也”,变成了四言。从表意角度看,末句本质上依旧是三言,但这个句子或说这个“也”字改变了诗歌的音律及情绪节奏。按照现代标点,三章末句的吟诵节奏应是这样的:“其后也——悔”“其后也——处”“其啸也——歌”。随着节奏的放缓,诗歌表达的情绪也有所放缓,有了一种特殊的沉思意味——失恋的伤心情绪发泄转变成了人生的理性反思。这是这首诗歌表现技巧高明之处之一。

除了用增加虚字来改变诗歌节奏外,本诗还运用重句之法来调整节奏。三章中分别重“不我以”“不我与”“不我过”为二句。所重二句,一句結上,一句启下。我们朗读时,两句的读法,包括声音高低、音调长短、节奏快慢,都应该是不同的。所以,虽然前四句都是三言句,但是音律及情绪的节奏是有区别的。这是这首诗歌表现技巧高明之处之二。这一技巧后来被多个词牌采用,如《丑奴儿》等。大家可以辛弃疾的词为例加以了解。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南宋 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其中两个重句,成了全词音律和情绪表达的重点。9197817C-B3DB-46D1-B43F-621A2A32D3BE

正因为采用了以上两个艺术技巧,再加上其成功的比兴手法和精妙的押韵安排,《江有汜》成了三言诗的典范之作,千百年后读了还是让人觉得齿颊生香。

《江有汜》的韵律、情绪节奏调整是显性的,我们可以通过文字形式直观地看出。但也有诗歌其节奏调整是隐性的,我们需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和细心体悟才能了解。比如鲍照的《代春日行》。

代春日行

南朝宋 鲍照

献岁①发,吾将行。春山茂,春日明。

园中鸟,多嘉声。梅始发,柳始青。

泛舟舻,齐棹惊。奏《采菱》,歌《鹿鸣》。

风微起,波微生。弦亦发,酒亦倾。

入莲池,折桂枝。芳袖动,芬叶披。

兩相思,两不知。

【注释】 ①献岁:一年之始。

全诗通首三言,隔句押韵,节奏明快,有效凸显春景之美、春游之乐。但全诗并非“明快”到底,后六句,诗人通过换韵,不动声色地调整、节制了本来是一泻而下的节奏,使节奏如激流入潭,有了回环顾盼的韵致。而最后两句“两相思,两不知”更是用具体的语意、感情传达出不一样的节奏,呈现出一种迥异于前的沉静和朦胧。假如我们朗读末两句,不放慢语速、放轻声音,那就是我们没有真正把握本诗的音律和情绪的节奏。正是有了这样的安排,所以诗歌有了摇曳生姿的美感。

综合上述赏析,我们似乎可以得到这样的认识,要鉴赏诗歌艺术、欣赏诗歌之美,诗歌韵律是一个必须掌握的切入点。

献岁发,吾将行。

春山茂,春日明。

园中鸟,多嘉声。

梅始发,柳始青。

泛舟舻,齐棹惊。

奏《采菱》,歌《鹿鸣》。

风微起,波微生。

弦亦发,酒亦倾。

入莲池,折桂枝。

芳袖动,芬叶披。

两相思,两不知。

《这些,你一定知道》本期答案

1. C

农历十二个月有许多别称,比如,正月:柳月;二月:杏月;三月:桃月;四月:梅月;五月:榴月;六月:荷月;七月:兰月;八月:桂月;九月:菊月;十月:良月;十一月:冬月;十二月:腊月。

2. B

京剧《贵妃醉酒》是一出单折戏,取材于唐朝历史人物杨贵妃的故事,是梅(梅兰芳)派代表剧目之一,源自清初传奇《长生殿》,《长生殿》第十八出《夜怨》的唱词与排场,虽与《贵妃醉酒》不同,但基本情节类似。

3. B

A项不合逻辑,两面对一面,应在“拆除”前加“是否”;C项语序不当,“不管”应放在“网络游戏”之后;D项“参与……熄灯活动”与“取得了快速发展”句式杂糅。

4. A

甲骨文应排在金文之前。甲骨文一般是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而金文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甲骨文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3600多年;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西周早期,下至秦灭六国,距今800多年。9197817C-B3DB-46D1-B43F-621A2A32D3BE

猜你喜欢韵律节奏语境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2022年1期)2022-08-31书的国度读者(2021年12期)2021-05-27节奏学习也可以变得很有趣三悦文摘·教育学刊(2021年52期)2021-04-27节奏意林(2020年7期)2020-04-27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疯狂英语·爱英语(2020年9期)2020-01-07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疯狂英语·爱英语(2020年9期)2020-01-07基于阅读韵律的高中英语默读朗读教学实践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年11期)2019-05-28轻快漫舞小资CHIC!ELEGANCE(2018年32期)2018-11-05偶感周末·校园文学(2017年35期)2018-02-06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之我见大观(2016年1期)2016-03-05

推荐访问:张弛 之道 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