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教育的价值回归与功能重塑研究

时间:2023-06-26 10:40: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冷娟

摘 要:本文紧扣新时代定位,顺应2019年国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最新部署要求和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建设的倡导,从分析不同学科视域下的“仪式”研究概述入手,研究内容涉及人类学、宗教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跨学科知识,传承我国传统仪式教育的文化精髓,挖掘现代仪式教育的特征,进而聚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提出优化建议,最终探索促使仪式教育实现价值回归与功能重塑的有效实践途径。希望为高校提供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仪式教育、国家命运共同体导向教育等方面的政策建议,或对高校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提供新视角、新思路。

关键词:
高校 思想政治教育 仪式教育 价值功能

基金项目:①本文系2019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课题“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教育的价值回归与功能重塑研究”研究成果(项目批准号:
QN2019004);
②2019年度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9J0688);
③2018年度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批准号:QN2018003)。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趋势分析

1.1 国外不同学科视域下的仪式研究概述

仪式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当时西方学者对于仪式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人类学方向,他们关注仪式对社会起源、巫术活动、氏族祖先、图腾崇拜等方面的延展,仪式作为一种对固定过程形式的概括而被推广。人类仪式研究的理论也被大致分为六种,分别是:深化-仪式学派、仪式-心理分析学派、社会结构-功能学派、宗教学派、象征文化学派、时间-表演学派。在这些研究学派中有不少杰出的专家学者,他们为仪式理论的研究拓展作出了贡献。[1]

《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1986)指出,仪式是由传统习惯演变而来且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行为方式。《简明人类学词典》(1990)指出,仪式是指将一系列具有象征意义的行为集中起来的安排或程序。维克多·特纳(2003)认为人类仪式的原理是象征性的,仪式是符号的聚合体。格兰姆斯(2003)认为,仪式起源于具有仪式意义的人体动作。此外,美国仪式学家罗纳尔德·格莱姆斯、法国社会学家爱弥儿·涂尔干、英国人类学家马克斯·格拉克曼、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美国学者马歇尔·萨林斯等,分别从发生学、宗教学、社会学、经验学、模型分析学等不同学科角度对仪式进行了探讨。罗纳尔德·格莱姆斯认为,仪式来源于生物和大自然中仪式化的行为。爱弥儿·涂尔干认为,仪式是宗教的基础,且具有与世俗相反的神圣特性,是神圣而不可侵犯的事物。[2]马克斯·格拉克曼将仪式看成社会冲突中一种肯定的表达。克利福德·格尔茨认为,仪式会对整个群体产生很大的改变,它是社会文化变化的重要机制和分界点。马歇尔·萨林斯提出了仪式活动是一个具有建设性的长期模式,它会对事件产生真正的影响并长期作用于事件本身。此外,保罗·唐纳顿在其著作《社会如何记忆》中认为,仪式是一个“历史容器”,具有历史集体记忆与叙事功能,通过纪念仪式周期性地展演,集体记忆得以再现和延续。[3]英国著名语言学家简·爱伦·哈里森还研究了古代的艺术与仪式之间的关系,也为研究仪式的表演性特征提供了素材。[4]

总结来看,西方仪式研究由最初的人类学范畴被纳入宗教范畴,再被爱弥尔·涂尔干等学者扩展到了社会结构领域,后来法国人类学家维克多·特纳等学者又将研究扩大到了更宽泛的领域。再后来,随着仪式化概念的使用和普及,概念界定甚至被延伸到了生物种类范畴,比如美国表演学理论研究大师理查·谢克纳就认为在动物行为中也存在着仪式表达需要。[5]

