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复习教案6篇

时间:2023-06-28 10:35: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复习的教案第1篇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84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5-10教学目标: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数的读写、改写和大小比较,进一步明确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复习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复习教案6篇

复习的教案 第1篇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12册84页“整理与反思”和“练习与实践”5-10

教学目标:

使学生通过复习,进一步掌握数的读写、改写和大小比较,进一步明确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公因数与公倍数的联系与区别,加深整数及其性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进一步掌握数的读写、改写和大小比较,进一步明确奇数与偶数、素数与合数、公因数与公倍数的联系与区别,加深整数及其性质的理解。

教学设计:

一 、复习多位数

1、复习数的读写:出示第84页上第6题,要求学生写出这些数。

补充:一个数由3个千万、4个百、5个一组成,这个数是( ),读作( )

2、复习数的改写

说明:一个比较大的数,为了读写方便,常常把它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请你将上面这些数分别用“万”和“亿”作单位进行改写。

学生独立改写,集体校对,回忆改写方法。

3、复习求一个数的近似数

(1)说明:有时根据需要,还可以省略某一位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请你将上面这些数省略“万”后面的尾数,求近似数。

(2)练习:把199163000改写成用“亿”作单位的数是( ),精确到亿位是( ),省略“万”后面的尾数约是( )。

(3)第85页上的第9题:先读题,理解要求,再按要求完成,指名回答。

(4)第85页上的第8题:先读题,理解要求,思考怎样算每户的拥有量,再口算,并将结果按要求取近似值填入表中。指名回答。

二、复习奇数等概念。

1、将1、2、19、30、75、368、100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怎样分?

引导学生复习认识:(1)将自然数按能否被2整除分为奇数和偶数两类;

(2)将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分成1、素数和合数三类。

2、口答:最小的素数是几?最小的合数是几?20以内的素数有哪些?合数呢?20以内既是偶数又是素数的有( ),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有( )。

3、将24分解质因数( )

4、练习:第85页上第10题,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指名回答。

5、补充

(1)35和40的最小公倍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2)A=3×5×7;
B=2×3×7,那么A和B的最小公倍数是( ),最大公因数是( )。

(3)有一蓝苹果,如果2个2个数,还多1个,如果3个3个数,也多1个,这蓝苹果至少有几个?

(4)有3段钢材分别长30分米、35分米、50分米,要将它截成一小段一小段而没有多余,至少可以截成几小段?

课前思考:

在教材的总复习这一部分,提供的复习思路是清晰的,提供的复习题也是较为典型实用的,但由于第一大部分有关“数的认识”所涉及到的数的概念相当多,所以还需要我们联系学生学习情况,将所要复习的这些内容作适当分解和重组。高教导在前一课时中主要复习了自然数、整数、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在本课时中主要就数的改写及数的整除中涉及到的倍数、因数及偶数、奇数、合数、素数等内容进行复习。这里还需补充2、3、5的倍数的特征和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内容。

复习内容的学习难度比前一课时有所增加,所以除了讲清每一个概念外,更主要的是通过一些形式多样的练习来帮助学生内化。针对复习难点,我补充以下练习:

1.一个三位数2□□,是5的倍数,又是3的倍数,这个三位数的末两位可以是哪些数?

2.某市汽车站1路公交车每隔6分钟发一次车,3路车每隔10分钟发一次车。早晨6时,1路、3路公交车同时发车,问经过多长时间1路、3路公交车又同时发车?

3.王老师的小灵通号码是一个八位数,如果从左往右数,第三位上的数是最大的一位数,第四位上的数是最小的合数,第六位上的数既不是素数也不是合数,其余各位上的数都是偶素数。你知道这个电话号码吗?

4.把一张长20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裁成同样大小、面积尽可能大的正方形,没有剩余,至少可以裁多少个?

5.求出各组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

18和24 30和45 21、28和42

课前思考:

每次看了孙老师发的帖子,就感觉学到了很多东西,作为一个新教师,我好象有点被动,懒于思考,也懒于探索,也没有想的那么深,钻研的那么透。事实上教学就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其实在六年级上学期我也帮学生整理归纳了素数和合数以及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一些内容,不知道学生还能否有些印象,但从学生之前学的效果来看,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这部分内容学生掌握得不错,我将它分为3种情况:一种是倍数关系,一种是互质关系,一种是一般关系(提倡用短除法来做)。但是在运用这一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是会存在一定的困难,仍然需要加强练习。

课前思考:

