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小论文17篇【精选推荐】

时间:2023-06-25 09:05: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地理小论文第1篇首先是江西人文地理的原生态层。这主要是指在历史萌发阶段,江西地区天然的地理环境状况,这片土地上最初几批居民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由此形成的早期区域文化的原型。这时候产生的看似简单、处于萌芽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理小论文17篇,供大家参考。

地理小论文17篇

地理小论文 第1篇

首先是江西人文地理的原生态层。这主要是指在历史萌发阶段,江西地区天然的地理环境状况,这片土地上最初几批居民的社会生活状况和由此形成的早期区域文化的原型。这时候产生的看似简单、处于萌芽状态的文化奠定了江西人文环境的基础,并且成为一种稳定的因素流传、存在于江西的各个历史发展时期,或显或隐地发生着作用。江西文化的底蕴来自于此。

天然的地理环境条件是各地社会生产、生活模式形成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 ……”《汉书·地理志》这一段叙述就印证了这一点,清楚地指明自然环境对人类行为是有着决定性作用的,所以有“风土人情”的叫法,二者是不可分的。江西地处长江中下 游,境内的地形地 貌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六山一水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其实它是一个向北开口的巨大盆地,其东、西、南三面都有山峰突起,构成半环绕之势,中部丘陵、盆地相互交错,北部是广阔的平原地带。内有以赣江为首的“五河”(另外四条主要河流是抚河、信江、饶河、修水)流入鄱阳湖,构成以之为中心的一大水系;
外有长江流经北部边缘,构成天然的航运系统,水利资源不可谓不丰富。整个地区以亚热带气候为主,温和湿润。另外,江西还有着丰富的林木资源。

温和的气候条件适于作物生长,大小不等的盆地和平原为农业生产活动提供了场所。在人类早年蛮荒时期的渔猎生活之后,江西很自然地过渡到了农耕社会。在以后长达千年的历史进程里,农业一直是在其社会生产中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在与土地为伴的日子里,人们逐渐形成了勤奋务实、淳朴善良的内在精神特质,从而设定了江西人文风貌的基本色彩:质朴、稳健。江西各地县志中都有所反映,如“地平衍,介乎江湖间。风厚俗朴,贤哲辈出”、“民安土重业,俗俭啬,矜谨节义”、“尚醇质,好俭约”、“康土厚重,朴而醇;
康之人士,笃实恭谨,守礼而贞良。其父老和粹安梓,式模楷”、“风俗笃厚而纯一,人物秀特而节概”等等。人们通过农耕务农,维持温饱,实现自给自足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外界的吸引力。而江西内部呈现的环绕状地理构造,在人类生产力还不是十分发达的时候,无疑成为对外交流的一大障碍。缺乏与周边地区的交流,使得江西在保持民风淳朴自然的同时,又处于一种封闭的状态之中,整个社会趋于保守,形成了江西民间意识形态保守的基本特征。

人们还习惯以“吴头楚尾”来称呼这一阶段的江西,可以说这是较早出现的一种人文地理概念的表述。江西历史上早期居民以山越族和楚国人为主。吴人楚地崇尚鬼神、注重祭祀的风尚也渗入江西各地的民风民俗当中,成为其特色之一。这在《汉书·地理志》中有记载:“……本吴越与楚接比,数相并兼,故民俗略同吴。”类似的说法还有“风俗之厚,文物之雅,在楚越之间,谓之乐土”(敖英《清江县题名记》)、“地接湖湘,俗杂吴楚”(杨侃《郡厅记》)、“俗颇尚鬼,疾疫则巫进医退;
每有祈祷,必令道士立符,用木三尺许,画符其上,安立室 中,祀以香火”(《清江县志》)、“南安略同楚俗:火耕水耨,民食渔道,无积聚。衣食取给,不愁冻馁。信巫鬼,好嚣争”。这一风俗信仰在今天江西一些地区仍有保存,流传至今的江西傩舞当中就糅合有这种民间信仰。

其次是江西人文地理的进化层。这种进化多来自于江西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点滴积累对人文环境带来的影响。因为原来固有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只是后天的社会环境发生转变,江西不再处于“边缘地带”的位置,同外界的沟通日益频繁,风气也因之逐步开放起来。与原生态层相比,进化层中包含着更多的外力因素。

江西地区接受儒家教育比中原地区略晚,但儒学一经传入立刻受到尊重和重视,并得到迅速传播。此后,儒家思想成为继原始鬼神观念之后的又一江西文化主体意识,这是进化层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构成因素。在东汉时期,江西就出现过不少饱学之士,有曾为太子之师的虎贲中郎将何汤,更为知名的是人称“江南卑薄之域而角立杰出”的“南州高士”徐孺子。经过六朝、隋唐的人文初兴,江西在宋、明两代发展成为人文鼎盛的地方,培养出像欧阳修、王安石、曾巩、晏殊、洪遵、洪适、文天祥等许多在政坛、文坛都颇具影响力的人物。由简陋落后的蛮荒之地发 展为富庶繁荣的文化区域。江西社会文化力量之强已足以在当时领导着一时风尚,由此改写了江西的人文地理地位,成为一个历史上的`经济和文化中心区域。在儒学的熏陶下,江西地区的人文氛围呈现出浓郁的诗书之气,历代典籍中均有反映:“山高水清,好尚儒雅”;
“临川旧为文献之邦,儒贤前后相望,经术、词章、言行、风节,垂之笺述,载之简策,未泥也”;
“衣冠所萃,艺文儒术为盛,虽闾阎力役,吟咏不辍”;
“由六一之乡里,家有诗书;
以数万户之井廛,人多儒雅”;
“俗尚儒学,敬老守贤”等等。从这些描述中不难看出江西人文风貌已在原来的粗犷之外,又增添了细致、理智的一面。而自唐以来,江西境内强宗大族日渐增多,其大多遵行的是儒学中倡导的礼教观念。强大的宗法制度将这种礼教观念的变体之一的宗族宗法意识渗透到个人意识领域,使之以一种普遍的社会思想姿态存在和流传下来,影响了以后的社会风尚,使江西地区在有儒雅之风的同时也显出一点拘谨和呆板。

江西的人文地理地位的重要性还突出地表现在它是一个宗教十分发达的地区,并由此而享有盛名。道教、佛教在此都曾获得重大的进展。道教由张道陵创建的“五斗米道”发展而来,初始时在川北、陕南等地传教,在东汉末,将主要传教地转到江西龙虎山,此后代代相传,风气渐盛,成为在民间很有声名的一个教派,并于唐代开始受朝廷的敕封,成为国教。道教教义中主要贯穿中国传统鬼神精神,与江西本土的巫鬼信仰有相通之处,易为人们接受,并由此传播开来,留下了像龙虎山天师府、三清山上清宫、西山万寿宫这样的道教胜迹。佛教传入中土后,分衍出诸多门派,其中在江西开宗的颇多,有晋僧慧远定居庐山东林寺时开创的净土宗以及禅宗的临济宗、杨岐宗(杨岐为萍乡的杨岐山)、沩仰宗(仰是指宜春的仰山)、曹洞宗等等。江西因此在佛教的历史上居于显要地位,海 外佛教徒的寻宗活动总会选择江西这一站。象征着非自然力的宗教和其宣扬助人脱离苦海、减轻痛苦的教义吸引着人们,道、佛宗教精神成为民众心灵的一种超现实的寄托,与儒家思想共存。