1.2 国内学界关于仪式的研究概述

中国乃礼仪文化之邦,自古至今,“礼”是国家政治与个人生活的规范,孕育出了宗法制。中国古代的仪式主要强调的是一些外在有形的礼节规范和活动行为,也代表着无形的社会价值理念和意识形态。今天仪式制度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行为规范,维护着中华民族的和谐延续,体现着国家的主流价值观。中国古代将仪式分为吉、凶、军、宾、嘉等,按用途又分为礼节、典礼、巫术、礼拜、庆祝等形式。彭兆荣(2002)认为,人类学仪式研究传统是一个从内涵到外延都不易界定的巨大话语包容,二者是一个相互包容的体系。[6]李荣华和田晓伟(2011)认为,仪式是在特定群体或文化中沟通、过渡、强化秩序及整合社会的方式。[7]周瑶(2012)认为,仪式是具有表演性、正式性、稳定性和整体性,以展演和转换为目的的行为系统。

杨巧(2014)认为,仪式是在时间节点上举行的沟通世俗与神圣两个世界的人类活动。[9]吴超(2017)指出,仪式具有“再生产”和“再塑造”的特性。[10]李宏伟(2017)认为,在仪式本质的众多外在表现中,仪式具有场域、程序、道义和体验特性,要在仪式教育中真知真行,场域是仪式的载体,程序是仪式的呈现,道义是仪式的灵魂,体验是仪式的升华。[11]张智和马琳(2019)认为,仪式礼仪是新时代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和资源,具有独特的功能特性。[12]

1.3 国内仪式教育的研究背景

2010年12月,共青团中央在颁布的《大学生思想引导大纲(试用版)》中明确:“仪式教育是把一些重大且具有纪念意义的事情以特定的形式呈现出来,具有保存记忆、激发情感、凝聚力量等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形式和载体,高校深化青年思想引领,需要在日常工作中探索有效的仪式教育形式。”2013年1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在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要开展礼节礼仪教育,在重要场所和重要活动中升挂国旗、奏唱国歌,在学校开学、学生毕业时舉行庄重简朴的典礼,完善重大灾难哀悼纪念活动,使礼节仪礼成为培育社会主流价值的重要方式。”[13]2014年2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举行第十三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建立和规范一些礼仪制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传播主流价值,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14]2016年12月7日—8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5]2019年3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在大中小学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地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非常必要,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政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16]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讲话精神为新时代高校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价值观受到全球多元化冲击的今天,仪式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不同领域学者的关注。

1.4 国内外学界关于仪式教育对比的嬗变与警惕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随着全球化深度发展,世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人类命运共同体。”[17]因此,我们以往“闭门造车”“严守门户”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经受到西方巨大冲击。许多学者认为应向西方国家学习“隐性教育”的优长,改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及德育工作的弊端,这种看法并非没有道理,但也要警惕其中存在的两个误区:一是认为西方无思想政治教育却依然运行“良好”,由此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仪式教育不足为凭的“取消论”;
二是认为西方国家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结合“完美”,由此引发的思想政治教育及仪式教育可照抄照搬的“复制论”。这两种论调显然是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资本主义价值观、“唯物论”、“无神论”教育与宗教教育的本质区别。[10]

2 国内外仪式教育的形式界定及新时代内涵

2.1 仪式教育的形式界定

世界各国的仪式教育都强调通过仪式教育将个人与国家、社会或群体联系起来,促进个人社会化并分享社会文化价值观,因此具有明显的意识形态性。比如:苏联曾推行过《学生守则》,强调学校必须执行与国徽、国旗、国歌有关的集体政治教育仪式,要求学生必须参与自治组织与共青团组织活动。美国强调生活情境、多元文化、多种样式的仪式教育形式。德国在公立中学里坚持开设耶稣受难日等宗教仪式活动并采用讲经、忏悔、祈祷等方法进行教育性活动。日本于19世纪90年代后开始强调传统、公共精神与“爱国心”。韩国开设专门礼仪课并由国家主导实施“忠孝”教育和“身土不二”。新加坡也发布过《共同价值白皮书》,政府以理论说教与社会实践并重,积极调动社会资源举办大型仪式活动。