“数的认识”第二课时,主要是读数与写数和小数的一些性质与规律的内容,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对一些结论(比如读写数的方法的描述)的完整概括有些困难,对于教材中的练习题,由于难度不大,学生的练习效果应该不会糟糕,教学时重点关注学困生的掌握情况。高教导和孙老师增加的补充题,适当增加了点练习难度,让课堂多一些味道。

课后反思:

从学生课堂上的学习情况来看,单单求一个数的最小公倍数和最大公因数,学生经过复习都能掌握,但是在求实际问题时,不少学生就遇到了困难。其次,把奇数、偶数、素数、合数这些内容综合起来,学生的判断就有错误了。书上的内容确实很简单,对学生来说基本没问题,但在做补充习题第4小题时,要求用下列所有卡片组成符合条件的小数时,两个班都有一部分学生犯了同样的错误:没有把所给的卡片全部用上,尤其是在填写最小的两位数时,不少学生写了0.25。仔细回想一下,在五年级也遇到过类似的题目,学生也犯了同样的错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容易,复习课反而让我感到比上新课来的困难些,仍然需要和学生一起努力。

课后反思:

这节课的读数与写数和小数的一些性质与规律学生掌握的还行,主要问题出在 “倍数、因数”方面的知识,这个地方的概念比较多,虽然布置学生复习了,但是实际教学时学生还是有些生疏,新教材中就没有用“整除”这一概念来说明“倍数与因数”的意思。看来,抽空一定要把前面的教材翻开来看一看。

课后反思:

本课时复习的内容较多,特别是很多学生对于因数、倍数、素数、合数等内容已遗忘得差不多,所以在今天的课上先重点复习了这些概念,然后逐一完成相应的练习。复习过程中,我较多地关注了平时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这些学生由于对于这部分内容没有真正理解,结果就在练习过程中屡屡出错,特别是应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更是不知道该如何思考。抽空还是要辅导这些学生,否则与其他学生的差距会更大。

复习的教案 第2篇

活动目标

1.复习认识6以内的数字和数序,理解数字的含义,会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能够不受空间排列形式和物体大小等外部因素的干扰,正确判断物体的数量。

2.通过活动发展幼儿的观察力、记忆力和思维的敏捷性,增强幼儿的环保意识,培养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可镶嵌的泡沫板若干(一半是数字板,一半是与之匹配的不同大小、形状的物体板)、立体大树一棵、演示用1~6数字卡各一张、磁性黑板一块、1―6数字胸卡若干、带点卡的形象拼板每个幼儿一套、塑料小花若干。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不受干扰发现数字板与物体板之间的关系,深刻理解数字与物体数量的关系。

(在通往活动室的路上,教师事先用泡沫板铺一条路,整条路面左边为相连接的数字板,右边为断断续续的物体板。)

① 提出问题,引导幼儿发现数字与数量的关系。

教师“今天老师要带小朋友去数字朋友家做客,(走到泡沫板前做惊讶状说)呀,前几天下的大暴雨把我们要走的路给冲坏了,我们只有把路修好才可以过去,可是怎么修呢?(教师手举一对相匹配的"泡沫板)咦,这一段路没被冲坏,请小朋友来看一看,为什么要把这两块板子修在一起。”

②幼儿观察总结后,按照数字板与物体板相匹配的规律,将所有板子一一拼对好。

③教师以检查路面的形式进行,发现有不相匹配的板子,以路面不结实为由,请个别幼儿来修改。修改结束后带全体幼儿从上面通过。

2、以做客的形式,复习认读6以内的数字和数序,理解数字的意义。

①幼儿按自己胸卡上的数字找带有相同数字的座位。

教师:“小数字的家到了,他们为我们小朋友准备了许多座位,请小朋友自己找一找和自己胸卡上数字一样的座位。”

② 幼儿不受干扰找数字、认读数字。

(出示一棵大树,将数字1―6若隐若现地藏在树叶之中。)

教师:“这些小数字真调皮,他们在和我们玩捉迷藏的游戏呢!请小朋友在这棵树上把他们找出来。”个别幼儿找着后指认出来,分组或全体幼儿做相应数量的动作或模仿相同数量的动物叫声来请数字出来。

③ 数字全部找完后,请个别幼儿排数序,比较数字间的大小关系。

教师可提问:这六个数字中谁最小?谁最大?比1多1是几?比4少1是几?比5多1是几?