当以农业为代表的自然经济已获得了充分的发展之后,商品经济也开始萌芽。江西在封建历史后期拥有了极其有利的地理交通条件:鄱阳湖水系本来就与长江水系相连,隋朝大运河又将各大水系相连,构成一个流通的整体,江西的水运能力和路线价值都在提升;
而大庾岭更是通往岭南的必经之路。江西的门户被打开,商贸活动频繁,“金溪人贾书,临川人贾笔,清江人贾药,饶州人贾瓷”。来来往往的商人在带来大宗的各地商品货物的同时,也带来各地的见闻,促进了江西社会风俗朝着开放化方向发展。周边地区的其他文化,如闽文化、粤文化以及同在长江流域内的巴蜀文化、徽州文化等,都随着物资的流通进入江西,与江西的本土文化相互影响,形成江西人文风俗综合多元的特点。

在封闭与开放、稳定与变革的发展过程中,江西的人文地理正是在这多重构成因素的影响下,既有着来自原生态层的个性色彩,又与其他地区一样,注重儒、道、佛三家的思想,还积极地吸取各地的人文精华,最终形成了绚丽多彩、生机勃勃的江西民俗,成为长江流域民俗圈、乃 至全中华民俗文化中的一道别样的风景。

地理小论文 第2篇

1.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生活化教学没有得到切实实施。在新课改的推动下,多数学校纷纷开始投入教学改革。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虽有创新教学方式的举措,但成效不大,特别是生活化教学。许多初中地理教师在采用生活化教学时也只是走个形式而已,没有切实实施其教学方式,导致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大大地降低了。

2.完善初中地理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措施

(1)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初中地理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教学观念,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发挥自身的辅导性作用,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地理知识、独立思考与探究地理问题。教师应有效地运用生活化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热情,通过一些有趣的自然现象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主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在教学《海陆的变迁》一课时,教师可以通过扮演国家讲解员,运用多媒体辅助播放海陆变迁的过程,一边演示一边讲解,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加深学生对海陆变迁过程的认识,随后针对大陆漂移、板块运动知识点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进一步探讨海陆轮廓的形成以及大地是如何运动等问题。这样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科学兴趣、探究精神。

(2)结合生活事物学习地理

初中地理教师应训练学生有意识通过观察生活中关系到地理知识的信息,强化自己提炼地理信息的能力,并积极寻找生活中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展开探究。例如,通过看电视新闻了解世界各个地区的气候,结合世界气候分布图记忆典型气候类型与分布地区的典型代表,并结合日常生活的实例认识与了解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生产的影响。此外,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基本要素,没有地图的地理是不存在的,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应强化学生对地图的认识与记忆,如通过图案来记忆我国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的轮廓,如黑龙江省像一把斧头,四川省像一只四脚朝天的乌龟等,这样可以提高学生记忆的兴趣。

(3)结合现实生活案例学习地理

初中地理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结合生活实例,通过与实际生活结合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与思维能力。同时可以通过思考、分析、比较、研究各种各样地理现象的生活实例,从中总结出一般性和特殊性的规律,有助于学生丰富自己的地理知识。此外,教师结合的实例应该具有时效性与代表性,如与地理某个知识点息息相关的热点问题,教师应结合热点分析并让学生提出正确的解决方案,让学生将学到的地理知识有效地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提高课堂生活化教学的效率。例如,初中地理教师可以提供2013年6月13日发生的“天宫一号”与“神舟十号”成功对接的热点背景材料,让学生进行四个步骤分析解决问题:第一步,提取信息。从所给的材料中提取有用信息;
第二步,找到隐藏信息。把材料中和答题有关的隐藏信息找出来;
第三步:知识反馈。思考所问问题与书本上哪些知识点有联系,这些知识点是什么;
第四步,整合知识。把所给信息与书本上的知识点进行整合,得出答案。运用所学的知识结合材料分析。

3.结语

综上所述,初中地理教师应灵活运用生活化教学,将地理知识与自然、生活有效地联系起来,引导学生去认识与了解大自然与生活,增加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之情,提高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与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的思维和方法解决生活上的问题,让学生充分利用生活这一媒介学好地理,学以致用,努力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性应用可以提高地理课堂教学的质量与效率,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地理小论文 第3篇

今天我陪妈妈去超市,妈妈买很多东西,回来的时候,里面的鸡蛋有几个已经碎。我想再没有比鸡蛋更脆弱的东西,我拿起一个,生气地看着它,捏一下,它没有碎掉,于是我又多用一点力,它还是没有碎,我开始慢慢加大自己的力气,到后来用尽全力狠狠地捏它,但它居然还是完好无损。我好奇怪,这么易碎的鸡蛋,为什么我这么用力捏它,但它却不破呢?我好奇地问妈妈,妈妈说,这个问题你自己去探讨吧。

于是我打开电脑寻求答案。很快,我就百度到鸡蛋为什么用手捏不碎。原来,小小的鸡蛋,虽然壳很薄,但是它是椭圆形的,有无数个拱形,能承受很大的力,大于人的握力。当你捏它时,它会把你使出的力量均匀分布到整个鸡蛋表面,它的受力面积大,压强就小,所以捏不碎。而在平时,比如在鸡蛋的搬运过程中,妈妈磕鸡蛋的时候,只要用力一碰,它就很容易破碎,因为受力面积小,只在一处受力。

我又多明白一件事情,原来只要你愿意做个有心人,生活中到处充满学问。

地理小论文 第4篇

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一般在3~4米,灌河口附近只有1。7米。地形西宽东窄,状如一朵绽开的喇叭花。县域总面积1027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63平方公里,耕地77万亩。县内土壤属潮土类,根据地貌特征大致分为3个不同的农业类型区。即:灌河淤土农业区,含堆沟港、五队、田楼、长茂、北陈集、大圈、张店、三口、张湾9个乡镇及三口良种场、渔盐办事处。土壤以粘性盐潮土为主,也称新淤土。盐西竖土农业区,含白皂、汤沟、孟兴庄、李集、六塘5个乡镇及蚕桑场与县果园。土质属黄潮土,也称无盐害老淤土。东南沙碱土农业区,含硕湖、新安、花园、新集、百禄、小窑6个乡、新安镇与县农场、北洋果林场等单位。土质以碱化潮土为主,其中县内土质较好,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潜力很大。

灌河位于连云港市南端,是苏北地区最大的入海潮汐河流,唯一在干流上没有建闸的黄金入海通道。干流全长74。5千米,一般河宽350米,水深7—11米。内可以经盐河、京杭大运河通达长江、淮河,外可以直通黄海、东海、渤海、南海四大海域与日本、韩国通航,具备海河相通、河河相通、江河相通、河陆相通的良好集疏运条件。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与优越的资源优势,专家称灌河可与德国的莱茵河、英国的泰晤士河媲美,是“苏北的黄浦江”。

地理小论文 第5篇

地球孕育了人类,人类也在不断地改造着这个地球。人类的发展史,归根结底是人类艰苦奋斗的创业史。在创业的过程中,人们利用各种能源赖以生存,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人预言,人类最终是毁灭在自己创造的文明中。“资源短缺”已成为广大群众一个十分关注的问题。如果现在不加以考虑对策,未来人类就没有出路,总有一天能源会被我们用尽,人类就无法生存。