中国传统的仪式教育是一种以“释奠礼”为核心的表演性活动,提倡传承和弘扬儒家文化,是人类探索未知、寻求理解和文化繁衍的关键认识能力和行为方式。传统的校园仪式教育分类众多,普遍存在于私学、书院、科举、庙宇等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既有师生之间的跪拜礼、揖礼、就餐礼等日常生活仪式,也有比如对新入学儿童开展的开笔礼和对成年学生开展的冠礼等。中国传统的仪式教育被与价值传承、礼仪兴邦、素养道德等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2.2 仪式教育的新时代内涵

今天,新时代仪式教育是教育者以仪式活动为媒介,通过精心设计和开展各类活动,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从而提高学生认知水平、强化思想情感、塑造个体行为,使大学特有的价值观得到传播推广,进而内化成师生共同的行为标准,形成价值认同的教育活动。

2.3 仪式教育的特征和类型

新时代的仪式教育具有五个鲜明的特征:(1)非神性,即仪式教育注重通过情境创设使参与者感受到隆重的仪式感,是对学生进行教育,因而它脱离宗教性和神性;
(2)周期性,即仪式教育从具体仪式的实施来看,与日常生活节奏不同,它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如每学期的开学典礼、每年冬季的体育运动会等;
(3)渗透性,即仪式教育是一种渗透式教育。仪式教育主要通过场景布置、符号设计、声光控制、服饰佩戴、角色扮演等形式营造教育氛围,使学生在参与仪式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
(4)集体性,即仪式教育从学生组成形式来看,不是单独的个体参与,而是众多学生有组织地集体参与,每个人相对陌生,但都可以产生对集体的认同归属意识;
(5)体验性,即仪式教育是一个体验式的教育活动,它提供了区别于日常生活的情境,并且使学生在这种情境中得到强烈的体验感,不断激发、构建自我的认知能力、组织能力和统筹协调能力。[18]

新时代的仪式教育按主体和内容的不同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按组织主体的不同,仪式教育可分为国家教育仪式、组织教育仪式和个人教育仪式。按活动内容的不同,仪式教育可分为政治性仪式(如升旗仪式、入党入团仪式等),礼仪性仪式(如上下课师生之间的问候礼、升旗仪式等),纪念性仪式(如校庆、运动会、颁奖典礼、纪念抗战胜利仪式、杰出校友诞辰等),通过性仪式(如开学典礼、毕业典礼、军训汇报、成年仪式等)。

3 基于国内外仪式教育研究的新拓展

無论中外古今,尽管形式上有变化,特征上各有千秋,但特定的仪式教育实践对于巩固群体、社会乃至国家的核心价值观认同均有很好的教育功能,这是当今世界各国从未放弃思想上和政治上进行仪式教育的根源。笔者尝试在CNKI采用主题检索近十年关于“仪式”“仪式活动”“仪式教育”的研究文献,出现的文献分别多达58923篇、3943篇、451篇(截至2020年2月10日检索,下同),学科涉及人类学、宗教学、管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内容涉及签字仪式、宗教仪式、祭祀仪式、仪式音乐、仪式感等方面,充分反映出学界对仪式及仪式教育相关问题的关切程度。再以“高校仪式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仪式教育”为主题检索,相关文献则锐减至69篇和32篇。归纳来看,国内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仪式教育的历史渊源、形式设计、现状问题、教育功能、工作机制、理论建构等方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教育的相关研究尚有很大空白,聚焦仪式教育价值与功能研究的更是凤毛麟角。

4 探索仪式教育价值回归研究的意义及创新之处

4.1 理论意义

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经常性相遇,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认识和厘清二者相互交叉、相互交融的关系范畴,是处理现实教育管理问题的关键,也是本课题进行研究的重要基点。本课题研究有利于高校教育管理者思考仪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也为破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的问题提供有益参考和借鉴。