④幼儿操作活动:将拼板上的点卡按从1到6的顺序拼起来,构成一种物体。

教师“小数字给我们准备了好玩的拼板玩具,你只要将拼板上的点卡按从1到6的顺序排成一排,就可以拼成一样好玩的东西来。”

3、开展种花的活动,引导幼儿按数取物,增强幼儿环保意识。

教师:“天色已晚了,我们要回去了,为了防止小路再被暴雨冲坏,我们要在小路两边种一些花,请小朋友选和胸卡上数字一样多的花,把它种在相应的数字板旁。”

复习的教案 第3篇

一、活动目的

1、学习感知6以内相邻两数的关系,会用添1或去1的方法使两组数量相等。

2、发展比较能力和思维能力。

二、活动准备

数字卡片1-6、按组准备人手一套学具:摆放花片的纸板、花片、色纸、数字卡片、写有数字的圆点卡片(数字和圆点两者的量相差1)、两组实物卡片(两组数量相差1)。

三、活动过程

1、复习认读1-6数字。

2、教师出示两组实物卡片和写有数字的圆点卡片让幼儿观察。然后提出问题:实物卡片上的正方形和圆形、五角星和红旗是不是一样多?怎样使它们一样多?圆点卡片上的数字是不是一样多?有什么办法使它们一样多?启发幼儿用添上1或划去1的方法使两组数量一样多。

3、幼儿操作:

(1)、请幼儿按纸板上的数字摆放相应的花片。

(2)、请幼儿用添上1或划去1的方法使两组东西数量相等。

活动反思:

每一环节都让幼儿在操作中学习数学、体验数学活动的乐趣,以游戏化的口吻,使整节课循序渐进,在重点与难理解部分重复数数,让幼儿加深理解数字与数量间的关系。特别在操作探索与游戏中,我们都能看到幼儿好学、乐学的表情,对我来说,看着孩子这样的表现,能够达到这种程度,我已经很开心了。对他们的表现给予肯定,孩子们也笑得更加灿烂。

复习的教案 第4篇

今天老师给我们上了《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我对此十分有感。她吃不饱穿不暖,时时刻刻受着饥寒交迫的痛苦。对比我自己,我实在是太幸福了。妈妈辛辛苦苦烧起来的饭菜,我却因为自己不喜欢而不吃;
因为衣服不好看而不穿。现在想起来实在太不应该了。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我看到的最不像童话的童话:没有王子、公主、精灵、女神,只有那个可怜的小女孩在不停地幻想,最后悲惨孤独地死去,读完后我哭了。

表面上看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冷死的,但是如果她有一个爱她的爸爸或者爱她的妈妈,她就不会死。

小女孩其实是死在爱的荒漠:亲人的冷酷、路人的冷漠。

小女孩死前渴望的是温暖、食物和大大的圣诞树,但她更渴望的亲人的爱。她在人间找不到,只好去找她已经上了天堂的奶奶。

穷点、苦点都没什么的,重要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爱。

读了《卖火柴的小女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一个小女孩,为了卖火柴,养家糊口,竟冻死在大年夜的街头上,更加可恶的是,小女孩死了之后,人们根本不去理会儿,而是冷漠无情。说明当时社会是多么的昏暗,这也让我们知道了那个时代穷人是无法改变自己的生活。只有天生受到蹂躏,受到富人的耻辱。想到现在,我们小学生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读书,每天喝着免费的牛奶,再想想小女孩的遭遇,我们生活的环境简直是天壤之别,想到这,我不禁低下了头。最后,我希望大家,关注那些穷苦人民吧

读了这篇课文我除了同情那个小女孩之外,还让我知道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当时社会的富人的无情。也突出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美好,所有我们更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

复习的教案 第5篇

活动目标:

1、通过猜猜,找找,拼拼等活动,让幼儿进一步掌握6以内的数数及认识数字。

2、培养幼儿学数的`兴趣,发展思维力。

活动准备:

1、房子6幢。

2、动物照片拼图每组一盒

3、1---6的数卡人手一份,

活动过程:

一、找房子

1、师:花园里,有许多漂亮的房子,我带你们去看一看。(出示教具)数一下,这里共有几幢房子?(6幢,幼儿口手一致点数)

2、师:这些房子都是小动物住的,它们告诉我,每幢房子的门里面都有一个数字,让我们来猜一猜,是什么数?

a、红房子里是个比2大1的数,那是几?(3)猜出后请幼儿找出数字,放在板上,验证。

b、绿房子里是1、2、3、4、5、6里面最小的一个数,那是几?(1)方法同上

c、咖啡色房子里是排在4后面的一个数,它是几?(5)

d、蓝房子里的数是1、2、3、4、5、6里面最大的一个数,那是几?(6)方法同上

e、1到6这些数里面,还有哪两个数没有猜过?(4和2)紫色房子里的数比黄房子大,想一想,它该是数字几?(4)

f、剩下黄房子里的数又是几啊?(2)