如今,许多的人不懂得如何珍惜仅有的能源。大量用水、用电,许多破坏臭氧层的物品也消耗飞速,排放的废气已经多得难以让人想象……造成这一切后果的是谁?就是我们人类。要做到节能减排,就要从小事做起,人人动起手来,创建美好的家园。我提出以下几点可行的建议:

一、节约电能。要注意随手关灯,可以使用高效节能灯泡。据美国的能源部门估计,使用高效节能灯泡代替传统电灯泡,就能避免四亿吨二氧化碳被释放。除了电灯,在使用其它电器方面也要注意,尽量选择低消耗节能产品,不用电器时要切断或关掉电源,冰箱则让它处于无霜状态。

二、节约水资源。许多废水都可以循环使用。洗脸、洗手、洗菜、洗澡、洗衣服的水都可以收集起来擦地板、冲厕所、浇花等。淘米水则是很好的去污剂,可以留下来洗碗筷。沾了油的锅和盘子要先用用过的餐巾纸擦干净,洗起来节水有方便,还可以少用洗洁精,减少水污染。

三、减少废气排放。交通废气和工业废气是生活废气的主要来源。我们出门尽量乘坐公共汽车或出租车,还可以骑自行车,尽量少乘坐私家车。工厂里的燃烧垃圾、生产商品等而产生的大量滚滚的浓烟弥漫在城市里。他们应该把废气经过加工和过滤,再排放出来就可以减少污染。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然后释放出氧气,所以我们要大量的种树。

四、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可以回收宝贵的资源,同时减少填埋和焚烧垃圾所消耗的能源。例如:废纸被直接送到造纸厂,用以生产再生纸;饮料瓶、罐子和塑料等一次性物品也可以送到相关的工厂,成为再生资源;家用电器可以送到专门的厂家进行分解回收。家里可以准备不同的垃圾袋,分别收集废纸、塑料、包装盒等,每天进行垃圾分类和回收,尽量做到“变废为宝”。

全球变暖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地球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家。让我们行动起来,节能减排,挽救地球家园的命运,维护人类的一个继续生存的"未来。

地理小论文 第6篇

我们生命的摇篮是地球母亲。地球母亲的身上有高山、大海,有高原、平原。最可贵的是它有生命,我们人类就生活在地球上,我们就是地球的主人.地球是所有生物共有的家园,是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地球母亲可以供给我们吃的、穿的、用的、玩的,地球母亲用它甘美的乳汁哺育着它的儿女,我们在地球母亲温暖的怀抱里幸福地成长。我们为什么能幸福地生活在地球上呢?因为地球母亲可以供给我们充足的氧气,可以供给我们充足的水分,充足的食品......她是一位关心儿女,爱护儿女的好母亲。

然而我们人类是怎样对待地球母亲的呢?我们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或者说为了自己生活的更好,就不顾地球母亲的身体,工厂乱排放污水,烟囱冒着浓浓黑烟,乱砍伐森林树木,乱浪费资源等等。破坏了地球周围的大氧层,清澈的河水变得混浊,茂密的森林变得狼狈不堪,蔚蓝的天空变得灰暗,碧绿的青山变得光秃,泥石流、森林火灾、动物绝迹、水源严重缺乏,一连串的灾害接踵而来,已使我们的地球母亲难以承受。而我们面临的确是地球毁灭的现实。啊!实在太可怕了,到那时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我们将如何生存?

我们已经看到了严重的后果,我们能任其毁灭吗?不能!我们人类应该积极行动起来,为我们的地球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好事,现在我们已经开始保护我们的环境,爱护我们的地球了,比如,我们建起了水力、风力发电站,开始保护野生动物,保护森林,保护水源,节约用水,开始绿化、美化我们的地球了,这是可喜的,这样可以延长我们地球母亲的寿命,使她越来越年轻,身体越来越壮。在地球毁灭的前一夜,我们应该做什么呢?我们要来保护、爱护地球,要来绿化、美化地球,使我们的地球母亲永远年轻。

人类对环境的保护,归根结底是基于保护地球上日益枯竭的资源,保护我们生存发展的最起码条件。今天,提起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什么人会公开反对,但是真正做到自觉长久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做。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树立起环保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不能抱着环保多我一人少我一人差别不大的思想,也不能对保护环境有任何松懈和怕麻烦的思想。政府部门对环境保护固然负有重要的责任,而每一个单位,每一个企业,每一个人对此更是承担了更为直接、更为具体的责任。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也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地理小论文 第7篇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发展,地理教学设计备受关注。高中地理知识涵盖人文社科和自然科学的各个方面,教学理念也是花样百出。在众多的教学思想被重新解读后,地理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差异性设计尤为重要,如何有效适应学生差异性进行教学实践,十分引人注目。

关键词:高中地理;
差异性;
实践研究

一、差异性教学理念的提出

新时代对老师提出新要求,尤其是高中老师不仅要做到知识的教授,还要讲究一定教学技巧。例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需要因材施教,以此达到学生在知识渴求过程中的不同需求。让学生能学有所成,学有所长。高中地理的课堂中更需要差异性教学模式,让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从而走向创新自足的学习之路。新课改之下的新课标要求老师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地理学习需要”,可谓将差异性教学理念提上日常。这就要求高中地理老师不仅要依据学生的不同需求进行多层次的教学设计,还要依据这种差异提供适应不同需求之下的同学们的学习资料。更要注重掌握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分布,根据水平的差异进行不同的作业布置,做到有的放矢。上课的时候,对老师的授课方式和授课内容提出不同意见的学生,老师先要对进行积极思考的典型代表进行肯定,然后尊重他们的想法,与他们共同研究更加有意义的学习方法。

现在已经进入人工智能模式,工业时代的那种整齐统一的教学模式已经更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我们必须抛弃这种陈旧的教学模式,重新正确对待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问题,积极开发学生大胆创新的能力和勇于开拓的精神。地理课程的教学设计需要认识到学生个性化的重要性,注重挖掘学生的优势潜力差异和智能发展的差异。让学生发挥其优势,得到长足的发展与进步。

二、高中地理差异性教学初探

为了能够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发挥,从而能够在地理学习的过程中满足学生们的不同需求,是高中地理教育的根本目的。教师旧有的思维模式必须重新排列组合,不能将讲台下的学生看成一个整体,而是要分别单独看待,打破常规的教学思路,利用不同的模式进行教学。只有这样才能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在课程中融入差异化教学理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差异化优势,最大限度的提高高中地理的教育价值,为学生的地理学习之路排忧解难。1.理论意义新课改背景下,如何能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发展是目前的重要要求之一,高中地理老师需要以此进行教学设计指导理论,对差异性教学进行深入研究,从而在教学中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以学定教,丰富高中地理教学设计理念,使得高中地理差异化教学理论得到进一步的完善。

2.实践意义

(1)让老师树立新课改理念在新课改新课标的双重指导下,高中地理老师应深刻意识到填鸭式教育以及大规模式的批发教育已经非常落后了,注重学生在校学习过程中的差异化刻不容缓。在差异化教学实践中,必须看到学生的不同之处,发掘他们的优势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找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进行积极的鼓励与肯定,让他们对高中地理学习充满信心,在学习过程中学有所获。