4.2 实践意义

高校仪式教育植根于高校,积淀于校园文化,发挥着引导价值取向、激发道德情感升华、规范主体行为、增进文化认同等特殊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蕴含着高校教育资源和长期积累的宝贵经验。高校开展仪式教育既是新时代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和传播渠道,也是实现“三全育人”的重要手段。探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教育的价值回归与功能重塑,有助于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丰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为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作出应有的贡献。

4.3 创新之处

一是聚焦研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教育,立意新颖,现有研究较少;
二是使用文献研究法、逻辑分析法、跨學科研究法、系统论法以及观察与调研、理论与实际、思辨与验证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开展综合调研与研究,能够有效确保研究前提、研究过程、研究结论富有逻辑性,缜密可行;
三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在高校制度框架内探求理论与实务的政策结合和突破点,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学理与实践的割裂,其针对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较强;
四是结合一般性和特殊性视角,突出“新时代”“价值回归”“功能重塑”等核心概念,对高校仪式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研析,反思其价值迷失根源,有助于探寻仪式教育价值回归和功能重塑的有效实践途径。

5 聚焦仪式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重塑研究

首先,从仪式教育的角度看,高校仪式教育具有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仪式教育的真正价值在于有效地实施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高校仪式教育的功能和种类繁多,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传承功能、导向功能、惩戒功能、凝聚功能、整合功能等。其次,但从整体和根本上来看,高校仪式教育始终围绕培养学生、立德树人这一中心目标,对学生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始终是高校仪式教育的核心任务。再次,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来看,高校仪式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和方法,是一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特殊教育形式。

仪式教育有一突出的教育功能集中体现在仪式所产生的“仪式感”。从文化传承、价值认同、政治信仰教育、民族精神、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到学生走红地毯、穿学位服、拨流苏、拍合影、宣誓词、毕业纪念式等,这些在当代大学里越来越“抢眼”的一道风景线,也在暗示着我们,大学教育不可缺少仪式教育,仪式感的渲染和营造能够有效发挥仪式教育在文化传承、价值塑造和政治认同中的特殊作用。

高校仪式教育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具有积极作用,表现在拓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设思想政治教育情境、革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整合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等。仪式教育能把显性灌输和隐性启发两种思想政治教育手段结合起来,其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不可小觑。

6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仪式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6.1 存在的问题

仪式教育可以说是一个促进学生社会化的过程,具有交流沟通、情感聚合、文化认同等功能。有效发挥仪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必须注意在保证仪式教育的形式性、程序性和神圣性的基础上,避免形式化、程式化和过度神秘化。

现有研究已从现象归纳和理论概括的角度,对高校仪式教育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完整的分析,发现目的模糊、形式僵化、内容空洞、符号短缺、结构失范、运作低效等情况突出。当前高校的仪式教育依旧存在形式化泛滥、教育蕴义淡薄、规范程度不足、情感体验缺失、个性特色缺乏等问题,导致其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迷失和被忽略。面对这些问题,学校应积极引导仪式教育的价值回归,通过规范仪式教育、共建群体效应、发挥个性特色、形式传承创新等方法,增强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实效性。

仪式教育还存在运行成本高、缺乏对个体的关注、评估体系不健全等一系列自身缺陷。具体表现在:仪式教育结构失衡、支撑内容不充分、教育主体缺位、创新性不足、参与度不高、评估模型不科学等方面。分析来看,主要原因是:一是仪式教育理念未得到充分认同,二是仪式教育的文化内涵宣传不到位,三是高校教育中工具理性主义的渗透,四是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需多重视。

6.2 制约因素

造成高校仪式教育形式单一、效率低下、功能缺失、结构失范、体验缺失、特色不明等诸多问题的原因,仔细分析来看,既有社会信仰整体性缺失之责,也有应试教育排斥、宣传动员效果不佳、师资力量匮乏、组织实施能力薄弱、激励监督评价反馈机制缺位等抗阻性因素的制约影响。高校在仪式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还存在着重形式轻内容、重整体轻个体、重程序轻创新等问题,上述因素都从不同程度削弱了仪式教育活动的成效,制约了仪式教育的整体发展和形式创新。