二、拼房子

1、师:这些房子里住着哪些小动物?只要找到它们的照片我们就能知道了。

2、教师示范拼照片。如:这张卡片后面有个数字4,再找一张后面有4个圆点的卡片拼在一起,翻过来,就是一张小动物的照片。那你们等会找的时候,一定要记住先拿数字的卡片,再去找几个圆点的另外一张卡片拼在一起。

3、幼儿操作。要求拼出动物照片后,马上用手遮起来,不要让老师看见,等会老师来猜。

三、猜动物(二进制)

师:我这里有三张小动物的照片,等会儿你们看看这些照片,有你的小动物就讲有,没有的讲没有,让我来猜猜看,你拼的是什么小动物照片,它是住在几号房子里的??(游戏反复进行4----6次)

四、送小动物回家

师:我们游戏做好了,现在该把这些照片送到它们家里了。

1、让幼儿分别将照片按后面是数字几送到几号房子。

2、请幼儿说说几号房子是什么颜色的,里面住着什么小动物。

复习的教案 第6篇

本章内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最常见的力──重力、弹力、摩擦力,第十三章、复习教案。二是简单机械──杠杆、滑轮、轮轴和斜面。理解最常见的力产生的条件和特征,是物理学中的基本知识,是学习力学的基础。本章教材从同学们的生活经验入手展开对常见的重力、弹力和摩擦力的学习与探究,并以文字和图片的形式列举了大量的实例,体现了新课标三维目标的要求。下面对本章内容进行总结梳理,以帮助同学们全面系统地学习知识。

一、重力与重力三要素

1.万有引力:宇宙任何两个物体之间,大到天体,小至灰尘,都存在互相吸引的力,即万有引力。

2.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叫重力。重力与质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有着本质区别,切不可混为一谈,下面列表比较归纳。

重力质量

符号Gm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

影响因素物体所受的重力随不同位置g的变化而变化质量是物质的属性,与其他因素无关

方向竖直向下没有方向

单位牛顿/N千克/kg

测量工具弹簧测力计天平、台秤、杆秤等

联系G=mgG=mg 3.重力的三要素⑴重力的大小:物体的重力与质量成正比,其关系为G/m=g或G=mg,g=9.8N/kg。重力的大小可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注意:公式G/m=g或G=mg中的g为重力与质量的比例常数,数值为9.8N/kg,即在地面附近质量为1kG的物体受到的重力为9.8N;
在粗略计算时g取10N/kg;
利用计算时要注意各量的单位:m、g、G的单位分别为kg、N/kg、N。⑵重力的方向:由于重力的作用效果是将物体拉向地面,所以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人们利用这一特性制成重垂线来检查墙壁是否竖直,也可在水平仪上悬挂一重垂线检查物体表面是否水平。

如上图所示,在地球上的四个位置分别静立着中国人、北极熊、阿根廷人和企鹅,他们都受到重力的作用,且重力的方向竖直向下指向地心,北极熊、阿根廷人和企鹅与我们的感觉一模一样。⑶重力的作用点:重力在物体上的作用点叫重心。注意:物体重心的位置与物体的形状、材料是否均匀有关,对于材料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其重心位于几何中心。

二、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1.弹力的产生:物体由于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的力──弹力。物体受力发生形变,不受力又恢复到原来的形状,这叫弹性。任何物体只要发生弹性形变就一定会产生弹力。例如字典放在桌面上,字典和桌面都发生了形变,只不过这种形变特小,那么字典和桌面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弹力,常称之为压力和支持力。压力、支持力、拉力、推力、张力都属于弹力。

2.弹簧测力计

⑴原理:弹簧受到的拉力越大,它的伸长就越长。弹簧测力计只有在弹性形变范围内,伸长量才与受到的拉力成正比。若超出弹性限度,它就可能被损坏。

⑵使用方法:①用前观察:指针是否指零、量程及分度值的大小。②同学们在使用时应注意:a.不超量程;
b.拉动时要避免与外壳摩擦,以免影响测量的准确度;
c.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面垂直。

探究活动──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几乎可以说是要求直接让学生拿弹簧自制测力计测力的大小,没有繁文缛节,注重的是过程,讲究的是方法,包括注意事项都是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教案《第十三章、复习教案》。

三、摩擦力

1.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正在发生相对运动时,在相互接触的表面上会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个力叫摩擦力。