(2)提升老师教学设计能力在这个以人为本的是代理,教育更要遵循以学生为本,将让学生被动接受的习惯进行纠正,让他们养成主动学习的好习惯。老师更要拥有优秀的专业素养和良好的教学设计能力。将差异化教学设计始终贯穿于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之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样长此以往,必将拓宽老师的教育思路,提升老师的教学设计技能力,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相长。

(3)提高课堂质量老师在地理教学课堂上,需要善于发现不同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处理好学生个性和共性之间的微妙关系,在共性得到发展的情况下,注意到不同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实现学生之间的彼此欣赏和彼此帮助,利用自己的长处帮助自己的同学,在整个班集体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一己之长,又能将自己的长处很好的融入到集体中,为老师上课带来活力的同时保持课堂的井然有序。既能实现学生个人的最大化发展还能将整个课堂的氛围保持在一个很好的水平。让课堂质量随之得到提高。

三、高中地理差异性教学实践策略

首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引入多样化的教学环节,更能做到差异性教学实践的应用。例如利用动手画图的模式,让学生通过亲自画图的方式掌握读图能力和分析能力,还能训练他们的对空间位置的.空间想象力。让不同的学生动手画图后,发现各自不同的擅长点和不足,肯定他们的长处,让他们注意学习别人身上的长处,做到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运用多媒体教学将抽象的地理概念生动化,降低难度的同时,让知识更加形象的出现在地理课堂上,老师更要通过对学生差异化的了解,在教学内容上进行深入浅出的特别设计,既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又能将知识在无形中主动进入学生的大脑中,形成深刻的印象。让多媒体教学发挥它动态化的教学特点,让知识也动起来,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

最后,在地理学习中要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多联系实际,发挥学生的差异化特征将很多的现象与自己身边的实际情况联系起来,既生动形象,又容易理解。高中学生来自不同市县的机会比较多,让他们根据自己家乡的水文地理特征进行地理知识的分析和消化,效果自然事半功倍。总而言之,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无论性格还是学习能力,进行差异化教学不仅仅只是新课改的理念,更应该作为教学实践正式实施起来,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参考文献:

[1]梁智敏.中学地理差异教学的应用策略[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4(16).

[2]葛松勤.构建差异教学打造有效课堂[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09).

地理小论文 第8篇

地理国情教育是国情、国策教育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通过地理课的教学,加强学生的“五爱”教育,把人地关系落实到我国的实际,使学生建立正确的资源观、人口观、和环境观。通过运用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对我国地理区域的自然、人文环境的评价,培养学生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责任感和紧迫感,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进行国情教育必须把国情与乡情结合起来,要联系到省情、乡情的实际,因此发挥乡土地理教学的优势,对加强国情教育显得格外重要。

乡土地理教学在“五爱”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爱”是指“爱家乡”、“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

“五爱”教育首先是“爱家乡”的教育。自古以来,教育都从乡土教育开始的,古代出现的大量的地方志,实际上时最早的乡土教材。家乡的水土不仅养育了学生的祖祖辈辈,还是学生本人出生,成长的摇篮。家乡的山川地貌。气候水文、风土人情等从小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必然产生深厚的感情。因此通过乡土地理的教学最易培养学生“爱家乡”的感情。进而形成“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感情。在实际教学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加强乡土教材的课堂教学。

认识家乡的自然环境、工农业生产、城镇建设、交通运输、商贸旅游等基本情况、全面系统地了解家乡,不断积累增加“五爱”教育的感情材料。

2.通过野外考察、参观访问等形式,让学生亲身到社会中体验和感受,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五爱”教育。

如:通过参观“武侯祠”、“内乡县衙”、“医圣祠”、“彭雪枫纪念馆”等文物古迹,认识南阳悠久的历史,认识南阳悠久的历史,通过参观名人名士古居遗址了解家乡灿烂的文化,通过调查家乡的名优特产、名牌产品,使学生全面了解家乡,关心家乡的发展。

3.通过社会调查,使学生在家庭中、社会中接受“五爱”教育。

如调查本村解放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现在等几个时期的粮食产量、居住环境、道路状况、家用电器、人均收入等情况,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父母及上代亲人的亲身经历和学生自身的感受,体会社会的发展变迁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从而受到“爱社会主义”、“爱中国共产党”的教育。

乡土地理教学有利于学生树立科学辩证的资源观、人口观

通过调查独山玉矿、铺山石灰岩矿等企业的生产发展情况,可以体会矿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矿领导对前景的担心,开采量的逐年下降,是学生受到节约资源的教育。

通过学生调查计算所在村的人均耕地的数量与全国、全世界人均耕地作比较,改变传统资源大国观念,从人均意识出发,认识到我国资源相对短缺的事实,随着人口的增长资源不断减少产生忧患意识,产生一种危机感,形成正确的资源观。

通过对本地区痴呆、弱智人员家庭生活生产情况的提出,认识优生优育的重要性,促进提高人口素质,形成正确的人口观。

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环境观。

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要加强环境教育。通过了解乡情,了解本乡本土的环境特点,树立正确的环境意识。环境教育不单是指自然环境的优劣。而是讲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及其相互作用。近几年,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生态环境的破坏和环境污染是我遇到的最严重的双重挑战。

在教学中除运用课本知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保护环境和破坏环境正反两方面真实的事例,往往对学生有明显的感受,有更显著的教育效果。因此要重视对这方面的野外考察和调查。如:通过调查白河的上游、中游下游河水颜色、沉积物对沿河农业的影响,沿岸群众的放映、污染物的调查,并讨论探讨治理的方法,真切体会环保的重要性。

环境教育不仅是环保教育,重要的是对乡土地理环境作出正确的恰如其分的评价。并把环境与经济发展相联系。通过本乡本土的具体事例,进行生动的有针对性的环境教育,从而正确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把本土的小环境与区域的乃至全国的大环境联系起来,可加深学生对国情的认识。

乡土地理教学能突出经济建设意识,使学生树立改变经济面貌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每个人的家乡都是伟大祖国的一部分,密切联系本地的生产和生活实际,才能更有效地达到国情教育的目标。使学生树立起建设家乡建设祖国的伟大志向。所以在乡土地理教学中,要注重和加强对本地经济发展情况的讲述,一突出国情教育中的经济建设意识,使学生从小就关系当地的经济建设情况。增加补充一些本地经济建设的远景规划,以及经济建设成就的内容。例如:让学生突出南阳月季的种植栽培情况,参观周围的养殖中心,使学生从小接受科教兴农的思想。通过学生家庭蔬菜的生产销售情况,体会市场供需矛盾,从而树立市场经济意识。

突出经济建设意识的教育是改革开放形势的.需要,突出抓好这一点,可使今天的学生将来积极参与家乡的宏伟规划,建设美好的未来,为振兴家乡作出自己的贡献。

地理小论文 第9篇

一、趣味导课

在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可以运用一些风趣幽默的谜语导入的方式,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使学生们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地理课堂的教学效率。比如,可以用“红面粉”猜谜底“丹麦”来导入,使学生们在测谜语过程中,学习到地理知识,从而对学习地理知识充满兴趣。