7 优化仪式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对策建议

7.1 国家层面

国家应当加强顶层设计,根据仪式教育的地域性差异,制定支持性政策,为仪式教育的开展和创设提供一定的物质资助,尤其是加大对校园文化软实力发展的投资力度,提倡积极引导、合理分配、严谨到位,从而确保经费支出得到有效利用。仪式教育不同于一般的知识型和技能型教育,除关注仪式教育的结果性评价以外,我们还应注重它的过程性评价,国家需要建立一套完善的评价机制作为蓝本,然后各高校再在此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和条件,不断完善自身的仪式教育评价机制,从而实现评价取向的多元化、客观化和可推广化。

7.2 社会环境层面

在风靡全球的儿童读物《小王子》书中,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狐狸说:“仪式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直到今天,仪式依旧具有特殊的社会心理功能,仪式感涵盖了意义感、庄重感、认真感、紧张感、在场感和参与感等多种感觉元素,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素养,扩大教育影响力,促进心灵成长和生命绽放。我们应在开放的社会场域中构建新型的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允许多元化思想共存,确保学校仪式教育与社会化仪式之间具有一定的连通性和发展性。

7.3 教育主管部门层面

宏观上教育主管部门应当把握其规律及本质,完善固有仪式体系和规章制度,努力建构符合时代潮流的,承载仪式新理念、新形式、新内容的时空结构;
微观上应深入各基层单位不失时机地预设“虚拟仪式”“创业仪式”“出征仪式”“接旗仪式”“使命仪式”等实践命题,促使仪式教育成为真正涤荡心灵、激发内生力的重要元素。教育主管部门还要加强对高校仪式活动的系统管理,促进学校之间的活动交流与沟通,分级实施,层次分明。要指导各学校设计完善的活动体系,加强对关键时间点和关键事件的重视程度,建设较为完善的仪式活动体系,使仪式活动的开展实现一体化和体系化,从而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连贯性和长效性。

7.4 各级高校层面

各家高校可以针对不同对象的认知程度、不同仪式的意义特征,应在时间、地方、设施、环境、程序、人員等方面力行规范,既要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符号化、形象化和生活化,也要发挥主观创新能动性,积极挖掘、转化传统文化资源。此外,高校要重视对仪式教育人才的培养和支持,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建设。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教师作为仪式教育的实施者、引导者和传承者,具有吸引人、感召人、引导人的正向力量,通过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能够提高仪式教育的整体实施水平,保障仪式教育的育人效果。

7.5 教师和学生群体层面

教师应发挥“仪式专家”的加权作用,注意在日常仪式教育操演中把握时机、赋予蕴义、布置合理、引导得当,保证仪式活动有序、高效地开展。仪式教育不是形式上的单一教育,而是集实践性、布局性、整体性于一体的活动形式。在信息化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要结合多媒体平台,熟练掌握操作技巧,指导学生完成一系列难度更高的“虚拟仪式”转化。广大高校学生应当把仪式教育效果与自我评价紧密挂钩,做到仪式前积极准备、角色预热,仪式中心态端正、全情投入,仪式后认真总结、深刻反思。通过仪式教育实现活动目的,通过仪式教育培养文化习得,通过仪式教育增强爱国主义情怀,通过仪式教育知重心、负重担、扛重任。