2.摩擦力产生的条件:⑴两物体要相互接触;
⑵两物体要发生相对运动;
⑶两物体间要产生正压力。

3.作用效果:阻碍物体间的相对运动。

4.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或相对运动的方向相反。

5.分类:滑动摩擦和滚动摩擦。

说明:滚动摩擦是比较复杂的运动,不可称为滚动摩擦力;
在压力相同时,滚动摩擦比滑动摩擦小得多。

6.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⑴与压力有关:在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时,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⑵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在压力一定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

⑶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原理:二力平衡条件,如上图所示,物体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在水平面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拉力F与F1摩擦力是一对平衡力,大小相等,即F=F1,由的读数可知滑动摩擦力的的大小。

⑷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这里采用的研究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关系时,要至少做两次实验测量滑动摩擦力,且前后两次实验务必保证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同而压力不同,并将两次实验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在研究滑动摩擦力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时,也要至少做两次实验测量滑动摩擦力,且前后两次实验务必保证压力相同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同,并将两次实验的测量结果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结论。

7.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⑴增大有益摩擦的方法:使接触面粗糙,增大压力。如在汽车轮胎上刻花纹,以防打滑;
啤酒瓶只有紧握手中才不下滑。

⑵减小有害摩擦的方法:减小压力,使接触面变得光滑些,用滚动代替滑动,使相互接触的表面分离(如加润滑油和用压缩空气或电磁场使摩擦面脱离接触)。

四、杠杆

1.定义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着固定点转动。"硬棒"不一定是棒,泛指在外力作用下不变形的物体;
杠杆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

2.杠杆五要素

⑴支点: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用字母"O"表示。

⑵动力:使杠杆转动的力,用"F1"表示。

⑶阻力:阻碍杠杆转动的力,用"F2"表示。

⑷动力臂: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用"L1"表示。

⑸阻力臂: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用"L2"表示。

同学们在学习时要注意:无论动力还是阻力,都是作用在杠杆上的力,但这两个力的作用效果正好相反。一般情况下,把人施加给杠杆的力或使杠杆按照人们的意愿转动的力叫动力,而把阻碍杠杆按照人们需要方向转动的力叫阻力;
力臂是点到线的距离,而不是支点到力的作用点的距离。力的作用线是通过支点的,其力臂为零,对杠杆的转动不起作用。

3.杠杆的平衡条件:

⑴杠杆的平衡条件是:F1L1=F2L2,若F1L1>F2L2杠杆不平衡,会向F1方向转动;
若F1L1

4.杠杆的应用:⑴省力杠杆:L1>L2,杠杆平衡时F1

怎样判断一个杠杆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其关键在于比较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大小。

五、其他机械

发明和使用机械,始终是伴随着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活动,各种各样的机械都集中了人类的智慧。

1.滑轮及滑轮组

⑴定滑轮:使用时转轴位置不动的滑轮,其实质是一个等臂杠杆,特点:虽不省力,但能改变力的方向。

⑵动滑轮:转轴和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其实质是一个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特点:省一半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教材引出定滑轮和动滑轮后,直接让学生探究它们的特点,只有要求,没有给出结论。鲜明地突出了注重的是过程和方法。

⑶滑轮组:使用滑轮组时,用几股绳子承担重物,加在绳端的拉力就是物重的几分之一。

⑷确定绳子股数的方法:先确定哪个是动滑轮,哪个是定滑轮。在动滑轮和定滑轮之间画一虚线,将它们隔离开来,只数绕在动滑轮上绳子的段数。

⑸组装滑轮组的原则是:"奇动偶定"。当绳子股数为奇数时,绳子固定端应栓在动滑轮的挂钩上即"奇动",如不改变力的方向,则需要的动滑轮数=定滑轮数=(n-1)/2;
若需改变力的方向,则再添加一定滑轮;
当绳子股数为偶数时,绳子固定端应栓在定滑轮的挂钩上即"偶定",如不改变力的方向,则需要的动滑轮数n/2,定滑轮比动滑轮少一个;
若需改变力的方向,则动滑轮与定滑轮数应相等。

2.轮轴与斜面

⑴轮轴定义:两个半径不同的轮子固定在同一转轴上的装置。半径大者为轮,半径小者叫轴。

⑵斜面是一种可以省力的简单机械,但费距离。当你的力量不能直接把重物提到高处时,一个斜面就可解决问题,利用斜面提高重物,增加了重物移动的距离,根据使用机械时力和距离的关系,利用斜面可以省力斜面在生活中应用极多,例如图书馆入口处建造的一条供残疾人使用的轮椅通道;
山区的公路盘旋曲折;
桥梁引桥等都利用了斜面省力的原理。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