二、恰当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

众所周知,图画在初中地理课本中占据着非常大的比例,而且学生们也更加喜欢去研究图画,而不是去读文字,因此,教师根据学生们这一心理特点,结合多媒体技术,将一些课本上的图画通过多媒体技术放映出来,这样可以使课堂显得更加生动、形象,学生们也会觉得好像身在其中一样,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们对地理知识的记忆力和分析能力,从而激发学生们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比如,教师在将兵马俑时,可以将一些有关的图片和视频播放出来,教师可以在讲台上以便播放以便讲课,这对吸引学生们上课注意力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学生们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中学到地理知识,这对培养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起着重要作用。

三、利用互助合作激发兴趣

对于大多数初中生来说,非常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初中生们的这些特点,让学生之间进行相互合作的方式来学习地理知识,在相互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能够亲切感受到同学们身上的优点,这对很多学生们来说都具有非常大的影响力,这对提高学生们学习地理的兴趣起着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比如,教师在讲“我们临近的国家”这一章中的“日本”这个国家时,可以将全班同学分成几个小组,然后让这几个小组去准备有关的材料,在这个准备的过程中,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学生们才华的发挥,使学生们在相互鼓励、合作的氛围中,全身心的投入到对地理知识寻找的过程中,使学生们对这个学习过程中充满兴趣,并且能够促使学生们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进去,这对提高地理课堂教学质量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四、采用游戏化教学模式

每个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都离开游戏的陪伴,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显得是非常快乐,因此,初中地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特征,使学生们可以通过以游戏的方式来认识地理,学到地理知识,这样将会使学生们对学习地理充满兴趣,心理对上地理课堂也是充满希望,比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全班同学分成两组,两组之间进行猜地理知识游戏,其中一个组的成员来描述,让另一个组的所有成员来猜,学生们在这个游戏过程中,一方面会使学生们学到更多地地理知识,另一方面还能开阔学生们的眼见、发散思维,不断进行思考,同时也能够使学生们在轻松、愉快氛围中学到更多地地理知识,这对学生们来说是最重要的,使学生们对学习地理知识充满兴趣。

五、结论

初中地理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多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们对学习地理知识充满兴趣,从而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地理小论文 第10篇

从全国来看,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仅为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l/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全国660多个城市,有420多个城市缺水。

我市目前也存在缺水问题。进人八十年代,市政府对进行大规模的改进工程,增大了库容,其由20年一遇提高到100年一遇。特别是1988年开始,流域内加大了力度,迄至目前已完成8万亩,24万亩,形成了100万株的经济果木林,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56%,有效地减少了水土流失和洪水的发生,使水资源得到了有效的保护,日供水量达到45万立方米,占我市日总供水量75%以上。

近几年来又进行大规模的清淤工程和排污措施,使水质进一步改善。国家水环境评价研究中心传出信息,2000年5月21日至31日,全国19个重点城市的33个主要供水水源地大部分为1级和2级,其中昆明和北京的等7个城市的主要供水水源地同列为1级水质。

市政府考虑到我市近年来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数量和质量的迫切要求以及结合21世纪初期的发展前景及时提出了由昆明市北部的掌鸠河流域向市区的引水供水工程,设计日供水能力为60万立方米,并计划在五年内全部完成,可在一定时期内解决我市的用水问题。

考虑到我市今后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的前景,同时也考虑到出现干旱气候条件及地质灾害等不利因素可能发生的客观影响,使我市供水能在不利条件下仍然可以提供基本的保证,特提出以下几点初步的建议,供领导及有关部门参考。

1、必须大力作好水库流域内的现有树林的保护以及的工作。

关于这方面的工作松华坝水库已取得了宝贵的经验。由于森林覆盖率不断地提高,不仅减少了水土流失,减缓了水库的淤积速度,同时使降雨时的地表迳流得到更多的涵养,使水库的产水量得到提高。松华坝水库以往一些年份到枯水期的11~12月份上流便无来水,现在由于森林覆盖率提高,枯水期基本上不会断流,枯水期平均日产水量达到2万立方米以上。如果流域内的森林覆盖率进一步提高,水库的集水量还可进一步增加,水质也会进一步改善。

根据松华坝水库流域的治理经验,掌鸠河引水工程的多年调节水库流域内的治理工程现在就应加大力度进行。由政府组织流域内的居民出一定数量的劳动力进行现有森林保护,,大力发展经济果木林,使森林覆盖率能得到较快地持续提高,使水库的集水量每年有所增加,水质有所改善。

流域内的居民由政府组织发展沼气、太阳能以及采用燃煤等措施,尽量取代常规的烧木材树枝获取能源的老办法。在流域内的农田旱地农作物,尽可能少用农药和化肥,在雨季尽量使进入水库的水少受污染。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多作退耕还林,发展经济果林,使库区居民能增加收益,水库流域区内居民粮食不足部分由国家组织供应。使流域内的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水库产水量也相应提高。为昆明市区提供更多的优质用水,其社会效益是巨大的。

2、在昆明市区内应严格控制抽取地下水。

除少量开采深部基岩的热水井外,其余抽取的水井应一律停止开采。因为开采较多,会使土层中的地下水面不断下降,形成大范围的漏斗,使城区地面植被受到影响,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初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使翠湖在枯季干枯。后来政府下令在翠湖周围附近的水井一律停止抽水,翠湖水位逐步得到恢复,还翠湖原来的面貌,这也是建设园林城市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此外,一旦遇到特别干旱年份或者发生严重的地震或等地质灾害,水库产水量大幅度降低,或因输水线路受到破坏,造成某个时期内我市供水量不足或中断,则可大量抽取地下水应急于解决城市居民的。

3、应大力研究和实施节约用水的措施。

水资源是有限的,开源也是有一定限量的,但节约用水的潜力是很大的,对于这个问题也应得到应有的重视。

首先要大力推行节水农业,我国农业传统的用水方法是很落后的,每生产一斤粮食几乎要用掉1立方米的水。所以我国农业用水量几乎占去总用量70%左右,生产单位粮食的用水量是发达国家的2~2.5倍。应将传统的漫灌方法改进为喷灌或滴灌,便可节省大量的用水,在这方面我省已有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今后应大力推广。

对于工业用水也应努力提高重复利用率。我国目前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只有30%左右,而发达国家已达到75%左右,工业用水的节约潜力很大。应加强研究和实施重复用水的力度。

机关、学校及其他一些公共场所,由于管理不严,措施不力,用水浪费现象也很严重,必须加大管理力度,提出有效的措施,努力节约用水。

城市居民用水也不能放任自流,应提出合理的用水额度,超量部分提高收费加以限制。

关于以上诸多方面均有一个管理问题,各方面均应制定合理的用水定额,超过定额者应提高水费,应用经济杠杆来加大节约用水的力度。

4、对滇池的水质进行治理是十分必要的。

这方面政府已作了许多的工作,已支出十多亿元费用,今后还要继续投入进一步治理。滇池水治理好了,不仅是建设园林城市的必要条件,也是在特殊情况下,用水最可靠的保证。

虽然目前我市的供水尚未达到十分严重的地步,但应提高人们的节水意识,作到未雨绸缎,以免发生严重缺水时,措手不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的生活造成严重影响。必须作到有备无患,对我市国民经济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水源保障。