8 探索促使仪式教育实现价值回归与功能重塑的有效实践途径

8.1 仪式教育的社会和个体双重价值效用分析

仪式教育的社会价值是指仪式教育活动对社会的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角度来看,它是仪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在社会发展上的体现。主要表现为维护阶级统治和社会稳定、延续社会历史、促进社会发展等方面。仪式教育的社会价值不仅是关涉仪式教育本身价值的重大问题,而且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性和社会性的重要体现。高校要特别注意仪式教育的运用,充分发挥其提高思想政治认同、促进社会和谐团结、实现文化传承与创新、培育和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显著社会价值。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为重要和根本的还在于它的个体价值。仪式教育具有提升人、塑造人、发展人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个体价值不仅是社会价值实现的基础和前提,而且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终极追求。仪式教育的个体价值是指仪式教育满足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需要的积极意义。具体表现为个体品德文化习得、情感陶冶、意志磨炼、行为养成。

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认知,激发学生的思想政治情感,强化学生的思想政治行为。

8.2 实现仪式教育价值回归应秉持的教育理念和核心原则

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做到“八个统一”,即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创新中,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可见,高校仪式教育要充分发挥其独特的魅力,使其成为学校发展的精神动力和思想保障,成为凝聚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一面旗帜和教育人、引导人、激励人的内在动力。当前仪式教育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基础,确立符合高校独特精神、反映高校教育理念、与高校发展相协调、与育人目标相一致的新理念。坚持“三大核心原则”,即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原则、和谐一致的协调性原则、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原则。

8.3 实现仪式教育价值回归与功能重塑的途径选择

8.3.1 认真细致地挖掘、整合和优化潜在于并散乱于校园中的各种仪式教育活动进行

一方面,要通过诸多途径了解和掌握仪式教育的存在方式、参与主体、活动时空、仪程安排、仪式目的等方面的特征和内容,准确而全面地把握不同高校仪式教育的本土差异性和生态系统循环性;
另一方面,在于深入研究不同属性、类型、层次的仪式教育活动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找出异同,存精去粗,结合时代的发展要求,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博采众长,革旧鼎新。尤其注意处理好正式仪式教育与非正式仪式教育、传统仪式教育与现代仪式教育的关系,促进各类仪式教育能在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并行不悖、相互渗透、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形成目标一致、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蓬勃发展态势。

8.3.2 强化顶层设计,精心设计仪式教育载体,突出内容形式匹配,实现预期效果

首先,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作为贯穿仪式教育的主导思想。我们的教育目的是为党和国家的建设事业培养人才的,要在学校仪式教育的各个环节渗透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使马克思主义焕发理论魅力,有力地掌握学生。其次,加强仪式教育的协调领导。仪式教育涉及学校多个教育主体参与、多种资源投入,有效地发挥各教育主体的合力和教育资源的效能需要建立统一的权威的领导协调机构进行系统规划。再次,构建多层次、多领域的仪式教育体系。尝试根据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目标结构,根据国家、社会和个人等三个层次构建仪式教育层次;

根据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素质教育等划分不同内容的仪式活动;
根据政治、经济、文化等划分不同领域仪式活动。经过对学校现有的仪式进行梳理,查漏补缺,建构一个清晰的仪式教育多维网络体系,全面覆盖学生教育的各个方面,实现全方位育人。最后,建立仪式教育的规范性准则。规范而严格的程序和操演不仅仅是修饰外观的需要,也是出于仪式本身的规范化要求,并且只有规范化的操作才可能起到彰显庄严和神圣,达到强化认知、磨炼意志、规范行为、陶冶情操的目的。因此,要对仪式举办的条件和时间以及现场角色分配、秩序的安排、旗帜徽标摆放等确定相应规范性准则。这样做既保证仪式教育体系内在规范的一致性和权威性,也对学生进行行为约束和教育,有利于学生行为的养成。

8.3.3 突出内容和形式匹配、承载力一致,充分挖掘统仪式文化与学校特色文化,实现内容借鉴和创新发展

首先,仪式教育既要有多样的表现形式来吸引学生,又要有丰富的内容来支撑,使二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仪式教育的安排要做到形式与内容的性质匹配、承载力一致。在性质匹配方面,具体仪式的形式要根据教育内容的特点来设计,教育内容也要考虑仪式形式的特点来安排。例如,纪念性质的仪式通常具有政治性、庄重性,需要学生保持严肃的心情,如果仪式设计了娱乐化、庸俗化的活动或环境,显然破坏了仪式的主题气氛;
而在以欢乐为主调的仪式中设计过于严肃的主题,也会造成现场气氛的冷却。在承载力方面,要使仪式形式承载其能力范围内的教育内容。