地理小论文 第11篇

经济总量连续9年名列全省第一,是福建经济中心。北承省会福州、莆田,南接厦门特区,东望台湾宝岛,西毗漳州、龙岩、三明。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4个区,晋江、石狮、南安3个县级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5个县和泉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市土地面积11015平方公里,全市人口762万人(不含金门县),汉族占人口总数的98.2%,少数民族占1.8%。少数民族有48个,以回族、畲族、苗族和蒙古族居多。泉州风物民情古朴精深,别具一格。儒、释、道三教并盛,互为融合。

方言以闽南话为主,通用语言为普通话。泉州是著名侨乡和港澳台同胞的主要祖籍地。目前,分布在世界各地、祖籍泉州的华侨、华人624万人,港澳同胞70万人。在台湾,有44.8%的汉族同胞(约900万人)祖籍泉州。

泉州市依山面海,境内山峦起伏,丘陵、河谷、盆地错落其间,海拔千米以上大山有455座,主要分布在德化、永春、安溪和南安的部分山区。戴云山脉从东北部向西南延伸,主峰海拔1856米,有“闽中屋脊”之称。境内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由中山、低山向沿海丘陵、盆地平原过渡。泉州海岸线曲折蜿蜓,大部分为基岩海岸,总长约421公里,有湄州湾、泉州湾、深沪湾、围头湾四个港湾及肖厝、崇武、后渚、梅林、石井等14个港口。泉州地跨中南两个亚热带,即戴云山西北部常年温暖、常绿阔叶林带和东南部常年湿热、有短期干旱的亚热带雨林带。泉州常年雨量充沛,境内溪流多达35条,总长1620公里 ,水资源相当丰富。泉州地区太阳辐射总量较高,日照时间长,光热资源丰富,加上雨量充沛,堪称“闽南大温床”,对发展农业生产,特别是糖、油、麻、林、果、茶等经济作物极为有利,是乌龙茶、桂元、柑桔的.全国生产基地。主要经济鱼类近百种,产量较大的鱼类有20多种。浅海滩涂面积118万亩。盛产牡蛎、蛏、蛤、螺、海带、紫菜等贝、藻类。主要有铁、猛、金、煤、石英砂、花岗岩、高岭土、地热、矿泉水等20多种。

泉州是国务院第一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有“海滨邹鲁”的美誉。这里历史文化积淀丰厚,名胜古迹星罗棋布,文物瑰宝举世瞩目。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12处,省级27处。泉州是古代“东方第一大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自古以来各种宗教兼容并存,东西文化交汇荟集,特别是佛教、道教、摩尼教等一度十分盛行。诸多宗教遗迹构成一道独特的人文景现,颇具历史和艺术价值。特产有德化瓷器、惠安石雕、木偶头、老范志万应神曲、料丝花灯、清源茶饼、安溪乌龙茶、永春老醋、永春纸织画。

Quanzhou为泉州的英文名称。

地理小论文 第12篇

摘要:区域性作为高中地理学科的基本特征之一,如果学生能够正确掌握区域地理知识内容,把地理区域作为进行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对象,结合生活实际利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定能在地理学科的学习之中取得新的进展。但是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当中的重点与难点,从近年来的高考地理试题情况来看,其中不少题目都结合区域发展作为背景,以考查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由此可见,教师对区域地理这一知识内容进行梳理与整理,以帮助学生清晰掌握该知识点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显得极为重要。本文将对高中区域地理学习内容当中的要点及重点进行剖析,并提供几种具体可行的教学方法,以供教师参考,提高学生对区域地理知识内容及技巧的掌握程度。

关键词:高中地理;
区域地理;
教学策略

一、高中区域地理的内容要求

从高中区域地理这部分的知识内容来看,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讲述的是自然地理,其内容主要包含环境内的自然资源以及环境的基本情况,另一个方面则为人文地理,其内容主要阐述某个区域的发展情况及工农业区的分布。《高考说明》的要求上对区域地理的教学内容虽没有具体的明示,但需要学生了解不同区域分布的主要地理特征与分析地理环境对于生产生活的影响。学生在学习区域地理的过程当中,要随着课程的深入,逐步地了解区域与区域之间的差异,掌握区域的基本特征与空间结构,最后能够从经纬度的角度正确区别各类区域,才算真正掌握了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

二、学生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的能力

1.熟练运用地图来分析区域地图是地理研究当中时常用到的一种工具,而区域地理的教学往往离不开地图,学生如若能养成独立利用地图来研究地理对象的习惯,能够从地图中获取大量的地理信息,从而解决问题有章可循。首先教师应该传授给同学们地图的判读方法及图例、标注、颜色等内容代表的意义,以让同学们在读图的过程当中能够了解区域的资源分布情况、气候变化情况等信息,从地图上对该区域的人文和自然状况都有个大致的了解。想要确定地理位置,就必然需要定位,而区域地理的研究方法也离不开区域定位,准确确定区域的位置需要学生能够熟练地掌握地图语言,例如绝对位置、相对位置、区域方向等相关概念。地图上的信息量相当丰富,对地图的正确使用,有助于学生提高对区域地理的理解水平。

2.掌握自然及人文地理要素构成区域地理的相关地理试题需要我们了解区域特征,从而结合实际背景利用地理知识解决相关问题,例如“读右图,回答A地所在国家是否面对大西洋”这道简单的题目,不仅需要学生掌握看图能力来判断地图中A地的情形,更要学生对大西洋这块区域附近的国家有所了解。由此可见,想要分析区域地理,就必然要掌握各区域的自然及人文地理要素构成,否则根本无从入手,毫无头绪。地理中的自然要素主要分为地理位置、地形特征、气候特征、河流特征、资源能源等,人文要素有居民、农业、工业、技术、文化等,只有掌握好相关要素,加以分析,才能通过区域背景解决各类地理难题。

三、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1.引导学生分析各区域间要素联系一个区域包含着多种要素,各要素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因此学生在分析区域问题的同时要注意各要素之间的关联。区域地理内容包含自然地理及人文地理两大板块,自然要素是人文要素的依据,一般而言,自然条件将影响人口数量的分布、交通方式的改变等。教师与学生研究区域地理时,应当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区域要素,来分析一个区域自然与人文之间的联系。例如沿海地区受地理位置及地貌特征的影响交通非常便利,便带动了经济的发展。分析区域要素间的联系是进行区域地理研究的基本,学生只有牢记区域地理基本内容,再辅之以科学的研究方法,地理成绩才能有所提升。

2.渗透人地关系思想,促进学生思考地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在高考当中,区域地理这块所考查的内容也大都会结合时代背景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从经验表明,一个区域的特征通常是以这个区域的自然条件作为基础而产生的。因此教师教学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区域的各类特征当中,找出其最本质而最具特色的主要区域特征来供学生思考,方便学生记忆,从而使区域地理学习更加轻松。例如在学习到“西北地区的区域特征”时,教师因让学生联想起这部分地区最明显的自然特征便是“气候干旱”,进而联想到该条件对畜牧业及运输业产生的影响。无论一个区域的地理事物多么冗杂,内部联系多么复杂,只要学生通过对地理环境的分析,联想起该地的资源条件,进而对人类活动进行思考,保持“三步走”的姿态,便能逐渐理清该地的区域特征。人地关系思想的渗透,给予学生思考的空间,让区域地理学习不再枯燥。

四、总结

随着新课程的改革,区域地理在高考地理中的考核内容明显有上升的趋势。区域地理是高中地理中的难点与重点,只有以提高学生能力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知识分析能力与解答技巧,才能使学生清晰地掌握这部分知识内容。

参考文献:

[1]马莉.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方式探析[J].学术期刊《西部素质教育》,2016(18).

[2]郑凡.关于高中区域地理教学方式研究[J].学术期刊《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5(32).

[3]刘旭.新课程高考区域地理命题特点及区域地理教学策略[J].学术期刊《教师》,2013(21).

地理小论文 第13篇

地势西高东低,海拔一般在3~4米,灌河口附近只有1。7米。地形西宽东窄,状如一朵绽开的喇叭花。县域总面积1027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263平方公里,耕地77万亩。县内土壤属潮土类,根据地貌特征大致分为3个不同的农业类型区。即:灌河淤土农业区,含堆沟港、五队、田楼、长茂、北陈集、大圈、张店、三口、张湾9个乡镇及三口良种场、渔盐办事处。土壤以粘性盐潮土为主,也称新淤土。盐西竖土农业区,含白皂、汤沟、孟兴庄、李集、六塘5个乡镇及蚕桑场和县果园。土质属黄潮土,也称无盐害老淤土。东南沙碱土农业区,含硕湖、新安、花园、新集、百禄、小窑6个乡、新安镇和县农场、北洋果林场等单位。土质以碱化潮土为主,其中县内土质较好,对于发展农业生产潜力很大。

灌河位于连云港市南端,是苏北地区最大的入海潮汐河流,唯一在干流上没有建闸的黄金入海通道。干流全长74。5千米,一般河宽350米,水深7-11米。内可以经盐河、京杭大运河通达长江、淮河,外可以直通黄海、东海、渤海、南海四大海域与日本、韩国通航,具备海河相通、河河相通、江河相通、河陆相通的良好集疏运条件。由于重要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资源优势,专家称灌河可与德国的莱茵河、英国的泰晤士河媲美,是“苏北的黄浦江”。

地理小论文 第14篇

资源是有限的,随着我国工业生产快速发展,不要以为环境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珍惜资源也成了造福于人类的一大举措。

为此国务院颁发了一些法令,规划了我国5年到15年间的资源保护,标志着我国环境资源工作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我国已经有9部以保护和节约土地资源为主的法制管理体系,为创建我们的资源保护意识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国为了保护环境资源,已建立如生态省生态示范区、“绿色学校”等各种设施。我国正在一步一步地迈向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道路上。

需要我们重新连接人与自然的和谐。

因为人类不珍惜资源,在人口不断增长的情况下,矿物、土地、淡水、森林、野生动植物等自然资源逐渐显现出紧缺的趋势。对于悲观派来说,资源是有限的,消耗一部分,就减少一部分;
而可再生资源的再生总量也是有限的,承受不了日益增长的需求。资源也就成为经济增长的一个限制因素,最终要使经济增长停止下来。而乐观派则认为,由于技术进步,可利用自然资源的范围将不断扩大;
人类工业对资源利用的效率将会提高,资源不足的局面总会改观。虽然他们讨论资源问题存在“矛盾”。但土地、淡水、森林等资源部分地区呈现出来的紧缺趋势不容忽视。它给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造成的困难是不言而喻的。但总而言之,资源确实是人类生活中不可小视的一部分。

为了解决资源匮乏的危机,人类已经千方百计地从太阳能、水能、风能、生物能中寻找新的替代能源。但技术问题却是一大障碍,并且太阳能随昼夜、晴雨、季节的变化很大,难以成为大规模的工业能源,只能满足家庭以及一些特殊需要;
水能增长的速度跟不上能耗增长速度,并对生态、生物链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

为此,人们正在致力于研究开发可控核聚变发电,人们对此寄于巨大希望,将它比作“人造太阳”,称之为“21世纪的人传给后代的纪念碑”。但需要我们重新连接人与自然的和谐。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则需维护环境生态与人类生产工作和谐统一。人类的生产工作废气排放量大,资源的"耗费也很严重,以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来换取一时经济繁荣。环境生态创造的环境资源的丰富必然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坚实的原动力。因此,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就要要求我们人类生产工作与环境生态的矛盾极速消减,在全社会树立起新的生态观,强力推进绿色科技技术,努力推进人们形成科学、节能、绿色、健康的生活方式,为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实际支持和科技保障,保持人类与自然的平衡、和谐。让我们一同保护好地球这个今日唯一可供生息的家园。

地理小论文 第15篇

摘 要  贵州西南边陲,长期以来经济发展速度较慢且水平较低,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如何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实现经济、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值得每一个贵州儿女深思。

关键词  喀斯特地貌  旅游业  工矿业  可持续发展

一、概况

贵州位于云贵高原,介于东径103°26′~109°35′,北纬24°37′~29°13′之间,东靠湖南,南邻广西,西邻云南,北连四川与重庆。贵州地貌属中国西部高原山地,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100米左右。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贵州地理条件严重拖累了贵州经济发展的后腿,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与复杂地貌的影响,贵州气候和生态条件复杂多样,其次受大气环流的影响与地形因素影响,贵州气候呈多样性,灾害性天气种类多。

二、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人力发展旅游业

贵州省境内以山地分布较为广泛,而正因为山地多,不利于发展经济,在这个经济发展优胜劣汰的过程中,贵州该如何适用当前所拥有的优势来发展经济又是一大课题,贵州又该怎样发展贵州经济?毫无疑问,我们考虑到的是大力发展旅游文化。

1、自然景观

贵州是喀斯特地貌的大省,是一个山地省,它没有桂林山水、云南石林等著名的喀斯特地貌风景,但正是这样,却又可以从“独特”上来发展一个新的与众不同的风景胜地,贵州省的风景点相对较为分散,对自然风光浏览较为杂乱,旅游价值,很难给人以直接的视觉享受,但总体而言,贵州从喀斯特地貌来发展经济是很有前景的。

贵州是一个“洞府迷宫”的王国,全国经过考察发现的十几个长度超过10公里的溶洞,贵州就占了八个。堪称“天下第一洞”的织金洞,就在贵州织金县,织金洞的溶洞景观不但是中国一流,而且堪称世界一流,凡是现有的溶洞景观,织金洞几乎都有,织金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天河潭龙潭洞位于贵阳市花溪区金竹镇,天河潭龙潭洞也是由于喀斯特地貌而形成的“神奇”溶洞。另外,黄果树瀑布、荔波小七孔、安顺龙宫、兴义石林、威宁草海、百里杜鹃等景区美不胜数。

贵州是典型喀斯特地貌,喀斯特地貌分布广泛,以至于贵州溶洞多得不计其数,而正是这一溶洞资源,让我们可以通过这一资源大力发展溶洞旅游,以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但由于对溶洞的认识尚为不够,溶洞游客的范围具有一定局限性,其次,要拥有丰富的旅游界面,则必须要大力做好宣传,同时也对溶洞做出更加精密的探索与开发,以促进溶洞旅游业的发展。

2、民族风情

在贵州这片大土地上,由于各种地形差异与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了不同地区、不同高度、不同范围内分布着不同的少数民族:苗族、彝族、水族、仡佬族、土家族等几十个不同的少数民族,而各个民族村落又拥有其独特与丰富的风俗民族文化,也就是说贵州在民族文化上占了很大优势,可以利用这一优势来发展一个民族文化旅游胜地,这将会是贵州经济发展的另一大优势。