其次,我国古代形成的传统仪式文化,在仪式的思想内涵、种类、程序规则和行为规范等方面形成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正在逐渐被人们淡忘。在学校仪式教育中融合传统文化,既能深化仪式活动的文化内涵,也能使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延续我们的文化血脉。挖掘传统仪式文化,坚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原则,积极借鉴优秀的内容,不断实现创新发展。

8.3.4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实施环节管理,实现互动交融和个体与群体共鸣

仪式教育表现出教育者主导的特性,活动话语权由教育者掌握,按照教育者既定的程序进行,学生更多的是扮演参与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第一,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具有能动性的主体,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接受教育内容和方式,如果教育者通过强制灌输方式开展仪式教育,会造成学生隔阂而难以自觉融入仪式活动,教育效果难以保障。第二,围绕学生需求开展仪式教育。教育者设计和开展仪式活动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满足学生需求,才能激发学生兴趣,积极参与活动。第三,不断丰富校园文化。不难看出,仪式教育的效果获得是一个缓慢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与学生的自我体验与反思密不可分。这就需要丰富校园文化,让学生有充分获取,体现和完善特定价值观念的机会和空间。第四,发挥学生参与性和创造性,为仪式教育提供智力支持。成长在信息时代的学生,对新媒体技术和网络语言有着熟练的掌握,产生自己世代的观念和行为模式。让学生通过招募学生参与仪式设计环节或者征集学生的想法和灵感,既能为仪式教育带来新鲜活力,也能使参与仪式创造的学生有参与仪式教育的主人翁感和成就感。

参考文献:

[1] 曹莹.仪式教育的研究综述[J].党史博采,2019(2).

[2]爱弥儿·涂尔干.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3] 吴爱菊.高校校园仪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4] 简·爱伦·哈里森.古代的艺术与仪式[M].吴晓群译.郑州:大象出版社,2011.

[5] 马文彬.仪式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石家庄:石家庄铁道大学,2017.

[6] 彭兆荣.人类学仪式研究评述[J].民族研究,2002(2).

[7] 李荣华,田晓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仪式:价值与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2).

[8] 周瑶.学校中的教育仪式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

[9] 杨巧.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的仪式建构[J].教学与研究,2014(8).

[10]吴超.扬弃与创新:思想政治教育仪式当代发展的再审视[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2).

[11]李宏伟.仪式教育要彰显仪式特性[J].教育科学研究,2017(1).

[12]张智,马琳.仪式礼仪: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J].思想教育研究, 2019(4).

[13]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14]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5.

[1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2016-12-09]. http://???.???--hua?et.com/pol?t?cs/szzsyzt/s?zzgz/??de?.htm.

[16]習近平主持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EB/OL].[2019-03-18].中央广播电视闻.http://?e?s.c?r.c?/?at?ve/gd/20190318/ t20190318_524546726.shtml

[17]为世界许诺一个更好的未来——论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5-05-18(1).

[18]侯保航,王鑫.仪式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及构建路径[J].继续教育研究,2018(2).

猜你喜欢思想政治教育高校优化国有企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路径研究中国市场(2016年33期)2016-10-18高职学院大学生信仰迷失的原因及对策科技视界(2016年21期)2016-10-17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考试周刊(2016年79期)2016-10-13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新闻世界(2016年10期)2016-10-11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考试周刊(2016年77期)2016-10-09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考试周刊(2016年76期)2016-10-09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大学教育(2016年9期)2016-10-09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成才之路(2016年26期)2016-10-08

推荐访问:重塑 新时代 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