彝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主要分布在西部威宁、赫章、毕节、大方等县市,彝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多住在较为平缓的山坡或山间小盆地中,彝族信鬼神、崇拜祖先,主要节日有火把节、丰收节、祭山节等。

贵州土家族分布在印江和沿河两县,土家族多依山傍水而居,房前屋后喜种植果木花草,房屋有吊脚楼式,也有一般平方式楼房,但式样不一;
土家族也崇拜祖先、信鬼神,主要节日有四月八、端午、六月六等。

贵州属于中国最为贫困的几个省之一,由于相对落后,贵州省较多保留了古老的民族文化,它的文化停留在原始状态,保留了很多古朴风貌,它不曾拥有浓重的城市气息,它拥有的“纯”是一独特特点,发展民族文化也是旅游资源的重要开发点。

3、珍惜植物

贵州植被茂密,具有明显的亚热带性质,组成种类较多,区系成分复杂,植物区系以热带及亚热带性质的地理成分占明显优势;
贵州植被类型多样,有中国亚热带型的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又有寒漫性亚高山针叶林等。贵州列入国家保护植物名录的珍稀植物有70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有银杉、珙桐、秃杉、木沙椤4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银杉是中国特有的世界珍稀物种与水杉、银杏一起被誉为植物界的“国宝”,属国家一级保护植物,主要分布在贵州道真县大沙河与桐梓县白芷山,所以,贵州可以利用这一植被优势来发展植被森林旅游业,这一旅游业的发展必将引来众多客源,植被的丰富与珍贵也将促进旅游经济的发展。

三、利用丰富矿产资源发展工矿业

旅游业的发展必将促进贵州经济的发展,但仅仅关注旅游业的发展而忽略了工业的发展也是不行的,工业的发展是从落后走向富裕的必经之路,单靠旅游业不足以摆脱贫困,反而会使得与发达地区的经济实力差距越来越大。

贵州是矿产资源富集的省份之一,优势矿产资源以煤最为突出,其次有磷及稀土、水泥龙岩和装饰用的石材、铝土矿、硫等,另外锰、重晶石、金、汞、锑也具有一定的优势。

西部地区要缩小与东部地区的经济差距,就要发展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采用符合国家环保要求的循环经济模式,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全力发展工业,只有拉动工业的发展才能大幅度推动经济的发展,而贵州可利用这一资源优势来大力推动工业发展,以促进经济水平的提升。

在我省,只有旅游业与工业的同时发展,充分解决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的严重阻碍,克服地理条件对经济发展的不利因素,才能使贵州经济迅速发展,面对这一系列贵州地理条件,运用地理条件发展旅游,运用资源发展工业,必将使贵州经济迅速崛起,从而促进贵州经济水平的提高。

地理小论文 第16篇

摘要:“乡土地理”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可以增强学生的乡土感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知识、能力、品德和修养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乡土地理 社会责任感 乡土感情 创新精神

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我们应该如何调动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积极性,从而更好地做到把时间还给学生,应该是我们所有教师共同努力的方向。特别是对中学地理学科而言,更需要想方设法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认为,乡土地理教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素材,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提高学生积极性的机会。新课程标准中规定“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

乡土地理是指本乡本土的地理。可见,乡土地理应该是地方性的,带有地域性、家乡性质的地理课程。新课程标准把“乡土地理”作为中学地理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正如课程标准中所指出的:“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随着全社会对素质教育呼声的高涨,中学教育的改革势在必行。乡土地理教学对提高学生的观察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等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地理课堂上,教师可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对家乡环境、当地发展的了解,切实增强学生对家乡,对祖国的深厚感情,从而坚定改变家乡面貌,建设富强国家的信念。在学习《保护环境》一课时,教师结合当地实际进行教学,效果较好。如某地有一座集防洪、灌溉、发电、养殖为一体的综合型水库,它对当地经济的发展影响重大,尤为重要的是,水库也是本地居民的饮用水源,所以保护水库资源意义重大。

那么如何做好保护的工作呢?学生分组讨论后,教师作总结,主要措施归纳起来有两条:一是要做好库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二是要防止水体污染。接着,教师让学生们谈一谈自己平时有哪些行为是破坏环境、污染水资源的。学生们积极发言,把平时自己做的或者是看到的一些不良行为都讲出来,引以为戒。最后,倡导学生们要做保护水库资源的表率,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环保行为,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二、利用乡土地理教学,增强学生的乡土感情

一般来说,乡土是学生自幼生活并成长的地方,肯定也是学生所熟悉的地方。通过乡土地理教学,就能使学生切身感受到家乡随着自己成长而发生的巨大变化。也就是说,乡土地理具有更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因此家乡的一山一水、家乡人民的勤劳朴实的精神、家乡的巨大变化等等都是其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事实,其可信性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的事实,因而也就更有助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从而树立献身家乡建设的崇高志向。另外,他们通过对家乡现状问题的观察和研究,深入了解到问题的症结,能培养他们关注社会的参与意识和对家乡的责任感。

三、结合乡土地理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地理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实践性强。在地理课中结合乡土地理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习《我国的国土整治》一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到本市郊外实地考察盐碱地情况,实地认识中低产田。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实地观察来认识自然灾害。例如:2009年10月的连阴雨一直持续六天,造成许多农田被淹,农作物严重受损,甚至有些房屋被冲毁,百姓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亲耳听着乡亲们的介绍,学生们心情都非常沉重,陷入了深思。

这时,老师因势利导地讲解此次持续降雨的原因、危害,并指出我们黄骅地区也是秋季连阴雨多发的地方,也是寒潮容易发生的地方。“那我们该怎么办?”一位男同学迫不急待地问。“问得好!这就是老师带你们来考察的目的,大家和老师一块儿来想想办法……”老师表扬了他。回到学校,学生们认真填写了考察报告,尤其对气象灾害的防御谈了许多很有新意的看法。

综上所述,乡土地理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学生的乡土感情,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品德和情感的全方位发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来,从而较好地做到使学生以较高的热情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最终达到顺应社会的需要和时代要求,成为创新型人才的目标。

地理小论文 第17篇

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与各种皮革。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与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与皮夹克等。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荐。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
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
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
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当今商品房的开发也要考虑很多地理因素,如居住的交通位置、周边配套设施的空间组合、周围环境质量综合状况、居住区内部环境设计以及房子的朝向、采光、通风、层高、间距等因素。

人们的出行与地理环境密切有关。在高山峡谷中,人们利用峡谷之中的急流乘皮筏子漂流;
在莽莽沙海里,骆驼成为“沙漠之舟”;
在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人们骑着骏马弛骋如飞;
在江南水乡,人们利用船舶在江河上穿梭往来。人们出行,无论是旅游还是出差,都要根据天气与环境情况,决定出发时间与选择交通方式。

总之,生活中处处有地理,地理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不仅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应对生活中的困难,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增强生活能力,提高对未来生活的适应能力,更大程度地满足生存的需要,而且对当今综合素质人才的培养也是十分有益的。

推荐访问:地理 小论文 地理小论文17篇 地理小论文(精选17篇) 地理小论文范文参考